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城南镇中心小学 程苗如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第四单元第9课《母亲的恩情》
【教学理念】
《母亲的恩情》是“文包诗”体裁的文章。文包诗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的一种独特文本类型。文中含诗,诗文一体。文因诗而生,为诗提供背景与情境,是诗的阐释和扩展,是诗歌意境的展现,是诗的具体化。诗,则是文的浓缩和凝炼。
鉴于文包诗的特点,当确立“诗文结合,诗文对照”的基本理念。借文悟诗,入情入境,既较好地理解诗意,体味诗情,领略意境,同时,也让学生习得阅读这类文章的基本方法,学会阅读文包诗。
【学情分析】
二下的孩子还处于懵懂的状态,对于母亲的恩情感受得多,体会得少。从知恩,到感恩还有一段距离。要让孩子在简单而富有诗意的情境中积淀一份情感,收获一份思考,化作一种行动,任重而道远。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
3、理解《游子吟》这首诗的大意,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感受古诗语言的优美,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顺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母亲对儿子的一片关爱之情,懂得要知恩图报。 突破方法:引导深入品读文本,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在读中思考,读中想象,读中解疑。 难点: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感情,获得深刻的阅读感。 突破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采用默读、有感情诵读等阅读方法,调动生活体验,深入理解课文,感受母子深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母亲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爱,这节课让我们再次满怀深情地走进母亲的恩情。
2、课件出示:
唐朝有个诗人( ),名叫( )。他永远( )、( ),就在他( )岁那年写成了著名的小诗( )。
3、指名填空,生齐读《游子吟》。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上节课我们知道《游子吟》吟诵的就是母亲的恩情,那母亲的恩情到底体现在哪呢?就体现在诗句中,藏在课本中。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轻轻的读读课文的一、二两个自然段。
2、生自由读文。
3、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师问:在这一段中你从哪里体会到母亲的恩情? 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从“深”和“还”你感受到了什么?
指名读句子。
课件出示: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一线地缝着。对比感受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4、课件出示:油灯下的母亲
(1)指导学生观察图画,说说你看出了油灯下的母亲是什么样的?体会到了什么?
师指导理解:“一针针一线线、又密又细”师补充:孟郊家乡习俗,儿子临走时母亲或妻子都会缝补预示再次重逢。 过渡:儿行千里母担忧啊!母亲此时在想些什么呢?
(2)课件出示: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看看这句话中哪个标点符号引起你的注意? 师引: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想得很多,很多)母亲还会想些什么呢?(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补充)
5、学习第二自然段
第二天,孟郊要出门了,母亲又是怎么做的呢?
(1) 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
母亲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村外,(板书:送儿出村)母亲是多么地不舍呀,谁来读这句?
(默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哪句话最能感动你,画下来)
(2)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你感受到了什么?)
指导看图,同学们请看图,注意观察母亲的表情(母亲的眼睛紧盯着孟郊)、动作(双手拉住孟郊)从中,你能体会出什么?(母亲舍不得孟郊离去)请你担心的读一读。
一句话一颗心,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这正应了诗中的一句——生接:意恐迟迟归!
(3)指导说话:原来母亲的恩情就藏在母亲的动作、想法、语言里。同学们我们试想下我们的母亲是怎样爱我们的?请同学们一起再读读一、二两个自然段,感受母亲的恩情。
指导理解“不住地点头”、“眼睛湿润”
师小结:同学们,一、二两个自然段这么多文字的内容,古诗中只用了20个字就写出来了,找到了吗?这就是古诗的魅力!
6、学习第三自然段
孟郊告别了母亲,独自一人上路了。一路上,孟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自己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1)孟郊看到了什么?(太阳出来了,路边的小草更显得生机
勃。)
生机勃勃的小草是什么样子?是什么让小草生机勃勃? 此情此景,孟郊情不自禁又想起自己的老母亲,你有没有注意到他的动作?体会“抚摸”“注视”。
母亲就像春天里的光辉,而孟郊就是小草。春天的小草之所以生机勃勃就是因为这太阳的光辉,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是无论怎样也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泽,而沐浴着母亲恩情的孟郊是无论怎样也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这就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7、品读古诗。孟郊一生多次离家外出考取功名,连他自己也记不清母亲为他缝了多少次衣服,为他送行过多少次,50岁时他终于当上了官,念及母亲的恩情,他数次泪盈于眶,心中激荡着对母亲的爱,写成了这首感人的《游子吟》!
三、指导朗读,尝试背诵
1、指名读《游子吟》。同桌互读,男女生对读,全班齐读。
2、指导背诵。提示:一边看着插图,想着诗的意思尝试背诵。
3、尝试背诵。
四、课堂延伸拓展
课件播放《游子吟》。师引导: 同学们,母亲对子女的爱是天下最伟大无私的,我们不仅要铭记母亲的恩情,还要学会感恩,感恩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写作是感恩最好的方式,你看孟郊用写作的方式成就了这首千古名句,那你们能不能也用写作的方式来报答报答母亲的恩情。
课件出示:妈妈,我想对您说。。。。。。
五、课堂小结
板书: 母亲的恩情 = 太阳的光辉
孟郊 = 小草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根据“文包诗”的特点,采用诗文对照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读文中理解诗意,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在感情朗读课文。同时充分利用课文插图,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也促进了课文内容及古诗的理解,以学生阅读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读、自主地悟并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感受,激发情感、想象,从而体会母爱子、子念母的一片真情。在细节上,
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自然段主要抓“夜深了„„一针针„„她想„„”这句话,通过看课文插图,理解“一针针”“一线线”的意思,引导学生品味:从母亲在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补衣服,你知道了什么?再联系上句中“忙着”一词,体会出母亲为儿日夜操劳的辛苦,然后通过想象:母亲会在心里想什么?进一步感受母亲对儿子的牵挂疼爱,最后通过朗读表现母亲把对儿子的爱缝进了衣服里的无私关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围绕想象孟郊和母亲分别时的情景,说一说母亲怎样叮嘱儿子,儿子心里怎样想的,体会母子间的深情,为下面解决难点铺路。
第三自然段处理好比喻句:母亲就像太阳,母爱就像春天里的光辉。我这样引导:回想平时妈妈照顾你的事情,从而体母爱就像阳光,无处不在,细致入微地温暖着小草。并抓住“抚摸”一句,让学生模仿做一做动作,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母爱无法回报,从而懂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意思。
最后一段,我引导:同学们,母亲对子女的爱是天下最伟大无私的,我们不仅要铭记母亲的恩情,还要学会感恩,感恩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写作是感恩最好的方式,你看孟郊用写作的方式成就了这首千古名句,那你们能不能也用写作的方式来报答报答母亲的恩情。
并延伸了写话:妈妈,我想对你说。。。。。。
课后,我让学生给母亲做一件事,把想对妈妈说的心里话写下来。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城南镇中心小学 程苗如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第四单元第9课《母亲的恩情》
【教学理念】
《母亲的恩情》是“文包诗”体裁的文章。文包诗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的一种独特文本类型。文中含诗,诗文一体。文因诗而生,为诗提供背景与情境,是诗的阐释和扩展,是诗歌意境的展现,是诗的具体化。诗,则是文的浓缩和凝炼。
鉴于文包诗的特点,当确立“诗文结合,诗文对照”的基本理念。借文悟诗,入情入境,既较好地理解诗意,体味诗情,领略意境,同时,也让学生习得阅读这类文章的基本方法,学会阅读文包诗。
【学情分析】
二下的孩子还处于懵懂的状态,对于母亲的恩情感受得多,体会得少。从知恩,到感恩还有一段距离。要让孩子在简单而富有诗意的情境中积淀一份情感,收获一份思考,化作一种行动,任重而道远。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
3、理解《游子吟》这首诗的大意,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感受古诗语言的优美,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顺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母亲对儿子的一片关爱之情,懂得要知恩图报。 突破方法:引导深入品读文本,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在读中思考,读中想象,读中解疑。 难点: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感情,获得深刻的阅读感。 突破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采用默读、有感情诵读等阅读方法,调动生活体验,深入理解课文,感受母子深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母亲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爱,这节课让我们再次满怀深情地走进母亲的恩情。
2、课件出示:
唐朝有个诗人( ),名叫( )。他永远( )、( ),就在他( )岁那年写成了著名的小诗( )。
3、指名填空,生齐读《游子吟》。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上节课我们知道《游子吟》吟诵的就是母亲的恩情,那母亲的恩情到底体现在哪呢?就体现在诗句中,藏在课本中。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轻轻的读读课文的一、二两个自然段。
2、生自由读文。
3、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师问:在这一段中你从哪里体会到母亲的恩情? 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从“深”和“还”你感受到了什么?
指名读句子。
课件出示: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一线地缝着。对比感受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4、课件出示:油灯下的母亲
(1)指导学生观察图画,说说你看出了油灯下的母亲是什么样的?体会到了什么?
师指导理解:“一针针一线线、又密又细”师补充:孟郊家乡习俗,儿子临走时母亲或妻子都会缝补预示再次重逢。 过渡:儿行千里母担忧啊!母亲此时在想些什么呢?
(2)课件出示: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看看这句话中哪个标点符号引起你的注意? 师引: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想得很多,很多)母亲还会想些什么呢?(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补充)
5、学习第二自然段
第二天,孟郊要出门了,母亲又是怎么做的呢?
(1) 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
母亲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村外,(板书:送儿出村)母亲是多么地不舍呀,谁来读这句?
(默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哪句话最能感动你,画下来)
(2)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你感受到了什么?)
指导看图,同学们请看图,注意观察母亲的表情(母亲的眼睛紧盯着孟郊)、动作(双手拉住孟郊)从中,你能体会出什么?(母亲舍不得孟郊离去)请你担心的读一读。
一句话一颗心,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这正应了诗中的一句——生接:意恐迟迟归!
(3)指导说话:原来母亲的恩情就藏在母亲的动作、想法、语言里。同学们我们试想下我们的母亲是怎样爱我们的?请同学们一起再读读一、二两个自然段,感受母亲的恩情。
指导理解“不住地点头”、“眼睛湿润”
师小结:同学们,一、二两个自然段这么多文字的内容,古诗中只用了20个字就写出来了,找到了吗?这就是古诗的魅力!
6、学习第三自然段
孟郊告别了母亲,独自一人上路了。一路上,孟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自己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1)孟郊看到了什么?(太阳出来了,路边的小草更显得生机
勃。)
生机勃勃的小草是什么样子?是什么让小草生机勃勃? 此情此景,孟郊情不自禁又想起自己的老母亲,你有没有注意到他的动作?体会“抚摸”“注视”。
母亲就像春天里的光辉,而孟郊就是小草。春天的小草之所以生机勃勃就是因为这太阳的光辉,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是无论怎样也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泽,而沐浴着母亲恩情的孟郊是无论怎样也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这就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7、品读古诗。孟郊一生多次离家外出考取功名,连他自己也记不清母亲为他缝了多少次衣服,为他送行过多少次,50岁时他终于当上了官,念及母亲的恩情,他数次泪盈于眶,心中激荡着对母亲的爱,写成了这首感人的《游子吟》!
三、指导朗读,尝试背诵
1、指名读《游子吟》。同桌互读,男女生对读,全班齐读。
2、指导背诵。提示:一边看着插图,想着诗的意思尝试背诵。
3、尝试背诵。
四、课堂延伸拓展
课件播放《游子吟》。师引导: 同学们,母亲对子女的爱是天下最伟大无私的,我们不仅要铭记母亲的恩情,还要学会感恩,感恩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写作是感恩最好的方式,你看孟郊用写作的方式成就了这首千古名句,那你们能不能也用写作的方式来报答报答母亲的恩情。
课件出示:妈妈,我想对您说。。。。。。
五、课堂小结
板书: 母亲的恩情 = 太阳的光辉
孟郊 = 小草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根据“文包诗”的特点,采用诗文对照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读文中理解诗意,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在感情朗读课文。同时充分利用课文插图,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也促进了课文内容及古诗的理解,以学生阅读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读、自主地悟并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感受,激发情感、想象,从而体会母爱子、子念母的一片真情。在细节上,
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自然段主要抓“夜深了„„一针针„„她想„„”这句话,通过看课文插图,理解“一针针”“一线线”的意思,引导学生品味:从母亲在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补衣服,你知道了什么?再联系上句中“忙着”一词,体会出母亲为儿日夜操劳的辛苦,然后通过想象:母亲会在心里想什么?进一步感受母亲对儿子的牵挂疼爱,最后通过朗读表现母亲把对儿子的爱缝进了衣服里的无私关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围绕想象孟郊和母亲分别时的情景,说一说母亲怎样叮嘱儿子,儿子心里怎样想的,体会母子间的深情,为下面解决难点铺路。
第三自然段处理好比喻句:母亲就像太阳,母爱就像春天里的光辉。我这样引导:回想平时妈妈照顾你的事情,从而体母爱就像阳光,无处不在,细致入微地温暖着小草。并抓住“抚摸”一句,让学生模仿做一做动作,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母爱无法回报,从而懂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意思。
最后一段,我引导:同学们,母亲对子女的爱是天下最伟大无私的,我们不仅要铭记母亲的恩情,还要学会感恩,感恩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写作是感恩最好的方式,你看孟郊用写作的方式成就了这首千古名句,那你们能不能也用写作的方式来报答报答母亲的恩情。
并延伸了写话:妈妈,我想对你说。。。。。。
课后,我让学生给母亲做一件事,把想对妈妈说的心里话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