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传统造园手法浅析

科技信息

。园林与设计o

ScmNcE&TEclINoLOGY悄F(喇ⅦATIoN2007年第33期

中国园林传统造园手法浅析

(靖江职业教育中心校

慧江苏

靖江214500)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表现出来的理念,实际上就是古代文人士大夫追求的一种“世外桃源”般的隐逸生活、是哲学和美学意义上超越世俗生活的体现。这种理念是以儒学和道家文化思想为土壤,从中国的文人阶层乃至文人化的官僚、宗教人士中产生并注入园林艺术的,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核心和文化灵魂。营造匠师和园艺匠师都在为贯彻实现这样的理念提供技术手段。综观古代一些造国家理论家的研究总结,中国古典园林造景的基本手法不外乎这么四点:因地制宜,顺应自然;以水为主,多重构建;有法无式,重在和谐;善于借景,引伸空间。

【关键词】因地制宜;多重构建;有法无式;借景;和谐

在我国传统园林的发展中,园林艺术和它的左右近邻——山水画

和田园诗文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人们都喜欢用诗情画意来形容中国传统园林的美。的确,园林的山水布局、建筑及小品的安排,以及花木栽植,每每借用山水画论。而风景主题的意境构思,题对楹联等又常常受到风景田园诗文的启发。这种特殊的关系使园林艺术的风景美中常常散发出浓浓的诗情画意。综观古代一些造园家理论家的研究总结,我将园林造景的基本手法简单归纳为四点:因地制宜,顺应自然;以水为主,多重构建;有法无式,重在和谐;善于借景,引伸空间。

价值的。圆明园风景之所以会使中外游览者为之拍案叫绝,主要也就在于造园家应用了传统的山水构筑技法,在平地上开挖了湖、海、溪涧,堆叠了连绵盘桓的假山,在这基础上,再相度合宜的位置,布置亭榭等建筑,从而创造出来千变万化的景色。一位曾在清宫廷如意馆当画师的法国神父致诚非常欣赏圆明园的山水地形,他认为园景的层次和变化就依赖于这种山与水的交融,特别是水的利用很是讲究,它使整个园林极富神韵和灵动感。“人工堆起来的七八米至数十米高的小山丘,形成了无数个小谷地,谷地里有河渠池沼,各式各样的建筑物同花坛、流泉组成了可爱的整体……穿亭过榭又钻进山洞便是另一个谷地,地形和建筑物都跟前一个完全不同。”靖江人民公园的临清桥西侧,是一个仅有五亩多地的小园,在这有限的面积之内,塑造了以假山为主、溪水为辅的地形,使小园现出质朴自然的水上风貌。假山虽不高,却怪石嶙岣.气势磅礴,是堆叠得极好的峭壁峰,假山中构筑也别有洞天。整座假山均用湖石堆成,层次分明,山峰石壁微微向西南侧倾,加上湖石的纹理体势,给人以形同真山之感。园中山有脉,水有源,山分水,水穿山,山因水活,水绕山转,使咫尺小园的山水景呈现出充沛的生机。

可见.园林的总体布局中,山水地形的设计特别是水的设计极为重要。园林风景是否自然天真,是否有野趣,是否曲折变化,是否余意不尽.都与此有直接的关系。

一、因地制宜。顺应自然

因地制宜是指造园时根据不同的地势条件,有山靠山,有水依水,充分攫取自然景色的美为我所用,这实际上也就是园林规划布局中的顺应自然。顺应自然的另一层意思是按自然山水风景的形成规律来塑造园中的风景,使园内景色富有自然天真的魅力。古人建造园林的原理是一脉相承的。在塑造风景时都必须依据:“因高就深.傍山依水,相度地宜.构结亭榭”这十六个字,因为它深得“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要领。园林艺术的主要目的是改造整理山水风景之美,使之更集中、更精练、更便于观赏。山山水水,婀娜多姿,特别是那些经前人评定的传统山水名胜风景区,更是无山不秀,无水不媚。美丽的自然景色为园林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但是造园并不是单纯地模仿自然,再现原物,而是以山水、花木和建筑等组景要素,经过艺术劳动,塑造出比自然风景更美的景色的实践过程。这就要求艺术家认真归纳总结自然山水美的各种不同形式和它们的形成规律,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依据。

具体地讲,园林艺术处理山水的规律就是“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理贯通,全园生动”。山有脉络走向,水有源头流向,这是自然山水风景最一一般的规律。要是园林中的山无脉络,混成一堆,园中的水又是无源的死水,那么即使亭台建筑设计得再精巧,花木品种再多,整座园林也是生动不起来的。因此,造园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山的脉络走向.疏通园中的水源,并使山水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如果园林建在自然山林之中,那么就应该按照自然山岭的脉理走向来构山,也即“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高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要是平地造园,也要“高出可培.低方宜挖”.按照景色的需要使全园山石脉理协调并统一起来。清乾隆皇帝对于塑造园林有这么一段话:“室之有高下,犹山之有曲折,水之有波澜。故水无波澜不致清,山无曲折不致灵,室无高下不致情。然室不能自以为高下。故因山以构者,其趣恒佳”。这一段关于园林造景的总结是很有见地的。

二、以水为主。多重构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园林风景中山水的基本关系是“山因水活,水随山转”。只有能流转的活水,才能给山带来生气;只有富有生命力的水,才能活泼泼地映出园林景色。要是园中的水是一潭死水,就会腐臭变质,根本谈不上自然之美了。为此,明代计成在《园冶》中指出:造园在初刨阶段就要“立基先究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自然山水中的园林,得到活水比较容易,只要引进天然水源就可。苏州拙政园是我国古典园林中的精品,也是世界园林史上的杰作。它的景色特点是因水成景,移步换景,千变万化,“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没有水的园林是不可想象的,它缺乏灵性,没有生命力。仁者爱山,智者乐水。多数园林中的山水,是人为开挖建造的,因高就深,筑山理水,使山水相依傍,这种人工塑造的有高有低的山水地形,是园林风景的骨架,要是没有山水骨架,一马平川式的园林是没有多少观赏

三、有法无武、重在和谐

自然和谐是许多古典园林的主旋律。而和谐自然是山与水的和谐,建筑与山水的和谐。地形塑造、山水风景的布置,只是造园的第一个结构层次,这一层次只能造景而不能组织游览。要使园林真正满足游赏和居住功能,还必须在山水结构的骨架上加上道路、桥梁、游廊以及厅堂、亭榭、楼台等第二个结构层次。这一层结构,一方面是组织游览路线.引导人们游赏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可以对第一层山水结构进行更好的“精加工”。象园中的亭台建筑固然是人们赏景休息和起居生活必不可少的地方.而它那轻巧的造型和绚丽的色彩点缀在山石林木中,确实可以为景色增添几分妩媚。因此,只有加上了第二层结构,组织了游览.设立了含有多种活动内容的观赏点。并使它和山水结构溶合在一起,园林艺术才完善了。苏州狮子园中的假山,峭歧雄险,但如果山上没有游路可以通,景区也没有建筑亭台与之相对,这假山将会变成一座巨大的山石盆景,只能看不能游,其艺术魅力就会顿减。事实上,狮子园假山之所以会受到大众的喜爱,是和山上山下游路安排的妥当、建筑布置的巧妙分不开的。假山的峭壁、洞壑、涧谷、飞泉、危道、险桥、悬崖和石室等景色,不是亲身游历,是不能领略其中之趣味的。假山林立,后负山房前绕绿水,在池之西jE隅,浮水筑亭,在此把玩,前对飞来石.下瞰流泉游鱼,品茗游园,把酒问天,其乐无穷也。这座占地不多的假山园林.却盘旋起伏.曲折蜿蜒,将山上山下的所有精华之景都串在一起。使太湖石假山的玲珑剔透、变化万千的美统统显现出来。再加上亭、房、阁、舫等建筑的陪衬点缀,多个结构层次在这小园中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与和谐。

四、善于借景、弓i伸空间

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和白塔是倍受人们喜爱的园林风景。站在小金山脚下、钓鱼台边观景。只见那西南山坡上的白塔巍峨秀丽.西部临水彩虹般的石桥,远处古朴的轩榭,以及高踞在瘦西湖之上莲花般的亭台,还有近处浮水而建鬼斧神工的凫榭等建筑.都顺地势蜿蜒而起伏着。相映成趣。它们的美也在于山水和建筑的互相(下转第300页)

科技信息

。电力与能源oSCⅢNCE&TEClINOLOGY矾FDRMATl0N

2007年第33期

进行相互数据备份。当某个数据中心发生灾难时,另一个数据中心接替其工作任务。这种级别的备份根据实际要求和投入资金的多少,又应用,保证安全。同时要先易后难、先急后缓、重点突出。

8.总结

数据规划期间,一定要考虑数据的可维护性及可扩展性。根据目前的网络发展,建议采用客户端程序和互联网站维护两种。客户端程序对于数据维护的实现比较简单,安全性好,但仅限于小范围的数据维护,一般用于某个单位所管理的数据维护。互联网站维护技术要求较高,灵活性较差,但对计算机配置要求较低,一般任何一台上网的计算机都可以进行维护。这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模式。数据的可扩展性指的是数据规划时留有一定的修改和扩展空间,便于随着以后的发

可分为两种:①两个数据中心之间只限于关键数据的相互备份;②两

个数据中心之间互为镜像,即零数据丢失等。零数据丢失是目前要求最高的一种容灾备份方式,它要求不管什么灾难发生.系统都能保证数据的安全。所以,它需要配置复杂的管理软件和专用的硬件设备,需要投资相对而言是最大的,但恢复速度也是最快的。

7.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数据整合

国家电网公司在《调度系统“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建立调度综合数据应用与交换平台,规范和整合调度系统数据”,力求“推进调度系统相关专业技术融合、数据和功能的整合,实现不同专业技术和信息的安全共享和综合应用”。另外,国网公司还下发了《国家电网公司调度系统数据整合总体框架及近期工作目标》的要求,对数据整合工作给出初步方案。提出了原则性和指导性意见。

a.基于现有系统,开发各种分散数据采集和整合工具,统一数据管理规格、统一设备命名规范,建立基于对象的数学模型,实现各系统信息关联,形成管理信息区的数据中心。b.开发具有基于用户自定义规则的调度数据的综合加工处理技术,使再生数据可重复利用;开发通用调度数据展现技术,为用户提供灵活、方便的数据分析和加工手段。c.开发横向调度数据接口技术,统一调度数据对外口径,避免重复输出,多重交叉。

d.开发上、下级纵向调度数据接口技术.形成广域范围内的金字塔式立体数据中心体系。e.引入成熟实用的数据仓储技术,采用数据压缩技术,实现数据信息“海量”存储和快速存取。

系统建设应立足现有系统资源、力求系统资源和信息资源的优化和共享。首期系统建设主要目标为建立整合系统综合数据库、建立符合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要求的规范信息交换、具备完善和通用调度数据展现功能。

独立建设的调度中心的各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的指导,不便于实现系统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制约了信息应用水平的提高。开展调度系统数据整合工作要积极稳妥进行,要面向

展,不断丰富数据内容,又不影响整体数据规划的格局。Q

【参考文献】

[1]胡政,柳进,胡林献.电网高峰负荷分析决策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电网技术,2005,(06).

[2]黄瑛,陈星莺.发电企业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叨.电力自动化设备,2004,(11).[3]罗强,游大海,何红艳.基于嵌入式GuI的电力自动化设备人机界面设计叨.电力自动化设备,2004,(09).

[4]孙雅明,陈明丰,张智晟.多层多原理s11F评估系统叨.电力自动化设备,2005,(05).

[5]党晓强,刘俊勇.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基本内容[J】.电气时代,2005,(04).[6]冯永青,孙宏斌,朱成骐,张伯明,吴文传,夏翔,周昱甬,徐强.基于信息理论与

技术的地区电网辅助决策系统设计叽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04).

[7]柏松山,韦东,花思洋.基于多重冗余技术的企业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叨.电力自动化设备,2004,(12).

[8]高翔,张沛超.电网故障信息系统应用技术叨.电力自动化设备,2005,(04).

[9]吴蓉晖,荣宏.数据预处理在电力远程智能监测系统的应用[J】.高电压技术,2005,(07).

[10]刘涌,侯志俭,蒋传文.数据仓库技术在配网自动化中的应用【J】.华东电力,2005,(011.

[责任编辑:董国阳】

—————————————————————————————————————————————————————’

{上接第303页)辉映,引伸空间,相互借景。

各地名园的建造都非常善于借景。苏州园林在这一方面,自是个中翘楚,其匠心独运、巧借它处景观而独具神韵之处,可谓比比皆是。拙政园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园林。全园面积约四公顷,分为东、中、西三个景区。中部园景以广阔的水池为中心,池南筑有四面厅远香堂,驻足这里,观东南有枇杷园,西筑云墙自成院落,内有玲珑馆,云墙北侧劈圆门,由此可北眺雪香云蔚亭,南望枇杷丛中的嘉实亭。还有池北三面临水的见山楼,山阜西端的荷风四面亭。幽静的玉兰堂,池西南隅的小飞虹廊桥,掩映在苍苍翠色之中,如诗如画。从倚虹亭向梧竹幽居亭漫步,抬头遥望,园外的北寺塔历历在目,使人顿生“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乡山”之慨。这种借园外景物人园,以扩展视觉空间的巧妙安排.是中国造园艺术最具民族特色的手法,可谓最佳借景之范例。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所取得的成果是丰硕的,它是人类园林艺术历史上的一朵璀璨的奇葩,在世界园林艺术的殿堂中有其不可替代的、

[责任编辑:云剑]

令人瞩目的崇高地位。如今,中国现代园林艺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力的增强,也渐渐有所发展,但要想取得更为辉煌的成就,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借鉴古人和国外好的经验和技术,引入国外新的理念,促进产生新的风格和流派,在自己的文化土壤上兼收并蓄,建立起自我发展创新的理论和学术体系,这是能使我们的现代园林艺术

能再次昂首阔步走向世界的惟一途径。嫠

【参考文献】

[1]明代:计成.《园治》.1962年5月第1版.

●一—————!二一.——一

[2]人民教育出版社美术室.《美术》.2001年1月第3版.[3]全国中师美术教材编委会.《美术鉴赏》.1983年5月第l版

(上接第310页)居民的多,这样直接造成了城乡差距的拉大,农村居民的公共需求更难解决;还有公共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公共资源被挤占、侵吞的现象很多,就比如社会保障基金方面的腐败问题就是举不胜举。

所以,要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真正的为满足公众的利益服务.那么公共资源的管理体制必须完善健全。

(二)做“全”求“均”,是当前公共服务供给工作的努力方向

政府在加强公共服务供给上面,加大投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着眼于当前“内需不足”、“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中国国情.起码要先做到:

一是要“全”。尽快使基本的社会公共服务覆盖到全体居民。

中国2006年的公共财政收入已达到4万亿元.现有的人均公共财力已远远超过了当年的美国和英国。那么既然是公共品,首先要解决的是覆盖面的问题,其次才是水平等问题。现阶段的当务之急,是尽快覆盖到全体居民,让所有的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是要“均”。逐步改变全民在享受公共品上的差异。

现阶段,我国扩大内需方面体现出来的主要问题就是老百姓日益

增长的公共品需求与公共品供给不足的矛盾。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人与人之间在公共品享受方面的不平等会使这个矛盾更加激化.内需问题更加复杂。所以从新阶段的历史特点及现实需求出发,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该成为我们政府在这一阶段加强公共品供给方面的主要任务。

持。庶、眵

当然,要切实解决问题,还需要长期的制度、政策、实践方面的支

●卜——————————————————————————————一【参考文献】

[1]丁元竹,江汛清.我国社会公共服务功绩不足原因分析.

[2]孙立平.扩大内需还是满足内需.

[3】王颖.完善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一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作者简介:蛹川丹,浙江省衢州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责任编辑:云剑]

中国园林传统造园手法浅析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倪慧

靖江职业教育中心校,江苏,靖江,214500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07(33)1次

参考文献(3条)1.计成 园治 1962

2.人民教育出版社美术室 美术 2001

3.《全国中师美术教材》编委会 美术鉴赏 1983

本文读者也读过(3条)

1. 陈婧倩 "神"之园与"圣"之园——中西方古典园林审美差异的宗教浅析[期刊论文]-园林2010(10)2. 张晶 传统宗教文化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期刊论文]-现代商贸工业2008,20(7)3. 何晟 道家哲学思想对中国山水园林风格形成的影响[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10(1)

引证文献(2条)

1.周曙.郑鹏.黄婉春 浅议中国园林中的意境观和构景观[期刊论文]-北方园艺 2010(10)2.黄子隽 浅谈中西造园艺术对中国现代庭园发展的启示[期刊论文]-绿色科技 2012(7)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kjxx200733225.aspx

科技信息

。园林与设计o

ScmNcE&TEclINoLOGY悄F(喇ⅦATIoN2007年第33期

中国园林传统造园手法浅析

(靖江职业教育中心校

慧江苏

靖江214500)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表现出来的理念,实际上就是古代文人士大夫追求的一种“世外桃源”般的隐逸生活、是哲学和美学意义上超越世俗生活的体现。这种理念是以儒学和道家文化思想为土壤,从中国的文人阶层乃至文人化的官僚、宗教人士中产生并注入园林艺术的,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核心和文化灵魂。营造匠师和园艺匠师都在为贯彻实现这样的理念提供技术手段。综观古代一些造国家理论家的研究总结,中国古典园林造景的基本手法不外乎这么四点:因地制宜,顺应自然;以水为主,多重构建;有法无式,重在和谐;善于借景,引伸空间。

【关键词】因地制宜;多重构建;有法无式;借景;和谐

在我国传统园林的发展中,园林艺术和它的左右近邻——山水画

和田园诗文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人们都喜欢用诗情画意来形容中国传统园林的美。的确,园林的山水布局、建筑及小品的安排,以及花木栽植,每每借用山水画论。而风景主题的意境构思,题对楹联等又常常受到风景田园诗文的启发。这种特殊的关系使园林艺术的风景美中常常散发出浓浓的诗情画意。综观古代一些造园家理论家的研究总结,我将园林造景的基本手法简单归纳为四点:因地制宜,顺应自然;以水为主,多重构建;有法无式,重在和谐;善于借景,引伸空间。

价值的。圆明园风景之所以会使中外游览者为之拍案叫绝,主要也就在于造园家应用了传统的山水构筑技法,在平地上开挖了湖、海、溪涧,堆叠了连绵盘桓的假山,在这基础上,再相度合宜的位置,布置亭榭等建筑,从而创造出来千变万化的景色。一位曾在清宫廷如意馆当画师的法国神父致诚非常欣赏圆明园的山水地形,他认为园景的层次和变化就依赖于这种山与水的交融,特别是水的利用很是讲究,它使整个园林极富神韵和灵动感。“人工堆起来的七八米至数十米高的小山丘,形成了无数个小谷地,谷地里有河渠池沼,各式各样的建筑物同花坛、流泉组成了可爱的整体……穿亭过榭又钻进山洞便是另一个谷地,地形和建筑物都跟前一个完全不同。”靖江人民公园的临清桥西侧,是一个仅有五亩多地的小园,在这有限的面积之内,塑造了以假山为主、溪水为辅的地形,使小园现出质朴自然的水上风貌。假山虽不高,却怪石嶙岣.气势磅礴,是堆叠得极好的峭壁峰,假山中构筑也别有洞天。整座假山均用湖石堆成,层次分明,山峰石壁微微向西南侧倾,加上湖石的纹理体势,给人以形同真山之感。园中山有脉,水有源,山分水,水穿山,山因水活,水绕山转,使咫尺小园的山水景呈现出充沛的生机。

可见.园林的总体布局中,山水地形的设计特别是水的设计极为重要。园林风景是否自然天真,是否有野趣,是否曲折变化,是否余意不尽.都与此有直接的关系。

一、因地制宜。顺应自然

因地制宜是指造园时根据不同的地势条件,有山靠山,有水依水,充分攫取自然景色的美为我所用,这实际上也就是园林规划布局中的顺应自然。顺应自然的另一层意思是按自然山水风景的形成规律来塑造园中的风景,使园内景色富有自然天真的魅力。古人建造园林的原理是一脉相承的。在塑造风景时都必须依据:“因高就深.傍山依水,相度地宜.构结亭榭”这十六个字,因为它深得“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要领。园林艺术的主要目的是改造整理山水风景之美,使之更集中、更精练、更便于观赏。山山水水,婀娜多姿,特别是那些经前人评定的传统山水名胜风景区,更是无山不秀,无水不媚。美丽的自然景色为园林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但是造园并不是单纯地模仿自然,再现原物,而是以山水、花木和建筑等组景要素,经过艺术劳动,塑造出比自然风景更美的景色的实践过程。这就要求艺术家认真归纳总结自然山水美的各种不同形式和它们的形成规律,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依据。

具体地讲,园林艺术处理山水的规律就是“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理贯通,全园生动”。山有脉络走向,水有源头流向,这是自然山水风景最一一般的规律。要是园林中的山无脉络,混成一堆,园中的水又是无源的死水,那么即使亭台建筑设计得再精巧,花木品种再多,整座园林也是生动不起来的。因此,造园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山的脉络走向.疏通园中的水源,并使山水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如果园林建在自然山林之中,那么就应该按照自然山岭的脉理走向来构山,也即“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高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要是平地造园,也要“高出可培.低方宜挖”.按照景色的需要使全园山石脉理协调并统一起来。清乾隆皇帝对于塑造园林有这么一段话:“室之有高下,犹山之有曲折,水之有波澜。故水无波澜不致清,山无曲折不致灵,室无高下不致情。然室不能自以为高下。故因山以构者,其趣恒佳”。这一段关于园林造景的总结是很有见地的。

二、以水为主。多重构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园林风景中山水的基本关系是“山因水活,水随山转”。只有能流转的活水,才能给山带来生气;只有富有生命力的水,才能活泼泼地映出园林景色。要是园中的水是一潭死水,就会腐臭变质,根本谈不上自然之美了。为此,明代计成在《园冶》中指出:造园在初刨阶段就要“立基先究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自然山水中的园林,得到活水比较容易,只要引进天然水源就可。苏州拙政园是我国古典园林中的精品,也是世界园林史上的杰作。它的景色特点是因水成景,移步换景,千变万化,“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没有水的园林是不可想象的,它缺乏灵性,没有生命力。仁者爱山,智者乐水。多数园林中的山水,是人为开挖建造的,因高就深,筑山理水,使山水相依傍,这种人工塑造的有高有低的山水地形,是园林风景的骨架,要是没有山水骨架,一马平川式的园林是没有多少观赏

三、有法无武、重在和谐

自然和谐是许多古典园林的主旋律。而和谐自然是山与水的和谐,建筑与山水的和谐。地形塑造、山水风景的布置,只是造园的第一个结构层次,这一层次只能造景而不能组织游览。要使园林真正满足游赏和居住功能,还必须在山水结构的骨架上加上道路、桥梁、游廊以及厅堂、亭榭、楼台等第二个结构层次。这一层结构,一方面是组织游览路线.引导人们游赏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可以对第一层山水结构进行更好的“精加工”。象园中的亭台建筑固然是人们赏景休息和起居生活必不可少的地方.而它那轻巧的造型和绚丽的色彩点缀在山石林木中,确实可以为景色增添几分妩媚。因此,只有加上了第二层结构,组织了游览.设立了含有多种活动内容的观赏点。并使它和山水结构溶合在一起,园林艺术才完善了。苏州狮子园中的假山,峭歧雄险,但如果山上没有游路可以通,景区也没有建筑亭台与之相对,这假山将会变成一座巨大的山石盆景,只能看不能游,其艺术魅力就会顿减。事实上,狮子园假山之所以会受到大众的喜爱,是和山上山下游路安排的妥当、建筑布置的巧妙分不开的。假山的峭壁、洞壑、涧谷、飞泉、危道、险桥、悬崖和石室等景色,不是亲身游历,是不能领略其中之趣味的。假山林立,后负山房前绕绿水,在池之西jE隅,浮水筑亭,在此把玩,前对飞来石.下瞰流泉游鱼,品茗游园,把酒问天,其乐无穷也。这座占地不多的假山园林.却盘旋起伏.曲折蜿蜒,将山上山下的所有精华之景都串在一起。使太湖石假山的玲珑剔透、变化万千的美统统显现出来。再加上亭、房、阁、舫等建筑的陪衬点缀,多个结构层次在这小园中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与和谐。

四、善于借景、弓i伸空间

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和白塔是倍受人们喜爱的园林风景。站在小金山脚下、钓鱼台边观景。只见那西南山坡上的白塔巍峨秀丽.西部临水彩虹般的石桥,远处古朴的轩榭,以及高踞在瘦西湖之上莲花般的亭台,还有近处浮水而建鬼斧神工的凫榭等建筑.都顺地势蜿蜒而起伏着。相映成趣。它们的美也在于山水和建筑的互相(下转第300页)

科技信息

。电力与能源oSCⅢNCE&TEClINOLOGY矾FDRMATl0N

2007年第33期

进行相互数据备份。当某个数据中心发生灾难时,另一个数据中心接替其工作任务。这种级别的备份根据实际要求和投入资金的多少,又应用,保证安全。同时要先易后难、先急后缓、重点突出。

8.总结

数据规划期间,一定要考虑数据的可维护性及可扩展性。根据目前的网络发展,建议采用客户端程序和互联网站维护两种。客户端程序对于数据维护的实现比较简单,安全性好,但仅限于小范围的数据维护,一般用于某个单位所管理的数据维护。互联网站维护技术要求较高,灵活性较差,但对计算机配置要求较低,一般任何一台上网的计算机都可以进行维护。这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模式。数据的可扩展性指的是数据规划时留有一定的修改和扩展空间,便于随着以后的发

可分为两种:①两个数据中心之间只限于关键数据的相互备份;②两

个数据中心之间互为镜像,即零数据丢失等。零数据丢失是目前要求最高的一种容灾备份方式,它要求不管什么灾难发生.系统都能保证数据的安全。所以,它需要配置复杂的管理软件和专用的硬件设备,需要投资相对而言是最大的,但恢复速度也是最快的。

7.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数据整合

国家电网公司在《调度系统“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建立调度综合数据应用与交换平台,规范和整合调度系统数据”,力求“推进调度系统相关专业技术融合、数据和功能的整合,实现不同专业技术和信息的安全共享和综合应用”。另外,国网公司还下发了《国家电网公司调度系统数据整合总体框架及近期工作目标》的要求,对数据整合工作给出初步方案。提出了原则性和指导性意见。

a.基于现有系统,开发各种分散数据采集和整合工具,统一数据管理规格、统一设备命名规范,建立基于对象的数学模型,实现各系统信息关联,形成管理信息区的数据中心。b.开发具有基于用户自定义规则的调度数据的综合加工处理技术,使再生数据可重复利用;开发通用调度数据展现技术,为用户提供灵活、方便的数据分析和加工手段。c.开发横向调度数据接口技术,统一调度数据对外口径,避免重复输出,多重交叉。

d.开发上、下级纵向调度数据接口技术.形成广域范围内的金字塔式立体数据中心体系。e.引入成熟实用的数据仓储技术,采用数据压缩技术,实现数据信息“海量”存储和快速存取。

系统建设应立足现有系统资源、力求系统资源和信息资源的优化和共享。首期系统建设主要目标为建立整合系统综合数据库、建立符合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要求的规范信息交换、具备完善和通用调度数据展现功能。

独立建设的调度中心的各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的指导,不便于实现系统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制约了信息应用水平的提高。开展调度系统数据整合工作要积极稳妥进行,要面向

展,不断丰富数据内容,又不影响整体数据规划的格局。Q

【参考文献】

[1]胡政,柳进,胡林献.电网高峰负荷分析决策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电网技术,2005,(06).

[2]黄瑛,陈星莺.发电企业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叨.电力自动化设备,2004,(11).[3]罗强,游大海,何红艳.基于嵌入式GuI的电力自动化设备人机界面设计叨.电力自动化设备,2004,(09).

[4]孙雅明,陈明丰,张智晟.多层多原理s11F评估系统叨.电力自动化设备,2005,(05).

[5]党晓强,刘俊勇.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基本内容[J】.电气时代,2005,(04).[6]冯永青,孙宏斌,朱成骐,张伯明,吴文传,夏翔,周昱甬,徐强.基于信息理论与

技术的地区电网辅助决策系统设计叽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04).

[7]柏松山,韦东,花思洋.基于多重冗余技术的企业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叨.电力自动化设备,2004,(12).

[8]高翔,张沛超.电网故障信息系统应用技术叨.电力自动化设备,2005,(04).

[9]吴蓉晖,荣宏.数据预处理在电力远程智能监测系统的应用[J】.高电压技术,2005,(07).

[10]刘涌,侯志俭,蒋传文.数据仓库技术在配网自动化中的应用【J】.华东电力,2005,(011.

[责任编辑:董国阳】

—————————————————————————————————————————————————————’

{上接第303页)辉映,引伸空间,相互借景。

各地名园的建造都非常善于借景。苏州园林在这一方面,自是个中翘楚,其匠心独运、巧借它处景观而独具神韵之处,可谓比比皆是。拙政园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园林。全园面积约四公顷,分为东、中、西三个景区。中部园景以广阔的水池为中心,池南筑有四面厅远香堂,驻足这里,观东南有枇杷园,西筑云墙自成院落,内有玲珑馆,云墙北侧劈圆门,由此可北眺雪香云蔚亭,南望枇杷丛中的嘉实亭。还有池北三面临水的见山楼,山阜西端的荷风四面亭。幽静的玉兰堂,池西南隅的小飞虹廊桥,掩映在苍苍翠色之中,如诗如画。从倚虹亭向梧竹幽居亭漫步,抬头遥望,园外的北寺塔历历在目,使人顿生“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乡山”之慨。这种借园外景物人园,以扩展视觉空间的巧妙安排.是中国造园艺术最具民族特色的手法,可谓最佳借景之范例。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所取得的成果是丰硕的,它是人类园林艺术历史上的一朵璀璨的奇葩,在世界园林艺术的殿堂中有其不可替代的、

[责任编辑:云剑]

令人瞩目的崇高地位。如今,中国现代园林艺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力的增强,也渐渐有所发展,但要想取得更为辉煌的成就,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借鉴古人和国外好的经验和技术,引入国外新的理念,促进产生新的风格和流派,在自己的文化土壤上兼收并蓄,建立起自我发展创新的理论和学术体系,这是能使我们的现代园林艺术

能再次昂首阔步走向世界的惟一途径。嫠

【参考文献】

[1]明代:计成.《园治》.1962年5月第1版.

●一—————!二一.——一

[2]人民教育出版社美术室.《美术》.2001年1月第3版.[3]全国中师美术教材编委会.《美术鉴赏》.1983年5月第l版

(上接第310页)居民的多,这样直接造成了城乡差距的拉大,农村居民的公共需求更难解决;还有公共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公共资源被挤占、侵吞的现象很多,就比如社会保障基金方面的腐败问题就是举不胜举。

所以,要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真正的为满足公众的利益服务.那么公共资源的管理体制必须完善健全。

(二)做“全”求“均”,是当前公共服务供给工作的努力方向

政府在加强公共服务供给上面,加大投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着眼于当前“内需不足”、“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中国国情.起码要先做到:

一是要“全”。尽快使基本的社会公共服务覆盖到全体居民。

中国2006年的公共财政收入已达到4万亿元.现有的人均公共财力已远远超过了当年的美国和英国。那么既然是公共品,首先要解决的是覆盖面的问题,其次才是水平等问题。现阶段的当务之急,是尽快覆盖到全体居民,让所有的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是要“均”。逐步改变全民在享受公共品上的差异。

现阶段,我国扩大内需方面体现出来的主要问题就是老百姓日益

增长的公共品需求与公共品供给不足的矛盾。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人与人之间在公共品享受方面的不平等会使这个矛盾更加激化.内需问题更加复杂。所以从新阶段的历史特点及现实需求出发,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该成为我们政府在这一阶段加强公共品供给方面的主要任务。

持。庶、眵

当然,要切实解决问题,还需要长期的制度、政策、实践方面的支

●卜——————————————————————————————一【参考文献】

[1]丁元竹,江汛清.我国社会公共服务功绩不足原因分析.

[2]孙立平.扩大内需还是满足内需.

[3】王颖.完善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一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作者简介:蛹川丹,浙江省衢州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责任编辑:云剑]

中国园林传统造园手法浅析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倪慧

靖江职业教育中心校,江苏,靖江,214500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07(33)1次

参考文献(3条)1.计成 园治 1962

2.人民教育出版社美术室 美术 2001

3.《全国中师美术教材》编委会 美术鉴赏 1983

本文读者也读过(3条)

1. 陈婧倩 "神"之园与"圣"之园——中西方古典园林审美差异的宗教浅析[期刊论文]-园林2010(10)2. 张晶 传统宗教文化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期刊论文]-现代商贸工业2008,20(7)3. 何晟 道家哲学思想对中国山水园林风格形成的影响[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10(1)

引证文献(2条)

1.周曙.郑鹏.黄婉春 浅议中国园林中的意境观和构景观[期刊论文]-北方园艺 2010(10)2.黄子隽 浅谈中西造园艺术对中国现代庭园发展的启示[期刊论文]-绿色科技 2012(7)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kjxx200733225.aspx


相关文章

  • 浅析景观设计与室内设计手法的转换
  • 浅析景观设计与室内设计手法的转换 摘要 讲述了景观设计与室内设计的基本概念,介绍了当今社会的现状,由于城市的繁荣,楼盘林立,大家感觉自己像呆在一个个牢笼里面一样,与自然隔离日趋严重,人们的体能下降,所以现代人提出回归自然的主张,对山石树木等 ...查看


  • 简析清代北方私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异同
  • 2010年2月 缘色科技 JournalofGrinScienceandTechnology 第2期 简析清代北方私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异同 曲 琛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100038) 摘要:受自然及人文环境差异的影响,并同 ...查看


  • 浅析中国古建筑之皇陵
  • 浅析中国古建筑之皇陵 摘要:中国古代建筑按功能分为以下7 个大类:居住建筑.城市公共建筑.宫殿建筑.礼制与祠祀建筑.陵墓建筑.佛教建筑.园林和园林建筑.陵墓建筑,是专供安葬并祭祀死者而使用的建筑.由地下和地上两大部分组成.地下部分用以安葬死 ...查看


  • 浅析建筑的风格与流派
  • 浅析建筑的风格与流派 摘要:建筑风格是世界各地不同时期多元文化的体现,它的出现在一 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水平和人们的价值取向,建筑风格按 不同的分类标准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态势.创作风格近似或相同的建筑 师形成了自己的派别,他们的存在让 ...查看


  • 古为今用_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之现代意义
  • - [ 绿色视点 - 张鑫 我 国 古 代 园 林起 源 于 殷 未 周 初 约 在公元前 世纪 据 文 字 记 载 这 种 最 " " . , 游 赏 内 容 主 要 追 求视 觉景 观美 私 家 园 . 私 家 园 ...查看


  • 浅析新中式居住小区景观设计
  • 浅析 新中居住 小式区观景设 ■计梁世 杰 [摘 要]新中 式是承传统传中式 风格的 髓 ,是传精统格 风在 当 前时 代背 景 下的 演新 .绎新 中式 的居 住小 区 景 观 设 计 二. 设 计 理念 的 民居在真 正意 义 上 回 ...查看


  • 从白居易的履道坊宅园探究唐代的文人园林观
  • [摘 要]从白居易的履道坊宅园入手,分别分析了履道坊宅园的总体规划布局.营建背景及园主人的心路历程.立意.外环境的选择.植物景观的营造,并浅析了庐山草堂的造园手法,归纳了白居易在履道坊建造过程中追求人居和谐的总体布局.自然主义倾向的植物景观 ...查看


  • 艺术设计史论文
  • 课程名称: 艺术设计史 (学历硕士) 学 生:何光乾 学 号:[1**********] 任课教师:严 屏 专 业:艺术学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二O一一年四月 浅议中国与法国的传统园林 摘 要 中国传统园林是东方园林文化的精华,法国传统园林是 ...查看


  • 从传统中蜕变_日本现代园林的转型启示
  • 从传统中蜕变--日本现代园林的转型启示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Tradition--Tak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Japa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or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