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海明威创作了他的第一篇小说《在密执安北部》,作品发表后几乎受到所有人的声讨,理由是有伤大雅。海明威说:“这是我作品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故事……它并无猥亵之处,却很悲凉。”近一个世纪过去了,作家早已名满天下,他和他的“硬汉子”们还在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这个密执安北部的爱情小故事却一再地被束之高阁。这是―个天真纯朴的女仆被自己的心上人粗暴占有的故事。老套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其中却蕴含着年轻的作家终生无法释怀的悲剧意识,它已经初步显示出作者小说创作的才华,奠定了以后诸多作品的风格和走向。
少年时代的海明威是个堂・吉诃德式的理想主义者。家庭里严格的清规戒律,橡树园刻板、保守而又虚伪的生活方式与他格格不入,他更喜欢密执安北部的印第安人营地。他喜欢上了钓鱼、打猎,喜欢上了运动和冒险,也喜欢巴赫、莫扎特和写作。“他的同学说,孤独和多才多艺是海明威当年最突出之点”。1918年,不满19岁的海明威在美国政府“神圣”“光荣”口号的蛊惑下,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然而。遍地横陈的尸体、散落一地的家书、惨痛的受伤经历很快将他的幻想击得粉碎。疗伤期间,海明威与大他七岁的护士阿格尼丝坠入情网,可一年后,对方却将他无情地抛弃。爱情给了他短暂的抚慰但最终把他推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至此,海明威的战争经历已经“在他的心灵上锻造出他对人的命运的看法……迫击炮的碎弹片成了残酷世界破坏力量的比喻,海明威和他的主人公成了寻求生存道路的受伤的人类的象征”口。《在密执安北部》正是创作于灾难后的第二年,它是一个天真的青年人在复杂凶险的世界中成长的故事。
莉芝是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她爱上了在东家搭伙的铁匠吉姆。她喜欢“他从铺子里走来的样子”,喜欢“他微笑时露出那么洁白的牙齿”,喜欢“他的模样并不像个铁匠”,甚至喜欢史密斯夫妇那么喜欢他。少女的情怀如同四月的春风一般和煦,它飘过了史密斯家,飘过了霍顿斯湾小镇,飘到了树林、湖滨和港湾,一切都因爱情而更加美丽可爱。在她的眼里,爱情是澄澈透明的、诗意浪漫的。
美国学者菲利普・扬认为一切美国故事里最伟大的主题是:天真与经验的交锋,讲述善良单纯的美国人如何步入人生就被打翻在地一蹶不起。小说伊始,作者就用对比手法埋下了悲剧的种子。类似电影手法的交叉剪接式的闪烁表现出吉姆与莉芝的巨大反差。吉姆“又矮又黑,胡子很多”。莉芝年轻貌美,史密斯太太说她是“她见过的最整洁的女仆”;“莉芝非常喜欢吉姆”,而“他喜欢她的面孔……可是他却从未把她放在心上”。吉姆的粗鄙冷淡昭然若揭,莉芝却懵然不知。叙述者与读者的“全知”与莉芝的“限知”形成巨大的情感张力。
悲剧始于吉姆打猎旅行之后。在极其短暂和狭小的时空之内,莉芝完成了一次出走、受伤和回归的伤痛之旅、成长之旅。晚饭后,受到诱惑的莉芝跟随吉姆离开史密斯家来到港湾上的码头和仓库。在“又硬又冷又粗糙”的木板上,糊里糊涂的她被吉姆伤害了。初涉人事的她原以为情人会给她一点应有的温存,他却呼呼大睡。莉芝一下子从幻想的峰巅跌入失望的谷底。莉芝一刹那间从天真向成熟的蜕变。莉芝想了什么,作者没有说――海明威的冰山风格已经初露端倪。可触摸的只有一句话:“一切都像是完了”――爱情完了,梦想完了,青春也完了。浪漫与诗意在自私和冷酷面前不堪一击。人生的真相是如此地残酷,当人类为了摆脱孤独而苦苦追寻着与他们的另一半结合时,得到的却往往是更孤独的命运!海明威以冷峻的笔触书写了人在复杂险恶的世界中的惶惑与无奈,揭示了成长带来的伤痛。觉醒后的莉芝脱下上装,小心翼翼地盖在吉姆身上,决绝地回去了。
1925年和1938年,海明威两次欲将《在密执安北部》收入作品集《在我们的时代里》《与头49个短篇小说》,但出版社都以“性描写太明显”为由删除了这个故事。其实,与同时代的时髦作家相比,海明威在性描写方面走得并不太远。他悲哀地强调:“如果对这篇小说加以删节,则这一故事就失掉它的重要意义。”他还说:“这个故事里,许多对话都十分笨拙。但是写到码头上却绝顶顺当起来,这正是这个故事的要害。”这个为出版家们所忌讳又被海明威所重视的要害究竟是什么呢?
这个故事中,如果将莉芝的失身完全归罪于吉姆,未免有失公正。从某种角度说,这也是莉芝主动选择的结果。自古希腊时代开始,“认识你自己”就成为西方人的不懈追求,而《在密执安北部》也是一个少女在初次性经历时发现自我、认识自我的故事。
从一开始,莉芝对吉姆的爱情就不可避免地含有肉欲的成分:“有一天,他在屋外的澡盆里洗澡,她发现他手臂上的毛那么黑,而手臂上没被太阳晒到的部位又那么白。喜欢这些,使她自己也觉得好笑。”在文初叙述者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叙述中,莉芝的这种欲望是藏在潜意识之中的,身体的渴望与纯真的初恋情怀交集在一起,以至使她处在了一种恍恍惚惚不可名状的状态:“在梦里没睡着和真的睡不着全都搞混到一起了。”吉姆打猎归来,小说逐渐转为第三人称限知视角从莉芝的角度开始叙述,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这种身体的渴望慢慢地浮现在她的显意识之中。
酒足饭饱的吉姆出来用双臂抱住了她,“莉芝吓坏了,……可是她想道:‘他还是到我这儿来了。他真的来了。”――内心有禁不住的喜悦。作者这样写道:“在他的双手下,她感到乳房丰满而结实。”这是初历人事的少女对自己身体的惊讶而狂热的发现。这种发现使她甚至顾不上倾诉衷肠就已经掉进了肉体的漩涡,由开始的“厉害”、“揪心”和“痛苦”变为“温暖”“柔和”进而“现在也需要这样了”。
吉姆见机行事,在码头上有了更大胆的举动。莉芝隐隐感觉到将要发生什么,却“紧紧地偎依着他”,这时有一种灵魂深处的声音在提醒她:拒绝他!但吉姆对她的拒绝丝毫未加理会。此时的莉芝其实已经看到了吉姆的自私和贪婪,可理性抵挡不了身体的诱惑,她在极矛盾的心情下半推半就地与吉姆发生了关系。灵与肉的冲突就这样把一个人推到“堕落”的边缘。《圣经》中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经受不住魔鬼的诱惑偷吃了禁果,那引诱人的并非外在于人的邪恶力量,而正是内在于人的自然欲望!
清醒后的莉芝突然意识到自己还需要情感上的抚慰,她“吻了吻”他,又两次“摇了摇”他,可他“把身子蜷得更紧了”。莉芝陷入了无边的失望,初次的爱恋让她重新认识了世界也重新认识了自己,看到了人在肉体面前的孱弱无力。“一切都像是完了”寄寓着双重失望:对世界的失望,还有对自身的失望。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盛行,性解放运动方兴未艾,经受了一战生理和心理创伤的青年,陷入无边的迷惘与绝望,他们沉溺于冒险、酗酒和混乱的两性游戏之中。海明威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深刻体验到世界的荒诞,也无比清晰地发现了潜藏在人性深处的欲望潜流,他对西方的理性主义价值体系产生了深深的怀
疑。这种怀疑与失望,宣告了天真的丧失。海明威的女主人公对此表现出了“重压下的风度”,没有嚎啕大哭,没有怨天尤人,她沿着沙路干净利落地走了回去,踏上了漫长的成长之途。
很明显,《在密执安北部》讲述了一个失乐园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如何被自己打败又如何成长为“硬汉”的故事。偷吃禁果的人类背离了上帝确立了自我意识,但从此被逐出了乐园,开始了生存的受难。海明威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信仰缺失时代人类的生存困境,用独特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困惑与思考。仿佛是对人的欲望的惩罚,从此男欢女爱在他的笔下总是以荒诞的面貌出现:《印第安人营地》中印第安妇女的生产伴随着丈夫的死亡,《永别了,武器》中凯瑟琳与亨利短暂的欢愉之后难逃死亡的厄运,《太阳照样升起》中巴恩斯与勃莱特相爱却不能结合……
《在密执安北部》中,作者以细腻的手笔塑造了一个女性主人公的形象,她与作家巅峰之作《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相比有惊人的相似性。两人都是孤独的:我们仅知莉芝是史密斯家的女仆,而桑提亚哥唯有与一个时隐时现的孩子为伴;两人都遭遇了失败:莉芝是爱情的失败,桑提亚哥是捕鱼的失败;两人均在失败时表现出“重压下的风度”:莉芝“穿过码头走上陡直的路回去睡觉”,“在路那边的茅棚里,老头儿又睡着了”――连两人的举动都如出一辙!不同的是莉芝更加天真单纯,而《老人与海》的叙事艺术更加炉火纯青罢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莉芝是海明威的第一个“硬汉”式的主人公,从莉芝的爱情开始,海明威的主人公们就走上了一条受伤的路,她变成了《在我们的时代里》的尼克变成了《打不败的人》中的曼努尔,变成了《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直至《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几乎所有海明威的主人公成长的结果都是变成一个淡定超然的“硬汉”!他们的身上表现出相同的精神气质与行动模式。
这种相似绝非偶然。弗洛依德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梵高、尼采、卡夫卡等人都有类似神经症的情况,当他们沉浸于创作时,各种神经症症状都消失了。由此得出的结论是:艺术家的创造是神经症的转机,创作活动对神经症有补偿与替代作用m。海明威是一个极具酒神气质的人,他敏感、单纯、好冒险、易冲动,有堂・吉诃德式的激情,却没有堂・吉诃德式的意志。乖戾的性格与混乱的时代注定他从童年开始就不停地受到创伤。从一战中归来后,身心遭受重创的海明威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他说:“对我来说,更加重要的是安安静静地写作,尽我的努力写好,眼睛既不看市场销路,也不去想写了以后如何,甚至能否发表也不想。”迷惘、痛苦与渴望,都通过创作得以宣泄、缓解和调和。然而,写作只是一个暂时的避风港,强大的狄奥尼索斯冲动推动他投入到斗牛、拳击、打猎、战争、酗酒和婚外恋当中,也把他投入到无休止的身体与精神的伤害之中。他的笔下出现了一个个林立的“硬汉”,面对种种来自于外部的和自身的障碍,他们孤独着,迷惘着,痛苦着,抗争着,他们无疑都具有西西弗式的在绝望之中一往无前的勇气。海明威现实世界中的创伤在艺术世界的建构中得到了幻想式的补偿。文学之于他,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治疗。可是,“硬汉”们没能给他终极的救赎,晚年的海明威疾病缠身,创作力下降,精神几近于崩溃,1961年7月2日,他终于举枪自尽。他一生都在与世界和自己做着艰难的斗争,成长之于他最终未完成。
小说短短的篇幅出现了四次情景描写。主要是从莉芝的视角出发进行印象式的描绘。它们分别出现在莉芝热恋之时、出走之中、受伤之后和返回之时。热恋之时是充满动感和层次感的描绘,读者随着主人公视线和身影的移动能看到完整的远景和近景,其中洋溢着莉芝热恋时的甜蜜和喜悦;出走之中有一种阴郁和黑暗,暗含主人公忐忑不安的心境,预示不祥的结局;受伤之后烘托出主人公茫然若失的样子;返回之时出其不意,气氛由悲哀转为温馨,甚至有一丝轻松俏皮,似乎是作者为显示莉芝的淡定坚强而刻意安排,但文本本身却呈示了更深的悲剧感。这种情绪化的情景反复出现在海明威后来的作品中:如《大二心河》中的山坡、河水、鳟鱼,《永别了,武器》中的高山、平原、雨,《老人与海》中的大海、鲨鱼。每种景象背后都暗藏着一双悲天悯人的眼睛,绝望的海明威把心底的灭寂与悲凉投向了广袤的自然,饱含情感的描绘使他笔下的景象具有了一种神奇的象征意味――自然,成为人类渴望诗意栖居的归宿。
综上所述,《在密执安北部》作为海明威的第一篇小说虽显稚嫩,却为他以后的创作开辟了道路。它在思想倾向、人物形象、情节模式、叙事技巧方面都表现出作者鲜明的个性气质。海明威和他的主人公们的悲剧是20世纪的人类在迷途中前行的具象和形象化表达。它于我们是一种启示:启示我们如何正确地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使个体的身心更加健康地成长。
1921年,海明威创作了他的第一篇小说《在密执安北部》,作品发表后几乎受到所有人的声讨,理由是有伤大雅。海明威说:“这是我作品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故事……它并无猥亵之处,却很悲凉。”近一个世纪过去了,作家早已名满天下,他和他的“硬汉子”们还在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这个密执安北部的爱情小故事却一再地被束之高阁。这是―个天真纯朴的女仆被自己的心上人粗暴占有的故事。老套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其中却蕴含着年轻的作家终生无法释怀的悲剧意识,它已经初步显示出作者小说创作的才华,奠定了以后诸多作品的风格和走向。
少年时代的海明威是个堂・吉诃德式的理想主义者。家庭里严格的清规戒律,橡树园刻板、保守而又虚伪的生活方式与他格格不入,他更喜欢密执安北部的印第安人营地。他喜欢上了钓鱼、打猎,喜欢上了运动和冒险,也喜欢巴赫、莫扎特和写作。“他的同学说,孤独和多才多艺是海明威当年最突出之点”。1918年,不满19岁的海明威在美国政府“神圣”“光荣”口号的蛊惑下,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然而。遍地横陈的尸体、散落一地的家书、惨痛的受伤经历很快将他的幻想击得粉碎。疗伤期间,海明威与大他七岁的护士阿格尼丝坠入情网,可一年后,对方却将他无情地抛弃。爱情给了他短暂的抚慰但最终把他推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至此,海明威的战争经历已经“在他的心灵上锻造出他对人的命运的看法……迫击炮的碎弹片成了残酷世界破坏力量的比喻,海明威和他的主人公成了寻求生存道路的受伤的人类的象征”口。《在密执安北部》正是创作于灾难后的第二年,它是一个天真的青年人在复杂凶险的世界中成长的故事。
莉芝是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她爱上了在东家搭伙的铁匠吉姆。她喜欢“他从铺子里走来的样子”,喜欢“他微笑时露出那么洁白的牙齿”,喜欢“他的模样并不像个铁匠”,甚至喜欢史密斯夫妇那么喜欢他。少女的情怀如同四月的春风一般和煦,它飘过了史密斯家,飘过了霍顿斯湾小镇,飘到了树林、湖滨和港湾,一切都因爱情而更加美丽可爱。在她的眼里,爱情是澄澈透明的、诗意浪漫的。
美国学者菲利普・扬认为一切美国故事里最伟大的主题是:天真与经验的交锋,讲述善良单纯的美国人如何步入人生就被打翻在地一蹶不起。小说伊始,作者就用对比手法埋下了悲剧的种子。类似电影手法的交叉剪接式的闪烁表现出吉姆与莉芝的巨大反差。吉姆“又矮又黑,胡子很多”。莉芝年轻貌美,史密斯太太说她是“她见过的最整洁的女仆”;“莉芝非常喜欢吉姆”,而“他喜欢她的面孔……可是他却从未把她放在心上”。吉姆的粗鄙冷淡昭然若揭,莉芝却懵然不知。叙述者与读者的“全知”与莉芝的“限知”形成巨大的情感张力。
悲剧始于吉姆打猎旅行之后。在极其短暂和狭小的时空之内,莉芝完成了一次出走、受伤和回归的伤痛之旅、成长之旅。晚饭后,受到诱惑的莉芝跟随吉姆离开史密斯家来到港湾上的码头和仓库。在“又硬又冷又粗糙”的木板上,糊里糊涂的她被吉姆伤害了。初涉人事的她原以为情人会给她一点应有的温存,他却呼呼大睡。莉芝一下子从幻想的峰巅跌入失望的谷底。莉芝一刹那间从天真向成熟的蜕变。莉芝想了什么,作者没有说――海明威的冰山风格已经初露端倪。可触摸的只有一句话:“一切都像是完了”――爱情完了,梦想完了,青春也完了。浪漫与诗意在自私和冷酷面前不堪一击。人生的真相是如此地残酷,当人类为了摆脱孤独而苦苦追寻着与他们的另一半结合时,得到的却往往是更孤独的命运!海明威以冷峻的笔触书写了人在复杂险恶的世界中的惶惑与无奈,揭示了成长带来的伤痛。觉醒后的莉芝脱下上装,小心翼翼地盖在吉姆身上,决绝地回去了。
1925年和1938年,海明威两次欲将《在密执安北部》收入作品集《在我们的时代里》《与头49个短篇小说》,但出版社都以“性描写太明显”为由删除了这个故事。其实,与同时代的时髦作家相比,海明威在性描写方面走得并不太远。他悲哀地强调:“如果对这篇小说加以删节,则这一故事就失掉它的重要意义。”他还说:“这个故事里,许多对话都十分笨拙。但是写到码头上却绝顶顺当起来,这正是这个故事的要害。”这个为出版家们所忌讳又被海明威所重视的要害究竟是什么呢?
这个故事中,如果将莉芝的失身完全归罪于吉姆,未免有失公正。从某种角度说,这也是莉芝主动选择的结果。自古希腊时代开始,“认识你自己”就成为西方人的不懈追求,而《在密执安北部》也是一个少女在初次性经历时发现自我、认识自我的故事。
从一开始,莉芝对吉姆的爱情就不可避免地含有肉欲的成分:“有一天,他在屋外的澡盆里洗澡,她发现他手臂上的毛那么黑,而手臂上没被太阳晒到的部位又那么白。喜欢这些,使她自己也觉得好笑。”在文初叙述者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叙述中,莉芝的这种欲望是藏在潜意识之中的,身体的渴望与纯真的初恋情怀交集在一起,以至使她处在了一种恍恍惚惚不可名状的状态:“在梦里没睡着和真的睡不着全都搞混到一起了。”吉姆打猎归来,小说逐渐转为第三人称限知视角从莉芝的角度开始叙述,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这种身体的渴望慢慢地浮现在她的显意识之中。
酒足饭饱的吉姆出来用双臂抱住了她,“莉芝吓坏了,……可是她想道:‘他还是到我这儿来了。他真的来了。”――内心有禁不住的喜悦。作者这样写道:“在他的双手下,她感到乳房丰满而结实。”这是初历人事的少女对自己身体的惊讶而狂热的发现。这种发现使她甚至顾不上倾诉衷肠就已经掉进了肉体的漩涡,由开始的“厉害”、“揪心”和“痛苦”变为“温暖”“柔和”进而“现在也需要这样了”。
吉姆见机行事,在码头上有了更大胆的举动。莉芝隐隐感觉到将要发生什么,却“紧紧地偎依着他”,这时有一种灵魂深处的声音在提醒她:拒绝他!但吉姆对她的拒绝丝毫未加理会。此时的莉芝其实已经看到了吉姆的自私和贪婪,可理性抵挡不了身体的诱惑,她在极矛盾的心情下半推半就地与吉姆发生了关系。灵与肉的冲突就这样把一个人推到“堕落”的边缘。《圣经》中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经受不住魔鬼的诱惑偷吃了禁果,那引诱人的并非外在于人的邪恶力量,而正是内在于人的自然欲望!
清醒后的莉芝突然意识到自己还需要情感上的抚慰,她“吻了吻”他,又两次“摇了摇”他,可他“把身子蜷得更紧了”。莉芝陷入了无边的失望,初次的爱恋让她重新认识了世界也重新认识了自己,看到了人在肉体面前的孱弱无力。“一切都像是完了”寄寓着双重失望:对世界的失望,还有对自身的失望。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盛行,性解放运动方兴未艾,经受了一战生理和心理创伤的青年,陷入无边的迷惘与绝望,他们沉溺于冒险、酗酒和混乱的两性游戏之中。海明威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深刻体验到世界的荒诞,也无比清晰地发现了潜藏在人性深处的欲望潜流,他对西方的理性主义价值体系产生了深深的怀
疑。这种怀疑与失望,宣告了天真的丧失。海明威的女主人公对此表现出了“重压下的风度”,没有嚎啕大哭,没有怨天尤人,她沿着沙路干净利落地走了回去,踏上了漫长的成长之途。
很明显,《在密执安北部》讲述了一个失乐园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如何被自己打败又如何成长为“硬汉”的故事。偷吃禁果的人类背离了上帝确立了自我意识,但从此被逐出了乐园,开始了生存的受难。海明威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信仰缺失时代人类的生存困境,用独特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困惑与思考。仿佛是对人的欲望的惩罚,从此男欢女爱在他的笔下总是以荒诞的面貌出现:《印第安人营地》中印第安妇女的生产伴随着丈夫的死亡,《永别了,武器》中凯瑟琳与亨利短暂的欢愉之后难逃死亡的厄运,《太阳照样升起》中巴恩斯与勃莱特相爱却不能结合……
《在密执安北部》中,作者以细腻的手笔塑造了一个女性主人公的形象,她与作家巅峰之作《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相比有惊人的相似性。两人都是孤独的:我们仅知莉芝是史密斯家的女仆,而桑提亚哥唯有与一个时隐时现的孩子为伴;两人都遭遇了失败:莉芝是爱情的失败,桑提亚哥是捕鱼的失败;两人均在失败时表现出“重压下的风度”:莉芝“穿过码头走上陡直的路回去睡觉”,“在路那边的茅棚里,老头儿又睡着了”――连两人的举动都如出一辙!不同的是莉芝更加天真单纯,而《老人与海》的叙事艺术更加炉火纯青罢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莉芝是海明威的第一个“硬汉”式的主人公,从莉芝的爱情开始,海明威的主人公们就走上了一条受伤的路,她变成了《在我们的时代里》的尼克变成了《打不败的人》中的曼努尔,变成了《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直至《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几乎所有海明威的主人公成长的结果都是变成一个淡定超然的“硬汉”!他们的身上表现出相同的精神气质与行动模式。
这种相似绝非偶然。弗洛依德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梵高、尼采、卡夫卡等人都有类似神经症的情况,当他们沉浸于创作时,各种神经症症状都消失了。由此得出的结论是:艺术家的创造是神经症的转机,创作活动对神经症有补偿与替代作用m。海明威是一个极具酒神气质的人,他敏感、单纯、好冒险、易冲动,有堂・吉诃德式的激情,却没有堂・吉诃德式的意志。乖戾的性格与混乱的时代注定他从童年开始就不停地受到创伤。从一战中归来后,身心遭受重创的海明威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他说:“对我来说,更加重要的是安安静静地写作,尽我的努力写好,眼睛既不看市场销路,也不去想写了以后如何,甚至能否发表也不想。”迷惘、痛苦与渴望,都通过创作得以宣泄、缓解和调和。然而,写作只是一个暂时的避风港,强大的狄奥尼索斯冲动推动他投入到斗牛、拳击、打猎、战争、酗酒和婚外恋当中,也把他投入到无休止的身体与精神的伤害之中。他的笔下出现了一个个林立的“硬汉”,面对种种来自于外部的和自身的障碍,他们孤独着,迷惘着,痛苦着,抗争着,他们无疑都具有西西弗式的在绝望之中一往无前的勇气。海明威现实世界中的创伤在艺术世界的建构中得到了幻想式的补偿。文学之于他,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治疗。可是,“硬汉”们没能给他终极的救赎,晚年的海明威疾病缠身,创作力下降,精神几近于崩溃,1961年7月2日,他终于举枪自尽。他一生都在与世界和自己做着艰难的斗争,成长之于他最终未完成。
小说短短的篇幅出现了四次情景描写。主要是从莉芝的视角出发进行印象式的描绘。它们分别出现在莉芝热恋之时、出走之中、受伤之后和返回之时。热恋之时是充满动感和层次感的描绘,读者随着主人公视线和身影的移动能看到完整的远景和近景,其中洋溢着莉芝热恋时的甜蜜和喜悦;出走之中有一种阴郁和黑暗,暗含主人公忐忑不安的心境,预示不祥的结局;受伤之后烘托出主人公茫然若失的样子;返回之时出其不意,气氛由悲哀转为温馨,甚至有一丝轻松俏皮,似乎是作者为显示莉芝的淡定坚强而刻意安排,但文本本身却呈示了更深的悲剧感。这种情绪化的情景反复出现在海明威后来的作品中:如《大二心河》中的山坡、河水、鳟鱼,《永别了,武器》中的高山、平原、雨,《老人与海》中的大海、鲨鱼。每种景象背后都暗藏着一双悲天悯人的眼睛,绝望的海明威把心底的灭寂与悲凉投向了广袤的自然,饱含情感的描绘使他笔下的景象具有了一种神奇的象征意味――自然,成为人类渴望诗意栖居的归宿。
综上所述,《在密执安北部》作为海明威的第一篇小说虽显稚嫩,却为他以后的创作开辟了道路。它在思想倾向、人物形象、情节模式、叙事技巧方面都表现出作者鲜明的个性气质。海明威和他的主人公们的悲剧是20世纪的人类在迷途中前行的具象和形象化表达。它于我们是一种启示:启示我们如何正确地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使个体的身心更加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