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建筑的差异

略论中西方建筑的差异

玲玲

一、 中西建筑差异的表现

1. 封闭与开放:中国的四合院、围墙、影壁等显示了内向、封闭的倾向,而西方强调应以外部空间为主,称中心广场为“城市的客厅”“、城市的起居室”等,有将室内转化为室外的意向。

2. 内向与外向:中国人营造的园林,一般都反映了对自然环境的悠远情谊和守土重农意识,比较注重别人与自我的“安其居,互不相犯”,这满足了中国人倾于保守、防范、协和相安的心理需要。而欧洲大陆的规则式园林无论在布局、构图以及意境等多方面都能给人以眼界开阔、构思宏伟、手法复杂、情调浪漫之感;而其几何式园林则体现了天人对立、人定胜天、天人相分的思维与精神理念。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反映了西方人征服自然的外向、进取、外求的行为模式与价值取向。

3. 静态与动态:中国园林里的水池、河渠等,一般都呈婉约纤丽之态、微波弱澜之势。其布局较为注重虚、实结合,情致则强调动、静分离且静多而动少。这种构思和格局较适于塑造宽松与疏朗、宁静与幽雅的环境空间,有利于凸现清逸与自然、变换与协调和寄情于景的人文气质。而西方园林里的喷泉、瀑布、流泉等等,大都气韵恢宏且动态感较强,表现出某种奔放、灵动、热烈、前涌之势。

4. 含蓄与外露:中国较强调曲线与含蓄美,园林的布局、立意、选景皆强调虚实结合,文质相副,或追求自然景致,或钟情田园山水,或曲意寄情托志。而西方则以平直、匀称和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为美,如开阔平坦的大草坪、巨大的露天运动场以及宏伟壮丽的高层建筑等皆强调轴线和体现几何图形的分析性,而平直、空阔、外露等无疑都是深蕴于其中的重要特点在建筑方面,中国人重视整体的和谐,西方人重视个体的差异。中国哲学讲究事物的对立统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而西方哲学主张客观世界的独立性,主客观分离,相反而不相成。

5. 群体与个体:中国建筑尤其是院落式建筑注重群体组合,“院”一般是组合体的基本单位,这是中国文化传统中较为强调群体而抑制甚至扼制个性发展的反映,或与之有很大的关系。比如,一望无际的大大小小、方方正正的四合院,从地面上层层展开,在时间中呈现她的音韵,每一片青一色的灰色屋顶下,安住着一个温暖的家。若在雨中观景,一派“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丛树万人家”的意境更显得格外幽远与深长,耐人寻味。而西方的单体建筑则表现个性的张扬和“人格”的独立,认为个体突出才是不朽与传世之作。像法国巴黎的万神庙、高达320米的埃菲尔铁塔,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比萨斜塔,美国波士顿的约翰·汉考克大厦等等,都是这一哲学思想或文化理念的典型表现。这些卓然独立、各具风采的建筑,能给人以突出、激越、向上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二、 中西方建筑差异的原因

1.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不同

我国是以农耕为主的农业文明之国,这种以农为主的经济生活,早早催醒了中华民族对农业生产对象--土地和植物的审美情感,人们对于生于斯、养于斯的土地和植物是如此的眷念,这便使得我们的祖先在开始营造之日,很自然的将搜寻建筑材料的注意力,放在随处可见的土与木上,促使中国建筑已开始就朝土木结构的方向发展。大量的考古资料证明:处于我国雏形期的穴居、浅穴居、巢居等建筑,无一不是黄土与树木为基本材料。随着人类生产技术的进步,建筑材料也在不断进步,然而以黄土筑墙、台,已木梁、木柱为房屋骨架的传统却依然沿袭至明清,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最基本的特征。这一方面是由于黄河流域取之不竭的土材资源和长江流域丰富的森林植被资源,同时也与中国传统建筑自身的结构技术发展有关。夯土技术是中国传统技术建筑基本的技术,用夯土建成的台基,既保障了木构建筑的稳定,同时也有防地面潮湿,避免木柱基部受雨木浸泡腐蚀的功能。用夯土筑成的墙,亦具有较好的维护作用。但由于土墙承重能力差,故中国传统建筑长期采用梁柱支撑屋顶重量。

相反,作为西方古建筑代表的古希腊、古罗马帝国是位于地中海沿岸的半岛国家,这里地势崎岖,河流短促,缺少开阔地和平原,土质稀松而石材丰富,分布着广泛的石灰岩和大理石。尽管古希腊早期的建筑也用木质,但由于这些地区的降雨丰富,空气湿润,木质易受潮腐朽,于是人们开始用石材代替木材建造房屋。

2. 社会形态和文化氛围的不同

中国长期处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下统一、稳定,处处显出皇权的威严。“大一统”的行政管理使得建筑缺少变革的活力,因而因循守旧,拘于程式和规范。中国古代社会长期的君主专制政体,将皇权推向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被称为“天子”,是世俗社会的主宰,亦是神在人间的代表。加之儒家“敬鬼神而远之”,宣扬“君权神授”、“忠君爱国”,从而为皇权蒙上了神圣的光环,“尊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反映在建筑上,首先是皇帝所居的宫殿建筑受到高度重视,其布局一定位于都城的核心。为了表现皇权的威严,统治者一方面通过严格规范建筑的等级别君臣之尊卑,一方

面又通过宫殿的内部空间安排,环境设计、建筑装修来烘托皇家的至尊与高贵。因此可以说,宫殿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最重要的类型,代表着时代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西方古代社会常常处于分裂割据,各国对峙并立的状态,为区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建筑在它能表现自我主体的地方得到不遗余力的发挥,使得各地区,各时代的建筑均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色,绝少雷同。西方古代社会是一个泛神论的社会,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有自己信仰的众神,对神的崇拜,导致西方哲学精神中超现实、中彼岸的思想。于是,一座座单体建筑拔地而起,高耸入云,将人们的观念引向上苍,以呼唤天国的幸福。

3. 中西方建筑风格侧重点不同

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和谐”之美为基调。尽管我国先秦时期的建筑也曾有过高台榭、美宫室,气势磅礴、壮丽辉煌的阳刚之美,但随着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汉以后,中国传统建筑这种展现对抗力度的阳刚之美逐步走向“和谐”与含蓄之美。以内封闭的内部空间组合,纡余委曲的建筑序列层次,婉转、舒缓的建筑节奏韵律和凝重、自然的建筑装饰设计,给人以亲切、温馨、安闲、舒适的审美心理感受。在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个体服从于整体,追求和谐。

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石头、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质感生硬、冷峻,理性色彩浓,缺乏人情味。在建筑的形体结构方面,西方古典建筑以夸张的造型和撼人的尺度展示建筑的永恒与崇高,以体现人之伟力。那些精密的几何比例,那些充满张力的穹窿与尖拱,那些傲然屹立的神殿、庙坛,处处皆显示出一种与自然的对立和征服,从而引发人们惊异、亢奋、恐怖等审美情绪。就连以山水自然之美为题材的园林建筑,亦一反中国式的“天人合一”,而表现天人对立,人定胜天为主题。

三、 以中国故宫与外国名宫的比较为例

1. 与白金汉宫的比较

御座室是作为世界五大名宫之一的白金汉宫的著名宫室,御座室内挂有水晶吊灯,四周墙壁顶端绘有十五世纪玫瑰战争的情景。正中的御座是当今女王1953年加冕时和王夫爱丁堡公爵使用的,室内还保存了维多利亚女王的加冕御座和英王乔治四世加冕时使用的四张大座椅。可以看出,加冕是英国封建时期的君主的重要活动,而同为封建社会的中国则没有这一制度,一有此可见,比起英国,古代的中国应当是更少地受到宗教神学的影响,始终属于世俗法的范畴之内,而不同于很多将世俗法和神权法糅而合一的欧洲国家。

2. 与凡尔赛宫的比较

同为世界五大名宫之一,凡尔赛宫内部装潢则以巴洛克(色彩浓烈的、戏剧性的绘画中看到)风格为主,正宫前面是一座风格独特的 “ 法兰西式 ” 的大花园,园内树木花草别具匠心,使人看后顿觉美不胜收。而建筑群周边园林亦是世界著名。它与中国古典和皇家园林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它完全是人工雕琢的,极其讲究对称和几何图形化。这与故宫内部简约、凝重的装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可见,中国的封建律法较之法国而言是更加正统、严肃的,这恐怕归根于中国的高度集中的皇权,而正是这种中外政治上的差别导致了中外封建法上的差别。与中国故宫三大殿均以“和”字贯穿不同,凡尔赛宫的内部装饰上有时还会出现盔甲和兵器,这恐怕又体现了中国封建法律“和”的最终目的,当然了,这是以暴力作为保证的,但毕竟只是方式。凡尔赛宫过分追求宏大奢华使得居住功能极不方便。宫中没有一处厕所或盥洗设备,连王太子都不得不在卧室的壁炉内便溺;路易十五亦极端厌恶寝宫,认为它虽然宽敞豪华,却不保暖。这是凡尔赛宫的弊端所在。反观故宫,虽不及凡尔赛宫的奢华,居住确是极为方便,这种建筑上的实用主义思想在封建律法上也是有所体现的。

3. 与克里姆林宫的比较

一个俄罗斯谚语这样形容雄伟庄严的克里姆林宫:“莫斯科大地上,唯见克里姆林宫高耸;克里姆林宫上,唯见遥遥苍穹。”克里姆林宫是俄罗斯世俗和宗教的文化遗产,它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公元14~17世纪俄罗斯东正教的活动中心。作为政治中心,它的建筑风格体现了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作为东正教的活动中心,它是完美的宗教建筑。而当这二者合二为一的时候,不难知道,东正教的教义是与统治思想的主体是有很大的共性的,或者说在很多方面是根本一致的。由此可见在封建时期的俄国宗教对于政治,对于思想,对于法律影响之大。在封建时期的中国,其主体思想儒家思想通过纲常伦理的思想约束人们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和西方宗教所相同的作用,或者说,儒家思想是一种不同于西方宗教的宗教。但是仅从建筑风格来看,我们很容易就可分辨出克里姆林宫与东正教的渊源但却很难发现故宫和传统儒家思想的共同性。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这是由于两种思想对于异种文化截然不同的态度决定的:东正教只信仰一个上帝,一种理论,对于异端文化持排斥、否定、无法容忍的态度,是一种打压“异端”文化的宗教,而中国的儒家思想则持“和而不同”的态度,对于别的文化更多的是吸收、同化,故而道家、墨家、以至于佛家的文化都能很好的融于其

中。这似乎也给了中国法制更多的弹性,使其可以取长补短,更好的发挥应有的作用。

略论中西方建筑的差异

玲玲

一、 中西建筑差异的表现

1. 封闭与开放:中国的四合院、围墙、影壁等显示了内向、封闭的倾向,而西方强调应以外部空间为主,称中心广场为“城市的客厅”“、城市的起居室”等,有将室内转化为室外的意向。

2. 内向与外向:中国人营造的园林,一般都反映了对自然环境的悠远情谊和守土重农意识,比较注重别人与自我的“安其居,互不相犯”,这满足了中国人倾于保守、防范、协和相安的心理需要。而欧洲大陆的规则式园林无论在布局、构图以及意境等多方面都能给人以眼界开阔、构思宏伟、手法复杂、情调浪漫之感;而其几何式园林则体现了天人对立、人定胜天、天人相分的思维与精神理念。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反映了西方人征服自然的外向、进取、外求的行为模式与价值取向。

3. 静态与动态:中国园林里的水池、河渠等,一般都呈婉约纤丽之态、微波弱澜之势。其布局较为注重虚、实结合,情致则强调动、静分离且静多而动少。这种构思和格局较适于塑造宽松与疏朗、宁静与幽雅的环境空间,有利于凸现清逸与自然、变换与协调和寄情于景的人文气质。而西方园林里的喷泉、瀑布、流泉等等,大都气韵恢宏且动态感较强,表现出某种奔放、灵动、热烈、前涌之势。

4. 含蓄与外露:中国较强调曲线与含蓄美,园林的布局、立意、选景皆强调虚实结合,文质相副,或追求自然景致,或钟情田园山水,或曲意寄情托志。而西方则以平直、匀称和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为美,如开阔平坦的大草坪、巨大的露天运动场以及宏伟壮丽的高层建筑等皆强调轴线和体现几何图形的分析性,而平直、空阔、外露等无疑都是深蕴于其中的重要特点在建筑方面,中国人重视整体的和谐,西方人重视个体的差异。中国哲学讲究事物的对立统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而西方哲学主张客观世界的独立性,主客观分离,相反而不相成。

5. 群体与个体:中国建筑尤其是院落式建筑注重群体组合,“院”一般是组合体的基本单位,这是中国文化传统中较为强调群体而抑制甚至扼制个性发展的反映,或与之有很大的关系。比如,一望无际的大大小小、方方正正的四合院,从地面上层层展开,在时间中呈现她的音韵,每一片青一色的灰色屋顶下,安住着一个温暖的家。若在雨中观景,一派“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丛树万人家”的意境更显得格外幽远与深长,耐人寻味。而西方的单体建筑则表现个性的张扬和“人格”的独立,认为个体突出才是不朽与传世之作。像法国巴黎的万神庙、高达320米的埃菲尔铁塔,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比萨斜塔,美国波士顿的约翰·汉考克大厦等等,都是这一哲学思想或文化理念的典型表现。这些卓然独立、各具风采的建筑,能给人以突出、激越、向上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二、 中西方建筑差异的原因

1.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不同

我国是以农耕为主的农业文明之国,这种以农为主的经济生活,早早催醒了中华民族对农业生产对象--土地和植物的审美情感,人们对于生于斯、养于斯的土地和植物是如此的眷念,这便使得我们的祖先在开始营造之日,很自然的将搜寻建筑材料的注意力,放在随处可见的土与木上,促使中国建筑已开始就朝土木结构的方向发展。大量的考古资料证明:处于我国雏形期的穴居、浅穴居、巢居等建筑,无一不是黄土与树木为基本材料。随着人类生产技术的进步,建筑材料也在不断进步,然而以黄土筑墙、台,已木梁、木柱为房屋骨架的传统却依然沿袭至明清,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最基本的特征。这一方面是由于黄河流域取之不竭的土材资源和长江流域丰富的森林植被资源,同时也与中国传统建筑自身的结构技术发展有关。夯土技术是中国传统技术建筑基本的技术,用夯土建成的台基,既保障了木构建筑的稳定,同时也有防地面潮湿,避免木柱基部受雨木浸泡腐蚀的功能。用夯土筑成的墙,亦具有较好的维护作用。但由于土墙承重能力差,故中国传统建筑长期采用梁柱支撑屋顶重量。

相反,作为西方古建筑代表的古希腊、古罗马帝国是位于地中海沿岸的半岛国家,这里地势崎岖,河流短促,缺少开阔地和平原,土质稀松而石材丰富,分布着广泛的石灰岩和大理石。尽管古希腊早期的建筑也用木质,但由于这些地区的降雨丰富,空气湿润,木质易受潮腐朽,于是人们开始用石材代替木材建造房屋。

2. 社会形态和文化氛围的不同

中国长期处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下统一、稳定,处处显出皇权的威严。“大一统”的行政管理使得建筑缺少变革的活力,因而因循守旧,拘于程式和规范。中国古代社会长期的君主专制政体,将皇权推向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被称为“天子”,是世俗社会的主宰,亦是神在人间的代表。加之儒家“敬鬼神而远之”,宣扬“君权神授”、“忠君爱国”,从而为皇权蒙上了神圣的光环,“尊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反映在建筑上,首先是皇帝所居的宫殿建筑受到高度重视,其布局一定位于都城的核心。为了表现皇权的威严,统治者一方面通过严格规范建筑的等级别君臣之尊卑,一方

面又通过宫殿的内部空间安排,环境设计、建筑装修来烘托皇家的至尊与高贵。因此可以说,宫殿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最重要的类型,代表着时代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西方古代社会常常处于分裂割据,各国对峙并立的状态,为区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建筑在它能表现自我主体的地方得到不遗余力的发挥,使得各地区,各时代的建筑均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色,绝少雷同。西方古代社会是一个泛神论的社会,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有自己信仰的众神,对神的崇拜,导致西方哲学精神中超现实、中彼岸的思想。于是,一座座单体建筑拔地而起,高耸入云,将人们的观念引向上苍,以呼唤天国的幸福。

3. 中西方建筑风格侧重点不同

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和谐”之美为基调。尽管我国先秦时期的建筑也曾有过高台榭、美宫室,气势磅礴、壮丽辉煌的阳刚之美,但随着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汉以后,中国传统建筑这种展现对抗力度的阳刚之美逐步走向“和谐”与含蓄之美。以内封闭的内部空间组合,纡余委曲的建筑序列层次,婉转、舒缓的建筑节奏韵律和凝重、自然的建筑装饰设计,给人以亲切、温馨、安闲、舒适的审美心理感受。在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个体服从于整体,追求和谐。

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石头、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质感生硬、冷峻,理性色彩浓,缺乏人情味。在建筑的形体结构方面,西方古典建筑以夸张的造型和撼人的尺度展示建筑的永恒与崇高,以体现人之伟力。那些精密的几何比例,那些充满张力的穹窿与尖拱,那些傲然屹立的神殿、庙坛,处处皆显示出一种与自然的对立和征服,从而引发人们惊异、亢奋、恐怖等审美情绪。就连以山水自然之美为题材的园林建筑,亦一反中国式的“天人合一”,而表现天人对立,人定胜天为主题。

三、 以中国故宫与外国名宫的比较为例

1. 与白金汉宫的比较

御座室是作为世界五大名宫之一的白金汉宫的著名宫室,御座室内挂有水晶吊灯,四周墙壁顶端绘有十五世纪玫瑰战争的情景。正中的御座是当今女王1953年加冕时和王夫爱丁堡公爵使用的,室内还保存了维多利亚女王的加冕御座和英王乔治四世加冕时使用的四张大座椅。可以看出,加冕是英国封建时期的君主的重要活动,而同为封建社会的中国则没有这一制度,一有此可见,比起英国,古代的中国应当是更少地受到宗教神学的影响,始终属于世俗法的范畴之内,而不同于很多将世俗法和神权法糅而合一的欧洲国家。

2. 与凡尔赛宫的比较

同为世界五大名宫之一,凡尔赛宫内部装潢则以巴洛克(色彩浓烈的、戏剧性的绘画中看到)风格为主,正宫前面是一座风格独特的 “ 法兰西式 ” 的大花园,园内树木花草别具匠心,使人看后顿觉美不胜收。而建筑群周边园林亦是世界著名。它与中国古典和皇家园林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它完全是人工雕琢的,极其讲究对称和几何图形化。这与故宫内部简约、凝重的装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可见,中国的封建律法较之法国而言是更加正统、严肃的,这恐怕归根于中国的高度集中的皇权,而正是这种中外政治上的差别导致了中外封建法上的差别。与中国故宫三大殿均以“和”字贯穿不同,凡尔赛宫的内部装饰上有时还会出现盔甲和兵器,这恐怕又体现了中国封建法律“和”的最终目的,当然了,这是以暴力作为保证的,但毕竟只是方式。凡尔赛宫过分追求宏大奢华使得居住功能极不方便。宫中没有一处厕所或盥洗设备,连王太子都不得不在卧室的壁炉内便溺;路易十五亦极端厌恶寝宫,认为它虽然宽敞豪华,却不保暖。这是凡尔赛宫的弊端所在。反观故宫,虽不及凡尔赛宫的奢华,居住确是极为方便,这种建筑上的实用主义思想在封建律法上也是有所体现的。

3. 与克里姆林宫的比较

一个俄罗斯谚语这样形容雄伟庄严的克里姆林宫:“莫斯科大地上,唯见克里姆林宫高耸;克里姆林宫上,唯见遥遥苍穹。”克里姆林宫是俄罗斯世俗和宗教的文化遗产,它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公元14~17世纪俄罗斯东正教的活动中心。作为政治中心,它的建筑风格体现了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作为东正教的活动中心,它是完美的宗教建筑。而当这二者合二为一的时候,不难知道,东正教的教义是与统治思想的主体是有很大的共性的,或者说在很多方面是根本一致的。由此可见在封建时期的俄国宗教对于政治,对于思想,对于法律影响之大。在封建时期的中国,其主体思想儒家思想通过纲常伦理的思想约束人们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和西方宗教所相同的作用,或者说,儒家思想是一种不同于西方宗教的宗教。但是仅从建筑风格来看,我们很容易就可分辨出克里姆林宫与东正教的渊源但却很难发现故宫和传统儒家思想的共同性。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这是由于两种思想对于异种文化截然不同的态度决定的:东正教只信仰一个上帝,一种理论,对于异端文化持排斥、否定、无法容忍的态度,是一种打压“异端”文化的宗教,而中国的儒家思想则持“和而不同”的态度,对于别的文化更多的是吸收、同化,故而道家、墨家、以至于佛家的文化都能很好的融于其

中。这似乎也给了中国法制更多的弹性,使其可以取长补短,更好的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关文章

  • 中西方建筑
  • 程 论 文 论文题目:____ _中西方建筑的比较______ 中西方建筑的比较 [摘 要]:比较中西方建筑,会发现二者有很大差异.导致中西方建筑风格不同的主要因素是地域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更是因为中西建筑自古都有较为独立的发展,而交流却甚 ...查看


  • 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及表现
  • 中西方建筑哲学的差异及其表现 近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中外建筑史>这门课,通过这门课使我了解到了中外建筑的样式风格,建筑的施工工艺,以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建筑的审美需求.让我开阔了视野,并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念,了解和吸收了许多知识. ...查看


  • 中西文化差异
  • 中西文化差异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人类世界是由多民族复合而成的.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同民族在不同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下生存.繁衍.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在人类文化发生之初,生活在不同地理背景 ...查看


  • 解读中西方古典园林之差异
  • 摘要:通过对中国与西方国家园林的深度解析,比较其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从传统文化和历史文脉方面寻求其根本原因.合理评价中西古典园林的可取之处,借鉴西方的传统优秀的造园手法,结合中国的传统技艺与现实情况,希望能对中国如今的造园艺术以及设计理念有 ...查看


  • 浅析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 浅析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记录和见证者,作为凝固了的文化艺术品,从未间断过对人们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文化特质.哲学体系.艺术风格.审美观念.建筑历史等方面来看,中西方建筑文化存在许多明显差异. 1.中国的宫室建筑带有 ...查看


  • 从美学看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 从美学看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摘要:由于地域阻隔和文化差异的原因,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西建筑在相对封闭的系统内各自独立发展,很少有交流的机会,从而形成了差别极大的建筑风格.中西建筑的差别,其本质是文化差别的表现.它反映了物质环境,社会形态 ...查看


  • 对中西方古建筑特点以及发展趋势的探讨
  • 对中西方古建筑特点以及发展趋势的探讨 摘要:古代建筑是人类比较大的成果,其不仅仅是为人们提供一个居住场所,更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象征.从不同的建筑类型中我们可以看到各自不同的文化类型.中西方的建筑物有着很大胆差别,但是这些差别同事反映了中西方文 ...查看


  • 中西方宗教文化比较 --以雕塑作品为例
  • 中西方宗教文化比较 --以宗教雕塑发展的特点为例 [摘 要] 宗教与艺术同为上层建筑,都是人类深窥的情感启示.众所周知,宗教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宗教精神的浸染,造成了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状态.同时它也是构成不同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 ...查看


  • 浅论中西建筑特点的差异性
  • 民居,血缘家族的居住环境,百姓的生死之所,由于中西血缘家族文化及其生活观念的差异,导 中西民居文化的不同特性.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