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医学论文社区医学论文:试论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社会医学论文社区医学论文:

试论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要】构建符合医学发展要求,适合社会需求的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提高认识,形成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共识;合理设计,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统筹管理,科学设置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文人才。

【关键词】医学教育;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

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虽然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医患矛盾凸显的今天,仍是我们这些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工作者倍感忧思的问题。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要想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尚需时日,可是,我们不能等待,需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通过几年的调查和研究,笔者认为,我国的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构建符合医学发展要求,适合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建设体系。

一、提高认识,形成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共识医学是科学,更是人学。随着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的出发点由单纯生物学的人转变为生物学、社会学的人,医生由单纯关注“病”转为关心“人”。不仅要关注病人的病情,更要关心病人的

心理、社会、家庭等情况。正如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者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医学教授恩格尔所说的:“生物医学模型的还原论忽略整体,造成医生集中注意于身体的疾病,忽略了患者是一个人。对于接受生物医学训练的医师,科学和科学方法只与理解和治疗疾病有关,而与患者和照料患者无关;而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则把这种框架推广到包括以前被忽视的领域。”这就决定着一个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医生,不仅要求高超的医学技艺和素质,更要有充盈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素养。为此,对医学生的教育就不仅是以医学知识为主的单纯的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更应该包括与人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WHO在20世纪90年代正式提出了要培养五星级的医生,所谓“五星级医生”即现代医生应为健康的提供者、医疗的决策者、心理的交流者、社区的领导者及组织的管理者。1999年6月9日,受美国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资助的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IIME)成立并提出了“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lob-alMinimumEssentialRequirements,以下简称“最基本要求”),其内容包括:职业价值和态度、医学科学基础、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七个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这些要求都明确了医学教育应是医学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

二、合理设计,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

加强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建设,已经势在必行,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实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高等医学院校的马列主义教研室已经逐步改名为社会科学部或人文社科部(系、院)。这一名称的变动,由于兼容了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存在,于是在医学院校内部逐步形成了一支以原“两课”教学队伍为主体、少数医学工作者转行(或兼职)参与的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队伍,使得原来只是个别人自发性的研究演变为较为漫长的医学人文学探索。尽管这些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大多数没有明确的归属,更没有被官方或教育部门所确认,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仅为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提高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为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设置积累了很好的经验。比如,张大庆认为,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和医学社会学可以作为医学人文学的核心课程;郭照江建议,我国医学高校宜以下列八门课程为主要的人文课程: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医学史、卫生保健政策、医学社会学、医学审美和医患沟通技巧。其中,以医学哲学、医学史为代表的课程主要任务是帮助医学生树立科学的医学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以医学伦理学为代表的课程主要任务是帮助医学生树立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忠于职守、一心赴救的高尚人文理念,自觉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将努力

做一个好医生作为坚持不懈的职业理想;以医学社会学为主的课程帮助学生增强面向实际、胜任岗位、服务大众、造福社会的基本素养。

国外在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方面比我们起步早,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可资借鉴的经验。20世纪60年代,美国率先对医学课程改革,强化了医学预科的人文教育。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医患关系教育贯穿前两年半的课程,此后的必修课有:医学人权和医生、生物科学技术的社会学研究、医学实践中困境的伦理学方面、健康和疾病的伦理根源、医学社会史、社区卫生中心的医学人类学,以及医学伦理学、医疗管理、社会医学、生物科学的社会问题。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1978年已建议把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伦理学和医学法学等学科列入医学院必修课计划,并建议医学伦理学应该贯穿在医学教育整个阶段,有一定间隔而反复进行,应该在临床教育中按一定的间隔插入一定时间的、由医学以外很多专家进行的、跨学科的伦理教育;1993年,英国总医学委员会在《为21世纪培养医生》的报告中提出,医学教育和医学实践中要加入更多的人文学科特殊学习模块,以达到医学人文教育与医药科学的相互渗透以至相互包容。日本的医学院前2年主要用于学习基础科学与人文科学课程,以医学概论涵盖医学人文课程,并在第五学年开设续医学概论,了解医疗与法律、伦理、社会经济关系。国外的

医学院不仅设置了很多实用性的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而且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方法和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参考的。

三、统筹管理,科学设置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医学院校应该统筹管理,科学设计教学计划,特别是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除了传统的基础课和医学专业课程而外,还应规范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必修课程,广泛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类选修课程。

1.利用大学生普遍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第一,占领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重要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全国各高校都必须开设的公共课,虽然这类课程是意识形态方面的课程,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但是它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这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重要方面,同时,还要利用这些课程加强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第二,抓住心理健康、大学生就业指导等素质教育课程,真正使这些课程取得实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学生工作者非常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医学院校的学生虽然懂得医学心理规律,但未必个个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第三,合理设计交流技能课程。交流技能是近年才要求开设的课程,无疑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医学生的专业特点要求介绍一般性交流技能之

后,重点培养医学生与患者沟通能力,有助于和谐医患关系。

2.开足医学人文类核心课程。根据英、美、日等国外医学人文课程设置经验,参考我国著名医学人文学者提供的开课建议,特别是比较辽宁省中国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辽宁医学院等医学人文课程开课情况,本课题组认为应将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医学史、医学社会学等六门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医学生培养计划,最低为每门课程2学分(36学时左右)。可喜的是,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医学伦理学三门课程由于是医师资格考试必考科目,各院校都按照规定开设,医学史、医学社会学也大都作为选修课开出,而医学哲学则有待开出。上述三所院校中只有中国医科大学开设了医学哲学。

3.按照学科门类开好选修课。选修课是各个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途径。虽然各个学校都开出了很多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程,但大都是根据师资状况开设选修课,也就是没有从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实际出发,科学合理设课;而因人设课,不可避免带有主观性,有的课程重复开设,有的科目空缺。为此,本课题组建议:为了规范人文类选修课,使学生宽领域地掌握人文知识,全方位地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素质,必须按教育部1998年2号文件《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

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进行划界,如将人文类选修课分为文学类、历史类、哲学类、艺术类等,然后规定不能全部选择一个门类的课程,每类课程都要选,且每类课程至少选2门,这样既保证了学时、学分,又拓展了知识面,达到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目的。

4.专业教学要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按照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周国平的看法,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应分三个层次:其一是人性,对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其二是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其三是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5.提高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实效性。理论讲授主要是教给学生知识,通过上述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开设,学生可以获得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或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但知识不等于素质和精神。一个拥有人文知识的人,不一定有较高的人文精神,把知识忘掉后剩下的东西才是素质。“人文的内容,分为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人文知识,

来自《老子》说的‘为学’;人文精神,来自《老子》说的‘为道’。(见《老子》第四十八章)人文知识,是《庄子》说的‘知道’;人文精神,是《庄子》说的‘体道’。(见《庄子·知北游》)‘知道’者与‘道’为二,‘体道’者与‘道’为一。所以,人文的本质是人文精神,不是人文知识。”为此,要想真正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关键是如何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体道”即认可、接受,内化为自身的自觉实践。

【参考文献】

[1]杜治政.许志伟.医学伦理学辞典[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2]国际医学教育学会.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2,23(2):1.

[3]贺达仁,韩万华.医科院校合并后的医学人文学科建设[J].医学与社会,2001,14(4):44~46.

[4]胡佩诚.为加强和发展中国的医学人文学科而努力[A].张大庆,陈琦.中国医学人文教育———历史、现状与前景[C].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123.

[5]殷小平,苏博,刘鉴文,等.国外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计划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6):25.

[6]杨秋兰.韩启德语重心长话人文[N].健康报,2005-12-26(02).

[7]甘阳.大学通识教育的两个中心环节[J].读书,

2006,(4):11.

社会医学论文社区医学论文:

试论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要】构建符合医学发展要求,适合社会需求的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提高认识,形成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共识;合理设计,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统筹管理,科学设置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文人才。

【关键词】医学教育;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

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虽然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医患矛盾凸显的今天,仍是我们这些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工作者倍感忧思的问题。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要想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尚需时日,可是,我们不能等待,需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通过几年的调查和研究,笔者认为,我国的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构建符合医学发展要求,适合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建设体系。

一、提高认识,形成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共识医学是科学,更是人学。随着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的出发点由单纯生物学的人转变为生物学、社会学的人,医生由单纯关注“病”转为关心“人”。不仅要关注病人的病情,更要关心病人的

心理、社会、家庭等情况。正如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者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医学教授恩格尔所说的:“生物医学模型的还原论忽略整体,造成医生集中注意于身体的疾病,忽略了患者是一个人。对于接受生物医学训练的医师,科学和科学方法只与理解和治疗疾病有关,而与患者和照料患者无关;而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则把这种框架推广到包括以前被忽视的领域。”这就决定着一个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医生,不仅要求高超的医学技艺和素质,更要有充盈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素养。为此,对医学生的教育就不仅是以医学知识为主的单纯的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更应该包括与人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WHO在20世纪90年代正式提出了要培养五星级的医生,所谓“五星级医生”即现代医生应为健康的提供者、医疗的决策者、心理的交流者、社区的领导者及组织的管理者。1999年6月9日,受美国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资助的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IIME)成立并提出了“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lob-alMinimumEssentialRequirements,以下简称“最基本要求”),其内容包括:职业价值和态度、医学科学基础、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七个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这些要求都明确了医学教育应是医学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

二、合理设计,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

加强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建设,已经势在必行,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实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高等医学院校的马列主义教研室已经逐步改名为社会科学部或人文社科部(系、院)。这一名称的变动,由于兼容了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存在,于是在医学院校内部逐步形成了一支以原“两课”教学队伍为主体、少数医学工作者转行(或兼职)参与的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队伍,使得原来只是个别人自发性的研究演变为较为漫长的医学人文学探索。尽管这些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大多数没有明确的归属,更没有被官方或教育部门所确认,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仅为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提高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为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设置积累了很好的经验。比如,张大庆认为,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和医学社会学可以作为医学人文学的核心课程;郭照江建议,我国医学高校宜以下列八门课程为主要的人文课程: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医学史、卫生保健政策、医学社会学、医学审美和医患沟通技巧。其中,以医学哲学、医学史为代表的课程主要任务是帮助医学生树立科学的医学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以医学伦理学为代表的课程主要任务是帮助医学生树立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忠于职守、一心赴救的高尚人文理念,自觉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将努力

做一个好医生作为坚持不懈的职业理想;以医学社会学为主的课程帮助学生增强面向实际、胜任岗位、服务大众、造福社会的基本素养。

国外在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方面比我们起步早,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可资借鉴的经验。20世纪60年代,美国率先对医学课程改革,强化了医学预科的人文教育。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医患关系教育贯穿前两年半的课程,此后的必修课有:医学人权和医生、生物科学技术的社会学研究、医学实践中困境的伦理学方面、健康和疾病的伦理根源、医学社会史、社区卫生中心的医学人类学,以及医学伦理学、医疗管理、社会医学、生物科学的社会问题。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1978年已建议把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伦理学和医学法学等学科列入医学院必修课计划,并建议医学伦理学应该贯穿在医学教育整个阶段,有一定间隔而反复进行,应该在临床教育中按一定的间隔插入一定时间的、由医学以外很多专家进行的、跨学科的伦理教育;1993年,英国总医学委员会在《为21世纪培养医生》的报告中提出,医学教育和医学实践中要加入更多的人文学科特殊学习模块,以达到医学人文教育与医药科学的相互渗透以至相互包容。日本的医学院前2年主要用于学习基础科学与人文科学课程,以医学概论涵盖医学人文课程,并在第五学年开设续医学概论,了解医疗与法律、伦理、社会经济关系。国外的

医学院不仅设置了很多实用性的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而且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方法和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参考的。

三、统筹管理,科学设置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医学院校应该统筹管理,科学设计教学计划,特别是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除了传统的基础课和医学专业课程而外,还应规范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必修课程,广泛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类选修课程。

1.利用大学生普遍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第一,占领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重要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全国各高校都必须开设的公共课,虽然这类课程是意识形态方面的课程,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但是它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这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重要方面,同时,还要利用这些课程加强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第二,抓住心理健康、大学生就业指导等素质教育课程,真正使这些课程取得实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学生工作者非常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医学院校的学生虽然懂得医学心理规律,但未必个个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第三,合理设计交流技能课程。交流技能是近年才要求开设的课程,无疑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医学生的专业特点要求介绍一般性交流技能之

后,重点培养医学生与患者沟通能力,有助于和谐医患关系。

2.开足医学人文类核心课程。根据英、美、日等国外医学人文课程设置经验,参考我国著名医学人文学者提供的开课建议,特别是比较辽宁省中国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辽宁医学院等医学人文课程开课情况,本课题组认为应将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医学史、医学社会学等六门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医学生培养计划,最低为每门课程2学分(36学时左右)。可喜的是,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医学伦理学三门课程由于是医师资格考试必考科目,各院校都按照规定开设,医学史、医学社会学也大都作为选修课开出,而医学哲学则有待开出。上述三所院校中只有中国医科大学开设了医学哲学。

3.按照学科门类开好选修课。选修课是各个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途径。虽然各个学校都开出了很多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程,但大都是根据师资状况开设选修课,也就是没有从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实际出发,科学合理设课;而因人设课,不可避免带有主观性,有的课程重复开设,有的科目空缺。为此,本课题组建议:为了规范人文类选修课,使学生宽领域地掌握人文知识,全方位地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素质,必须按教育部1998年2号文件《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

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进行划界,如将人文类选修课分为文学类、历史类、哲学类、艺术类等,然后规定不能全部选择一个门类的课程,每类课程都要选,且每类课程至少选2门,这样既保证了学时、学分,又拓展了知识面,达到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目的。

4.专业教学要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按照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周国平的看法,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应分三个层次:其一是人性,对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其二是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其三是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5.提高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实效性。理论讲授主要是教给学生知识,通过上述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开设,学生可以获得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或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但知识不等于素质和精神。一个拥有人文知识的人,不一定有较高的人文精神,把知识忘掉后剩下的东西才是素质。“人文的内容,分为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人文知识,

来自《老子》说的‘为学’;人文精神,来自《老子》说的‘为道’。(见《老子》第四十八章)人文知识,是《庄子》说的‘知道’;人文精神,是《庄子》说的‘体道’。(见《庄子·知北游》)‘知道’者与‘道’为二,‘体道’者与‘道’为一。所以,人文的本质是人文精神,不是人文知识。”为此,要想真正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关键是如何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体道”即认可、接受,内化为自身的自觉实践。

【参考文献】

[1]杜治政.许志伟.医学伦理学辞典[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2]国际医学教育学会.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2,23(2):1.

[3]贺达仁,韩万华.医科院校合并后的医学人文学科建设[J].医学与社会,2001,14(4):44~46.

[4]胡佩诚.为加强和发展中国的医学人文学科而努力[A].张大庆,陈琦.中国医学人文教育———历史、现状与前景[C].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123.

[5]殷小平,苏博,刘鉴文,等.国外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计划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6):25.

[6]杨秋兰.韩启德语重心长话人文[N].健康报,2005-12-26(02).

[7]甘阳.大学通识教育的两个中心环节[J].读书,

2006,(4):11.


相关文章

  • 本科四年制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 本科四年制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具有工程学.生物学和医学的基 本理论知识:具有扎实的医学设备基本知识,能在医疗器械企业从事产品的设计.生产. 安装.调试.操作.故障分析.营销及售 ...查看


  • 医务社会工作者医学人文关怀的使者
  •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年5月第27卷第5期总第308期 医务社会工作者:医学人文关怀的使者* 唐 文① 摘要:医务社会工作的内涵决定了其社会作用的重要性,医务社会工作的历史进程显示了其迅速发展的必然性,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凸现 ...查看


  • 中医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
  • 维普资 h讯tt:/p/www.qvipc.omc 52 月 7l 筻 年3M 逢第o o 期 a h20, o7N . .r05V1,o1 c .J ua-ue fof C or l bi 1 fM n -H- T 湖中北学 院 医学报 ...查看


  • 北京大学2013年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
  • 北京大学 2013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3年,北京大学继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坚持教学质量优先,推进教育管理创新.北京大学继续推进小班课教学改革.英文平台课建设.医学部教育教学改革等,同时加快建设北 ...查看


  • 谈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英语教学的融合
  • 谈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英语教学的融合 ◆徐敏 (湖北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武汉430065) [摘 要]:分析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分析了医学教育中加强人文教育的必要性,然后具体探讨了 如何在大学英语,医学英语,英语 ...查看


  • 临床医学专业专科规范
  • 所需的基本知识.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能从事医疗.预防和保健 为基层和社区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本专业 论知识,受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相关的人文社科知识和医学基础 ...查看


  • 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 [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学社会化的加速.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医学高职高专教育必须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既要精于医学技术,又不能荒于人文.但一些学校片面重视专业教育和技能训练,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学生长期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对社会 ...查看


  • 社会保障论文
  • 养医结合 康护并举 构建武汉市社区居家养老医疗关爱服务体系 摘 要: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 ...查看


  • 护理人力资源1
  • 市场经济下护理人力资源管理 -------------------------------------------------------------------------------- 随着中国加入WTO 后,医院改革的推进,医院管理者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