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金森定理 彼得原理 墨菲定律

派金森定理

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

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

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

三是聘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在《帕金森定律》一书中,帕金森教授对于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作了非常精彩的阐述: 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 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可以走了。 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减轻了他的负担。由于助手的平庸, 不会对他的权利构成威胁,所以这名官员从此也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只能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 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这部分阐述是《帕金森定律》一书中的精华,也是帕金森定律的主要内容,常常被人们转载传诵,用来解释官场的形形色色。

彼得原理的概述

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Laurence .J .Peter ),1917年生于加拿大的范库弗,1957年获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学士学位,6年后又获得该校教育哲学博士学位,他阅历丰富,博学多才,著述颇丰,他的名字还被收入了《美国名人榜》、《美国科学界名人录》和《国际名人传记辞典》等辞书中。

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 )正是彼得根据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例的分析而归纳出来的。其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由此导出的彼得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每一个职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PQ )为零。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

彼得认为,由于彼得原理的推出,使他“无意间”创设了一门新的科学——层级组织学(Hierarchiolgy )。该科学是解开所有阶层制度之谜的钥匙,因此也是了解整个文明结构的关键所在。凡是置身于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的每个人都和层级组织息息相关,亦都受彼得原理的控制。当然,原理的假设条件是:时间足够长,五层级组织里有足够的阶层。彼得原理被认为是同帕金森定律有联系的。

“墨菲定律”(Murphy ’s Law)缘于1949年美国一位名叫墨菲的上尉。他认为他的某位同事是个倒霉蛋,不经意说了句笑话:“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他去做就一定会弄糟。”这句话迅速流传。在流传扩散的过程中,这句笑话逐渐失去它原有的局限性,演变成各种各样的形式,其中一个最通行的形式是:“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 经过多年,这一“定律”逐渐进入习语范畴,其内涵被赋予无穷的创意,出现了众多的变体,“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If anything can go wrong, it will.(会出错的,终将会出错)”、“笑一笑,明天未必比今天好。”“东西越好,越不中用”、“别试图教猪唱歌,这样不但不会有结果,还会惹猪不高兴! ”

“墨菲定律”的原话是这样说的: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ways to do something, and one of those ways can result in a catastrophe, then someone will do it. (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选择,而其中一种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作出这种选择。)

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二、所有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美国爱得华空军基地的一个叫墨菲的测试工程师发明了一条著名的定理,人们就用这位悲观主义大师的名字来命名这条定理,将这条在工程建设和企业管理界名闻遐迩的定理称之为墨菲定理。墨菲定理的表述如下:

“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向坏的方向发展,就一定会向最坏的方向发展”。

比方说有一个工具箱在收工后没有及时地收走而是被遗忘在某个高处,根据墨菲定理该工具箱一定会自行从高处落下来,工具箱不会只是在地面上摔个稀巴烂,按墨菲定理工具箱应该是落在某人的脑袋上,当然受害者不会是随随便便的什么人,墨菲定理指出受害者会是一位来视察的政界要人,接踵而至的是死者难缠的寡妇能干的律师愤怒的同僚和刻薄的记者,最后由于事发一周前人们在千里之外的首都对法律作过的一项修订,于是有关人士在巨额赔偿的同时还得面临二级谋杀的指控。

墨菲定理后来也被人们扩展到了工程建设和企业管理以外的领域。因为人们发现墨菲定理在其他地方也同样起作用。

某人出于侥幸偶尔有一次没有使用安全套,墨菲定理会使他收到一份结果为阳性的化验报告,化验报告倒不是说被验人怀孕了,因为被验人是男性并且报告也不是妇科医师开具的,此外墨菲定理更偏爱其他的可能性。国家疾病防治中心沉痛地宣告被验人被证实是艾滋病病毒的携带者。事情并没有到此为止,此人的妻子和他们夫妇各自的朋友也会相继被证实携带了艾滋病病毒。不过有时候墨菲定理也会无能为力,本来应该出现的不愉快场面反倒没有出现,因为已经没有谁再会去在乎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的奸情了。

派金森定理

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

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

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

三是聘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在《帕金森定律》一书中,帕金森教授对于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作了非常精彩的阐述: 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 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可以走了。 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减轻了他的负担。由于助手的平庸, 不会对他的权利构成威胁,所以这名官员从此也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只能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 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这部分阐述是《帕金森定律》一书中的精华,也是帕金森定律的主要内容,常常被人们转载传诵,用来解释官场的形形色色。

彼得原理的概述

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Laurence .J .Peter ),1917年生于加拿大的范库弗,1957年获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学士学位,6年后又获得该校教育哲学博士学位,他阅历丰富,博学多才,著述颇丰,他的名字还被收入了《美国名人榜》、《美国科学界名人录》和《国际名人传记辞典》等辞书中。

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 )正是彼得根据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例的分析而归纳出来的。其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由此导出的彼得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每一个职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PQ )为零。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

彼得认为,由于彼得原理的推出,使他“无意间”创设了一门新的科学——层级组织学(Hierarchiolgy )。该科学是解开所有阶层制度之谜的钥匙,因此也是了解整个文明结构的关键所在。凡是置身于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的每个人都和层级组织息息相关,亦都受彼得原理的控制。当然,原理的假设条件是:时间足够长,五层级组织里有足够的阶层。彼得原理被认为是同帕金森定律有联系的。

“墨菲定律”(Murphy ’s Law)缘于1949年美国一位名叫墨菲的上尉。他认为他的某位同事是个倒霉蛋,不经意说了句笑话:“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他去做就一定会弄糟。”这句话迅速流传。在流传扩散的过程中,这句笑话逐渐失去它原有的局限性,演变成各种各样的形式,其中一个最通行的形式是:“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 经过多年,这一“定律”逐渐进入习语范畴,其内涵被赋予无穷的创意,出现了众多的变体,“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If anything can go wrong, it will.(会出错的,终将会出错)”、“笑一笑,明天未必比今天好。”“东西越好,越不中用”、“别试图教猪唱歌,这样不但不会有结果,还会惹猪不高兴! ”

“墨菲定律”的原话是这样说的: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ways to do something, and one of those ways can result in a catastrophe, then someone will do it. (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选择,而其中一种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作出这种选择。)

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二、所有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美国爱得华空军基地的一个叫墨菲的测试工程师发明了一条著名的定理,人们就用这位悲观主义大师的名字来命名这条定理,将这条在工程建设和企业管理界名闻遐迩的定理称之为墨菲定理。墨菲定理的表述如下:

“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向坏的方向发展,就一定会向最坏的方向发展”。

比方说有一个工具箱在收工后没有及时地收走而是被遗忘在某个高处,根据墨菲定理该工具箱一定会自行从高处落下来,工具箱不会只是在地面上摔个稀巴烂,按墨菲定理工具箱应该是落在某人的脑袋上,当然受害者不会是随随便便的什么人,墨菲定理指出受害者会是一位来视察的政界要人,接踵而至的是死者难缠的寡妇能干的律师愤怒的同僚和刻薄的记者,最后由于事发一周前人们在千里之外的首都对法律作过的一项修订,于是有关人士在巨额赔偿的同时还得面临二级谋杀的指控。

墨菲定理后来也被人们扩展到了工程建设和企业管理以外的领域。因为人们发现墨菲定理在其他地方也同样起作用。

某人出于侥幸偶尔有一次没有使用安全套,墨菲定理会使他收到一份结果为阳性的化验报告,化验报告倒不是说被验人怀孕了,因为被验人是男性并且报告也不是妇科医师开具的,此外墨菲定理更偏爱其他的可能性。国家疾病防治中心沉痛地宣告被验人被证实是艾滋病病毒的携带者。事情并没有到此为止,此人的妻子和他们夫妇各自的朋友也会相继被证实携带了艾滋病病毒。不过有时候墨菲定理也会无能为力,本来应该出现的不愉快场面反倒没有出现,因为已经没有谁再会去在乎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的奸情了。


相关文章

  • 这就是传说中西方管理学三大定律
  • 生活.工作.学习中,各个角落都散落着很多著名的法则.定律,这些定律法则经过很长时间慢慢沉淀出来的,多次被验证,被证明是正确的,是客观存在的.掌握这些定律,利用它们,我们能改进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如果继续视而不见,你将付出更多代价. ...查看


  • 定律.彼得原理.零和游戏.华盛顿合作规律.酒与污水
  • 定律.彼得原理.零和游戏.华盛顿合作规律.酒与污水.txt6宽容润滑了彼此的关系,消除了彼此的隔阂,扫清了彼此的顾忌,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一.墨菲定律 1949年,一位名叫墨菲的空军上尉工程师,认为他的某位同事是个倒霉蛋,不经意间开了句玩笑: ...查看


  • 管理学基本原理
  • 管理学原理 一.海恩法则 任何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 海恩法则是德国人帕布斯·海恩提出的法则,海恩法则指出: 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海恩法则强调两点:一是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 ...查看


  • [公共行政学]第一章讲义(张国庆第三版)
  • <公共行政学>讲义 第一章 绪论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公共行政学概述 第二节 公共行政学的演进 第三节 国家公共行政管理体制 第一节 公共行政学概述  公共行政学的涵义  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目的  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范 ...查看


  • 一生要知道的心理学定律.经济学定律大全集
  • 基本资料 一生要知道的心理学定律.经济学定律大全集 作者: 凡禹,岳忆 出版社: 出版年: 页数: 定价: 装帧: ISAN: 书  目: 举报失效目录 一生要知 一生要知道的心理学定律.经济学定律大全集 前 言 第1章 皮尔斯定理 第2章 ...查看


  • 卢维斯定理 -谦虚不想自己 MBA智库百科
  • 卢维斯定理 - MBA智库百科卢维斯定理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wiki.mbalib.com/) 卢维斯定理 ,美国心理学家卢维斯提出. 谦虚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 如果把自己想得太好,就很容易将别人想得很糟 ...查看


  • 78个神奇的心理学定律
  • 78个神奇的心理学定律 成功心理学--要想取得成功,需要有成功者的品质 1.糖果效应:如果连一颗糖的诱惑都抵挡不住,还能成就什么 2.贝尔效应:坚信自己能行,你就能成功 3.杜根定律:自信并勤于实践,让你永远手握坐票 4.杜利奥定理:失去什 ...查看


  • 管理学30大经典理论
  • 管理学30大经典理论 1.彼得原理 每个组织都是由各种不同的职位.等级或阶层的排列所组成,每个人都隶属于其中的某个等级.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 ...查看


  • 西方行政学 名词解释
  • 名词解释 1.帕金森定律:帕金森在对组织机构的无效活动进行调查和分析中提出的关于组织机构臃肿低效的形成原因的定律.帕金森在组织机构活动中发现这样一个事实:组织机构所完成的工作与工作人员的多少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管理层次的增加与工作本身无关.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