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娱乐至死]

  在我看来,尼尔・波兹曼(已故美国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者)的《娱乐至死》,已不仅仅是一本传媒学或文化批判学的研究著作,而成了一本哲学著作,它涉及到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对人自身生活方式的看法。尼尔・波兹曼在页首说“人们由于享乐而失去了自由”,也让我想起弗洛姆的《逃避自由》。其实波兹曼和弗洛姆的共同点就是,人在社会中越来越自由,又在自由中迷失。虽然他们提出的理由不同,波兹曼认为是由于文化的消解和文化消费的娱乐化使得人们更自由、又由于过分享乐而失去自由,弗洛姆则认为个性化和心理孤独是原因,但同样因此而逃避自由。相比之下,波兹曼更多地表达了对人们失去自由的忧虑,人们已经被电视和娱乐文化所绑架,成为没有思考、没有判断的动物。为此,波兹曼绝望之至,他的忧心也感人之至:“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之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我们可以把《娱乐至死》当做媒介和文化发展的一个警钟,但并不能直接拿来用在中国。中国的文化消费者还远远没有到文化充分娱乐而丧失自由的地步。娱乐至死有一个前提,就是社会媒介和大众充分娱乐,文化和媒体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流着娱乐和庸俗的东西,或者说它是相对于威权模式的另一个极端:而中国的文化传媒事业从过去的威权模式中走出没多久,而且远没有产业化,自由竞争尚未实现,谈何娱乐化?   《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地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但是我并不认为这在电视时代具有普适性,因为是否“娱乐至死”,还要看一个国家和民族以及意识形态、文化现状的具体情况而定。比如在台湾,由于放开党禁报禁之后,媒体充分竞争、民众表达过剩,这使得电视有了消解文化、奴役其他文化内容的能力,电视里充斥着无理性的谩骂和人身攻击。立委们在立法机构里大打出手、竞相表演,民众也热衷于镜头前的表演……2006年我去台湾采访正好赶上“倒扁”大潮,也颇领略了新闻娱乐化的况味。一位嘉宾在最主流的一家电视台激昂地说:“陈水扁,躲到哪里最安全,我看躲到他妈妈子宫里最安全。”2009年底去台湾采访,感到娱乐至死的意味更浓,一个绿营的抗议者,本来情绪很平稳,当看到电视台的摄影机来了,立刻莫名地兴奋起来,开始大喊口号,并抬脚踢向维持秩序的警察,并果然上了当晚新闻的重要时段。所以娱乐至死不是想死就能死的,需要娱乐媒介和全民无意识提供药剂。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的前言中,提到了《一九八四》的作者奥威尔和《美丽新世界》的作者奥尔德斯・赫胥黎。“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在《一九八四》中,人们受制于痛苦。而在《美丽新世界》中,人们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简而言之,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我认为这些话是借用人们多年来对威权模式的深刻恐惧,夸大电视工业对文化的消解能力。诚然,美国媒体高度评价波兹曼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但是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电视使得人们接受文化的范围更广,接受文化的方式更加立体,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我们不是反对电视,而是要反对破坏文化根本的不守规则的电视文化传播。   反观中国,当今的文化语境是错综复杂的,既有垒球化时代的全球化语境,也有后工业时代的后现代语境,还有社会主义模式下的传统语境。三种语境相互交织在一起,所以强调《娱乐至死》中所说的电视文化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切合中国当前的实际的。中国既没有完成电视业的完全工业化和商业化,也不具备后现代语境下对传统的完全消解,在这种复杂语境下,妄言中国的文化也因电视而娱乐至死,那就是危言耸听。当然,这本书的积极意义,就是提醒了人们对于工业文化的再次警醒,唤回人们的自我意识和理性思考。

  在我看来,尼尔・波兹曼(已故美国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者)的《娱乐至死》,已不仅仅是一本传媒学或文化批判学的研究著作,而成了一本哲学著作,它涉及到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对人自身生活方式的看法。尼尔・波兹曼在页首说“人们由于享乐而失去了自由”,也让我想起弗洛姆的《逃避自由》。其实波兹曼和弗洛姆的共同点就是,人在社会中越来越自由,又在自由中迷失。虽然他们提出的理由不同,波兹曼认为是由于文化的消解和文化消费的娱乐化使得人们更自由、又由于过分享乐而失去自由,弗洛姆则认为个性化和心理孤独是原因,但同样因此而逃避自由。相比之下,波兹曼更多地表达了对人们失去自由的忧虑,人们已经被电视和娱乐文化所绑架,成为没有思考、没有判断的动物。为此,波兹曼绝望之至,他的忧心也感人之至:“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之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我们可以把《娱乐至死》当做媒介和文化发展的一个警钟,但并不能直接拿来用在中国。中国的文化消费者还远远没有到文化充分娱乐而丧失自由的地步。娱乐至死有一个前提,就是社会媒介和大众充分娱乐,文化和媒体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流着娱乐和庸俗的东西,或者说它是相对于威权模式的另一个极端:而中国的文化传媒事业从过去的威权模式中走出没多久,而且远没有产业化,自由竞争尚未实现,谈何娱乐化?   《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地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但是我并不认为这在电视时代具有普适性,因为是否“娱乐至死”,还要看一个国家和民族以及意识形态、文化现状的具体情况而定。比如在台湾,由于放开党禁报禁之后,媒体充分竞争、民众表达过剩,这使得电视有了消解文化、奴役其他文化内容的能力,电视里充斥着无理性的谩骂和人身攻击。立委们在立法机构里大打出手、竞相表演,民众也热衷于镜头前的表演……2006年我去台湾采访正好赶上“倒扁”大潮,也颇领略了新闻娱乐化的况味。一位嘉宾在最主流的一家电视台激昂地说:“陈水扁,躲到哪里最安全,我看躲到他妈妈子宫里最安全。”2009年底去台湾采访,感到娱乐至死的意味更浓,一个绿营的抗议者,本来情绪很平稳,当看到电视台的摄影机来了,立刻莫名地兴奋起来,开始大喊口号,并抬脚踢向维持秩序的警察,并果然上了当晚新闻的重要时段。所以娱乐至死不是想死就能死的,需要娱乐媒介和全民无意识提供药剂。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的前言中,提到了《一九八四》的作者奥威尔和《美丽新世界》的作者奥尔德斯・赫胥黎。“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在《一九八四》中,人们受制于痛苦。而在《美丽新世界》中,人们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简而言之,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我认为这些话是借用人们多年来对威权模式的深刻恐惧,夸大电视工业对文化的消解能力。诚然,美国媒体高度评价波兹曼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但是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电视使得人们接受文化的范围更广,接受文化的方式更加立体,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我们不是反对电视,而是要反对破坏文化根本的不守规则的电视文化传播。   反观中国,当今的文化语境是错综复杂的,既有垒球化时代的全球化语境,也有后工业时代的后现代语境,还有社会主义模式下的传统语境。三种语境相互交织在一起,所以强调《娱乐至死》中所说的电视文化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切合中国当前的实际的。中国既没有完成电视业的完全工业化和商业化,也不具备后现代语境下对传统的完全消解,在这种复杂语境下,妄言中国的文化也因电视而娱乐至死,那就是危言耸听。当然,这本书的积极意义,就是提醒了人们对于工业文化的再次警醒,唤回人们的自我意识和理性思考。


相关文章

  • 最新[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 娱乐至死时代:莫让文化成为"庸俗的垃圾"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李欢 开篇想说的...... 尼尔·波兹曼是在本人所知的所有学术理论作家中最会讲故事的一个,本人几乎是第一次只花很少的时间便看完了一本经典的 ...查看


  • 河南历年中考语文议论文真题及答案
  • 河南中考议论文阅读真题 [2015年真题] 为什么不读经典 ①"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马克·吐温这句话道出了经典的尴尬处境--没有人否认应该读经典,但真正去读的却寥寥无几.为什么人们会对经典敬而 ...查看


  • 重读抗战家书观后感经典版
  • 重读抗战家书观后感 --作者 最近几天,央视新闻连续播出革命烈士赵一曼写给儿子的抗战家书.1936年8月1日,他们将赵一曼押上了开往珠河的火车.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赵一曼想到了她幼小的儿子.她向敌人要来纸笔,给儿子留下了最后的遗言.这封家书在 ...查看


  •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应该说作者想要给我们传达和表达的是这样一种信息:如果沉浸在以电视为主的电子媒介中,慢慢地失去思考,那么电视终将通过控制人们的时间.注意力和认知习惯而使人们失去印刷时代时所具 ...查看


  • 娱乐至死读后感
  •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读后感 "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 ...查看


  • [娱乐至死]读后感 1
  •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们坐在一起却各自玩着手机,这一调侃的话与<娱乐至死>中作者反应的问题不谋而合. 这本书写作的背景是20世界80年代美国社会转型时社会文化的整体娱乐化现象,一些原始的"节俭" ...查看


  • 娱乐至死的精彩书评集 一
  • 1年初一去拜年,无聊地坐在那里补齐了我一年份的电视时光,瞄了几眼联欢晚会,看了两集武林外传,然后把一年份的广告都欣赏个遍,最后彻底崩溃,妄图在亲戚家翻出本<红楼梦>来打发时间未果,回来一怒之下就开始看<娱乐至死>,一 ...查看


  • 娱乐时代下职业者的真真假假
  • 娱乐时代下的真真假假 --读<娱乐至死>有感 在这个以娱乐为公众文化的时代,我们将一切都转化为娱乐,渐渐地娱乐变成了我们精神文化的一切,娱乐变成了公众文化的代名词.于是所有的知识传导.政治新闻.宗教教育为了让更多的人去接受,又都 ...查看


  • 中山大学新闻学考研备考书籍
  • 中山大学新闻学考研备考书籍 <新闻学教程>李良荣,这里补充下听过的一场李良荣老师的讲座,关于新媒体革命的.那场讲座讲了网络舆情六态:原生态草根性,鲜明的指向性,鲜明的诉求性,新老媒体的互动,传播情节上细节的居民话符号化,网上网下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