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感悟

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感悟

今年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了丰富大学生的知识,提高大学生的

素质,今年继续开设了很多选修课程,供全校的学生的进行选择。当

看到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的时候,我就毫无犹豫的选择了它。因为我

想通过这门选修课程了解更多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想更好的理解中

国文化精神。当这门课程行将结束的时候,我发现通过这门课程的学

习我确实了解了更多的中国传统、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理解。我不

禁感叹中国文化之丰富、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在这门课程里老师通

过专题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几大方面内容。例如中国思想

专题主要是通过孔子、老子、孟子的思想与观点的讲解让我们窥视到

中国古代先哲的智慧,随后又讲了《易经》中的神秘之阴阳术数;在

中国饮食方面讲了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重点讲解

了中国的八大菜系及其代表菜肴等。这篇文章主要是谈一下对中国饮

食文化方面的感悟。

众所周知,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没有食物,人

类就无法生存。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在满足

生存需要的前提下,逐渐形成了颇具地域特色的饮食习惯进而演变成

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

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

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

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

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

颗璀璨的明珠。

一、饮食结构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

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

础。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

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从先秦开始,中国人的

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

食界线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随着中国

古代经济的发展,中国人的膳食结构所涉及的食物种类繁多,天上地

下水生陆长和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饮食构

成。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国的主食以稻

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麦荞、土豆、红薯和各种苕类也占

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线之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

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二、食物制作 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

法有:煮、蒸、烧、炖、烤、烹、煎、炒、炸、烩、爆、溜、卤、扒、

酥、焖、拌等。而且长期以来,由于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

习惯和品味爱好迥然不同,源远流长的烹调技术经过历代人民的创

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如闽菜、川菜、粤菜、京菜、鲁菜、

苏菜、湘菜、徽菜、沪菜、鄂菜、辽菜、豫菜等。各菜系在制作方法

上更是各有特色:如湖北菜的煨、滑,京菜的涮、烤等,更有四川菜

以味多、味广、味厚、味道多变而著称,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

的佳话。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口味精

美。而美味的产生,主要在于五味调和。同时,追求色、香、味、形、

艺的有机统一。在色的配制上,以辅助的色彩来衬托、突出、点缀和

适应主料,形成菜肴色彩的均匀柔和、主次分明、浓淡相宜、相映成

趣、和谐悦目。在口味的配合上,强调香气,突出主味,并辅佐调料,

使之增香增味。在形的配制上,注重造型艺术,运用点缀、嵌酿等手

法,融雕刻和菜肴于一体,形成和谐美观的造型。中国饮食将色,形,

香,味,滋,养六者融于一体,使人们得到了视觉,触觉,味觉的综

合享受,构成了以美味为核心,以养身为目的的中国烹饪特色。它选

料谨慎,刀工精细,造型逼真,色彩鲜艳,拼配巧妙,有着无可争辩

的历史地位。

三、食物器皿 饮食用具的多样性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特别用竹筷进食,运用自如,经济方便,被欧美人士赞为是艺术的创

造。中国饮食用具从用途上来分,有豆、罐、鬲、杯、盆、碗、盒、

瓮、壶、甑、盘等等;从材料上来分,有陶制品、瓷制品、金属制品

和竹木制品等等;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饮

食用具在材料、质量、形态等诸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从隋唐开始,

已大量使用了金银等贵金属所制的饮食用具,在民间,陶瓷用具大量

使用,到了唐宋时期,中国瓷器享誉海外。直到现代,陶瓷食具美不

胜收,灿烂辉煌,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和特色。

四、营养保健 以谷物为主,注重饮食保健。就是以谷物为主,肉

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

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中国人很注重饮食的营养保健,主张营养

成份合理搭配,平衡饮食,通过调配食用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气味、功用各不相同的食品,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补精益气、养身健体的目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观,同时还概括了十条“不食”以及注重卫生,遵守时节,讲究营养,有节制不过量的科学饮食法则。

五、饮食审美 中国饮食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十美风格”:讲究味、色、香、质、形、序、器、适、境、趣的和谐统一。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换的加快,中国的饮食文化受了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例如在城市里各种式样快餐店、西餐店随处可见。在当今社会中国的饮食可以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出现了中西饮食文化交融的新趋势。在各种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的今天,我们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到饮食安全的重要性,因为饮食安全是饮食文化的应有之义。

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感悟

今年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了丰富大学生的知识,提高大学生的

素质,今年继续开设了很多选修课程,供全校的学生的进行选择。当

看到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的时候,我就毫无犹豫的选择了它。因为我

想通过这门选修课程了解更多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想更好的理解中

国文化精神。当这门课程行将结束的时候,我发现通过这门课程的学

习我确实了解了更多的中国传统、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理解。我不

禁感叹中国文化之丰富、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在这门课程里老师通

过专题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几大方面内容。例如中国思想

专题主要是通过孔子、老子、孟子的思想与观点的讲解让我们窥视到

中国古代先哲的智慧,随后又讲了《易经》中的神秘之阴阳术数;在

中国饮食方面讲了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重点讲解

了中国的八大菜系及其代表菜肴等。这篇文章主要是谈一下对中国饮

食文化方面的感悟。

众所周知,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没有食物,人

类就无法生存。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在满足

生存需要的前提下,逐渐形成了颇具地域特色的饮食习惯进而演变成

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

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

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

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

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

颗璀璨的明珠。

一、饮食结构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

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

础。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

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从先秦开始,中国人的

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

食界线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随着中国

古代经济的发展,中国人的膳食结构所涉及的食物种类繁多,天上地

下水生陆长和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饮食构

成。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国的主食以稻

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麦荞、土豆、红薯和各种苕类也占

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线之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

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二、食物制作 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

法有:煮、蒸、烧、炖、烤、烹、煎、炒、炸、烩、爆、溜、卤、扒、

酥、焖、拌等。而且长期以来,由于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

习惯和品味爱好迥然不同,源远流长的烹调技术经过历代人民的创

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如闽菜、川菜、粤菜、京菜、鲁菜、

苏菜、湘菜、徽菜、沪菜、鄂菜、辽菜、豫菜等。各菜系在制作方法

上更是各有特色:如湖北菜的煨、滑,京菜的涮、烤等,更有四川菜

以味多、味广、味厚、味道多变而著称,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

的佳话。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口味精

美。而美味的产生,主要在于五味调和。同时,追求色、香、味、形、

艺的有机统一。在色的配制上,以辅助的色彩来衬托、突出、点缀和

适应主料,形成菜肴色彩的均匀柔和、主次分明、浓淡相宜、相映成

趣、和谐悦目。在口味的配合上,强调香气,突出主味,并辅佐调料,

使之增香增味。在形的配制上,注重造型艺术,运用点缀、嵌酿等手

法,融雕刻和菜肴于一体,形成和谐美观的造型。中国饮食将色,形,

香,味,滋,养六者融于一体,使人们得到了视觉,触觉,味觉的综

合享受,构成了以美味为核心,以养身为目的的中国烹饪特色。它选

料谨慎,刀工精细,造型逼真,色彩鲜艳,拼配巧妙,有着无可争辩

的历史地位。

三、食物器皿 饮食用具的多样性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特别用竹筷进食,运用自如,经济方便,被欧美人士赞为是艺术的创

造。中国饮食用具从用途上来分,有豆、罐、鬲、杯、盆、碗、盒、

瓮、壶、甑、盘等等;从材料上来分,有陶制品、瓷制品、金属制品

和竹木制品等等;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饮

食用具在材料、质量、形态等诸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从隋唐开始,

已大量使用了金银等贵金属所制的饮食用具,在民间,陶瓷用具大量

使用,到了唐宋时期,中国瓷器享誉海外。直到现代,陶瓷食具美不

胜收,灿烂辉煌,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和特色。

四、营养保健 以谷物为主,注重饮食保健。就是以谷物为主,肉

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

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中国人很注重饮食的营养保健,主张营养

成份合理搭配,平衡饮食,通过调配食用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气味、功用各不相同的食品,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补精益气、养身健体的目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观,同时还概括了十条“不食”以及注重卫生,遵守时节,讲究营养,有节制不过量的科学饮食法则。

五、饮食审美 中国饮食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十美风格”:讲究味、色、香、质、形、序、器、适、境、趣的和谐统一。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换的加快,中国的饮食文化受了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例如在城市里各种式样快餐店、西餐店随处可见。在当今社会中国的饮食可以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出现了中西饮食文化交融的新趋势。在各种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的今天,我们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到饮食安全的重要性,因为饮食安全是饮食文化的应有之义。


相关文章

  • 感悟东方之美
  • 中国品牌价值太缺少东西方思维那种天赋与意识,中国品牌的价值文化在改革30多年始终放在我们国内这个平台上来进行尽情地自我表现,与国际接轨以后便会发现,西方的品牌价值所呈现的生活态度与个性比自己要强,要好,而且那种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就是国人所需 ...查看


  • 品读论语,感悟生活
  • 品读<论语> 感悟生活 宋朝宰相赵普有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给予了儒家这部经典非常高的评价.<论语>这部经典,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精华,而且它产生的影响使得中国几千年来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其中学 ...查看


  •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 高中历史课程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充满未知的学习领域,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体会到中国五千年华夏文明的辉煌,也能更加深入的体会我国发展进程中的曲折和创新.另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还有特别多的美学内容,让我们沉浸其中,真的体会到了作为中国人的 ...查看


  • 特长生培养计划
  • 2008-2009学年度 第二学期特长生培养总结 东营小学 2009.7 特长生培养工作总结 我校非常重视发挥学生的专长,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施展和提高才能的广阔空间,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本着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目标,依据学生实际和 ...查看


  • 中国佛教文化感悟
  • 中国佛教文化感悟 王思蓝 20114080 265号 自从上了老师讲的中国佛教文化起,我越来越感到佛学是一门深奥的充满智慧和哲理的学问.它并不是我以前想像的那样,是愚昧的.迷信的和更不是统治者用来愚民的工具.佛教既然是一门深奥的教人做人的学 ...查看


  • 九年级教学案2014.9
  • 主备:陈国平 课型:新授课 审核:思品组 一.学习目标 1.调查了解自己家庭和村镇(社区)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变化,从中感受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等方面的进步与发展. 2.列举实例证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等方面 ...查看


  • 山东大学版五年级传统文化计划及备课
  • 小学五年级 地方课程之传统文化 教案 北展小学 李和亭 2015年9月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诗 经> 硕鼠·魏风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硕鼠>的意义及要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硕鼠& ...查看


  • 读[中国式创新(流程结构与文化)]之感悟
  • 读<中国式创新(流程结构与文化)>之感悟 (学生:李保国 学号:[1**********]) 阅读是一种向上的力量,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都是对生命的熔 ...查看


  • 经典诵读(1)
  • "三二一.四步走" 中华经典诵读课题研究方案 一. 课题的提出 ( 一 )课题的理论依据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一个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