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思考
章田寺乡中心学校 胡文兵
课堂是学生主动参与并最终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谐统一的活动。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指课堂教学要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也就是说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以最高效率取得最好的效果、获得最好的效益。而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则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这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下面我就从五个方面来谈一谈对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思考: 一、认真剖析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中介,更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开发智力和发展数学能力的源泉。教师必须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教材地位,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并结合“情境”(生活环境资源)和 “人才”(学生自身的人才资源)来重组包装教材,重组出具有迁移性、思考性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学具有生命力的、丰富多彩的教材。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材是从比较3/4、6/8、9/12的大小引入,我在教学时充分利用班班通电教设备,课件创设“猴王分饼”故事情境,分给猴1一块1/4,猴2要两块2/8,猴3要三块3/12,使分剩的饼分别成为3/4、6/8、9/12;并结
合班上学生人数的实际情况,求第一、二组学生的总人数占全班学生总人数的几分之几,使一道例题变为三道例题。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三组算式,寻找规律,逐步抽象概括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比只从一组算式寻找规律更有说服力,让学生感到这一规律的普遍性。有效的教材重组,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这也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二、准确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效把握教学的真实起点 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在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
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时,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我对班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在生活中已通过各种途径,具备了万以内数的感性认识,有大部分的学生会读写部分万以内的数,只是还没有具体完整的读数方法,显然学生的现实起点大大高于教材的逻辑起点。基于这样的现实,我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进行了重新定位——从原来的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调整为自主发现、概括读法。并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调整和补充。实际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学具自己摆数、读数,组建学习材料;然后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这些数进行分类概括、发现总结读数方法。正是由于恰到好处地把握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教师才能真正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而
不以主观愿望束缚学生;留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而不包办代替,使小组合作也达到了充分有效的效果。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到随心所欲,而又学有所得,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有思维价值的、能引起认知冲突的、有美丽童话故事的数学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探究,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
如在教学“求平均数”的问题时,我充分发挥学生身边素材的作用,在体育游戏活动中的跳皮筋比赛和每个家庭用水、用电量的事例,展开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中学习求平均数,探索知识的奥妙,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并在情境探究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知识。 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亲历数学化的过程
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我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先出示课件和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比较,初步建立圆柱的表象,再让学生摸一摸圆柱的面,滚一滚长方体和圆柱体,量一量圆柱体不同位置的高,进一步让学生感知圆柱体侧面是一个曲面,再通过让学生用纸片“卷”“围”“剪”,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圆柱体的侧面是一个长方形,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了解和掌握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数学,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完成对新知的构建。
五、抓好双基、适度训练,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化
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无疑要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给予重视。要面向全体学生,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练习,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巩固和内化新知的同时,能力得到发展、技能得以提高。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练习设计中,我注意了练习的目的性、层次性、开放性、多样性和趣味性。通过口答题、填空题、判断题、竞赛题(比赛1分钟谁写出一组相等分数的个数最多)以及改写题(改写成分母为10的分数),并加强各种练习的联系和配合,提高练习的整体效率;在练习的编排上做到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练习结果的处理上,做到了及时反馈评价,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弄清区别,在辨析中加深理解,在概括中把握
联系,在评价中受到激励。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既巩固了新知,又培养了能力,还形成了技能。
总之,有效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是教师在读懂学生、读懂教材的基础上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建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思考
章田寺乡中心学校 胡文兵
课堂是学生主动参与并最终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谐统一的活动。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指课堂教学要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也就是说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以最高效率取得最好的效果、获得最好的效益。而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则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这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下面我就从五个方面来谈一谈对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思考: 一、认真剖析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中介,更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开发智力和发展数学能力的源泉。教师必须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教材地位,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并结合“情境”(生活环境资源)和 “人才”(学生自身的人才资源)来重组包装教材,重组出具有迁移性、思考性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学具有生命力的、丰富多彩的教材。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材是从比较3/4、6/8、9/12的大小引入,我在教学时充分利用班班通电教设备,课件创设“猴王分饼”故事情境,分给猴1一块1/4,猴2要两块2/8,猴3要三块3/12,使分剩的饼分别成为3/4、6/8、9/12;并结
合班上学生人数的实际情况,求第一、二组学生的总人数占全班学生总人数的几分之几,使一道例题变为三道例题。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三组算式,寻找规律,逐步抽象概括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比只从一组算式寻找规律更有说服力,让学生感到这一规律的普遍性。有效的教材重组,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这也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二、准确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效把握教学的真实起点 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在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
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时,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我对班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在生活中已通过各种途径,具备了万以内数的感性认识,有大部分的学生会读写部分万以内的数,只是还没有具体完整的读数方法,显然学生的现实起点大大高于教材的逻辑起点。基于这样的现实,我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进行了重新定位——从原来的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调整为自主发现、概括读法。并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调整和补充。实际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学具自己摆数、读数,组建学习材料;然后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这些数进行分类概括、发现总结读数方法。正是由于恰到好处地把握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教师才能真正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而
不以主观愿望束缚学生;留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而不包办代替,使小组合作也达到了充分有效的效果。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到随心所欲,而又学有所得,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有思维价值的、能引起认知冲突的、有美丽童话故事的数学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探究,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
如在教学“求平均数”的问题时,我充分发挥学生身边素材的作用,在体育游戏活动中的跳皮筋比赛和每个家庭用水、用电量的事例,展开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中学习求平均数,探索知识的奥妙,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并在情境探究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知识。 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亲历数学化的过程
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我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先出示课件和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比较,初步建立圆柱的表象,再让学生摸一摸圆柱的面,滚一滚长方体和圆柱体,量一量圆柱体不同位置的高,进一步让学生感知圆柱体侧面是一个曲面,再通过让学生用纸片“卷”“围”“剪”,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圆柱体的侧面是一个长方形,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了解和掌握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数学,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完成对新知的构建。
五、抓好双基、适度训练,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化
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无疑要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给予重视。要面向全体学生,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练习,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巩固和内化新知的同时,能力得到发展、技能得以提高。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练习设计中,我注意了练习的目的性、层次性、开放性、多样性和趣味性。通过口答题、填空题、判断题、竞赛题(比赛1分钟谁写出一组相等分数的个数最多)以及改写题(改写成分母为10的分数),并加强各种练习的联系和配合,提高练习的整体效率;在练习的编排上做到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练习结果的处理上,做到了及时反馈评价,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弄清区别,在辨析中加深理解,在概括中把握
联系,在评价中受到激励。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既巩固了新知,又培养了能力,还形成了技能。
总之,有效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是教师在读懂学生、读懂教材的基础上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建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