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课程整合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促进我校课程体系的规范和完善。不断提高我校课程实施水平,参照《区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导意见(试行)》,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有效整合三级课程,切实减轻师生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素质教育的思想真正落实到教育实践中。
二、整合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
我校自2002年起,着手校本课程的开发,经过探索实践,结合我校师资情况,现在已经开发了素描、国画、剪纸、陶艺、国学经典诵读、生活中的数学、以地理视角审视中东风云、渔文化等18个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的开发,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形成,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促进了学生特长的发挥。地方课程的开设拓展了学生知识,增进了学生对生活背景下的自然、社会、自我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生养之地的积极情感,发展和增强学生对地方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是,目前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间存在诸多有待理顺的地方,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的开设在师资、课时、内容、评价等方面有很多相吻合之处,而校本课程、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学科考试、教学抽测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抢时间的问题。基于此,我们决定实行三级课程整合管理,以达到减轻师生课业负担的目的。
三、整合方案
(一)师资的整合
在课时设置上,地方课程每周安排一课时,基于内容的整合,采取将传统文化和环境教育、安全教育间周授课。单周使用传统文化教材,内容按一课时授课,由语文教师承担;环境文化和安全教育中的有些内容虽然与地理、化学、生物学科相通,但由于学段不符且内容难度较低,因而由地方课程教师为主授课。
九年级《人生规划》的教学主要由思想品德学科教师承担,课时与《安全教育》间周安排。
部分内容独立安排:
《安全教育》
六年级——《学会交往 友好相处》《正确处理同学间的冲突》两节与学校德育班会课整合,由班主任承担。
七年级——《如何预防沉迷网络》一节整合在信息技术课中,《怎样当好自己的青春期医生》一节采取利用活动课男女生分开上大课的形式,女生的课由校医承担,男生的课由生物组男教师承担。
八年级——《如何安全用药》《吸烟喝酒有害健康》两节采取通过上大课的形式,由校医承担;《警惕网络陷阱》一节安排信息技术教师承担。
九年级——《怎样让朋友关系更和谐》一节与学校德育班会课整合,由班主任承担。 《环境教育》
六年级——《湿地的“呼唤”》《大地的“呻吟”》《自然保护区》三节由地理学科教师承担。
七年级——第一单元“大气”、第二单元“水”、第三单元“土地”、第五单元“能源”由地理学科教师承担;第四单元“生物”由生物教师承担。
八年级——第四单元“环保科技”由化学学科初三备课组承担。
(二)内容的整合
1、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的整合
地方课程的授课安排以国家课程为主线,灵活安排。将地方课程中与国家课程相通或吻合的内容的授课时间,与相关学科的进度相融。
2、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整合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延伸、综合、拓展。因此,在学生选修的基础上,重点挖掘国家课程中可以拓展、延伸的点,进而面向全体。以美术学科为例,我们创设“课前五分钟,牛刀小试”的特色微型课程的开发。每一节开始五分钟结合学生的漠视技能特点,分别进行美术字、简笔画、剪纸等微型课程。学生们不但掌握了教材的美术内容,还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特长,为学生的美术素质地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评价方式整合
评价目的:
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改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课程建设的发展。
对教师的评价:
一是通过听课、巡课、问卷调查等途径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观察,对教师实施这一课程的态度、水平进行考核。
二是通过常规检查对教师进行考核。
三是通过成果展示对课程实施的绩效进行考核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
(1)考勤评价(占20%)。建立班级考勤记录,对于学生的出勤情况进行评价,作为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
(2)学生自我评价(占10%)。从参与活动交流、自我成长及引发的思考等方面进行描述性评价。
(3)小组评价(占10%)。对于小组成员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与效果等方面进行描述性评价。
(4)教师评价(占40%)。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能力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学习的进步与不足,并提出建议。
实行每课一评价,每生一评价表,对每一个参与的学生进行三维评价。见下表: 课题: 评价时间:
(5)学校评价:对每学期期初、期末组织的成果展示,评选优秀成果奖、最佳创意奖等,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进行全面评价,意在鼓励。
四、保障机制
1、成立领导小组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处领导为成员的校级领导小组,对课程整合进行指导与督促。
2、建章立制,加强常规管理
(1)建立月常规反馈制度。每月,教导处将巡课、推门听课、备课检查等情况进行反馈,提出改进的意见或建议,加强过程指导与管理。
(2)建立地方课程集体备课制度。将地方课程的集体备课纳入教学常规,将每周五下午定为地方课程的集体备课时间,要求做到“五定”(定点、定时、定要求、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和“三有”(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教导处分管领导每周参加地方课程的集体备课,并定期检查集体备课记录。
(3)建立考查评价制度。将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纳入考查学科统一管理,每学期初在教导处指导下统一制定考查方案,并将此方案的实施情况纳入质量监测体系,统一评价。
(4)建立学习成长档案袋。每生一袋,将学生过程中的作业、作品、调查报告、检测等内容装在档案袋中。
(5)建立学生学习档案。利用我校自主编写的《青春的足迹》评价手册,通过文字描述和等级评定记录学生学习情况。
(6)建立学习成果展评制度。每学期期初和期末举行两次学习成果展评活动,作为学生学习评价的一部分。
3、建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资源库
为了确保两级课程的开课质量,有效整合师资力量,将建立两级课程电子资源库,内容包括:
(1)电子备课。各年级组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形成电子教案稿,放入资源库中,授课教师在使用该备课时应留下用红色字修改的基于学情的自主备课和上后反思备,教导处将此作为教师备课检查的主要依据之一。
(2)课件。各年级组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制作教学用课件,年级组教师根据基于学情的自主备课共享课件。
(3)材料补充。由于有些课节教材内容安排较为简单,因此提倡教师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对于拓展延伸的内容作为教材补充材料,使用后教师对使用效果进行说明,存放在资源库中。
(4)检测试题。按学期初制定的考查方案进行命题,每学期末教导处统一组织检测。
4、经费保障
对于课程需要的活动组织等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
三级课程整合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促进我校课程体系的规范和完善。不断提高我校课程实施水平,参照《区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导意见(试行)》,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有效整合三级课程,切实减轻师生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素质教育的思想真正落实到教育实践中。
二、整合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
我校自2002年起,着手校本课程的开发,经过探索实践,结合我校师资情况,现在已经开发了素描、国画、剪纸、陶艺、国学经典诵读、生活中的数学、以地理视角审视中东风云、渔文化等18个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的开发,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形成,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促进了学生特长的发挥。地方课程的开设拓展了学生知识,增进了学生对生活背景下的自然、社会、自我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生养之地的积极情感,发展和增强学生对地方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是,目前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间存在诸多有待理顺的地方,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的开设在师资、课时、内容、评价等方面有很多相吻合之处,而校本课程、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学科考试、教学抽测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抢时间的问题。基于此,我们决定实行三级课程整合管理,以达到减轻师生课业负担的目的。
三、整合方案
(一)师资的整合
在课时设置上,地方课程每周安排一课时,基于内容的整合,采取将传统文化和环境教育、安全教育间周授课。单周使用传统文化教材,内容按一课时授课,由语文教师承担;环境文化和安全教育中的有些内容虽然与地理、化学、生物学科相通,但由于学段不符且内容难度较低,因而由地方课程教师为主授课。
九年级《人生规划》的教学主要由思想品德学科教师承担,课时与《安全教育》间周安排。
部分内容独立安排:
《安全教育》
六年级——《学会交往 友好相处》《正确处理同学间的冲突》两节与学校德育班会课整合,由班主任承担。
七年级——《如何预防沉迷网络》一节整合在信息技术课中,《怎样当好自己的青春期医生》一节采取利用活动课男女生分开上大课的形式,女生的课由校医承担,男生的课由生物组男教师承担。
八年级——《如何安全用药》《吸烟喝酒有害健康》两节采取通过上大课的形式,由校医承担;《警惕网络陷阱》一节安排信息技术教师承担。
九年级——《怎样让朋友关系更和谐》一节与学校德育班会课整合,由班主任承担。 《环境教育》
六年级——《湿地的“呼唤”》《大地的“呻吟”》《自然保护区》三节由地理学科教师承担。
七年级——第一单元“大气”、第二单元“水”、第三单元“土地”、第五单元“能源”由地理学科教师承担;第四单元“生物”由生物教师承担。
八年级——第四单元“环保科技”由化学学科初三备课组承担。
(二)内容的整合
1、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的整合
地方课程的授课安排以国家课程为主线,灵活安排。将地方课程中与国家课程相通或吻合的内容的授课时间,与相关学科的进度相融。
2、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整合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延伸、综合、拓展。因此,在学生选修的基础上,重点挖掘国家课程中可以拓展、延伸的点,进而面向全体。以美术学科为例,我们创设“课前五分钟,牛刀小试”的特色微型课程的开发。每一节开始五分钟结合学生的漠视技能特点,分别进行美术字、简笔画、剪纸等微型课程。学生们不但掌握了教材的美术内容,还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特长,为学生的美术素质地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评价方式整合
评价目的:
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改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课程建设的发展。
对教师的评价:
一是通过听课、巡课、问卷调查等途径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观察,对教师实施这一课程的态度、水平进行考核。
二是通过常规检查对教师进行考核。
三是通过成果展示对课程实施的绩效进行考核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
(1)考勤评价(占20%)。建立班级考勤记录,对于学生的出勤情况进行评价,作为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
(2)学生自我评价(占10%)。从参与活动交流、自我成长及引发的思考等方面进行描述性评价。
(3)小组评价(占10%)。对于小组成员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与效果等方面进行描述性评价。
(4)教师评价(占40%)。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能力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学习的进步与不足,并提出建议。
实行每课一评价,每生一评价表,对每一个参与的学生进行三维评价。见下表: 课题: 评价时间:
(5)学校评价:对每学期期初、期末组织的成果展示,评选优秀成果奖、最佳创意奖等,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进行全面评价,意在鼓励。
四、保障机制
1、成立领导小组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处领导为成员的校级领导小组,对课程整合进行指导与督促。
2、建章立制,加强常规管理
(1)建立月常规反馈制度。每月,教导处将巡课、推门听课、备课检查等情况进行反馈,提出改进的意见或建议,加强过程指导与管理。
(2)建立地方课程集体备课制度。将地方课程的集体备课纳入教学常规,将每周五下午定为地方课程的集体备课时间,要求做到“五定”(定点、定时、定要求、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和“三有”(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教导处分管领导每周参加地方课程的集体备课,并定期检查集体备课记录。
(3)建立考查评价制度。将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纳入考查学科统一管理,每学期初在教导处指导下统一制定考查方案,并将此方案的实施情况纳入质量监测体系,统一评价。
(4)建立学习成长档案袋。每生一袋,将学生过程中的作业、作品、调查报告、检测等内容装在档案袋中。
(5)建立学生学习档案。利用我校自主编写的《青春的足迹》评价手册,通过文字描述和等级评定记录学生学习情况。
(6)建立学习成果展评制度。每学期期初和期末举行两次学习成果展评活动,作为学生学习评价的一部分。
3、建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资源库
为了确保两级课程的开课质量,有效整合师资力量,将建立两级课程电子资源库,内容包括:
(1)电子备课。各年级组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形成电子教案稿,放入资源库中,授课教师在使用该备课时应留下用红色字修改的基于学情的自主备课和上后反思备,教导处将此作为教师备课检查的主要依据之一。
(2)课件。各年级组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制作教学用课件,年级组教师根据基于学情的自主备课共享课件。
(3)材料补充。由于有些课节教材内容安排较为简单,因此提倡教师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对于拓展延伸的内容作为教材补充材料,使用后教师对使用效果进行说明,存放在资源库中。
(4)检测试题。按学期初制定的考查方案进行命题,每学期末教导处统一组织检测。
4、经费保障
对于课程需要的活动组织等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