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第1单元3这思考的窑洞

语文·选修4/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粤教版)

珍藏记忆 心系家国

3 这思考的窑洞

jiū樛① 木

i累之②。 南有樛木,葛lé藟

zhǐsuí④③君子,福履 乐只之。 绥

南有樛木,葛藟荒⑤之。

乐只君子,福履将⑥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

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注释:①樛:木下垂曰樛。 ②葛: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紫红色,茎可做绳,纤维可织葛布。藟:藟似葛,野葡萄之类。累:挂。③只:

语气助词。④福履:福禄也。 绥:安也。⑤荒:掩;盖;覆。⑥将:扶助也。

译文:南有弯弯树, 攀满野葡萄。 新郎真快乐, 安享幸福了。 南有弯弯树, 覆满野葡萄。 新郎真快乐, 大有幸福了。 南有弯弯树, 缠满野葡萄。 新郎真快乐, 永驻幸福了。

赏析:这是一首祝贺新婚的民歌。诗人先以葛藟缠绕樛木,比喻女子嫁给丈夫。然后为新郎祝福,希望他能有幸福、美满的生活。诗凡三章,每章只改易二字,句式整饬,以群歌叠唱的形式表达出喜庆祝颂之情。

《诗经》中的“兴”语往往兼有“比”义,《樛木》就是如此。“兴”者起也,“先咏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从这一解说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二句,乃是首章所咏之本体;“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二句,则是引起所咏之词的“兴”体。后二章每章只改动二字,大体意思与首章相近,运用的是“国风”常用的“叠章”形式。以反复咏唱逐层推进,在回环往复中造成浓浓的感情。故从“兴”之引起的“所咏之词”看,这乃是一首为“君子”祝“福”的歌,当无可疑。

聪明的读者自然还会发现,这三章中的“兴”语,同时又带有“比”义。“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诗中的“彼物”即“樛木”和“葛藟”,“此物”则是“君子”和“福”——以樛木的得到葛藟缠绕,比君子的常得福禄相随,也实在非常形象。故从各章之“比”义看,这也是一首形象动人的祝福歌。

倘若我们再推进一层,问一问“君子”究竟有何“福”可“祝”?判断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是因为“君子”刚得了贵子,还

是封了高官,抑或是娶了新妇?似乎都有可能。为了作出较为接近诗意的判断,还得回头考察诗中的比兴之物。据许多学者考证,“国风”比兴,常以花草、藤蔓、雌鸟、牝(pìn)兽喻女子,而以高木、日月、雄狐之类喻男子。其中尤以树木喻男、花草喻女更为常见。如《邶风·简兮》的“山有榛(zhēn),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又如《郑风·山有扶苏》的“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都是如比。至于《唐风·葛生》叙妻子对亡夫的哀恋,更有“葛生蒙楚(荆树),蔹(liǎn)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之语,以葛藤与荆木的相互依存,抒写了女主人公失去夫君的凄伤之情。明白了这一特点,则《樛木》进一层的比兴之义亦可迎刃而解:倘若此诗中的“樛木”,喻的是青年男子的话,那么缠绕樛木的翠绿“葛藟”,不正比喻着他的美丽新娘?由此检验《毛诗序》旧说,以为此乃歌咏“后妃”“能逮下而无嫉妒之心焉”之作,就觉得与诗意隔膜太多;而方玉润《诗经原始》、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推测此诗“似于夫妇为近”“喻妇人之托夫家也”,才真正猜着了这首祝福诗的旨意。

于是读者透过反复叠唱的诗行,便恍然置身在三千多年前一场热闹的婚礼宴席上:秋日的黄昏宾客毕集,辘辘的车音自远而近。性急的孩童早从村口奔来,嚷叫着:“接新娘的车子到啦!”欢乐的鼓吹由此压过喜悦的喧声齐鸣。当幸福的“君子”搀扶新娘下车的时候,迎接他们的,便是青年男女们一遍又一遍的热烈歌唱:“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快乐的新郎脸红了,羞涩的新娘心醉了,当她斜倚着新郎姗姗移步的时候,你便会发觉,那情境用“南有樛木,葛藟累之(荒之、萦之)”来比拟、形容,竟是何等的传神!而油然升起在众宾客心间的祝福之情,倘若不用再三的叠唱,又怎能宣泄得如此兴奋和浓烈?男女嫁娶

是亘古以来人生的重要喜庆。而《樛木》,正以如此兴奋和浓烈的激情,表现了我们民族淳朴、古老的婚礼祝福习俗。

一、基础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笑靥(yè) 挣揣(chuài) ..

露马脚(lòu) 攒三聚五(zǎn) ..

B. 果脯(fǔ) 稂莠(liáng) ..

揩干净(kāi) 苦心孤诣(yì) ..

C. 稽首(qǐ) 伛偻(yǔ) ..

黄骠马(piào) 残碑短碣(jié) ..

D. 咋舌(zé) 拙劣(zhuō) ..

扭不过(niù) 纵横捭阖(bǎi) ..

解析:A项,攒cuán;B项,稂láng;C项,骠biāo。

答案:D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松涛如吼,霜月当窗,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拨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

B.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

江南女子,磨砺得柔轫而坚强起来。

C.老人们开始在阳光里打捞明灭的往事,交头接耳,谈笑风声,他们大口大口饱食着阳光的盛宴,咀嚼吞咽,毕毕剥剥,满嘴流油。

D.不少人沉缅于人间丰腴,不爱看冬天的树,因其荒秃,殊不知夏木阴浓固具郁郁葱葱之美,而冬天的树,赤裸着身躯,更见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之美。

解析:B项,“柔韧”;C项,“谈笑风生”;D项,“沉湎”。 答案:A

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今年广州云台花园“奇妙俄罗斯之旅”中秋灯会受到追捧。流光溢彩的东欧风情大门,神秘莫测的俄罗斯古堡、英俊威武的俄罗斯士兵,还有热烈奔放的俄罗斯国花向日葵,让八方游客仿若臵身美丽的“莫斯科郊外的夜晚”。推陈出新的灯饰吸引了大批游客,真是众望所归呀。

A.流光溢彩 B.神秘莫测

C.推陈出新 D.众望所归

解析:众望所归: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血腥的猎杀暗藏着黑色的利益,在湖南多地,捕杀候鸟除却高

额的地下收入,还意味着狩猎的乐趣。蜂拥而至的猎杀者,给当地自然保护造成严重的监管难题。

B.柬埔寨前国王西哈努克不日前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10月17日,西哈努克灵柩由北京启程返回柬埔寨,当天在柬埔寨首都金边至少约有十万以上民众夹道迎接。

C.台湾文化主管部门负责人龙应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希望与大陆方面签署两岸文化协议。对此,我国台办持开放态度,并表示欢迎她以适当的身份来大陆参访交流。

D.国际自行车联盟宣布,认可美国反兴奋剂机构对阿姆斯特朗的处罚决定,剥夺他的全部七届环法赛冠军,对其实施终身禁赛,并追讨其所获750万美元环法奖金。

解析:A项,语序不当,“高额的地下收入”与“狩猎的乐趣”位臵互换;B项,重复累赘,“至少约有十万以上民众”改“至少有十万民众”;D项,“剥夺”与“冠军”搭配不当,“冠军”后加“头衔”。

答案:C

5.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是完整无缺的,每个人都少了一样东西。__________________,仿佛我们背上的一根刺,时时提醒我们要谦卑;要懂得怜恤。

①以前我也痛恨我人生中的缺失

②你不想要它

③每个人的生命,都被上苍划上了一道缺口

④因为我认识到生命中的缺口

⑤它却如影随形

⑥但现在我却能宽心接受

A.③②⑤①⑥④ B.③②①⑥④⑤

C.①⑥④③②⑤ D.①⑥②⑤④③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题中横线前后的语句,由横线前的语句,可确定③紧承其后,由横线后的语句,可确定④在其前,由上述两点即可确定答案。

答案:A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6~8题。

他只能将自己分身为二,用右手批文件,左手写文章。他是一个中国式的民族英雄,像古小说里的那种武林高手,挥刀逼住对面的敌人,又侧耳辨听着背后射来的飞箭,再准备着下一步怎么出手。当我们与对手扭打在一起,急得用手去撕,用脚去踢,用嘴去咬时,他却暗暗凝神,调动内功,然后轻轻吹一口气,就把对手卷到九霄云外。他是比一般人更深一层,更早一步的人。他是领袖,更是思想家。

„„

古今中外有哪一孔窑洞配得上这份殊荣啊,土墙上挂满地图,缸盖上摊着电报,土炕上几包烟,一个大茶缸,地上一把水壶还有一把夜壶。中外军事史上哪有这样的司令部,哪有这样的统帅!毛泽东三天两夜不出屋,不睡觉,不停地抽烟、喝茶、吃茶叶、撒尿、签发电报,一仗俘敌六千余。他是有神助啊,这神就是默默的黄土,就是拱起高高的穹庐、瞪着眼睛思考的窑洞。大胜之后他别无奢求,推开窑门对警卫说,只要吃一碗红烧肉。

6.第一段采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段采用夸张、比喻等修辞的手法,又采用想象以及衬托等表现手法,表现了毛泽东作为英雄、伟人、思想家的过人之处。

7.第二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特点及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是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以环境的普通平凡反衬毛泽东的伟大,同时,以他的常人的举止,展现了他亲切、自然的一面。

8.语段中的细节描写体现了毛泽东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中的细节,体现了伟人坚韧的毅力、长远的眼光、艰苦朴素的特点。

(二)阅读下文,完成9~11题。

炒米胡同里看夕阳

迟子建

当我把一篇文章的最后一行字打完时,突然想哭了,因为掷笔抬头的那一瞬,方觉得满室蓬荜生辉。透过明亮的玻璃窗,见无限的黄昏把远处的瓦灰色楼房和近处几排高大的杨树,装点得那么辉煌和潇洒,往日在青白的日头下所见的那黯淡,那单调,竟残雪般地散尽了。

坐在桌前,就这么把全身心浸在酽酽的黄昏里,转目镜中,见满头披垂的乌发,竟也染上了黄昏的一片幽情,无数根发丝犹如满月朗照下的一片草地,柔和得不能再柔和,安详得不能再安详。

我把手指轻轻地插进发缝,慢慢地用指甲拾取着藏在发间的黄昏,我仿佛听到了鸟儿在夜半林梢的一声悄吟,仿佛看到了秋虫在残红里的一阵惊心的情思,也就在此时,我忽然发现了自己的发间有一根银丝,很耀眼,很刺目的白,像一线雪从山崖飞旋而下,动人心魄地飘垂着。

哦,白发!我不由在心底深深地叹息了一声。我有了第二根白发了,在我23岁的这个春天的傍晚。

第一次见着白发是在初中,14岁,那是为了一桩游戏。我的同学要在我的头上拔下一根发丝。把发根粘在她手心,看它是否也像青藤一样垂吊着而不致坠落,以此来证明我对她是否真心。她拔下我的头发,却恰恰拣出了一根白的,惊叫着笑了一声,我也惊叫着笑了一声。而后就像扔冰棍纸一样扔掉了。我们再也没有说起这根白发,青春好长好长呢。

这次见着白发,是在9年之后的黄昏的天光中,我的心底里叹息复叹息,不知青春是否已驶到尽头,泪水忍不住地往外涌了。

我把白发拈在手中,想到户外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消磨一下寂寞得让人忧愁的时光。

走出灰色的楼房,路过一片方形的石板地,便到了炒米胡同了。 不知炒米胡同是否真因为炒米而得名的,这条胡同很长,胡同两侧是土灰色或深褐色的四合院。没有炒米的香味,倒有洋槐的气息,清芳般的沁人心脾。

我把步子放得轻轻的、悄悄的、慢慢的。夕阳在要沉沦的一刻,爆发着如火的金光,整个胡同都盛满了黄昏,恍若一个金碧辉煌的大宫殿的长廊。一群鸽子不知听到了什么哨声,忽地从一处暗淡中飞起,或灰或白,一律都徐徐地向着天空飞去。

我手上的那根白发,竟被辉映得这么光华灿烂。

我的步子放得更缓更慢更轻了。因为我看到了在炒米胡同两侧的每一家的院门口,几乎都坐着一位老人。他们一样的表情,一样的姿势,在悄然领略、享受着迷人的夕阳。

他们的头发全都白了,他们双手交臂,双腿并拢,眼睑低垂,几乎是熟睡时的表情。他们满面的皱纹里横溢的金光,使他们的脸显得更为祥和。他们的面上,惟有嘴角在微微抽动,好像在细细品味着什么,大概在咀嚼黄昏吧。

他们那表情,真是人世间少有的平和,实在是柔和得不能再柔和,安详得不能再安详了。

我的泪水在他们的面前竟然悄然收敛了。手中拈着的白发,也不知不觉地飘到地上,就像一片零落了的秋叶,随风而逝了。那片飞雪终于融化在这宁静的黄昏里。

炒米胡同很长很长,黄昏在这里却很短很短。夕阳从地平线上消失后,那浓浓的光就变成了淡淡的光,最后淡得融进天色,瓦灰色的

楼房依旧瓦灰,洋槐的叶子恢复了浅绿。

胡同两侧的老人,交臂的双手开始扭动,抽搐的嘴角也恢复了平静,他们吃过了夕阳这个大大的金丝饽饽里的几丝香甜,那满头的白发似乎都变成年青人琴上的几根柔和的弦了。 我第一次意识到,炒米胡同有太强太旺的生命在天地间存息。

而我那根雪样的白丝,跟老人们满面的黄昏比起来,不知要淡多少倍呢。

9.下面两个句子中的加点的动词分别突出了作者怎样的心理? ①而后就像冰棍纸一样扔掉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把白发拈在手中。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扔”突出了作者因年少而毫不在意的心理;②“拈”字则表现了作者因害怕衰老而格外沉重的心情。

10.文章结尾处作者说“我第一次意识到,炒米胡同有太强太旺的生命在天地间存息”,胡同里的老人们生命的“强与旺”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他们生命的强与旺表现在:①他们在悄然领略、享受着迷人的夕阳;②他们在细细地品味着,沉凝地回味着生活的滋味;③虽然他们处在人生的黄昏时期,但表情安详,心态平和。

11.文中“夕阳”这个意象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文章以夕阳为线索组织材料,从黄昏时的夕照、夕阳将要沉沦到夕阳完全消失,构成全文的一条时间纵线,贯穿全文。②作者以夕照为核心意象,营造了一个既辉煌而又安宁、祥和的意境,烘托出胡同里的老人安详、平和的形象。③以夕阳喻人生的迟暮,以夕阳的辉煌灿烂比喻那些即将谢幕的老人强大而旺盛不息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人生迟暮并不可怕,人应该像那些老人那样平和地、尽情地领略并享受美好的人生。

三、语言运用

1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如今,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利用双休日、节日长假等机会,自驾车到周边乡村,住农家屋,吃农家饭,赏田园风光,品民俗文化。各地农家乐旅游异常火爆。这本是利人利己的好事。但遗憾的是,这些人在那里玩些啥?在树干上荡秋千,在林子里用弹弓打鸟,到小河里抓青蛙。还有一些人甚至在“农家乐”里摆阔炫富、乱丢垃圾、赌博酗酒等。可见,目前农家乐旅游尚待引导、规范。

请你对不文明的游客说一句得体的劝告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这一方美丽和谐的净土,需要您用心呵护。

(示例二)留下城市文明,带走农家快乐。

晋 祠

梁 衡

从山西省太原市西行40里,有一座悬瓮山。在山下的参天古木中,林立着一百多座殿堂楼阁和亭台桥榭。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这就是著名的晋祠。

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

这里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

将晋祠拥在怀中。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冷落,稀稀落落,天高水清。无论什么时候拾级登山都会心旷神怡。

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有两棵老树:一棵是周柏,另一棵是唐槐。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皴裂,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yǎn)河底,挂在岸边,合着那些金鱼、青苔以及石栏的倒影,织成一条条大飘带,穿亭绕榭,冉冉不绝。当年李白来到这里,曾赞叹说:“晋祠流水如碧玉当你沿着流水去观赏那亭台楼阁时,也许会这样问:这几百间建筑怕都是在水上漂着的吧?

然而,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这里保存着我国古建筑中的“三绝”。

一是圣母殿。它建于宋天圣年间,重修于宋崇宁元年(1102年),这是全祠的主殿。殿外有一周围廊,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存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殿宽七间,深六间,极为宽敞,却无一根柱子。原来屋架全靠墙外回廊上的木柱支撑。廊柱略向内倾,四角高挑,形成飞檐。屋顶黄绿琉璃瓦相间,远看飞阁流丹,气势十分雄伟。殿堂里的宋代泥塑圣母像及42个侍女,是我国现存宋代泥塑中的珍品。她们或梳妆,或洒扫,或奏乐,或歌舞,形态各异,形体丰满俊俏,面貌清秀圆润,眼神生动,衣纹流畅,真是巧夺天工。

二是殿前柱上的木雕盘龙。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盘龙殿柱,雕于宋元二年(1087年)。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距今虽近千年,鳞甲须髯,仍然像要飞动,不能不叫人叹服木质的优良与工艺的精巧。

三是殿前的鱼沼飞梁。这是一个方形的荷花鱼沼。沼上架了一个十字形的飞梁,下面由34根八角形的石柱支撑。桥边的栏杆和望柱形状奇特,人行桥上,可以随意左右。这种突破一字桥形的十字飞梁,

在我国古建筑中也是罕见的。

以圣母殿为主体的建筑群还包括献殿、牌坊、钟鼓楼、金人台、水镜台等,都造型古朴优美,做工精巧。全祠除这组建筑外,还有朝阳洞、三台阁、关帝庙、文昌宫、水母楼、胜瀛楼、景清门等,都依山傍水,因势起屋,或架于碧波之上,或藏于浓阴之中,各有不同的情趣。

园中的许多小品,也极具匠心。比如有一座假山,山上一挂细泉垂下,就在下面立着一个汉白玉的石雕小和尚,光光的脑门,笑眯眯的眼神,双手齐肩,托着一个石碗接水。那水注在碗中,又溅到脚下的潭里,总不能盛满碗。再如清清的小溪旁,有一只石雕大虎,两只前爪抓着水边的石块,引颈探腰,嘴唇刚好没入水面,那气势好像要吸尽百川似的。历代文人墨客都喜爱晋祠这个好地方,山径旁的石壁和殿廊的石碑上,留着不少名人的题咏,词工句丽,书法精湛,为湖光山色平添了许多风韵。

晋祠,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语文·选修4/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粤教版)

珍藏记忆 心系家国

3 这思考的窑洞

jiū樛① 木

i累之②。 南有樛木,葛lé藟

zhǐsuí④③君子,福履 乐只之。 绥

南有樛木,葛藟荒⑤之。

乐只君子,福履将⑥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

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注释:①樛:木下垂曰樛。 ②葛: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紫红色,茎可做绳,纤维可织葛布。藟:藟似葛,野葡萄之类。累:挂。③只:

语气助词。④福履:福禄也。 绥:安也。⑤荒:掩;盖;覆。⑥将:扶助也。

译文:南有弯弯树, 攀满野葡萄。 新郎真快乐, 安享幸福了。 南有弯弯树, 覆满野葡萄。 新郎真快乐, 大有幸福了。 南有弯弯树, 缠满野葡萄。 新郎真快乐, 永驻幸福了。

赏析:这是一首祝贺新婚的民歌。诗人先以葛藟缠绕樛木,比喻女子嫁给丈夫。然后为新郎祝福,希望他能有幸福、美满的生活。诗凡三章,每章只改易二字,句式整饬,以群歌叠唱的形式表达出喜庆祝颂之情。

《诗经》中的“兴”语往往兼有“比”义,《樛木》就是如此。“兴”者起也,“先咏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从这一解说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二句,乃是首章所咏之本体;“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二句,则是引起所咏之词的“兴”体。后二章每章只改动二字,大体意思与首章相近,运用的是“国风”常用的“叠章”形式。以反复咏唱逐层推进,在回环往复中造成浓浓的感情。故从“兴”之引起的“所咏之词”看,这乃是一首为“君子”祝“福”的歌,当无可疑。

聪明的读者自然还会发现,这三章中的“兴”语,同时又带有“比”义。“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诗中的“彼物”即“樛木”和“葛藟”,“此物”则是“君子”和“福”——以樛木的得到葛藟缠绕,比君子的常得福禄相随,也实在非常形象。故从各章之“比”义看,这也是一首形象动人的祝福歌。

倘若我们再推进一层,问一问“君子”究竟有何“福”可“祝”?判断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是因为“君子”刚得了贵子,还

是封了高官,抑或是娶了新妇?似乎都有可能。为了作出较为接近诗意的判断,还得回头考察诗中的比兴之物。据许多学者考证,“国风”比兴,常以花草、藤蔓、雌鸟、牝(pìn)兽喻女子,而以高木、日月、雄狐之类喻男子。其中尤以树木喻男、花草喻女更为常见。如《邶风·简兮》的“山有榛(zhēn),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又如《郑风·山有扶苏》的“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都是如比。至于《唐风·葛生》叙妻子对亡夫的哀恋,更有“葛生蒙楚(荆树),蔹(liǎn)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之语,以葛藤与荆木的相互依存,抒写了女主人公失去夫君的凄伤之情。明白了这一特点,则《樛木》进一层的比兴之义亦可迎刃而解:倘若此诗中的“樛木”,喻的是青年男子的话,那么缠绕樛木的翠绿“葛藟”,不正比喻着他的美丽新娘?由此检验《毛诗序》旧说,以为此乃歌咏“后妃”“能逮下而无嫉妒之心焉”之作,就觉得与诗意隔膜太多;而方玉润《诗经原始》、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推测此诗“似于夫妇为近”“喻妇人之托夫家也”,才真正猜着了这首祝福诗的旨意。

于是读者透过反复叠唱的诗行,便恍然置身在三千多年前一场热闹的婚礼宴席上:秋日的黄昏宾客毕集,辘辘的车音自远而近。性急的孩童早从村口奔来,嚷叫着:“接新娘的车子到啦!”欢乐的鼓吹由此压过喜悦的喧声齐鸣。当幸福的“君子”搀扶新娘下车的时候,迎接他们的,便是青年男女们一遍又一遍的热烈歌唱:“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快乐的新郎脸红了,羞涩的新娘心醉了,当她斜倚着新郎姗姗移步的时候,你便会发觉,那情境用“南有樛木,葛藟累之(荒之、萦之)”来比拟、形容,竟是何等的传神!而油然升起在众宾客心间的祝福之情,倘若不用再三的叠唱,又怎能宣泄得如此兴奋和浓烈?男女嫁娶

是亘古以来人生的重要喜庆。而《樛木》,正以如此兴奋和浓烈的激情,表现了我们民族淳朴、古老的婚礼祝福习俗。

一、基础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笑靥(yè) 挣揣(chuài) ..

露马脚(lòu) 攒三聚五(zǎn) ..

B. 果脯(fǔ) 稂莠(liáng) ..

揩干净(kāi) 苦心孤诣(yì) ..

C. 稽首(qǐ) 伛偻(yǔ) ..

黄骠马(piào) 残碑短碣(jié) ..

D. 咋舌(zé) 拙劣(zhuō) ..

扭不过(niù) 纵横捭阖(bǎi) ..

解析:A项,攒cuán;B项,稂láng;C项,骠biāo。

答案:D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松涛如吼,霜月当窗,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拨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

B.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

江南女子,磨砺得柔轫而坚强起来。

C.老人们开始在阳光里打捞明灭的往事,交头接耳,谈笑风声,他们大口大口饱食着阳光的盛宴,咀嚼吞咽,毕毕剥剥,满嘴流油。

D.不少人沉缅于人间丰腴,不爱看冬天的树,因其荒秃,殊不知夏木阴浓固具郁郁葱葱之美,而冬天的树,赤裸着身躯,更见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之美。

解析:B项,“柔韧”;C项,“谈笑风生”;D项,“沉湎”。 答案:A

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今年广州云台花园“奇妙俄罗斯之旅”中秋灯会受到追捧。流光溢彩的东欧风情大门,神秘莫测的俄罗斯古堡、英俊威武的俄罗斯士兵,还有热烈奔放的俄罗斯国花向日葵,让八方游客仿若臵身美丽的“莫斯科郊外的夜晚”。推陈出新的灯饰吸引了大批游客,真是众望所归呀。

A.流光溢彩 B.神秘莫测

C.推陈出新 D.众望所归

解析:众望所归: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血腥的猎杀暗藏着黑色的利益,在湖南多地,捕杀候鸟除却高

额的地下收入,还意味着狩猎的乐趣。蜂拥而至的猎杀者,给当地自然保护造成严重的监管难题。

B.柬埔寨前国王西哈努克不日前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10月17日,西哈努克灵柩由北京启程返回柬埔寨,当天在柬埔寨首都金边至少约有十万以上民众夹道迎接。

C.台湾文化主管部门负责人龙应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希望与大陆方面签署两岸文化协议。对此,我国台办持开放态度,并表示欢迎她以适当的身份来大陆参访交流。

D.国际自行车联盟宣布,认可美国反兴奋剂机构对阿姆斯特朗的处罚决定,剥夺他的全部七届环法赛冠军,对其实施终身禁赛,并追讨其所获750万美元环法奖金。

解析:A项,语序不当,“高额的地下收入”与“狩猎的乐趣”位臵互换;B项,重复累赘,“至少约有十万以上民众”改“至少有十万民众”;D项,“剥夺”与“冠军”搭配不当,“冠军”后加“头衔”。

答案:C

5.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是完整无缺的,每个人都少了一样东西。__________________,仿佛我们背上的一根刺,时时提醒我们要谦卑;要懂得怜恤。

①以前我也痛恨我人生中的缺失

②你不想要它

③每个人的生命,都被上苍划上了一道缺口

④因为我认识到生命中的缺口

⑤它却如影随形

⑥但现在我却能宽心接受

A.③②⑤①⑥④ B.③②①⑥④⑤

C.①⑥④③②⑤ D.①⑥②⑤④③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题中横线前后的语句,由横线前的语句,可确定③紧承其后,由横线后的语句,可确定④在其前,由上述两点即可确定答案。

答案:A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6~8题。

他只能将自己分身为二,用右手批文件,左手写文章。他是一个中国式的民族英雄,像古小说里的那种武林高手,挥刀逼住对面的敌人,又侧耳辨听着背后射来的飞箭,再准备着下一步怎么出手。当我们与对手扭打在一起,急得用手去撕,用脚去踢,用嘴去咬时,他却暗暗凝神,调动内功,然后轻轻吹一口气,就把对手卷到九霄云外。他是比一般人更深一层,更早一步的人。他是领袖,更是思想家。

„„

古今中外有哪一孔窑洞配得上这份殊荣啊,土墙上挂满地图,缸盖上摊着电报,土炕上几包烟,一个大茶缸,地上一把水壶还有一把夜壶。中外军事史上哪有这样的司令部,哪有这样的统帅!毛泽东三天两夜不出屋,不睡觉,不停地抽烟、喝茶、吃茶叶、撒尿、签发电报,一仗俘敌六千余。他是有神助啊,这神就是默默的黄土,就是拱起高高的穹庐、瞪着眼睛思考的窑洞。大胜之后他别无奢求,推开窑门对警卫说,只要吃一碗红烧肉。

6.第一段采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段采用夸张、比喻等修辞的手法,又采用想象以及衬托等表现手法,表现了毛泽东作为英雄、伟人、思想家的过人之处。

7.第二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特点及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是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以环境的普通平凡反衬毛泽东的伟大,同时,以他的常人的举止,展现了他亲切、自然的一面。

8.语段中的细节描写体现了毛泽东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中的细节,体现了伟人坚韧的毅力、长远的眼光、艰苦朴素的特点。

(二)阅读下文,完成9~11题。

炒米胡同里看夕阳

迟子建

当我把一篇文章的最后一行字打完时,突然想哭了,因为掷笔抬头的那一瞬,方觉得满室蓬荜生辉。透过明亮的玻璃窗,见无限的黄昏把远处的瓦灰色楼房和近处几排高大的杨树,装点得那么辉煌和潇洒,往日在青白的日头下所见的那黯淡,那单调,竟残雪般地散尽了。

坐在桌前,就这么把全身心浸在酽酽的黄昏里,转目镜中,见满头披垂的乌发,竟也染上了黄昏的一片幽情,无数根发丝犹如满月朗照下的一片草地,柔和得不能再柔和,安详得不能再安详。

我把手指轻轻地插进发缝,慢慢地用指甲拾取着藏在发间的黄昏,我仿佛听到了鸟儿在夜半林梢的一声悄吟,仿佛看到了秋虫在残红里的一阵惊心的情思,也就在此时,我忽然发现了自己的发间有一根银丝,很耀眼,很刺目的白,像一线雪从山崖飞旋而下,动人心魄地飘垂着。

哦,白发!我不由在心底深深地叹息了一声。我有了第二根白发了,在我23岁的这个春天的傍晚。

第一次见着白发是在初中,14岁,那是为了一桩游戏。我的同学要在我的头上拔下一根发丝。把发根粘在她手心,看它是否也像青藤一样垂吊着而不致坠落,以此来证明我对她是否真心。她拔下我的头发,却恰恰拣出了一根白的,惊叫着笑了一声,我也惊叫着笑了一声。而后就像扔冰棍纸一样扔掉了。我们再也没有说起这根白发,青春好长好长呢。

这次见着白发,是在9年之后的黄昏的天光中,我的心底里叹息复叹息,不知青春是否已驶到尽头,泪水忍不住地往外涌了。

我把白发拈在手中,想到户外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消磨一下寂寞得让人忧愁的时光。

走出灰色的楼房,路过一片方形的石板地,便到了炒米胡同了。 不知炒米胡同是否真因为炒米而得名的,这条胡同很长,胡同两侧是土灰色或深褐色的四合院。没有炒米的香味,倒有洋槐的气息,清芳般的沁人心脾。

我把步子放得轻轻的、悄悄的、慢慢的。夕阳在要沉沦的一刻,爆发着如火的金光,整个胡同都盛满了黄昏,恍若一个金碧辉煌的大宫殿的长廊。一群鸽子不知听到了什么哨声,忽地从一处暗淡中飞起,或灰或白,一律都徐徐地向着天空飞去。

我手上的那根白发,竟被辉映得这么光华灿烂。

我的步子放得更缓更慢更轻了。因为我看到了在炒米胡同两侧的每一家的院门口,几乎都坐着一位老人。他们一样的表情,一样的姿势,在悄然领略、享受着迷人的夕阳。

他们的头发全都白了,他们双手交臂,双腿并拢,眼睑低垂,几乎是熟睡时的表情。他们满面的皱纹里横溢的金光,使他们的脸显得更为祥和。他们的面上,惟有嘴角在微微抽动,好像在细细品味着什么,大概在咀嚼黄昏吧。

他们那表情,真是人世间少有的平和,实在是柔和得不能再柔和,安详得不能再安详了。

我的泪水在他们的面前竟然悄然收敛了。手中拈着的白发,也不知不觉地飘到地上,就像一片零落了的秋叶,随风而逝了。那片飞雪终于融化在这宁静的黄昏里。

炒米胡同很长很长,黄昏在这里却很短很短。夕阳从地平线上消失后,那浓浓的光就变成了淡淡的光,最后淡得融进天色,瓦灰色的

楼房依旧瓦灰,洋槐的叶子恢复了浅绿。

胡同两侧的老人,交臂的双手开始扭动,抽搐的嘴角也恢复了平静,他们吃过了夕阳这个大大的金丝饽饽里的几丝香甜,那满头的白发似乎都变成年青人琴上的几根柔和的弦了。 我第一次意识到,炒米胡同有太强太旺的生命在天地间存息。

而我那根雪样的白丝,跟老人们满面的黄昏比起来,不知要淡多少倍呢。

9.下面两个句子中的加点的动词分别突出了作者怎样的心理? ①而后就像冰棍纸一样扔掉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把白发拈在手中。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扔”突出了作者因年少而毫不在意的心理;②“拈”字则表现了作者因害怕衰老而格外沉重的心情。

10.文章结尾处作者说“我第一次意识到,炒米胡同有太强太旺的生命在天地间存息”,胡同里的老人们生命的“强与旺”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他们生命的强与旺表现在:①他们在悄然领略、享受着迷人的夕阳;②他们在细细地品味着,沉凝地回味着生活的滋味;③虽然他们处在人生的黄昏时期,但表情安详,心态平和。

11.文中“夕阳”这个意象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文章以夕阳为线索组织材料,从黄昏时的夕照、夕阳将要沉沦到夕阳完全消失,构成全文的一条时间纵线,贯穿全文。②作者以夕照为核心意象,营造了一个既辉煌而又安宁、祥和的意境,烘托出胡同里的老人安详、平和的形象。③以夕阳喻人生的迟暮,以夕阳的辉煌灿烂比喻那些即将谢幕的老人强大而旺盛不息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人生迟暮并不可怕,人应该像那些老人那样平和地、尽情地领略并享受美好的人生。

三、语言运用

1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如今,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利用双休日、节日长假等机会,自驾车到周边乡村,住农家屋,吃农家饭,赏田园风光,品民俗文化。各地农家乐旅游异常火爆。这本是利人利己的好事。但遗憾的是,这些人在那里玩些啥?在树干上荡秋千,在林子里用弹弓打鸟,到小河里抓青蛙。还有一些人甚至在“农家乐”里摆阔炫富、乱丢垃圾、赌博酗酒等。可见,目前农家乐旅游尚待引导、规范。

请你对不文明的游客说一句得体的劝告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这一方美丽和谐的净土,需要您用心呵护。

(示例二)留下城市文明,带走农家快乐。

晋 祠

梁 衡

从山西省太原市西行40里,有一座悬瓮山。在山下的参天古木中,林立着一百多座殿堂楼阁和亭台桥榭。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这就是著名的晋祠。

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

这里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

将晋祠拥在怀中。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冷落,稀稀落落,天高水清。无论什么时候拾级登山都会心旷神怡。

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有两棵老树:一棵是周柏,另一棵是唐槐。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皴裂,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yǎn)河底,挂在岸边,合着那些金鱼、青苔以及石栏的倒影,织成一条条大飘带,穿亭绕榭,冉冉不绝。当年李白来到这里,曾赞叹说:“晋祠流水如碧玉当你沿着流水去观赏那亭台楼阁时,也许会这样问:这几百间建筑怕都是在水上漂着的吧?

然而,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这里保存着我国古建筑中的“三绝”。

一是圣母殿。它建于宋天圣年间,重修于宋崇宁元年(1102年),这是全祠的主殿。殿外有一周围廊,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存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殿宽七间,深六间,极为宽敞,却无一根柱子。原来屋架全靠墙外回廊上的木柱支撑。廊柱略向内倾,四角高挑,形成飞檐。屋顶黄绿琉璃瓦相间,远看飞阁流丹,气势十分雄伟。殿堂里的宋代泥塑圣母像及42个侍女,是我国现存宋代泥塑中的珍品。她们或梳妆,或洒扫,或奏乐,或歌舞,形态各异,形体丰满俊俏,面貌清秀圆润,眼神生动,衣纹流畅,真是巧夺天工。

二是殿前柱上的木雕盘龙。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盘龙殿柱,雕于宋元二年(1087年)。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距今虽近千年,鳞甲须髯,仍然像要飞动,不能不叫人叹服木质的优良与工艺的精巧。

三是殿前的鱼沼飞梁。这是一个方形的荷花鱼沼。沼上架了一个十字形的飞梁,下面由34根八角形的石柱支撑。桥边的栏杆和望柱形状奇特,人行桥上,可以随意左右。这种突破一字桥形的十字飞梁,

在我国古建筑中也是罕见的。

以圣母殿为主体的建筑群还包括献殿、牌坊、钟鼓楼、金人台、水镜台等,都造型古朴优美,做工精巧。全祠除这组建筑外,还有朝阳洞、三台阁、关帝庙、文昌宫、水母楼、胜瀛楼、景清门等,都依山傍水,因势起屋,或架于碧波之上,或藏于浓阴之中,各有不同的情趣。

园中的许多小品,也极具匠心。比如有一座假山,山上一挂细泉垂下,就在下面立着一个汉白玉的石雕小和尚,光光的脑门,笑眯眯的眼神,双手齐肩,托着一个石碗接水。那水注在碗中,又溅到脚下的潭里,总不能盛满碗。再如清清的小溪旁,有一只石雕大虎,两只前爪抓着水边的石块,引颈探腰,嘴唇刚好没入水面,那气势好像要吸尽百川似的。历代文人墨客都喜爱晋祠这个好地方,山径旁的石壁和殿廊的石碑上,留着不少名人的题咏,词工句丽,书法精湛,为湖光山色平添了许多风韵。

晋祠,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关文章

  • 人教版高中语文目录
  •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目录 必修一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现代新诗 1.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2.诗两首 雨巷(戴望舒) 再别康桥(徐志摩) 3.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 第二单元 古代记叙散文 4.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5 ...查看


  • 新教材新在哪里_粤教版高中_语文_简介
  • 到2007年以前逐渐在全国推广使用.这套新教材新 在哪里呢?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下面分别 作点介绍. 一.新的课程安排 以往的高中语文教材一般是编成6册,一个学期--粤教版高中<语文>简介 学习1册.粤教版高中<语 ...查看


  • 高中语文教材简析
  • 高中语文教材简析(以人教版教材为例) 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介绍 ( 一 ) 指导思想 1. 在义务教育语文学习的基础上 , 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发挥语文课在育人上的独特优势 , 使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 ...查看


  •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 新世纪的高中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要求,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 ...查看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 一.关于高中语文课程的基础研究 1.研究本学科的发展,吸收有关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新思想,吸收相关学科的新研究成果. 2.分析我国高中语文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探 ...查看


  •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
  •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诗歌与散文 1.对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 ...查看


  •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1
  •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 ...查看


  • 高中语文新课标
  • 高中语文新课标 第一部分 前言 新世纪的高中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要求,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在 ...查看


  • 北京版高中语文教材目录
  • 北京市高中课改实验版语文教材目录(含必修和选修) <北京市高中课改实验版•语文>目录 阅读•写作一(必修) 第一单元 写人记事文 1.范爱农 鲁迅 2.古文两篇 勾践灭吴(节选) <国语> 游侠列传(节选) 司马迁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