中医学笔记:

中医学笔记:

一. 烧伤

1.内治:

1)火热伤津证:养阴清热─黄连解毒汤.银花甘草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2)阴伤阳脱证:扶阳救逆.固护阴液─参附汤合生脉散.四逆汤

3)火毒内陷证:清营凉血.解毒─清营汤.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

热毒传心: ─安宫牛黄丸.紫雪丹

4)气血两虚证:调补气血─八珍汤

5)脾胃虚弱证:调理脾胃─益胃汤.参苓白术散

2.外治:

初期:清凉膏.万花油外搽.虎地酊

中期:黄连膏.红油膏.生肌玉红膏外敷

后期:生肌白玉膏掺生肌散外敷.黑布膏

二. 臁疮

1.内治:

1)急性继发感染:清利湿热─萆解渗湿汤

2)气阴不足:宜益气养阴─六味地黄丸

3)肾亏疮面乌黑不痛: ─附桂八味丸

2.外治:九一丹药.红油膏.生肌散.白玉膏

三. 脱疽

内治:

1)寒湿证:温阳通脉.祛寒化湿─阳和汤.独活寄生汤.

2)血瘀证:活血毒.止痛─四妙勇安汤.

3)热毒证:清热解毒.止痛─四妙勇安汤.

4)气血两虚证:补养气血─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

5)肾虚证:

肾阳虚:温补肾阳─附桂八味丸

肾阴虚:滋补肾阴─六味地黄丸.知柏八味丸

四. 血栓性静脉炎

血栓性浅静脉炎(青蛇毒)

1.内治:和营活血.清热利湿─五味消毒饮合三妙丸.

2.外治:早期:金黄散.四黄散.双柏散

血栓性深静脉炎(股肿)

1)早期:湿热蕴阻.气血瘀滞:清热利湿.活血通络─通络活血方.抵挡汤

2)后期:气虚血滞.寒湿凝滞:温阳利水.活血化瘀─阳和汤.补阳还五汤,当归四逆汤

六. 肠痈

1.初期:

1)温热内蕴.气滞血瘀者:行气祛瘀.通腑泄热─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锦红片

2)寒湿夹瘀血凝结者:疏化导滞.理气行瘀─藿香正气散合红藤煎剂

2.酿脓期:

积热不散.热胜热腐:通腑泄热.解毒透脓─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

3.溃脓期:

1)阳明腑实.热盛伤阴者:通腑排脓.养阴清热─大黄牡丹汤合增液汤

2)阴损及阳:温阳健脾.化毒排脓─薏以附子败酱散合参附汤

中医妇科学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1. 气虚证

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固冲调经-补中益气汤

2)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调经-固阴煎

2. 血热型

1)阴虚血热型:养阴清热、凉血调经-两地汤

2)阳盛血热型:清热降火、凉血调经-清经散

3)肝郁化热证:清肝解郁、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

二、月经后期

1)肾虚型: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大补元煎

2)血虚型:补血养营、益气调经-人参养荣汤

3)虚寒型:温经扶阳、养血调经-大营煎

4)实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

5)气滞型:理气行滞、活血调经-乌药汤

6)痰湿型:燥湿化痰、活血调经-芎归二陈汤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1)肾虚型: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固阴煎

2)脾

虚型:补脾益气、养血调经-归脾汤

3)肝郁型:疏肝解郁、和血调经-逍遥散

四、月经过多

1)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止血-安冲汤

2)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

3)血瘀型:活血化瘀、固冲止血-桃红四物汤

五、月经过少

1)肾虚型: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

2)血虚型:补血益气调经-滋血汤

3)血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

4)血瘀型:活血化瘀、理气调经-通瘀煎

六、经期延长

1)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调经-举元煎

2)虚热型:养阴清热、凉血调经-清血养阴汤

3)血瘀型:活血祛瘀、固冲调经-棕蒲散

七、经间期出血

1)肾阴虚型:滋肾益阴、固冲止血-一阴煎

2)脾气虚型:健脾益气、固冲摄血-归脾汤

3)湿热型:清热除湿、凉血止血-清肝止淋汤

4)血瘀型:活血化瘀、理血归经-逐瘀止血汤

八、痛经

1)肾气亏损型:补肾填精、养血止痛-调肝汤

2)气血虚弱型:补气养血、和中止痛-黄芪建中汤

3)气滞血瘀型:行气活血、祛瘀止痛-膈下逐瘀汤

4)寒凝血瘀型: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温经汤

5)湿热蕴结型: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

九、闭经

1)肝肾不足:补肾养肝调经-归肾丸

2)气血不足:补气养血调经-人参养荣汤

3)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一阴煎

4)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调经-血府逐瘀汤

5)痰湿阻滞:豁痰除湿、调气活血通经-苍附导痰丸合佛手散

十、崩漏

1)虚热证:滋阴清热、止血调经-保阴煎

2)实热证:清热凉血、止血调经-清热固经汤

3)肾阳虚证:温肾固冲、止血调经-右归丸

4)肾阴虚证:滋水益肾、止血调经-左归丸合二至丸

5)脾虚:补气摄血、养血调经-固本止崩汤

6)血瘀:活血化瘀、止血调经-四物汤合失笑散

十一、经行泄泻

1)脾虚:健脾益气、化湿调经-参苓白术散

2)肾虚:温肾扶阳、暖土固肠-健固汤合四神丸

十二、经行吐衄

1)肝经郁火: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

2)肺肾阴虚: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汤

十三、绝经前后诸症

1)肾阴虚:滋肾益阴、育阴潜阳-六味地黄丸

2)肾阳虚:温肾壮阳、填精养血-右归丸

带下病

1)脾虚: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

2)肾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

3)湿热下注:清利湿热-止带方

4)湿毒蕴结:清热解毒除湿-五味消毒饮

5)阴虚夹湿:滋阴益肾、清热祛湿-知柏地黄丸

妊娠病

一、妊娠恶阻

1)胃虚: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

2)肝热:清肝和胃、降逆止呕-加味温胆汤

3)痰湿:化痰除湿、降逆止呕-青竹茹汤

二、胎漏

1)肾虚:补肾固冲、止血安胎-寿胎丸

2)气虚:益气养血、固冲止血-固下益气汤

3)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加味阿胶汤

三、胎动不安

1)肾虚:补肾益气、固冲安胎-寿胎丸

2)气虚:益气、固冲、安胎-举元煎

3)血虚:补血、固冲、安胎-苎根汤

4)血热:清热凉血、固冲安胎-保阴煎

5)外伤:益气养血、固肾安胎-加味圣愈汤

6)徵瘕伤胎:祛瘀消徵、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

四、滑胎

1)肾气亏损:补肾固冲安胎-补肾固冲丸

2)气血两虚:益气养血安胎-泰山盘石散

五、子肿

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

2)肾虚:化气行水-真武汤

3)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

六、子淋

1)阴虚津亏:滋阴润燥通淋-知柏地黄汤

2)心火偏亢:清心泻火、润燥通淋-导赤清心汤

3)下焦湿热:清热利湿、润燥通淋-加味五淋散

七、难产

1)气血虚弱:大补气血-蔡松汀难产方

2)气滞血瘀:活血理气、化瘀催产-催生饮

产后病

一、产后血晕

1)血虚气脱:益气固脱-清魂散、独参汤

2)血瘀气逆:活血逐瘀-夺命散

二、产后腹痛

1)血虚:补血益气-肠宁汤

2)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

三、恶露不绝

1)气虚:益气摄血-补中益气汤

2)血热: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保阴煎

3)血瘀:活血化瘀、理血归经-生化汤

四、产后发热

1)感染邪毒:清热解毒、凉血化瘀-解毒活血汤

2)外感:养血祛风、散寒解表-荆防四物汤

3)血虚:养血益气、和营退热-八珍汤

4)血瘀:活血祛瘀、和营除热-血府逐瘀汤

五、产后身痛

1)血虚:补血益气、宣络止痛-黄芪桂枝五物汤

2)血瘀:养血活络、化瘀止痛-生化汤

3)外感:养血祛风、散寒除湿-独活寄生汤

妇科杂病

一、徵瘕

1)气滞: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香棱丸

2)血瘀:活血破瘀、散结消徵-桂枝茯苓丸、大黄庶虫丸

3)痰湿:除湿化痰、散结消徵-散聚汤

4)毒热:解毒除湿、破瘀消徵-银花蕺菜饮

二、不孕症

1)肾虚: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填精益髓-毓麟归

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化湿固精-温胞饮

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

2)肺郁:疏肝解郁、理血调经-百灵调肝汤、开郁种玉汤

3)痰湿:燥湿化痰、理气调经-启宫丸

4)血瘀:活血化瘀、温经通络-少腹逐瘀汤

三、阴痒

1)肝肾阴虚:调补肝肾、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

2)肝经湿热:泻肝清热、除湿止痒-龙胆泻肝汤

3)湿虫滋生:清热利湿、解毒杀虫-萆藓

渗湿汤

方剂索引:

1. 清经散:丹皮.地骨皮. 白芍. 熟地. 青蒿. 黄柏. 茯苓

2. 两地汤:生地. 地骨皮. 玄参. 麦冬. 阿胶. 白芍

3. 清热调血汤:牡丹皮. 黄连. 生地. 当归. 白芍. 川芎. 红花.

桃仁. 莪术. 香附. 延胡索

4. 清热固经汤:生地. 地骨皮. 炙龟板. 牡蛎粉. 阿胶. 黄芩.

藕节. 陈棕炭. 焦栀子. 地榆. 甘草

5. 固本止崩汤:人参.黄芪.白术.熟地.当归.黑姜

6. 顺经汤:当归.熟地.沙参.白芍.茯苓.黑荆芥.丹皮

7. 完带汤:白术. 山药. 人参. 白芍. 苍术. 甘草. 陈皮. 柴胡.

车前子. 黑芥穗

8. 止带方:猪苓. 茯苓. 车前子. 泽泻. 茵陈. 赤芍. 丹皮.

黄柏. 栀子. 牛膝

9. 寿胎丸:菟丝子. 桑寄生. 川断. 黄芩. 黄柏. 甘草

10. 天仙藤散:天仙藤. 香附. 陈皮. 甘草. 乌药. 生姜. 木瓜.

苏叶.茯苓. 猪苓. 白术. 泽泻

11. 生化汤:当归. 川芎. 桃仁. 炮姜. 炙甘草

12. 解毒活血汤:连翘. 葛根. 柴胡. 枳壳. 当归. 赤芍. 生地.

红花. 桃仁. 甘草

13. 毓麟珠:人参.白术.茯苓.芍药.川芎.炙草.当归.熟地.菟丝子.

鹿角霜. 杜仲. 川椒

14. 启宫丸:制半夏. 苍术. 香附. 茯苓. 神曲. 陈皮. 川芎.

15. 阴痒外治法:

1)塌痒汤:鹤虱. 苦参. 威灵仙. 归尾. 蛇床子. 狼毒.

2)蛇床子散:蛇床子. 花椒. 明矾. 苦参. 百部.

中医学笔记:

一. 烧伤

1.内治:

1)火热伤津证:养阴清热─黄连解毒汤.银花甘草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2)阴伤阳脱证:扶阳救逆.固护阴液─参附汤合生脉散.四逆汤

3)火毒内陷证:清营凉血.解毒─清营汤.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

热毒传心: ─安宫牛黄丸.紫雪丹

4)气血两虚证:调补气血─八珍汤

5)脾胃虚弱证:调理脾胃─益胃汤.参苓白术散

2.外治:

初期:清凉膏.万花油外搽.虎地酊

中期:黄连膏.红油膏.生肌玉红膏外敷

后期:生肌白玉膏掺生肌散外敷.黑布膏

二. 臁疮

1.内治:

1)急性继发感染:清利湿热─萆解渗湿汤

2)气阴不足:宜益气养阴─六味地黄丸

3)肾亏疮面乌黑不痛: ─附桂八味丸

2.外治:九一丹药.红油膏.生肌散.白玉膏

三. 脱疽

内治:

1)寒湿证:温阳通脉.祛寒化湿─阳和汤.独活寄生汤.

2)血瘀证:活血毒.止痛─四妙勇安汤.

3)热毒证:清热解毒.止痛─四妙勇安汤.

4)气血两虚证:补养气血─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

5)肾虚证:

肾阳虚:温补肾阳─附桂八味丸

肾阴虚:滋补肾阴─六味地黄丸.知柏八味丸

四. 血栓性静脉炎

血栓性浅静脉炎(青蛇毒)

1.内治:和营活血.清热利湿─五味消毒饮合三妙丸.

2.外治:早期:金黄散.四黄散.双柏散

血栓性深静脉炎(股肿)

1)早期:湿热蕴阻.气血瘀滞:清热利湿.活血通络─通络活血方.抵挡汤

2)后期:气虚血滞.寒湿凝滞:温阳利水.活血化瘀─阳和汤.补阳还五汤,当归四逆汤

六. 肠痈

1.初期:

1)温热内蕴.气滞血瘀者:行气祛瘀.通腑泄热─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锦红片

2)寒湿夹瘀血凝结者:疏化导滞.理气行瘀─藿香正气散合红藤煎剂

2.酿脓期:

积热不散.热胜热腐:通腑泄热.解毒透脓─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

3.溃脓期:

1)阳明腑实.热盛伤阴者:通腑排脓.养阴清热─大黄牡丹汤合增液汤

2)阴损及阳:温阳健脾.化毒排脓─薏以附子败酱散合参附汤

中医妇科学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1. 气虚证

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固冲调经-补中益气汤

2)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调经-固阴煎

2. 血热型

1)阴虚血热型:养阴清热、凉血调经-两地汤

2)阳盛血热型:清热降火、凉血调经-清经散

3)肝郁化热证:清肝解郁、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

二、月经后期

1)肾虚型: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大补元煎

2)血虚型:补血养营、益气调经-人参养荣汤

3)虚寒型:温经扶阳、养血调经-大营煎

4)实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

5)气滞型:理气行滞、活血调经-乌药汤

6)痰湿型:燥湿化痰、活血调经-芎归二陈汤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1)肾虚型: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固阴煎

2)脾

虚型:补脾益气、养血调经-归脾汤

3)肝郁型:疏肝解郁、和血调经-逍遥散

四、月经过多

1)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止血-安冲汤

2)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

3)血瘀型:活血化瘀、固冲止血-桃红四物汤

五、月经过少

1)肾虚型: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

2)血虚型:补血益气调经-滋血汤

3)血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

4)血瘀型:活血化瘀、理气调经-通瘀煎

六、经期延长

1)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调经-举元煎

2)虚热型:养阴清热、凉血调经-清血养阴汤

3)血瘀型:活血祛瘀、固冲调经-棕蒲散

七、经间期出血

1)肾阴虚型:滋肾益阴、固冲止血-一阴煎

2)脾气虚型:健脾益气、固冲摄血-归脾汤

3)湿热型:清热除湿、凉血止血-清肝止淋汤

4)血瘀型:活血化瘀、理血归经-逐瘀止血汤

八、痛经

1)肾气亏损型:补肾填精、养血止痛-调肝汤

2)气血虚弱型:补气养血、和中止痛-黄芪建中汤

3)气滞血瘀型:行气活血、祛瘀止痛-膈下逐瘀汤

4)寒凝血瘀型: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温经汤

5)湿热蕴结型: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

九、闭经

1)肝肾不足:补肾养肝调经-归肾丸

2)气血不足:补气养血调经-人参养荣汤

3)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一阴煎

4)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调经-血府逐瘀汤

5)痰湿阻滞:豁痰除湿、调气活血通经-苍附导痰丸合佛手散

十、崩漏

1)虚热证:滋阴清热、止血调经-保阴煎

2)实热证:清热凉血、止血调经-清热固经汤

3)肾阳虚证:温肾固冲、止血调经-右归丸

4)肾阴虚证:滋水益肾、止血调经-左归丸合二至丸

5)脾虚:补气摄血、养血调经-固本止崩汤

6)血瘀:活血化瘀、止血调经-四物汤合失笑散

十一、经行泄泻

1)脾虚:健脾益气、化湿调经-参苓白术散

2)肾虚:温肾扶阳、暖土固肠-健固汤合四神丸

十二、经行吐衄

1)肝经郁火: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

2)肺肾阴虚: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汤

十三、绝经前后诸症

1)肾阴虚:滋肾益阴、育阴潜阳-六味地黄丸

2)肾阳虚:温肾壮阳、填精养血-右归丸

带下病

1)脾虚: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

2)肾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

3)湿热下注:清利湿热-止带方

4)湿毒蕴结:清热解毒除湿-五味消毒饮

5)阴虚夹湿:滋阴益肾、清热祛湿-知柏地黄丸

妊娠病

一、妊娠恶阻

1)胃虚: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

2)肝热:清肝和胃、降逆止呕-加味温胆汤

3)痰湿:化痰除湿、降逆止呕-青竹茹汤

二、胎漏

1)肾虚:补肾固冲、止血安胎-寿胎丸

2)气虚:益气养血、固冲止血-固下益气汤

3)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加味阿胶汤

三、胎动不安

1)肾虚:补肾益气、固冲安胎-寿胎丸

2)气虚:益气、固冲、安胎-举元煎

3)血虚:补血、固冲、安胎-苎根汤

4)血热:清热凉血、固冲安胎-保阴煎

5)外伤:益气养血、固肾安胎-加味圣愈汤

6)徵瘕伤胎:祛瘀消徵、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

四、滑胎

1)肾气亏损:补肾固冲安胎-补肾固冲丸

2)气血两虚:益气养血安胎-泰山盘石散

五、子肿

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

2)肾虚:化气行水-真武汤

3)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

六、子淋

1)阴虚津亏:滋阴润燥通淋-知柏地黄汤

2)心火偏亢:清心泻火、润燥通淋-导赤清心汤

3)下焦湿热:清热利湿、润燥通淋-加味五淋散

七、难产

1)气血虚弱:大补气血-蔡松汀难产方

2)气滞血瘀:活血理气、化瘀催产-催生饮

产后病

一、产后血晕

1)血虚气脱:益气固脱-清魂散、独参汤

2)血瘀气逆:活血逐瘀-夺命散

二、产后腹痛

1)血虚:补血益气-肠宁汤

2)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

三、恶露不绝

1)气虚:益气摄血-补中益气汤

2)血热: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保阴煎

3)血瘀:活血化瘀、理血归经-生化汤

四、产后发热

1)感染邪毒:清热解毒、凉血化瘀-解毒活血汤

2)外感:养血祛风、散寒解表-荆防四物汤

3)血虚:养血益气、和营退热-八珍汤

4)血瘀:活血祛瘀、和营除热-血府逐瘀汤

五、产后身痛

1)血虚:补血益气、宣络止痛-黄芪桂枝五物汤

2)血瘀:养血活络、化瘀止痛-生化汤

3)外感:养血祛风、散寒除湿-独活寄生汤

妇科杂病

一、徵瘕

1)气滞: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香棱丸

2)血瘀:活血破瘀、散结消徵-桂枝茯苓丸、大黄庶虫丸

3)痰湿:除湿化痰、散结消徵-散聚汤

4)毒热:解毒除湿、破瘀消徵-银花蕺菜饮

二、不孕症

1)肾虚: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填精益髓-毓麟归

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化湿固精-温胞饮

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

2)肺郁:疏肝解郁、理血调经-百灵调肝汤、开郁种玉汤

3)痰湿:燥湿化痰、理气调经-启宫丸

4)血瘀:活血化瘀、温经通络-少腹逐瘀汤

三、阴痒

1)肝肾阴虚:调补肝肾、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

2)肝经湿热:泻肝清热、除湿止痒-龙胆泻肝汤

3)湿虫滋生:清热利湿、解毒杀虫-萆藓

渗湿汤

方剂索引:

1. 清经散:丹皮.地骨皮. 白芍. 熟地. 青蒿. 黄柏. 茯苓

2. 两地汤:生地. 地骨皮. 玄参. 麦冬. 阿胶. 白芍

3. 清热调血汤:牡丹皮. 黄连. 生地. 当归. 白芍. 川芎. 红花.

桃仁. 莪术. 香附. 延胡索

4. 清热固经汤:生地. 地骨皮. 炙龟板. 牡蛎粉. 阿胶. 黄芩.

藕节. 陈棕炭. 焦栀子. 地榆. 甘草

5. 固本止崩汤:人参.黄芪.白术.熟地.当归.黑姜

6. 顺经汤:当归.熟地.沙参.白芍.茯苓.黑荆芥.丹皮

7. 完带汤:白术. 山药. 人参. 白芍. 苍术. 甘草. 陈皮. 柴胡.

车前子. 黑芥穗

8. 止带方:猪苓. 茯苓. 车前子. 泽泻. 茵陈. 赤芍. 丹皮.

黄柏. 栀子. 牛膝

9. 寿胎丸:菟丝子. 桑寄生. 川断. 黄芩. 黄柏. 甘草

10. 天仙藤散:天仙藤. 香附. 陈皮. 甘草. 乌药. 生姜. 木瓜.

苏叶.茯苓. 猪苓. 白术. 泽泻

11. 生化汤:当归. 川芎. 桃仁. 炮姜. 炙甘草

12. 解毒活血汤:连翘. 葛根. 柴胡. 枳壳. 当归. 赤芍. 生地.

红花. 桃仁. 甘草

13. 毓麟珠:人参.白术.茯苓.芍药.川芎.炙草.当归.熟地.菟丝子.

鹿角霜. 杜仲. 川椒

14. 启宫丸:制半夏. 苍术. 香附. 茯苓. 神曲. 陈皮. 川芎.

15. 阴痒外治法:

1)塌痒汤:鹤虱. 苦参. 威灵仙. 归尾. 蛇床子. 狼毒.

2)蛇床子散:蛇床子. 花椒. 明矾. 苦参. 百部.


相关文章

  • 2016年北京中医药大学考研笔记.复试真题
  • 才思教育考研考博全心全意 2016年北京中医药大学考研笔记.复试真题 北京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成立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是唯一一所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 ...查看


  • 继续教育学习笔记
  • 继续教育学习笔记 讲师:肖群忠 袁钟 罗玲玲 肖群忠,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伦理学与中国传统伦理研究."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2002).&quo ...查看


  • 书山有路勤为径
  •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我治中医学的门径和方法 前一句是说不管学习任何科学,最重要的是要找到正确的门路,正如于贡所说:"夫于之增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凡是一门科学都是有一堵墙隔着的 ...查看


  • 图文并茂的医学笔记
  • 图文并茂的医学笔记 总不能只看书上教过的病.大家都知道学医要背的东西多,但是又没有重点,考试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要复习哪些,只能全部复习.因为你到了医院也是一样,你不知道你的病人会生什么样的病,所以你必须全部掌握,总不能只看书上教过的病.下面我 ...查看


  • 国医大师看过敏
  • 本页提供2015年1月27日科教频道cctv10健康之路节目视频全集和要点笔记,节目请到的嘉宾是王琦.主题是<国医大师看过敏1>.主要介绍过敏性鼻炎的典型症状,过敏性鼻炎的食疗调理和穴位按摩,过敏性鼻炎的原因,过敏性鼻炎的自我疗 ...查看


  • 急诊科细则
  • 急诊科细则 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跨学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科.它与临床各科既有密切的关系,又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和特殊的临床医疗范畴.它主要涉及院外急救.院内急救与多学科急危重病的救治.急诊医学的特点是用最少的资料.最短的时间.最快捷有效的方法救助病 ...查看


  • 急诊科医师培养标准
  • 急诊科细则 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跨学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科.它与临床各科既有密切的关系,又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和特殊的临床医疗范畴.它主要涉及院外急救.院内急救与多学科急危重病的救治.急诊医学的特点是用最少的资料.最短的时间.最快捷有效的方法救助病 ...查看


  • 医学心理学重点笔记[1]
  • 1.医学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是心理学和医学间的交叉科学.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临床观察法.实验室方法.心理测试方法和评定量表法. 3.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正常人和病人的心理活动.心理障碍和行为,即影响健康的有关心理问题和 ...查看


  • 中医内科学重点知识笔记
  • By Givon文文 根据前人总结整理 中内重点复习资料 一.中医内科笔记 1.感冒:寒荆热银暑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 1)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 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暑湿伤表证:清暑祛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