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经济地理学知识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意
义和现实意义,并举实例
目录
1.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区位条件分析 ........................................................................................ 2
1.1北京地理区位条件分析 ............................................................................................................. 2
1.2天津地理区位条件分析 ..................................................................................................... 3
1.3.河北地理区位条件分析 .................................................................................................. 4
2.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背景 ........................................................................................................ 5 2.1.会议背景 .......................................................................................................................... 5
2.2.协同历史 .......................................................................................................................... 6 2.3发展背景 ............................................................................................................................. 6
2.4政策突破............................................................................................................................. 6
3.京津冀三地的发展现状 ................................................................................................................ 7
3.1京津冀经济发展现状 ......................................................................................................... 7
3.2京津冀交通发展现状 ......................................................................................................... 8
3.3京津冀工业发展现状 ......................................................................................................... 9
3.4京津冀市场发展现状 ......................................................................................................... 9
4.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条件、优势与面临的问题与发展的机遇 .......................................... 10
4.1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优势 ................................................................................................... 10
4.2 京津冀经济合作的条件 .................................................................................................. 13
4.3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 ........................................................................................... 14
4.4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分析 ........................................................................................... 17
5.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 23
5.1短期发展战略明确城市定位 ........................................................................................... 23
5.2中长期发展战略 ............................................................................................................... 24
5.3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 25
6.总结 ............................................................................................................................................. 27
6.1.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建议 ........................................................................................... 27
6.3.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展望 ........................................................................................ 27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的重大战略。本文主要讲了京津冀三地所处的地理区位条件;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的北京;京津冀三地的发展现状;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的优势、条件及其所面临的问题与机遇;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最后总结,并对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 区位条件分析 协同发展现状 产业转移 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望与建议
1.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区位条件分析
1.1北京地理区位条件分析
一.自然地理区位条件
(一)地理位置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全国政治、文化、交通、旅游和国际交往的中心。全市由11个区和7个县组成。北京位于东经115.7°至117.4°,北纬39.4°至41.6°,总面积16410.54平方公里。位于华北平原北部,毗邻渤海湾,上靠辽东半岛,下临山东半岛。北京与天津相邻,并与天津一起被河北省环绕。东南部为平原,;西部山地,她的北部、东北部山地
(二)气候 北京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春秋短、冬夏长,一年四季分明。春花、秋月、夏雨、冬雪,是其各季气候的不同特色,不论你何时来京观光,均有迷人的风彩。北京春秋季较短,夏冬季稍长。一月份较冷,月均气温-4.7℃,七月份稍 热,月均气温26.1℃。
(三)降水:年均降雨量650毫米,降水量较少。由于北京地处在华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而大陆性也比较强,冬季降水稀少,虽然夏季降水较多,但由于森林覆盖率低,储水功能不好,雨季也很短暂、本身水资源就比较匮乏;加上人口较多,工业需水较多,沙尘暴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了北京的干旱。
(四)自然资源:矿产资源丰富;植物资源:地带性植被类型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并间有温性针叶林的分布
水资源:北京天然河道自西向东贯穿五大水系,多由西北部山地发源,穿过崇山峻岭,向东南蜿蜒流经平原地区,最后分别汇入渤海。北京没有天然湖泊,水资源短缺,北京市有水库85座。
(五)土壤:按照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北京的土壤应该是黄棕壤。但是就一个地区内的小范围地区而言又有差异。土壤分布有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
二.社会区位条件分析
(一)人口:人口1150万,人口众多。(总面积1680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占地1040平方公里)。
(二)市场:市场广阔
(三)劳动力:。高素质劳动力较多,但却出现供需矛盾,劳动力短缺
(四)技术:北京拥有全国最多、最著名的高校和研究机构,是我国乃至世界罕见的智力密集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科技综合实力全国第一,教育
全国第一
(五)交通:北京身为中国的首都、国际性的大都市,这里的交通也是很发达的,不管是飞机、铁路还是公路都有很完整的交通路线,国际性的机场就有两个,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交通都很方便,交通发达。
(六)土地资源: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全市农用地1643.97万亩、建设用地506.57万亩、未利用地311.04万亩,分别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6.8%、20.6%、12.6%。。总体上看,北京市建设用地比重较高,具有大都市的土地利用特点。农业用地以林地和耕地为主,林地69.1万公顷,占农用地总量的62.5%;耕地23.34万公顷,占农用地总量的21.1%。建设用地以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为主,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6.79万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82.9%;未利用地以荒草地为主
1.2天津地理区位条件分析
一自然地理区位
(一)地理位置:天津位于东经116°43'至118°04',北纬38°34'至40°15'之间。市中心位于东经117°10',北纬39°10'。地处华北平原北部,东临渤海,北依燕山。天津位于海河下游,地跨海河两岸,是北京通往东北、华东地区铁路的交通咽喉和远洋航运的港口,有“河海要冲”和畿辅门户”之称。对内腹地辽阔,辐射华北、东北、西北13个省市自治区,对外面向东北亚,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
(二)气候:天津是一个个四季分明的城市 东冷夏热,而且多风,是典型的暖温带季风性气候,主要气候特征是,四季分明,春季多风,
(三)降水:干旱少雨;夏季炎热,雨水集中;
(四)自然资源:水资源:天津地跨海河两岸,而海河是华北最大的河流,天津还多次引黄济津,并有一定数量的地下水。天津地下水蕴藏量丰富,山区多岩溶裂隙水,水质最好,矿化度低。矿产资源丰富,都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油气:天津有充足的油气资源。燃料矿主要埋藏在平原区和渤海湾大陆架,有石油、天然气和煤成气等。天津有渤海和大港两大油田,是国家重点开发的油气田。已探明石油储量40亿吨,油田面积100多平方公里,天然气地质储量1500多亿立方米,煤田面积80平方公里。地热资源:蕴藏较为丰富的地下热水资源。海洋资源:天津海岸线位于渤海西部海域,海洋资源突出表现为,滩涂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水资源、海洋油气资源。滩涂面积约370多平方公里,正在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主要是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底栖生物和潮间带生物。海水成盐量高,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盐产地,拥有中国最大的盐场。进行海水淡化,解决淡水不足的潜力很大。海洋油气资源丰富,已发现45个含油构造,储量十分可观。天津有取之不尽的海盐资源。天津有约153公里的海岸线,中国最著名的海盐产区长芦盐场就位于这里,2005年年产原盐230万吨,占全国海盐总产量的1/10。
(五)土地资源:天津市土地资源丰富。全市的土地,除北部蓟县山区、丘陵外,其余地区都是在深厚积沉物上发育的土壤。在海河下游的滨海地区,有待开发的荒地、滩涂1214平方公里,是发展石油化工和海洋化工的理想场地。
(六)土壤:分布面积较大的有潮土、棕壤、褐土、风沙土等。
二.社会区位条件分析
(一)人口:截至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516.8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4.60万人。其中,外来常住人口476.1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5.27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增量的79.1%,人口众多。
(二)交通:天津市由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和具有先进的电信通信网及便利的邮政网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天津公路网是以国道和部分市级干线为骨架,以放射状公路为主的网络系统,以外环线沟通各条放射公路的联系。天津是北京通往东北和上海方向的重要铁路枢纽。航空是国内干线机场、国际定期航班机场、国家一类航空口岸,中国主要的航空货运中心之
一。滨海国际机场代理国内外客货运包机业务,提供一条龙服务,为各航空公司提供地面代理业务。航运天津港是世界等级最高、中国最大的人工深水港、吞吐量世界第四的综合性港口,位于滨海新区。天津在渤海西岸的盐碱滩涂上建成的吞吐量两亿吨的第二港口天津南港于2011年08月31日开港试通航,也称天津港的南港区。
(三)市场:市场广阔
(四)劳动力:劳动力短缺,人才需求旺盛的用人单位集中在内资企业,因此建议求职人员多尝试到中小型企业求职。
(五)技术:科技教育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三,科技发达。
1.3.河北地理区位条件分析
一.自然地理区位
(一)地理位置:河北省环抱首都北京,地处东经113°27′~119°50′,北纬36°05′~42°40′之间。总面积18.85万平方公里,省会石家庄市。北距北京283公里,东与天津市毗连并紧傍渤海,东南部、南部衔山东、河南两省,西倚太行山与山西省为邻,西北部、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东北部与辽宁省接壤。
(二)地貌:河北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复杂多样,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类型齐全,有坝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山地、河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
(三)气候:河北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月平均气温在3℃以下,七月平均气温18℃至27℃,四季分明。
(四)降水:年均降水量484.5毫米;降水量少。
(五)自然资源:河北省植物种类繁多;湿地资源:河北省湿地资源丰富,类型众多,既有浅海、滩涂,又有陆地河流、水库、湖泊及洼地;水资源:河北省是个水资源匮乏的省份;矿产资源:河北是国家确定的13个煤炭基地之一,即冀中煤炭基地;地热资源:地热资源分布广泛,主要集中于中南部地区。
二.社会区位条件分析
(一)人口:河北是人口大省,人口众多,2014年止人口总量在全国排第六位
(二)交通:河北省是首都北京连接全国各地的交通枢纽。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河北省已形成了陆、海、空综合交通运输网。河北省共有25条主要干线铁路通过,铁路货物周转量居全国大陆省份第1位。有27条国家干线公路,公路货物周转量居全国大陆省份第2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007公里,居中国大陆省份第3位。河北海运条件十分便利,自南向北,有黄骅港、天津港、唐山港京唐港区、秦皇岛港、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唐山港曹妃甸港区等较大出海口岸。秦皇岛港年吞吐能力2亿吨,是中国大陆第2大港;唐山港京唐港区已形成3亿吨吞吐能力,
唐山港曹妃甸港区已已达到3亿吨,黄骅港年吞吐量也超过1亿吨。其中唐山港、秦皇岛港位列全国前8大海港。
(三)科技:相对于京津较落后
(四)劳动力:河北是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
(五)经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较京津落后,河北是中国重要粮棉产区。油料、麻类、甜菜、烟叶也重要,与棉花合为本省五大经济作物。畜牧业是本省仅次于耕作业的重要农业部门。河北还是中国重要渔区之一,以沿海渔业为主,秦皇岛是主要中心。
2.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背景
2.1.会议背景 201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时,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对三地协作提出七项具体要求。一周之后,李克强总理所作的首份施政报告提出将“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写入2014年重点工作,京津冀一体化也因此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2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召开了京津冀协调发展座谈会,并提出了七点要求:
一、着力加强顶层设计,抓紧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明确三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并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项目安排等方面形成具体措施。
二、要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充分发挥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协调机制的作用。
三、要着力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对接产业规划,不搞同构性、同质化发展。
四、要着力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分工协作,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提高其综合承载能力和内涵发展水平。
五、要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在已经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的基础上,完善防护林建设、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合作机制。
六、要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加快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
七、要着力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下决心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从时间点上看,1986年国家领导人已经提出过环渤海区域合作问题,京津冀区域经济概念也随之出现,但是“京津冀一体化”始终停滞在“设想”的层面。从2004年开始经过近十年的时间发展,作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才被提升到一定的高度。2011年,河北省提出打造“环首都绿色经济圈”,重点发展环首都13个县市,
唐山港曹妃甸港区已已达到3亿吨,黄骅港年吞吐量也超过1亿吨。其中唐山港、秦皇岛港位列全国前8大海港。
(三)科技:相对于京津较落后
(四)劳动力:河北是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
(五)经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较京津落后,河北是中国重要粮棉产区。油料、麻类、甜菜、烟叶也重要,与棉花合为本省五大经济作物。畜牧业是本省仅次于耕作业的重要农业部门。河北还是中国重要渔区之一,以沿海渔业为主,秦皇岛是主要中心。
2.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背景
2.1.会议背景 201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时,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对三地协作提出七项具体要求。一周之后,李克强总理所作的首份施政报告提出将“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写入2014年重点工作,京津冀一体化也因此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2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召开了京津冀协调发展座谈会,并提出了七点要求:
一、着力加强顶层设计,抓紧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明确三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并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项目安排等方面形成具体措施。
二、要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充分发挥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协调机制的作用。
三、要着力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对接产业规划,不搞同构性、同质化发展。
四、要着力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分工协作,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提高其综合承载能力和内涵发展水平。
五、要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在已经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的基础上,完善防护林建设、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合作机制。
六、要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加快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
七、要着力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下决心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从时间点上看,1986年国家领导人已经提出过环渤海区域合作问题,京津冀区域经济概念也随之出现,但是“京津冀一体化”始终停滞在“设想”的层面。从2004年开始经过近十年的时间发展,作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才被提升到一定的高度。2011年,河北省提出打造“环首都绿色经济圈”,重点发展环首都13个县市,
做好北京产业转移和经济外溢服务功能,北京提出打造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同年,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 “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推进河北沿海地区发展” ,至此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理念正式写入国家级规划。习近平总书记的此次讲话则意味着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将驶入快车道。
2.2.协同历史 第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开始实施国土整治战略,将京津冀地区作为“四大”试点地区之一(其他是沪苏浙、珠江三角洲和“三西”煤炭能源基地),要求环渤海和京津冀地区开展全面的国土整治工作,以实现区域分工协作、发挥资源比较优势、治理生态环境、开展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和人口布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这次区域合作在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节约利用、土壤污染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以后的区域合作打下了一定基础。
第二次是本世纪初,为配合北京市新的功能定位和天津滨海新区大规模建设,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在河北廊坊举行了的京津冀三方和政府、企业和学者等各界人士参与的京津冀区域合作论坛,并达成了著名“廊坊共识”,提出了在公共基础设施、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加速一体化进程的愿望;此后,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一直在据此起草有关合作规划和文件。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该规划几经调整和修改,至今还是没有出台。
2.3发展背景
从2004 年共同签署《廊坊共识》到2008年签署《北京市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经济社会发展合作的会谈纪要》和《天津市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备忘录》,标志着京津冀合作的思路和目标更加明晰。2006 年3月,京津冀区域发展合作研究第一次联席会议在廊坊召开,会议分析了京津冀区域发展与合作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对建立长期合作研究制度达成若干共识。随着京津冀三地政府协作组织和协作机制的相继建立,政府间的合作日趋频繁,有效推动了京津冀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2.4政策突破
加快推进沿海开发,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政策向河北曹妃甸、黄骅等沿海港区延伸,切实提高产业和交通设施的协同聚集能力,逐步引导京津冀人口向沿海地区的转移,缓解人口向北京过度聚集压力。
建设张承地区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推进资源税和碳排放税改革,建成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生态旅游经济区和京津冀的大数据支持中心。通过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切实缓解京津冀地区过重的燃煤消耗压力;同时通过资源税改革有效拉动地方经济,加快建设京津的生态后花园和休闲旅游通道,起到扶贫开发的积极作用。
实施京石走廊地带的协同发展工程,促使北京中关村创新政策向该地区延伸,以正定新区为突破共建产学研体系。北京应积极帮助石家庄、保定、邯郸、
邢台等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压缩。
由国务院牵头编制首都地区(以北京为中心周边地区60-80公里范围区域)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北京及其周边的开发建设,共同划定生态红线和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共同推进区域轨道网络和新城建设。
3.京津冀三地的发展现状
京津冀在经济发展上各有所长,互补性很强。北京拥有知识经济、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优势,天津拥有加工制造业和海运等优势,河北则拥有重化工业、钢铁产业和资源等优势。强化京津冀更深层次的合作,将更有利于三方合理分工、优势互补,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3.1京津冀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整体保持了稳步较快的发展态势,区域内经济总量增速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8 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8 万亿元,占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经济圈生产总值(GDP)比重的23.9%,占全国比重的9.1%,京津冀地区GDP 同比增长11.9%,超过了9.0%的全国平均水平。
以2013年为例主要分析。据北京日报报道,2013年,京津冀GDP首次突破6万亿元,达6.2万亿元,占全国10.9%。天津人均GDP达101692元,位居全国第一。
2013年,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76.9%,稳居全国第一。北京第三产业比重是河北2.1倍,是天津的1.6倍。天津的比重为48.1%,河北的比重为35.5%,而全国的比重为46.1%。去年,河北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2.4%,北京为0.8%,天津为1.3%,全国为10.0%。2013年,河北的第一产业增加值达3500.4亿元,北京为161.8亿元,天津为188.45亿元。京津第一产业增加值加起来仅相当于河北十分之一。总的来说北京的第三产业较为发达,增加量较大,河北第一产业比较发达,增加量较大。天津的第三产业也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北京市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9500.6亿元,比上年增长7.7%。天津市达14370.16亿元,比上年增长12.5%。河北省达28301.4亿元,比上年增长8.2%
。按常住人口计算,天津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01692元;北京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92210元;河北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38596元。
去年,北京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200.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
6.16%。河北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29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0%。
京津冀土地面积只有21.6万平方公里,仅占全国的%2,但是总人口达10860.5万,占全国的7.98%;地区生产总值达62172亿元,占全国的1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3661.8亿元,占全国的9.9%;进出口总额达6124.8亿美元,占全国的14.7%。
从上述的资料可以看出,京津冀的经济发展还是比较快的,经济实力稳步增强。
3.2京津冀交通发展现状
3.2.1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简介
河北省交通运输厅综合规划处副处级调研员邓伟介绍,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河北省谋划了“二环八通四连八港八枢纽”为主骨架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布局。目前,在河北省与京津之间,还存在不少“断头路”、“瓶颈路”。邓伟介绍,打通这些断头路,也有了时间表,京冀双方正在加快京昆高速、国道G111建设进度,力争今年建成通车;京津冀共同加快京台高速建设进度,其中河北段、天津段确保今年建成通车,北京方面加快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河北加快京港澳高速公路(河北段)改扩建工程建设进度,确保年底建成通车。邓伟说,预计到2020年,形成京、津、石之间以及相邻城市之间“一小时交通圈”、主要城市与周边卫星城市间“半小时生活圈”。
3.2.2区域立体交通体系逐步形成
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布局中,交通一体化率先发力,铁路、公路、航空、港口构筑的立体化格局已见雏形。
目前,京津冀两市一省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已有良好开端。北京已经建立了现代化国际物流港,实现了北京朝阳口岸与天津海港口岸的集装箱货物直通;组建了包括首都国际机场和天津海滨机场在内的首都机场集团公司,首都机场与天津机场的客货分流也已完成。随着京石客运专线的开工建设和多条高速公路的陆续建成通车,京津冀地区三小时的经济圈已见雏形。京津冀三方将联合制定现代化区域交通网络规划,共同推进区域城际快速通道建设,搞好区域航空港、海港的共同开发、利用,搭建区域客、货运信息交流平台,同构筑区域一体化的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天津也已开始了轨道交通的衔接工作。
与此同时,公路、航空、港口的建设也已开始布局和发力。京津冀区域港口
基础设施建设也将大大提速。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实施项目清单将从基础设施、交通运输、智能交通、港口航道、综合枢纽等领域,特别是在强化各种运输方式衔接、城际轨道交通、运输立体化等难点方面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推进措施,对项目清单实行消耗式管理,确保交通一体化能够取得真正的实效。
3.2.3交通一体化顶层规划即将出台
201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并从顶层设计、产业对接、环境生态、交通网络等方面提出7点要求。
2014年3月5日,“京津冀一体化”这一战略首次被写进李克强作为国务院总理的首份政府工作报告中。当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将“京津冀”建设成为世界级城市群。
3.3京津冀工业发展现状 3.3.1京津冀跨行政区的产业转移发展迅速
根据国家对京津冀区域两市一省的功能定位及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布局安排,为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在未来几年内三地区都要进行不同程度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在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升级影响下,其工业产业必然向外转移。而作为京津冀区域内具有工业和资源优势的津冀来说,合理承接北京移出的工业产业,不仅将对其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而且对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进而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将是十分重要的步骤。 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发展及布局不够合理,已成为影响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尽管目前学术界对京津冀产业转移问题已有广泛的关注,但是,根据当前的研究成果还不足以科学、合理地解释区域产业转移中的一些问题,而且,对如何科学地确定产业转移的类型等问题也不尽明确。因此,进一步研究北京市工业产业转移对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受市场力量的驱动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京津冀都市圈跨区域的产业转移频繁。一些不符合北京功能定位、资源禀赋和环境要求的产业因此搬迁到河北具有较强产业基础的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首钢落户唐山曹妃甸。同时,河北在正定投资58亿元打造北方最大的纺织工业园区,吸引京津等地纺织企业入驻。并且,近两年由京津向河北单向转移的局面已有所逆转,华龙、神威、恒利这些急需扩张的河北民企也纷纷进京。这种布局有利于京津冀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和合理的产业梯度。
3.4京津冀市场发展现状
3.4.1京津冀区域市场的开放程度不断提升
随着京津冀地区经济交往活动的增多,三地逐渐在市场开放方面加大沟通与合作力度。而且,京津冀都市圈快速交通体系的初步建成以及无障碍通信的实现,为三地在投资、贸易、旅游、企业合作等方面逐步开放市场提供了基础。多年来,
国家发改委和京津冀发改委一直为促进区域交流与合作、排除市场和政策障碍进行协调,研究当前和近期区域合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政策、规划和意见,为打破区域界限、推动区域内市场一体化运作提供良好环境。
在京津冀三省市签署的关于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合作框架协议中不难发现,在推动营商环境法制化中,首次提出建立京津冀打破行政壁垒工作对接小组,建立举报投诉优先处理和合作处理机制,能够及时交换需合作协调解决的举报投诉件,采取措施推动问题解决。
2014年9月22日,继京津两地率先实现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后,河北省石家庄海关也正式加入这一改革行列,标志着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全面实现。
河北钢铁集团国际贸易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以往但凡有货物到天津港口,企业都要先到天津新港海关申报,然后再采取转关运输方式运至石家庄海关进行二次申报,整个过程需要三四天时间。三地实现通关一体化对企业来说是政策红利,货物在石家庄海关申报放行后,天津新港海关将依据石家庄海关发送的放行指令进行卡口实货放行,企业货物抵港快速通关后,从天津新港直接将货物提走投入生产,只需一天左右,极大地节省了时间和物流成本。
今后三地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自由选择任何一个海关一次性通关,即只要在属地和口岸海关中的任一海关申报验放后,货物就可以直接进入企业仓库,减少了以往在属地和口岸海关间奔波给企业带来的不便。
“实现三地通关一体化,打破了海关关区界限,主要是为了实现三地企业自主选择报关报检、纳税和货物验放地点,构建便利、高效、统一的商品通关业务模式,促进三地管理资源共享,便捷高效的大通关服务体系对于提高通关效率和贸易便利化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天津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三地开启商业一体化顶层设计工作,为三地企业、市场形成共识具有较大推动作用,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开放型经济合作,研究推动政策延伸互享机制,提高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打造区域开放发展整体优势。
“京津冀本身就形成了首都经济圈,在这个经济圈内,我们不仅要提高商户服务、产品质量以及市场化水平,更要提高流通市场的便利化水平。”陈耀表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除了商贸流通一体化外,通关一体化至关重要。他认为,便利化水平的提高将有利于我国产品的进出口,更加有利于形成促进企业、稳定外贸发展的一个良性循环机制。
4.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条件、优势与面临的问题与发展的机遇
4.1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优势
4.1.1北京发展的比较优势
从发展条件看,北京的突出优势是国家首都、智力密集、市场容量大和交通发达,其中最大的优势是首都优势。北京是我国最高国家机关的所在地、行政中心,政府公共资源丰富,是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宏观管理中心和决策中心,政治影响力强,并由此派生出信息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等职能。北京是重要的信息发源地,是总部经济的聚集地。中央驻京单位、国内大企业集团总部和跨国公司地区大总部大都聚集在这里,对北京经济实力的提升发
挥了重要的作用。如全市21万资产(军产8万亿不在内)中,85%是中央单位的,北京只占15%,中央在京企业对北京的贡献,占全市工业产值的38.4%,占服务业的50.4%。
北京拥有全国最多、最著名的高校和研究机构,是我国乃至世界罕见的智力密集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科技综合实力全国第一,教育全国第一。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55%集聚于北京。创新、创业等产业文化氛围浓厚,高新技术产业发达,中关村科技园区更是引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旗帜。北京的交通发达,拥有国际枢纽空港,是全国的铁路枢纽中心。这些优势使北京具有较高的社会发展水平,并转化为了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
4.1.2天津的比较优势
天津的突出优势在于拥有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贸易港口、外向型经济比较发达、科技教育居全国前列、生态环境容量较大。天津港是我国功能最齐全、发展最快的港口之一,航线通达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其综合吞吐能力居全国港口的第四位、世界第六位。天津的货物周转量2006年达到12593亿吨,与上海相当,是北京的21.6倍,其中天津港功不可没,可以说天津港是天津最大的比较优势和核心战略资源。
天津的外向型经济也较为发达。出口额、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较高并保持增长势头。科技教育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三。特别是天津尚有1200多平方公里的盐碱荒滩可供开发,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自然资源丰富,发展石油化工、海洋化工得天独厚;还有150平方公里的平原水库和七里海湿地等,生态环境容量较大,为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较大空间。
4.1.3河北的比较优势
河北省自然资源中,矿产蕴藏、海洋海涂等资源都比较丰富。河北能源资源比较丰富,一次能源的原煤、石油、天然气都有相当的储量。河北省湿地资源丰富,类型众多,既有浅海、滩涂,又有陆地河流、水库、湖泊及洼地,具有重要的保护、科研价值全省湿地面积有1.1亿平方米,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9%,做为一个干旱省份,湿地资源相对较多,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9%,比全国的平均水平27%高一倍多;湿地类型比较全,既有海岸湿地,又有河流、湖泊、沼泽湿地;
在社会资源中,劳动力资源雄厚是河北的重要特点,全省劳动力总资源已达4260多万人,其中从业的社会劳动者达3252万人,占76.3%,余为在校学生和家务劳动者等。
河北农业开发已有几千年历史,是中国重要粮棉产区,种植业比较发达,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已积累了丰富经验。至今,仍是全国的农业大省,许多主要产品产量都居全国先列,在华北乃至全国有举足轻重地位。
在工业方面,河北省已基本形成新能源、汽车、电气、煤炭、纺织、冶金、建材、化工、机械、电子、石油、轻工、医药等优势产业。工业生产中的一些行业和产品在全国居重要地位。其中,保定新能源产业积聚区——中国电谷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以长城汽车为代表的高速发展的保定汽车工业占全省90%以上,产销规模已经接近每年70万辆,汽车出口量居全国第一位。全省外贸发展迅速,外贸总额超过400亿美元,其中石家庄、保定、唐山是位居出口前三位,保定市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经占到全省57%。
4.1.4 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的综合优势
1.独有的政治、信息、科技和人才优势首都北京作为核心区是京津冀都市圈最显著的优势之一。独有的政治、信息资源,发达的总部经济,不断积聚的科技人才资源为都市圈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自然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京津冀都市圈云集了发展现代化工业所需的能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工原料、建筑材料等矿产资源;备有滨海新区1200多平方公里的可开发土地资源和河北省 3000多平方公里的后备土地资源;拥有渤海湾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天津港、曹妃甸港等天然优良港口。现代化的空港海港,衔接南北,贯穿东西的公路网和铁路网让京津冀都市圈成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3.产业体系完整,初步形成了产业结构梯度
京津冀都市圈具备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拥有信息传媒、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文化体育等高端产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医药制造等现代制造业;铁矿、煤矿、石油开采,黑色冶金、石油加工、综合化工以及农业生产等基础产业。京津冀都市圈内三省市产业优势不同。北京市已经形成了三、二、一的国际化都市型产业格局,处于工业化的高级阶段;天津市形成了二、三、一的工业城市产业格局,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而河北八市的产业格局差异较大,但整体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因此,在京津冀都市圈的产业结构梯度转移由于产业梯度的存在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产业结构有着在国家、地区间梯度转移的规律。中,已经形成了京津两地是转移方、河北省是接受方的格局。
4.旅游资源丰富
北京是全球拥有世界遗产(6处)最多的城市,是全球首个拥有世界地质公园的首都城市。北京旅游资源丰富,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达200多处,有世界上最大的皇宫紫禁城、祭天神庙天坛、皇家园林北海公园、颐和园和圆明园,还有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恭王府等名胜古迹。北京市共有文物古迹7309项,9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含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北京段)、32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国家地质公园、15处国家森林公园。
天津资源丰富,市区依河而建,景色优美,1989年评选出的“津门十景”分别是“天津广播电视塔”、“蓟北雄关”、“三盘暮雨”、“古刹晨钟”、“大沽口炮台”、“海河风景线”、“古文化街”、“双城醉月”、“水上公园”、“中环彩练”,这些景观既有名胜古迹及旧景新颜,是新时代天津旅游景观的代表。
河北是中国的文物大省,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8处,其中保定市拥有47处,为河北第一文物大市。邯郸,保定,承德,山海关,正定是河北五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著名的有保定大慈阁、直隶总督署、清西陵、满城汉墓、腰山王氏庄园、定州塔,邯郸赵王城遗址、邯郸丛台、涉县娲皇宫、涉县一二九师旧址,景州塔(景县舍利塔)、北齐高氏墓群,唐山清东陵、沧州铁狮子、赵州桥、正定隆兴寺、邢台大开元寺、隆尧大唐祖陵、商代邢墟遗址、内邱扁鹊庙等。 河北目前有国家5A级景区五处:西柏坡风景区、安新白洋淀、涞水野三坡景区、山海关景区、 承德避暑山等。其他著名风景区还有衡水湖自然保护区、邢台峡谷群风景区、涉县一二九师旧址等。
4.2 京津冀经济合作的条件
(一)经济要素互补性较强
京津冀地区城市之间距离较近,交通方便,基础设施完备,具备产业合作的良好条件。北京是中国最大的交通枢纽和通讯中心,以北京为中心的陆空交通和通信干线连接世界各地,已经基本形成综合运输网和通信网。天津港是国际性港口,形成了连接海内外的以港口为中心、海陆空一体化的交通体系、河北拥有秦皇岛、唐山港、黄骅港。这些都使得京津冀具有了海陆空相互支撑,以北京和天津为核心的现代交通枢纽,对该区域对外联系和区内产业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
京津冀地区生产要素具有互补性。北京和天津是我国科技、人才和教育高度密集的区域,对促进京津冀各地市开展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经营管理、职工培训等方面的合作,有着先天的优势。北京土地资源紧缺,而天津和河北具有丰富的沿海荒地资源可用作建设用地;河北省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旅游资源各具特色,北京、天津以人文景观为主,河北以山、海自然景观为主,共同组成了吸引当地和其他地区旅游者的有利条件。区域内矿产资源丰富,冀东地区和渤海海域石油资源、天然气资源、盐业资源、地热资源、煤炭资源、铁矿石资源、石灰石资源等都很丰富。
(二)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京津冀各地市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为进一步的产业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北京不仅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而且技术研发能力较强,产业基础雄厚,现代服务业发达,集中了几乎全国各大银行的总行、中国主要的信托公司和保险公司以及外国银行办事机构。北京集中了全国软件开发及信息技术、精密仪器制造、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各类优秀人才。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金融街等是对首都经济发展具有较强拉动作用的重点产业功能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天津市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综合性的港口城市和经济中心,工业门类齐全,已经形成了石油和海洋化工、汽车和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现代服务业等支柱产业。在电子通讯、汽车制造等行业已具有一定的国内竞争力和市场份额。依托港口和天津港保税区以及空港物流的优势,物流以及与之相关的服务业迅速发展,商贸会展、房地产等行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天津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产业工人100%受过初等教育,工程技术人员85%以上为大专学历。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突出的科研优势,为天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了智力支持。 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主导产业带动作用增强。工业继续发挥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钢铁、石化、医药、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比较优势进一步显现;服务业整体结构正在逐步优化,新兴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石家庄的医药、唐山和邯郸的钢铁、沧州的化工、保定和廊坊的机械制造、秦皇岛的玻璃等已经形成一定的优势,为开展京津地区的产业合作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4.3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
1. 京津合作的缺位、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与中心城市辐射功能不足
京津冀区域内有两个特大城市,但缺少中等城市,与周边地区相对独立的小城市在发展上相互脱节、自我封闭,彼此空间联系松散且薄弱,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高。即发达的城市中心,落后的腹地格局加剧,城乡差距拉大。2008年,京津冀区域中GDP突破3000亿元的只有北京、天津和唐山3座城市。与之相对照,长三角区域2008年GDP突破3000亿元的有上海、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南京等6座城市。珠江三角洲区域2008年GDP超过3000亿元的城市有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4座城市。可见,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城市化水平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都远远高于京津冀区域。
城市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集中反映城市的吸引与辐射功能的发挥上,而城市之间的合作则产生于合作基础上的专业化分工。现实中,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之间相互竞争程度较高,专业化分工不足。各城市竞相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外贸出口产品竞相压价,既损害了国家和区域的整体利益,也损害了自身的长远利益。为留住财源,各地纷纷对异地投资企业实行双重收税,严重影响了企业跨地区发展的积极性。回顾京津冀区域合作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以往京津冀区域合作的主要内容仅限于京冀和津冀之间,京津合作进展较为缓慢。最终结果是,京津在现代化功能的发挥方面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作为京津冀区域客观存在的两大核心城市,北京与天津之间的关系确实比较难以协调。解放前,北京与天津的城市功能的定位比较明确: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天津市工商业中心。解放后,尤其是计划经济时期,北京由消费型城市发展成了生产型城市,北京城市功能定位的转变,对天津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也正因为如此,天津由历史上一个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其经济地位不断下滑。 和天津相比,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北京成为全国公路、铁路枢纽,有全国最大的航空港;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北京的资产雄厚等等优势。和北京相比,天津的劣势明显,但天津是国际性现代化港口城市;天津的滨海新区有1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资源;天津是老工业基地,轻工业比较发达等等;和北京比,天津的优势也很明显。北京、天津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不是齐心协力的合力效应,而是谁也不服谁的竞争态势。在城市功能没有互补、产业不能错位发展的情况下,京津长期各自为政、缺乏合作,存在产业项目之争、港口等基础设施之争在内的无序竞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京津合作的缺位是导致京津冀区域与同样处于沿海开放地带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差距拉大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京津冀是一个城市圈,由于城市圈基本围绕中心城市而建立,与中心城市的远近是决定一个地方是否属于城市圈范围的关键因素。一般,核心城市对于周边的地区有较大的辐射作用,但北京却未能发挥其增长极的作用带动京津冀城市圈区域的经济增长,长三角和珠三角则都受益于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对于京津冀,北京作为政治中心,出于政治因素的考虑,政府往往会采取有利于北京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来促进北京地区的发展,因此,北京作为增长极所发挥的辐射效应或许不足以抵消北京作为具有特殊政治地位的城市对周边地区资源掠夺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京津冀区域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投入到了支持北京发展战略中。 通常,在经济圈内都有一个经济首位度高的中心城市,它与周边城市区域存
在密切的经济联系或分工合作的关系,带动周边地区的共同发展。京津冀中心城市的首位度与长三角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长三角经济圈的首位城市上海对周边城市的优质要素资源产生巨大的吸附力,一些高端人才、研发中心、强势企业纷纷向上海集聚。同时,上海的大发展也对周边城市区域产生较强的辐射拉动作用。特别是,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过程中,各城市纷纷提出“错位发展”的思路,形成既竞争又合作,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而京津冀的首位城市北京,2008年其地区生产总值为10488亿元,与第二城市天津(6354亿元)相比,首位度为1.651,其首位度较低。价值京津冀区域面积比较大,这两个城市都难以发挥“龙头”作用。如果经济总量偏小,城市首位度偏低,则中心城市难以发挥对整个地区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中心城市与圈内城市在产业分工和生产建设方面容易出现矛盾,很难实现共赢。
2.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的差异
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的不重合,是中国都市圈发展的最大障碍,京津都市圈在发展过程中也深受影响。由于区划的不同,没有统一规划,再加上“分灶吃饭”的财税体制,各地市都只根据自身的需求寻找合作,无法形成资源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合作模式。与其他两个都市圈不同的是,京津冀都市圈中行政关系还具有多重性:北京与河北之间既是中央与地方的一般关系,而且又是并列的同级关系;天津与河北既是同级关系又是直辖市与地方的关系。重叠、复杂的行政关系,进一步影响到都市圈内经济合作与一体化进程。
3.产业同构和产业链断裂并存
产业结构趋同是三省市未能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争相发展附加值高和税收贡献大的产业,导致在投资、项目、资源和市场领域的恶性竞争,而非生产的就是完全相同的产品。尽管京津冀各城市在经济发展中有较强的互补性,但在现有行政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下,各地区对经济增长尤其是对产业发展都有很强的内在动力,过分追求与保护地方利益,追寻自成体系的产业结构,使京津冀地区一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产业分工与合作机制,地区间产业关联比较弱,产业融合程度低,未能形成功能互补和各具优势的产业结构。
从北京、天津、河北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看,他们所确定的产业发展方向基本雷同,北京和天津都已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石油加工、化工、钢铁、旅游等行业作为主要产业。由于两市产业结构雷同,造成产业间的恶性竞争,资源分散利用,产业无法做大、做强,也制约了北京、天津的产业结构升级。按照工业化发展演变规律,北京和天津应已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但原材料工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仍然很高。2005年的北京、天津39行业中的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三个行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高达19.81%和22.93%,这些行业比重过大,不仅与城市功能地位不相符,而且对土地、能源、水资源的消耗占用多,对环境的破坏也比较严重,不利于提升大都市的整体形象。
河北省各市之间的产业同构程度也很高。河北11个城市工业总产值中居前六位的行业多半为能源、原材料产业,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在各城市均居前六位,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除了保定市外,其他城市均居前六位,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六个城市排在前六位,先进制造业在各城市中的地位较弱,只有保定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位居第一位,秦皇岛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位居第五位,张家口专业设备制造业位居第三位,保定和邢台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位居第五位。
总之,京津冀都市圈内,北京和天津两个核心城市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产业同构。区内还没有形成有创新能力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金融、信息服务和现代制造业的产业链延伸方面还比较欠缺。虽然部分产业已经嵌入国际产业供应链,但基本都处于“微笑曲线”现代产业价值链研究表明,产业链利润呈现一个“V”字形,即所谓的微笑曲线。在这个曲线中,一头是研发、设计,另一头是销售、服务,中间是加工生产。低端,还没有形成由占据高端并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本土企业建立的区域完整产业链。
4.经济合作层次不高,产业配套水平低
虽然京津冀已经在许多领域开展了合作,但总体来看,合作层次不高,合作规模与京津的经济实力相比较还较小。目前的合作仍然是局部的、零散的合作,产业发展仍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尚没有按照比较优势,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区域产业联合发展和梯次分工。京津与河北的合作以物资协作和浅层次的垂直分工居多,深层次的产业合作较少。在第一产业内部,京津与河北之间的合作主要围绕京津两大城市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等基础农产品供给为主;在第二产业合作中,京津以重工业和国有大企业为主的工业结构特征,使得一些重大工业项目的转移受转移成本和体制影响较大,因此较长时间内产业转移的项目主要是以能源开发或污染较重的一些中小企业的搬迁为主,如钢材、煤炭等从事资源开发和后续生产的企业,而制造业的合作范围多局限于产业链的低收益环节,从而导致产业转移进入周边地区的产业主要以低附加值、低技术水平、重污染的产业为主,区域产业合作的成效更多体现在就业方面,而非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实力的提升上。 京津虽有较强的产业基础,但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却有限,区域内产业链断裂,产业配套能力低、产业联系松散,没有形成紧密的协作分工关系,使得本应在本区域内部配套的产业和产品,却只能到江浙等区域寻求配套,增加了生产成本。在京津冀区域中存在着两类现象,一方面跨区域的产业链构筑受到行政体制的束缚;另一方面区域内的各地市都在不自觉地搞“大而全”、“小而全”,都要求自成体系,搞本地区的产业配套。
5.产业合作机制尚未形成
由于京津冀区域有北京和天津两大直辖市,在区域合作中,受行政体制束缚影响较大,过去两市常就谁是经济发展“龙头”而较劲,束缚了京津冀产业合作的步伐。近年来,随着各方合作要求的加强,京津冀区域合作各方开展了许多有意义的活动,包括高层领导的互访、召开京津冀合作论坛、达成合作共识、签订合作协议等等,但总的看来,京津冀的合作还处于多探讨、造舆论、重形式的阶段,关系到各方切身利益的可实施的具体方案和政策还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冀京、冀津关于全面发展经济技术合作两个会谈纪要的建立高层次的合作协调委员会和召开合作协调会等制度,基本上没有落实。鼓励合作的政策尚未制定出来,合作基本停留在以县区、企业、民间合作为主。同时,在这一区域,影响产业合作的民间力量还十分薄弱,不能在产业合作中发挥主要作用。与长三角地区相比,京津冀地区产业协会、民间商会、民家资本、民间咨询机构等民间力量发展缓慢,使得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引导企业间开展合作,推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进行项目选择、资源整合、产业链形成、信息沟通等方面都缺乏相应的机构予以指导,制约了产业合作的开展。
6.市场化进程缓慢,国有经济比重高
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的市场化进程缓慢,成为制约产业合作步伐的根本性因素,表现在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较强,对外开放程度不高,
要素市场流动受行政制约严重,国有企业改革步伐不快,非国有经济发展层次不高。在区域合作中,与企业行为、民间资本力量相比,地方政府明显处于强势地位,对企业的生产活动干预较多,企业跨地区生产合作受到限制。生产要素流动受行政体制、改革进程的影响,难以在地区间充分流动,使得京津冀区域各自拥有的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制约了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国有企业改革步伐慢,企业包袱重,调整难度大,活力不足,难以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运行机制,不利于企业的合理布局与产业链的构建。多数民营企业规模还比较小,在技术层次、产品档次、竞争意识、应变能力等方面还不能与大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与协作关系。
以所有制结构来衡量,京津冀区域作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也是老工业基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惯性影响较大,尽管近些年企业所有制结构调整加快,但国有经济比重仍然偏高。据2008年统计,河北省的国有及控股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仍为39.3%,天津市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大46%、长三角城市圈较早出现了以集体和私营经济为主的“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近些年经过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在中国地区经济中继续保持旺盛的活力。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的份额达63.2%。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京津冀区域中的国有经济比重过高,政府对资源的控制力强,对企业的干预大,经济的市场化程度相对于其他两个区域较低。目前,京津冀区域的国有经济处于攻坚阶段,最活跃的私营和民营经济都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打破行政区划的空间限制,进行行政区域的行业集聚和整合,从而影响了优势产业群的形成。
7.资源环境约束“瓶颈”日益突出
水资源紧缺已经成为制约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一个瓶颈。区域自产水量正在不断减少,普遍出现了超前超量开采地下水的现象。区域内生态环境也不容乐观,尤其是天津、唐山等工业城市污染较为严重,区域内河流污染程度较重。尽管资源缺乏,特别是水资源,但其人口和经济仍将迅速增长,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资源压力。
4.4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分析
1.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开始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并带来了新的国际分工、生产格局和外部环境,也为位于东北亚区域中心的京津冀都市圈带来了战略发展机遇。京津冀都市圈可以在国际分工的发展和产业转移引导下,优化产业结构并嵌入国际产业链;在全球资本流动加快并大量涌入中国的形势下,充分利用外资;在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动加快的条件下,扩大国际合作的范围并加强国际合作的力度。
2.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实施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将京津冀地区列入优化开发区域,其国家战略定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区域,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新的规划定位指明了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模式和方向,为其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天津滨海新区和河北曹妃甸的发展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也为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3.面临北京城市功能的疏解
习近平指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目标要明确,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思路要明确,坚持改革先行,有序配套推出改革举措。方法要明确,放眼长远、从长计议,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北京社科院管理研究所研究员张耘指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第一步要区分首都核心功能和非核心功能,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
张耘说,有着860多年建都史的北京,如今已发展成为有2000多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北京与伦敦、东京、巴黎等具有悠久历史积淀的国家首都城市一样,具备了许多基于首都核心功能的延伸功能,比如经济、教育、金融等。
据中国区域科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杨开忠介绍,非首都核心功能主要有两大类:首先,从经济角度考虑,一些相对低端、低效益、低附加值、低辐射的经济部门;其次,区位由非市场因素决定的公共部门。他认为,这些都可以疏解到天津或河北。
另据北京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市将通过“禁、关、控、转、调”五种方式来完成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产业目标。“禁”主要是严格按照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禁止新建、扩建首都不宜发展的工业项目,尤其是明确全市范围内不再新增一般制造业。“关”是就地关停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企业,全面治理镇村工业大院,加快清理小散乱企业。“控”是对城市废弃物处理、炼油、食品加工等保障城市运行及民生的行业实行总量控制。“转”是指对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一般制造业实施整体转移。“调”是对高端产业中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制造环节实施调整,主动在京津冀进行全产业链布局。 从2013年底,北京已经开始疏解工作,动物园批发市场、大红门服装批发市场和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场所都被动员搬迁。这些市场从业人员众多、摊位密集、客流量大,仅“动批”的从业人员就超过3万。有消息称,“动批”将整体迁至河北廊坊或保定。据统计,类似的小商品交易市场在北京城区有上百个。根据北京市市长王安顺在今年北京两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去年,北京积极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决心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制定实施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关停退出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392家,搭建了30个产业疏解合作平台,推进产业转移疏解项目53个,拆除中心城商品交易市场36个。与天津、河北分别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和备忘录,实施交通、生态环保、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工作方案,北京新机场开工建设,首钢曹妃甸、张承生态功能区、中关村示范区与滨海新区合作等重点工作取得进展,中关村企业在天津、河北累计设立分支机构1532个。
而在此前的北京区县两会期间,北京多个区县已经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的计划表。对此,张耘认为,在功能疏解和京津冀一体化方面,北京市拿出了相当大的诚意。比如,在今年7项重点工作中,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就排在了第一位。
廊坊有望对接央企和教育资源的外迁,张家口和廊坊为代表发展信息技术、高端设备、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以承德、保定、张家口为代表发展休闲旅游、现代物流和金融服务业。秦皇岛、唐山、沧州沿海地区组成的港口与临港工业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吸引产业集聚,发展高端设备、现代物流等产业。
产业及教育医疗资源的外迁,将导致河北住房需求显著增加:一是北京人口的迁移如外迁央企的员工住房、非京户籍的人口迁进河北的住房。目前确定廊坊对接央企的外迁,按照邯郸的人口密度极限测算,未来廊坊至多可接受97万人口。二是河北在基础配套设施完善后自身城镇化率提升时新增城镇人口的住房需求。粗略测算,河北省从目前城镇化率46.8%到2020年实现60%的目标将新增1200万的城市人口,7年时间相当再造2012年一个大保定市的人口规模,按照60%比例购买自住房的中性测算,加上廊坊承接的京户,总计将新增206万套住房需求,约相当于北京目前库存的27倍。
尽管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已成为各方共识,但现实的推进仍面临不少困难。这一方面是由于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往往有着相对固化的路径与轨迹,“变轨”需要时间,也需要勇气;另外,一条发展的新路、一种开发的模式,也不可能凭空而来,而是需要辅以相应的配套措施,托起这样的新路子、新模式。 个中关键,则在于必须以改革为先导,尽快构建有利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特别是有助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机制、体制环境。
此前已有专家指出,行政主导型经济是阻碍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最大障碍。但问题是,在行政区划不可能发生大的变动的前提下,是不是可以尝试换一种思维。比如可以探索行政与市场双重配置资源的路径。也即,在确保北京首都核心功能的前提下,剥离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并逐步以资源内在配置的规律、以投资报酬率的高低来配置资源。
那些以往北京挟首都之力聚集起来的行业、产业,诸如批发市场、机械制造、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完全可以转移出去。既为北京“瘦身”,也可以集中力量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而在转移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做到“制度同步”。不能为了转移而转移,更不能搞成低端产业的大疏散。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聚集,往往有着内在的规律与依存性,在缺乏配套设计的情况下,简单疏解,很难持久。 以疏散出来的企业为例,至少在社会福利问题上,就存在与北京的衔接及与河北的落差等问题。哪一个问题搞不好,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到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整体布局。
因此,若想改变长期壁垒隔离出来的京津冀现状,只能“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一是要“锲而不舍”还清过往的欠账,加速河北等落后地区的发展,着力于解决京津冀行政区划背后各种资源的分布不公、社会福利不均等问题;再就是“有序配套”,逐步改革以往不合理、不公平的机制、体制,摒弃行政阻隔,权力挡道,各自为战,让区域内所有民众共享现代化成果。
要之,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不能一味等下去,也不能简单化切蛋糕,而是要考虑北京与冀津等地的承受能力,做到转得安心、接得放心。而无论如何,根本之计仍在于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尽快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以减小北京与周边各地诸多社会指标的落差。
在前不久召开的北京市两会上,北京市人大代表、市委书记郭金龙就明确表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格局下,北京“就自己讲自己”已经走不通,必须主动把北京的发展融入京津冀。若三地都能“主动融入”,则京津冀就能像珠三角、长三角那样共同发展、边界模糊,相应地,行政对于资源配置的强势作用必然淡化,京津冀协同发展也必然提速。
4.河北城镇化的进程加快
河北省城镇化速度加快,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自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的城镇率就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4~2005年间,河北省城镇化水平得到飞跃
式发展,由26.72%一跃升至37.69%。但是,这次飞跃的主要原因是省内一些城市行政区域的调整,一些郊区乃至郊县被划为市区。到2009年底,全国城镇化率达46.6%,河北为43.74%,与全国的差距缩小在3%左右。由此可见,河北城镇化速度加快,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东部城镇化率57.0%相比,则差距更大。
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同步提高,但仍低于工业化水平。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着工业产值占地区GDP的比重不断提升,河北城镇化程度也不断加强。按照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工业增加值/GDP)的合理比值为1.4~2.5。2009年河北这一比例为0.51,这显示出河北在城镇化进程中生产要素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聚集,规模经济效应并没有充分发挥。
河北省城镇化质量:城市环境明显改善。2008年全省二氧化硫浓度年平均值、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年平均值和灰尘自然沉降量分别为0.054毫克/立方米、0.087毫克/立方米和16.04吨/平方公里,均控制在基本目标之内。但是,城市污染事故仍然存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2009年河北城镇基础设施完成投资2,553.5亿元,比上年增长62%,市政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明显提高。
5.产业转移持续加速
“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消息一出,河北省一些地方政府的头等大事就转向了产业转移承接,招商引资的任务成倍加码,可以说是“一天一汇报,三天一小会,一周一碰头。”一场精彩大戏正在拉开,据悉,河北省已筛选出49个产业园区进行规划,绘制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地图。
有专家认为,能耗项目搬离北京,不仅能大幅度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能耗,还能实现“腾笼换鸟”,利于首都改善经济结构,腾出土地资源发展高端产业。项目搬迁过程中实现转型,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对河北不增加新的污染排放,也有利于促进河北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京冀合作共赢发展。
北京计划调整退出污染企业,而河北希望借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这是一对矛盾。化解这一矛盾,实现双赢目标,绝非易事!
协同发展是根本出路,京津冀要共同确立具体可行的产业发展战略及规划,制定产业发展“负面清单”,协同发展
据记者了解,目前京津冀对产业一体化发展都有各自的打算。如北京至石家庄,北京至唐山、曹妃甸,北京至黄烨港,有望成为京津冀一体化经济大走廊。 天津规划将保税港区、自贸区根据各自功能定位发展优势产业,不同功能区承接的产业转移重点不同。天津港保税区以发展物流、港口、船舶制造为主;南港工业区以制造业、石油化工为主;滨海新区以现代金融和文化创意产业为主。 天津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对外投资促进局副局长李润青说,目前央企80%以上的总部在北京,滨海新区定位是承接二级子公司的转移,央企决策中心需要离各部委近一些,但是科技、运营、研发等部门可以入驻滨海新区。
值得一提的是,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整体规划未落定前,金融均是河北、天津积极争取的一个重点高端产业。也就是说,京津冀都在动足脑筋,大力发展金融业,但京津冀如何分工、协同发展,需要整体规划。
京津冀一化应当是将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如何转型升级。首先,北京的传统制造业都应当迁出北京迁到河北去,北京重点发展例如金融服务、互联网企业等占地少的高端产业。天津应当以港口物流为主,打造世界上一流的物流企业的物流产业集群。河北就成为制造业的基地,将京津的制造业都转移河北去,在河北形
成一个个制造业的产业集群。
在京津冀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京津冀的农业产业也要升级,京津冀的农业要向大型现化化的股份制农场转型,通过现化化的大型股份制农场让农业产业升级,为中国及全世界生产安全地绿色食品。京津冀在各自的产业转型升级定位中必须通过金融创新五年内将各自的产业打造成中国及亚洲一流的产业,用十年的时间将各自的产业打造成为世界上一流的产业,即京津冀一体化的过程中完成各自的产业转型升级,又能优势互补,更重要的是又打造了一个区域性可持续的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给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一个历史性的机遇。显然,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国家战略,发展规划一定从区域整体协调发展角度,作出顶层设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主任周宏春认为,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央会统筹规划,整体考虑,并出台相关政策,包括确定产业关系、要素流动和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等。
6.大气治理一体化
近年来,京津冀大气污染严重,燃煤、机动车和工业等是主要污染因素。来自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的分析显示,三地因产业结构不同对大气污染的主要影响面也各不相同。
一、京津冀空气质量超标天数居三大经济圈首位
从2013年5-12月环保部监测数据看,京津冀13个城市空气质量月平均超标天数比例达65.7%,远远高于长三角地区25个城市、珠三角地区9个城市月空气质量平均水平(见表1)。
表1 2013年5-12月三大经济圈月平均空气质量状况
PM2.5是首要污染物,其中燃煤、机动车和工业排放为其最主要来源。从相关数据分析,京津冀三地的主要污染源不尽相同。
1、北京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大气影响最明显
从2012年情况看,京津冀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68.2万吨,占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的30%,其中北京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占本地区氮氧化物的比重达45%,分别高于天津28.8个和河北13.9个百分点。
2、天津、河北工业污染对大气影响较突出
工业污染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较大,2012年,京津冀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91.2%;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占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的68.4%;工业烟(粉)尘排放量占烟(粉)尘排放总量的82.6%。分省市看,天津工业污染影响最大,工业二氧化硫占比、工业氮氧化物占比均高于北京和河北;河北工业烟(粉)尘占比高于北京和天津(见表2)。
表2 2012年京津冀工业废气排放情况
3、河北燃煤消费对大气影响很严重
2012年,京津冀燃煤消费总量38927万吨。河北煤炭消费量占其能源消费总量的88.8%,远远高于北京的25.4%和天津的59.6%。煤炭消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硫,对大气环境造成很大影响,2012年河北二氧化硫排放量占京津冀的80.8%。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加重京津冀大气污染
1、天津、河北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单位能耗高
从三次产业结构看,北京以第三产业为主,2012年三产增加值占GDP比重为76.5%;天津和河北以工业为主,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47.5%和47.1%。从工业能耗情况看,津冀工业综合用能比重均超过69%;天津和河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为0.95吨标煤/万元和1.64吨标煤/万元,明显高于北京0.69吨标煤/万元的能耗水平,严重影响区域大气环境。
2、河北高耗能行业占比大,能耗增长快
从工业内部结构看,2012年,北京工业高耗能行业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为31.8%;综合能耗占比为75.6%。河北工业高耗能行业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为51.6%;综合能耗占比达90.8%。从能耗增幅看,2013年,北京工业高耗能行业综合能耗同比下降2.1%;2012年,河北工业高耗能行业综合能耗同比增长48%。
3、京津汽油的生活消费多、京津冀柴油三产比重大,津冀油品质量差
从油品消费看,汽油终端消费中,2012年北京生活消费占62.6%;天津生活消费占52.5%;河北以三产消费为主,占50.2%。柴油终端消费中,京津冀三产消费均超过50%。从油品质量看,一方面,从用油标准看,只有北京使用国V标准的柴油和汽油,天津和河北主要是国Ⅲ标准。另一方面,京津冀柴油消费量是汽油的1.4倍,柴油油质较差,含硫标准是汽油的2倍左右。
三、相关统计专家对调整产业结构的建议
1、促进产业升级,提升高技术制造业份额
在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中,京津冀高技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工业比重最低,2012年为9.9%,分别比长三角和珠三角低6.2个和16.8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具有附加值高、能耗低的特点,所以要继续优化工业内部结构,提升高技术制造业份额,发挥北京科技优势,联合天津,带动河北。
2、控制高耗能行业,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比较三大经济圈工业单位能耗,京津冀单位工业增加值燃煤消耗量最大,2012年为0.4吨/万元,分别比长三角和珠三角高0.33吨/万元和0.19吨/万元。河北高耗能行业综合能耗达90%,北京高耗能行业也达70%以上,对化石能源使用不断增加,加重了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一方面,严格限制高耗能行业发展,逐步淘汰、疏解北京高耗能行业;另一方面,应重点控制高耗能行业化石能源的使用过程,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3、提高油品质量,加大产品研发力度
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京津冀汽油消费量中居民比重最大,为46%,分别比长三角和珠三角高15.9个和14.1个百分点;柴油消费量中三产所占比重高于珠三角。加快京津冀油品升级迫在眉睫,目前,油品的新产品还不多。应加大石油产品的创新研发力度,提高油品质量,以此降低机动车尾气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综上,要改善京津冀区域的大气质量,只有京津冀三个地方合作才能实现。
5.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5.1短期发展战略明确城市定位
1.明确城市定位,规划产业布局
全国各省市区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了各省市的战略定位:其中北京市定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天津市定位是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和中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对照城市定位,京津冀都市圈发展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对产业布局进行重新规划,进行区域间合理分工,北京逐步退出“经济中心”,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天津恢复北方经济中心,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利用原料优势,依托曹妃甸,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唐山市统计资料显示唐山市是河北省经济第一强市。
京津冀都市圈国家出台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有关报告对北京、天津和河北八市的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了规划。北京重点发展领域是,以科研、文化、教育为主的创意文化产业,以及以金融、保险、商贸、物流、会展、旅游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而天津在加工制造业优势与港口优势基础上,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适当发展大运量的临港重化工业。也是京津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及加工配套基地。
2.天津滨海新区
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明确了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立足天津、依托北京、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宜居的生态城区。
滨海新区拥有独特的外向区位优势,地处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位置,面向东北亚,中国北方连接亚欧大陆桥东部起点,蒙古、哈萨克斯坦等邻近内陆国家的重要出海口;组合功能优势,滨海新区集港口、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于一体;丰富的资源优势,大面积的生态和建设用地,储量可观的石油、天然气;产业优势,电子信息、石油开采及加工、海洋化工、现代冶金、汽车及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和生物制药等七大主导产业,具备了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
滨海新区的发展促进天津工业的复兴,加快天津市都市型工业的发展,带动整个京津冀地区的工业发展,引领中国北方工业的重振复兴。
3.唐山曹妃甸
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唐山曹妃甸科学发展示范区是国家发改委批准投资最多的工业区,并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曹妃甸的战略定位是:中国重型装备制造业生产基地、世界级化工工业生产基地、世界级精品钢材生产交易中心、东北亚航运枢纽中心、新的亚欧大陆桥的东部桥头堡。曹妃甸拥有丰富的
优质资源:环渤海地区少有的天然深水良港青岛港深16 米,大连港深12~14米。――曹妃甸港区;曹妃甸地处的唐山市是中国少有的大型综合能源资源城市,不仅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石油和铁矿石储量也名列全国第一和第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位于环渤海中心地带,后方腹地辽阔,是“三北”地区走向世界的跳板;后备土地充足,岛屿后方滩涂广阔并与大陆相连,实际可开发潜力为300平方公里。曹妃甸还遇到了空前的历史机遇:北京一些重化工业外迁(首钢东迁),为其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发展重工业提供了机会;南堡大油田的勘探开发,吸引了中国三大石化集团的投资,形成了产业聚集效应。
曹妃甸的发展腾飞带动整个唐山市的经济转型,承接京津冀都市圈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产业梯度转移,与天津滨海新区携手打造中国北方的重化工业“双引擎”和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
5.2中长期发展战略
中长期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一个中心,两个增长极,三层次发展战略。
1.一个中心:以京津冀都市圈经济一体化发展为中心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一体化的实质就是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按区域经济原则统一规划布局、统一组织专业化生产和分工协作,建立统一的大市场,优势互补、联合协作,联结并形成一个利益命运共同体。它通过一定的组织和协议以及一定的联合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的统一规划布局和生产力配置,统一开发区域资源,建立分工协作关系和统一的大市场,统一对外开放政策,联合开发和占领市场,提高竞争力,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是世界经济普遍的发展趋势。在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一体化发展为中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方向的同一性、产业结构互补性的特点,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加速产业的整合与重组,实行地区经济联合与协作,从而以整体优势参与对外竞争。
2.两个增长极。
增长极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少数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他产业发展。北京市和天津市作为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双增长极
北京市:通过发展总部经济、充分发挥后奥运经济的能效、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将北京市发展为中国的“硅谷”、世界的“文化产业中心”。
天津市:中国的“马六甲”和“华尔街”。将天津港和河北省几个临近港口进行整合、功能定位、职能分配,共同将天津市打造成中国北方的“马六甲”。借助中央给予天津市的金融改革试点的政策和机会,将天津市发展成为中国资金输往海外和外国资金进入中国的中转站,成为中国的“华尔街”。
3.三层次发展战略
(1)增强核心城市竞争力,充分发挥其扩散效应。都市圈形成过程中的普遍功能特征是:首先由中心城市产生集聚效应,然后由集聚效应发挥扩散效应,积聚带来扩散,而扩散则进一步增强集聚能力。第一层的发展应该是加强核心城市的集聚能效。一方面加强政策、资源、信息、人才的支持力度,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避免大都市问题的出现,提倡住宅郊区化,合理控制流动人口,加强节能减排力度。
(2)发挥城市群体能级效应,构建“金字塔”型城镇体系。第二层的发展应该是发挥核心城市的扩散能效。由核心城市优质的资源,带动都市圈内其他城市的发展。都市圈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具有层次性的城镇规模分布,合理的城镇规模体系应呈“金字塔”型,由塔尖到基座依次为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城镇等级体系是实现都市圈内资源配置和城市间功能互补合作的重要条件。京津冀都市圈面临着次中心城市空缺,中等城市过少,小城市过多等问题。
(3)立足京津冀,发展环渤海,放眼东北亚。第三层的发展应该是发挥都市圈的整体扩散效应。提出“泛京津冀都市圈”的概念,将京津冀都市圈的腹地延伸到整个“三北”地区,将京津冀都市圈的产业链延伸到整个东北亚,将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规划融入全球发展战略。
5.3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5.3.1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意义
从国家战略层面看,京津冀地区在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和经济崛起中担负着重大使命。
1. 打造中国参与全球竞争和国际分工的世界级城市群。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成为引领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迫切需要建设若干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群,为我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优质资源集聚和配置、产业重构和升级提供核心平台。京津冀城市群是我国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科技中心,拥有完整齐备的现代产业体系,也是国家自主创新战略重要承载地,其发展目标应是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2.构筑中国乃至世界的研发创新、高端服务集聚区。京津冀地区是中国自主创新、高端服务、现代制造的核心区域,在加快中国工业化、信息化进程中担负着科技引领、产业支撑的重要使命。首都北京的产业已呈现服务主导和创新主导特征,天津的产业呈现高端制造和技术集约特征,河北正在积极打造现代制造产业带和沿海重化工产业带。未来一个时期是京津冀地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合力打造世界级研发创新、高端服务和“大国重器”集聚区的重要阶段。
3.带动中国北方向东北亚、西亚、中亚、欧洲全方位开放的门户地区。京津冀地区正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和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要地。加快京津冀地区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实现我国新丝绸之路战略下对东北亚、中亚以及欧洲等的全方位开放,进而带动我国周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扩大中国经济的影响范围。
4.探索建立科学持续、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区域发展示范区。探索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路子,可在3方面发挥全国示范效应:一是针对京津冀跨省际区域合作的体制机制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着力探索跨界治理、“抱团”发展、政府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新机制;二是针对首都北京面临的雾霾、水资源短缺等“大城市病”,着力探索超大城市通过功能疏解、空间优化,实现中心与外围共生互动的新路径;三是针对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形势严重的突出矛盾,着力探索建设生态友好、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社会和谐的新模式。
5.推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不仅有利于实现京津冀三地优势的有机整合,增强区域的整体优势,而且通过京津冀地区的快速崛起,将进一步激活和带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
5.3.2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现实意义
1.加快京津冀一体化进程,有利于承接首都的功能疏解,把我们的基础设施搞得更完善,把服务体系搞得更健全,促进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2.有利于承接北京的产业转移,特别是高端制造业,进而加快河北省的转型升级步伐,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3.有利于承接首都的要素外溢,尤其是借助科技、人才资源,全面提高创新能力,重塑河北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
4.有利于在京津冀城市布局调整中,把握这一区域城市群发展的大势,加快建设一批生态环境好、商务成本低、生活质量优的城市,提高河北城镇化水平;
5.有利于在京津的辐射带动下,更好地消除城乡差距,特别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改变首都周边塌陷、落差过大的局面;
6.有利于借助国家支持和三方力量,统筹抓好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工作。
7.京津冀协同发展是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京津冀地区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脆弱,资源环境的压力很大。近年来,随着区域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大量集聚,人口高度集中,资源环境问题更加突出,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单独依靠某一个省市,解决这些问题难度较大,必须通过加强区域合作,共同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8.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推动区域经济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京津冀三地都形成了冶金、化工、建材、重型机械、汽车等主导产业,现在又竞相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还在规划建设各自的港口,产业同构现象非常严重,恶性竞争日益明显,既浪费资金、资源、能源,又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转变观念,克服“一亩三分地”束缚,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创造条件支持和引导企业在区域内配置资源,使市场真正发挥决定性作用,才能利用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提升发展水平,实现转型升级。
9.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实现京津冀融合、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京津冀作为我国三大城市群之一,人口加起来有1亿多,土地面积有21.6万平方公里,地理位置重要,资源要素集中,产业基础雄厚,市场腹地广阔,在历史文脉、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发展基础等方面互补性强、合作开发潜力巨大。加快协同发展步伐,大幅度提升综合竞争力,有利于加快形成环渤海经济带,推进东中西互动,带动北方地区发展,打造我国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有利于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样板。
10.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天津加快实现城市定位的又一次重大机遇。在这些年的发展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天津的发展离不开环渤海,更离不开北京和河北。天津要实现城市定位,必须更加自觉、更加积极地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用更宽广的视野、更博大的胸怀,适应和满足区域发展对天津的要求,重新审视天津的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中央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天津来说,是又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我们一定按照中央的要求,充分利用天津的独特优势,承接首都功能转移,帮助河北转型发展,主动为北京和河北服务好,为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6.总结
6.1.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建议
京津冀地区同属京畿重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当前区域总人口已超过1亿人,面临着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城镇体系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驱动,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是面向未来打造新型首都经济圈、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京津冀空间协同发展、城镇化健康发展对于全国城镇群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为响应国家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求,参加两市一省规划学(协)会和城市科学研究会、规划设计院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京联合召开的“京津冀空间协同发展论坛”与会者,就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与区域治理达成共识。现发出如下倡议:
6.2.1、坚持生态优先为前提,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绿色、可持续的人居环境。
以区域资源环境,特别是水资源、大气环境承载力等为约束,严格划定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红线,明确城镇发展边界,合作推进“环首都国家公园”和区域性生态廊道建设。提高城镇的用地集约利用效率,实现“存量挖潜、增量提质”,构建生态、生产、生活相协调的城乡空间格局。加强城乡地域特点和人文特色塑造,保护传统村落,共同构建区域文化网络体系。
6.2.2、坚持区域一体、协同发展的原则,谋求城镇体系、区域空间、重大基础设施的协同发展与布局。
促进城镇功能合理分工,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着力培育区域次中心城市和沿海新开发地区。强化京津高端服务功能合作对接,京津冀共同构筑面向国际的开放平台。加快建立“网络化、低碳化、安全化”的区域交通运输体系,提升天津、石家庄等中心城市的客货运枢纽地位,与北京共同构筑国际门户和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促进京津冀地区各机场之间的分工协作,立足北京新机场建设服务于区域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与国际物流基地。着重完善互联互通的城际轨道网。
6.2.3.破除阻碍区域人口和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壁垒和制度障碍,促进多种形式的跨地区合作。
重点加强创新、文化、教育、医疗、旅游等的跨区域合作交流,推进多种形式的经贸合作。通过区域治理创新,促进共建共享,建立区域竞合发展的良性格局,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两市一省应合作开展支持冀中南地区、张承地区绿色转型发展的研究。
6.2.4.建立跨区域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工作的新体制、新机制。
应充分发挥京津冀空间协同发展规划的综合协调平台作用,开展专项规划对接,加强重大空间布局问题的协商沟通。充分利用区域内智力资源密集的优势,以京津冀的协同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城镇群发展理论与规划实践的创新。
6.3.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展望
6.3.1.2017年三领域先突破
根据《规划》,到2017年,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要取得明显进展,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对接协作三个重点领域,要集中力量先行启动并率先突破。
从整体定位来看,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之一,这已广泛获得三地共识。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表示,在2014年,全市常住人口已经达到2151.6万人,人口资源矛盾非常突出,疏解非首都功能首先要回答往哪里出,谁来承接的问题。
从北京的区位特征看,北京周边被河北的固安、三河等14个县市,以及天津的武清等7区县环绕。河北、天津是承接非首都核心功能的天然最佳选择。
6.3.2、2030年引领经济发展
发展目标方面,权威人士表示,近期目标是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到2017年要取得明显进展,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工作机制要基本确立。
中期目标的时限在2020年,届时北京市的常住人口要力争控制在2300万人左右,首都存在的突出问题得到缓解;区域交通网络要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要有效改善等。
远期目标是,到2030年,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京津冀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区域,甚至能够引领、支撑全国经济社会发展。
根据经济地理学知识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意
义和现实意义,并举实例
目录
1.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区位条件分析 ........................................................................................ 2
1.1北京地理区位条件分析 ............................................................................................................. 2
1.2天津地理区位条件分析 ..................................................................................................... 3
1.3.河北地理区位条件分析 .................................................................................................. 4
2.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背景 ........................................................................................................ 5 2.1.会议背景 .......................................................................................................................... 5
2.2.协同历史 .......................................................................................................................... 6 2.3发展背景 ............................................................................................................................. 6
2.4政策突破............................................................................................................................. 6
3.京津冀三地的发展现状 ................................................................................................................ 7
3.1京津冀经济发展现状 ......................................................................................................... 7
3.2京津冀交通发展现状 ......................................................................................................... 8
3.3京津冀工业发展现状 ......................................................................................................... 9
3.4京津冀市场发展现状 ......................................................................................................... 9
4.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条件、优势与面临的问题与发展的机遇 .......................................... 10
4.1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优势 ................................................................................................... 10
4.2 京津冀经济合作的条件 .................................................................................................. 13
4.3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 ........................................................................................... 14
4.4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分析 ........................................................................................... 17
5.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 23
5.1短期发展战略明确城市定位 ........................................................................................... 23
5.2中长期发展战略 ............................................................................................................... 24
5.3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 25
6.总结 ............................................................................................................................................. 27
6.1.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建议 ........................................................................................... 27
6.3.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展望 ........................................................................................ 27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的重大战略。本文主要讲了京津冀三地所处的地理区位条件;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的北京;京津冀三地的发展现状;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的优势、条件及其所面临的问题与机遇;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最后总结,并对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 区位条件分析 协同发展现状 产业转移 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望与建议
1.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区位条件分析
1.1北京地理区位条件分析
一.自然地理区位条件
(一)地理位置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全国政治、文化、交通、旅游和国际交往的中心。全市由11个区和7个县组成。北京位于东经115.7°至117.4°,北纬39.4°至41.6°,总面积16410.54平方公里。位于华北平原北部,毗邻渤海湾,上靠辽东半岛,下临山东半岛。北京与天津相邻,并与天津一起被河北省环绕。东南部为平原,;西部山地,她的北部、东北部山地
(二)气候 北京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春秋短、冬夏长,一年四季分明。春花、秋月、夏雨、冬雪,是其各季气候的不同特色,不论你何时来京观光,均有迷人的风彩。北京春秋季较短,夏冬季稍长。一月份较冷,月均气温-4.7℃,七月份稍 热,月均气温26.1℃。
(三)降水:年均降雨量650毫米,降水量较少。由于北京地处在华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而大陆性也比较强,冬季降水稀少,虽然夏季降水较多,但由于森林覆盖率低,储水功能不好,雨季也很短暂、本身水资源就比较匮乏;加上人口较多,工业需水较多,沙尘暴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了北京的干旱。
(四)自然资源:矿产资源丰富;植物资源:地带性植被类型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并间有温性针叶林的分布
水资源:北京天然河道自西向东贯穿五大水系,多由西北部山地发源,穿过崇山峻岭,向东南蜿蜒流经平原地区,最后分别汇入渤海。北京没有天然湖泊,水资源短缺,北京市有水库85座。
(五)土壤:按照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北京的土壤应该是黄棕壤。但是就一个地区内的小范围地区而言又有差异。土壤分布有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
二.社会区位条件分析
(一)人口:人口1150万,人口众多。(总面积1680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占地1040平方公里)。
(二)市场:市场广阔
(三)劳动力:。高素质劳动力较多,但却出现供需矛盾,劳动力短缺
(四)技术:北京拥有全国最多、最著名的高校和研究机构,是我国乃至世界罕见的智力密集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科技综合实力全国第一,教育
全国第一
(五)交通:北京身为中国的首都、国际性的大都市,这里的交通也是很发达的,不管是飞机、铁路还是公路都有很完整的交通路线,国际性的机场就有两个,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交通都很方便,交通发达。
(六)土地资源: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全市农用地1643.97万亩、建设用地506.57万亩、未利用地311.04万亩,分别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6.8%、20.6%、12.6%。。总体上看,北京市建设用地比重较高,具有大都市的土地利用特点。农业用地以林地和耕地为主,林地69.1万公顷,占农用地总量的62.5%;耕地23.34万公顷,占农用地总量的21.1%。建设用地以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为主,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6.79万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82.9%;未利用地以荒草地为主
1.2天津地理区位条件分析
一自然地理区位
(一)地理位置:天津位于东经116°43'至118°04',北纬38°34'至40°15'之间。市中心位于东经117°10',北纬39°10'。地处华北平原北部,东临渤海,北依燕山。天津位于海河下游,地跨海河两岸,是北京通往东北、华东地区铁路的交通咽喉和远洋航运的港口,有“河海要冲”和畿辅门户”之称。对内腹地辽阔,辐射华北、东北、西北13个省市自治区,对外面向东北亚,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
(二)气候:天津是一个个四季分明的城市 东冷夏热,而且多风,是典型的暖温带季风性气候,主要气候特征是,四季分明,春季多风,
(三)降水:干旱少雨;夏季炎热,雨水集中;
(四)自然资源:水资源:天津地跨海河两岸,而海河是华北最大的河流,天津还多次引黄济津,并有一定数量的地下水。天津地下水蕴藏量丰富,山区多岩溶裂隙水,水质最好,矿化度低。矿产资源丰富,都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油气:天津有充足的油气资源。燃料矿主要埋藏在平原区和渤海湾大陆架,有石油、天然气和煤成气等。天津有渤海和大港两大油田,是国家重点开发的油气田。已探明石油储量40亿吨,油田面积100多平方公里,天然气地质储量1500多亿立方米,煤田面积80平方公里。地热资源:蕴藏较为丰富的地下热水资源。海洋资源:天津海岸线位于渤海西部海域,海洋资源突出表现为,滩涂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水资源、海洋油气资源。滩涂面积约370多平方公里,正在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主要是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底栖生物和潮间带生物。海水成盐量高,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盐产地,拥有中国最大的盐场。进行海水淡化,解决淡水不足的潜力很大。海洋油气资源丰富,已发现45个含油构造,储量十分可观。天津有取之不尽的海盐资源。天津有约153公里的海岸线,中国最著名的海盐产区长芦盐场就位于这里,2005年年产原盐230万吨,占全国海盐总产量的1/10。
(五)土地资源:天津市土地资源丰富。全市的土地,除北部蓟县山区、丘陵外,其余地区都是在深厚积沉物上发育的土壤。在海河下游的滨海地区,有待开发的荒地、滩涂1214平方公里,是发展石油化工和海洋化工的理想场地。
(六)土壤:分布面积较大的有潮土、棕壤、褐土、风沙土等。
二.社会区位条件分析
(一)人口:截至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516.8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4.60万人。其中,外来常住人口476.1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5.27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增量的79.1%,人口众多。
(二)交通:天津市由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和具有先进的电信通信网及便利的邮政网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天津公路网是以国道和部分市级干线为骨架,以放射状公路为主的网络系统,以外环线沟通各条放射公路的联系。天津是北京通往东北和上海方向的重要铁路枢纽。航空是国内干线机场、国际定期航班机场、国家一类航空口岸,中国主要的航空货运中心之
一。滨海国际机场代理国内外客货运包机业务,提供一条龙服务,为各航空公司提供地面代理业务。航运天津港是世界等级最高、中国最大的人工深水港、吞吐量世界第四的综合性港口,位于滨海新区。天津在渤海西岸的盐碱滩涂上建成的吞吐量两亿吨的第二港口天津南港于2011年08月31日开港试通航,也称天津港的南港区。
(三)市场:市场广阔
(四)劳动力:劳动力短缺,人才需求旺盛的用人单位集中在内资企业,因此建议求职人员多尝试到中小型企业求职。
(五)技术:科技教育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三,科技发达。
1.3.河北地理区位条件分析
一.自然地理区位
(一)地理位置:河北省环抱首都北京,地处东经113°27′~119°50′,北纬36°05′~42°40′之间。总面积18.85万平方公里,省会石家庄市。北距北京283公里,东与天津市毗连并紧傍渤海,东南部、南部衔山东、河南两省,西倚太行山与山西省为邻,西北部、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东北部与辽宁省接壤。
(二)地貌:河北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复杂多样,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类型齐全,有坝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山地、河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
(三)气候:河北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月平均气温在3℃以下,七月平均气温18℃至27℃,四季分明。
(四)降水:年均降水量484.5毫米;降水量少。
(五)自然资源:河北省植物种类繁多;湿地资源:河北省湿地资源丰富,类型众多,既有浅海、滩涂,又有陆地河流、水库、湖泊及洼地;水资源:河北省是个水资源匮乏的省份;矿产资源:河北是国家确定的13个煤炭基地之一,即冀中煤炭基地;地热资源:地热资源分布广泛,主要集中于中南部地区。
二.社会区位条件分析
(一)人口:河北是人口大省,人口众多,2014年止人口总量在全国排第六位
(二)交通:河北省是首都北京连接全国各地的交通枢纽。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河北省已形成了陆、海、空综合交通运输网。河北省共有25条主要干线铁路通过,铁路货物周转量居全国大陆省份第1位。有27条国家干线公路,公路货物周转量居全国大陆省份第2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007公里,居中国大陆省份第3位。河北海运条件十分便利,自南向北,有黄骅港、天津港、唐山港京唐港区、秦皇岛港、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唐山港曹妃甸港区等较大出海口岸。秦皇岛港年吞吐能力2亿吨,是中国大陆第2大港;唐山港京唐港区已形成3亿吨吞吐能力,
唐山港曹妃甸港区已已达到3亿吨,黄骅港年吞吐量也超过1亿吨。其中唐山港、秦皇岛港位列全国前8大海港。
(三)科技:相对于京津较落后
(四)劳动力:河北是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
(五)经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较京津落后,河北是中国重要粮棉产区。油料、麻类、甜菜、烟叶也重要,与棉花合为本省五大经济作物。畜牧业是本省仅次于耕作业的重要农业部门。河北还是中国重要渔区之一,以沿海渔业为主,秦皇岛是主要中心。
2.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背景
2.1.会议背景 201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时,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对三地协作提出七项具体要求。一周之后,李克强总理所作的首份施政报告提出将“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写入2014年重点工作,京津冀一体化也因此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2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召开了京津冀协调发展座谈会,并提出了七点要求:
一、着力加强顶层设计,抓紧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明确三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并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项目安排等方面形成具体措施。
二、要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充分发挥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协调机制的作用。
三、要着力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对接产业规划,不搞同构性、同质化发展。
四、要着力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分工协作,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提高其综合承载能力和内涵发展水平。
五、要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在已经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的基础上,完善防护林建设、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合作机制。
六、要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加快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
七、要着力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下决心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从时间点上看,1986年国家领导人已经提出过环渤海区域合作问题,京津冀区域经济概念也随之出现,但是“京津冀一体化”始终停滞在“设想”的层面。从2004年开始经过近十年的时间发展,作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才被提升到一定的高度。2011年,河北省提出打造“环首都绿色经济圈”,重点发展环首都13个县市,
唐山港曹妃甸港区已已达到3亿吨,黄骅港年吞吐量也超过1亿吨。其中唐山港、秦皇岛港位列全国前8大海港。
(三)科技:相对于京津较落后
(四)劳动力:河北是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
(五)经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较京津落后,河北是中国重要粮棉产区。油料、麻类、甜菜、烟叶也重要,与棉花合为本省五大经济作物。畜牧业是本省仅次于耕作业的重要农业部门。河北还是中国重要渔区之一,以沿海渔业为主,秦皇岛是主要中心。
2.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背景
2.1.会议背景 201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时,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对三地协作提出七项具体要求。一周之后,李克强总理所作的首份施政报告提出将“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写入2014年重点工作,京津冀一体化也因此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2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召开了京津冀协调发展座谈会,并提出了七点要求:
一、着力加强顶层设计,抓紧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明确三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并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项目安排等方面形成具体措施。
二、要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充分发挥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协调机制的作用。
三、要着力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对接产业规划,不搞同构性、同质化发展。
四、要着力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分工协作,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提高其综合承载能力和内涵发展水平。
五、要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在已经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的基础上,完善防护林建设、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合作机制。
六、要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加快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
七、要着力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下决心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从时间点上看,1986年国家领导人已经提出过环渤海区域合作问题,京津冀区域经济概念也随之出现,但是“京津冀一体化”始终停滞在“设想”的层面。从2004年开始经过近十年的时间发展,作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才被提升到一定的高度。2011年,河北省提出打造“环首都绿色经济圈”,重点发展环首都13个县市,
做好北京产业转移和经济外溢服务功能,北京提出打造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同年,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 “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推进河北沿海地区发展” ,至此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理念正式写入国家级规划。习近平总书记的此次讲话则意味着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将驶入快车道。
2.2.协同历史 第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开始实施国土整治战略,将京津冀地区作为“四大”试点地区之一(其他是沪苏浙、珠江三角洲和“三西”煤炭能源基地),要求环渤海和京津冀地区开展全面的国土整治工作,以实现区域分工协作、发挥资源比较优势、治理生态环境、开展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和人口布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这次区域合作在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节约利用、土壤污染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以后的区域合作打下了一定基础。
第二次是本世纪初,为配合北京市新的功能定位和天津滨海新区大规模建设,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在河北廊坊举行了的京津冀三方和政府、企业和学者等各界人士参与的京津冀区域合作论坛,并达成了著名“廊坊共识”,提出了在公共基础设施、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加速一体化进程的愿望;此后,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一直在据此起草有关合作规划和文件。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该规划几经调整和修改,至今还是没有出台。
2.3发展背景
从2004 年共同签署《廊坊共识》到2008年签署《北京市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经济社会发展合作的会谈纪要》和《天津市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备忘录》,标志着京津冀合作的思路和目标更加明晰。2006 年3月,京津冀区域发展合作研究第一次联席会议在廊坊召开,会议分析了京津冀区域发展与合作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对建立长期合作研究制度达成若干共识。随着京津冀三地政府协作组织和协作机制的相继建立,政府间的合作日趋频繁,有效推动了京津冀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2.4政策突破
加快推进沿海开发,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政策向河北曹妃甸、黄骅等沿海港区延伸,切实提高产业和交通设施的协同聚集能力,逐步引导京津冀人口向沿海地区的转移,缓解人口向北京过度聚集压力。
建设张承地区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推进资源税和碳排放税改革,建成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生态旅游经济区和京津冀的大数据支持中心。通过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切实缓解京津冀地区过重的燃煤消耗压力;同时通过资源税改革有效拉动地方经济,加快建设京津的生态后花园和休闲旅游通道,起到扶贫开发的积极作用。
实施京石走廊地带的协同发展工程,促使北京中关村创新政策向该地区延伸,以正定新区为突破共建产学研体系。北京应积极帮助石家庄、保定、邯郸、
邢台等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压缩。
由国务院牵头编制首都地区(以北京为中心周边地区60-80公里范围区域)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北京及其周边的开发建设,共同划定生态红线和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共同推进区域轨道网络和新城建设。
3.京津冀三地的发展现状
京津冀在经济发展上各有所长,互补性很强。北京拥有知识经济、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优势,天津拥有加工制造业和海运等优势,河北则拥有重化工业、钢铁产业和资源等优势。强化京津冀更深层次的合作,将更有利于三方合理分工、优势互补,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3.1京津冀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整体保持了稳步较快的发展态势,区域内经济总量增速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8 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8 万亿元,占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经济圈生产总值(GDP)比重的23.9%,占全国比重的9.1%,京津冀地区GDP 同比增长11.9%,超过了9.0%的全国平均水平。
以2013年为例主要分析。据北京日报报道,2013年,京津冀GDP首次突破6万亿元,达6.2万亿元,占全国10.9%。天津人均GDP达101692元,位居全国第一。
2013年,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76.9%,稳居全国第一。北京第三产业比重是河北2.1倍,是天津的1.6倍。天津的比重为48.1%,河北的比重为35.5%,而全国的比重为46.1%。去年,河北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2.4%,北京为0.8%,天津为1.3%,全国为10.0%。2013年,河北的第一产业增加值达3500.4亿元,北京为161.8亿元,天津为188.45亿元。京津第一产业增加值加起来仅相当于河北十分之一。总的来说北京的第三产业较为发达,增加量较大,河北第一产业比较发达,增加量较大。天津的第三产业也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北京市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9500.6亿元,比上年增长7.7%。天津市达14370.16亿元,比上年增长12.5%。河北省达28301.4亿元,比上年增长8.2%
。按常住人口计算,天津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01692元;北京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92210元;河北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38596元。
去年,北京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200.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
6.16%。河北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29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0%。
京津冀土地面积只有21.6万平方公里,仅占全国的%2,但是总人口达10860.5万,占全国的7.98%;地区生产总值达62172亿元,占全国的1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3661.8亿元,占全国的9.9%;进出口总额达6124.8亿美元,占全国的14.7%。
从上述的资料可以看出,京津冀的经济发展还是比较快的,经济实力稳步增强。
3.2京津冀交通发展现状
3.2.1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简介
河北省交通运输厅综合规划处副处级调研员邓伟介绍,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河北省谋划了“二环八通四连八港八枢纽”为主骨架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布局。目前,在河北省与京津之间,还存在不少“断头路”、“瓶颈路”。邓伟介绍,打通这些断头路,也有了时间表,京冀双方正在加快京昆高速、国道G111建设进度,力争今年建成通车;京津冀共同加快京台高速建设进度,其中河北段、天津段确保今年建成通车,北京方面加快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河北加快京港澳高速公路(河北段)改扩建工程建设进度,确保年底建成通车。邓伟说,预计到2020年,形成京、津、石之间以及相邻城市之间“一小时交通圈”、主要城市与周边卫星城市间“半小时生活圈”。
3.2.2区域立体交通体系逐步形成
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布局中,交通一体化率先发力,铁路、公路、航空、港口构筑的立体化格局已见雏形。
目前,京津冀两市一省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已有良好开端。北京已经建立了现代化国际物流港,实现了北京朝阳口岸与天津海港口岸的集装箱货物直通;组建了包括首都国际机场和天津海滨机场在内的首都机场集团公司,首都机场与天津机场的客货分流也已完成。随着京石客运专线的开工建设和多条高速公路的陆续建成通车,京津冀地区三小时的经济圈已见雏形。京津冀三方将联合制定现代化区域交通网络规划,共同推进区域城际快速通道建设,搞好区域航空港、海港的共同开发、利用,搭建区域客、货运信息交流平台,同构筑区域一体化的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天津也已开始了轨道交通的衔接工作。
与此同时,公路、航空、港口的建设也已开始布局和发力。京津冀区域港口
基础设施建设也将大大提速。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实施项目清单将从基础设施、交通运输、智能交通、港口航道、综合枢纽等领域,特别是在强化各种运输方式衔接、城际轨道交通、运输立体化等难点方面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推进措施,对项目清单实行消耗式管理,确保交通一体化能够取得真正的实效。
3.2.3交通一体化顶层规划即将出台
201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并从顶层设计、产业对接、环境生态、交通网络等方面提出7点要求。
2014年3月5日,“京津冀一体化”这一战略首次被写进李克强作为国务院总理的首份政府工作报告中。当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将“京津冀”建设成为世界级城市群。
3.3京津冀工业发展现状 3.3.1京津冀跨行政区的产业转移发展迅速
根据国家对京津冀区域两市一省的功能定位及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布局安排,为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在未来几年内三地区都要进行不同程度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在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升级影响下,其工业产业必然向外转移。而作为京津冀区域内具有工业和资源优势的津冀来说,合理承接北京移出的工业产业,不仅将对其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而且对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进而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将是十分重要的步骤。 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发展及布局不够合理,已成为影响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尽管目前学术界对京津冀产业转移问题已有广泛的关注,但是,根据当前的研究成果还不足以科学、合理地解释区域产业转移中的一些问题,而且,对如何科学地确定产业转移的类型等问题也不尽明确。因此,进一步研究北京市工业产业转移对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受市场力量的驱动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京津冀都市圈跨区域的产业转移频繁。一些不符合北京功能定位、资源禀赋和环境要求的产业因此搬迁到河北具有较强产业基础的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首钢落户唐山曹妃甸。同时,河北在正定投资58亿元打造北方最大的纺织工业园区,吸引京津等地纺织企业入驻。并且,近两年由京津向河北单向转移的局面已有所逆转,华龙、神威、恒利这些急需扩张的河北民企也纷纷进京。这种布局有利于京津冀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和合理的产业梯度。
3.4京津冀市场发展现状
3.4.1京津冀区域市场的开放程度不断提升
随着京津冀地区经济交往活动的增多,三地逐渐在市场开放方面加大沟通与合作力度。而且,京津冀都市圈快速交通体系的初步建成以及无障碍通信的实现,为三地在投资、贸易、旅游、企业合作等方面逐步开放市场提供了基础。多年来,
国家发改委和京津冀发改委一直为促进区域交流与合作、排除市场和政策障碍进行协调,研究当前和近期区域合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政策、规划和意见,为打破区域界限、推动区域内市场一体化运作提供良好环境。
在京津冀三省市签署的关于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合作框架协议中不难发现,在推动营商环境法制化中,首次提出建立京津冀打破行政壁垒工作对接小组,建立举报投诉优先处理和合作处理机制,能够及时交换需合作协调解决的举报投诉件,采取措施推动问题解决。
2014年9月22日,继京津两地率先实现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后,河北省石家庄海关也正式加入这一改革行列,标志着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全面实现。
河北钢铁集团国际贸易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以往但凡有货物到天津港口,企业都要先到天津新港海关申报,然后再采取转关运输方式运至石家庄海关进行二次申报,整个过程需要三四天时间。三地实现通关一体化对企业来说是政策红利,货物在石家庄海关申报放行后,天津新港海关将依据石家庄海关发送的放行指令进行卡口实货放行,企业货物抵港快速通关后,从天津新港直接将货物提走投入生产,只需一天左右,极大地节省了时间和物流成本。
今后三地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自由选择任何一个海关一次性通关,即只要在属地和口岸海关中的任一海关申报验放后,货物就可以直接进入企业仓库,减少了以往在属地和口岸海关间奔波给企业带来的不便。
“实现三地通关一体化,打破了海关关区界限,主要是为了实现三地企业自主选择报关报检、纳税和货物验放地点,构建便利、高效、统一的商品通关业务模式,促进三地管理资源共享,便捷高效的大通关服务体系对于提高通关效率和贸易便利化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天津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三地开启商业一体化顶层设计工作,为三地企业、市场形成共识具有较大推动作用,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开放型经济合作,研究推动政策延伸互享机制,提高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打造区域开放发展整体优势。
“京津冀本身就形成了首都经济圈,在这个经济圈内,我们不仅要提高商户服务、产品质量以及市场化水平,更要提高流通市场的便利化水平。”陈耀表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除了商贸流通一体化外,通关一体化至关重要。他认为,便利化水平的提高将有利于我国产品的进出口,更加有利于形成促进企业、稳定外贸发展的一个良性循环机制。
4.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条件、优势与面临的问题与发展的机遇
4.1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优势
4.1.1北京发展的比较优势
从发展条件看,北京的突出优势是国家首都、智力密集、市场容量大和交通发达,其中最大的优势是首都优势。北京是我国最高国家机关的所在地、行政中心,政府公共资源丰富,是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宏观管理中心和决策中心,政治影响力强,并由此派生出信息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等职能。北京是重要的信息发源地,是总部经济的聚集地。中央驻京单位、国内大企业集团总部和跨国公司地区大总部大都聚集在这里,对北京经济实力的提升发
挥了重要的作用。如全市21万资产(军产8万亿不在内)中,85%是中央单位的,北京只占15%,中央在京企业对北京的贡献,占全市工业产值的38.4%,占服务业的50.4%。
北京拥有全国最多、最著名的高校和研究机构,是我国乃至世界罕见的智力密集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科技综合实力全国第一,教育全国第一。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55%集聚于北京。创新、创业等产业文化氛围浓厚,高新技术产业发达,中关村科技园区更是引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旗帜。北京的交通发达,拥有国际枢纽空港,是全国的铁路枢纽中心。这些优势使北京具有较高的社会发展水平,并转化为了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
4.1.2天津的比较优势
天津的突出优势在于拥有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贸易港口、外向型经济比较发达、科技教育居全国前列、生态环境容量较大。天津港是我国功能最齐全、发展最快的港口之一,航线通达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其综合吞吐能力居全国港口的第四位、世界第六位。天津的货物周转量2006年达到12593亿吨,与上海相当,是北京的21.6倍,其中天津港功不可没,可以说天津港是天津最大的比较优势和核心战略资源。
天津的外向型经济也较为发达。出口额、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较高并保持增长势头。科技教育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三。特别是天津尚有1200多平方公里的盐碱荒滩可供开发,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自然资源丰富,发展石油化工、海洋化工得天独厚;还有150平方公里的平原水库和七里海湿地等,生态环境容量较大,为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较大空间。
4.1.3河北的比较优势
河北省自然资源中,矿产蕴藏、海洋海涂等资源都比较丰富。河北能源资源比较丰富,一次能源的原煤、石油、天然气都有相当的储量。河北省湿地资源丰富,类型众多,既有浅海、滩涂,又有陆地河流、水库、湖泊及洼地,具有重要的保护、科研价值全省湿地面积有1.1亿平方米,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9%,做为一个干旱省份,湿地资源相对较多,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9%,比全国的平均水平27%高一倍多;湿地类型比较全,既有海岸湿地,又有河流、湖泊、沼泽湿地;
在社会资源中,劳动力资源雄厚是河北的重要特点,全省劳动力总资源已达4260多万人,其中从业的社会劳动者达3252万人,占76.3%,余为在校学生和家务劳动者等。
河北农业开发已有几千年历史,是中国重要粮棉产区,种植业比较发达,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已积累了丰富经验。至今,仍是全国的农业大省,许多主要产品产量都居全国先列,在华北乃至全国有举足轻重地位。
在工业方面,河北省已基本形成新能源、汽车、电气、煤炭、纺织、冶金、建材、化工、机械、电子、石油、轻工、医药等优势产业。工业生产中的一些行业和产品在全国居重要地位。其中,保定新能源产业积聚区——中国电谷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以长城汽车为代表的高速发展的保定汽车工业占全省90%以上,产销规模已经接近每年70万辆,汽车出口量居全国第一位。全省外贸发展迅速,外贸总额超过400亿美元,其中石家庄、保定、唐山是位居出口前三位,保定市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经占到全省57%。
4.1.4 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的综合优势
1.独有的政治、信息、科技和人才优势首都北京作为核心区是京津冀都市圈最显著的优势之一。独有的政治、信息资源,发达的总部经济,不断积聚的科技人才资源为都市圈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自然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京津冀都市圈云集了发展现代化工业所需的能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工原料、建筑材料等矿产资源;备有滨海新区1200多平方公里的可开发土地资源和河北省 3000多平方公里的后备土地资源;拥有渤海湾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天津港、曹妃甸港等天然优良港口。现代化的空港海港,衔接南北,贯穿东西的公路网和铁路网让京津冀都市圈成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3.产业体系完整,初步形成了产业结构梯度
京津冀都市圈具备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拥有信息传媒、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文化体育等高端产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医药制造等现代制造业;铁矿、煤矿、石油开采,黑色冶金、石油加工、综合化工以及农业生产等基础产业。京津冀都市圈内三省市产业优势不同。北京市已经形成了三、二、一的国际化都市型产业格局,处于工业化的高级阶段;天津市形成了二、三、一的工业城市产业格局,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而河北八市的产业格局差异较大,但整体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因此,在京津冀都市圈的产业结构梯度转移由于产业梯度的存在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产业结构有着在国家、地区间梯度转移的规律。中,已经形成了京津两地是转移方、河北省是接受方的格局。
4.旅游资源丰富
北京是全球拥有世界遗产(6处)最多的城市,是全球首个拥有世界地质公园的首都城市。北京旅游资源丰富,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达200多处,有世界上最大的皇宫紫禁城、祭天神庙天坛、皇家园林北海公园、颐和园和圆明园,还有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恭王府等名胜古迹。北京市共有文物古迹7309项,9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含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北京段)、32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国家地质公园、15处国家森林公园。
天津资源丰富,市区依河而建,景色优美,1989年评选出的“津门十景”分别是“天津广播电视塔”、“蓟北雄关”、“三盘暮雨”、“古刹晨钟”、“大沽口炮台”、“海河风景线”、“古文化街”、“双城醉月”、“水上公园”、“中环彩练”,这些景观既有名胜古迹及旧景新颜,是新时代天津旅游景观的代表。
河北是中国的文物大省,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8处,其中保定市拥有47处,为河北第一文物大市。邯郸,保定,承德,山海关,正定是河北五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著名的有保定大慈阁、直隶总督署、清西陵、满城汉墓、腰山王氏庄园、定州塔,邯郸赵王城遗址、邯郸丛台、涉县娲皇宫、涉县一二九师旧址,景州塔(景县舍利塔)、北齐高氏墓群,唐山清东陵、沧州铁狮子、赵州桥、正定隆兴寺、邢台大开元寺、隆尧大唐祖陵、商代邢墟遗址、内邱扁鹊庙等。 河北目前有国家5A级景区五处:西柏坡风景区、安新白洋淀、涞水野三坡景区、山海关景区、 承德避暑山等。其他著名风景区还有衡水湖自然保护区、邢台峡谷群风景区、涉县一二九师旧址等。
4.2 京津冀经济合作的条件
(一)经济要素互补性较强
京津冀地区城市之间距离较近,交通方便,基础设施完备,具备产业合作的良好条件。北京是中国最大的交通枢纽和通讯中心,以北京为中心的陆空交通和通信干线连接世界各地,已经基本形成综合运输网和通信网。天津港是国际性港口,形成了连接海内外的以港口为中心、海陆空一体化的交通体系、河北拥有秦皇岛、唐山港、黄骅港。这些都使得京津冀具有了海陆空相互支撑,以北京和天津为核心的现代交通枢纽,对该区域对外联系和区内产业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
京津冀地区生产要素具有互补性。北京和天津是我国科技、人才和教育高度密集的区域,对促进京津冀各地市开展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经营管理、职工培训等方面的合作,有着先天的优势。北京土地资源紧缺,而天津和河北具有丰富的沿海荒地资源可用作建设用地;河北省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旅游资源各具特色,北京、天津以人文景观为主,河北以山、海自然景观为主,共同组成了吸引当地和其他地区旅游者的有利条件。区域内矿产资源丰富,冀东地区和渤海海域石油资源、天然气资源、盐业资源、地热资源、煤炭资源、铁矿石资源、石灰石资源等都很丰富。
(二)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京津冀各地市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为进一步的产业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北京不仅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而且技术研发能力较强,产业基础雄厚,现代服务业发达,集中了几乎全国各大银行的总行、中国主要的信托公司和保险公司以及外国银行办事机构。北京集中了全国软件开发及信息技术、精密仪器制造、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各类优秀人才。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金融街等是对首都经济发展具有较强拉动作用的重点产业功能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天津市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综合性的港口城市和经济中心,工业门类齐全,已经形成了石油和海洋化工、汽车和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现代服务业等支柱产业。在电子通讯、汽车制造等行业已具有一定的国内竞争力和市场份额。依托港口和天津港保税区以及空港物流的优势,物流以及与之相关的服务业迅速发展,商贸会展、房地产等行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天津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产业工人100%受过初等教育,工程技术人员85%以上为大专学历。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突出的科研优势,为天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了智力支持。 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主导产业带动作用增强。工业继续发挥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钢铁、石化、医药、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比较优势进一步显现;服务业整体结构正在逐步优化,新兴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石家庄的医药、唐山和邯郸的钢铁、沧州的化工、保定和廊坊的机械制造、秦皇岛的玻璃等已经形成一定的优势,为开展京津地区的产业合作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4.3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
1. 京津合作的缺位、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与中心城市辐射功能不足
京津冀区域内有两个特大城市,但缺少中等城市,与周边地区相对独立的小城市在发展上相互脱节、自我封闭,彼此空间联系松散且薄弱,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高。即发达的城市中心,落后的腹地格局加剧,城乡差距拉大。2008年,京津冀区域中GDP突破3000亿元的只有北京、天津和唐山3座城市。与之相对照,长三角区域2008年GDP突破3000亿元的有上海、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南京等6座城市。珠江三角洲区域2008年GDP超过3000亿元的城市有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4座城市。可见,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城市化水平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都远远高于京津冀区域。
城市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集中反映城市的吸引与辐射功能的发挥上,而城市之间的合作则产生于合作基础上的专业化分工。现实中,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之间相互竞争程度较高,专业化分工不足。各城市竞相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外贸出口产品竞相压价,既损害了国家和区域的整体利益,也损害了自身的长远利益。为留住财源,各地纷纷对异地投资企业实行双重收税,严重影响了企业跨地区发展的积极性。回顾京津冀区域合作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以往京津冀区域合作的主要内容仅限于京冀和津冀之间,京津合作进展较为缓慢。最终结果是,京津在现代化功能的发挥方面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作为京津冀区域客观存在的两大核心城市,北京与天津之间的关系确实比较难以协调。解放前,北京与天津的城市功能的定位比较明确: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天津市工商业中心。解放后,尤其是计划经济时期,北京由消费型城市发展成了生产型城市,北京城市功能定位的转变,对天津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也正因为如此,天津由历史上一个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其经济地位不断下滑。 和天津相比,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北京成为全国公路、铁路枢纽,有全国最大的航空港;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北京的资产雄厚等等优势。和北京相比,天津的劣势明显,但天津是国际性现代化港口城市;天津的滨海新区有1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资源;天津是老工业基地,轻工业比较发达等等;和北京比,天津的优势也很明显。北京、天津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不是齐心协力的合力效应,而是谁也不服谁的竞争态势。在城市功能没有互补、产业不能错位发展的情况下,京津长期各自为政、缺乏合作,存在产业项目之争、港口等基础设施之争在内的无序竞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京津合作的缺位是导致京津冀区域与同样处于沿海开放地带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差距拉大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京津冀是一个城市圈,由于城市圈基本围绕中心城市而建立,与中心城市的远近是决定一个地方是否属于城市圈范围的关键因素。一般,核心城市对于周边的地区有较大的辐射作用,但北京却未能发挥其增长极的作用带动京津冀城市圈区域的经济增长,长三角和珠三角则都受益于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对于京津冀,北京作为政治中心,出于政治因素的考虑,政府往往会采取有利于北京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来促进北京地区的发展,因此,北京作为增长极所发挥的辐射效应或许不足以抵消北京作为具有特殊政治地位的城市对周边地区资源掠夺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京津冀区域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投入到了支持北京发展战略中。 通常,在经济圈内都有一个经济首位度高的中心城市,它与周边城市区域存
在密切的经济联系或分工合作的关系,带动周边地区的共同发展。京津冀中心城市的首位度与长三角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长三角经济圈的首位城市上海对周边城市的优质要素资源产生巨大的吸附力,一些高端人才、研发中心、强势企业纷纷向上海集聚。同时,上海的大发展也对周边城市区域产生较强的辐射拉动作用。特别是,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过程中,各城市纷纷提出“错位发展”的思路,形成既竞争又合作,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而京津冀的首位城市北京,2008年其地区生产总值为10488亿元,与第二城市天津(6354亿元)相比,首位度为1.651,其首位度较低。价值京津冀区域面积比较大,这两个城市都难以发挥“龙头”作用。如果经济总量偏小,城市首位度偏低,则中心城市难以发挥对整个地区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中心城市与圈内城市在产业分工和生产建设方面容易出现矛盾,很难实现共赢。
2.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的差异
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的不重合,是中国都市圈发展的最大障碍,京津都市圈在发展过程中也深受影响。由于区划的不同,没有统一规划,再加上“分灶吃饭”的财税体制,各地市都只根据自身的需求寻找合作,无法形成资源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合作模式。与其他两个都市圈不同的是,京津冀都市圈中行政关系还具有多重性:北京与河北之间既是中央与地方的一般关系,而且又是并列的同级关系;天津与河北既是同级关系又是直辖市与地方的关系。重叠、复杂的行政关系,进一步影响到都市圈内经济合作与一体化进程。
3.产业同构和产业链断裂并存
产业结构趋同是三省市未能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争相发展附加值高和税收贡献大的产业,导致在投资、项目、资源和市场领域的恶性竞争,而非生产的就是完全相同的产品。尽管京津冀各城市在经济发展中有较强的互补性,但在现有行政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下,各地区对经济增长尤其是对产业发展都有很强的内在动力,过分追求与保护地方利益,追寻自成体系的产业结构,使京津冀地区一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产业分工与合作机制,地区间产业关联比较弱,产业融合程度低,未能形成功能互补和各具优势的产业结构。
从北京、天津、河北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看,他们所确定的产业发展方向基本雷同,北京和天津都已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石油加工、化工、钢铁、旅游等行业作为主要产业。由于两市产业结构雷同,造成产业间的恶性竞争,资源分散利用,产业无法做大、做强,也制约了北京、天津的产业结构升级。按照工业化发展演变规律,北京和天津应已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但原材料工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仍然很高。2005年的北京、天津39行业中的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三个行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高达19.81%和22.93%,这些行业比重过大,不仅与城市功能地位不相符,而且对土地、能源、水资源的消耗占用多,对环境的破坏也比较严重,不利于提升大都市的整体形象。
河北省各市之间的产业同构程度也很高。河北11个城市工业总产值中居前六位的行业多半为能源、原材料产业,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在各城市均居前六位,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除了保定市外,其他城市均居前六位,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六个城市排在前六位,先进制造业在各城市中的地位较弱,只有保定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位居第一位,秦皇岛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位居第五位,张家口专业设备制造业位居第三位,保定和邢台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位居第五位。
总之,京津冀都市圈内,北京和天津两个核心城市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产业同构。区内还没有形成有创新能力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金融、信息服务和现代制造业的产业链延伸方面还比较欠缺。虽然部分产业已经嵌入国际产业供应链,但基本都处于“微笑曲线”现代产业价值链研究表明,产业链利润呈现一个“V”字形,即所谓的微笑曲线。在这个曲线中,一头是研发、设计,另一头是销售、服务,中间是加工生产。低端,还没有形成由占据高端并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本土企业建立的区域完整产业链。
4.经济合作层次不高,产业配套水平低
虽然京津冀已经在许多领域开展了合作,但总体来看,合作层次不高,合作规模与京津的经济实力相比较还较小。目前的合作仍然是局部的、零散的合作,产业发展仍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尚没有按照比较优势,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区域产业联合发展和梯次分工。京津与河北的合作以物资协作和浅层次的垂直分工居多,深层次的产业合作较少。在第一产业内部,京津与河北之间的合作主要围绕京津两大城市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等基础农产品供给为主;在第二产业合作中,京津以重工业和国有大企业为主的工业结构特征,使得一些重大工业项目的转移受转移成本和体制影响较大,因此较长时间内产业转移的项目主要是以能源开发或污染较重的一些中小企业的搬迁为主,如钢材、煤炭等从事资源开发和后续生产的企业,而制造业的合作范围多局限于产业链的低收益环节,从而导致产业转移进入周边地区的产业主要以低附加值、低技术水平、重污染的产业为主,区域产业合作的成效更多体现在就业方面,而非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实力的提升上。 京津虽有较强的产业基础,但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却有限,区域内产业链断裂,产业配套能力低、产业联系松散,没有形成紧密的协作分工关系,使得本应在本区域内部配套的产业和产品,却只能到江浙等区域寻求配套,增加了生产成本。在京津冀区域中存在着两类现象,一方面跨区域的产业链构筑受到行政体制的束缚;另一方面区域内的各地市都在不自觉地搞“大而全”、“小而全”,都要求自成体系,搞本地区的产业配套。
5.产业合作机制尚未形成
由于京津冀区域有北京和天津两大直辖市,在区域合作中,受行政体制束缚影响较大,过去两市常就谁是经济发展“龙头”而较劲,束缚了京津冀产业合作的步伐。近年来,随着各方合作要求的加强,京津冀区域合作各方开展了许多有意义的活动,包括高层领导的互访、召开京津冀合作论坛、达成合作共识、签订合作协议等等,但总的看来,京津冀的合作还处于多探讨、造舆论、重形式的阶段,关系到各方切身利益的可实施的具体方案和政策还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冀京、冀津关于全面发展经济技术合作两个会谈纪要的建立高层次的合作协调委员会和召开合作协调会等制度,基本上没有落实。鼓励合作的政策尚未制定出来,合作基本停留在以县区、企业、民间合作为主。同时,在这一区域,影响产业合作的民间力量还十分薄弱,不能在产业合作中发挥主要作用。与长三角地区相比,京津冀地区产业协会、民间商会、民家资本、民间咨询机构等民间力量发展缓慢,使得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引导企业间开展合作,推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进行项目选择、资源整合、产业链形成、信息沟通等方面都缺乏相应的机构予以指导,制约了产业合作的开展。
6.市场化进程缓慢,国有经济比重高
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的市场化进程缓慢,成为制约产业合作步伐的根本性因素,表现在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较强,对外开放程度不高,
要素市场流动受行政制约严重,国有企业改革步伐不快,非国有经济发展层次不高。在区域合作中,与企业行为、民间资本力量相比,地方政府明显处于强势地位,对企业的生产活动干预较多,企业跨地区生产合作受到限制。生产要素流动受行政体制、改革进程的影响,难以在地区间充分流动,使得京津冀区域各自拥有的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制约了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国有企业改革步伐慢,企业包袱重,调整难度大,活力不足,难以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运行机制,不利于企业的合理布局与产业链的构建。多数民营企业规模还比较小,在技术层次、产品档次、竞争意识、应变能力等方面还不能与大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与协作关系。
以所有制结构来衡量,京津冀区域作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也是老工业基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惯性影响较大,尽管近些年企业所有制结构调整加快,但国有经济比重仍然偏高。据2008年统计,河北省的国有及控股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仍为39.3%,天津市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大46%、长三角城市圈较早出现了以集体和私营经济为主的“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近些年经过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在中国地区经济中继续保持旺盛的活力。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的份额达63.2%。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京津冀区域中的国有经济比重过高,政府对资源的控制力强,对企业的干预大,经济的市场化程度相对于其他两个区域较低。目前,京津冀区域的国有经济处于攻坚阶段,最活跃的私营和民营经济都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打破行政区划的空间限制,进行行政区域的行业集聚和整合,从而影响了优势产业群的形成。
7.资源环境约束“瓶颈”日益突出
水资源紧缺已经成为制约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一个瓶颈。区域自产水量正在不断减少,普遍出现了超前超量开采地下水的现象。区域内生态环境也不容乐观,尤其是天津、唐山等工业城市污染较为严重,区域内河流污染程度较重。尽管资源缺乏,特别是水资源,但其人口和经济仍将迅速增长,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资源压力。
4.4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分析
1.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开始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并带来了新的国际分工、生产格局和外部环境,也为位于东北亚区域中心的京津冀都市圈带来了战略发展机遇。京津冀都市圈可以在国际分工的发展和产业转移引导下,优化产业结构并嵌入国际产业链;在全球资本流动加快并大量涌入中国的形势下,充分利用外资;在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动加快的条件下,扩大国际合作的范围并加强国际合作的力度。
2.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实施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将京津冀地区列入优化开发区域,其国家战略定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区域,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新的规划定位指明了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模式和方向,为其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天津滨海新区和河北曹妃甸的发展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也为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3.面临北京城市功能的疏解
习近平指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目标要明确,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思路要明确,坚持改革先行,有序配套推出改革举措。方法要明确,放眼长远、从长计议,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北京社科院管理研究所研究员张耘指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第一步要区分首都核心功能和非核心功能,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
张耘说,有着860多年建都史的北京,如今已发展成为有2000多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北京与伦敦、东京、巴黎等具有悠久历史积淀的国家首都城市一样,具备了许多基于首都核心功能的延伸功能,比如经济、教育、金融等。
据中国区域科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杨开忠介绍,非首都核心功能主要有两大类:首先,从经济角度考虑,一些相对低端、低效益、低附加值、低辐射的经济部门;其次,区位由非市场因素决定的公共部门。他认为,这些都可以疏解到天津或河北。
另据北京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市将通过“禁、关、控、转、调”五种方式来完成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产业目标。“禁”主要是严格按照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禁止新建、扩建首都不宜发展的工业项目,尤其是明确全市范围内不再新增一般制造业。“关”是就地关停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企业,全面治理镇村工业大院,加快清理小散乱企业。“控”是对城市废弃物处理、炼油、食品加工等保障城市运行及民生的行业实行总量控制。“转”是指对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一般制造业实施整体转移。“调”是对高端产业中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制造环节实施调整,主动在京津冀进行全产业链布局。 从2013年底,北京已经开始疏解工作,动物园批发市场、大红门服装批发市场和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场所都被动员搬迁。这些市场从业人员众多、摊位密集、客流量大,仅“动批”的从业人员就超过3万。有消息称,“动批”将整体迁至河北廊坊或保定。据统计,类似的小商品交易市场在北京城区有上百个。根据北京市市长王安顺在今年北京两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去年,北京积极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决心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制定实施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关停退出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392家,搭建了30个产业疏解合作平台,推进产业转移疏解项目53个,拆除中心城商品交易市场36个。与天津、河北分别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和备忘录,实施交通、生态环保、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工作方案,北京新机场开工建设,首钢曹妃甸、张承生态功能区、中关村示范区与滨海新区合作等重点工作取得进展,中关村企业在天津、河北累计设立分支机构1532个。
而在此前的北京区县两会期间,北京多个区县已经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的计划表。对此,张耘认为,在功能疏解和京津冀一体化方面,北京市拿出了相当大的诚意。比如,在今年7项重点工作中,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就排在了第一位。
廊坊有望对接央企和教育资源的外迁,张家口和廊坊为代表发展信息技术、高端设备、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以承德、保定、张家口为代表发展休闲旅游、现代物流和金融服务业。秦皇岛、唐山、沧州沿海地区组成的港口与临港工业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吸引产业集聚,发展高端设备、现代物流等产业。
产业及教育医疗资源的外迁,将导致河北住房需求显著增加:一是北京人口的迁移如外迁央企的员工住房、非京户籍的人口迁进河北的住房。目前确定廊坊对接央企的外迁,按照邯郸的人口密度极限测算,未来廊坊至多可接受97万人口。二是河北在基础配套设施完善后自身城镇化率提升时新增城镇人口的住房需求。粗略测算,河北省从目前城镇化率46.8%到2020年实现60%的目标将新增1200万的城市人口,7年时间相当再造2012年一个大保定市的人口规模,按照60%比例购买自住房的中性测算,加上廊坊承接的京户,总计将新增206万套住房需求,约相当于北京目前库存的27倍。
尽管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已成为各方共识,但现实的推进仍面临不少困难。这一方面是由于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往往有着相对固化的路径与轨迹,“变轨”需要时间,也需要勇气;另外,一条发展的新路、一种开发的模式,也不可能凭空而来,而是需要辅以相应的配套措施,托起这样的新路子、新模式。 个中关键,则在于必须以改革为先导,尽快构建有利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特别是有助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机制、体制环境。
此前已有专家指出,行政主导型经济是阻碍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最大障碍。但问题是,在行政区划不可能发生大的变动的前提下,是不是可以尝试换一种思维。比如可以探索行政与市场双重配置资源的路径。也即,在确保北京首都核心功能的前提下,剥离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并逐步以资源内在配置的规律、以投资报酬率的高低来配置资源。
那些以往北京挟首都之力聚集起来的行业、产业,诸如批发市场、机械制造、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完全可以转移出去。既为北京“瘦身”,也可以集中力量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而在转移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做到“制度同步”。不能为了转移而转移,更不能搞成低端产业的大疏散。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聚集,往往有着内在的规律与依存性,在缺乏配套设计的情况下,简单疏解,很难持久。 以疏散出来的企业为例,至少在社会福利问题上,就存在与北京的衔接及与河北的落差等问题。哪一个问题搞不好,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到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整体布局。
因此,若想改变长期壁垒隔离出来的京津冀现状,只能“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一是要“锲而不舍”还清过往的欠账,加速河北等落后地区的发展,着力于解决京津冀行政区划背后各种资源的分布不公、社会福利不均等问题;再就是“有序配套”,逐步改革以往不合理、不公平的机制、体制,摒弃行政阻隔,权力挡道,各自为战,让区域内所有民众共享现代化成果。
要之,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不能一味等下去,也不能简单化切蛋糕,而是要考虑北京与冀津等地的承受能力,做到转得安心、接得放心。而无论如何,根本之计仍在于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尽快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以减小北京与周边各地诸多社会指标的落差。
在前不久召开的北京市两会上,北京市人大代表、市委书记郭金龙就明确表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格局下,北京“就自己讲自己”已经走不通,必须主动把北京的发展融入京津冀。若三地都能“主动融入”,则京津冀就能像珠三角、长三角那样共同发展、边界模糊,相应地,行政对于资源配置的强势作用必然淡化,京津冀协同发展也必然提速。
4.河北城镇化的进程加快
河北省城镇化速度加快,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自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的城镇率就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4~2005年间,河北省城镇化水平得到飞跃
式发展,由26.72%一跃升至37.69%。但是,这次飞跃的主要原因是省内一些城市行政区域的调整,一些郊区乃至郊县被划为市区。到2009年底,全国城镇化率达46.6%,河北为43.74%,与全国的差距缩小在3%左右。由此可见,河北城镇化速度加快,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东部城镇化率57.0%相比,则差距更大。
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同步提高,但仍低于工业化水平。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着工业产值占地区GDP的比重不断提升,河北城镇化程度也不断加强。按照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工业增加值/GDP)的合理比值为1.4~2.5。2009年河北这一比例为0.51,这显示出河北在城镇化进程中生产要素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聚集,规模经济效应并没有充分发挥。
河北省城镇化质量:城市环境明显改善。2008年全省二氧化硫浓度年平均值、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年平均值和灰尘自然沉降量分别为0.054毫克/立方米、0.087毫克/立方米和16.04吨/平方公里,均控制在基本目标之内。但是,城市污染事故仍然存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2009年河北城镇基础设施完成投资2,553.5亿元,比上年增长62%,市政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明显提高。
5.产业转移持续加速
“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消息一出,河北省一些地方政府的头等大事就转向了产业转移承接,招商引资的任务成倍加码,可以说是“一天一汇报,三天一小会,一周一碰头。”一场精彩大戏正在拉开,据悉,河北省已筛选出49个产业园区进行规划,绘制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地图。
有专家认为,能耗项目搬离北京,不仅能大幅度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能耗,还能实现“腾笼换鸟”,利于首都改善经济结构,腾出土地资源发展高端产业。项目搬迁过程中实现转型,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对河北不增加新的污染排放,也有利于促进河北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京冀合作共赢发展。
北京计划调整退出污染企业,而河北希望借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这是一对矛盾。化解这一矛盾,实现双赢目标,绝非易事!
协同发展是根本出路,京津冀要共同确立具体可行的产业发展战略及规划,制定产业发展“负面清单”,协同发展
据记者了解,目前京津冀对产业一体化发展都有各自的打算。如北京至石家庄,北京至唐山、曹妃甸,北京至黄烨港,有望成为京津冀一体化经济大走廊。 天津规划将保税港区、自贸区根据各自功能定位发展优势产业,不同功能区承接的产业转移重点不同。天津港保税区以发展物流、港口、船舶制造为主;南港工业区以制造业、石油化工为主;滨海新区以现代金融和文化创意产业为主。 天津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对外投资促进局副局长李润青说,目前央企80%以上的总部在北京,滨海新区定位是承接二级子公司的转移,央企决策中心需要离各部委近一些,但是科技、运营、研发等部门可以入驻滨海新区。
值得一提的是,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整体规划未落定前,金融均是河北、天津积极争取的一个重点高端产业。也就是说,京津冀都在动足脑筋,大力发展金融业,但京津冀如何分工、协同发展,需要整体规划。
京津冀一化应当是将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如何转型升级。首先,北京的传统制造业都应当迁出北京迁到河北去,北京重点发展例如金融服务、互联网企业等占地少的高端产业。天津应当以港口物流为主,打造世界上一流的物流企业的物流产业集群。河北就成为制造业的基地,将京津的制造业都转移河北去,在河北形
成一个个制造业的产业集群。
在京津冀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京津冀的农业产业也要升级,京津冀的农业要向大型现化化的股份制农场转型,通过现化化的大型股份制农场让农业产业升级,为中国及全世界生产安全地绿色食品。京津冀在各自的产业转型升级定位中必须通过金融创新五年内将各自的产业打造成中国及亚洲一流的产业,用十年的时间将各自的产业打造成为世界上一流的产业,即京津冀一体化的过程中完成各自的产业转型升级,又能优势互补,更重要的是又打造了一个区域性可持续的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给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一个历史性的机遇。显然,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国家战略,发展规划一定从区域整体协调发展角度,作出顶层设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主任周宏春认为,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央会统筹规划,整体考虑,并出台相关政策,包括确定产业关系、要素流动和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等。
6.大气治理一体化
近年来,京津冀大气污染严重,燃煤、机动车和工业等是主要污染因素。来自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的分析显示,三地因产业结构不同对大气污染的主要影响面也各不相同。
一、京津冀空气质量超标天数居三大经济圈首位
从2013年5-12月环保部监测数据看,京津冀13个城市空气质量月平均超标天数比例达65.7%,远远高于长三角地区25个城市、珠三角地区9个城市月空气质量平均水平(见表1)。
表1 2013年5-12月三大经济圈月平均空气质量状况
PM2.5是首要污染物,其中燃煤、机动车和工业排放为其最主要来源。从相关数据分析,京津冀三地的主要污染源不尽相同。
1、北京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大气影响最明显
从2012年情况看,京津冀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68.2万吨,占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的30%,其中北京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占本地区氮氧化物的比重达45%,分别高于天津28.8个和河北13.9个百分点。
2、天津、河北工业污染对大气影响较突出
工业污染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较大,2012年,京津冀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91.2%;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占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的68.4%;工业烟(粉)尘排放量占烟(粉)尘排放总量的82.6%。分省市看,天津工业污染影响最大,工业二氧化硫占比、工业氮氧化物占比均高于北京和河北;河北工业烟(粉)尘占比高于北京和天津(见表2)。
表2 2012年京津冀工业废气排放情况
3、河北燃煤消费对大气影响很严重
2012年,京津冀燃煤消费总量38927万吨。河北煤炭消费量占其能源消费总量的88.8%,远远高于北京的25.4%和天津的59.6%。煤炭消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硫,对大气环境造成很大影响,2012年河北二氧化硫排放量占京津冀的80.8%。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加重京津冀大气污染
1、天津、河北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单位能耗高
从三次产业结构看,北京以第三产业为主,2012年三产增加值占GDP比重为76.5%;天津和河北以工业为主,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47.5%和47.1%。从工业能耗情况看,津冀工业综合用能比重均超过69%;天津和河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为0.95吨标煤/万元和1.64吨标煤/万元,明显高于北京0.69吨标煤/万元的能耗水平,严重影响区域大气环境。
2、河北高耗能行业占比大,能耗增长快
从工业内部结构看,2012年,北京工业高耗能行业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为31.8%;综合能耗占比为75.6%。河北工业高耗能行业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为51.6%;综合能耗占比达90.8%。从能耗增幅看,2013年,北京工业高耗能行业综合能耗同比下降2.1%;2012年,河北工业高耗能行业综合能耗同比增长48%。
3、京津汽油的生活消费多、京津冀柴油三产比重大,津冀油品质量差
从油品消费看,汽油终端消费中,2012年北京生活消费占62.6%;天津生活消费占52.5%;河北以三产消费为主,占50.2%。柴油终端消费中,京津冀三产消费均超过50%。从油品质量看,一方面,从用油标准看,只有北京使用国V标准的柴油和汽油,天津和河北主要是国Ⅲ标准。另一方面,京津冀柴油消费量是汽油的1.4倍,柴油油质较差,含硫标准是汽油的2倍左右。
三、相关统计专家对调整产业结构的建议
1、促进产业升级,提升高技术制造业份额
在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中,京津冀高技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工业比重最低,2012年为9.9%,分别比长三角和珠三角低6.2个和16.8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具有附加值高、能耗低的特点,所以要继续优化工业内部结构,提升高技术制造业份额,发挥北京科技优势,联合天津,带动河北。
2、控制高耗能行业,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比较三大经济圈工业单位能耗,京津冀单位工业增加值燃煤消耗量最大,2012年为0.4吨/万元,分别比长三角和珠三角高0.33吨/万元和0.19吨/万元。河北高耗能行业综合能耗达90%,北京高耗能行业也达70%以上,对化石能源使用不断增加,加重了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一方面,严格限制高耗能行业发展,逐步淘汰、疏解北京高耗能行业;另一方面,应重点控制高耗能行业化石能源的使用过程,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3、提高油品质量,加大产品研发力度
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京津冀汽油消费量中居民比重最大,为46%,分别比长三角和珠三角高15.9个和14.1个百分点;柴油消费量中三产所占比重高于珠三角。加快京津冀油品升级迫在眉睫,目前,油品的新产品还不多。应加大石油产品的创新研发力度,提高油品质量,以此降低机动车尾气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综上,要改善京津冀区域的大气质量,只有京津冀三个地方合作才能实现。
5.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5.1短期发展战略明确城市定位
1.明确城市定位,规划产业布局
全国各省市区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了各省市的战略定位:其中北京市定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天津市定位是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和中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对照城市定位,京津冀都市圈发展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对产业布局进行重新规划,进行区域间合理分工,北京逐步退出“经济中心”,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天津恢复北方经济中心,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利用原料优势,依托曹妃甸,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唐山市统计资料显示唐山市是河北省经济第一强市。
京津冀都市圈国家出台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有关报告对北京、天津和河北八市的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了规划。北京重点发展领域是,以科研、文化、教育为主的创意文化产业,以及以金融、保险、商贸、物流、会展、旅游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而天津在加工制造业优势与港口优势基础上,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适当发展大运量的临港重化工业。也是京津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及加工配套基地。
2.天津滨海新区
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明确了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立足天津、依托北京、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宜居的生态城区。
滨海新区拥有独特的外向区位优势,地处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位置,面向东北亚,中国北方连接亚欧大陆桥东部起点,蒙古、哈萨克斯坦等邻近内陆国家的重要出海口;组合功能优势,滨海新区集港口、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于一体;丰富的资源优势,大面积的生态和建设用地,储量可观的石油、天然气;产业优势,电子信息、石油开采及加工、海洋化工、现代冶金、汽车及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和生物制药等七大主导产业,具备了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
滨海新区的发展促进天津工业的复兴,加快天津市都市型工业的发展,带动整个京津冀地区的工业发展,引领中国北方工业的重振复兴。
3.唐山曹妃甸
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唐山曹妃甸科学发展示范区是国家发改委批准投资最多的工业区,并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曹妃甸的战略定位是:中国重型装备制造业生产基地、世界级化工工业生产基地、世界级精品钢材生产交易中心、东北亚航运枢纽中心、新的亚欧大陆桥的东部桥头堡。曹妃甸拥有丰富的
优质资源:环渤海地区少有的天然深水良港青岛港深16 米,大连港深12~14米。――曹妃甸港区;曹妃甸地处的唐山市是中国少有的大型综合能源资源城市,不仅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石油和铁矿石储量也名列全国第一和第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位于环渤海中心地带,后方腹地辽阔,是“三北”地区走向世界的跳板;后备土地充足,岛屿后方滩涂广阔并与大陆相连,实际可开发潜力为300平方公里。曹妃甸还遇到了空前的历史机遇:北京一些重化工业外迁(首钢东迁),为其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发展重工业提供了机会;南堡大油田的勘探开发,吸引了中国三大石化集团的投资,形成了产业聚集效应。
曹妃甸的发展腾飞带动整个唐山市的经济转型,承接京津冀都市圈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产业梯度转移,与天津滨海新区携手打造中国北方的重化工业“双引擎”和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
5.2中长期发展战略
中长期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一个中心,两个增长极,三层次发展战略。
1.一个中心:以京津冀都市圈经济一体化发展为中心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一体化的实质就是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按区域经济原则统一规划布局、统一组织专业化生产和分工协作,建立统一的大市场,优势互补、联合协作,联结并形成一个利益命运共同体。它通过一定的组织和协议以及一定的联合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的统一规划布局和生产力配置,统一开发区域资源,建立分工协作关系和统一的大市场,统一对外开放政策,联合开发和占领市场,提高竞争力,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是世界经济普遍的发展趋势。在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一体化发展为中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方向的同一性、产业结构互补性的特点,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加速产业的整合与重组,实行地区经济联合与协作,从而以整体优势参与对外竞争。
2.两个增长极。
增长极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少数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他产业发展。北京市和天津市作为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双增长极
北京市:通过发展总部经济、充分发挥后奥运经济的能效、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将北京市发展为中国的“硅谷”、世界的“文化产业中心”。
天津市:中国的“马六甲”和“华尔街”。将天津港和河北省几个临近港口进行整合、功能定位、职能分配,共同将天津市打造成中国北方的“马六甲”。借助中央给予天津市的金融改革试点的政策和机会,将天津市发展成为中国资金输往海外和外国资金进入中国的中转站,成为中国的“华尔街”。
3.三层次发展战略
(1)增强核心城市竞争力,充分发挥其扩散效应。都市圈形成过程中的普遍功能特征是:首先由中心城市产生集聚效应,然后由集聚效应发挥扩散效应,积聚带来扩散,而扩散则进一步增强集聚能力。第一层的发展应该是加强核心城市的集聚能效。一方面加强政策、资源、信息、人才的支持力度,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避免大都市问题的出现,提倡住宅郊区化,合理控制流动人口,加强节能减排力度。
(2)发挥城市群体能级效应,构建“金字塔”型城镇体系。第二层的发展应该是发挥核心城市的扩散能效。由核心城市优质的资源,带动都市圈内其他城市的发展。都市圈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具有层次性的城镇规模分布,合理的城镇规模体系应呈“金字塔”型,由塔尖到基座依次为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城镇等级体系是实现都市圈内资源配置和城市间功能互补合作的重要条件。京津冀都市圈面临着次中心城市空缺,中等城市过少,小城市过多等问题。
(3)立足京津冀,发展环渤海,放眼东北亚。第三层的发展应该是发挥都市圈的整体扩散效应。提出“泛京津冀都市圈”的概念,将京津冀都市圈的腹地延伸到整个“三北”地区,将京津冀都市圈的产业链延伸到整个东北亚,将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规划融入全球发展战略。
5.3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5.3.1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意义
从国家战略层面看,京津冀地区在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和经济崛起中担负着重大使命。
1. 打造中国参与全球竞争和国际分工的世界级城市群。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成为引领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迫切需要建设若干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群,为我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优质资源集聚和配置、产业重构和升级提供核心平台。京津冀城市群是我国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科技中心,拥有完整齐备的现代产业体系,也是国家自主创新战略重要承载地,其发展目标应是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2.构筑中国乃至世界的研发创新、高端服务集聚区。京津冀地区是中国自主创新、高端服务、现代制造的核心区域,在加快中国工业化、信息化进程中担负着科技引领、产业支撑的重要使命。首都北京的产业已呈现服务主导和创新主导特征,天津的产业呈现高端制造和技术集约特征,河北正在积极打造现代制造产业带和沿海重化工产业带。未来一个时期是京津冀地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合力打造世界级研发创新、高端服务和“大国重器”集聚区的重要阶段。
3.带动中国北方向东北亚、西亚、中亚、欧洲全方位开放的门户地区。京津冀地区正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和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要地。加快京津冀地区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实现我国新丝绸之路战略下对东北亚、中亚以及欧洲等的全方位开放,进而带动我国周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扩大中国经济的影响范围。
4.探索建立科学持续、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区域发展示范区。探索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路子,可在3方面发挥全国示范效应:一是针对京津冀跨省际区域合作的体制机制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着力探索跨界治理、“抱团”发展、政府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新机制;二是针对首都北京面临的雾霾、水资源短缺等“大城市病”,着力探索超大城市通过功能疏解、空间优化,实现中心与外围共生互动的新路径;三是针对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形势严重的突出矛盾,着力探索建设生态友好、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社会和谐的新模式。
5.推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不仅有利于实现京津冀三地优势的有机整合,增强区域的整体优势,而且通过京津冀地区的快速崛起,将进一步激活和带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
5.3.2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现实意义
1.加快京津冀一体化进程,有利于承接首都的功能疏解,把我们的基础设施搞得更完善,把服务体系搞得更健全,促进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2.有利于承接北京的产业转移,特别是高端制造业,进而加快河北省的转型升级步伐,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3.有利于承接首都的要素外溢,尤其是借助科技、人才资源,全面提高创新能力,重塑河北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
4.有利于在京津冀城市布局调整中,把握这一区域城市群发展的大势,加快建设一批生态环境好、商务成本低、生活质量优的城市,提高河北城镇化水平;
5.有利于在京津的辐射带动下,更好地消除城乡差距,特别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改变首都周边塌陷、落差过大的局面;
6.有利于借助国家支持和三方力量,统筹抓好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工作。
7.京津冀协同发展是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京津冀地区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脆弱,资源环境的压力很大。近年来,随着区域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大量集聚,人口高度集中,资源环境问题更加突出,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单独依靠某一个省市,解决这些问题难度较大,必须通过加强区域合作,共同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8.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推动区域经济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京津冀三地都形成了冶金、化工、建材、重型机械、汽车等主导产业,现在又竞相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还在规划建设各自的港口,产业同构现象非常严重,恶性竞争日益明显,既浪费资金、资源、能源,又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转变观念,克服“一亩三分地”束缚,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创造条件支持和引导企业在区域内配置资源,使市场真正发挥决定性作用,才能利用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提升发展水平,实现转型升级。
9.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实现京津冀融合、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京津冀作为我国三大城市群之一,人口加起来有1亿多,土地面积有21.6万平方公里,地理位置重要,资源要素集中,产业基础雄厚,市场腹地广阔,在历史文脉、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发展基础等方面互补性强、合作开发潜力巨大。加快协同发展步伐,大幅度提升综合竞争力,有利于加快形成环渤海经济带,推进东中西互动,带动北方地区发展,打造我国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有利于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样板。
10.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天津加快实现城市定位的又一次重大机遇。在这些年的发展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天津的发展离不开环渤海,更离不开北京和河北。天津要实现城市定位,必须更加自觉、更加积极地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用更宽广的视野、更博大的胸怀,适应和满足区域发展对天津的要求,重新审视天津的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中央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天津来说,是又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我们一定按照中央的要求,充分利用天津的独特优势,承接首都功能转移,帮助河北转型发展,主动为北京和河北服务好,为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6.总结
6.1.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建议
京津冀地区同属京畿重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当前区域总人口已超过1亿人,面临着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城镇体系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驱动,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是面向未来打造新型首都经济圈、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京津冀空间协同发展、城镇化健康发展对于全国城镇群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为响应国家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求,参加两市一省规划学(协)会和城市科学研究会、规划设计院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京联合召开的“京津冀空间协同发展论坛”与会者,就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与区域治理达成共识。现发出如下倡议:
6.2.1、坚持生态优先为前提,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绿色、可持续的人居环境。
以区域资源环境,特别是水资源、大气环境承载力等为约束,严格划定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红线,明确城镇发展边界,合作推进“环首都国家公园”和区域性生态廊道建设。提高城镇的用地集约利用效率,实现“存量挖潜、增量提质”,构建生态、生产、生活相协调的城乡空间格局。加强城乡地域特点和人文特色塑造,保护传统村落,共同构建区域文化网络体系。
6.2.2、坚持区域一体、协同发展的原则,谋求城镇体系、区域空间、重大基础设施的协同发展与布局。
促进城镇功能合理分工,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着力培育区域次中心城市和沿海新开发地区。强化京津高端服务功能合作对接,京津冀共同构筑面向国际的开放平台。加快建立“网络化、低碳化、安全化”的区域交通运输体系,提升天津、石家庄等中心城市的客货运枢纽地位,与北京共同构筑国际门户和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促进京津冀地区各机场之间的分工协作,立足北京新机场建设服务于区域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与国际物流基地。着重完善互联互通的城际轨道网。
6.2.3.破除阻碍区域人口和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壁垒和制度障碍,促进多种形式的跨地区合作。
重点加强创新、文化、教育、医疗、旅游等的跨区域合作交流,推进多种形式的经贸合作。通过区域治理创新,促进共建共享,建立区域竞合发展的良性格局,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两市一省应合作开展支持冀中南地区、张承地区绿色转型发展的研究。
6.2.4.建立跨区域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工作的新体制、新机制。
应充分发挥京津冀空间协同发展规划的综合协调平台作用,开展专项规划对接,加强重大空间布局问题的协商沟通。充分利用区域内智力资源密集的优势,以京津冀的协同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城镇群发展理论与规划实践的创新。
6.3.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展望
6.3.1.2017年三领域先突破
根据《规划》,到2017年,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要取得明显进展,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对接协作三个重点领域,要集中力量先行启动并率先突破。
从整体定位来看,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之一,这已广泛获得三地共识。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表示,在2014年,全市常住人口已经达到2151.6万人,人口资源矛盾非常突出,疏解非首都功能首先要回答往哪里出,谁来承接的问题。
从北京的区位特征看,北京周边被河北的固安、三河等14个县市,以及天津的武清等7区县环绕。河北、天津是承接非首都核心功能的天然最佳选择。
6.3.2、2030年引领经济发展
发展目标方面,权威人士表示,近期目标是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到2017年要取得明显进展,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工作机制要基本确立。
中期目标的时限在2020年,届时北京市的常住人口要力争控制在2300万人左右,首都存在的突出问题得到缓解;区域交通网络要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要有效改善等。
远期目标是,到2030年,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京津冀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区域,甚至能够引领、支撑全国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