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3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综合训练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读我国某地区城市及周围区域农业地域类型变化图,据此回答1-2题。
1.如果该地是我国商品粮基地之一,则该商品粮基地是( )
A.成都平原
C.洞庭湖平原 B.鄱阳湖平原 D.珠江三角洲
【解析】 由经纬网判断,该地位于华中的鄱阳湖地区。
【答案】 B
2.农业地域类型Ⅱ相对于农业地域类型Ⅰ的主要差别是( )
A.生产规模更大
C.受市场需求量影响更大 B.机械化水平更高 D.受自然环境影响更大
【解析】 随着城市的发展,市场的需求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答案】 C
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叙述属于GIS系统的是( )
A.需要航天传感器
B.其运载工具有飞机、卫星、火箭等
C.运用计算机建立空间模型和数据模型
D.确定某地精确的经纬度
【解析】 能够确定某地经纬度的是全球定位系统。能够对空间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建立空间模型和数据模型的是地理信息系统。
【答案】 C
4.对1999年与2009年城市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分析,最可能出现变化的是( )
A.城市交通流量
C.城市地域结构 B.城市商品零售价格 D.城市居民人均收入
【解析】 不同时期土地的利用模式不同,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居住用地范围会有所变化,故图层叠加能够分析出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
【答案】 C
下图是某著名河流下游河段两岸的土地利用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根据该区域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可以判断,该区域所属气候类型最有可能为( )
A.热带雨林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解析】 图示区域房屋顶部为平顶,可见降水较少,最有可能为沙漠气候。
【答案】 C
6.该区域河流沿岸土地利用方式分布差异的主要成因是( )
A.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C.河床坡度陡峻 B.河流长度很大 D.河流泥沙含量很高
【解析】 该区域耕地分布在沿河低地平原,村落分布在海拔较高处,主要原因是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旱涝频繁。
【答案】 A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开采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根据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规律,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的难题,资源枯竭型城市都面临着如何寻找新出路的问题。据此回答7-9题。
7.以下城市可能会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是( )
A.大庆、西安、玉门、克拉玛依
B.大庆、抚顺、阜新、匹兹堡
C.多特蒙德、伊春、郑州、长沙
D.玉门、抚顺、郑州、西安
【解析】 西安是古城,郑州是因交通而兴起的城市,所以这两个城市不会因资源枯竭而衰败;大庆、抚顺、阜新、匹兹堡四城市都是著名的资源型城市,其发展受资源影响较大。
【答案】 B
8.资源枯竭型城市寻找新出路,下列举措不正确的是( )
A.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B.禁止开采煤炭、石油,寻找绿色替代能源
C.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D.大力发展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产业
【解析】 资源型城市因资源而兴起,资源是其发展的基础和支柱,应在开发资源的基础上,逐渐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从而促进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答案】 B
9.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资源枯竭型城市( )
A.GDP一定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下降
B.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C.人口大量迁往其他城市或郊区
D.因地制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兴产业
【解析】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资源枯竭型城市会面临很多困难,但GDP不一定会减少;第二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会由严重依赖传统资源的工业不断转向新兴工业发展,则第二产业的比重不一定降低;转型过程中,人口就业有一定压力,但随着新兴产业的兴起,最终也能解决就业问题,故一般不会出现人口大量外迁现象;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要因地制宜地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兴产业。
【答案】 D
环渤海经济圈作为东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加速崛起。读图回答10-12题。
10.目前,影响环渤海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是( )
A.矿产资源不足
C.人口密度较大 B.水资源短缺 D.洪水灾害频发
【解析】 环渤海经济圈包括辽中南、京津唐、山东半岛工业基地,主要位于华北平原,降水量相对较少,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需水量大,水资源短缺已成为限制其发展的首要因素。
【答案】 B
11.图中阴影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其棉花生长的有利气候条件是( )
A.地势平坦广阔
C.降水丰富,水源充足 B.土壤深厚肥沃 D.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
【解析】 棉花喜温喜光耐旱,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不属于气候条件;棉花不需要降水丰富的条件;光热好,雨热同期有利于棉花的生长和收获。
【答案】 D
12.天津、青岛、大连吸引外资企业纷纷落户,其共同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
①水陆交通便利 ②劳动力价廉质优 ③接近原料和零部件产地 ④水源、动力充足 ⑤市场前景广阔
A.①②③
C.②④⑤ B.②③④ D.①②⑤
【解析】 天津、青岛、大连位于东部沿海,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且素质较高,发展潜力大,腹地广阔,市场前景良好;原材料、零部件源地不符合实际情况;华北地区水资源相对短缺,已成为限制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解答本题的关键为结合区域地理相关知识,归纳该地区的气候条件、社会经济特征。
【答案】 D
电子地图信息量大、检索方便、展示方式灵活多样,并附加多种智能化服务功能,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据此回答13-15题。
13.一中学生想利用暑期到青岛旅游,从电子地图上获得的信息有( )
①青岛的主要旅游景点 ②青岛主要景点的文字介绍 ③各景点的乘车指南 ④某景点未来几天的游客人数
A.①②④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 电子地图是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具体应用,是传统地图的延伸,通过多图层的叠加、多种形式的展示,提供给用户更多的智能化服务,比如景点的文字介绍、视频展示、乘车指南等,但客流量这样的数据无法提供。
【答案】 D
14.利用电子地图,对老人、孩子实施跟踪、保护,需要( )
A.GIS技术和GPS技术辅助
B.GIS技术和RS技术辅助
C.GPS技术和RS技术辅助
D.因特网技术辅助
【解析】 对老人、孩子实行跟踪保护,需要综合运用GPS和GIS,首先要对目标准确定位,再对信息进行处理分析。
【答案】 A
15.电子地图无法单独为人们做到的事情有( )
A.做“导游”介绍旅游景点
B.介绍重要的旅游线路
C.展示重要的旅游录像
D.实现对移动目标的监控
【解析】 对移动目标进行监控,电子地图需要与全球定位系统合作才能完成。
【答案】 D
二、综合题(共30分)
16.根据下面两则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0分)
材料一:我国粮食总产量(亿吨)。(图1)
材料二:1978~1996年各因素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份额。(图
2)
(1)1995年至200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最多年份与最少年份相差________亿吨,其中最少年份产粮少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分别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1978~1996年中对我国粮食增产贡献份额最大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土壤改良对我国粮食增产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其中江南丘陵红壤的改良方法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该题从结构图、曲线图多角度地分析了区域发展对农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影响,另外,自然灾害和粮价也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
【答案】 (1)0.81 ①自然灾害频繁;②粮食收购价格降低,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减少 (2)栽培技术革新 推广良种 (3)①增施有机肥;②增施熟石灰以中和酸性;③增加沙子以减轻黏性
17.读我国某省区干湿状况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该省区是________。
(2)该地区年降水量由________向________递减,我们根据________的对比关系,将其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干湿地区。
(3)A、B、C三处的天然植被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体现了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________;这种植被变化也体现了自然带________的分异规律。
(4)干旱区分布于该省区的西南部,这说明区域有明显的________特征。
(5)C区域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很大,沙漠广布。这体现了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________、________,构成一个统一体。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先根据经纬度和省区轮廓确定内蒙古自治区,从图中等降水量线可知内蒙古自治区的降水量由东向西逐渐递减,其植被也由东向西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草原,它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递变规律。
【答案】 (1)内蒙古自治区 (2)东 西 降水量与蒸发量 (3)森林 草原 荒漠草原 差异 从沿海向内陆 (4)区位(面积、位置、边界) (5)相互影响 相互联系
18.由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粮食产量的经验公式:
粮食最高产量P=0.075 QTWS[千克/(公顷·年)]
Q:太阳辐射收入[105焦耳/(厘米2·年)] T:温度有效系数=无霜期/365
W:水分有效系数=降水量/蒸发量(若大于1时取值为1) S:土壤有效系数 根据下表数据,依据公式,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将正确选项前的代号填在括号里)
A.1 101.6千克 B.11 016千克
C.31 016千克 D.110 160千克
(2)粮食生产的自然限制因素在青藏地区主要是________(用拉萨数据);在河西走廊主要是________(用酒泉数据)。
(3)江汉平原粮食单产高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用武汉数据)。
(4)要发展西部地区粮食生产,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要素:光照、热量、水分、土壤肥力等。青藏地区T小,S小说明无霜期短,热量条件比较差,且土壤肥力差;河西走廊T小,W小,说明温度较低且气候干旱;江汉平原自然条件优越,热量条件好,无霜期长,降水丰富,土壤肥力高,所以农业发达。
【答案】 (1)B (2)T小(气温较低,无霜期较短),S小(土壤肥力差,土质不好) T小(气温较低,无霜期较短),W小(降水较少,较干燥) (3)T大(气温较高,无霜期较长),W大(降水较多,较为湿润),S大(土质好,土壤肥力较高) (4)发展灌溉农业;进行生态建设,植树种草,涵养水源;发展节水农业
课时作业3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综合训练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读我国某地区城市及周围区域农业地域类型变化图,据此回答1-2题。
1.如果该地是我国商品粮基地之一,则该商品粮基地是( )
A.成都平原
C.洞庭湖平原 B.鄱阳湖平原 D.珠江三角洲
【解析】 由经纬网判断,该地位于华中的鄱阳湖地区。
【答案】 B
2.农业地域类型Ⅱ相对于农业地域类型Ⅰ的主要差别是( )
A.生产规模更大
C.受市场需求量影响更大 B.机械化水平更高 D.受自然环境影响更大
【解析】 随着城市的发展,市场的需求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答案】 C
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叙述属于GIS系统的是( )
A.需要航天传感器
B.其运载工具有飞机、卫星、火箭等
C.运用计算机建立空间模型和数据模型
D.确定某地精确的经纬度
【解析】 能够确定某地经纬度的是全球定位系统。能够对空间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建立空间模型和数据模型的是地理信息系统。
【答案】 C
4.对1999年与2009年城市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分析,最可能出现变化的是( )
A.城市交通流量
C.城市地域结构 B.城市商品零售价格 D.城市居民人均收入
【解析】 不同时期土地的利用模式不同,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居住用地范围会有所变化,故图层叠加能够分析出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
【答案】 C
下图是某著名河流下游河段两岸的土地利用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根据该区域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可以判断,该区域所属气候类型最有可能为( )
A.热带雨林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解析】 图示区域房屋顶部为平顶,可见降水较少,最有可能为沙漠气候。
【答案】 C
6.该区域河流沿岸土地利用方式分布差异的主要成因是( )
A.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C.河床坡度陡峻 B.河流长度很大 D.河流泥沙含量很高
【解析】 该区域耕地分布在沿河低地平原,村落分布在海拔较高处,主要原因是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旱涝频繁。
【答案】 A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开采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根据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规律,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的难题,资源枯竭型城市都面临着如何寻找新出路的问题。据此回答7-9题。
7.以下城市可能会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是( )
A.大庆、西安、玉门、克拉玛依
B.大庆、抚顺、阜新、匹兹堡
C.多特蒙德、伊春、郑州、长沙
D.玉门、抚顺、郑州、西安
【解析】 西安是古城,郑州是因交通而兴起的城市,所以这两个城市不会因资源枯竭而衰败;大庆、抚顺、阜新、匹兹堡四城市都是著名的资源型城市,其发展受资源影响较大。
【答案】 B
8.资源枯竭型城市寻找新出路,下列举措不正确的是( )
A.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B.禁止开采煤炭、石油,寻找绿色替代能源
C.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D.大力发展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产业
【解析】 资源型城市因资源而兴起,资源是其发展的基础和支柱,应在开发资源的基础上,逐渐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从而促进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答案】 B
9.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资源枯竭型城市( )
A.GDP一定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下降
B.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C.人口大量迁往其他城市或郊区
D.因地制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兴产业
【解析】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资源枯竭型城市会面临很多困难,但GDP不一定会减少;第二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会由严重依赖传统资源的工业不断转向新兴工业发展,则第二产业的比重不一定降低;转型过程中,人口就业有一定压力,但随着新兴产业的兴起,最终也能解决就业问题,故一般不会出现人口大量外迁现象;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要因地制宜地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兴产业。
【答案】 D
环渤海经济圈作为东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加速崛起。读图回答10-12题。
10.目前,影响环渤海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是( )
A.矿产资源不足
C.人口密度较大 B.水资源短缺 D.洪水灾害频发
【解析】 环渤海经济圈包括辽中南、京津唐、山东半岛工业基地,主要位于华北平原,降水量相对较少,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需水量大,水资源短缺已成为限制其发展的首要因素。
【答案】 B
11.图中阴影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其棉花生长的有利气候条件是( )
A.地势平坦广阔
C.降水丰富,水源充足 B.土壤深厚肥沃 D.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
【解析】 棉花喜温喜光耐旱,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不属于气候条件;棉花不需要降水丰富的条件;光热好,雨热同期有利于棉花的生长和收获。
【答案】 D
12.天津、青岛、大连吸引外资企业纷纷落户,其共同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
①水陆交通便利 ②劳动力价廉质优 ③接近原料和零部件产地 ④水源、动力充足 ⑤市场前景广阔
A.①②③
C.②④⑤ B.②③④ D.①②⑤
【解析】 天津、青岛、大连位于东部沿海,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且素质较高,发展潜力大,腹地广阔,市场前景良好;原材料、零部件源地不符合实际情况;华北地区水资源相对短缺,已成为限制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解答本题的关键为结合区域地理相关知识,归纳该地区的气候条件、社会经济特征。
【答案】 D
电子地图信息量大、检索方便、展示方式灵活多样,并附加多种智能化服务功能,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据此回答13-15题。
13.一中学生想利用暑期到青岛旅游,从电子地图上获得的信息有( )
①青岛的主要旅游景点 ②青岛主要景点的文字介绍 ③各景点的乘车指南 ④某景点未来几天的游客人数
A.①②④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 电子地图是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具体应用,是传统地图的延伸,通过多图层的叠加、多种形式的展示,提供给用户更多的智能化服务,比如景点的文字介绍、视频展示、乘车指南等,但客流量这样的数据无法提供。
【答案】 D
14.利用电子地图,对老人、孩子实施跟踪、保护,需要( )
A.GIS技术和GPS技术辅助
B.GIS技术和RS技术辅助
C.GPS技术和RS技术辅助
D.因特网技术辅助
【解析】 对老人、孩子实行跟踪保护,需要综合运用GPS和GIS,首先要对目标准确定位,再对信息进行处理分析。
【答案】 A
15.电子地图无法单独为人们做到的事情有( )
A.做“导游”介绍旅游景点
B.介绍重要的旅游线路
C.展示重要的旅游录像
D.实现对移动目标的监控
【解析】 对移动目标进行监控,电子地图需要与全球定位系统合作才能完成。
【答案】 D
二、综合题(共30分)
16.根据下面两则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0分)
材料一:我国粮食总产量(亿吨)。(图1)
材料二:1978~1996年各因素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份额。(图
2)
(1)1995年至200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最多年份与最少年份相差________亿吨,其中最少年份产粮少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分别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1978~1996年中对我国粮食增产贡献份额最大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土壤改良对我国粮食增产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其中江南丘陵红壤的改良方法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该题从结构图、曲线图多角度地分析了区域发展对农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影响,另外,自然灾害和粮价也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
【答案】 (1)0.81 ①自然灾害频繁;②粮食收购价格降低,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减少 (2)栽培技术革新 推广良种 (3)①增施有机肥;②增施熟石灰以中和酸性;③增加沙子以减轻黏性
17.读我国某省区干湿状况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该省区是________。
(2)该地区年降水量由________向________递减,我们根据________的对比关系,将其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干湿地区。
(3)A、B、C三处的天然植被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体现了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________;这种植被变化也体现了自然带________的分异规律。
(4)干旱区分布于该省区的西南部,这说明区域有明显的________特征。
(5)C区域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很大,沙漠广布。这体现了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________、________,构成一个统一体。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先根据经纬度和省区轮廓确定内蒙古自治区,从图中等降水量线可知内蒙古自治区的降水量由东向西逐渐递减,其植被也由东向西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草原,它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递变规律。
【答案】 (1)内蒙古自治区 (2)东 西 降水量与蒸发量 (3)森林 草原 荒漠草原 差异 从沿海向内陆 (4)区位(面积、位置、边界) (5)相互影响 相互联系
18.由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粮食产量的经验公式:
粮食最高产量P=0.075 QTWS[千克/(公顷·年)]
Q:太阳辐射收入[105焦耳/(厘米2·年)] T:温度有效系数=无霜期/365
W:水分有效系数=降水量/蒸发量(若大于1时取值为1) S:土壤有效系数 根据下表数据,依据公式,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将正确选项前的代号填在括号里)
A.1 101.6千克 B.11 016千克
C.31 016千克 D.110 160千克
(2)粮食生产的自然限制因素在青藏地区主要是________(用拉萨数据);在河西走廊主要是________(用酒泉数据)。
(3)江汉平原粮食单产高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用武汉数据)。
(4)要发展西部地区粮食生产,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要素:光照、热量、水分、土壤肥力等。青藏地区T小,S小说明无霜期短,热量条件比较差,且土壤肥力差;河西走廊T小,W小,说明温度较低且气候干旱;江汉平原自然条件优越,热量条件好,无霜期长,降水丰富,土壤肥力高,所以农业发达。
【答案】 (1)B (2)T小(气温较低,无霜期较短),S小(土壤肥力差,土质不好) T小(气温较低,无霜期较短),W小(降水较少,较干燥) (3)T大(气温较高,无霜期较长),W大(降水较多,较为湿润),S大(土质好,土壤肥力较高) (4)发展灌溉农业;进行生态建设,植树种草,涵养水源;发展节水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