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原理归纳总结
横县第二高级中学 高二年级 政治组(编制)
一、辩证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方法论】:⑴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⑵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物质和运动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3)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1)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错误观点。
4、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l)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 (l)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1)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规律,也不能被改变或消灭(2)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1)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6、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3)总之,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方法论】:(1)这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
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7、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1)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2)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8、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9、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什么——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为什么——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
怎么做——要求:
①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②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③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一、辩证唯物主义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 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⑵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2、真理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
【方法论】: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是具体的,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
【方法论】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一、辩证唯物主义
(三)唯物辩证法
联系的观点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是普遍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⑴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⑵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①既要重视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更要重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重视事物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 ②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要求我们 ⑴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⑵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
【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优化的方还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发展的观点
1、发展的观点(普遍性及实质)
【原理内容】: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 法 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①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②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③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
事物的成长。
2、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事物发展趋势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方 法 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3、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状态原理)
【原理内容】: ⑴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⑵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⑶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方 法 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 ①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矛盾的观点(全面的观点)
1、矛盾对立统一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方 法 论】:①要求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的基本属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①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一方面,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面的存在为前提;另一方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方 法 论】:①既要看到事物的对立又要看到统一,在统一中注意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
一。②要善于创造和利用条件,促使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向转化。
3、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对立统一。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方 法 论】: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4、矛盾特殊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 法 论】: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⑴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⑵二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
【方 法 论】:这一原理 ①有助于我们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②有助于我们掌握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科学方法。 ③这一原理也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即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要把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结合起来。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 法 论】: ⑴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的统一。 ⑵反对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和忽视次要矛盾的“单打一”。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 法 论】:⑴我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 ⑵不可忽视矛盾次要方面即支流。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8、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原理)
【原理内容】: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矛盾有主次之分,同一矛盾又有主次方面,是两点和重点的统一。(什么是两点论和重点论?)
【方 法 论】: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均衡论和一点论。
9、辩证否定观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或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方 法 论】: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10、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原理内容】: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方 法 论】:(1)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破)
(2)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立)
1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
【原理内容】:(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它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因而看不到事物的联系变化和发展。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方 法 论】: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逐步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二、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群众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
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 法 论】:尊重社会实际,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原理内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方 法 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3、人民群众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 法 论】:同群众实践相结合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各自基本内容、地位,原因),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4、人生价值原理
【原理内容】: (1)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2)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方 法 论】: (1)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处理人生价值两个方面的关系时,既要讲贡献,也不能否认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应把二者结合起来。(2)这一原理还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有利的客观条件,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实现人生价值。
5、价值观导向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方 法 论】:我们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6、如何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3) 在我国,还要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7、我们应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生活与哲学原理归纳总结
横县第二高级中学 高二年级 政治组(编制)
一、辩证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方法论】:⑴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⑵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物质和运动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3)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1)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错误观点。
4、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l)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 (l)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1)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规律,也不能被改变或消灭(2)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1)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6、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3)总之,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方法论】:(1)这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
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7、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1)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2)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8、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9、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什么——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为什么——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
怎么做——要求:
①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②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③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一、辩证唯物主义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 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⑵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2、真理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
【方法论】: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是具体的,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
【方法论】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一、辩证唯物主义
(三)唯物辩证法
联系的观点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是普遍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⑴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⑵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①既要重视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更要重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重视事物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 ②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要求我们 ⑴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⑵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
【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优化的方还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发展的观点
1、发展的观点(普遍性及实质)
【原理内容】: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 法 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①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②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③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
事物的成长。
2、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事物发展趋势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方 法 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3、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状态原理)
【原理内容】: ⑴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⑵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⑶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方 法 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 ①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矛盾的观点(全面的观点)
1、矛盾对立统一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方 法 论】:①要求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的基本属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①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一方面,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面的存在为前提;另一方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方 法 论】:①既要看到事物的对立又要看到统一,在统一中注意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
一。②要善于创造和利用条件,促使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向转化。
3、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对立统一。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方 法 论】: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4、矛盾特殊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 法 论】: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⑴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⑵二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
【方 法 论】:这一原理 ①有助于我们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②有助于我们掌握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科学方法。 ③这一原理也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即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要把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结合起来。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 法 论】: ⑴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的统一。 ⑵反对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和忽视次要矛盾的“单打一”。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 法 论】:⑴我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 ⑵不可忽视矛盾次要方面即支流。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8、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原理)
【原理内容】: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矛盾有主次之分,同一矛盾又有主次方面,是两点和重点的统一。(什么是两点论和重点论?)
【方 法 论】: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均衡论和一点论。
9、辩证否定观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或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方 法 论】: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10、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原理内容】: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方 法 论】:(1)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破)
(2)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立)
1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
【原理内容】:(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它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因而看不到事物的联系变化和发展。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方 法 论】: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逐步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二、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群众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
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 法 论】:尊重社会实际,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原理内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方 法 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3、人民群众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 法 论】:同群众实践相结合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各自基本内容、地位,原因),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4、人生价值原理
【原理内容】: (1)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2)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方 法 论】: (1)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处理人生价值两个方面的关系时,既要讲贡献,也不能否认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应把二者结合起来。(2)这一原理还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有利的客观条件,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实现人生价值。
5、价值观导向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方 法 论】:我们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6、如何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3) 在我国,还要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7、我们应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