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散文类:
洞庭湖远眺
林 非
几十年来常常在梦幻中张望着岳阳楼华美而又雄壮的轮廓,这是因为范仲淹那两句激昂慷慨和满怀豪情的话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能让我浮起如此缥缈与朦胧的图景。
终于来到了烟波浩渺的洞庭湖畔,瞧这茫无边际的水波,在不住地晃荡和起伏着,暗绿色的滚滚浪涛,轻轻拍击着绵延到天空尽头的朵朵白云。这溅起的丝丝浪花,也叩打着高耸的堤岸,叩打着我滚烫的胸膛,像是郑重地提醒着我,人们应该怎样走向宽广和辽阔,怎样通往远方的世界?从蔚蓝色的天空顶端,千万道金碧辉煌的太阳光纷纷地抛掷下来,像燃烧的炭火,像闪烁的星辰,在微微荡漾的湖面上粼粼地放光;随着悄悄颠簸的水纹,这璀璨的金光不住地颤抖着,蹦跳着,快速地扩散开来,反射出一圈圈耀眼的线索来,像要把整个天空都镶成一片鲜艳透明的玻璃墙壁。
在随意的遐想中缓缓地回过头去,仔细地凝望着苦苦思念了半生的岳阳楼。这让我一见倾心的洞庭湖,已经浩瀚晶莹得使自己无限神往,而这小巧玲珑的岳阳楼又使自己生发出异常兴奋的情怀。我的眼光紧紧盯住了岳阳楼,瞧着这上下三层金黄色的琉璃瓦,整整齐齐地翘起尖尖的檐角,像是都张开了熠熠放光的翅膀,想要飞往蓝天和白云里去。覆盖在顶层的这座屋檐构成了盔甲的模样,在中央还竖着一株用玻璃球串起的立柱,使这金光璀璨的盔甲显得威武而又俊秀。我轻轻抚摸着厅堂外面几根漆得鲜红的木柱,猜测这清代末年重修的雕梁画栋,为什么要在如此秀美和纤细的小楼顶部,戴上一顶戎装的盔甲?是不是胸怀着忧虑的设计者,用它来象征提防和抵御列强侵凌的不屈意志?
听说从东汉以来,就在这湖泊的附近建造了楼阁,将近两千年的沧桑变迁,经历过多少次水患、火灾和兵燹的侵袭,已经先后倾圮和崩溃过三十余回。一种不屈不挠追求美好人生的愿望,催促着大家不断地建造自己所设计的岳阳楼。范仲淹撰写题记的那幢宋代建筑,会比眼前的这一座庞大和恢宏得多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伟大和高旷的声音,总是在我的耳旁震响,就使得那座早已消失的楼阁,似乎还影影绰绰地升腾在明朗的天际。
瞧着这一阵阵飞溅的浪花,被金碧辉煌的阳光闪烁出星星点点耀眼的火花,我禁不住念起《岳阳楼记》里‚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名句来。当范仲淹想像着洞庭湖滔滔汩汩地流淌时,想像着这儿晴空万里或阴雨霏霏的景色时,在浓郁的诗情画意中深深地感到‚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竟十分潇洒地无视着自己掌握在君王手中浮沉的命运,在大自然的洗礼中倏地超越了向专制王朝磕头跪拜的礼节。像范仲淹这样提出了激励着整个民族的伦理规范,率先为天下的苍生而忧虑,这只有充满抱负的志士仁人才能够做到,无知无识抑或醉生梦死的人们当然无从想到要承担这样的重任;然而‚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许是更难于做到,把自己生活的享受降低到整个国家里最贫困的水准,坚持着终生都这样去刻苦地砥砺,如果不具备‚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卓绝品性,哪里能够这样办到呢?范仲淹标出的这种道德理想实在值得景仰,可是我想他作为当时朝廷的大臣,肯定很难像孟子所说的‚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去完成‚天将降‛下的‚大任‛。人应该怎样生存于这茫茫的世界?当然要尽量替大家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如果人人都力争做到这一点的话,那么整个人寰肯定会变得非凡的美丽。然后再将此种纯真的意志发挥到极致,才有可能趋向范仲淹所提出的伟大目标。
我始终张望着洞庭湖中央这一阵阵飞溅的浪花,张望着蓝天白云里喷射出火光的一团红日,深深地相信人
类总会逐渐抛弃卑俗与丑陋,不断地走向壮丽和崇高的境界。
1.文章第5段划横线句“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出自名篇《岳阳楼记》,请默写《岳阳楼记》中此句所在的段落。(3分)
2.文章以《洞庭湖远眺》为题,请问作者“远眺”到了什么?(3分)
3.读文章第4段划波浪线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4.结合全文,谈谈文章结尾段的作用与妙处。(3分)
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始时写梦幻中的岳阳楼既“华美而又雄壮”,又“如此缥缈与朦胧”,从景物的形与神两个方面表现了岳阳楼的特点。
B.文章描写岳阳楼时,着重指出“覆盖在顶层的这座屋檐构成了盔甲的模样”,借“猜测”巧妙地把楼的设计与“先忧”精神联系起来,行文巧妙自如。
C.作者认为“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难以达到的境界,但只要从力求替大家作出一份贡献起步,就有可能逐步趋向范仲淹所提出的伟大目标,显示了实事求是的态度。
D.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既注重展现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和小巧玲珑的岳阳楼的景象,又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表现了作者先忧后乐的道德情操。
E.本文将梦境与现实加以对比,表现了对人类不断走向壮丽和崇高境界的坚定信念。
6.本文作者是如何评价“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道德理想的?你赞同吗?请说明理由。(6分)
7.洞庭湖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是长江中游重要吞吐湖泊,处于湖南境内,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湖区位于长江中下游下荆江南岸,介于北纬28°30′~30°20′,东经110°40'~113°10′。湖区面积4040平方公里。洞庭湖南纳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北由东面的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号称“八百里洞庭”“鱼米之乡”,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请结合本文、《岳阳楼记》以及你自己的了解,为洞庭湖拟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导游词。(6分)
清秋书简
潘纤云
倚灯夜读,有虫声从院角黄菊丛内传来,时停时续,忽高忽低,带点诗词里的平仄音律,不紧不慢地在秋夜里弹唱。“灯下草虫鸣”,想着这几个字,指尖慢慢滑过书页,伴着秋虫的浅吟读书,心里更觉温暖得很。
古人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我觉得,这四种声音里,春夏的鸟声蝉声过于激烈,浮躁张扬了些,冬天的雪声又过于清寂,单调孤寒了些。而端坐在秋虫声里,听虫们一唱三叹的唧唧声,不紧不慢,清越激昂,犹如诗人们的雅集聚会,内心不由自主地抒情起来,或捧卷展读,或邀友煎茶,才不负这诗意秋声。
“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里描述了季节的转变。西风起,月冷霜寒,虫鸣断续,伴着捣衣的砧声,夜风中的箫声,思妇远望征人,虫语的低吟亦如她的心声:唧——唧唧——,分明是“盼——盼啊——”。她仰头观天,雁阵穿过暗夜的云朵长鸣而去;俯首看地,草丛里秋虫声声低语,天地间响彻它们的叫声。大雁知道南飞,蟋蟀知道归家,良人又在哪里?她的身影在秋灯里愈发孤凄。 这种意象定格在诗书里,便是一幅幽凄伤情的画卷,也是文学里的抒情美,让人回味有加,如叶圣陶所言,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而常人世界里的秋虫声,又是另一番自然诗篇。
幼时在乡下亲戚家,跟着婶婶到田野里守秋。我们爬上木柱搭成的高高的草棚,田野里的作物尽收眼底。花生、山芋、玉米等,黑黝黝的藤蔓伏在野地里,有新稻的清香从远处飘来。婶婶略有睡意,让我注意有无田鼠野獾的出没。我静静聆听,耳中灌满的却都是虫声,分不清哪是蟋蟀、蚂蚱、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当时头顶上有金黄的秋月,田野里有成熟的庄稼,草棚里有醒着的我,我们都是虫们肃穆的听众。那晚我为这秋之天籁所着迷,到黎明方才睡去。
我钟情秋天的虫声,它们谱在大自然的音符,更能令我内心充满宁静。我品味着刘墉的这句话:“秋........
虫声就是要这样聆听,在那细小的音韵中感触,即使到了极晚秋,只要以心灵触动,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微微的音响。”通常在这样的细小音韵中,一杯滚烫的热茶,一本心仪的书,窗前的灯影里,我在阅读,窗外的草丛里,秋虫们在吟唱。它们的话语和我心灵的声音汇合,那是无比美妙的体验。
(选自《散文》2011年第2期,有删改)
1、简单概括一下本文从哪几个方面的描绘了秋虫叫声?(3分)
2、秋虫的鸣叫是“谱在大自然里的音符”,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去聆听?(2分)
3、文章第三段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3分)
4、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表现“秋虫之声”充满诗意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5、说一说文中画线语句语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并仿造这句,完成下面一句话。(6分)
我静静聆听,耳中灌满的却都是虫声,分不清哪是蟋蟀、蚂蚱、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
我细细品味,
。
6、文中“古人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作者选择了秋虫的叫声进行了诗意的描
绘,请在余下三种声音中选择一种,写一段150字左右的语段,要求运用文中所使用到的一种或两种修辞手法,语言优美流畅。(8分)
谁是真天才
刘墉
最近一个艺术系的学生也跟我提到天才这件事。他说以前在班上,他总觉得别人是天才,因为他几个小时都画不好的东西,有些人一下子就能掌握。
他为此懊恼了很久,后来想:‚我不是天才没关系,我勤能补拙,如果用鸭子划水的方法,默默地努力,说不定将来也能成功。‛
他现在成功了,成就远远超过同班的那些天才。最近他还对我说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有一天,他参加艺术系的同学会,大家都40多岁了,各自谈儿子、谈女儿,谈怎么赚钱,甚至谈怎么为学校制作班级前面挂的牌子,可以得到多少回扣。
但是当他说他前一天下午去植物园写生的时候,那些‚天才‛都瞪大眼睛看他:‚什么?你还去写生,昨天多热啊!‛
‚那些绘画天才都停笔了,都不再对艺术热情,全班到现在只有我和另一个女生,还在努力创作。‛他得意地说:‚所以我现在居然可以讲,如果班上有天才,我和那女生者是淘汰又淘汰之后,剩下的天才。‛ 他的这段话讲得真是太对了!天才是在别人都放弃的时候他不放弃,天才是锲而不舍的努力、坚持到底的热情。天才不怕打击,也不怕别人恶意批评,他只是认清自己的目标,以鸭子划水的方式,按部就班地前进。
对!按照就班地前进。
你不是总看我在隆冬的时候点燃壁炉吗?
我再急都得忍着,先把报纸撕开,皱成一团一团放在最底下,再摆上小树枝,而后堆上较粗的枝子,最后才搁上大大的木块。
我常一边点火一边想,那些没耐心的人,可能草草堆上许多干枝子,就放上大木块。刚点燃的时候,火势大极了,怎么看都是一炉好火,可是小枝子很快地烧完,大木块还没能被烧透,火便熄灭了。只有按部就班、不急功近利的人才能成功。
天才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认清目标,坚持到底。
孩子!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天才,因为天才在眼前无法看到,如同一炉真正的好火在初燃时见不到;只有到了后半夜,当别人的炉火都已烧尽,别人的热情早已冷却的时候,才知道那仍然不断散发热力、温暖人间的是一炉成功的火。
1、 本文中,令这个艺术系学生“他”懊恼的是什么: ( )
A 不知道谁是真天才
B 他几个小时都画不好的东西,有些人一下子就能掌握
C 没有勤能补拙,坚持不懈地画画
D 同伴同学都取得了相当成就,而他还得去植物园写生
2、 下列哪些品质,不是作者所看重的 “天才”品质: ( )
A 按部就班的前进
B 锲而不舍的努力
C 坚持到底的热情
D 一学就会的聪慧
3、 你觉得文中的这个艺术系学生“他”的心态是怎样的? ( )
A 消极的
B 懊恼的
C 积极的
D 骄傲的
4、 你觉得本文中所说的“天才”是指怎样的人?
5、 请你品析文章最后一段的语言。
6、 你赞同作者关于“天才”的观点吗?为什么?。
槐花为什么那样香
自从19岁那年赴古城开封求学,便成了母亲手中断线的风筝。尔来南北奔波又20年。其间亦曾流连于风光旖旎的江南,今又暂止于人文荟萃的京都,但那遥远而又偏僻的故乡依然不断地化为悠悠的梦境。每当忆起故乡,母亲的身影便与院中那棵槐树叠印在一起,绿叶白花之间衬托出母亲苍老的面容。
那棵槐树现在已不存在了,但它的根好像扎在我的心里。
我的故乡地处豫东平原,田间路旁,房前屋后,到处是中原地区常见的杨、柳、榆、槐、椿、桐、枣、楝等极普通的树,连松柏也只偶然在某家墓地见到一两株。因此,一到冬天,皆枝枯叶落,一派萧疏。
老家有一句谚语:‚扫帚响,粪堆长‛,是说()。那是因为家家户户院子里都有一个粪堆,准确地说是垃圾堆,我们老家的人都称粪堆。常常是垃圾杂物和动物粪便杂于一处,加上水沤出一堆养分丰足的肥料,每年粮食就是靠它增产的。院子里那棵槐树就长在粪堆旁。它沐浴阳光,又有丰富的养料,自然长得格外高大茂盛。我们村再没有比这棵槐树显得更喜人的了。夏天里洒下一片清荫,我们就在树下纳凉,连饭也常常在树下吃。
故乡没有名胜古迹,也没有奇山秀水,那棵大槐树就成了我玩耍的最好地方。当春天来临时,折下柳树的嫩枝,拧掉白芯,剩下一根绿色的树皮筒,把头上按扁,刮去头上一层外皮,便可以吹响。我们那里人为这种自制的‚乐器‛取了一个很美的名字:‚笛妞儿‛。如果在中间挖两三个小孔,吹时用手时按时放,还可以吹出简单的变调。骑在槐树的枝丫上,吹着‚笛妞儿‛,放眼望着院子外边的桃红柳绿,那是我最快乐的时光了。
家里要翻拆房了。老家人称拆掉旧房建新房为‚翻拆房‛。盖新房并不是为了图排场,而是旧房子年月太久了,已经够了危房的资格。父亲和哥哥东拼西凑,勉强把房料凑合得差不多了。但是盘算来盘算去,还是差一根大梁的钱。买梁的钱无论如何找不到出处,亲戚朋友家里能借到的都借过了。于是父亲的目光终于落到了那棵槐树上。
‚出掉这棵槐树吧,作梁的话,树身是有点儿弯,但凑合还能用。‛
父亲的意见立刻遭到母亲的反对。母亲舍不得的是那可以充饥的槐叶槐花。我们家人口多,劳力少,在那靠工分分粮的大集体年代,工分少,人均分粮就少,又欠人家的粮款——那时叫‚缺粮款‛,每年都有还不清的债务。槐树春上开始发芽长叶,四五月开花,直到入秋花衰。在这段时间里,总是用槐叶槐花掺面蒸熟,供全家人食用。每当我们大嚼大咽那香甜可口的槐花饭时,母亲眉间嘴角都会露出一丝笑意来。这对我们太重要了,不知道从哪一年起,我们就在春夏季节里享受这棵槐树的恩惠了。槐树对精打细算的母亲来说,它的重要不是其观赏价值,而是其实用意义。
槐树还是被砍倒了,母亲心疼得流了泪。新房盖起来了,院子里却少了那道风景。春夏季节再也闻不到那满院槐花的清香了。时光荏苒,那棵槐树之所以还活在我心里,是因为它跟母亲一样曾经养育过我。想起它,一丝幽幽的清香依然爬上心头。啊,母亲也一定记得那棵槐树。
1、“扫帚响,粪堆长”粪堆的主要作用是()
A·堆积家畜的粪便
B·为庄稼沤肥
C·当做垃圾堆
D·为槐树提供养料
2、阅读第五自然段,哪个不是“我最快乐的时光”做的事()
A·吹“笛妞儿”
B·骑在槐树的枝丫上
C·吃槐花
D·折柳枝
3、根据上下文,将第四段横线处补充完整。
4、赏析下列语句。
“每当我们大嚼大咽那香甜可口的槐花饭时,母亲眉间嘴角都会露出一丝笑意来。”
5、你认为文章的题目“槐花为什么那样香”好吗?为什么?
6、“啊,母亲也一定记得那棵槐树。”在文中的作用。
西安与南京:山与水的对话
①西安与南京,长安与金陵,十二朝古都与六朝古都,一西一东,驻立在淮水两岸,长江默默,秦岭无言,无声地讲述逝者如斯的历史。
②西安,脚踏渭水,背靠秦岭。连绵不断的山峰给了五千多年的中国厚实的依靠。黄帝、汉武帝、武则天……一个个震烁古今的人物,不约而同地挤在秦岭脚下,更有那千古一帝始皇。黄色的土壤,玄色的山峰,那是一种来自土地最原始的坚实,一种亘古不变的沉静。
③南京,长江南岸的明珠,是苏浙那纵横交错的河流湖泊给了明珠最灵动的光泽。抬眼望,‚秦淮水榭花开早‛,回头瞧,‚红杏褪尽,绿水人家绕‛。那里的‚六朝旧事如流水‛,那里的‚夜船吹笛雨潇潇‛。南京用那上天赋予的水,勾勒出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好江南‛。
④秦岭说:‚世事白云苍狗,沧海亦会成桑田。看那盛唐之时,谪仙借大块之文章,为长安涂抹出盛世风华。波斯的宝石,映得我五光十色;天竺的经文,照得我光芒熠熠;更有洛阳的牡丹,衬得我是千娇百媚。谁说大山就没有绚丽多姿的青春?‛
⑤长江颔首道:‚秦兄言之有理。想当年,当中原的文明已繁荣之时,荆楚大地还未褪尽野蛮的外衣,仍是一片荒原。哪里有如今的灵动飘逸?金陵之地,怕仍是一座荒城吧!那时的我,仍只是日夜没心没肺地流淌,许是在孕育着惊天巨变的暗流吧!‛
⑥秦岭续道:‚江弟!你我都曾有过不一般的性格,可后人为何要为我们的性格贴上标签呢?说什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如果我只能是沉稳无言,江弟怕只能是美丽洒脱。‛
⑦长江回答道:‚正因为世人的标签,使得南京灵动有余,而沉稳不足。倒是缺乏你那种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看那繁华似云烟的六朝啊,想来着实心痛。‛
⑧秦岭说:‚我也正有同感。现今的西部大开发确实需要那种不拘泥俗规、勇往直前的精神。‛
⑨长江欣然道:‚那我和你,南京与西安,肩负着中国的历史与未来,应该携起手来,取长补短,让水不仅灵动,而且坚韧,让山不仅沉稳,而且性灵。‛
⑩西安无言,南京无言,一个背靠秦岭,一个脚踏长江,却一起面朝大海,霎时春暖花开。
1、依据原文,下列哪项不能体现西安亘古不变的沉静?( )
A.秦岭
B.牡丹
C.黄土地
D.秦始皇
2、下列各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西安是十二朝古都,又背靠秦岭,所以有山的沉稳。
B.南京是六朝古都,是长江南岸的明珠,所以有水的灵动。
C.西安人文厚重,如一位沉稳的智者,却缺乏不拘泥于俗规的灵动。
D.南京风气飘逸,像一位慕艾的青年,却缺乏脚踏实地的坚韧沉稳。
3、依据原文,下列关于“山与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的沉稳成就了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西安。
B.水的灵动勾勒出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南京。
C.山是沉稳的,那千古一帝、黄色土壤、玄色山峰,都是山沉稳的体现。
D.水是灵动的,那秦淮水榭、绿水人家、夜船吹笛,都是水灵动的体现。
4、读第③段画线部分,用学过的诗词自己仿写一段话。
答:
5、结合所学知识和本文,说说你对“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理解。
答:
6、秦岭说:“你我都不曾有过不一般的性格,可后人为何要为我们贴上标签。”生活中肯定也有许多“标签”,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标签的看法。
答:
抒情散文类:
洞庭湖远眺
林 非
几十年来常常在梦幻中张望着岳阳楼华美而又雄壮的轮廓,这是因为范仲淹那两句激昂慷慨和满怀豪情的话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能让我浮起如此缥缈与朦胧的图景。
终于来到了烟波浩渺的洞庭湖畔,瞧这茫无边际的水波,在不住地晃荡和起伏着,暗绿色的滚滚浪涛,轻轻拍击着绵延到天空尽头的朵朵白云。这溅起的丝丝浪花,也叩打着高耸的堤岸,叩打着我滚烫的胸膛,像是郑重地提醒着我,人们应该怎样走向宽广和辽阔,怎样通往远方的世界?从蔚蓝色的天空顶端,千万道金碧辉煌的太阳光纷纷地抛掷下来,像燃烧的炭火,像闪烁的星辰,在微微荡漾的湖面上粼粼地放光;随着悄悄颠簸的水纹,这璀璨的金光不住地颤抖着,蹦跳着,快速地扩散开来,反射出一圈圈耀眼的线索来,像要把整个天空都镶成一片鲜艳透明的玻璃墙壁。
在随意的遐想中缓缓地回过头去,仔细地凝望着苦苦思念了半生的岳阳楼。这让我一见倾心的洞庭湖,已经浩瀚晶莹得使自己无限神往,而这小巧玲珑的岳阳楼又使自己生发出异常兴奋的情怀。我的眼光紧紧盯住了岳阳楼,瞧着这上下三层金黄色的琉璃瓦,整整齐齐地翘起尖尖的檐角,像是都张开了熠熠放光的翅膀,想要飞往蓝天和白云里去。覆盖在顶层的这座屋檐构成了盔甲的模样,在中央还竖着一株用玻璃球串起的立柱,使这金光璀璨的盔甲显得威武而又俊秀。我轻轻抚摸着厅堂外面几根漆得鲜红的木柱,猜测这清代末年重修的雕梁画栋,为什么要在如此秀美和纤细的小楼顶部,戴上一顶戎装的盔甲?是不是胸怀着忧虑的设计者,用它来象征提防和抵御列强侵凌的不屈意志?
听说从东汉以来,就在这湖泊的附近建造了楼阁,将近两千年的沧桑变迁,经历过多少次水患、火灾和兵燹的侵袭,已经先后倾圮和崩溃过三十余回。一种不屈不挠追求美好人生的愿望,催促着大家不断地建造自己所设计的岳阳楼。范仲淹撰写题记的那幢宋代建筑,会比眼前的这一座庞大和恢宏得多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伟大和高旷的声音,总是在我的耳旁震响,就使得那座早已消失的楼阁,似乎还影影绰绰地升腾在明朗的天际。
瞧着这一阵阵飞溅的浪花,被金碧辉煌的阳光闪烁出星星点点耀眼的火花,我禁不住念起《岳阳楼记》里‚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名句来。当范仲淹想像着洞庭湖滔滔汩汩地流淌时,想像着这儿晴空万里或阴雨霏霏的景色时,在浓郁的诗情画意中深深地感到‚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竟十分潇洒地无视着自己掌握在君王手中浮沉的命运,在大自然的洗礼中倏地超越了向专制王朝磕头跪拜的礼节。像范仲淹这样提出了激励着整个民族的伦理规范,率先为天下的苍生而忧虑,这只有充满抱负的志士仁人才能够做到,无知无识抑或醉生梦死的人们当然无从想到要承担这样的重任;然而‚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许是更难于做到,把自己生活的享受降低到整个国家里最贫困的水准,坚持着终生都这样去刻苦地砥砺,如果不具备‚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卓绝品性,哪里能够这样办到呢?范仲淹标出的这种道德理想实在值得景仰,可是我想他作为当时朝廷的大臣,肯定很难像孟子所说的‚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去完成‚天将降‛下的‚大任‛。人应该怎样生存于这茫茫的世界?当然要尽量替大家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如果人人都力争做到这一点的话,那么整个人寰肯定会变得非凡的美丽。然后再将此种纯真的意志发挥到极致,才有可能趋向范仲淹所提出的伟大目标。
我始终张望着洞庭湖中央这一阵阵飞溅的浪花,张望着蓝天白云里喷射出火光的一团红日,深深地相信人
类总会逐渐抛弃卑俗与丑陋,不断地走向壮丽和崇高的境界。
1.文章第5段划横线句“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出自名篇《岳阳楼记》,请默写《岳阳楼记》中此句所在的段落。(3分)
2.文章以《洞庭湖远眺》为题,请问作者“远眺”到了什么?(3分)
3.读文章第4段划波浪线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4.结合全文,谈谈文章结尾段的作用与妙处。(3分)
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始时写梦幻中的岳阳楼既“华美而又雄壮”,又“如此缥缈与朦胧”,从景物的形与神两个方面表现了岳阳楼的特点。
B.文章描写岳阳楼时,着重指出“覆盖在顶层的这座屋檐构成了盔甲的模样”,借“猜测”巧妙地把楼的设计与“先忧”精神联系起来,行文巧妙自如。
C.作者认为“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难以达到的境界,但只要从力求替大家作出一份贡献起步,就有可能逐步趋向范仲淹所提出的伟大目标,显示了实事求是的态度。
D.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既注重展现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和小巧玲珑的岳阳楼的景象,又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表现了作者先忧后乐的道德情操。
E.本文将梦境与现实加以对比,表现了对人类不断走向壮丽和崇高境界的坚定信念。
6.本文作者是如何评价“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道德理想的?你赞同吗?请说明理由。(6分)
7.洞庭湖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是长江中游重要吞吐湖泊,处于湖南境内,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湖区位于长江中下游下荆江南岸,介于北纬28°30′~30°20′,东经110°40'~113°10′。湖区面积4040平方公里。洞庭湖南纳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北由东面的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号称“八百里洞庭”“鱼米之乡”,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请结合本文、《岳阳楼记》以及你自己的了解,为洞庭湖拟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导游词。(6分)
清秋书简
潘纤云
倚灯夜读,有虫声从院角黄菊丛内传来,时停时续,忽高忽低,带点诗词里的平仄音律,不紧不慢地在秋夜里弹唱。“灯下草虫鸣”,想着这几个字,指尖慢慢滑过书页,伴着秋虫的浅吟读书,心里更觉温暖得很。
古人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我觉得,这四种声音里,春夏的鸟声蝉声过于激烈,浮躁张扬了些,冬天的雪声又过于清寂,单调孤寒了些。而端坐在秋虫声里,听虫们一唱三叹的唧唧声,不紧不慢,清越激昂,犹如诗人们的雅集聚会,内心不由自主地抒情起来,或捧卷展读,或邀友煎茶,才不负这诗意秋声。
“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里描述了季节的转变。西风起,月冷霜寒,虫鸣断续,伴着捣衣的砧声,夜风中的箫声,思妇远望征人,虫语的低吟亦如她的心声:唧——唧唧——,分明是“盼——盼啊——”。她仰头观天,雁阵穿过暗夜的云朵长鸣而去;俯首看地,草丛里秋虫声声低语,天地间响彻它们的叫声。大雁知道南飞,蟋蟀知道归家,良人又在哪里?她的身影在秋灯里愈发孤凄。 这种意象定格在诗书里,便是一幅幽凄伤情的画卷,也是文学里的抒情美,让人回味有加,如叶圣陶所言,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而常人世界里的秋虫声,又是另一番自然诗篇。
幼时在乡下亲戚家,跟着婶婶到田野里守秋。我们爬上木柱搭成的高高的草棚,田野里的作物尽收眼底。花生、山芋、玉米等,黑黝黝的藤蔓伏在野地里,有新稻的清香从远处飘来。婶婶略有睡意,让我注意有无田鼠野獾的出没。我静静聆听,耳中灌满的却都是虫声,分不清哪是蟋蟀、蚂蚱、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当时头顶上有金黄的秋月,田野里有成熟的庄稼,草棚里有醒着的我,我们都是虫们肃穆的听众。那晚我为这秋之天籁所着迷,到黎明方才睡去。
我钟情秋天的虫声,它们谱在大自然的音符,更能令我内心充满宁静。我品味着刘墉的这句话:“秋........
虫声就是要这样聆听,在那细小的音韵中感触,即使到了极晚秋,只要以心灵触动,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微微的音响。”通常在这样的细小音韵中,一杯滚烫的热茶,一本心仪的书,窗前的灯影里,我在阅读,窗外的草丛里,秋虫们在吟唱。它们的话语和我心灵的声音汇合,那是无比美妙的体验。
(选自《散文》2011年第2期,有删改)
1、简单概括一下本文从哪几个方面的描绘了秋虫叫声?(3分)
2、秋虫的鸣叫是“谱在大自然里的音符”,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去聆听?(2分)
3、文章第三段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3分)
4、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表现“秋虫之声”充满诗意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5、说一说文中画线语句语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并仿造这句,完成下面一句话。(6分)
我静静聆听,耳中灌满的却都是虫声,分不清哪是蟋蟀、蚂蚱、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
我细细品味,
。
6、文中“古人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作者选择了秋虫的叫声进行了诗意的描
绘,请在余下三种声音中选择一种,写一段150字左右的语段,要求运用文中所使用到的一种或两种修辞手法,语言优美流畅。(8分)
谁是真天才
刘墉
最近一个艺术系的学生也跟我提到天才这件事。他说以前在班上,他总觉得别人是天才,因为他几个小时都画不好的东西,有些人一下子就能掌握。
他为此懊恼了很久,后来想:‚我不是天才没关系,我勤能补拙,如果用鸭子划水的方法,默默地努力,说不定将来也能成功。‛
他现在成功了,成就远远超过同班的那些天才。最近他还对我说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有一天,他参加艺术系的同学会,大家都40多岁了,各自谈儿子、谈女儿,谈怎么赚钱,甚至谈怎么为学校制作班级前面挂的牌子,可以得到多少回扣。
但是当他说他前一天下午去植物园写生的时候,那些‚天才‛都瞪大眼睛看他:‚什么?你还去写生,昨天多热啊!‛
‚那些绘画天才都停笔了,都不再对艺术热情,全班到现在只有我和另一个女生,还在努力创作。‛他得意地说:‚所以我现在居然可以讲,如果班上有天才,我和那女生者是淘汰又淘汰之后,剩下的天才。‛ 他的这段话讲得真是太对了!天才是在别人都放弃的时候他不放弃,天才是锲而不舍的努力、坚持到底的热情。天才不怕打击,也不怕别人恶意批评,他只是认清自己的目标,以鸭子划水的方式,按部就班地前进。
对!按照就班地前进。
你不是总看我在隆冬的时候点燃壁炉吗?
我再急都得忍着,先把报纸撕开,皱成一团一团放在最底下,再摆上小树枝,而后堆上较粗的枝子,最后才搁上大大的木块。
我常一边点火一边想,那些没耐心的人,可能草草堆上许多干枝子,就放上大木块。刚点燃的时候,火势大极了,怎么看都是一炉好火,可是小枝子很快地烧完,大木块还没能被烧透,火便熄灭了。只有按部就班、不急功近利的人才能成功。
天才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认清目标,坚持到底。
孩子!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天才,因为天才在眼前无法看到,如同一炉真正的好火在初燃时见不到;只有到了后半夜,当别人的炉火都已烧尽,别人的热情早已冷却的时候,才知道那仍然不断散发热力、温暖人间的是一炉成功的火。
1、 本文中,令这个艺术系学生“他”懊恼的是什么: ( )
A 不知道谁是真天才
B 他几个小时都画不好的东西,有些人一下子就能掌握
C 没有勤能补拙,坚持不懈地画画
D 同伴同学都取得了相当成就,而他还得去植物园写生
2、 下列哪些品质,不是作者所看重的 “天才”品质: ( )
A 按部就班的前进
B 锲而不舍的努力
C 坚持到底的热情
D 一学就会的聪慧
3、 你觉得文中的这个艺术系学生“他”的心态是怎样的? ( )
A 消极的
B 懊恼的
C 积极的
D 骄傲的
4、 你觉得本文中所说的“天才”是指怎样的人?
5、 请你品析文章最后一段的语言。
6、 你赞同作者关于“天才”的观点吗?为什么?。
槐花为什么那样香
自从19岁那年赴古城开封求学,便成了母亲手中断线的风筝。尔来南北奔波又20年。其间亦曾流连于风光旖旎的江南,今又暂止于人文荟萃的京都,但那遥远而又偏僻的故乡依然不断地化为悠悠的梦境。每当忆起故乡,母亲的身影便与院中那棵槐树叠印在一起,绿叶白花之间衬托出母亲苍老的面容。
那棵槐树现在已不存在了,但它的根好像扎在我的心里。
我的故乡地处豫东平原,田间路旁,房前屋后,到处是中原地区常见的杨、柳、榆、槐、椿、桐、枣、楝等极普通的树,连松柏也只偶然在某家墓地见到一两株。因此,一到冬天,皆枝枯叶落,一派萧疏。
老家有一句谚语:‚扫帚响,粪堆长‛,是说()。那是因为家家户户院子里都有一个粪堆,准确地说是垃圾堆,我们老家的人都称粪堆。常常是垃圾杂物和动物粪便杂于一处,加上水沤出一堆养分丰足的肥料,每年粮食就是靠它增产的。院子里那棵槐树就长在粪堆旁。它沐浴阳光,又有丰富的养料,自然长得格外高大茂盛。我们村再没有比这棵槐树显得更喜人的了。夏天里洒下一片清荫,我们就在树下纳凉,连饭也常常在树下吃。
故乡没有名胜古迹,也没有奇山秀水,那棵大槐树就成了我玩耍的最好地方。当春天来临时,折下柳树的嫩枝,拧掉白芯,剩下一根绿色的树皮筒,把头上按扁,刮去头上一层外皮,便可以吹响。我们那里人为这种自制的‚乐器‛取了一个很美的名字:‚笛妞儿‛。如果在中间挖两三个小孔,吹时用手时按时放,还可以吹出简单的变调。骑在槐树的枝丫上,吹着‚笛妞儿‛,放眼望着院子外边的桃红柳绿,那是我最快乐的时光了。
家里要翻拆房了。老家人称拆掉旧房建新房为‚翻拆房‛。盖新房并不是为了图排场,而是旧房子年月太久了,已经够了危房的资格。父亲和哥哥东拼西凑,勉强把房料凑合得差不多了。但是盘算来盘算去,还是差一根大梁的钱。买梁的钱无论如何找不到出处,亲戚朋友家里能借到的都借过了。于是父亲的目光终于落到了那棵槐树上。
‚出掉这棵槐树吧,作梁的话,树身是有点儿弯,但凑合还能用。‛
父亲的意见立刻遭到母亲的反对。母亲舍不得的是那可以充饥的槐叶槐花。我们家人口多,劳力少,在那靠工分分粮的大集体年代,工分少,人均分粮就少,又欠人家的粮款——那时叫‚缺粮款‛,每年都有还不清的债务。槐树春上开始发芽长叶,四五月开花,直到入秋花衰。在这段时间里,总是用槐叶槐花掺面蒸熟,供全家人食用。每当我们大嚼大咽那香甜可口的槐花饭时,母亲眉间嘴角都会露出一丝笑意来。这对我们太重要了,不知道从哪一年起,我们就在春夏季节里享受这棵槐树的恩惠了。槐树对精打细算的母亲来说,它的重要不是其观赏价值,而是其实用意义。
槐树还是被砍倒了,母亲心疼得流了泪。新房盖起来了,院子里却少了那道风景。春夏季节再也闻不到那满院槐花的清香了。时光荏苒,那棵槐树之所以还活在我心里,是因为它跟母亲一样曾经养育过我。想起它,一丝幽幽的清香依然爬上心头。啊,母亲也一定记得那棵槐树。
1、“扫帚响,粪堆长”粪堆的主要作用是()
A·堆积家畜的粪便
B·为庄稼沤肥
C·当做垃圾堆
D·为槐树提供养料
2、阅读第五自然段,哪个不是“我最快乐的时光”做的事()
A·吹“笛妞儿”
B·骑在槐树的枝丫上
C·吃槐花
D·折柳枝
3、根据上下文,将第四段横线处补充完整。
4、赏析下列语句。
“每当我们大嚼大咽那香甜可口的槐花饭时,母亲眉间嘴角都会露出一丝笑意来。”
5、你认为文章的题目“槐花为什么那样香”好吗?为什么?
6、“啊,母亲也一定记得那棵槐树。”在文中的作用。
西安与南京:山与水的对话
①西安与南京,长安与金陵,十二朝古都与六朝古都,一西一东,驻立在淮水两岸,长江默默,秦岭无言,无声地讲述逝者如斯的历史。
②西安,脚踏渭水,背靠秦岭。连绵不断的山峰给了五千多年的中国厚实的依靠。黄帝、汉武帝、武则天……一个个震烁古今的人物,不约而同地挤在秦岭脚下,更有那千古一帝始皇。黄色的土壤,玄色的山峰,那是一种来自土地最原始的坚实,一种亘古不变的沉静。
③南京,长江南岸的明珠,是苏浙那纵横交错的河流湖泊给了明珠最灵动的光泽。抬眼望,‚秦淮水榭花开早‛,回头瞧,‚红杏褪尽,绿水人家绕‛。那里的‚六朝旧事如流水‛,那里的‚夜船吹笛雨潇潇‛。南京用那上天赋予的水,勾勒出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好江南‛。
④秦岭说:‚世事白云苍狗,沧海亦会成桑田。看那盛唐之时,谪仙借大块之文章,为长安涂抹出盛世风华。波斯的宝石,映得我五光十色;天竺的经文,照得我光芒熠熠;更有洛阳的牡丹,衬得我是千娇百媚。谁说大山就没有绚丽多姿的青春?‛
⑤长江颔首道:‚秦兄言之有理。想当年,当中原的文明已繁荣之时,荆楚大地还未褪尽野蛮的外衣,仍是一片荒原。哪里有如今的灵动飘逸?金陵之地,怕仍是一座荒城吧!那时的我,仍只是日夜没心没肺地流淌,许是在孕育着惊天巨变的暗流吧!‛
⑥秦岭续道:‚江弟!你我都曾有过不一般的性格,可后人为何要为我们的性格贴上标签呢?说什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如果我只能是沉稳无言,江弟怕只能是美丽洒脱。‛
⑦长江回答道:‚正因为世人的标签,使得南京灵动有余,而沉稳不足。倒是缺乏你那种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看那繁华似云烟的六朝啊,想来着实心痛。‛
⑧秦岭说:‚我也正有同感。现今的西部大开发确实需要那种不拘泥俗规、勇往直前的精神。‛
⑨长江欣然道:‚那我和你,南京与西安,肩负着中国的历史与未来,应该携起手来,取长补短,让水不仅灵动,而且坚韧,让山不仅沉稳,而且性灵。‛
⑩西安无言,南京无言,一个背靠秦岭,一个脚踏长江,却一起面朝大海,霎时春暖花开。
1、依据原文,下列哪项不能体现西安亘古不变的沉静?( )
A.秦岭
B.牡丹
C.黄土地
D.秦始皇
2、下列各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西安是十二朝古都,又背靠秦岭,所以有山的沉稳。
B.南京是六朝古都,是长江南岸的明珠,所以有水的灵动。
C.西安人文厚重,如一位沉稳的智者,却缺乏不拘泥于俗规的灵动。
D.南京风气飘逸,像一位慕艾的青年,却缺乏脚踏实地的坚韧沉稳。
3、依据原文,下列关于“山与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的沉稳成就了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西安。
B.水的灵动勾勒出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南京。
C.山是沉稳的,那千古一帝、黄色土壤、玄色山峰,都是山沉稳的体现。
D.水是灵动的,那秦淮水榭、绿水人家、夜船吹笛,都是水灵动的体现。
4、读第③段画线部分,用学过的诗词自己仿写一段话。
答:
5、结合所学知识和本文,说说你对“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理解。
答:
6、秦岭说:“你我都不曾有过不一般的性格,可后人为何要为我们贴上标签。”生活中肯定也有许多“标签”,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标签的看法。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