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须沟"的蜕变

  在全省上下全力推进“五水共治”之时,嘉善县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以“一线”作风和“钉子”精神,紧紧盯住青龙桥港水环境综合整治,让昔日“龙须沟”变身景观河,并以点带面推动全县水环境治理工作。   老舍笔下的《龙须沟》,曾为我们生动讲述了一个改造臭水沟造福老百姓的感人故事。“要讲修,都得修,为什么先管龙须沟?都只为,这儿脏,这儿臭,政府看着心里真难受!好政府,爱穷人,教咱们干干净净大翻身。”程疯子的唱词依稀还在耳畔。   60多年后,在嘉善县,也出了一条又黑又臭的“龙须沟”。在该县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的推动下,也演绎了一段当代版 “龙须沟”的蜕变故事。   水乡有条“龙须沟”   藏污纳垢病不轻   嘉善县河网密布、水域广阔,百姓依水而居、枕水为眠,素以江南水乡著称。近年来,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环境问题却日益突出,河流水质不断恶化。据环保部门抽查统计,全县范围内河流水质基本为Ⅳ类、Ⅴ类,有的甚至是劣Ⅴ类,原本鱼虾成群、清澈见底的河流逐渐沦为一条条黑河、臭河、垃圾河。   水,成了嘉善百姓心头挥不去的痛。家住魏塘街道城南村的老陈对此更有切身体会,因为在他家门口就是那条被周围百姓称为“龙须沟”的青龙桥港。   青龙桥港位于嘉善县城东侧的城郊接合部,北起沪杭铁路,南至嘉善塘,全长约2公里,河宽约13米,是贯穿县城南北的主要河流。对于这条河,从小在河边长大的老陈是既爱又恨,“小时候这条河蛮干净的,河里有鱼有虾,也可以淘米洗衣,特别是游泳摸河蚌,那是最开心了。现在不行了,别说是鱼虾,连螺蛳都没了,一天到晚臭气熏天。特别是夏天,窗户都不敢开,臭气熏得饭都吃不下,这种日子让人怎么过?”和老陈一样,沿线上千户居民对此也是怨声载道。不知哪位居民,大概觉得又黑又臭的青龙桥港有些像当年老舍笔下的龙须沟,便给青龙桥港取了个“龙须沟”的别号,后来一传十、十传百,“龙须沟”便成了青龙桥港的代名词。   为了治好这条“龙须沟”,老陈和街坊邻居四处奔走呼吁,“新中国刚成立时一穷二白,都能把龙须沟治好,现在经济这么发达,难道就治不好这条‘青龙’?”   青龙桥港的污染问题也引起了当地人大代表的关注,县人大代表俞建国多次向县人代会提出相关建议,要求政府彻底解决青龙桥港污染问题。   在当地群众和人大代表的极力呼吁下,青龙桥港曾先后治理过数次,可最终均因财力不足、力度不大等因素收效甚微,青龙桥港则陷入了“治理―污染―再治理―再污染”的怪圈。   监督吹响“冲锋号”   盯牢难题不松劲   2012年,是嘉善县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开局之年。当年,县人大常委会决定将青龙桥港综合整治列为本届人大推进全县水环境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全面摸清青龙桥港的污染情况,县人大常委会成立了由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组成的调研组,对青龙桥港进行“解剖”式的摸底调研。当年6月,当调研组来到青龙桥港时,大家都被眼前的景象震住了:放眼望去,不是涨满河道的水葫芦,就是黑如墨汁的河水,扑鼻而来的是阵阵臭气。当时的青龙桥港,用“污不忍睹,臭不可闻”8个字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在县城竟然有污染这么严重的河道,真是想不到。”参加调研的常委会组成人员陆立刚看到此番情景,不由皱紧了眉头,“像这样的河道确实应该好好治理!”   两个多月时间,调研组从南到北,挨家挨户了解沿线企业、商家、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先后召开了10多次各个层面的座谈会,全面掌握了青龙桥港污染问题的第一手资料。同年6月,嘉善县人大常委会组织视察青龙桥港治理工作情况,汇报会上调研组成员毫不避讳地道出了青龙桥港存在的种种问题:   “河道两侧300米范围内,共有30家工业企业,其中仅6家企业与污水处理公司签约,其余24家由于雨污分流不规范,生产污水大多排入青龙桥港!”   “青龙桥港地处城郊接合部,大量外来人口集中居住在沿岸出租房内,上千户居民的生活污水都通过雨水管道直排河道!”   “周边沿街商铺以餐饮店居多,雨污分流不规范,很多餐饮店未建隔油设施,排污管网基本报废,大量污水排入干泾港和安乐桥港两条支流!”   “沿河有3个集中废品收购点和2个垃圾堆放点,生活污水和被污染的雨水都直排入河!”   “河道东侧杜鹃小学的污水纳管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全校2000多名师生每天超过30吨的生活污水源源不断排入河道!”   …………   “青龙桥港污染问题确实比较突出,居民意见很大,人大代表也提了很多建议。但要彻底治理,难度很大,不仅所需资金量大,沿岸违章建筑和废品收购点的拆除难度也不小。”听完代表们抛出的一个个棘手问题,与会的县住建局负责人也道出了他们的苦衷。   面对政府提出的种种“难处”,是表示“理解”缓一缓再说,还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嘉善县人大常委会选择了后者。“青龙桥港彻底治理确实有难度,但从百姓利益考虑,青龙桥港必须治理!从青龙桥港开始,打好‘治水’这一仗。”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郑明一席话掷地有声,得到了代表、委员的一致赞同。自此,县人大常委会就青龙桥港治理展开了一系列监督。   2013年6月,时隔一年之后,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再次来到青龙桥港,发现这条“龙须沟”依然黑臭如昔,但各项整治工程已陆续开工。   2013年8月,在充分吸纳县人大常委会视察意见的基础上,县政府正式颁布实施《关于青龙桥港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计划用两年时间,将青龙桥港彻底治理干净。   同年8月,河道东侧施家路与育才路交叉口所有餐饮商铺的排污管道完成雨污分流;9月开学前,杜鹃小学顺利完成生活污水纳管改造;11月,铁南路、育才路市政污水管网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环东北路和环东南路污水管网铺设完成;12月,位于铁南路北侧、青龙桥港西侧的垃圾堆场绿化改造工程正式开工……   在县人大常委会的持续推动下,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紧锣密鼓地推进各项治理工作,随着一项项工程相继完工,“龙须沟”也日渐还清。   代表问水再发力   不见分晓不收兵   2014年,正当青龙桥港因治理工作顺利推进,逐步淡出大家视线时,县人大常委会城建农经工委的一份调研报告,却将大家的目光再次拉回:青龙桥港治理工作总体顺利,但沿岸十几户违章建筑始终不见拆除,部分涉及农田征用的绿化项目停滞不前,部分河段旧污刚处理新污又出现……   这份调研报告也引起了嘉善县委的高度重视,县委书记姚高员当即批示:必须把青龙桥港彻底治理好!   与此同时,县人大常委会也决定,对青龙桥港治理工作开展专题询问,并以电视专题节目形式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2014年10月11日下午,在县广电中心的演播室里,代表问水面对面活动正在进行:   “青龙桥港南端的违章建筑给清淤疏浚和护岸建设带来很大难度,对此政府将怎么处理?”   “铁南路北侧垃圾堆放点的造景和绿化工程现在进展如何?什么时候能完工?”   “青龙桥港治理方案中,计划将北端的土坝进行开挖,并建造一座平桥,使水系畅通,这两项工程什么时候开始实施?”   在摄像机的聚焦下,相关部门负责人一一回答了代表的提问,并向公众承诺:进一步加大攻坚力度,力争在2015年6月前全面完成各项治理任务。   去年12月,青龙桥港南段治理工作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17处违章建筑拆除了15处,南段生态护岸修筑、污水管网铺设、两岸绿化等工程也快速跟进。其间,有关部门共铺设污水管网近2000米,疏浚河道4000余米(包括支流),修筑生态护岸1100余米,拆除违章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完成绿化面积12000平方米,使曾经被称为“龙须沟”的青龙桥港终于实现了完美蜕变。   现如今,河清、岸绿、景美的青龙桥港,已经成为周边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近日,笔者再次来到青龙桥港,走在沿河绿化带上,看到眼前桃红柳绿、微波荡漾的景象,不禁有些心旷神怡。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简直不敢相信青龙桥港曾经是一条脏兮兮的“龙须沟”。   当时,恰逢正在林间散步的老陈,问起他现在的生活,老陈笑着说:“现在环境好了,心情也特别舒畅,没事的时候带着小孙女出来散散步、走走路,你看多好啊!”走在林间小路上,我们聊着有关青龙桥港的故事,心里都特别高兴。

  在全省上下全力推进“五水共治”之时,嘉善县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以“一线”作风和“钉子”精神,紧紧盯住青龙桥港水环境综合整治,让昔日“龙须沟”变身景观河,并以点带面推动全县水环境治理工作。   老舍笔下的《龙须沟》,曾为我们生动讲述了一个改造臭水沟造福老百姓的感人故事。“要讲修,都得修,为什么先管龙须沟?都只为,这儿脏,这儿臭,政府看着心里真难受!好政府,爱穷人,教咱们干干净净大翻身。”程疯子的唱词依稀还在耳畔。   60多年后,在嘉善县,也出了一条又黑又臭的“龙须沟”。在该县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的推动下,也演绎了一段当代版 “龙须沟”的蜕变故事。   水乡有条“龙须沟”   藏污纳垢病不轻   嘉善县河网密布、水域广阔,百姓依水而居、枕水为眠,素以江南水乡著称。近年来,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环境问题却日益突出,河流水质不断恶化。据环保部门抽查统计,全县范围内河流水质基本为Ⅳ类、Ⅴ类,有的甚至是劣Ⅴ类,原本鱼虾成群、清澈见底的河流逐渐沦为一条条黑河、臭河、垃圾河。   水,成了嘉善百姓心头挥不去的痛。家住魏塘街道城南村的老陈对此更有切身体会,因为在他家门口就是那条被周围百姓称为“龙须沟”的青龙桥港。   青龙桥港位于嘉善县城东侧的城郊接合部,北起沪杭铁路,南至嘉善塘,全长约2公里,河宽约13米,是贯穿县城南北的主要河流。对于这条河,从小在河边长大的老陈是既爱又恨,“小时候这条河蛮干净的,河里有鱼有虾,也可以淘米洗衣,特别是游泳摸河蚌,那是最开心了。现在不行了,别说是鱼虾,连螺蛳都没了,一天到晚臭气熏天。特别是夏天,窗户都不敢开,臭气熏得饭都吃不下,这种日子让人怎么过?”和老陈一样,沿线上千户居民对此也是怨声载道。不知哪位居民,大概觉得又黑又臭的青龙桥港有些像当年老舍笔下的龙须沟,便给青龙桥港取了个“龙须沟”的别号,后来一传十、十传百,“龙须沟”便成了青龙桥港的代名词。   为了治好这条“龙须沟”,老陈和街坊邻居四处奔走呼吁,“新中国刚成立时一穷二白,都能把龙须沟治好,现在经济这么发达,难道就治不好这条‘青龙’?”   青龙桥港的污染问题也引起了当地人大代表的关注,县人大代表俞建国多次向县人代会提出相关建议,要求政府彻底解决青龙桥港污染问题。   在当地群众和人大代表的极力呼吁下,青龙桥港曾先后治理过数次,可最终均因财力不足、力度不大等因素收效甚微,青龙桥港则陷入了“治理―污染―再治理―再污染”的怪圈。   监督吹响“冲锋号”   盯牢难题不松劲   2012年,是嘉善县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开局之年。当年,县人大常委会决定将青龙桥港综合整治列为本届人大推进全县水环境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全面摸清青龙桥港的污染情况,县人大常委会成立了由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组成的调研组,对青龙桥港进行“解剖”式的摸底调研。当年6月,当调研组来到青龙桥港时,大家都被眼前的景象震住了:放眼望去,不是涨满河道的水葫芦,就是黑如墨汁的河水,扑鼻而来的是阵阵臭气。当时的青龙桥港,用“污不忍睹,臭不可闻”8个字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在县城竟然有污染这么严重的河道,真是想不到。”参加调研的常委会组成人员陆立刚看到此番情景,不由皱紧了眉头,“像这样的河道确实应该好好治理!”   两个多月时间,调研组从南到北,挨家挨户了解沿线企业、商家、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先后召开了10多次各个层面的座谈会,全面掌握了青龙桥港污染问题的第一手资料。同年6月,嘉善县人大常委会组织视察青龙桥港治理工作情况,汇报会上调研组成员毫不避讳地道出了青龙桥港存在的种种问题:   “河道两侧300米范围内,共有30家工业企业,其中仅6家企业与污水处理公司签约,其余24家由于雨污分流不规范,生产污水大多排入青龙桥港!”   “青龙桥港地处城郊接合部,大量外来人口集中居住在沿岸出租房内,上千户居民的生活污水都通过雨水管道直排河道!”   “周边沿街商铺以餐饮店居多,雨污分流不规范,很多餐饮店未建隔油设施,排污管网基本报废,大量污水排入干泾港和安乐桥港两条支流!”   “沿河有3个集中废品收购点和2个垃圾堆放点,生活污水和被污染的雨水都直排入河!”   “河道东侧杜鹃小学的污水纳管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全校2000多名师生每天超过30吨的生活污水源源不断排入河道!”   …………   “青龙桥港污染问题确实比较突出,居民意见很大,人大代表也提了很多建议。但要彻底治理,难度很大,不仅所需资金量大,沿岸违章建筑和废品收购点的拆除难度也不小。”听完代表们抛出的一个个棘手问题,与会的县住建局负责人也道出了他们的苦衷。   面对政府提出的种种“难处”,是表示“理解”缓一缓再说,还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嘉善县人大常委会选择了后者。“青龙桥港彻底治理确实有难度,但从百姓利益考虑,青龙桥港必须治理!从青龙桥港开始,打好‘治水’这一仗。”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郑明一席话掷地有声,得到了代表、委员的一致赞同。自此,县人大常委会就青龙桥港治理展开了一系列监督。   2013年6月,时隔一年之后,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再次来到青龙桥港,发现这条“龙须沟”依然黑臭如昔,但各项整治工程已陆续开工。   2013年8月,在充分吸纳县人大常委会视察意见的基础上,县政府正式颁布实施《关于青龙桥港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计划用两年时间,将青龙桥港彻底治理干净。   同年8月,河道东侧施家路与育才路交叉口所有餐饮商铺的排污管道完成雨污分流;9月开学前,杜鹃小学顺利完成生活污水纳管改造;11月,铁南路、育才路市政污水管网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环东北路和环东南路污水管网铺设完成;12月,位于铁南路北侧、青龙桥港西侧的垃圾堆场绿化改造工程正式开工……   在县人大常委会的持续推动下,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紧锣密鼓地推进各项治理工作,随着一项项工程相继完工,“龙须沟”也日渐还清。   代表问水再发力   不见分晓不收兵   2014年,正当青龙桥港因治理工作顺利推进,逐步淡出大家视线时,县人大常委会城建农经工委的一份调研报告,却将大家的目光再次拉回:青龙桥港治理工作总体顺利,但沿岸十几户违章建筑始终不见拆除,部分涉及农田征用的绿化项目停滞不前,部分河段旧污刚处理新污又出现……   这份调研报告也引起了嘉善县委的高度重视,县委书记姚高员当即批示:必须把青龙桥港彻底治理好!   与此同时,县人大常委会也决定,对青龙桥港治理工作开展专题询问,并以电视专题节目形式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2014年10月11日下午,在县广电中心的演播室里,代表问水面对面活动正在进行:   “青龙桥港南端的违章建筑给清淤疏浚和护岸建设带来很大难度,对此政府将怎么处理?”   “铁南路北侧垃圾堆放点的造景和绿化工程现在进展如何?什么时候能完工?”   “青龙桥港治理方案中,计划将北端的土坝进行开挖,并建造一座平桥,使水系畅通,这两项工程什么时候开始实施?”   在摄像机的聚焦下,相关部门负责人一一回答了代表的提问,并向公众承诺:进一步加大攻坚力度,力争在2015年6月前全面完成各项治理任务。   去年12月,青龙桥港南段治理工作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17处违章建筑拆除了15处,南段生态护岸修筑、污水管网铺设、两岸绿化等工程也快速跟进。其间,有关部门共铺设污水管网近2000米,疏浚河道4000余米(包括支流),修筑生态护岸1100余米,拆除违章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完成绿化面积12000平方米,使曾经被称为“龙须沟”的青龙桥港终于实现了完美蜕变。   现如今,河清、岸绿、景美的青龙桥港,已经成为周边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近日,笔者再次来到青龙桥港,走在沿河绿化带上,看到眼前桃红柳绿、微波荡漾的景象,不禁有些心旷神怡。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简直不敢相信青龙桥港曾经是一条脏兮兮的“龙须沟”。   当时,恰逢正在林间散步的老陈,问起他现在的生活,老陈笑着说:“现在环境好了,心情也特别舒畅,没事的时候带着小孙女出来散散步、走走路,你看多好啊!”走在林间小路上,我们聊着有关青龙桥港的故事,心里都特别高兴。


相关文章

  • 于是之个人资料
  • 于是之 中文名称: 于是之 性 别: 男 国 别: 中国 生平简介 于是之,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一九二七年七月生于唐山,原籍天津市人.百日丧父,后随母迁至北京居住,曾在北平孔德小学读书,毕业于北师附小.初中就读于北平师大附中,毕业后因家贫辍 ...查看


  • [在烈日和暴雨下]
  • 月 日 总第 课时 课题:在烈日和暴雨下 教学目标: 1.能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小说的内容. 2.体会烈日之烈. 3.初步体会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4.体会准确生动.精确传神的语言. 教学重点:体会烈日之烈 教学难点:怎样表现 ...查看


  • 重读[茶馆]和[龙须沟]
  • 除了小说,在戏剧方面,老舍先生的贡献是很大的,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戏剧方面的成就更是大于小说.小说,他主要只有一部未完成之作<正红旗下>:而在戏剧方面,他则有<龙须沟><茶馆>等几部被先后搬上舞台,在 ...查看


  • 龙须沟阅读答案
  • 时间 1950年夏末.龙须沟的新沟落成,修了马路. 地点 同第一幕小杂院. 布景 杂院已经十分清洁,破墙修补好了,垃圾清除净尽了,花架子上爬满了红的紫的牵牛花.赵老的门前,水缸上,摆着鲜花.丁四的窗下也添了一口新缸.满院子被阳光照耀着.[幕 ...查看


  • 龙须草-龙须草的作用-龙须草的功效-中草药大全
  • 龙须草 发布者:中草药网 点击: [114] 共 0 条评论 [出处]<内蒙古中草药> [拼音名]Lónɡ Xū Cǎo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硬质早熟禾的地上部分.夏.秋采收,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秆直 ...查看


  • [焦菊隐与老舍的两部戏]阅读
  • <焦菊隐与老舍的两部戏>阅读 焦菊隐与老舍的两部戏 焦菊隐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的第一个戏是老舍的剧本<龙须沟>.那时候,剧院刚刚成立,演员队伍可以说是一支杂牌军.他们各自所走过的艺术道路不同,各有自己的演剧习惯,因 ...查看


  • 郭沫若历史剧和焦菊隐
  • 郭沫若历史剧和焦菊隐-以<蔡文姬>为主 日本·摄南大学 濑户宏 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到一九七九年开始改革开放以前的三十年中在中国国内发表的话剧剧本中现在还在舞台上演出的作品并不多.一九五九年发表的郭沫若<蔡文姬&g ...查看


  • 请问龙须菜的作用
  • 请问龙须菜的作用 俗称的龙须菜有两种 1是为江蓠科植物江蓠的藻体.龙须菜富含海藻多醣.碘.钙.铁等多种人体必须的常.微量原素和维他命A.B1.C等.藻体外层的粘质主要成分是Fucoidan,能有效清除胃粘膜表面的细菌.1-157大肠肝菌.日 ...查看


  • 幼儿园观察记录:宝宝为什么不喜欢龙须包
  • 观察时间:2010年3月3日早餐 观察地点:宝宝班 观察对象:豆豆 观察内容:今天小朋友们和往常一样吃着香喷喷的早餐,我却发现豆豆迟迟没有动盘子里的"龙须包",我走过去刚要鼓励她,她看我过来将盘子一推:",我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