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月七年语文月考题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测试题

(时间:10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 25分)

1、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3分) A.旌旗(j īng ) 城铺(p ù ) 山岚(l án ) ... B.石碣( jíe ) 瀑布( bào ) 恍惚(h ū) ... C.模仿(m ï ) 脆弱(cu ì ) 抽噎(y ē) ... D.沙哑( yǎ ) 卓越(zhu ï ) 荒漠(m î) ...

2、选出字形有误的一项( ) (3分)

A.隐匿 谨慎 远循 神鬼莫测 B. 瞑目 镌刻 酝酿 力倦神疲 C.恍惚 过隐 牢骚 书声琅琅 D. 嘟囔 眯缝 碗橱 寥寥可数 3、选出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 ( ) (2分) A.笑容可掬 (双手捧着) 无不骇然 (惊惧的样子) ... B.力倦神疲 (累) 身材颀长 (身体高) ... C.弃城而走 (走开) 孔武有力 (勇敢) ...

D.悉意经营 (尽心尽意) 卓越人物 (非常优越,超出一般) ....

4、读下边四则一句话评论,在横线上分别填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书名。(4分)

① 《》不仅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

② 《》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它深刻挖掘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成功塑造了起义英雄的形象。

③《织着深刻的现实内容。

④ 《我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高峰的标志,它写出了四大家族由胜而衰,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5、修改下列病句,每句只改一处。 (2分)

⑴ 我们顺利地按照张师傅交给的方法,排除了故障。 改正:

⑵ 母亲那勤劳的身影和谆谆教导,永远回响在我的身边。 改正:

6、默写填空。 (5分)

⑴海内存知己,。 ⑵ ⑶少小离家老大回,

⑷《木兰诗》中,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 7按要求仿写下列句子。 (4分)

⑴ 仿照例句,任选一种事物,用“事物+否定+想象”的格式写一个句子。 例句: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不,那不是粉笔屑,那是教师撒出的智慧的花朵。 仿句:

⑵ 不增删,不更改下面一句话的任何一个字,写出意思不同的另一句话。 原句:他想落地的枯叶一样,虽然护住了红花,自己却化作了污泥。 改句:

8、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

⑴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二、阅读 ( 45分)

㈠阅读下文,做文后题。 (12分)

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再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9、本文选自笔记小说集《》,作者。 (2分)

10、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3分) ⑴ 去⑵委⑶ 顾

⒒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3分) ⒓故事中陈太丘的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理由要充分) (4分)

。 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8分)

留在我心底的眼睛

今天的少年,不会知道那时候„„那时候,是1966年的8月。谁也说不清,为什么一夜之间,就卷起了“横扫一切”的风暴;谁也不知道这风暴将要刮到什么时候。许多人睡下的时候还是个革命者,醒来却成了“反革命”。亲人不再相认,同志间不再有真诚。疯狂、颠倒,整个社会混乱了,人的心也倒悬起来。

那时候,我是个27岁的青年,在大学里教书。可我却不明不白地成了“反革命分子”。在这风暴刚刚腾起的时候,我就被列为“横扫”的对象,挨了无数次“批斗”。我不知道为什么,别人也不知道,连同那些批斗我的人。他们说我是“漏网右派”,但是,我怎样的“右”法,又是怎样“漏网”的,谁也说不清。

我的心充满了迷惘和痛苦。但我却因此而出了“名”。当我的名字被大大地写在纸上倒挂而又划上红×的时候,当我被拽到台上被人扭起手臂弯腰低头的时候,我在学校和宿舍区是个妇孺皆知的“名人”。人人远离我,仿佛我是个传染病患者。

当批斗者也玩腻了的时候,我被打发去拔草,从晨至昏,蹲在热地里拔草,是难受的,尤其是心里难受的时候。

一天中午,太阳正毒。我蹲在校园的铁栏墙边拔草,铁栏外,是一条通往近郊农村的小道。小道上有来来往往的行人。骑车的,步行的,凡看到我们这些拔草者,都会停下来,或者默默地看一阵,或者高声地讽刺,低声议论一番。我以为这是种污辱,我的心淌血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在铁栏外站了一群小学生。他们是去参加义务劳动,还

是劳动归来,我说不清。也许,他们是列席参加了一次“批斗反革命分子”大会归来。

他们站在铁栏外,指手划脚地议论我们,用最纯洁的心诅咒我们,还有几个男孩子用土块、小石头砸我们。

我不能违犯“纪律”离开铁栏杆。我只有忍受那咒骂、那石块,我觉得整个世界都坍了,四周是一片黑暗。假如连纯洁的孩子都疯狂了,生活还有什么希望。⒕

就在这时候,一声轻轻的、甜甜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叔叔!”我抬起头,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站在铁栏外面对着我。她乌黑的短发下有一双明澈的眼睛,清秀的脸颊上滴着汗水,手里捏着两根冰棍儿。

“叔叔,给!”她把一根冰棍儿从铁栏外伸过来,两只眼里全是真诚和期待。

周围的孩子们哄地发出一片嘲笑和指责。她连头也不回,只是伸着那只拿冰棍儿的手,期待地望着我。

在我从睡梦中被人拉起推到学校的时候,在我被草绳捆住,头上被罩上厕所里的便纸篓的时候,我没有一滴泪,这时候,我却止不住泪水了。我的泪泉被一个小姑娘的心捅开了。 .

我不敢吃,也实在不愿吃那根冰棍儿,这将会给那个小姑娘带来灾祸。我抬起泪眼凝望着她。她却固执地伸着那只拿冰棍儿的手。周围一片寂静,那些哄笑的孩子们也噤了声,所有的人都看着她,连同那些过路的人。

小姑娘也凝视着我,给我以鼓励和安慰。我终于忍不住,伸过头去,咬了一口那冰凉、甘甜的冰棍儿,然后,伸出脏手,捏住那冰棍儿,把它递给一位现在已经告别这个世界的历史学老教授。那老教授也泪眼模糊,抖颤着手接过这孩子最珍贵的赠予。

当我再回过头来的时候,那小姑娘已经走了,只有她洗得褪色的蓝布上衣在小路上飘摆„„啊,你这清秀的小姑娘,你的姓名我不曾知道,但是你的爱心,你的正直,你的透澈的眼睛给了我希望,给了我力量,使我度过了那疯狂、颠倒的岁月。我永远感谢你。

也许你今天已经步入中年,成了国家的栋梁;也许,你早已经把这件小事遗忘。可是,你的那双眼睛永远留在我心底,它将伴随我走完生命的路程。

⒔第一自然段提及的“暴风”使当时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分)

⒕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3分)

⒖当小姑娘“固执地伸着那只拿冰棍的手”时,“周围一片寂静,那些哄笑的孩子们也噤了声”,请问是什么力量改变了周围人们的态度? (3分)

⒗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我的泪泉被一个小姑娘的心捅开了”一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分)

⒘请用“也许„„,也许„„,可是„„”造句。 (照抄原文不得分) (3分)

⒙本文刻画小姑娘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3分)

㈢阅读《夏之韵》,回答问题。 (15分)

、 (一) ①充满整个夏天的是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②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③轻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⑤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四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⑥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几个月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薄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⑦夏天到了。

(二)___________ 。按绘画的观点,这其中大约有一定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 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批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筒的高梁、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出旺盛的活力。这时他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________ 。

(三)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 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 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四)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淡淡; 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9. 读第(一) 段,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2分)( )

A. 第②句运用比喻的手法,从触觉的角度,写出夏天草木的丰茂。 B. 第③句运用拟人的手法,从视觉的角度,写夏天恼人的蝉鸣。 C. 第④句运用拟人的手法,从触觉视觉等角度,写出夏天炎热的气候和夏收的紧张气氛。

D. 第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从视觉、触觉、嗅觉等多个角度,写出夏天是充满希望的。

20. 第(二) 段开头的横线上与下文衔接最为恰当的语句是(3分)( ) A. 夏天是充满生机的。 B.夏天是多姿多彩的。 C.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D.夏天的旋律是富于变化的。

21. 第(二) 段的方框内依次填入的词语,最为恰当的一组是(3分)( ) A. 标志 迸发 蒸腾 冲刺 B.象征 爆发 蒸发 冲击 C. 标志 爆发 蒸发 冲刺 D.象征 迸发 蒸腾 冲击

22. 第(三) 段中连用四个“快”字,叠用“听听”“看看”两个动词,在表达上各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3分)

23. 最后一段作者说文人笔下多是“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简要分析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并说说它表达的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三、写作 (50分) 题目:我的

要求:补全题目,如母亲、父亲、老师等,写一篇记叙文,要有真实的感情。

七年级语文月考答案

1B 2A 3C 4、依次是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红楼梦》 5、⑴将“顺利地”调到“排除了障碍”前面

⑵删去“和”,在“身影”后加上“常常出现在我眼前,那”

6、⑴天涯若比邻 ⑵人不知而不愠 ⑶乡音未改鬓毛衰 ⑷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7、⑴略 ⑵他想落地的枯叶一样,虽然自己化作了污泥,却护住了红花。

8、⑴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之思考而不学习学业上就会陷入困境” ⑵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 9、 《世说新语》 刘义庆

10、⑴离开 ⑵丢下,抛弃 ⑶回头看

11、做人要重礼守信(基本意思对即可) 12、略

13、亲人不在相认,同志间不再有真诚。疯狂、颠倒,整个社会混乱了,人的心也倒悬起来(意思对即可)

14、由于当时社会一片混乱,连孩子都疯狂了,所以作者觉得就像生活在黑暗中,很难看到生活的希望。 15、小姑娘用真诚和爱心让周围的大人和孩子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因而不再侮辱嘲笑“我们”。

16、捅,原意是戳、扎,这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包裹的很密实的心被小姑娘的真诚深深触动的情形。 17、略

18、因为孩子代表着未来,代表着未被世俗污染的纯真,作者的目的在于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期望(意思对即可) 19.D 20.C 21.A

22. 连用四个“快”字,突出了农活的繁忙和农民劳动的紧张。(或夏天的紧张旋律) “听听”“看看”两个动词的叠用,突出了人们对气候变化的密切关注(或农民对农事的日夜操劳)

23. 这句话有衬托(或对比) 的作用,用文人笔下的春花秋月衬托浸满苦涩汗水的夏季,用文人的闲情逸致衬托农民的劳动紧张。文中引用的话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热烈的赞美的思想感情。

七年级语文测试题

(时间:10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 25分)

1、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3分) A.旌旗(j īng ) 城铺(p ù ) 山岚(l án ) ... B.石碣( jíe ) 瀑布( bào ) 恍惚(h ū) ... C.模仿(m ï ) 脆弱(cu ì ) 抽噎(y ē) ... D.沙哑( yǎ ) 卓越(zhu ï ) 荒漠(m î) ...

2、选出字形有误的一项( ) (3分)

A.隐匿 谨慎 远循 神鬼莫测 B. 瞑目 镌刻 酝酿 力倦神疲 C.恍惚 过隐 牢骚 书声琅琅 D. 嘟囔 眯缝 碗橱 寥寥可数 3、选出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 ( ) (2分) A.笑容可掬 (双手捧着) 无不骇然 (惊惧的样子) ... B.力倦神疲 (累) 身材颀长 (身体高) ... C.弃城而走 (走开) 孔武有力 (勇敢) ...

D.悉意经营 (尽心尽意) 卓越人物 (非常优越,超出一般) ....

4、读下边四则一句话评论,在横线上分别填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书名。(4分)

① 《》不仅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

② 《》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它深刻挖掘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成功塑造了起义英雄的形象。

③《织着深刻的现实内容。

④ 《我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高峰的标志,它写出了四大家族由胜而衰,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5、修改下列病句,每句只改一处。 (2分)

⑴ 我们顺利地按照张师傅交给的方法,排除了故障。 改正:

⑵ 母亲那勤劳的身影和谆谆教导,永远回响在我的身边。 改正:

6、默写填空。 (5分)

⑴海内存知己,。 ⑵ ⑶少小离家老大回,

⑷《木兰诗》中,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 7按要求仿写下列句子。 (4分)

⑴ 仿照例句,任选一种事物,用“事物+否定+想象”的格式写一个句子。 例句: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不,那不是粉笔屑,那是教师撒出的智慧的花朵。 仿句:

⑵ 不增删,不更改下面一句话的任何一个字,写出意思不同的另一句话。 原句:他想落地的枯叶一样,虽然护住了红花,自己却化作了污泥。 改句:

8、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

⑴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二、阅读 ( 45分)

㈠阅读下文,做文后题。 (12分)

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再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9、本文选自笔记小说集《》,作者。 (2分)

10、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3分) ⑴ 去⑵委⑶ 顾

⒒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3分) ⒓故事中陈太丘的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理由要充分) (4分)

。 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8分)

留在我心底的眼睛

今天的少年,不会知道那时候„„那时候,是1966年的8月。谁也说不清,为什么一夜之间,就卷起了“横扫一切”的风暴;谁也不知道这风暴将要刮到什么时候。许多人睡下的时候还是个革命者,醒来却成了“反革命”。亲人不再相认,同志间不再有真诚。疯狂、颠倒,整个社会混乱了,人的心也倒悬起来。

那时候,我是个27岁的青年,在大学里教书。可我却不明不白地成了“反革命分子”。在这风暴刚刚腾起的时候,我就被列为“横扫”的对象,挨了无数次“批斗”。我不知道为什么,别人也不知道,连同那些批斗我的人。他们说我是“漏网右派”,但是,我怎样的“右”法,又是怎样“漏网”的,谁也说不清。

我的心充满了迷惘和痛苦。但我却因此而出了“名”。当我的名字被大大地写在纸上倒挂而又划上红×的时候,当我被拽到台上被人扭起手臂弯腰低头的时候,我在学校和宿舍区是个妇孺皆知的“名人”。人人远离我,仿佛我是个传染病患者。

当批斗者也玩腻了的时候,我被打发去拔草,从晨至昏,蹲在热地里拔草,是难受的,尤其是心里难受的时候。

一天中午,太阳正毒。我蹲在校园的铁栏墙边拔草,铁栏外,是一条通往近郊农村的小道。小道上有来来往往的行人。骑车的,步行的,凡看到我们这些拔草者,都会停下来,或者默默地看一阵,或者高声地讽刺,低声议论一番。我以为这是种污辱,我的心淌血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在铁栏外站了一群小学生。他们是去参加义务劳动,还

是劳动归来,我说不清。也许,他们是列席参加了一次“批斗反革命分子”大会归来。

他们站在铁栏外,指手划脚地议论我们,用最纯洁的心诅咒我们,还有几个男孩子用土块、小石头砸我们。

我不能违犯“纪律”离开铁栏杆。我只有忍受那咒骂、那石块,我觉得整个世界都坍了,四周是一片黑暗。假如连纯洁的孩子都疯狂了,生活还有什么希望。⒕

就在这时候,一声轻轻的、甜甜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叔叔!”我抬起头,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站在铁栏外面对着我。她乌黑的短发下有一双明澈的眼睛,清秀的脸颊上滴着汗水,手里捏着两根冰棍儿。

“叔叔,给!”她把一根冰棍儿从铁栏外伸过来,两只眼里全是真诚和期待。

周围的孩子们哄地发出一片嘲笑和指责。她连头也不回,只是伸着那只拿冰棍儿的手,期待地望着我。

在我从睡梦中被人拉起推到学校的时候,在我被草绳捆住,头上被罩上厕所里的便纸篓的时候,我没有一滴泪,这时候,我却止不住泪水了。我的泪泉被一个小姑娘的心捅开了。 .

我不敢吃,也实在不愿吃那根冰棍儿,这将会给那个小姑娘带来灾祸。我抬起泪眼凝望着她。她却固执地伸着那只拿冰棍儿的手。周围一片寂静,那些哄笑的孩子们也噤了声,所有的人都看着她,连同那些过路的人。

小姑娘也凝视着我,给我以鼓励和安慰。我终于忍不住,伸过头去,咬了一口那冰凉、甘甜的冰棍儿,然后,伸出脏手,捏住那冰棍儿,把它递给一位现在已经告别这个世界的历史学老教授。那老教授也泪眼模糊,抖颤着手接过这孩子最珍贵的赠予。

当我再回过头来的时候,那小姑娘已经走了,只有她洗得褪色的蓝布上衣在小路上飘摆„„啊,你这清秀的小姑娘,你的姓名我不曾知道,但是你的爱心,你的正直,你的透澈的眼睛给了我希望,给了我力量,使我度过了那疯狂、颠倒的岁月。我永远感谢你。

也许你今天已经步入中年,成了国家的栋梁;也许,你早已经把这件小事遗忘。可是,你的那双眼睛永远留在我心底,它将伴随我走完生命的路程。

⒔第一自然段提及的“暴风”使当时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分)

⒕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3分)

⒖当小姑娘“固执地伸着那只拿冰棍的手”时,“周围一片寂静,那些哄笑的孩子们也噤了声”,请问是什么力量改变了周围人们的态度? (3分)

⒗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我的泪泉被一个小姑娘的心捅开了”一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分)

⒘请用“也许„„,也许„„,可是„„”造句。 (照抄原文不得分) (3分)

⒙本文刻画小姑娘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3分)

㈢阅读《夏之韵》,回答问题。 (15分)

、 (一) ①充满整个夏天的是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②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③轻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⑤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四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⑥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几个月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薄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⑦夏天到了。

(二)___________ 。按绘画的观点,这其中大约有一定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 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批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筒的高梁、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出旺盛的活力。这时他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________ 。

(三)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 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 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四)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淡淡; 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9. 读第(一) 段,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2分)( )

A. 第②句运用比喻的手法,从触觉的角度,写出夏天草木的丰茂。 B. 第③句运用拟人的手法,从视觉的角度,写夏天恼人的蝉鸣。 C. 第④句运用拟人的手法,从触觉视觉等角度,写出夏天炎热的气候和夏收的紧张气氛。

D. 第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从视觉、触觉、嗅觉等多个角度,写出夏天是充满希望的。

20. 第(二) 段开头的横线上与下文衔接最为恰当的语句是(3分)( ) A. 夏天是充满生机的。 B.夏天是多姿多彩的。 C.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D.夏天的旋律是富于变化的。

21. 第(二) 段的方框内依次填入的词语,最为恰当的一组是(3分)( ) A. 标志 迸发 蒸腾 冲刺 B.象征 爆发 蒸发 冲击 C. 标志 爆发 蒸发 冲刺 D.象征 迸发 蒸腾 冲击

22. 第(三) 段中连用四个“快”字,叠用“听听”“看看”两个动词,在表达上各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3分)

23. 最后一段作者说文人笔下多是“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简要分析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并说说它表达的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三、写作 (50分) 题目:我的

要求:补全题目,如母亲、父亲、老师等,写一篇记叙文,要有真实的感情。

七年级语文月考答案

1B 2A 3C 4、依次是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红楼梦》 5、⑴将“顺利地”调到“排除了障碍”前面

⑵删去“和”,在“身影”后加上“常常出现在我眼前,那”

6、⑴天涯若比邻 ⑵人不知而不愠 ⑶乡音未改鬓毛衰 ⑷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7、⑴略 ⑵他想落地的枯叶一样,虽然自己化作了污泥,却护住了红花。

8、⑴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之思考而不学习学业上就会陷入困境” ⑵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 9、 《世说新语》 刘义庆

10、⑴离开 ⑵丢下,抛弃 ⑶回头看

11、做人要重礼守信(基本意思对即可) 12、略

13、亲人不在相认,同志间不再有真诚。疯狂、颠倒,整个社会混乱了,人的心也倒悬起来(意思对即可)

14、由于当时社会一片混乱,连孩子都疯狂了,所以作者觉得就像生活在黑暗中,很难看到生活的希望。 15、小姑娘用真诚和爱心让周围的大人和孩子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因而不再侮辱嘲笑“我们”。

16、捅,原意是戳、扎,这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包裹的很密实的心被小姑娘的真诚深深触动的情形。 17、略

18、因为孩子代表着未来,代表着未被世俗污染的纯真,作者的目的在于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期望(意思对即可) 19.D 20.C 21.A

22. 连用四个“快”字,突出了农活的繁忙和农民劳动的紧张。(或夏天的紧张旋律) “听听”“看看”两个动词的叠用,突出了人们对气候变化的密切关注(或农民对农事的日夜操劳)

23. 这句话有衬托(或对比) 的作用,用文人笔下的春花秋月衬托浸满苦涩汗水的夏季,用文人的闲情逸致衬托农民的劳动紧张。文中引用的话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热烈的赞美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章

  • 小学复习计划2013.12
  • 小学复习计划(2013.12) 一.指导思想: 以西岗区构建学习者课堂为依据,结合学校"立足校本 构建 学习者课堂"的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特色,利用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的方式作系统性的复习,面向全体学生,切实抓好基础 ...查看


  • 重新找回朗读的感觉
  • 重新找回朗读的感觉 关键词 朗读 语文教学 陶冶思想情操 提高审美能力 提要 学好语文,特别是中国文学精粹,还需要朗读.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相当大程度取决于这个人的语文积累.如何积累,最主要的还是朗读.朗读方式丰富多彩. 正文 曾几何时, ...查看


  • 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2013
  •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教研组 语文 活动时间 教研内容 组长 张晓敏 活动地点 多媒体 主持人 教研方式 张晓敏 讨论 2013.3.18 古代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 参加人员 闫凤发 王淑香 宋吉庆 李政 李会艳 王广生 孟庆臻 教 研 过 程 ...查看


  • 语文竞赛 2013.12
  • 八年级语文学科竞赛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 本试卷共三大题,第一大题是选择题,共75分:第二大题是填空题,共25分. 第三大题是简答题,共10分:本试卷满分为110 ...查看


  • 小升初语文课内阅读常考题总汇
  • 小升初语文课内阅读常考题(一)及答案 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数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的工程艰巨.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山顶的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带头 ...查看


  •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师说]同步练习
  • <师说>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A .句读之不知 B .凌万顷之茫然 C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 .徘徊于斗牛之间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句式的理解能力 ...查看


  • 空中花朵--降落伞的阅读答案
  • 篇一:空中花朵--降落伞的阅读答案 篇二:空中花朵--降落伞的阅读答案 观看跳伞表演十分有趣.降落伞从空中缓缓飘落,好像是一朵盛开的鲜花,特别美丽.那么,降落伞是怎么发明出来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讲一讲法国人卢诺尔曼的故事了. 卢诺尔曼 ...查看


  •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月考题及答案
  •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月考题及答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月考题及答案 观音镇中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七年级语文试题 题号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总 分 一 二 三 四 分数 第一部分 积累运用(2 ...查看


  • 2012武汉小升初语文知识点大汇总
  • 2012武汉小升初语文知识点大汇总 第一部分.汉 语 拼 音 一.复习要点. 1.正确认读声母.韵母,记住16个整体认读音节. 2.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记住26个大.小写字母的写法. 3.熟练.准确地拼读音节,借助汉语拼音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