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质作用高三二轮教案

【专题四】 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质作用

【课型】复习课 【课时】2课时

【教学模式】先学后教、讲练结合、当堂达标 【教具】PPT 课件 【考情分析】

【真题再现】【考点定位】地壳物质循环理论和地质构造。

(2012山东文综)图2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

A .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 .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由于甲处顶部褶皱缺失,因此首先受到侵蚀作用;后发生沉积作用,在岩石顶部形成沉积岩;最后由于岩浆侵入,破坏了褶皱与沉积岩的连续性。

(2011山东卷,3~4)图8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I 、II 、III 、IV 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 . I、II B. III、IV C. I、III D .II 、IV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关键抓住以下几点:

(1)根据该区域地貌景观图正确判读四个地区的地貌特征

(2)结合具体实际利用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及生物措施进行治理 (3)根据图例判断地质构造与地层的成因

【解析】:选D 。图中I 为风力沉积的黄土层和沉积岩,III 为古代河流冲积物的沉积,两者都是由外力作用形成。II 处为断层,是由于地壳运动产生的岩层断裂,IV 是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因此两者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2010山东文综)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②④① B、③①④ C、④②① D、④①③

解析:该地岩石为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在石灰岩形成后,地上河侵蚀岩石形成漏斗, 成为地下河,因此先后顺序为④①③。 答案:D

【核心要点突破】一、地质循环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地质循环是高考中的常考点,以岩石的形成和转换为考点是主要考查方向。实际上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就是地质循环过程,对此我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其突破。

框图理顺岩石之间的转换关系及其特点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2.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多种变式图解

【方法点拨】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以下情况需要注意。

①有的图中把岩浆岩分成了两类: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型岩浆岩,而有的图中只表示为岩浆岩。

②在其他岩石转化为沉积岩的过程中,有的示意图强调了沉积物这个环节,而有的则没有这个环节,直接过渡到了沉积岩这个环节。

③岩浆岩和沉积岩在转化为岩浆的过程中,由于高温高压的作用,必然经历变质过程,因而有的资料强调只有变质岩才能形成岩浆。但这个变质的过程较为短暂,属于整个转化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因而也有的资料把这个过程忽略,认为各类岩石都可以直接形成岩浆。

【例题1】(2011·全国卷) 读图1, 完成(1)~(2)题。

(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

A .地表 B.地壳上部 C. 地壳下部 D.地幔

(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

A .喷出岩 B. 侵入岩 C.沉积岩 D. 变质岩 【答案】D C

【解析】第(1)题,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是火山岩,是火山喷发出来的岩浆冷却形成的火山岩,岩浆直接来自地幔。第(2)题,山体岩石是火山岩,属于岩浆岩,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在地球表层在外力作用下可转化为沉积岩。

【核心要点突破】二 、地质构造及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1.比较常见地质构造与地貌的关系

2.地质构造研究在实践中的意义

3、板块构造学说

1、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亚欧、非洲、美洲、印度洋(含澳洲)和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2、板块内部可分出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 3、板块之间的边界是大洋中脊或海岭、深海沟等;

• ①生长边界: • ②消亡边界:

4、板块内部,地壳相对比较稳定;

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这里火山、地震活动以及断裂、挤压褶皱、岩浆上升、地壳俯冲等频繁发生)

5、板块的相对运动形成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应用) 特别需要记住:

①赤道、南北回归线上的海陆和板块分布 ②板块的边界类型

③东南亚、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拉丁美洲和东南太平洋的板块及边界类型

【例题2】 (2012·江苏卷) 图5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 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1)~(2)题。

(1)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5.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A. 褶曲隆起 B.褶曲凹陷 C.断裂下降 D.断裂上升

【答案】D C

【解析】题组主要考查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等相关知识。第(1)题,从剖面线上看:①②③④处都为谷地,同一岩层拱起处就为背斜,①④谷地都为背斜,为背斜谷,②为向斜,③为断层。第(2)题,⑤处同一岩层分布不连续,发生向下位移,说明⑤处岩层断裂下降。

【方法点拨】地质部面图的判读技巧

(1)若岩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2)若岩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岩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岩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3)若岩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岩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地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4)若上下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上升,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该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若侵蚀面上部为风化壳,说明地壳上升后一直遭受外力侵蚀。

(5)若岩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重难点突破】1、读某地质剖面图(③为石灰岩) ,完成(1) 题。

(1)图中岩石按照形成的顺序,由老到新的排列最可能的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③⑤①②④ C.③①②④⑤ D.⑤①②③④

【解析】根据沉积岩形成原理,很容易得出先有③再有①然后是②最后是⑤,关键是②与④的先后,由于②是入侵的岩浆温度很高,故使附近的沉积岩变质,形成变质岩④,故答案选C 2、图5为某地岩层与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所示岩石年龄由老到新排序正确的是( ) A. abcd B. bcda C. cabd D. dabc 答案:C

【核心要点突破】三、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任何一种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高考中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考查的频率较高,对此我们可以通过表格归纳如下:

【方法点拨】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与分析方法

1、分析某一地域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需要综合许多因素。 (1)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

①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 ②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 ③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④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 ①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 ②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喀斯特地貌中,溶洞、石林等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石笋、石柱、石钟乳则是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

③风力作用:在干旱区,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 等。

【例题3】(2012·四川卷) 图1是我国亚热带某旅游名山景观照片。该山山顶海拔3099米,属山地针叶林带。读图回答(1)~(2)题。 (1)形成图中构造地貌的地质作用是 A. 断裂上升 B. 褶皱弯曲 C. 冰川堆积 D. 风力侵蚀

(2)该山山顶能够出现可供游客欣赏的景观是 A.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C. 层层梯田叠交错,犹如海上泛碧波

D. 春蚕作茧桑园绿,睡起日斜闻竹鸡

【答案】A B

【解析】该题组考查地质作用、旅游景观。第(1)题,图中的山体周围为断层崖,表明是断裂上升形成的断块山。第(2)题,山寺的位置在丛林之中,A 错;由于海拔高,亚热带的山顶可见积雪,B 正确;断层山坡度大,不适宜修筑梯田,C 错;桑园位于平原区,D 错。

【规律总结】1、根据河床深浅判定河流流向的方法

在河岸弯曲处,由于受水流的冲刷,凹岸河床较深,而凸岸往往形成河漫滩,即河床较浅;在河岸平直处,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右岸河床较深,左岸则较浅,南半球正好相反。

2、风力作用方向的判定

沉积物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具有分选性

移动沙丘的构造

静止沙丘的构造

2、流水作用方向的判定

流水的沉积作用在不同的位置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在山口处形成冲积扇,在河口处形成三角洲,在地势平坦的地区形成沿岸沉积平原

V 型谷分布在流水侵蚀强烈的河流上游的山区;“宽谷” ︺分布在地势平坦、流速较慢的河流下游

【本专题知识体系填空】

【教后记】本章节内容较多,且很重要,故在复习之前将近几年山东高考文综试题涉及到的几道题展示出来(其实从2007年开始,每年都有关于本专题的选择题),引起学生对这节的重视。通过要点展示、方法规律总结,让学生在一轮的基础上得以提高,效果很好。

【巩固提高】

(2012·临沂检测)2010年4月以来,冰岛南部埃亚菲亚德拉冰川附近火山多次大规模喷发。火山灰在7 000~10 000米左右的高空形成了火山灰云团,弥漫到欧洲大陆上空,给航空业造成了重大损失。读图,回答1~3题。

1.在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能代表此次火山活动的地质过程及形成的岩石分别是

( )

A .7,a B .3,b C .2,c D .1,d

(2012·福州质检) 读“水循环和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第2题。

2.图中河谷形成的地质原因是 A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形成谷地 B .向斜槽部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形成谷地 C .背斜顶部受挤压作用易被侵蚀形成谷地 D .向斜槽部受挤压作用易被侵蚀形成谷地

(2012·大连测试) 读“地貌景观图”,回答3~4题。

( )

3.主要受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 ) A .甲和乙 B .乙和丙 C .丙和丁 D .甲和丙

4.地貌景观乙和丁成因的差异是 ( ) A .前者为流水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 B .前者为风力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风力侵蚀作用而成

C .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化学作用为主,后者以机械作用为主 D .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机械作用为主,后者以化学作用为主 (2012·北京东城区期末测试) 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主要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6.图中③①②表示的地壳物质变化过程是 ( ) A .从变质岩到岩浆岩 B .从沉积岩到变质岩 C .从岩浆岩到沉积物 D .从岩浆岩到变质岩 (2012·北京海淀区模拟)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图,其中C 为沉积物,B 、F 、G 为沉积岩,A 、D 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E 为变质岩。读图完成7~9题。

7.据图判断该地区发生过的地质作用有 ( ) ①外力作用 ②地壳运动 ③岩浆活动 ④变质作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8.图中各类岩石形成的顺序由早到晚正确的是 A .A 、D 、G 、B 、F B .B 、E 、D 、A 、F C .G 、B 、A 、E 、D D .G 、F 、B 、D 、A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③处有可能找到化石

B .如果该地区有石油,则应该在①地向下打井开采

C .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走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在F 层施工 D .假设C 层为沙质沉积物,则该地区可能常年盛行南风

( )

( )

【参考答案】

1、 B【解析】第1题,火山活动属于岩浆活动,形成的岩石应是岩浆岩。根据变质作用这一信息可判读出d 是变质岩,1是变质作用。a 应是岩浆,b 应是岩浆岩,3应是岩浆活动,4、6、7应是重熔再生作用。c 应是沉积岩,2、5应是外力作用,故B 项正确。

2、 A【解析】由图可以看出,岩层向上弯曲,此处地质构造为背斜,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为谷地。

3~4 D C

第3题,由图示可以看出甲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地貌属于火山地貌;乙图为石林,属于喀斯特地貌,受外力作用影响形成;丙图是褶皱,受内力作用影响;丁图为峡谷地貌,属于外力侵蚀地貌。第4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乙图为喀斯特地貌,是由于受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属于化学侵蚀作用,丁图为峡谷,受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属于机械侵蚀作用。

5~6 D C

【解析】第5题,图中①是峡谷地貌,由流水侵蚀而成;②是河口三角洲,为流水堆积所致;③为火山喷发而形成的火山锥;④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沙丘地貌。第6题,③图表示岩浆岩的形成,经①图所示的流水侵蚀作用,最终大量泥沙等碎屑物在河口地带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图②) 。

7~9 C C B

【解析】第7题,图中有沉积岩,故有外力作用,①正确;岩层褶皱变形由地壳水平运动所致,②正确;A 为岩浆岩,故有岩浆活动,③正确;E 为变质岩,故有变质作用,④正确。第8题,沉积岩地层下老上新,形成顺序G 早B 晚;岩浆穿透沉积地层G 、B ,形成岩浆岩A ;变质岩E 是岩层受热形成的,在岩浆岩A 形成之后,又有新的岩浆穿透变质岩形成岩浆岩D 。第9题,找石油、打隧道均找背斜构造,①地下部有背斜构造。

【专题四】 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质作用

【课型】复习课 【课时】2课时

【教学模式】先学后教、讲练结合、当堂达标 【教具】PPT 课件 【考情分析】

【真题再现】【考点定位】地壳物质循环理论和地质构造。

(2012山东文综)图2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

A .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 .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由于甲处顶部褶皱缺失,因此首先受到侵蚀作用;后发生沉积作用,在岩石顶部形成沉积岩;最后由于岩浆侵入,破坏了褶皱与沉积岩的连续性。

(2011山东卷,3~4)图8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I 、II 、III 、IV 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 . I、II B. III、IV C. I、III D .II 、IV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关键抓住以下几点:

(1)根据该区域地貌景观图正确判读四个地区的地貌特征

(2)结合具体实际利用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及生物措施进行治理 (3)根据图例判断地质构造与地层的成因

【解析】:选D 。图中I 为风力沉积的黄土层和沉积岩,III 为古代河流冲积物的沉积,两者都是由外力作用形成。II 处为断层,是由于地壳运动产生的岩层断裂,IV 是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因此两者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2010山东文综)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②④① B、③①④ C、④②① D、④①③

解析:该地岩石为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在石灰岩形成后,地上河侵蚀岩石形成漏斗, 成为地下河,因此先后顺序为④①③。 答案:D

【核心要点突破】一、地质循环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地质循环是高考中的常考点,以岩石的形成和转换为考点是主要考查方向。实际上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就是地质循环过程,对此我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其突破。

框图理顺岩石之间的转换关系及其特点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2.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多种变式图解

【方法点拨】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以下情况需要注意。

①有的图中把岩浆岩分成了两类: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型岩浆岩,而有的图中只表示为岩浆岩。

②在其他岩石转化为沉积岩的过程中,有的示意图强调了沉积物这个环节,而有的则没有这个环节,直接过渡到了沉积岩这个环节。

③岩浆岩和沉积岩在转化为岩浆的过程中,由于高温高压的作用,必然经历变质过程,因而有的资料强调只有变质岩才能形成岩浆。但这个变质的过程较为短暂,属于整个转化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因而也有的资料把这个过程忽略,认为各类岩石都可以直接形成岩浆。

【例题1】(2011·全国卷) 读图1, 完成(1)~(2)题。

(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

A .地表 B.地壳上部 C. 地壳下部 D.地幔

(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

A .喷出岩 B. 侵入岩 C.沉积岩 D. 变质岩 【答案】D C

【解析】第(1)题,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是火山岩,是火山喷发出来的岩浆冷却形成的火山岩,岩浆直接来自地幔。第(2)题,山体岩石是火山岩,属于岩浆岩,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在地球表层在外力作用下可转化为沉积岩。

【核心要点突破】二 、地质构造及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1.比较常见地质构造与地貌的关系

2.地质构造研究在实践中的意义

3、板块构造学说

1、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亚欧、非洲、美洲、印度洋(含澳洲)和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2、板块内部可分出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 3、板块之间的边界是大洋中脊或海岭、深海沟等;

• ①生长边界: • ②消亡边界:

4、板块内部,地壳相对比较稳定;

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这里火山、地震活动以及断裂、挤压褶皱、岩浆上升、地壳俯冲等频繁发生)

5、板块的相对运动形成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应用) 特别需要记住:

①赤道、南北回归线上的海陆和板块分布 ②板块的边界类型

③东南亚、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拉丁美洲和东南太平洋的板块及边界类型

【例题2】 (2012·江苏卷) 图5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 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1)~(2)题。

(1)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5.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A. 褶曲隆起 B.褶曲凹陷 C.断裂下降 D.断裂上升

【答案】D C

【解析】题组主要考查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等相关知识。第(1)题,从剖面线上看:①②③④处都为谷地,同一岩层拱起处就为背斜,①④谷地都为背斜,为背斜谷,②为向斜,③为断层。第(2)题,⑤处同一岩层分布不连续,发生向下位移,说明⑤处岩层断裂下降。

【方法点拨】地质部面图的判读技巧

(1)若岩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2)若岩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岩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岩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3)若岩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岩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地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4)若上下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上升,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该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若侵蚀面上部为风化壳,说明地壳上升后一直遭受外力侵蚀。

(5)若岩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重难点突破】1、读某地质剖面图(③为石灰岩) ,完成(1) 题。

(1)图中岩石按照形成的顺序,由老到新的排列最可能的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③⑤①②④ C.③①②④⑤ D.⑤①②③④

【解析】根据沉积岩形成原理,很容易得出先有③再有①然后是②最后是⑤,关键是②与④的先后,由于②是入侵的岩浆温度很高,故使附近的沉积岩变质,形成变质岩④,故答案选C 2、图5为某地岩层与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所示岩石年龄由老到新排序正确的是( ) A. abcd B. bcda C. cabd D. dabc 答案:C

【核心要点突破】三、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任何一种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高考中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考查的频率较高,对此我们可以通过表格归纳如下:

【方法点拨】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与分析方法

1、分析某一地域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需要综合许多因素。 (1)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

①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 ②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 ③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④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 ①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 ②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喀斯特地貌中,溶洞、石林等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石笋、石柱、石钟乳则是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

③风力作用:在干旱区,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 等。

【例题3】(2012·四川卷) 图1是我国亚热带某旅游名山景观照片。该山山顶海拔3099米,属山地针叶林带。读图回答(1)~(2)题。 (1)形成图中构造地貌的地质作用是 A. 断裂上升 B. 褶皱弯曲 C. 冰川堆积 D. 风力侵蚀

(2)该山山顶能够出现可供游客欣赏的景观是 A.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C. 层层梯田叠交错,犹如海上泛碧波

D. 春蚕作茧桑园绿,睡起日斜闻竹鸡

【答案】A B

【解析】该题组考查地质作用、旅游景观。第(1)题,图中的山体周围为断层崖,表明是断裂上升形成的断块山。第(2)题,山寺的位置在丛林之中,A 错;由于海拔高,亚热带的山顶可见积雪,B 正确;断层山坡度大,不适宜修筑梯田,C 错;桑园位于平原区,D 错。

【规律总结】1、根据河床深浅判定河流流向的方法

在河岸弯曲处,由于受水流的冲刷,凹岸河床较深,而凸岸往往形成河漫滩,即河床较浅;在河岸平直处,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右岸河床较深,左岸则较浅,南半球正好相反。

2、风力作用方向的判定

沉积物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具有分选性

移动沙丘的构造

静止沙丘的构造

2、流水作用方向的判定

流水的沉积作用在不同的位置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在山口处形成冲积扇,在河口处形成三角洲,在地势平坦的地区形成沿岸沉积平原

V 型谷分布在流水侵蚀强烈的河流上游的山区;“宽谷” ︺分布在地势平坦、流速较慢的河流下游

【本专题知识体系填空】

【教后记】本章节内容较多,且很重要,故在复习之前将近几年山东高考文综试题涉及到的几道题展示出来(其实从2007年开始,每年都有关于本专题的选择题),引起学生对这节的重视。通过要点展示、方法规律总结,让学生在一轮的基础上得以提高,效果很好。

【巩固提高】

(2012·临沂检测)2010年4月以来,冰岛南部埃亚菲亚德拉冰川附近火山多次大规模喷发。火山灰在7 000~10 000米左右的高空形成了火山灰云团,弥漫到欧洲大陆上空,给航空业造成了重大损失。读图,回答1~3题。

1.在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能代表此次火山活动的地质过程及形成的岩石分别是

( )

A .7,a B .3,b C .2,c D .1,d

(2012·福州质检) 读“水循环和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第2题。

2.图中河谷形成的地质原因是 A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形成谷地 B .向斜槽部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形成谷地 C .背斜顶部受挤压作用易被侵蚀形成谷地 D .向斜槽部受挤压作用易被侵蚀形成谷地

(2012·大连测试) 读“地貌景观图”,回答3~4题。

( )

3.主要受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 ) A .甲和乙 B .乙和丙 C .丙和丁 D .甲和丙

4.地貌景观乙和丁成因的差异是 ( ) A .前者为流水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 B .前者为风力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风力侵蚀作用而成

C .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化学作用为主,后者以机械作用为主 D .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机械作用为主,后者以化学作用为主 (2012·北京东城区期末测试) 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主要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6.图中③①②表示的地壳物质变化过程是 ( ) A .从变质岩到岩浆岩 B .从沉积岩到变质岩 C .从岩浆岩到沉积物 D .从岩浆岩到变质岩 (2012·北京海淀区模拟)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图,其中C 为沉积物,B 、F 、G 为沉积岩,A 、D 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E 为变质岩。读图完成7~9题。

7.据图判断该地区发生过的地质作用有 ( ) ①外力作用 ②地壳运动 ③岩浆活动 ④变质作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8.图中各类岩石形成的顺序由早到晚正确的是 A .A 、D 、G 、B 、F B .B 、E 、D 、A 、F C .G 、B 、A 、E 、D D .G 、F 、B 、D 、A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③处有可能找到化石

B .如果该地区有石油,则应该在①地向下打井开采

C .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走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在F 层施工 D .假设C 层为沙质沉积物,则该地区可能常年盛行南风

( )

( )

【参考答案】

1、 B【解析】第1题,火山活动属于岩浆活动,形成的岩石应是岩浆岩。根据变质作用这一信息可判读出d 是变质岩,1是变质作用。a 应是岩浆,b 应是岩浆岩,3应是岩浆活动,4、6、7应是重熔再生作用。c 应是沉积岩,2、5应是外力作用,故B 项正确。

2、 A【解析】由图可以看出,岩层向上弯曲,此处地质构造为背斜,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为谷地。

3~4 D C

第3题,由图示可以看出甲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地貌属于火山地貌;乙图为石林,属于喀斯特地貌,受外力作用影响形成;丙图是褶皱,受内力作用影响;丁图为峡谷地貌,属于外力侵蚀地貌。第4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乙图为喀斯特地貌,是由于受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属于化学侵蚀作用,丁图为峡谷,受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属于机械侵蚀作用。

5~6 D C

【解析】第5题,图中①是峡谷地貌,由流水侵蚀而成;②是河口三角洲,为流水堆积所致;③为火山喷发而形成的火山锥;④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沙丘地貌。第6题,③图表示岩浆岩的形成,经①图所示的流水侵蚀作用,最终大量泥沙等碎屑物在河口地带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图②) 。

7~9 C C B

【解析】第7题,图中有沉积岩,故有外力作用,①正确;岩层褶皱变形由地壳水平运动所致,②正确;A 为岩浆岩,故有岩浆活动,③正确;E 为变质岩,故有变质作用,④正确。第8题,沉积岩地层下老上新,形成顺序G 早B 晚;岩浆穿透沉积地层G 、B ,形成岩浆岩A ;变质岩E 是岩层受热形成的,在岩浆岩A 形成之后,又有新的岩浆穿透变质岩形成岩浆岩D 。第9题,找石油、打隧道均找背斜构造,①地下部有背斜构造。


相关文章

  • 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循环教案
  •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能够说出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2. 能够解释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并能用示意图解释三大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 3能够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 ...查看


  •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课程标准] (1)"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本条"标准"要求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地球呈现出圈层结构,可以划分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层包括地 ...查看


  • 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
  •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举例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说明地壳运动是如何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 2. 识别各种外力作用,解释其对地表的塑造方式: 3. 辨认几种基本地貌类型,说出其成因: 4. ...查看


  • 高三地理备考计划
  • 篇一:2015届高三地理复习计划 2015 届高三地理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考试大纲,考试 说明为依据,联系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学生非智力因素,调动学生学 习积极性,夯实基础,通过综合训练,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努力 ...查看


  • 高中地理,岩石圈
  • 高三复习学案6 专题6 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 [最新考纲] 1.掌握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2.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基本知识] 考点一 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1.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 ...查看


  • 岩石圈试题
  •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反馈训练 知识点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可通过地震波间接测得.据此回答1-3题. 1.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 ) A .莫霍界面 B .上下地幔之间 C .古登堡界面上部附 ...查看


  • 高三地理教学计划
  •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策略与教学进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大纲为依据,以考试说明为准绳,充分研究高考.不断 进行高三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地理教学模式,增强地理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 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 ...查看


  • 4地壳物质循环规律
  • 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质作用 [知识归纳] 一.地质循环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地质循环是高考中的常考点,以岩石的形成和转换为考点是主要考查方向.实际上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就是地质循环过程,对此我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其突破. 框图理顺岩石之间的转换 ...查看


  • 区域地理特征分析及表述
  • 高考地理考察重点与要求 区域地理重点: 地形:能通过解读地形等值线图.河流分布,说出地形类型,说明地貌特点,该区域的地势特点,分析地形对农业.工业.交通.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 气候:通过解读经纬度位置.气象等值线图,说出该区域气候类型,说明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