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以为准备的很好的一节课,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没有上完就草草收场啦!!这节课,到底存在什么问题,网上的几位同仁说的很好!转载一下大家看看,我要是早看到这几位老师的意见,也不会如此下场:
这是官堂小学科学教师的疑问:
铁、木、塑料、纸四种材料比较韧性,纸怎与其它材料相提并论?照此说来,布也可以比,那么教材的实验设计如何科学?何为“韧性”,材料抵抗冲击载荷的能力称为韧性,即材料承受冲击载荷时迅速产生塑性变形的性能。在材料一定的情况下,强度与韧性总是一对矛盾体。强度上升,韧性下降。反之,强度下降,韧性上升。所以,我们常说到的强韧性,就是强度和韧性的统一。离开强度,单谈韧性,任何材料放在一起比,答案只能是“没有答案”。首先材料韧性有多种表征方法,不同方法间并不一定有严格的定量关系;其次,不同材料的韧性根本无法比较,因不同应用领域对韧性的理解也不同;第三,材料的不同服役场合对韧性好坏的敏感性有很大差别,此处“最好”,换个地方就可能很差。在我看来,教材显然有问题,面对这样的教材,我得给孩子们什么?其实小学生要不要给他们这个科学概念,值得思考。我甚至想改课题——《比较材料弯曲程度》,因为实验能给孩子们的结论也就如此,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就是弯曲程度,而“弯曲程度=韧性”,这是想当然吧!当然质疑教材可还是得尊重教材。
这是泰山岩石日志里的文章,对这个实验的改进:
教育科学出版社新版科学教材上册内容做了一些调整,第三单元的内容改为了《我们周围的材料》,我上的是第三课《比较韧性》,我在选择上这一课之前,觉得要让学生认识材料的韧性并不难,但深钻教材以后,我发现了很多问题。
首先要比较韧性,就必须让学生明白韧性是指什么?怎么想办法比较?在查阅了很多资料后,我首先理清了韧性的概念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一种性质。但许多材料都不只具备一种性质,例如铁片除了具有韧性以外,还有很强的硬度,如果仅用书上的实验方法:从四种材料受力后的弯曲度来比较它们韧性的大小,学生看到铁片的弯曲度最小,就会误认为铁片的韧性很差,这就势必把学生带入到一个误区。
第二,书上设计的实验是把这四种材料分别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15厘米,在试讲中我发现,学生在记录单上所填的数据,如果纵向比较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材料伸出得越长它的韧性就越强吗?这样的实验使学生认为材料不同点韧性不一样,事实上每一种材料的每一部分韧性都是一样的。
另外三年级的学生才接触到科学课,重在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但这个实验看似简单,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精确的测量出直尺弯曲了多少厘米,操作起来有较大困难。特别是像铁片这样弯曲度较小的材料,它的弯曲度只有零点零几厘米,学生很难准确读数,导致实验缺乏准确性,而且学生读数要花很长的时间,这节课大部分的时间都会耗费在这上面,后面的研究怎么开展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请教了区里边的教研员和几位兄弟学校的同行,大家就刚才我提出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大家认为我们可以把书上的实验进行一些改革,让它更适合我们的课堂教学。
于是,我们几位科学教师先自己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也否定了不少实验方案,最后我们决定,还是比较这四种材料的弯曲程度,但我们不改变它们伸出桌面的长度,只改变改变它们受力的大小:把木条、卡纸条、铁片、塑料条分别伸出桌面15厘米,用重物压住。先在伸出桌面的一端分别挂上1个相同的钩码,看看它们弯下去了多少,把弯曲程度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记录下来。然后再挂2个、3个钩码,再记录弯下去的顺序。实验设计这样改变以后,学生实验所花的时间大大减少,四个材料放在一起观察,学生能很直观地发现它们的弯曲程度不同,这样的实验效果会更好!
心中明确了实验方案以后,我就开始认真思考教学设计环节了。首先是开课部分,开课部分是整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是我首先思考的问题,另外,什么是韧性?我觉得有必要让学生把这个科学概念弄清楚,否则,后面学生就没办法比较材料的韧性。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让两个同学上台来比赛谁先把老师给的材料掰断。在这里我选用了一根泡沫条和一根塑料条,很快一个同学把泡沫条掰断了,我赶紧抓住机会采访那位没掰断的同学:你服输吗?为什么呢?从而引出两位同学所用的材料不同。这时候老师再拿着刚才的塑料条强调:刚才这位同学用的材料能够弯曲变形,但是却不会断裂。我们就把这种材料受力后能变形,但不断裂的性质叫做韧性。这样,既引出了课题,又让学生直观的认识了什么叫材料的韧性。
认识了材料的韧性以后,就需要比较韧性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它们才接触到科学实验,我认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非常重要,因此,我让他们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看能想到什么办法比较出这几种材料的不同韧性,在讨论中学生已能想到好几种办法,在这里老师就要引导学生选出最科学的实验方法,例如,学生想到用手掰的方法,教师首先肯定这个方法不错,然后引导学生想到这样不好控制力的大小,怎样做到让它们受力均匀呢?这时学生自然会想到用砝码来控制重量,在这里教师就可以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在做对比实验时,只能有一个条件不同,而其它条件必须相同,这样的实验才会更科学、更公平。通过讨论实验方法自然就被学生所接受,但考虑到三年级的孩子还太小,老师可以把实验方法再演示一遍。
最麻烦的还是在实验结果的总结上,因为从弯曲程度上来看,卡纸条的弯曲程度最大,塑料条第二,然后是木条,而弯曲程度最小的是铁片,但我们知道单从这个数据中给这四种材料的韧性排序是不行的,经过反复思考,我觉得单从这个实验来给它们的韧性排序的确很难,因此,我决定不让孩子们排序,只是用其中两种材料再比较一次,我先引导它们观察弯曲程度较大的两种材料——卡纸条和塑料条,看它们实验后的不同,学生很快便发现了卡纸条上出现了断痕,而塑料条上没有,教师结合板书——能变形 不断裂,引导学生比较出这两种材料中谁的韧性更强。在汇报中也有学生会提出铁片的韧性较强,这时教师不能回避这个问题,于是,我想到让两个同学一个拿木条,另一个拿铁片上台来搭拱桥,在弯曲的过程中学生很快发现弯曲到相同的程度,木条断了,而铁片没有断,说明了铁片的韧性较强,这样就得出了塑料条和铁片的韧性较强,而木条和和卡纸条的韧性较弱的结论。
接下来书上的第二部分内容是叫学生归纳塑料的特性,考虑到让三年级的学生归纳塑料的特性太抽象,我又做了如下改动:先让学生说出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用塑料做成的?然后再追问这些东西为什么要用塑料来做或用塑料做有什么好处?在讨论中塑料的一些特性就出来了。最后,在学生了解了塑料的特性后,要让学生认识到塑料的危害,本来我制作了一个介绍塑料生产过程和和危害的短片,但考虑到时间关系,我决定就直接利用我们的科学教材,让学生自由读书上53页的内容,然后讨论你又从书上了解到了什么,这样的效果也不错。
纵观整节课,我觉得经过调整以后,实验的可行性增强了,时间安排更合理,实验目的更强,学生也较好地感知了材料的韧性,知道所有的材料都是有韧性的,只是不同材料韧性不同,有强有弱而已。
但是,我认为这节课不足之处有两点,一是老师包得较多,不够大胆地让学生去实验,去探究。其实让学生探究这四种材料的韧性,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试一试,而不是要老师做了演示实验,学生跟着老师的方法来完成,这样就局限了学生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当老师提出怎样比较这四种材料韧性的时候,学生小组讨论实验计划,各小组汇报了实验计划后,就可以让学生用自己认为可行的办法实验探究就可以了,可以用手掰,可以用书上的方法,可以用老师设计的方法,只要学生通过实验知道了材料都有韧性,不同材料韧性不同就算达到目的了。
二是对重点材料的韧性的研究还不深入。表现在学生实验完成后的研究讨论中,所用时间不充分,显得有些仓促。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得不好,研究不够深入,重点不突出,还可以更多地让学生进行探究,进一步认识材料的韧性。
我一直还有一个困惑,究竟有没有一个更可行的实验来给这几种材料的韧性强弱排一个序呢?因为我一直没想到一个好方法,所以我只能在这节课上让学生感受到材料的韧性有强有弱,不同材料的韧性是不相同的。在这里我希望有更多的同行跟我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希望大家能想到更好的实验方法。
给大家看看的原因,一是给同仁上课时提点建议,二是希望编者多听听一线教师的呼声!
自以为准备的很好的一节课,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没有上完就草草收场啦!!这节课,到底存在什么问题,网上的几位同仁说的很好!转载一下大家看看,我要是早看到这几位老师的意见,也不会如此下场:
这是官堂小学科学教师的疑问:
铁、木、塑料、纸四种材料比较韧性,纸怎与其它材料相提并论?照此说来,布也可以比,那么教材的实验设计如何科学?何为“韧性”,材料抵抗冲击载荷的能力称为韧性,即材料承受冲击载荷时迅速产生塑性变形的性能。在材料一定的情况下,强度与韧性总是一对矛盾体。强度上升,韧性下降。反之,强度下降,韧性上升。所以,我们常说到的强韧性,就是强度和韧性的统一。离开强度,单谈韧性,任何材料放在一起比,答案只能是“没有答案”。首先材料韧性有多种表征方法,不同方法间并不一定有严格的定量关系;其次,不同材料的韧性根本无法比较,因不同应用领域对韧性的理解也不同;第三,材料的不同服役场合对韧性好坏的敏感性有很大差别,此处“最好”,换个地方就可能很差。在我看来,教材显然有问题,面对这样的教材,我得给孩子们什么?其实小学生要不要给他们这个科学概念,值得思考。我甚至想改课题——《比较材料弯曲程度》,因为实验能给孩子们的结论也就如此,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就是弯曲程度,而“弯曲程度=韧性”,这是想当然吧!当然质疑教材可还是得尊重教材。
这是泰山岩石日志里的文章,对这个实验的改进:
教育科学出版社新版科学教材上册内容做了一些调整,第三单元的内容改为了《我们周围的材料》,我上的是第三课《比较韧性》,我在选择上这一课之前,觉得要让学生认识材料的韧性并不难,但深钻教材以后,我发现了很多问题。
首先要比较韧性,就必须让学生明白韧性是指什么?怎么想办法比较?在查阅了很多资料后,我首先理清了韧性的概念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一种性质。但许多材料都不只具备一种性质,例如铁片除了具有韧性以外,还有很强的硬度,如果仅用书上的实验方法:从四种材料受力后的弯曲度来比较它们韧性的大小,学生看到铁片的弯曲度最小,就会误认为铁片的韧性很差,这就势必把学生带入到一个误区。
第二,书上设计的实验是把这四种材料分别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15厘米,在试讲中我发现,学生在记录单上所填的数据,如果纵向比较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材料伸出得越长它的韧性就越强吗?这样的实验使学生认为材料不同点韧性不一样,事实上每一种材料的每一部分韧性都是一样的。
另外三年级的学生才接触到科学课,重在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但这个实验看似简单,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精确的测量出直尺弯曲了多少厘米,操作起来有较大困难。特别是像铁片这样弯曲度较小的材料,它的弯曲度只有零点零几厘米,学生很难准确读数,导致实验缺乏准确性,而且学生读数要花很长的时间,这节课大部分的时间都会耗费在这上面,后面的研究怎么开展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请教了区里边的教研员和几位兄弟学校的同行,大家就刚才我提出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大家认为我们可以把书上的实验进行一些改革,让它更适合我们的课堂教学。
于是,我们几位科学教师先自己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也否定了不少实验方案,最后我们决定,还是比较这四种材料的弯曲程度,但我们不改变它们伸出桌面的长度,只改变改变它们受力的大小:把木条、卡纸条、铁片、塑料条分别伸出桌面15厘米,用重物压住。先在伸出桌面的一端分别挂上1个相同的钩码,看看它们弯下去了多少,把弯曲程度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记录下来。然后再挂2个、3个钩码,再记录弯下去的顺序。实验设计这样改变以后,学生实验所花的时间大大减少,四个材料放在一起观察,学生能很直观地发现它们的弯曲程度不同,这样的实验效果会更好!
心中明确了实验方案以后,我就开始认真思考教学设计环节了。首先是开课部分,开课部分是整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是我首先思考的问题,另外,什么是韧性?我觉得有必要让学生把这个科学概念弄清楚,否则,后面学生就没办法比较材料的韧性。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让两个同学上台来比赛谁先把老师给的材料掰断。在这里我选用了一根泡沫条和一根塑料条,很快一个同学把泡沫条掰断了,我赶紧抓住机会采访那位没掰断的同学:你服输吗?为什么呢?从而引出两位同学所用的材料不同。这时候老师再拿着刚才的塑料条强调:刚才这位同学用的材料能够弯曲变形,但是却不会断裂。我们就把这种材料受力后能变形,但不断裂的性质叫做韧性。这样,既引出了课题,又让学生直观的认识了什么叫材料的韧性。
认识了材料的韧性以后,就需要比较韧性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它们才接触到科学实验,我认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非常重要,因此,我让他们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看能想到什么办法比较出这几种材料的不同韧性,在讨论中学生已能想到好几种办法,在这里老师就要引导学生选出最科学的实验方法,例如,学生想到用手掰的方法,教师首先肯定这个方法不错,然后引导学生想到这样不好控制力的大小,怎样做到让它们受力均匀呢?这时学生自然会想到用砝码来控制重量,在这里教师就可以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在做对比实验时,只能有一个条件不同,而其它条件必须相同,这样的实验才会更科学、更公平。通过讨论实验方法自然就被学生所接受,但考虑到三年级的孩子还太小,老师可以把实验方法再演示一遍。
最麻烦的还是在实验结果的总结上,因为从弯曲程度上来看,卡纸条的弯曲程度最大,塑料条第二,然后是木条,而弯曲程度最小的是铁片,但我们知道单从这个数据中给这四种材料的韧性排序是不行的,经过反复思考,我觉得单从这个实验来给它们的韧性排序的确很难,因此,我决定不让孩子们排序,只是用其中两种材料再比较一次,我先引导它们观察弯曲程度较大的两种材料——卡纸条和塑料条,看它们实验后的不同,学生很快便发现了卡纸条上出现了断痕,而塑料条上没有,教师结合板书——能变形 不断裂,引导学生比较出这两种材料中谁的韧性更强。在汇报中也有学生会提出铁片的韧性较强,这时教师不能回避这个问题,于是,我想到让两个同学一个拿木条,另一个拿铁片上台来搭拱桥,在弯曲的过程中学生很快发现弯曲到相同的程度,木条断了,而铁片没有断,说明了铁片的韧性较强,这样就得出了塑料条和铁片的韧性较强,而木条和和卡纸条的韧性较弱的结论。
接下来书上的第二部分内容是叫学生归纳塑料的特性,考虑到让三年级的学生归纳塑料的特性太抽象,我又做了如下改动:先让学生说出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用塑料做成的?然后再追问这些东西为什么要用塑料来做或用塑料做有什么好处?在讨论中塑料的一些特性就出来了。最后,在学生了解了塑料的特性后,要让学生认识到塑料的危害,本来我制作了一个介绍塑料生产过程和和危害的短片,但考虑到时间关系,我决定就直接利用我们的科学教材,让学生自由读书上53页的内容,然后讨论你又从书上了解到了什么,这样的效果也不错。
纵观整节课,我觉得经过调整以后,实验的可行性增强了,时间安排更合理,实验目的更强,学生也较好地感知了材料的韧性,知道所有的材料都是有韧性的,只是不同材料韧性不同,有强有弱而已。
但是,我认为这节课不足之处有两点,一是老师包得较多,不够大胆地让学生去实验,去探究。其实让学生探究这四种材料的韧性,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试一试,而不是要老师做了演示实验,学生跟着老师的方法来完成,这样就局限了学生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当老师提出怎样比较这四种材料韧性的时候,学生小组讨论实验计划,各小组汇报了实验计划后,就可以让学生用自己认为可行的办法实验探究就可以了,可以用手掰,可以用书上的方法,可以用老师设计的方法,只要学生通过实验知道了材料都有韧性,不同材料韧性不同就算达到目的了。
二是对重点材料的韧性的研究还不深入。表现在学生实验完成后的研究讨论中,所用时间不充分,显得有些仓促。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得不好,研究不够深入,重点不突出,还可以更多地让学生进行探究,进一步认识材料的韧性。
我一直还有一个困惑,究竟有没有一个更可行的实验来给这几种材料的韧性强弱排一个序呢?因为我一直没想到一个好方法,所以我只能在这节课上让学生感受到材料的韧性有强有弱,不同材料的韧性是不相同的。在这里我希望有更多的同行跟我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希望大家能想到更好的实验方法。
给大家看看的原因,一是给同仁上课时提点建议,二是希望编者多听听一线教师的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