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之塔”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肖鸿婷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摘要:本文主要是从美国教育家爱德加·戴尔(Edger.Dale)提出的著名的“经验之塔”理论入手,从教育传播学中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体三个方面出发,分析“经验之塔”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意义。关键词:经验之塔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媒体
启示
文章编号:1672-1578(2009)7-0073-02
各种具体符号的交流后才会有抽象符号的生成。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尽量从生动的直观入手,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同“范例”接触,再到间接观摩,最后形成个人抽象的思维方式和人生价值观,既要让学生关注身边的感性世界,又要让其在无限丰富的感性世界中实现理性的统一。
语文教师作为教育传播活动中的教育者,首先要明确自己是传播者与人文启蒙者兼于一身,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如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时,教师可安排学生来扮演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贾母等角色,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通过对人物语言的模仿和形象的塑造,真正走进《红楼梦》中来。此外,演戏后可再看戏,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课堂上得以重温经典影片《红楼梦》,在获得“做的经验”后再次获得“观察的经验”,至此,教师在这基础上再画龙点睛,引导学生获取“抽象的经验”,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表、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学习用肖像描写反映人物特征的写作技巧,在“做”和“观”的过程中培养审美观,领会人物的美感。只有语文教师有意识担当人文启蒙者角色,为学生创设良好环境,
言语符号视觉符号广播、录音、照片、幻灯
电影电视参观展览野外旅行观摩示范参与演戏设计的经验有目的的直接的经验
做的经验
抽象的经验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什么是教育传播呢?简单来说,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它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从本质上说,教学过程就是一种传播过程,本文试从美国教育家爱德加·戴尔
(Edger.Dale)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入手,从教育传播学中的教
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体三个方面出发,分析“经验之塔”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意义。
1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是视听教育在美国广泛开展的时期,美国教育家爱德德加·戴尔(Edger.Dale)在其出版AudioVisualMethodsInTeaching(《视听教育》)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
“经验之塔”理论,戴尔认为人类学习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获得知识,一是由自身的直接经验获得,二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得。他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把人类学习的经验依据抽象程度的不同分成三类十个层次。(如下图所示)
才能收到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2.2学生应自觉参与课堂实践,在“经验”中确证主体自身
学生是教育传播活动中的受教育者,是“经验之塔”理论的真正践履者。文化学家卡西尔认为人是符号性存在的动物,人生
观察的经验
活在符号的世界。人在其生命过程中,每时每刻都在与形形色色的符号形式接触、碰撞、交流、融合,在这过程中,人逐渐与一般的动物分隔开来,人由感性动物转化为理性动物,由动物性的人升华为社会性的人。人在升华过程中获取经验,人在不断追求经验提升中成长,人生也在不断追求经验中日趋丰富。语文本来就是一门认识理解人类文化文明的一门学科,人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个“文化”的人,就必须存活在他生存生活的符号世界里,在生活实践中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世界进而上升到抽象思维层面,用抽象符号去阐释符号世界。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接收到的教育信息主要来自课文,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都在语言文字中渗透了人类经验的内容,是情和理交融的符号形式,学生只有在接触形象直观的符号形式后,才能对文本有更深入的发现,才会有个人的理解,才能把握体会符号背后寄寓的生命情感与人生情思,“经验之塔”理论强调从人认识的最根本之处入手,阐述了做、观察、抽象三种经验的产生过程和三个层次相统一的美。这就启示了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机能,用自己的灵魂全身心去感知在他面前的符号形式,再结合自身的经验,进而在经验思维中建构出属于自己的审美形式符号,在抽象的经验符号世界里感受语文的美感和领会人生的真谛,实现对主体自身的确认。
戴尔的“经验之塔”
由图可见,人类学习经验的三大类经验分别为———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和抽象的经验,并将获得这三类经验的方法分为十种。从最底层的有目的的直接经验到最顶层的语言符号经验,“经验之塔”理论论述了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这才是较有效的学习方法。
2“经验之塔”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在教育传播活动中对教学具有普遍
指导意义。由于语文这一学科具有其它学科所不具有的特点,使得运用“经验之塔”理论探讨其对语文教学的启示意义更显得具有针对性和应用性。
2.1教师应创设良好环境,有意识担当传播者、人文启蒙者角色
语文,即语言文学,是追求真、善、美的一门学科,是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人、感悟人的一门学科。它具有特有的人文性,更多强调对人类生存境遇的关切和对人的人文情感的关怀。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关忽略了它人文教育性质,“经验之塔”理论告诉我们人需经过感性认识阶段才能获得抽象的理性认识,人在与
2.3多媒体应发挥自身媒介优势,把教育信息最大限度传送给教
育者
“经验之塔”理论告诉我们,观察的经验具有承前启下的作
(下转82页)
和政的关系怎样?他们各自有哪些职能部门?都分管哪些类别工作?可以说,这些问题是既简单又复杂,调查完广州市各部门的设置,老师再讲授行政公文的基础知识,他们就有了直观的认识。
工作项目二,是作为办公室秘书的一项基本技能,在文件制作过程中涉及文件审核、签发、复核等公文制作的环节,需要动手实际操作才能真正掌握。
工作项目三,公文处理包括公文拟制、发文办理、收文办理、公文管理,其知识结构涉及办公室文书工作、督办工作、保密、档案管理等多个办公室实务环节,其知识点承接了项目二的学习内容。
工作项目四,所需知识依次包括请示、批复、函、报告、会议记录、会议纪要、通知等几个文种,是所需知识的综合运用。
工作项目五,与其班主任联系,筹办一次班级活动,活动可以是演讲比赛,或是竞选班干部等活动,把学习计划、工作方案、演讲稿、总结几个文种做综合运用。
第三,学生访问本学院学生工作处,了解本学院运动会举行的真实具体操作,查阅有关运动会举行有关文书档案,并写出访问报告。
第四,安排时间进行作品展示。各小组在这个工作项目中产生的文书作品数量和质量不尽相同,给予学生相互学习和借鉴的机会,最后各小组自行讨论,撰写总结来结束本工作项目。
第五,课程考核。教师与学生共同打分,考核学生在整个过程的表现及成果。
在本项目教学中,同学们通过实践运用,又通过对学院运动会的观摩,以及对同学作品的评点,对项目任务有了亲身的实践积累,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均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几个难点需要把握和解决:
首先,学校教师的组织协调。相对于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活动而言,项目教学过程对学校教师的要求大大提高。首先是他要更加精练地讲述应用文写作的基础内容,其次是教师需到学生未来就业的行业中了解实际运作,懂得应用文写作所涉及的众多工作实际业务中的特点和趋势,在实务阶段要很好给予学生各种相关知识指引,提供学习路径,让他们找到未知的答案,第三要很好地组织协调学生、学院部门以及班主任。
第二,学生的投入和配合。在项目教学中,要促使学生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投入更多的主动和热情,让学生主动真正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最终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共同提高。参考文献:
[1]徐涵.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对教师的要求[J].现代教育,2007,(3).
[2]刘慧莲.“模拟情境”教学法在应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8,(9).
[3]董农美.巧用项目教学法改革高职写作教学[J].云南电大,2008,(6).
—中德职教师资收获之一[J].中国职[4]吴全全.“项目教学法”——
业技术教育,2006,(6).
[5]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究[J].中国职业教育,2006,(22).[6]程少伟.谈行为引导型教学法之项目教学法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5,(11).
[7]刘利.应用写作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刍议[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11.3.
[8]赵飞.对高校应用写作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2,6.
作者简介:陈海平(1973-),广东省广州市人,女,学士学位,职称:编辑,研究方向:应用文写作,高校行政管理。
3.2项目式教学法的具体案例分析
应用文写作学习文种,一般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逐章学习书本内容讲授的基础上,辅之以案例分析、写作训练、课堂讲解。应该说,这些方式的采用,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这些教学仍然不能满足学生对“实战”的要求,也无法让学生真正接触职业岗位的业务,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为此,我们依照项目式教学法理论,在工作项目四中设计了一个“筹办公司运动会,学生作为筹办办公室秘书所需开展的文秘工作”项目具体操作方式为:将整个课程分成两个阶段,
第—个阶段为“理论”阶段,由学校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主要的课程内容给学生进行讲授,同时学生通过自学进行补漏。
第二个阶段为“实务”阶段。
首先由教师将工作项目分解为多个工作任务,分别为:向公司领导层申请运动会召开(学习请示);公司批准举行运动会(学习批复);召开筹办会议讨论如何举行运动会(学习会议记录和会议纪要);向公司递交工作报告(学习工作方案);拟写运动会的各项安排性的公文(学习如何组织运动会及相关的通知);对外交往(学习各种邀请函)。
其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组完成上述六大工作任务。学生扮演角色进行基于职业的工作要求,比如在角色扮演中,扮演各级管理者举行会议讨论,涉及领导艺术、社交礼仪知识,口头表达能力;作为秘书如何进行会议记录,整理会议资料以及拟写会议纪要;举行运动会时,发布各项通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制作邀请函,学生需掌握各种邀请函以及计算机图片设计软件的使用。
(上接73页)
用,而观察的经验是通过观摩示范、野外旅行、参观展览、电视电影、广播、录音、照片、幻灯等途径获得,这一经验启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恰当使用多媒体这一重要教育媒体进行教学,能让语文教学最大限度展示自身特色和人文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阶段抽象经验的获得奠定基础。
众所周知,语文很强调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品味。据科学研究证明,人们通过听觉和视觉获得的信息是所有信息的94%,而多媒体则是向学生传递视听符号的出色载体,它把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转化为声音、形象相结合的画面,让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由静态的审美对象变为动态的屏幕形象,伴随教师的教学信息向学生传递知情意信息。如上文提到的《林黛玉进大观园》这篇课文,通过向学生放映电视《林黛玉进大观园》这一集,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视听氛围
中品味人物的语言、形象,通过对不同角色语言、神态、动作的揣摩从而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审美内蕴,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教育功能。
综上所述,“经验之塔”理论阐述的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抽象的经验既有对人自身的感性认识过程,又有对人本质的理性抽象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对传播者教学、受传者学习、传播媒体的使用都有启发意义,是语文教学应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念的体现和应用。参考文献:
[1]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邹广文.当代文化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肖鸿婷(1979-),女,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理论及其应用。
“经验之塔”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肖鸿婷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摘要:本文主要是从美国教育家爱德加·戴尔(Edger.Dale)提出的著名的“经验之塔”理论入手,从教育传播学中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体三个方面出发,分析“经验之塔”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意义。关键词:经验之塔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媒体
启示
文章编号:1672-1578(2009)7-0073-02
各种具体符号的交流后才会有抽象符号的生成。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尽量从生动的直观入手,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同“范例”接触,再到间接观摩,最后形成个人抽象的思维方式和人生价值观,既要让学生关注身边的感性世界,又要让其在无限丰富的感性世界中实现理性的统一。
语文教师作为教育传播活动中的教育者,首先要明确自己是传播者与人文启蒙者兼于一身,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如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时,教师可安排学生来扮演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贾母等角色,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通过对人物语言的模仿和形象的塑造,真正走进《红楼梦》中来。此外,演戏后可再看戏,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课堂上得以重温经典影片《红楼梦》,在获得“做的经验”后再次获得“观察的经验”,至此,教师在这基础上再画龙点睛,引导学生获取“抽象的经验”,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表、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学习用肖像描写反映人物特征的写作技巧,在“做”和“观”的过程中培养审美观,领会人物的美感。只有语文教师有意识担当人文启蒙者角色,为学生创设良好环境,
言语符号视觉符号广播、录音、照片、幻灯
电影电视参观展览野外旅行观摩示范参与演戏设计的经验有目的的直接的经验
做的经验
抽象的经验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什么是教育传播呢?简单来说,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它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从本质上说,教学过程就是一种传播过程,本文试从美国教育家爱德加·戴尔
(Edger.Dale)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入手,从教育传播学中的教
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体三个方面出发,分析“经验之塔”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意义。
1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是视听教育在美国广泛开展的时期,美国教育家爱德德加·戴尔(Edger.Dale)在其出版AudioVisualMethodsInTeaching(《视听教育》)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
“经验之塔”理论,戴尔认为人类学习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获得知识,一是由自身的直接经验获得,二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得。他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把人类学习的经验依据抽象程度的不同分成三类十个层次。(如下图所示)
才能收到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2.2学生应自觉参与课堂实践,在“经验”中确证主体自身
学生是教育传播活动中的受教育者,是“经验之塔”理论的真正践履者。文化学家卡西尔认为人是符号性存在的动物,人生
观察的经验
活在符号的世界。人在其生命过程中,每时每刻都在与形形色色的符号形式接触、碰撞、交流、融合,在这过程中,人逐渐与一般的动物分隔开来,人由感性动物转化为理性动物,由动物性的人升华为社会性的人。人在升华过程中获取经验,人在不断追求经验提升中成长,人生也在不断追求经验中日趋丰富。语文本来就是一门认识理解人类文化文明的一门学科,人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个“文化”的人,就必须存活在他生存生活的符号世界里,在生活实践中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世界进而上升到抽象思维层面,用抽象符号去阐释符号世界。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接收到的教育信息主要来自课文,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都在语言文字中渗透了人类经验的内容,是情和理交融的符号形式,学生只有在接触形象直观的符号形式后,才能对文本有更深入的发现,才会有个人的理解,才能把握体会符号背后寄寓的生命情感与人生情思,“经验之塔”理论强调从人认识的最根本之处入手,阐述了做、观察、抽象三种经验的产生过程和三个层次相统一的美。这就启示了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机能,用自己的灵魂全身心去感知在他面前的符号形式,再结合自身的经验,进而在经验思维中建构出属于自己的审美形式符号,在抽象的经验符号世界里感受语文的美感和领会人生的真谛,实现对主体自身的确认。
戴尔的“经验之塔”
由图可见,人类学习经验的三大类经验分别为———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和抽象的经验,并将获得这三类经验的方法分为十种。从最底层的有目的的直接经验到最顶层的语言符号经验,“经验之塔”理论论述了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这才是较有效的学习方法。
2“经验之塔”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在教育传播活动中对教学具有普遍
指导意义。由于语文这一学科具有其它学科所不具有的特点,使得运用“经验之塔”理论探讨其对语文教学的启示意义更显得具有针对性和应用性。
2.1教师应创设良好环境,有意识担当传播者、人文启蒙者角色
语文,即语言文学,是追求真、善、美的一门学科,是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人、感悟人的一门学科。它具有特有的人文性,更多强调对人类生存境遇的关切和对人的人文情感的关怀。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关忽略了它人文教育性质,“经验之塔”理论告诉我们人需经过感性认识阶段才能获得抽象的理性认识,人在与
2.3多媒体应发挥自身媒介优势,把教育信息最大限度传送给教
育者
“经验之塔”理论告诉我们,观察的经验具有承前启下的作
(下转82页)
和政的关系怎样?他们各自有哪些职能部门?都分管哪些类别工作?可以说,这些问题是既简单又复杂,调查完广州市各部门的设置,老师再讲授行政公文的基础知识,他们就有了直观的认识。
工作项目二,是作为办公室秘书的一项基本技能,在文件制作过程中涉及文件审核、签发、复核等公文制作的环节,需要动手实际操作才能真正掌握。
工作项目三,公文处理包括公文拟制、发文办理、收文办理、公文管理,其知识结构涉及办公室文书工作、督办工作、保密、档案管理等多个办公室实务环节,其知识点承接了项目二的学习内容。
工作项目四,所需知识依次包括请示、批复、函、报告、会议记录、会议纪要、通知等几个文种,是所需知识的综合运用。
工作项目五,与其班主任联系,筹办一次班级活动,活动可以是演讲比赛,或是竞选班干部等活动,把学习计划、工作方案、演讲稿、总结几个文种做综合运用。
第三,学生访问本学院学生工作处,了解本学院运动会举行的真实具体操作,查阅有关运动会举行有关文书档案,并写出访问报告。
第四,安排时间进行作品展示。各小组在这个工作项目中产生的文书作品数量和质量不尽相同,给予学生相互学习和借鉴的机会,最后各小组自行讨论,撰写总结来结束本工作项目。
第五,课程考核。教师与学生共同打分,考核学生在整个过程的表现及成果。
在本项目教学中,同学们通过实践运用,又通过对学院运动会的观摩,以及对同学作品的评点,对项目任务有了亲身的实践积累,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均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几个难点需要把握和解决:
首先,学校教师的组织协调。相对于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活动而言,项目教学过程对学校教师的要求大大提高。首先是他要更加精练地讲述应用文写作的基础内容,其次是教师需到学生未来就业的行业中了解实际运作,懂得应用文写作所涉及的众多工作实际业务中的特点和趋势,在实务阶段要很好给予学生各种相关知识指引,提供学习路径,让他们找到未知的答案,第三要很好地组织协调学生、学院部门以及班主任。
第二,学生的投入和配合。在项目教学中,要促使学生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投入更多的主动和热情,让学生主动真正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最终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共同提高。参考文献:
[1]徐涵.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对教师的要求[J].现代教育,2007,(3).
[2]刘慧莲.“模拟情境”教学法在应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8,(9).
[3]董农美.巧用项目教学法改革高职写作教学[J].云南电大,2008,(6).
—中德职教师资收获之一[J].中国职[4]吴全全.“项目教学法”——
业技术教育,2006,(6).
[5]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究[J].中国职业教育,2006,(22).[6]程少伟.谈行为引导型教学法之项目教学法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5,(11).
[7]刘利.应用写作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刍议[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11.3.
[8]赵飞.对高校应用写作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2,6.
作者简介:陈海平(1973-),广东省广州市人,女,学士学位,职称:编辑,研究方向:应用文写作,高校行政管理。
3.2项目式教学法的具体案例分析
应用文写作学习文种,一般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逐章学习书本内容讲授的基础上,辅之以案例分析、写作训练、课堂讲解。应该说,这些方式的采用,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这些教学仍然不能满足学生对“实战”的要求,也无法让学生真正接触职业岗位的业务,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为此,我们依照项目式教学法理论,在工作项目四中设计了一个“筹办公司运动会,学生作为筹办办公室秘书所需开展的文秘工作”项目具体操作方式为:将整个课程分成两个阶段,
第—个阶段为“理论”阶段,由学校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主要的课程内容给学生进行讲授,同时学生通过自学进行补漏。
第二个阶段为“实务”阶段。
首先由教师将工作项目分解为多个工作任务,分别为:向公司领导层申请运动会召开(学习请示);公司批准举行运动会(学习批复);召开筹办会议讨论如何举行运动会(学习会议记录和会议纪要);向公司递交工作报告(学习工作方案);拟写运动会的各项安排性的公文(学习如何组织运动会及相关的通知);对外交往(学习各种邀请函)。
其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组完成上述六大工作任务。学生扮演角色进行基于职业的工作要求,比如在角色扮演中,扮演各级管理者举行会议讨论,涉及领导艺术、社交礼仪知识,口头表达能力;作为秘书如何进行会议记录,整理会议资料以及拟写会议纪要;举行运动会时,发布各项通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制作邀请函,学生需掌握各种邀请函以及计算机图片设计软件的使用。
(上接73页)
用,而观察的经验是通过观摩示范、野外旅行、参观展览、电视电影、广播、录音、照片、幻灯等途径获得,这一经验启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恰当使用多媒体这一重要教育媒体进行教学,能让语文教学最大限度展示自身特色和人文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阶段抽象经验的获得奠定基础。
众所周知,语文很强调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品味。据科学研究证明,人们通过听觉和视觉获得的信息是所有信息的94%,而多媒体则是向学生传递视听符号的出色载体,它把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转化为声音、形象相结合的画面,让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由静态的审美对象变为动态的屏幕形象,伴随教师的教学信息向学生传递知情意信息。如上文提到的《林黛玉进大观园》这篇课文,通过向学生放映电视《林黛玉进大观园》这一集,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视听氛围
中品味人物的语言、形象,通过对不同角色语言、神态、动作的揣摩从而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审美内蕴,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教育功能。
综上所述,“经验之塔”理论阐述的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抽象的经验既有对人自身的感性认识过程,又有对人本质的理性抽象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对传播者教学、受传者学习、传播媒体的使用都有启发意义,是语文教学应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念的体现和应用。参考文献:
[1]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邹广文.当代文化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肖鸿婷(1979-),女,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理论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