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教材研说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教材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我说教材的流程大体分为三部分。
一、教材解读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三、 教学建议
一、教材解读
我们所用的人教版教材采用的是“主题式”的单元编排方式。本册书共有八个单元,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感受自然”,其中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山中访友》和《草虫的村落》,两篇略读课文《山雨》和《索溪峪的“野”》,还有一个“口语交际 习作”和“回顾 拓展”。
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对大自然的感受:《山中访友》向我们传递了作者对山里“朋友”的那份深厚的感情。《山雨》一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雨景图。《草虫的村落》以丰富的想象,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童话般的草虫世界。离开想象世界,走进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感受到的是《索溪峪的“野”》那独特的景致带给人们无限的美感。因此,让学生喜欢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就是本单元在人文内涵方面的目标。
本册教材的每一个专题,都根据语文学习目标,不仅对人文内涵给予充分关注,而且注意总结、归纳读写方法,力争使学生在情感熏
陶和方法习得两方面均有获益。细读课文我们会发现,除了主题相同,本组课文在表达上也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无穷的魅力。这一点在单元导读的第二部分和“回顾 拓展”中交流平台都有提到,因此,“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是本单元的读写训练点,同时也是本册的一个学习重点。
围绕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来落实读写训练点。 “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等栏目,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对课文表达特点的认识,积累诗句,阅读与语文有关的有趣的故事等内容。
二、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所有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我们才能确定“做什么”、“怎样做”。
所以,我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般先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关注学生经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明确六年级上学期在第三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教到什么程度,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教学每一个专题时,要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无论教学进行到哪一部分都要与单元学习重点联系起来,做到“瞻前顾后”
现在提倡“以学定教、以学论教”,构建“生本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发展与成长,所以今天我们不妨试着变“教学目标”为“学
习目标”,站在学生的角度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分析一下第一单元应该达成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组19个生字,理解“德高望重、津津乐道、意味深长”等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体会其表达效果。(字词)
2、继续练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
3、背诵、抄写文中自己喜欢的句段,进行语言积累。(积累)
4、体会作者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方法和获得的独特感受,体会课文“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感受的方法”。(阅读、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感受的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产生投身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热情,领悟到要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以上三个维度的目标只是为了表述的明白我们才进行了分述,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互相融合、互相渗透。
三、教学建议
(一)谈两篇精读课文的教学。
在谈之前我想先和大家交流一下有关“文本细读”的话题,因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决定着教学设计,教师的思考影响着学生的思考,
因此我们应注重文本细读,不可用教参解读代替自己的思考。文本细读有六种不同的姿态:做为赏者、做为作者、做为论者、做为编者、做为教者、做为学习者。这其实可以看做是从六个不同的角度去读同一文本,每次进出各有所获,避免了对文本的片面解读。
1、《山中访友》:
从内容方面来看: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把大自然中的景物当作具有鲜活生命的人来写。古桥、鸟儿、露珠、树木、山泉等这些景物对于作者来说是亲密无间的朋友,是具有鲜活生命的可以和自己交流的朋友,作者不是在单纯地赏景,而是在用心灵与大自然中的朋友交流,人与自然融为了一体,让我们的心也和作者一样沉醉在这心灵的对话之中。所以,“体会作者如何倾听大自然,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从写法方面来看: 本文很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特别是想象的运用,非常出彩,如课文第四自然段中写到:“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胳膊变成树枝,我的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新奇的想象马上就把读者的心牢牢抓住了,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跟随作者一起体验变成树的感觉。此外,本文在描写联想和想象时还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及大量运用第二人称,让读者读来倍感亲切。但是,这种“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感受的方法”学生在欣赏文章时是不容易马上体会到的,因此,如何领悟本文的这种表达方法是学习的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对于这样一篇优美的文章,如何巧妙处理才能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呢?显然,琐碎、生硬的分析是一种相当糟糕的方法,我认为比较适用的方法是“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书,而且是有感情的朗读。在充分的读中,学生会把自己在生活中接触大自然的体验带入文中,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推荐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写出来的。之后,可以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摘抄,进行语言积累。最后是“学习模仿,练笔实践”。在前面环节学习的基础上,可以趁热打铁出示课堂练笔,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并交流。如:
(1)你躺在地上看过云吗?想象你幻化成云后的情形、感受,写一段话。(2)每到五一劳动节,月季公园总是姹紫嫣红。假设你就是月季公园里的一棵月季花,请你写写自己的见闻、感受。
加强言语实践是语文课改的两大方向之一,练笔的目的意在引导学生读写结合,在欣赏完文章语言、手法的妙处后学以致用,较好体现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的指导思想。
2、《草虫的村落》
同《山中访友》一样,《草虫的村落》描述的同样是一次在大自然中的游历。不同的是,《山中访友》中作者是直接在与大自然对话,而《草虫的村落》中作者则始终以观者的角度来讲述他的奇异之旅,我称之为“神游”。新奇的草虫世界深深吸引了每一个读这篇文章的人,因为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观察昆虫世界时
的独特感受转变成了我们熟悉的人类世界、人类行为,让人倍感亲切。
教学前,可以布置学生实地观察一种或几种昆虫,阅读有关昆虫的资料或文章,如法布尔的《昆虫记》,为后面的学文和小练笔做好准备。
教学时,我们一要注重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二要引导学生品味体现作者丰富想象、独特感受的句子,如“我看见在许多同类虫子中间,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大街小巷里,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披着俏丽的彩衣。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中间,它们好像南国的少女,逗得多少虫子驻足痴望。”一定要引导学生调动脑海中的已有体验,联系生活实际来谈自己的体会,谈这种表达方法的好处。
本文课后安排了一个小练笔: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注意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这个小练笔和口语习作一的第一个话题联系紧密,可以让学生参考它的提示,回顾、总结本课和《山中访友》的写法,练习运用“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感受”这种写作方法进行仿写。
(二)谈两篇略读课文的教学。
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同于精读课文。一是内容上,理解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
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可不必多作要求。
《山雨》一文运用比喻的手法来书写自己的联想,把山雨的声与色描写到了极致。对于《山雨》一文的教学,我认为两个字即可——“读”“背”,哪怕把全文背下来都可以,在读与背的过程中,“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感受”的写法会内化为孩子自己的东西。
《索溪峪的“野”》善用拟人的手法来写自己对“野”的感受,特别是课文第三自然段,作者把索溪当作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来写,简直把“水野”写绝了,令人拍案称赞。《索溪峪的“野”》全文散发着大自然“野性”的气息,让人读来心灵有无拘无束的舒畅感,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返璞归真”是自然而然的。教学这一课,只需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来感悟即可,情况允许的话也可以鼓励学生选背自己喜欢的部分。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研说
一、教材解读
本组教材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按照近代到现代的顺序,选编了适合高年级学生的几篇具有浓厚爱国主义情感的课文,分别是《詹天佑》、《怀念母亲》、《彩色的翅膀》、《中华少年》。
这四篇课文都围绕专题,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爱国情感,所以本单元人文性方面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着中华儿女的爱
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更为祖国的日益强盛而骄傲。而工具性方面的目标单元导读第二自然段也告诉我们了:“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是本单元的读写训练点。
除了四篇课文,本组教材还围绕专题安排了一次“祖国在我心中”的综合性学习,并把综合性学习与作文、口语交际、交流平台、展示台融为一体,从这个安排,我们不难看出编者的意图在于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感悟、表达自己的爱国情,强调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单元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们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确定一下第二单元应该达成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19个生字,理解“阻挠、艰巨、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等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体会其表达效果。
2、继续练习朗读课文和默读课文。
3、背诵、抄写文中自己喜欢的句段,进行语言积累。
4、继续练习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体会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5、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增强对祖
国的热爱之情。
6、学习写演讲稿。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体会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在课文、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与习作、回顾拓展的整体学习中,练习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感悟、表达自己的爱国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字里行间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更为祖国的日益强盛而骄傲。
三、教学建议
(一)关于课文教学
现在的学生大多生活经历简单,而本组教材所选的事件离现在时已久远,因此较难体会到清代修铁路的难处,更难体会在异国他乡的爱国情结,因此,教学时一定要根据学情来进行教学设计。下面我在课文教学上的一些思考:
1、请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
针对本组课文来说,课前搜集一些有关的资料,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能够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消除陌生感,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文章所饱含的爱国之情,提高课堂实效。另外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预习不应该只是读课文和自学生字词,更多的是要在资料的帮助下学会自己思考一些东西。
2、理解文章内容时,以读为主,注重课内外结合。
《詹天佑》是一篇老课文,“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是它不变的人文内涵,但在不同的单元编排里它承载着不同的读写训练任务。在本组教学中,我们既要注重让学生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又要训练学生抓住关键句段,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如: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可以采用感情朗读法,在读中体会詹天佑为国争气、为中国工程师争气的坚定信心,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在教学第五、六自然段时则可以采用读画结合法,研读课文,画示意图,进行交流修正,在这个过程中品味课文的关键词句,体会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怀念母亲》是选编的一篇新课文,作者是季羡林。在五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接触过季羡林,对他有所了解。如果在课前已经充分搜集了资料,了解了作者和写作背景,那么学生在“怀念亲生母亲”这一方面已经没什么难以理解的了,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读书,充分地读书,在读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去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种怀念之情。在此基础上可以部分阅读《永久的悔》一文,推荐阅读季羡林的著作《另一种回忆录》、《赋得永久的悔》。文中比较难理解的是“怀念祖国母亲”这一方面,因为“祖国”两个字太大了,如果单纯地说“怀念祖国”太空,太空就不容易入情。这让我想起了管城区教研室李建伟老师在骨干培训课上讲的一个有关“孝悌”的话题,这个话题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接触最多感情最深的是父母,其次是比较亲近的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接着是经
常接触的村邻、朋友,最后才是比较空泛的“祖国”。因此,谈到爱国,人们心中最先出现的是熟悉的人事景物。细读本文,作者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就是从怀念母亲、怀念故乡、怀念故乡的老朋友来谈的。所以,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这些细节,抓住关键词句反复朗读,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这样不仅能较深刻的理解句子意思,还能加深学生体会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怀念。课后的阅读链接《我的中国心》也是很好的学习资源,可以做为课文的有效补充。
《彩色的翅膀》是略读课文,要注意落实文前“阅读提示”中要求的“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中华少年》是一首现代诗歌,文前“阅读提示”重点强调了“有感情地朗读”,因此在教学时一定要把“读”放在第一位,在读中感受爱国之情,不要去纠缠于内容的理解,可以把它放在学生的课前预习上,让学生通过查资料了解他感兴趣的内容。
(二)有关综合性学习
本次综合性学习安排在国庆前夕,主题又是“祖国在我心中”,正好可以与国庆节期间的庆祝活动结合起来进行。
本次综合性学习贯穿了整组教材,它第一次出现在“单元导语”中,告诉我们专题是什么,目的是什么。第二次出现在本组第一篇课文《詹天佑》之后,提供了四个可供选择的学习内容:1、搜集反映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资料。2、阅读歌颂祖国的诗文,学唱歌颂祖国的歌曲。3、访问周围的人,请他们讲讲近年来祖国或家乡发生的变化,还可以请他们谈谈感受。4、收听广播或收看影视中
有关祖国建设新成就的内容,参观家乡建设新成就。还提供了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提示:做好记录,并整理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为汇报交流做好准备。第三次出现在习作当中: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主题,写一篇演讲稿。第四次出现在口语交际中:召开一次“祖国在我心中”学习汇报会。然后出现在交流平台中:就这次综合性学习进行交流、评价。最后出现在展示台,是对本次综合性学习成果的最终展示。
六次出现,各有侧重,其中,出现在《詹天佑》文后的活动指导我们一定要利用好。因为这是小综合性学习,所以要注意:活动的布置在课堂上,学生完成时间可利用家庭作业时间。在活动中,应注意提醒学生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活动的内容不局限于书上的四个内容;第二,每个小组重点进行一个内容,有余力的可以多进行;第三,要注意资料的收集及整理,要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删减找出自己最需要的部分,不要只是完成了资料的堆积;第四,要注意收集资料的途径的多样化,不要仅仅拘泥于一两种资料收集方式。学生活动完成后,要用专门的一节课进行展示,小组成员自己设计展示方式,展示方式不拘泥于展示台中出示的形式,最后由师生共同评出奖项,对学生进行鼓励。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教材研说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教材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我说教材的流程大体分为三部分。
一、教材解读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三、 教学建议
一、教材解读
我们所用的人教版教材采用的是“主题式”的单元编排方式。本册书共有八个单元,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感受自然”,其中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山中访友》和《草虫的村落》,两篇略读课文《山雨》和《索溪峪的“野”》,还有一个“口语交际 习作”和“回顾 拓展”。
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对大自然的感受:《山中访友》向我们传递了作者对山里“朋友”的那份深厚的感情。《山雨》一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雨景图。《草虫的村落》以丰富的想象,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童话般的草虫世界。离开想象世界,走进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感受到的是《索溪峪的“野”》那独特的景致带给人们无限的美感。因此,让学生喜欢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就是本单元在人文内涵方面的目标。
本册教材的每一个专题,都根据语文学习目标,不仅对人文内涵给予充分关注,而且注意总结、归纳读写方法,力争使学生在情感熏
陶和方法习得两方面均有获益。细读课文我们会发现,除了主题相同,本组课文在表达上也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无穷的魅力。这一点在单元导读的第二部分和“回顾 拓展”中交流平台都有提到,因此,“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是本单元的读写训练点,同时也是本册的一个学习重点。
围绕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来落实读写训练点。 “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等栏目,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对课文表达特点的认识,积累诗句,阅读与语文有关的有趣的故事等内容。
二、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所有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我们才能确定“做什么”、“怎样做”。
所以,我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般先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关注学生经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明确六年级上学期在第三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教到什么程度,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教学每一个专题时,要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无论教学进行到哪一部分都要与单元学习重点联系起来,做到“瞻前顾后”
现在提倡“以学定教、以学论教”,构建“生本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发展与成长,所以今天我们不妨试着变“教学目标”为“学
习目标”,站在学生的角度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分析一下第一单元应该达成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组19个生字,理解“德高望重、津津乐道、意味深长”等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体会其表达效果。(字词)
2、继续练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
3、背诵、抄写文中自己喜欢的句段,进行语言积累。(积累)
4、体会作者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方法和获得的独特感受,体会课文“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感受的方法”。(阅读、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感受的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产生投身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热情,领悟到要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以上三个维度的目标只是为了表述的明白我们才进行了分述,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互相融合、互相渗透。
三、教学建议
(一)谈两篇精读课文的教学。
在谈之前我想先和大家交流一下有关“文本细读”的话题,因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决定着教学设计,教师的思考影响着学生的思考,
因此我们应注重文本细读,不可用教参解读代替自己的思考。文本细读有六种不同的姿态:做为赏者、做为作者、做为论者、做为编者、做为教者、做为学习者。这其实可以看做是从六个不同的角度去读同一文本,每次进出各有所获,避免了对文本的片面解读。
1、《山中访友》:
从内容方面来看: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把大自然中的景物当作具有鲜活生命的人来写。古桥、鸟儿、露珠、树木、山泉等这些景物对于作者来说是亲密无间的朋友,是具有鲜活生命的可以和自己交流的朋友,作者不是在单纯地赏景,而是在用心灵与大自然中的朋友交流,人与自然融为了一体,让我们的心也和作者一样沉醉在这心灵的对话之中。所以,“体会作者如何倾听大自然,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从写法方面来看: 本文很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特别是想象的运用,非常出彩,如课文第四自然段中写到:“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胳膊变成树枝,我的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新奇的想象马上就把读者的心牢牢抓住了,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跟随作者一起体验变成树的感觉。此外,本文在描写联想和想象时还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及大量运用第二人称,让读者读来倍感亲切。但是,这种“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感受的方法”学生在欣赏文章时是不容易马上体会到的,因此,如何领悟本文的这种表达方法是学习的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对于这样一篇优美的文章,如何巧妙处理才能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呢?显然,琐碎、生硬的分析是一种相当糟糕的方法,我认为比较适用的方法是“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书,而且是有感情的朗读。在充分的读中,学生会把自己在生活中接触大自然的体验带入文中,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推荐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写出来的。之后,可以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摘抄,进行语言积累。最后是“学习模仿,练笔实践”。在前面环节学习的基础上,可以趁热打铁出示课堂练笔,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并交流。如:
(1)你躺在地上看过云吗?想象你幻化成云后的情形、感受,写一段话。(2)每到五一劳动节,月季公园总是姹紫嫣红。假设你就是月季公园里的一棵月季花,请你写写自己的见闻、感受。
加强言语实践是语文课改的两大方向之一,练笔的目的意在引导学生读写结合,在欣赏完文章语言、手法的妙处后学以致用,较好体现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的指导思想。
2、《草虫的村落》
同《山中访友》一样,《草虫的村落》描述的同样是一次在大自然中的游历。不同的是,《山中访友》中作者是直接在与大自然对话,而《草虫的村落》中作者则始终以观者的角度来讲述他的奇异之旅,我称之为“神游”。新奇的草虫世界深深吸引了每一个读这篇文章的人,因为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观察昆虫世界时
的独特感受转变成了我们熟悉的人类世界、人类行为,让人倍感亲切。
教学前,可以布置学生实地观察一种或几种昆虫,阅读有关昆虫的资料或文章,如法布尔的《昆虫记》,为后面的学文和小练笔做好准备。
教学时,我们一要注重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二要引导学生品味体现作者丰富想象、独特感受的句子,如“我看见在许多同类虫子中间,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大街小巷里,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披着俏丽的彩衣。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中间,它们好像南国的少女,逗得多少虫子驻足痴望。”一定要引导学生调动脑海中的已有体验,联系生活实际来谈自己的体会,谈这种表达方法的好处。
本文课后安排了一个小练笔: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注意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这个小练笔和口语习作一的第一个话题联系紧密,可以让学生参考它的提示,回顾、总结本课和《山中访友》的写法,练习运用“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感受”这种写作方法进行仿写。
(二)谈两篇略读课文的教学。
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同于精读课文。一是内容上,理解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
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可不必多作要求。
《山雨》一文运用比喻的手法来书写自己的联想,把山雨的声与色描写到了极致。对于《山雨》一文的教学,我认为两个字即可——“读”“背”,哪怕把全文背下来都可以,在读与背的过程中,“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感受”的写法会内化为孩子自己的东西。
《索溪峪的“野”》善用拟人的手法来写自己对“野”的感受,特别是课文第三自然段,作者把索溪当作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来写,简直把“水野”写绝了,令人拍案称赞。《索溪峪的“野”》全文散发着大自然“野性”的气息,让人读来心灵有无拘无束的舒畅感,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返璞归真”是自然而然的。教学这一课,只需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来感悟即可,情况允许的话也可以鼓励学生选背自己喜欢的部分。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研说
一、教材解读
本组教材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按照近代到现代的顺序,选编了适合高年级学生的几篇具有浓厚爱国主义情感的课文,分别是《詹天佑》、《怀念母亲》、《彩色的翅膀》、《中华少年》。
这四篇课文都围绕专题,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爱国情感,所以本单元人文性方面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着中华儿女的爱
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更为祖国的日益强盛而骄傲。而工具性方面的目标单元导读第二自然段也告诉我们了:“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是本单元的读写训练点。
除了四篇课文,本组教材还围绕专题安排了一次“祖国在我心中”的综合性学习,并把综合性学习与作文、口语交际、交流平台、展示台融为一体,从这个安排,我们不难看出编者的意图在于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感悟、表达自己的爱国情,强调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单元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们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确定一下第二单元应该达成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19个生字,理解“阻挠、艰巨、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等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体会其表达效果。
2、继续练习朗读课文和默读课文。
3、背诵、抄写文中自己喜欢的句段,进行语言积累。
4、继续练习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体会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5、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增强对祖
国的热爱之情。
6、学习写演讲稿。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体会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在课文、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与习作、回顾拓展的整体学习中,练习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感悟、表达自己的爱国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字里行间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更为祖国的日益强盛而骄傲。
三、教学建议
(一)关于课文教学
现在的学生大多生活经历简单,而本组教材所选的事件离现在时已久远,因此较难体会到清代修铁路的难处,更难体会在异国他乡的爱国情结,因此,教学时一定要根据学情来进行教学设计。下面我在课文教学上的一些思考:
1、请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
针对本组课文来说,课前搜集一些有关的资料,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能够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消除陌生感,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文章所饱含的爱国之情,提高课堂实效。另外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预习不应该只是读课文和自学生字词,更多的是要在资料的帮助下学会自己思考一些东西。
2、理解文章内容时,以读为主,注重课内外结合。
《詹天佑》是一篇老课文,“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是它不变的人文内涵,但在不同的单元编排里它承载着不同的读写训练任务。在本组教学中,我们既要注重让学生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又要训练学生抓住关键句段,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如: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可以采用感情朗读法,在读中体会詹天佑为国争气、为中国工程师争气的坚定信心,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在教学第五、六自然段时则可以采用读画结合法,研读课文,画示意图,进行交流修正,在这个过程中品味课文的关键词句,体会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怀念母亲》是选编的一篇新课文,作者是季羡林。在五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接触过季羡林,对他有所了解。如果在课前已经充分搜集了资料,了解了作者和写作背景,那么学生在“怀念亲生母亲”这一方面已经没什么难以理解的了,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读书,充分地读书,在读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去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种怀念之情。在此基础上可以部分阅读《永久的悔》一文,推荐阅读季羡林的著作《另一种回忆录》、《赋得永久的悔》。文中比较难理解的是“怀念祖国母亲”这一方面,因为“祖国”两个字太大了,如果单纯地说“怀念祖国”太空,太空就不容易入情。这让我想起了管城区教研室李建伟老师在骨干培训课上讲的一个有关“孝悌”的话题,这个话题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接触最多感情最深的是父母,其次是比较亲近的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接着是经
常接触的村邻、朋友,最后才是比较空泛的“祖国”。因此,谈到爱国,人们心中最先出现的是熟悉的人事景物。细读本文,作者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就是从怀念母亲、怀念故乡、怀念故乡的老朋友来谈的。所以,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这些细节,抓住关键词句反复朗读,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这样不仅能较深刻的理解句子意思,还能加深学生体会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怀念。课后的阅读链接《我的中国心》也是很好的学习资源,可以做为课文的有效补充。
《彩色的翅膀》是略读课文,要注意落实文前“阅读提示”中要求的“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中华少年》是一首现代诗歌,文前“阅读提示”重点强调了“有感情地朗读”,因此在教学时一定要把“读”放在第一位,在读中感受爱国之情,不要去纠缠于内容的理解,可以把它放在学生的课前预习上,让学生通过查资料了解他感兴趣的内容。
(二)有关综合性学习
本次综合性学习安排在国庆前夕,主题又是“祖国在我心中”,正好可以与国庆节期间的庆祝活动结合起来进行。
本次综合性学习贯穿了整组教材,它第一次出现在“单元导语”中,告诉我们专题是什么,目的是什么。第二次出现在本组第一篇课文《詹天佑》之后,提供了四个可供选择的学习内容:1、搜集反映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资料。2、阅读歌颂祖国的诗文,学唱歌颂祖国的歌曲。3、访问周围的人,请他们讲讲近年来祖国或家乡发生的变化,还可以请他们谈谈感受。4、收听广播或收看影视中
有关祖国建设新成就的内容,参观家乡建设新成就。还提供了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提示:做好记录,并整理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为汇报交流做好准备。第三次出现在习作当中: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主题,写一篇演讲稿。第四次出现在口语交际中:召开一次“祖国在我心中”学习汇报会。然后出现在交流平台中:就这次综合性学习进行交流、评价。最后出现在展示台,是对本次综合性学习成果的最终展示。
六次出现,各有侧重,其中,出现在《詹天佑》文后的活动指导我们一定要利用好。因为这是小综合性学习,所以要注意:活动的布置在课堂上,学生完成时间可利用家庭作业时间。在活动中,应注意提醒学生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活动的内容不局限于书上的四个内容;第二,每个小组重点进行一个内容,有余力的可以多进行;第三,要注意资料的收集及整理,要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删减找出自己最需要的部分,不要只是完成了资料的堆积;第四,要注意收集资料的途径的多样化,不要仅仅拘泥于一两种资料收集方式。学生活动完成后,要用专门的一节课进行展示,小组成员自己设计展示方式,展示方式不拘泥于展示台中出示的形式,最后由师生共同评出奖项,对学生进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