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新课程有着丰富的可供开发的教学素材,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富有成效地开展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教师而言,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探索过程。对学生来说,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知识信息重组和整合的获得性过程。要改变当前生物教学普遍重结果轻过程的现状,就必须重视探究学习。生物学作为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学科,比其他学科更易于触及学生的思维发展,在生物教学中实施“问题探究式学习”模式,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达到培养学科素质的目的。那么,对此又该怎样实施呢?
一、问题探究式学习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1. 从学生认知发展的角度分析。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探究天性得到发展,能诱发出更大的学习主动性,从而在教师指导下积极探索问题的答案。在此基础上,只要是正确提出来的认识任务,就能激起学生完成任务和认识新事物的愿望。达尼洛夫认为,学生有能力看到认识任务,也具备找到完成这种任务途径的能力,在这种能力中隐藏着学生顺利学习和智力发展的秘密。
2. 从学生思维形成的角度分析。鲁宾斯坦认为,问题情境可引起思维产生能动的过程。在问题的分析过程中,要求学习者不断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不断地解决生活实践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而培养创造思维的初始阶段也是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深入地发现和提出问题的。
3. 从教学过程特点的角度分析。教学过程的发展动力是由教学进程提出的认识任务和实际任务,是与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水平及其智力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相互运动的结果。达尼洛夫认为,矛盾是作为教学动力而产生的必要条件,要受到教学过程的进度及逻辑的制约。它指引着教师必须考虑这样一些因素,如学生在某一科目的修养程度、综合发展水平等,低估和轻视这些条件就使教学出现相当大的缺点。
二、问题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程序
该模式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引导探究―交流互动―总结反思。这四个环节构成课堂教学的主要过程。创设问题情境过程是激发思维和明确探究的问题目标的过程。引导探究学习是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逐步分析探讨解决的过程。交流互动活动指在各学习小组间交流问题解决的方案、成果,进行思维上的碰撞,实现有意义构建的过程。总结反思阶段是要求学生归纳在探究性学习中所获得的有关成果,并将它在其他学习情境中有效地进行迁移和利用。
三、问题探究式学习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的策略
生物学教材中的理论和事实也是一个不断在实验探究中更新的过程。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有效地实施问题探究式学习,需重视以下几项意识的培养策略。
1.问题意识培养策略。科学探究是从提出问题而开始的,“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是爱因斯坦的亲身感受。培养问题意识就需要创造性地建构学习情景。在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知识能力情况,从生产生活实际的生物现象或事实着手,创设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能够从多角度、多渠道的分析中提出各种需要探讨的问题。
2.创新意识培养策略。在以往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不提倡学生有不同见解,且生物实验基本上是验证模仿性的,没有探究性的实验。问题探究式学习要求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设计、改进原有的实验。比如做“验证绿叶在光照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时,可让学生从实验材料、方法、步骤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和实施生物实验的关键也在于创新,只要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设计方案,就能达到培养求异创新的效果。
3.交流意识培养策略。学习者通过合作交流能对探究的问题或目标理解得更全面,应重视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互动,教师只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导演”。在生物实验探究中,各学习小组探究出的实验结果往往不完全相同,要引导学生分析、综合有关信息,鼓励各小组
间交流问题解决的成果,让不同见解进行交流,并形成科学的结论。
4.反思意识培养策略。在生物教学的探究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总结、反思其探究学习的全部过程,表述已有的探究成果,并提出需要进一步解决的新问题、新方法等,比如实验分组时如何更科学有效地进行对照和变量的处理。通过反思,能让学生学会某些方法、原理的迁移应用,可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
总之,问题探究式学习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提升生物学科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也是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索实施问题探究式学习,对生物新课改的顺利推进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作者单位:江西省安义中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
高中生物新课程有着丰富的可供开发的教学素材,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富有成效地开展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教师而言,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探索过程。对学生来说,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知识信息重组和整合的获得性过程。要改变当前生物教学普遍重结果轻过程的现状,就必须重视探究学习。生物学作为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学科,比其他学科更易于触及学生的思维发展,在生物教学中实施“问题探究式学习”模式,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达到培养学科素质的目的。那么,对此又该怎样实施呢?
一、问题探究式学习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1. 从学生认知发展的角度分析。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探究天性得到发展,能诱发出更大的学习主动性,从而在教师指导下积极探索问题的答案。在此基础上,只要是正确提出来的认识任务,就能激起学生完成任务和认识新事物的愿望。达尼洛夫认为,学生有能力看到认识任务,也具备找到完成这种任务途径的能力,在这种能力中隐藏着学生顺利学习和智力发展的秘密。
2. 从学生思维形成的角度分析。鲁宾斯坦认为,问题情境可引起思维产生能动的过程。在问题的分析过程中,要求学习者不断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不断地解决生活实践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而培养创造思维的初始阶段也是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深入地发现和提出问题的。
3. 从教学过程特点的角度分析。教学过程的发展动力是由教学进程提出的认识任务和实际任务,是与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水平及其智力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相互运动的结果。达尼洛夫认为,矛盾是作为教学动力而产生的必要条件,要受到教学过程的进度及逻辑的制约。它指引着教师必须考虑这样一些因素,如学生在某一科目的修养程度、综合发展水平等,低估和轻视这些条件就使教学出现相当大的缺点。
二、问题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程序
该模式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引导探究―交流互动―总结反思。这四个环节构成课堂教学的主要过程。创设问题情境过程是激发思维和明确探究的问题目标的过程。引导探究学习是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逐步分析探讨解决的过程。交流互动活动指在各学习小组间交流问题解决的方案、成果,进行思维上的碰撞,实现有意义构建的过程。总结反思阶段是要求学生归纳在探究性学习中所获得的有关成果,并将它在其他学习情境中有效地进行迁移和利用。
三、问题探究式学习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的策略
生物学教材中的理论和事实也是一个不断在实验探究中更新的过程。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有效地实施问题探究式学习,需重视以下几项意识的培养策略。
1.问题意识培养策略。科学探究是从提出问题而开始的,“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是爱因斯坦的亲身感受。培养问题意识就需要创造性地建构学习情景。在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知识能力情况,从生产生活实际的生物现象或事实着手,创设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能够从多角度、多渠道的分析中提出各种需要探讨的问题。
2.创新意识培养策略。在以往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不提倡学生有不同见解,且生物实验基本上是验证模仿性的,没有探究性的实验。问题探究式学习要求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设计、改进原有的实验。比如做“验证绿叶在光照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时,可让学生从实验材料、方法、步骤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和实施生物实验的关键也在于创新,只要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设计方案,就能达到培养求异创新的效果。
3.交流意识培养策略。学习者通过合作交流能对探究的问题或目标理解得更全面,应重视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互动,教师只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导演”。在生物实验探究中,各学习小组探究出的实验结果往往不完全相同,要引导学生分析、综合有关信息,鼓励各小组
间交流问题解决的成果,让不同见解进行交流,并形成科学的结论。
4.反思意识培养策略。在生物教学的探究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总结、反思其探究学习的全部过程,表述已有的探究成果,并提出需要进一步解决的新问题、新方法等,比如实验分组时如何更科学有效地进行对照和变量的处理。通过反思,能让学生学会某些方法、原理的迁移应用,可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
总之,问题探究式学习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提升生物学科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也是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索实施问题探究式学习,对生物新课改的顺利推进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作者单位:江西省安义中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