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专题一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专题一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2015·福建文综·17)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的思想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培养人才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弘扬道德,规范言行信息,故B项错误;“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意思是先让百姓富足,然后推行教化,达到移风易俗,故C项正确;教化民众,静心明志是在“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基础上,没有突出作者意思,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5·安徽文综·36)(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

(12分)

(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14分)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思想主张

【解析】(1)第一小问社会问题,根据材料“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结合所学,可知生活在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是不满于宋明理学空谈心性、脱离社会实际需要的弊端;根据材料” 邪教毒烟受之“,结合所学,可知魏源是批评鸦片战争前后面对以宗教、鸦片为代表的西方侵略,清政府不知如何正确应对的现状;据材料“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结合所学,可知陈独秀是针对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窃取革命果实,对外卖国,对内专制的事实有感而发;第二小问主张,结合所学,可以从顾炎武的经世致用、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陈独秀的思想启蒙等角度分别归纳。这儿要注意的是,题目问的是各自的主张,前两人因为没有实践运动,显得主张比较明显,而陈独秀的主张如果考生不注意,很有可能答成“新文化运动”,这就不怎么贴切了,应该是从思想启蒙、启迪民智、思想解放的角度来表达比较贴合设问原意。

(2)第一小问趋势,紧扣设问,首先要“根据材料(提供的内容和范围)”,实际上考生要善于利用第一问,因为第一问的题目本身事实上就已经说明了材料主要反映的线索,接着“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其实就是要考生在材料主线的引领下进行知识整合,概括性地表达明清到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演变方向,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进行表达,这里尤其要注意题目设问是“趋势”,不要把各领域的具体史实一一罗列,那就偏离设问本意了;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综合思考,可以从有识之士的社会责任感、顺应时代潮流、善于反思现实的具体做法、兼容并蓄的研究方法等方面归纳。

【答案】(1)顾炎武:宋明理学脱离社会现实,明末文风空疏;提倡崇实致用的学风。(4分)

魏源:西方列强入侵,清廷昧于大势,对西方文明缺乏正确认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

夷”。(4分)

陈独秀:民族危机严重,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民主共和徒有虚名;关注国命存亡,提倡

思想启蒙。(4分)

(2)趋势: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封建制度衰落,列强侵略不断加深,西学东渐。(6分)

原因:关注现实,以天下为己任;顺应时代,开拓创新;文化自觉,富于批判精神;才

学卓越,善于吸纳其他文明。(8分)

3.(2015·天津文综·14)(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4分)

(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6分)

【考点】(2)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思想主张

(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主张;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思想主张

【解析】(2)第一小问目的,根据材料二中“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尚安望其致用哉?”可知其主张为学的目的是经世致用;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

(3)第一小问共同点,根据设问一和设问二可知,孔子和顾炎武都不是在单纯的强调为学和做学问,而是有一定的社会责任;第二小问认识,围绕着社会责任是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传统的角度考虑。

【答案】(2)目的:经世致用(明道救世)。(2分)

意义: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2分)

(3)共同:强调社会责任感。(2分)

认识: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

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4分)

专题一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2015·福建文综·17)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的思想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培养人才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弘扬道德,规范言行信息,故B项错误;“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意思是先让百姓富足,然后推行教化,达到移风易俗,故C项正确;教化民众,静心明志是在“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基础上,没有突出作者意思,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5·安徽文综·36)(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

(12分)

(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14分)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思想主张

【解析】(1)第一小问社会问题,根据材料“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结合所学,可知生活在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是不满于宋明理学空谈心性、脱离社会实际需要的弊端;根据材料” 邪教毒烟受之“,结合所学,可知魏源是批评鸦片战争前后面对以宗教、鸦片为代表的西方侵略,清政府不知如何正确应对的现状;据材料“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结合所学,可知陈独秀是针对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窃取革命果实,对外卖国,对内专制的事实有感而发;第二小问主张,结合所学,可以从顾炎武的经世致用、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陈独秀的思想启蒙等角度分别归纳。这儿要注意的是,题目问的是各自的主张,前两人因为没有实践运动,显得主张比较明显,而陈独秀的主张如果考生不注意,很有可能答成“新文化运动”,这就不怎么贴切了,应该是从思想启蒙、启迪民智、思想解放的角度来表达比较贴合设问原意。

(2)第一小问趋势,紧扣设问,首先要“根据材料(提供的内容和范围)”,实际上考生要善于利用第一问,因为第一问的题目本身事实上就已经说明了材料主要反映的线索,接着“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其实就是要考生在材料主线的引领下进行知识整合,概括性地表达明清到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演变方向,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进行表达,这里尤其要注意题目设问是“趋势”,不要把各领域的具体史实一一罗列,那就偏离设问本意了;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综合思考,可以从有识之士的社会责任感、顺应时代潮流、善于反思现实的具体做法、兼容并蓄的研究方法等方面归纳。

【答案】(1)顾炎武:宋明理学脱离社会现实,明末文风空疏;提倡崇实致用的学风。(4分)

魏源:西方列强入侵,清廷昧于大势,对西方文明缺乏正确认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

夷”。(4分)

陈独秀:民族危机严重,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民主共和徒有虚名;关注国命存亡,提倡

思想启蒙。(4分)

(2)趋势: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封建制度衰落,列强侵略不断加深,西学东渐。(6分)

原因:关注现实,以天下为己任;顺应时代,开拓创新;文化自觉,富于批判精神;才

学卓越,善于吸纳其他文明。(8分)

3.(2015·天津文综·14)(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4分)

(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6分)

【考点】(2)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思想主张

(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主张;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思想主张

【解析】(2)第一小问目的,根据材料二中“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尚安望其致用哉?”可知其主张为学的目的是经世致用;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

(3)第一小问共同点,根据设问一和设问二可知,孔子和顾炎武都不是在单纯的强调为学和做学问,而是有一定的社会责任;第二小问认识,围绕着社会责任是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传统的角度考虑。

【答案】(2)目的:经世致用(明道救世)。(2分)

意义: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2分)

(3)共同:强调社会责任感。(2分)

认识: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

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4分)


相关文章

  • 2015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专题八3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 专题八3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1.(2015·天津文综·10)对比下列两幅图片,可以看出近三十年来( ) ①市场经济体制影响加深 ②东西方文化融为一体 ③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 ④国际性交流范围扩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


  • 历史必修三知识总结
  • 东电中学高2013级历史期末复习资料--基础知识 (2015年6月) 必修三 中国思想文化史部分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 一.背景: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 ...查看


  • 2015高考真题分类汇编--直线与圆 理
  • 专题八 直线与圆 1. [2015高考重庆,理8]已知直线l :x +ay -1=0(a ∈R )是圆C :x +y -4x -2y +1=0的对称轴. 过点A (-4,a )作圆C 的一条切线,切点为B ,则|AB |= ( ) A .2 ...查看


  •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经典习题汇编
  • 高二文科第十周周末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3分.) 1.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转型时期,敦沫若把这一阶段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 ...查看


  • [复习重点]广外汉硕分数线-考研真题-考研笔记-考研重要笔记二十三
  • [复习重点]广外汉硕分数线-考研真题-考研笔记-考研笔记二十三第十三章古典文学则是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客观事务来比喻诗人的思想感情:兴是用声音.意义等类比关系引发诗歌内容:赋则是直接铺陈和描写客观事物.其形式采用四言诗,重章迭句,一唱三叹, ...查看


  • 2016年高考历史近3年真题考点分类汇编及解析
  • 第一部分 政治文明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考试题 考点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2013年广东文综,12) 战国以前, "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 战国以后, "百姓"成为民众的 通称. ...查看


  • 2015年高三历史高考备考策略
  • 2015级历史高考备考方略 一.近三年高考历史试题走向分析 近三年<历史考试说明>明确表示,高考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由此命题专家进一步指出:材料第一,论从史出, ...查看


  • 2015年高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5 工艺流程
  • 专题15:工艺流程 1.[2015浙江理综化学]某同学采用硫铁矿焙烧取硫后的烧渣(主要成分为Fe 2O 3.SiO 2.Al 2O 3, 不考虑其他杂质) 制取七水合硫酸亚铁(FeSO 4·7H 2O ) ,设计了如下流程: 下列说法不正确 ...查看


  • 中国近代史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中国近代史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讲 顺乎世界之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1)晚清中国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2)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不断对外侵略扩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