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贫富差距的分析
罗君
(西华大学 产品质量工程, 四川成都 610039)
摘要:改革以前中国社会的资源分配呈现低质均等的平均主义特点。在从计划
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市场机制的导入、社会
结构的分化都逐步改变了以前的资源配置方式,刺激了中国贫富差距的不断拉
太,而社会转型的急剧性则对其产生了更为复杂的影响。
关键词:贫富差距;社会转型;平均主义。
Abstract: The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before the reform in China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equalitarianism.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form the
planned economic system to the market one,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market economic system an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social structure have changed the former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and stimulated the wealth gap progressively.
The rapid change of the transformation has exerted complex influences on
the wealth gap.
Key word: wealth gap; social transformation; equalitarianism
贫富差距作为衡量社会财富分配状况的重要指标,不仅反映经济与社会资源的
配置与分布.而且涉及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1978
年以来,中国的贫富差距呈现不断拉大的趋势。分析差距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索
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的贫富差距、有效推进社会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以
改革开放为界.分前后两个阶段对我国建国以来贫富差距的成因进行考察。
一
1949年建国以后,为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基本生存、进行大型
工程建设,中国共产党逐步推行和确立了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对社会资源
的全盘垄断实现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控制。资源的高度集中在一定时期和程度上起
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逐渐造成了社会成员对国家全方位和高强度的依赖,加
重了国家运转的负荷,削弱了社会成员的创造积极性.使传统分配模式逐渐演变
为平均主义.为改革后贫富差距拉大埋下了伏笔。
1,从按劳分配到平均主义的蜕化
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并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应该说,这一原则充分体现了杜会主义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但是,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却不可避免地滑向了平均主义。首先,低下的生产力水
平为平均主义提供了可供生存的土壤。建国后我国生产力得到了恢复和发腮.但
是总体水平仍然很低,可供分配的物质产品极为有限。国家为了保证人民的生存
和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积累,不得不采取低工资、高就业的办法,牺牲效率
谋求生存。这使按劳分配的原则根本不能得到全面贯彻,平均主义也就成了一种
台乎逻辑的选择。其次,缺乏科学的发展与现代化理论指导。我们脱离了中国具
体国情和实际的社会环境,教条化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形成有效
的社会发展指导理论,也缺乏成熟的、可以有效指导实践的经济理论。再次是认
识上的模糊。没有明确的理论支持,在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下,人们头脑里一些不
清晰的、错误的认识遗留下来并有所发展+加上平均主义在我国广泛的社会基础
和历史渊源,使它更易被人们看作一种常态来接受。最后,缺乏有效的政策监督
的保护。这样我国的按劳分配无可挽回地滑向了平均主义。
2.计划经济体制对平均主义的强化
计划经济体制本身就暗含着国家资源垄断和差别限制两种因素。其一,这一体
制使国家成为全部资源的所有者和配置人,排除了按市场和经济规律配鼍资源的
可能。我们知道,权力本身要求的是一致和趋同,而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则强调灵
活性、多样性和规律性。当我们无视后者,让其完全俯首于行政权力的意志时,
必然使其逐步丧失应有的活力,滋生出诸多问题,平均主义便是后果之一。其二,
计划经济体制严格限制了贫富差距应有的生长空问。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分配制度
下,所有资源的配置都有限额,即使存在徽小的差别也是既定的,幅度由国家支
配,变动的余地很小。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和群体都只能以行政权力为唯一中轴,
索取必要而又有限的生存与发展资源。狭隘的生长空间、有限的资源、怠惰的个
体,使平均主义成为必然的结果并不断被强化。
3.社会结构对资源配置均等化的影晌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社会资源在总的社会体系中的分配,与其社会结构的特性紧
密相关。我国社会结构存在明显的二元性,主要表现为城市与农村的相互封闭与
分离。但是。无论在城市中还是农村内部,资源配簧都带有明显的国家权力烙印
和均等化倾向,显示出强烈的同质均等色彩。
在农村,建国后国家通过严格的户籍制度将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分开,使“农
民”一词成为一种先赋色彩浓重的身份标签。同时,又实行公社制,将全体农民
划归到大大小小的公社中。在公社内部,大家共同拥有土地、工具等生产资料,
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种植业几乎成为唯一的收人来源,副业和个体经
营受到严格的限制并几近被消灭。这就不但以制度化的方式将农民牢牢的固定在
土地上,最大限度地抑制了其改变身份的机会,减少了自由流动的资源,而且高
度同质的职业和收入来源使对资源的分享呈现严重的均等状态,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渐渐低落继而丧失:大范围的赤贫被消灭了.但谁也没有走上富裕之路,整个
农村表现的是一种低质均等。
在城市,为了方便管理和易于动员,国家实行了严格的单位制,并建立起庞大
的行政性组织体系。这一体系以国家为权力中枢和全部资源控制中心,以各级组
织(单位)为管理和分配资源的中介。后者向前者负责,缺乏自主性,其运转方式
和规则取决于自身在整个行政体系中的位置以及执行中心指令的具体情况。这种
结构使中心以外的部分完全丧失了应有的弹性。造成了社会成员对单位的高度依
赖和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平均主义现象。单位制实际上是将城市社会做了条块性的
分割,条块之问缺乏资源流动,但它们却拥有本条块内的资源配制权。除了完成
国家赋予的任务,还要搞好成员的生存与福利,提高单位的吸引力,在没有独立
的经济创收压力而行政级别工资制又缺乏弹性的情况下,平均主义成了必然的选
择。这不仅表现在某一单位内部,还表现于相同级别的单位之间。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平均主义的存在正是上述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为以
后贫富差距的拉大打下了基础并成为其引人注目的原因之一。因为任何社会在发
展过程中都存在贫富差距问题。一定意义上,差别才是常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机制之一。而低水平平均主义的存在使改革后尤其是引进市场机制后贫富差距的
拉大有了更大的生长空间,并加大了差距引起的反差。
二
如果说改革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低质均等为日后贫富差距的拉大埋下了伏笔,
那么改革与市场机制导人引起的社会急剧转型则不但为贫富差距提供了可供生
存的土壤和成长条件,而且成为其拉大的直接原因。
1.生产力的发展为贫富差距的拉大提供了物质基础
体制改革是贫富差距产生的根本原因,它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成员的生
产积极性以及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社会财富迅速增长,为社会成员打
破以往财富分配的低态均等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使贫富差距的产生成为可
能。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释放了过去被压
抑的生产潜能,在种植业获得充分发展、粮食产量迅速增长的同时,林、牧、渔
等各业也获得了制度性保障,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以此为基础,农村的工业化
也得到迅速推进,大量的乡镇企业涌现出来,并迅速成长为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积累起大量的财富,促进了农村的繁荣。这样,在农村出现了大量可流动资源,
为按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则配置资源提供了条件。城市的改革经历了一个从体制边
缘向体制内延展的过程。先是在体制边缘,个体工商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很
快得到发展,接着随体制内控制的逐步放宽+城市系统的运行得到优化,效率普
遍提高。城市恢复丁活力.以自身的繁荣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繁荣。这为贫富
差距的拉大提供了物质上的可能。
2.社会结构的多元分化为贫富差距拉大提供了社会基础
改革前的中国社会是高度同构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一体,组织单一,身
份先赋性强。改革打破了这种不合理现象,使社会异质性增加,不平等程度增大。
首先,新的结构要素出现。改革以来,中国政府在管理方式上逐步改变了过去
管的过严、统的过死的做法,减少了对一些领域的干预,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方式
和控制力度也作了适度调整;在资源的提供与交换上一改政府主导一切的做法,
逐步转向市场。这样。渐趋市场化的运作减弱了部分组织与个人对国家权力的依
赖,一些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出现了。在农村出现了一些个体农民、乡镇企业家、
乡镇企业工人以及新的合作企业、私营企业,城市中也出现了许多个体、私营企
业主、工商户,大批独资企业、合资合作企业、外资企业涌现出来并获得了较大
的发展。新的结构要素的出现和增加打破了原有的同质结构.使社会构成要索之
间出现了接新的规则重新组合的趋势,并呈现出新的特征。如结构要寒的重新组
合,结构合理化,要素生长空问拓大以及社会的变动加大等。
其次,是异质性的增加。改革前中国的社会结构是拒斥差别的,它以制度化的
方式将整个社会的差别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并最大限度地简化结构要索类
属,强调属内同质性。改革扭转丁这种局面。拉大了结构要素问的差距。一方面,
从权力评价准则向市场评价准则的转变势必造成原有要素的分化.并随市场介入
深度的加大逐渐拉大差距。另一方面,在旧有因素分化的同时,一些新生要素也
不断出现并加人到其中。新生要索的产生机制和环境与以往不同,较少受到旧体
制的束缚和体制交错的困扰.生长空间更大。所以,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的异质性
大大增加。
社会结构的变化对社会成员的地位和利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贫富差距拉
大的重要原因。
3.社会成员地位、利益的分化与贫富差距的拉大
改革前中国社会的分层以行政权力为标识,以人的特质界定其对资源和财产的
关系权利,以基于权力的位置决定个体的资源支配权和收益权。获取更多的利益
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自己的位置,但在严格的计划体制下,位置是先定的,不
仅数量有限而且变动的机会极少。由此而来,人们基于利益而对权力的竞争不仅
没有理想的效果.反而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和效率的不断损失。改革与市场机制的引
入冲击了这种低效的配置方式,使社会成员的地位、利益分化,贫富差距拉开。
第一,过去三位一体的社会评价体系明显出现分化,并逐渐向收入(财富)倾斜。
经济发展重心的确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过去过度整合的社会地位评价体系趋
于解体,官本位体系发生动摇。在结构多元化的趋势和背景下,地位评判体系也
出现多元化特点,而经济评价准则逐渐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虽然社会整体经济
实力的提高使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水平都有了明显改善,但随着社会分化的加
剧,贫富差距逐步拉开。
第二,市场准则取代位置准则成为社会激励机制。市场准则的激励作用是一种
深层次的激励作用,它不仅影响个别经济主体的行为,使人们对财富的竞争更有
效率、更能节约费用,而且能够通过改变个体行为来影响、调节整个社会资源的
配置,高效率地利用有限的社会资源达到一定的社会目标。所以,在这种条件下,
能够有效利用市场准则、优化利用已有资源和竞争机会的个体就会脱颖而出.否
则就会被排挤、淘汰,贫富的档次拉开并加大。
第三,市场机制本身的择优规律的作用。作为一种择优机制,市场不断地奖励
那些适应者,淘汰非优势个体,在市场中获利多少的不同会拉大差距;同时,市
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损益经济,在短期内财富总量没有多大变化的情况下,会接
自身运行的规律配置现有资源,这种重新分配也会拉太差距。而且,市场经济本
身就意味着差别,贫富的不同址市场的结果也是市场内在的需要,正是差别使市
场保持着不息的活力.使社会向前发展。
4.社会急剧转型的复杂影响
中国社会转型的急剧性特征对差距的影响是复杂的,它不但加大了差距的幅
度,而且使其更迷离、更敏感.也更让人难以评判。在急剧转型时期,社会本身
往往缺乏足够的转变适应性,造成新旧体制因素的剧烈冲突和社会规则的紊乱,
影响贫富差距。
首先,新旧急剧交替造成的政策缺位或模糊,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规则真空,为
部分社会成员利用已有资源.尤其是位置优势不当获利提供了可能。人们总是依
利益最大的原则划定法规与利益的界限,一旦法规不明确,利益就会极力膨胀,
而那些握有相对重要资源的人得利最多。他们利用自己的权力背景和社会关系,
将其在地位分层中的优势转换成在经济分层中的优势,牟取高额利润。而绝大部
分在旧体制中就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并没有这种机会,贫富的差距拉开了。
其次,一些非法牟利现象的滋生也成为影响贫富差距的重要因索。如果说第一
种现象是合法而不合理的,那么这种非法牟利则既不合理也不合法。主要表现为
某些官员不能正视自身在新体制下经济分层中地位的下降,力图利用其位置权力
获取经薪利益,社会中于是出现了“权—钱”交易、贪污腐化、收受贿赂等以权
谋私、谋利现象。这不但腐蚀了社会的良性运行机制,也扭曲了正当的社会利益
分配观念,伤害了国民感情。
再次,收人分配系统不明确、缺乏透明度也是拉大贫富差距的因素之一。目
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形式还不够统一和规范,收入中除了工资较为透明外,
奖金、津贴以及形形色色的福利.补贴很难把握和度量。更是存在大量的灰色收
入、黑色收入。这些收入无法通过税收杠杆调节,国家也无力通过调控再分配。
由此造成的后果一方面是客观上差距的加大.另一方面是人们无法得到收入分配
差别的真实信息.难以确定自己的经济分层地位.从而产生诸多猜疑,失落感和
被剥夺感更强烈。
最后,税制发展的欠缺与保障制度的不成熟使贫富差距的生长空间加大。税收
调节体系除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外,还能在很大程度上调节社会分配不公问题,
使居民最终的可支配收人差距趋于合理。可在我国.税收调节体系的不健全使国
家缺乏行之有效的收入差距调节机制,在客观上纵容了一些不舍理收入的形成,
拉大了贫富差距。而随着国家分配权力的分散化.利益日趋独立化,缺乏健全的
税制调节.差距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社会保障是社会发展的安全网和国民经济运
行的调节器,有利于克服社会分配不公和抑制贫富差距的幅度。但是.我国的社
会保障体系仍不健全,覆盖面小,实施范围很窄,社会化程度低。保障功能差,
再加上管理体制分散、法制不健全以及保障标准不一、待遇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
难以发挥有效的保障功能。
三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贫富差距的产生是多重因素交
互作用的结果。它以计划体制的存在为底色,以新旧体制的交替为契机,以市场
经济的引进为支撑.在特定的时空下拓展自己生存的空间。独特的社会背景和条
件造成了其中合理与不合理、公平与不公并存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在
以下几方面采取积极的措施,合理调节和控制差距,促进我国的社会发展和现代
化进程:
第一,深化改革,努力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提高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为社会成员
提供更好的生存条件。
第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市场规则,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发
展机会。
第三.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税制,建立和发展合理、有教的再分配机制。
第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完善政策法规,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创造良好的社会运行环境。
参考文献:
【1】孙立平等,改革以来中国杜会结构的变迁[J].中国[M].北京:首都师范
大学出版社,1996.115—117
社会科学.1994.(2):55.究
【2】郑坑生等.糟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杜会的转型1996,(1):68.
[3]张婉丽.非制度性与地位获得[J].社会科学研
当前中国贫富差距的分析
罗君
(西华大学 产品质量工程, 四川成都 610039)
摘要:改革以前中国社会的资源分配呈现低质均等的平均主义特点。在从计划
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市场机制的导入、社会
结构的分化都逐步改变了以前的资源配置方式,刺激了中国贫富差距的不断拉
太,而社会转型的急剧性则对其产生了更为复杂的影响。
关键词:贫富差距;社会转型;平均主义。
Abstract: The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before the reform in China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equalitarianism.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form the
planned economic system to the market one,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market economic system an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social structure have changed the former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and stimulated the wealth gap progressively.
The rapid change of the transformation has exerted complex influences on
the wealth gap.
Key word: wealth gap; social transformation; equalitarianism
贫富差距作为衡量社会财富分配状况的重要指标,不仅反映经济与社会资源的
配置与分布.而且涉及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1978
年以来,中国的贫富差距呈现不断拉大的趋势。分析差距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索
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的贫富差距、有效推进社会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以
改革开放为界.分前后两个阶段对我国建国以来贫富差距的成因进行考察。
一
1949年建国以后,为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基本生存、进行大型
工程建设,中国共产党逐步推行和确立了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对社会资源
的全盘垄断实现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控制。资源的高度集中在一定时期和程度上起
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逐渐造成了社会成员对国家全方位和高强度的依赖,加
重了国家运转的负荷,削弱了社会成员的创造积极性.使传统分配模式逐渐演变
为平均主义.为改革后贫富差距拉大埋下了伏笔。
1,从按劳分配到平均主义的蜕化
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并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应该说,这一原则充分体现了杜会主义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但是,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却不可避免地滑向了平均主义。首先,低下的生产力水
平为平均主义提供了可供生存的土壤。建国后我国生产力得到了恢复和发腮.但
是总体水平仍然很低,可供分配的物质产品极为有限。国家为了保证人民的生存
和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积累,不得不采取低工资、高就业的办法,牺牲效率
谋求生存。这使按劳分配的原则根本不能得到全面贯彻,平均主义也就成了一种
台乎逻辑的选择。其次,缺乏科学的发展与现代化理论指导。我们脱离了中国具
体国情和实际的社会环境,教条化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形成有效
的社会发展指导理论,也缺乏成熟的、可以有效指导实践的经济理论。再次是认
识上的模糊。没有明确的理论支持,在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下,人们头脑里一些不
清晰的、错误的认识遗留下来并有所发展+加上平均主义在我国广泛的社会基础
和历史渊源,使它更易被人们看作一种常态来接受。最后,缺乏有效的政策监督
的保护。这样我国的按劳分配无可挽回地滑向了平均主义。
2.计划经济体制对平均主义的强化
计划经济体制本身就暗含着国家资源垄断和差别限制两种因素。其一,这一体
制使国家成为全部资源的所有者和配置人,排除了按市场和经济规律配鼍资源的
可能。我们知道,权力本身要求的是一致和趋同,而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则强调灵
活性、多样性和规律性。当我们无视后者,让其完全俯首于行政权力的意志时,
必然使其逐步丧失应有的活力,滋生出诸多问题,平均主义便是后果之一。其二,
计划经济体制严格限制了贫富差距应有的生长空问。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分配制度
下,所有资源的配置都有限额,即使存在徽小的差别也是既定的,幅度由国家支
配,变动的余地很小。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和群体都只能以行政权力为唯一中轴,
索取必要而又有限的生存与发展资源。狭隘的生长空间、有限的资源、怠惰的个
体,使平均主义成为必然的结果并不断被强化。
3.社会结构对资源配置均等化的影晌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社会资源在总的社会体系中的分配,与其社会结构的特性紧
密相关。我国社会结构存在明显的二元性,主要表现为城市与农村的相互封闭与
分离。但是。无论在城市中还是农村内部,资源配簧都带有明显的国家权力烙印
和均等化倾向,显示出强烈的同质均等色彩。
在农村,建国后国家通过严格的户籍制度将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分开,使“农
民”一词成为一种先赋色彩浓重的身份标签。同时,又实行公社制,将全体农民
划归到大大小小的公社中。在公社内部,大家共同拥有土地、工具等生产资料,
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种植业几乎成为唯一的收人来源,副业和个体经
营受到严格的限制并几近被消灭。这就不但以制度化的方式将农民牢牢的固定在
土地上,最大限度地抑制了其改变身份的机会,减少了自由流动的资源,而且高
度同质的职业和收入来源使对资源的分享呈现严重的均等状态,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渐渐低落继而丧失:大范围的赤贫被消灭了.但谁也没有走上富裕之路,整个
农村表现的是一种低质均等。
在城市,为了方便管理和易于动员,国家实行了严格的单位制,并建立起庞大
的行政性组织体系。这一体系以国家为权力中枢和全部资源控制中心,以各级组
织(单位)为管理和分配资源的中介。后者向前者负责,缺乏自主性,其运转方式
和规则取决于自身在整个行政体系中的位置以及执行中心指令的具体情况。这种
结构使中心以外的部分完全丧失了应有的弹性。造成了社会成员对单位的高度依
赖和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平均主义现象。单位制实际上是将城市社会做了条块性的
分割,条块之问缺乏资源流动,但它们却拥有本条块内的资源配制权。除了完成
国家赋予的任务,还要搞好成员的生存与福利,提高单位的吸引力,在没有独立
的经济创收压力而行政级别工资制又缺乏弹性的情况下,平均主义成了必然的选
择。这不仅表现在某一单位内部,还表现于相同级别的单位之间。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平均主义的存在正是上述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为以
后贫富差距的拉大打下了基础并成为其引人注目的原因之一。因为任何社会在发
展过程中都存在贫富差距问题。一定意义上,差别才是常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机制之一。而低水平平均主义的存在使改革后尤其是引进市场机制后贫富差距的
拉大有了更大的生长空间,并加大了差距引起的反差。
二
如果说改革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低质均等为日后贫富差距的拉大埋下了伏笔,
那么改革与市场机制导人引起的社会急剧转型则不但为贫富差距提供了可供生
存的土壤和成长条件,而且成为其拉大的直接原因。
1.生产力的发展为贫富差距的拉大提供了物质基础
体制改革是贫富差距产生的根本原因,它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成员的生
产积极性以及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社会财富迅速增长,为社会成员打
破以往财富分配的低态均等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使贫富差距的产生成为可
能。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释放了过去被压
抑的生产潜能,在种植业获得充分发展、粮食产量迅速增长的同时,林、牧、渔
等各业也获得了制度性保障,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以此为基础,农村的工业化
也得到迅速推进,大量的乡镇企业涌现出来,并迅速成长为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积累起大量的财富,促进了农村的繁荣。这样,在农村出现了大量可流动资源,
为按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则配置资源提供了条件。城市的改革经历了一个从体制边
缘向体制内延展的过程。先是在体制边缘,个体工商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很
快得到发展,接着随体制内控制的逐步放宽+城市系统的运行得到优化,效率普
遍提高。城市恢复丁活力.以自身的繁荣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繁荣。这为贫富
差距的拉大提供了物质上的可能。
2.社会结构的多元分化为贫富差距拉大提供了社会基础
改革前的中国社会是高度同构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一体,组织单一,身
份先赋性强。改革打破了这种不合理现象,使社会异质性增加,不平等程度增大。
首先,新的结构要素出现。改革以来,中国政府在管理方式上逐步改变了过去
管的过严、统的过死的做法,减少了对一些领域的干预,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方式
和控制力度也作了适度调整;在资源的提供与交换上一改政府主导一切的做法,
逐步转向市场。这样。渐趋市场化的运作减弱了部分组织与个人对国家权力的依
赖,一些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出现了。在农村出现了一些个体农民、乡镇企业家、
乡镇企业工人以及新的合作企业、私营企业,城市中也出现了许多个体、私营企
业主、工商户,大批独资企业、合资合作企业、外资企业涌现出来并获得了较大
的发展。新的结构要素的出现和增加打破了原有的同质结构.使社会构成要索之
间出现了接新的规则重新组合的趋势,并呈现出新的特征。如结构要寒的重新组
合,结构合理化,要素生长空问拓大以及社会的变动加大等。
其次,是异质性的增加。改革前中国的社会结构是拒斥差别的,它以制度化的
方式将整个社会的差别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并最大限度地简化结构要索类
属,强调属内同质性。改革扭转丁这种局面。拉大了结构要素问的差距。一方面,
从权力评价准则向市场评价准则的转变势必造成原有要素的分化.并随市场介入
深度的加大逐渐拉大差距。另一方面,在旧有因素分化的同时,一些新生要素也
不断出现并加人到其中。新生要索的产生机制和环境与以往不同,较少受到旧体
制的束缚和体制交错的困扰.生长空间更大。所以,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的异质性
大大增加。
社会结构的变化对社会成员的地位和利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贫富差距拉
大的重要原因。
3.社会成员地位、利益的分化与贫富差距的拉大
改革前中国社会的分层以行政权力为标识,以人的特质界定其对资源和财产的
关系权利,以基于权力的位置决定个体的资源支配权和收益权。获取更多的利益
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自己的位置,但在严格的计划体制下,位置是先定的,不
仅数量有限而且变动的机会极少。由此而来,人们基于利益而对权力的竞争不仅
没有理想的效果.反而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和效率的不断损失。改革与市场机制的引
入冲击了这种低效的配置方式,使社会成员的地位、利益分化,贫富差距拉开。
第一,过去三位一体的社会评价体系明显出现分化,并逐渐向收入(财富)倾斜。
经济发展重心的确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过去过度整合的社会地位评价体系趋
于解体,官本位体系发生动摇。在结构多元化的趋势和背景下,地位评判体系也
出现多元化特点,而经济评价准则逐渐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虽然社会整体经济
实力的提高使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水平都有了明显改善,但随着社会分化的加
剧,贫富差距逐步拉开。
第二,市场准则取代位置准则成为社会激励机制。市场准则的激励作用是一种
深层次的激励作用,它不仅影响个别经济主体的行为,使人们对财富的竞争更有
效率、更能节约费用,而且能够通过改变个体行为来影响、调节整个社会资源的
配置,高效率地利用有限的社会资源达到一定的社会目标。所以,在这种条件下,
能够有效利用市场准则、优化利用已有资源和竞争机会的个体就会脱颖而出.否
则就会被排挤、淘汰,贫富的档次拉开并加大。
第三,市场机制本身的择优规律的作用。作为一种择优机制,市场不断地奖励
那些适应者,淘汰非优势个体,在市场中获利多少的不同会拉大差距;同时,市
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损益经济,在短期内财富总量没有多大变化的情况下,会接
自身运行的规律配置现有资源,这种重新分配也会拉太差距。而且,市场经济本
身就意味着差别,贫富的不同址市场的结果也是市场内在的需要,正是差别使市
场保持着不息的活力.使社会向前发展。
4.社会急剧转型的复杂影响
中国社会转型的急剧性特征对差距的影响是复杂的,它不但加大了差距的幅
度,而且使其更迷离、更敏感.也更让人难以评判。在急剧转型时期,社会本身
往往缺乏足够的转变适应性,造成新旧体制因素的剧烈冲突和社会规则的紊乱,
影响贫富差距。
首先,新旧急剧交替造成的政策缺位或模糊,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规则真空,为
部分社会成员利用已有资源.尤其是位置优势不当获利提供了可能。人们总是依
利益最大的原则划定法规与利益的界限,一旦法规不明确,利益就会极力膨胀,
而那些握有相对重要资源的人得利最多。他们利用自己的权力背景和社会关系,
将其在地位分层中的优势转换成在经济分层中的优势,牟取高额利润。而绝大部
分在旧体制中就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并没有这种机会,贫富的差距拉开了。
其次,一些非法牟利现象的滋生也成为影响贫富差距的重要因索。如果说第一
种现象是合法而不合理的,那么这种非法牟利则既不合理也不合法。主要表现为
某些官员不能正视自身在新体制下经济分层中地位的下降,力图利用其位置权力
获取经薪利益,社会中于是出现了“权—钱”交易、贪污腐化、收受贿赂等以权
谋私、谋利现象。这不但腐蚀了社会的良性运行机制,也扭曲了正当的社会利益
分配观念,伤害了国民感情。
再次,收人分配系统不明确、缺乏透明度也是拉大贫富差距的因素之一。目
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形式还不够统一和规范,收入中除了工资较为透明外,
奖金、津贴以及形形色色的福利.补贴很难把握和度量。更是存在大量的灰色收
入、黑色收入。这些收入无法通过税收杠杆调节,国家也无力通过调控再分配。
由此造成的后果一方面是客观上差距的加大.另一方面是人们无法得到收入分配
差别的真实信息.难以确定自己的经济分层地位.从而产生诸多猜疑,失落感和
被剥夺感更强烈。
最后,税制发展的欠缺与保障制度的不成熟使贫富差距的生长空间加大。税收
调节体系除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外,还能在很大程度上调节社会分配不公问题,
使居民最终的可支配收人差距趋于合理。可在我国.税收调节体系的不健全使国
家缺乏行之有效的收入差距调节机制,在客观上纵容了一些不舍理收入的形成,
拉大了贫富差距。而随着国家分配权力的分散化.利益日趋独立化,缺乏健全的
税制调节.差距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社会保障是社会发展的安全网和国民经济运
行的调节器,有利于克服社会分配不公和抑制贫富差距的幅度。但是.我国的社
会保障体系仍不健全,覆盖面小,实施范围很窄,社会化程度低。保障功能差,
再加上管理体制分散、法制不健全以及保障标准不一、待遇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
难以发挥有效的保障功能。
三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贫富差距的产生是多重因素交
互作用的结果。它以计划体制的存在为底色,以新旧体制的交替为契机,以市场
经济的引进为支撑.在特定的时空下拓展自己生存的空间。独特的社会背景和条
件造成了其中合理与不合理、公平与不公并存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在
以下几方面采取积极的措施,合理调节和控制差距,促进我国的社会发展和现代
化进程:
第一,深化改革,努力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提高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为社会成员
提供更好的生存条件。
第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市场规则,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发
展机会。
第三.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税制,建立和发展合理、有教的再分配机制。
第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完善政策法规,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创造良好的社会运行环境。
参考文献:
【1】孙立平等,改革以来中国杜会结构的变迁[J].中国[M].北京:首都师范
大学出版社,1996.115—117
社会科学.1994.(2):55.究
【2】郑坑生等.糟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杜会的转型1996,(1):68.
[3]张婉丽.非制度性与地位获得[J].社会科学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