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灾系统建设
7.6.3.5.1、容灾方案描述
应急平台对于数据的保护和恢复有较高的要求。应急指挥的数据包括了应急指挥的基础数据和相关应急预案,都是关系应急指挥是否及时准确的重要信息,一旦数据出现丢失或者丢失,其后果式非常严重,轻则延误指挥,重则造成更到损失。但是,当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社会动乱发生时,应急指挥数据本身就有可能随之遭到破坏,因此有必要在“地域”上一定距离之外建设数据容灾备份中心,保证应急指挥数据在突发公共灾害发生时,在异地有一份可用的备份数据。
为了保证对在线存储中重要数据的容灾,可以采用存储设备数据管理平台提供的基于IP 的远程复制软件模块将现有存储设备中的数据按照事先设定的策略通过现有的IP 网络线路传输到远程容灾存储系统所管理的存储池中。为了降低带宽占用,每次数据复制只将上一次复制后的变量数据复制到远程容灾中心。由于采用了先进的块增量扫描技术,数据变量不是基于文件级的变量,而是更小单位的基于磁盘块的变量,这样可以保障数据增量最小,对网络带宽的占用最低。数据直接通过存储设备传输到远程,不经过应用服务器,因此是对应用服务器零干扰的数据远程复制。
传统的磁带备份方式很难应对病毒、人为操作失误等“软灾难”造成的数据不可恢复,为了应对软灾难,建议采用基于时间点的连续数据保护功能,对容灾中心存储设备中的数据按照事先设定的策略进行连续的时间点备份,保存数据在不同时间点的多个版本,在数据中心存储系统出现故障或人为操作失误、病毒等渐变式灾难的时候可以通过时间点视图模块打开不同版本的数据进行检查,可以把数据恢复到发生错误之前最近的时间点。
基于应用感知的功能能够在对数据进行高级功能保护时,感知应用,确保数据信息系统数据的一致性,以确保当灾难发生时的灵活快速恢复。因此,需要在应用主机安装应用系统代理程序,如数据库代理模块。当存储设备数据管理平台对信息系统的数据盘进行高级功能操作时,则会透过代理程序将应用系统暂时置成静止或备份模式状态,使得应用系统将主机内存的已提交但还未写到磁盘中的
数据刷入到磁盘中,保证此时存放在磁盘中的数据是一致的,数据管理平台会执行快照动作,生成一个基于时间点的完整数据快照视图,等执行完快照动作后,马上会通知代理程序快速将应用系统恢复到正常的工作模式,等待下次快照动作的执行。因此,利用应用感知功能实施数据容灾,可以确保数据和一致性。
7.6.3.5.2、方案特点
(1) 实现了对“灾难”的分类对待和有针对性的恢复措施
在该方案中,通过基于IP 的远程复制实现了重要数据对大型自然灾难和基础设施灾难的防护;通过自动连续时间点标记等功能实现了对软灾难的防护,并且保证在发生软灾难的时候可以恢复到前面标记过的任何一个时间点。从而实现了全面的容灾,并且针对多种灾难都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恢复措施。
(2) 持续数据保护效果比磁带库备份更好,并且可以应对软灾难
使用传统的磁带库备份一般一天只能做1次备份,而采用持续数据保护每天都可以按照用户设定的策略对数据进行时间点备份,并且备份过程对应用基本没有影响。
使用磁带库备份经常遇到磁带失效和恢复失效等问题,而采用持续数据保护则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并且用户可以实现可视化的恢复,用户可用选择将数据恢复到前面备份过的任何一个时间点的状态。
(3) 管理简单,备份工作完全可以按照设定的工作自动执行。
在数据库代理的配合下,通过自动连续时间标记功能实现了对重要数据的持续数据保护,用户可以选择在出现灾难后恢复到前面保存过的任何时间点的状态。支持对“渐变式灾难”(如:人为操作错误、应用自身错误、系统溢出、病毒侵袭及黑客入侵等)的保护和恢复。
(4) 支持基于现有的网络链路环境实现容灾
该方案中的远程容灾部分可以适应各种网络环境,无须对现有的网络进行升级改造或增加裸光纤投资。降低了用户的专线投资和业务运营成本。
(5) 块增量扫描技术,最低的带宽实现远程容灾
由于采用了先进的块增量扫描技术,远程容灾过程中传输的数据变量不是基于文件级的变量,而是更小单位的基于磁盘块的变量,(一个文件可能很大,但
是其中更改的部分可能很小,如果基于文件级,就要将整个文件复制过去,而块增量扫描技术可以将文件切分成很多磁盘块,只把变化的磁盘块传输到容灾站点)。这样可以保障数据增量最小,对网络带宽的占用最低。
(6) 基于网络层的数据容灾,对主机零干扰
该方案的容灾是在存储系统的网络层实现,具有与主机和存储平台“无关”的特性,在整个数据容灾的过程中不影响应用系统的运行。
存储管理软件使得实现存储设备间的数据容灾更加简单、灵活、效率更高,附加的复制功能不受存储接口及品牌的限制,因此在存储设备的容灾建设上用户只关心容灾的实施的必要性,而无需关心存储设备之间的互连性问题。
(7) 能感知各种数据库等应用,确保容灾或备份过程中的数据完整性 丰富的主机快照代理可以确保对在线数据库等应用进行远程容灾或备份过程中的数据的完整性,一旦出现灾难,远程容灾系统中的数据完全可用,不需要人工恢复数据完整性。
(8) 管理简单、方便
由于整个系统采用了开放的、符合国际标准的IP 技术实现,技术的普及性比较高,管理人员不需要再学习封闭的技术和标准。
整个系统的管理和使用界面都是基于JA V A 的图形式、向导是界面,管理和使用非常简单、方便。
容灾系统建设
7.6.3.5.1、容灾方案描述
应急平台对于数据的保护和恢复有较高的要求。应急指挥的数据包括了应急指挥的基础数据和相关应急预案,都是关系应急指挥是否及时准确的重要信息,一旦数据出现丢失或者丢失,其后果式非常严重,轻则延误指挥,重则造成更到损失。但是,当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社会动乱发生时,应急指挥数据本身就有可能随之遭到破坏,因此有必要在“地域”上一定距离之外建设数据容灾备份中心,保证应急指挥数据在突发公共灾害发生时,在异地有一份可用的备份数据。
为了保证对在线存储中重要数据的容灾,可以采用存储设备数据管理平台提供的基于IP 的远程复制软件模块将现有存储设备中的数据按照事先设定的策略通过现有的IP 网络线路传输到远程容灾存储系统所管理的存储池中。为了降低带宽占用,每次数据复制只将上一次复制后的变量数据复制到远程容灾中心。由于采用了先进的块增量扫描技术,数据变量不是基于文件级的变量,而是更小单位的基于磁盘块的变量,这样可以保障数据增量最小,对网络带宽的占用最低。数据直接通过存储设备传输到远程,不经过应用服务器,因此是对应用服务器零干扰的数据远程复制。
传统的磁带备份方式很难应对病毒、人为操作失误等“软灾难”造成的数据不可恢复,为了应对软灾难,建议采用基于时间点的连续数据保护功能,对容灾中心存储设备中的数据按照事先设定的策略进行连续的时间点备份,保存数据在不同时间点的多个版本,在数据中心存储系统出现故障或人为操作失误、病毒等渐变式灾难的时候可以通过时间点视图模块打开不同版本的数据进行检查,可以把数据恢复到发生错误之前最近的时间点。
基于应用感知的功能能够在对数据进行高级功能保护时,感知应用,确保数据信息系统数据的一致性,以确保当灾难发生时的灵活快速恢复。因此,需要在应用主机安装应用系统代理程序,如数据库代理模块。当存储设备数据管理平台对信息系统的数据盘进行高级功能操作时,则会透过代理程序将应用系统暂时置成静止或备份模式状态,使得应用系统将主机内存的已提交但还未写到磁盘中的
数据刷入到磁盘中,保证此时存放在磁盘中的数据是一致的,数据管理平台会执行快照动作,生成一个基于时间点的完整数据快照视图,等执行完快照动作后,马上会通知代理程序快速将应用系统恢复到正常的工作模式,等待下次快照动作的执行。因此,利用应用感知功能实施数据容灾,可以确保数据和一致性。
7.6.3.5.2、方案特点
(1) 实现了对“灾难”的分类对待和有针对性的恢复措施
在该方案中,通过基于IP 的远程复制实现了重要数据对大型自然灾难和基础设施灾难的防护;通过自动连续时间点标记等功能实现了对软灾难的防护,并且保证在发生软灾难的时候可以恢复到前面标记过的任何一个时间点。从而实现了全面的容灾,并且针对多种灾难都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恢复措施。
(2) 持续数据保护效果比磁带库备份更好,并且可以应对软灾难
使用传统的磁带库备份一般一天只能做1次备份,而采用持续数据保护每天都可以按照用户设定的策略对数据进行时间点备份,并且备份过程对应用基本没有影响。
使用磁带库备份经常遇到磁带失效和恢复失效等问题,而采用持续数据保护则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并且用户可以实现可视化的恢复,用户可用选择将数据恢复到前面备份过的任何一个时间点的状态。
(3) 管理简单,备份工作完全可以按照设定的工作自动执行。
在数据库代理的配合下,通过自动连续时间标记功能实现了对重要数据的持续数据保护,用户可以选择在出现灾难后恢复到前面保存过的任何时间点的状态。支持对“渐变式灾难”(如:人为操作错误、应用自身错误、系统溢出、病毒侵袭及黑客入侵等)的保护和恢复。
(4) 支持基于现有的网络链路环境实现容灾
该方案中的远程容灾部分可以适应各种网络环境,无须对现有的网络进行升级改造或增加裸光纤投资。降低了用户的专线投资和业务运营成本。
(5) 块增量扫描技术,最低的带宽实现远程容灾
由于采用了先进的块增量扫描技术,远程容灾过程中传输的数据变量不是基于文件级的变量,而是更小单位的基于磁盘块的变量,(一个文件可能很大,但
是其中更改的部分可能很小,如果基于文件级,就要将整个文件复制过去,而块增量扫描技术可以将文件切分成很多磁盘块,只把变化的磁盘块传输到容灾站点)。这样可以保障数据增量最小,对网络带宽的占用最低。
(6) 基于网络层的数据容灾,对主机零干扰
该方案的容灾是在存储系统的网络层实现,具有与主机和存储平台“无关”的特性,在整个数据容灾的过程中不影响应用系统的运行。
存储管理软件使得实现存储设备间的数据容灾更加简单、灵活、效率更高,附加的复制功能不受存储接口及品牌的限制,因此在存储设备的容灾建设上用户只关心容灾的实施的必要性,而无需关心存储设备之间的互连性问题。
(7) 能感知各种数据库等应用,确保容灾或备份过程中的数据完整性 丰富的主机快照代理可以确保对在线数据库等应用进行远程容灾或备份过程中的数据的完整性,一旦出现灾难,远程容灾系统中的数据完全可用,不需要人工恢复数据完整性。
(8) 管理简单、方便
由于整个系统采用了开放的、符合国际标准的IP 技术实现,技术的普及性比较高,管理人员不需要再学习封闭的技术和标准。
整个系统的管理和使用界面都是基于JA V A 的图形式、向导是界面,管理和使用非常简单、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