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传播学期末考试论文
《国王的演讲》赏析
院 系: 数学科学学院
专 业: 计算数学
姓 名: 崔静 王保山
上课时间: 周天7-8节
电话: [1**********] [1**********]
分数:
《国王的演讲》赏析
中文片名:《国王的演讲》
英文片名: The King's Speech
导 演: 汤姆·霍伯
主 演: 科林·费斯,海伦娜·伯翰·卡特,杰弗里·拉什
上映时间: 2010年12月10日
国 别: 英国
获 奖: 第35届多伦多电影节获得了最高荣誉观众选择大奖;
2011年第8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
创剧本四项大奖。
一、影片故事梗概
1925年,艾伯特王子——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的第二个儿子,被父王要求在伦
敦温布利的大英帝国展览会上致
闭幕词。相比于大儿子大卫——
日后“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温莎公
爵,国王更喜欢艾伯特,然而遗憾
的是,艾伯特患有严重的口吃。当
日,场内外都静静期待着艾伯特
的初次亮相。可是最终却只听得
广播里艾伯特断断续续的声音
“……我……有事宣布……,……我承诺……”,由于结巴,他在二十秒内吐不出一个词。
1934年圣诞临近,父王乔治五世发表全国广播演讲,演讲后鼓励在一旁的艾伯特试读演讲稿。艾伯特愁云惨雾,自己厌恶当什么国王,自己不可能念得了这个。可父王渴望:法西斯已剑拔弩张觊觎邻国,斯大林也虎视眈眈,国家、家庭都要靠你来支持。趁我还在,你必须做好!可艾伯特念不出声。父王大失所望。
正沮丧的艾伯特突然想起那天离开时罗格坚持让自己带回的录音唱片。莫扎特激越的音乐中,传来一个男人坚
毅流畅的声音:“生存还是毁灭,
这是个问题。当思想放松,放开胸
怀,我们的行动就会变得更为灵
敏,让我们更为勇敢!”这是自己
的声音么?!
艾伯特心甘情愿重回诊所。从物理治疗
着手系统解决口吃问题。运动。加强呼吸、
放松嘴部肌肉、加强舌头力量、绕口令……
机械训练进步很快,可心理障碍依然:你平
日最顺利的一句话是什么——“忘记我说过
的话!”艾伯特几乎是在吼叫。罗格暗暗吃
惊,伯蒂内心有多压抑!来,加强训练。发
声——感觉——跳跃——放松,发声——甩头——吸气——呼气——倾听——就地来回滚动。训练有了效果。圣诞到了,演讲虽然不完满,但进步惊人。
艾伯特携妻子驱车寻找在外寻欢作乐的大卫回家主持国政,可是大卫拒绝返回,并且坚持要和辛普森夫人结婚。“你要是这样做,就没资格当国王……”艾伯特爆言,“……我说了算。”艾伯特自知失言,可却是真言。艾伯特又来找罗格倾诉。他心忧国家,一心想帮助哥哥管理好处于战火边缘的英国,可大卫的态度让他郁闷乃至愤怒。罗格明白,别看艾伯特倾诉时脸红脖子粗,亢奋地大吼大叫,
却有担当国王的禀赋。他需要的是精
神支持。罗格鼓励艾伯特,去和大卫
争王位,“你要相信我,你一定能够迈
出去的。”可却遭到了艾伯特的讽骂,
他不敢妄想成为国王。
终于,在现实和需要中,大卫放
弃了王位。由弟弟艾伯特继承王位,
成为“乔治六世”。
此时,总是迎合附会王室的大主教却寻机找到罗格没有执照这一把柄,离间了国王和罗格,当国王很愠怒无奈地质疑罗格的身份的时候,突然看见罗格若无其事地坐在象征王权的椅子上,坚决要罗格离座。罗格十分不屑:“不就一张椅子么?我才不管那么多”……
“不,”国王涨红了脸滔滔不绝地
说起来,“这是记载着历史的椅
子!”……“我为什么要听你的?”
“因为我是国王!我有这权利!”罗
格非但不生气,反而站起来,接上
话茬:“……而且是个勇敢的人。我知道。你是个好国王。”原来罗格对国王使了激将法。可奇怪的是,就在这时,国王的口吃似乎痊愈了。
时间到了1939年9月3日,德国军队冲破防线进攻波兰。英法被迫向德国宣战。国王决定向国民发表演讲。加油!新任海军大臣丘吉尔鼓励国王;我相信
你!妻子深情吻国王。播音
室里只有了国王和罗格。
罗格,我必须说谢谢你。不
用。一个会心的眼神,让国
王充满信心。忘记一切!集
中精力!灯亮了。国王终于
发出了声音!
从此以后,每次演说,罗格都陪伴在国王身边。乔治六世的演讲极大地鼓舞了人民抗击希特勒的斗志。1944年乔治六世授予罗格皇家维多利亚勋章。国王和罗格在余生的岁月中始终保持好朋友的关系。
二、影片评论
这是一部美丽的电影,是一件艺术品。
没有视效,没有美女,没有华服。不用让你辛苦的戴上眼镜在大屏幕前目不转睛屏息凝神两个小时兼带大呼小叫,这部电影不负责锁牢你的眼球,不负责点燃你的荷尔蒙, 不负责代入你的情绪,它只管兀自绽放着360度全方位无死角的美丽,仿佛夜半时分盛开的昙花,明明安静而没有高潮,却每一秒每一分都是高潮,雍容华贵得需要用慢镜头去体会。
毫无疑问描述《国王的演讲》的故事情节,怎么说都是苍白的:从前有个结巴的国王,后来他不结巴了。这是一个注定怎么讲都励志,换句话说,怎么讲都无聊的故事。怎么办?靠张力。张力哪里来?一靠表演,二靠剪辑。
此言一出,对科林·费尔斯斩获影帝的呼声又高了起来,人们似乎都在努力的忘记《单身男子》里同样出色的他如何一如既往的被奥斯卡不待见。但是对于《国王的演讲》来说,科林·费尔斯自身的表演不是唯一关键,他需要与其他同样重要的演员之间形成张力。很幸运又很幸福的是,杰弗里·拉什确保了这点,海伦娜·伯翰·卡特确保了这点,参与电影的所有演员都确保了这种张力无时无刻包围着科林·费尔斯, 电影中的乔治六世,使他每场戏,
每一分钟的酝酿和爆
发,每一个转身都有完美的接应,使得这也许是科林·费尔斯从影以来最具挑战性的角色得以在语言的艰难中表现流畅的情感转折,在故事的单薄处积累厚重的表演质感。
是的,科林·费尔斯无疑达到了大师级别的表演层次,他让一个结巴的国王同时具有令人怜惜和敬重的两种气质,他让平淡无奇的演讲戏份变得一波三折揪人心肺。可单凭一个演员,无论他多么出色,也是无法让一部电影成为一件艺术品的,而当杰弗里·拉什那颗脑袋横着从门板处露出来的时候,当海伦娜·伯翰·卡特面带微笑恰到时机的流下那不多不少正好一滴的眼泪的时候,当詹妮弗·艾莉用出镜仅三分之一的脸部表现各种层次的惊异的时候,你就知道,这是个可以让科林·费尔斯尽情挥洒演技的平台,永远有一个与之旗鼓相当的对手去接应,举重若轻也好,信马由缰也好,怎么演都不会过,更不会错,只会愈精彩,愈精美,值得用放大镜仔细推敲,反复鉴赏。
电影的剪辑给这种靠表演积累的纯张力提供了第二层保障。影片结尾处乔治六世的宣战演讲从头到尾仅三分多钟,可是我看到了什么啊,在贝多芬第七交响曲完美配合的语言节奏下,镜头对英国各个阶层人的速写渐渐铺展开,我看到了不列颠最引以自豪的气质和气场,那种面对最糟糕情况的从容和淡然,那种无需大张旗鼓宣扬即可万人一心的觉醒,那股冷静中透着的热血豪情,心里蕴含的豁达自信,那是对人性至高的尊重,那是心灵最深处的优雅。这是个于无声处高潮的结尾,让我突然正襟危坐,让我不禁起立鼓掌。
很多时候,英国电影都是以小见大,但求精致不求大气,虽自成一派温婉的风格但久了未免让人心生疲倦,这与被商业票房3D 炸弹轰炸多了而生出的懈怠是一样的。可一旦英国气质的电影在具备了表演上的收放自如的传统同时,达到了自身叙事节奏的平衡,那就成了杰作。而一旦杰作又具有了无懈可击的张力,那就是美丽的了,那就是于无人处怒放的昙花,那就是艺术品。
优秀的演讲能力对于一个领袖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回望历史,无数伟大或者是具有强大破坏力的声音至今回荡在时代的耳边,给人予信念和力量。领袖作为最重要的公众人物,通过演讲来给公民带去信念是其义务也是其责任,而随着信息传媒的发展,这种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信息变的即时化、大众化,传播的范围极大的扩展,这对于领袖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也是一次机遇。《国王的演讲》围绕英国国王乔治六世的口吃问题展开,叙述了乔治六世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一段日子,整片细致、稳重。精彩而又不失庄重的把这段历史呈现给大家。
这是一段重要的历史时代,也是乔治六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不普通的普通人的个人心灵奋斗史。
《国王的演讲》中的乔治六世是个羞涩内向,脾气欠佳的口吃者,在大多数时候他只是一个稍带不安的丈夫、一个诚惶诚恐的儿子、一个被哥哥所凌驾的弟弟、一个深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和普通人一样,但是他却是个不普通的普通人,他有着皇室的威严,但是内心却脆弱、焦虑,缺乏自信心。这部电影就是通过描述其继承皇位和与口吃斗争的心理挣扎与奋斗的经历来塑造这个人物。电影没有一般历史传记片的压抑感和沉重感,整片以较为轻松、较为平淡的节奏来叙述故事,电影中很多时候乔治六世被摘除了国王的皇冠,作为一个普通人他却承受着比一般人更多的压力,而这些压力让他怯懦、恐惧、愤怒,但是面对大众、他必须表现的自信而坚强。在与自我的斗争中国王逐渐的成长,正如罗格所言,他会是一个好国王。
而看完《国王的演讲》,除了令人能记住的是那位在演讲时就口吃的英国国王乔治六世,还有就是他和罗格,一位全力帮助乔治六世克服口吃的普通平民,以及两人之间深厚友谊的形成过程。这两个男人之间的相处,看似医患之间的简单关系,却因为两人社会地位的巨大悬殊,特别是患者是伯蒂(在影片中他就医时还只是国王的儿子),这一段交往注定了存在诸多的矛盾和戏剧冲突。而要解决伯蒂口吃的问题,似乎如果不彻底令其放下身段,放下居高临下的态度,那么任何一次医疗都必将无疾而终。不是其他医生医术不行,而是罗格先决地解决了两人平等沟通、交流的问题,两人的对话才回到了健康并有序的发展轨道上,那么有一个良好的开始才意味着有渐入佳境的可能。
在片头演讲的那一场戏中,在播音室里那个硕大的麦克风的特写,清楚地向观众表明这部电影的主题与演讲息息相关。而在室外广场上的另一只麦克风的特写镜头,以及模拟伯蒂视角出现的在座的人民群众,与形只影单的伯蒂形成巨大的反差对比,营造了孤立无援般的压抑,把伯蒂内心的恐惧很形象地表达出来。
伯蒂有个贤内助,面对丈夫的口吃毛病,她倒不是“病急乱投医”,而是绝不放弃希望。于是她找到了罗格。罗格的居所幽黑,其人性格固执,颇有一点神秘色彩,而其房间的布置,多少带着点魔幻色彩,彰显了主人公特立独行的个人风格。
伯蒂和罗格的第一次见面可不是在宾客俱欢的友好气氛中进行,两人各自固执己见。在争执中,在彼此的试探中两人委婉地附加着半点的妥协,才使这第一
次见面磕磕碰碰地走到了终点。而罗格给伯蒂录制唱片的情节设计,虽然颇具创意,但在伯蒂当场愤然离场,继而回家耐心听唱片,发现罗格的神奇治疗手法,遂再次拜访时的描写,则显得有点匠气的戏剧化。
于是医治伯蒂口吃的过程,经过一波三折,这才走上了康庄大道。
《国王的演讲》又是一部反映英国皇室的电影,上一部同类型题材的则是《女王》。《女王》一片主要展现了以女王为代表的应对戴安娜车祸丧生事件时的皇室态度,那部电影描写的是一位女王丰富而复杂、强大但却孤独的心理世界。而本片则把镜头瞄向了一个国王和一介平民的平等交往,是两颗心灵的平等对话,是信任兼友谊的真实再现。
在本片中,关于皇室生活的侧面描写,主要放在那个“不爱江山爱美女”的王子身上,他主动放弃了王位继承权,伯蒂顶替哥哥走上国王的“工作岗位”。于是演讲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伯蒂工作生活中重要的部分。影片结尾处,此时英德开战,伯蒂要通过向全国人民演讲,传递希望,鼓舞士气。在罗格如指挥家般优雅、完美的指引下,伯蒂迎来了他人生第一次最成功的演讲。
这部电影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大书特书,它真的是一件美妙的艺术作品。 可以说是目前最好的英国电影演员--科林·费斯成功的演绎了一个脆弱、充满不安全感的英国国王,而杰弗里·拉什在片中的表现也是绝对的精彩!
三、主要演员介绍
(1)科林·费尔斯(饰伯蒂,乔治六世),1960年
9月10日生于英格兰汉普郡,英国男演员、编剧、
制作人。1989年他凭借电视剧《摇摇欲坠》获得了
罗依尔电视最佳男主角。2001年,凭借《BJ 单身日
记》获得欧洲电影奖观众奖最佳男演员奖。2010年,
凭借《单身男人》获得奥斯卡最佳男演员提名以及
第66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2011年,凭
借《国王的演讲》获得第68届美国金球奖电影剧
情类最佳男主角奖和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
主角奖。
(2)海伦娜·伯翰·卡特(饰伊丽莎白,伯蒂的妻
子),1966年5月26日出生于英国伦敦,英国女演
员。她于1985年出演了《看得见风景的房间》,1995
年出演喜剧片《非强力春药》,1999年出演《搏击
俱乐部》,2001年与导演蒂姆·波顿订婚,2007年
出演《理发师陶德》。2009年饰演《哈利·波特与
混血王子》里的食死徒贝拉特里克斯,2010年出演
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上映。
(3)杰弗里·拉什(饰罗格,语言治疗师),1951
年7月6日生于澳大利亚昆士兰的图瓦巴,澳大
利亚影视演员。1997年,他凭电影《闪亮的风采》
荣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
澳大利亚人。1998年凭借《伊丽莎白》中的角色获
得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协会最佳男配角奖。2000年
凭《鹅毛笔》赢得第58届美国电影金球奖和第73
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的提名。2003年,他
参与制作《加勒比海盗:黑珍珠号的诅咒》和《海
底总动员》,在《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中饰演巴
博萨船长。2011年凭借《国王的演讲》中的表演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
四、导演介绍
汤姆·霍伯,1972年出生于英国伦敦,英国导
演、制作人、媒体人。因为之前拍短片及电视剧,
汤姆·霍伯之前并不为影迷所熟知,2011年2月
28日,第83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国王的演讲》
获得4项大奖:最佳电影奖,最佳原创剧本奖,
汤姆·霍伯凭借《国王的演讲》获最佳导演奖,
一举成名。
代表作品:《国王的演讲》,《朗福勋爵》
主要成就:2011年第83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五、延伸阅读--历史背景
乔治六世(1895年12月14日-1952年2月6日), 原名艾伯特·弗雷德里克·阿瑟·乔治·温莎,英国国王,1936年12月11日至1952年2月6日在位,他是最后一位印度皇帝(1936-1947)、最后一位爱尔兰国王(1936-1949)以及唯一一位印度自治领国王(1947-1949)。乔治六世被家人称作“伯蒂”, 在登基前则被公众称为“艾伯特王子”。他是乔治五世(原为约克公爵) 和玛丽王后的次子。1920年他成为约克公爵、因弗内斯伯爵和基拉尼男爵。
当时他继承王位的可能性看起来不大, 因为他的哥哥, 那个十分受欢迎且聪明的爱德华王储在继承顺位上比他靠前。正因为这样, 艾伯特王子被允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英国皇家海军服役, 并且在选择妻子时能拥有更大自由。1923年他在两次求婚被拒绝后终于与苏格兰贵族伊丽莎白·鲍斯·莱昂结婚。
由于他们不太可能继承王位, 夫妇俩人能够在比较正常的环境中将他们的两个女儿, 伊丽莎白和玛格利特抚养长大。艾伯特十分害羞, 天生患有口吃。当他得知1936年继位为爱德华八世的兄长最终决定为了婚姻问题而退位, 而自己将继承王位时, 他十分不愉快。
1937年5月12日他在西敏寺登基, 并改名为乔治六世, 这么做一来遵从维多利亚女王的遗愿, 即之后所有的英国君主都不能以“艾伯特”为名, 另一方面也通过使用与他父亲同样的名字来重新建立公众对王室的信心。后来王后好不容易找到一名澳大利亚的语言治疗师, 成功改善了国王口吃的毛病。
两年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当时名望很低的王室希望能够成为带领国家迈向胜利的楷模, 而他们确实是在二战中保持英国人民的斗志的重要因素。战争初期国王的圣诞节讲话鼓舞了士气。他还练习手枪, 以便在德国陆军入侵的情况下战斗保卫皇宫。1939年6月, 国王伉俪成为有史以来首次访问美国的英国君主。
战后,国王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由于长期吸烟,乔治六世患有严重的肺癌。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场合是在伦敦机场欢送出访非洲的长女伊丽莎白。1952年2月6日,乔治六世因血栓形成在睡梦中去世,遗体安葬在温莎城堡。长女伊丽莎白公主即位,是为伊丽莎白二世。
影像传播学期末考试论文
《国王的演讲》赏析
院 系: 数学科学学院
专 业: 计算数学
姓 名: 崔静 王保山
上课时间: 周天7-8节
电话: [1**********] [1**********]
分数:
《国王的演讲》赏析
中文片名:《国王的演讲》
英文片名: The King's Speech
导 演: 汤姆·霍伯
主 演: 科林·费斯,海伦娜·伯翰·卡特,杰弗里·拉什
上映时间: 2010年12月10日
国 别: 英国
获 奖: 第35届多伦多电影节获得了最高荣誉观众选择大奖;
2011年第8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
创剧本四项大奖。
一、影片故事梗概
1925年,艾伯特王子——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的第二个儿子,被父王要求在伦
敦温布利的大英帝国展览会上致
闭幕词。相比于大儿子大卫——
日后“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温莎公
爵,国王更喜欢艾伯特,然而遗憾
的是,艾伯特患有严重的口吃。当
日,场内外都静静期待着艾伯特
的初次亮相。可是最终却只听得
广播里艾伯特断断续续的声音
“……我……有事宣布……,……我承诺……”,由于结巴,他在二十秒内吐不出一个词。
1934年圣诞临近,父王乔治五世发表全国广播演讲,演讲后鼓励在一旁的艾伯特试读演讲稿。艾伯特愁云惨雾,自己厌恶当什么国王,自己不可能念得了这个。可父王渴望:法西斯已剑拔弩张觊觎邻国,斯大林也虎视眈眈,国家、家庭都要靠你来支持。趁我还在,你必须做好!可艾伯特念不出声。父王大失所望。
正沮丧的艾伯特突然想起那天离开时罗格坚持让自己带回的录音唱片。莫扎特激越的音乐中,传来一个男人坚
毅流畅的声音:“生存还是毁灭,
这是个问题。当思想放松,放开胸
怀,我们的行动就会变得更为灵
敏,让我们更为勇敢!”这是自己
的声音么?!
艾伯特心甘情愿重回诊所。从物理治疗
着手系统解决口吃问题。运动。加强呼吸、
放松嘴部肌肉、加强舌头力量、绕口令……
机械训练进步很快,可心理障碍依然:你平
日最顺利的一句话是什么——“忘记我说过
的话!”艾伯特几乎是在吼叫。罗格暗暗吃
惊,伯蒂内心有多压抑!来,加强训练。发
声——感觉——跳跃——放松,发声——甩头——吸气——呼气——倾听——就地来回滚动。训练有了效果。圣诞到了,演讲虽然不完满,但进步惊人。
艾伯特携妻子驱车寻找在外寻欢作乐的大卫回家主持国政,可是大卫拒绝返回,并且坚持要和辛普森夫人结婚。“你要是这样做,就没资格当国王……”艾伯特爆言,“……我说了算。”艾伯特自知失言,可却是真言。艾伯特又来找罗格倾诉。他心忧国家,一心想帮助哥哥管理好处于战火边缘的英国,可大卫的态度让他郁闷乃至愤怒。罗格明白,别看艾伯特倾诉时脸红脖子粗,亢奋地大吼大叫,
却有担当国王的禀赋。他需要的是精
神支持。罗格鼓励艾伯特,去和大卫
争王位,“你要相信我,你一定能够迈
出去的。”可却遭到了艾伯特的讽骂,
他不敢妄想成为国王。
终于,在现实和需要中,大卫放
弃了王位。由弟弟艾伯特继承王位,
成为“乔治六世”。
此时,总是迎合附会王室的大主教却寻机找到罗格没有执照这一把柄,离间了国王和罗格,当国王很愠怒无奈地质疑罗格的身份的时候,突然看见罗格若无其事地坐在象征王权的椅子上,坚决要罗格离座。罗格十分不屑:“不就一张椅子么?我才不管那么多”……
“不,”国王涨红了脸滔滔不绝地
说起来,“这是记载着历史的椅
子!”……“我为什么要听你的?”
“因为我是国王!我有这权利!”罗
格非但不生气,反而站起来,接上
话茬:“……而且是个勇敢的人。我知道。你是个好国王。”原来罗格对国王使了激将法。可奇怪的是,就在这时,国王的口吃似乎痊愈了。
时间到了1939年9月3日,德国军队冲破防线进攻波兰。英法被迫向德国宣战。国王决定向国民发表演讲。加油!新任海军大臣丘吉尔鼓励国王;我相信
你!妻子深情吻国王。播音
室里只有了国王和罗格。
罗格,我必须说谢谢你。不
用。一个会心的眼神,让国
王充满信心。忘记一切!集
中精力!灯亮了。国王终于
发出了声音!
从此以后,每次演说,罗格都陪伴在国王身边。乔治六世的演讲极大地鼓舞了人民抗击希特勒的斗志。1944年乔治六世授予罗格皇家维多利亚勋章。国王和罗格在余生的岁月中始终保持好朋友的关系。
二、影片评论
这是一部美丽的电影,是一件艺术品。
没有视效,没有美女,没有华服。不用让你辛苦的戴上眼镜在大屏幕前目不转睛屏息凝神两个小时兼带大呼小叫,这部电影不负责锁牢你的眼球,不负责点燃你的荷尔蒙, 不负责代入你的情绪,它只管兀自绽放着360度全方位无死角的美丽,仿佛夜半时分盛开的昙花,明明安静而没有高潮,却每一秒每一分都是高潮,雍容华贵得需要用慢镜头去体会。
毫无疑问描述《国王的演讲》的故事情节,怎么说都是苍白的:从前有个结巴的国王,后来他不结巴了。这是一个注定怎么讲都励志,换句话说,怎么讲都无聊的故事。怎么办?靠张力。张力哪里来?一靠表演,二靠剪辑。
此言一出,对科林·费尔斯斩获影帝的呼声又高了起来,人们似乎都在努力的忘记《单身男子》里同样出色的他如何一如既往的被奥斯卡不待见。但是对于《国王的演讲》来说,科林·费尔斯自身的表演不是唯一关键,他需要与其他同样重要的演员之间形成张力。很幸运又很幸福的是,杰弗里·拉什确保了这点,海伦娜·伯翰·卡特确保了这点,参与电影的所有演员都确保了这种张力无时无刻包围着科林·费尔斯, 电影中的乔治六世,使他每场戏,
每一分钟的酝酿和爆
发,每一个转身都有完美的接应,使得这也许是科林·费尔斯从影以来最具挑战性的角色得以在语言的艰难中表现流畅的情感转折,在故事的单薄处积累厚重的表演质感。
是的,科林·费尔斯无疑达到了大师级别的表演层次,他让一个结巴的国王同时具有令人怜惜和敬重的两种气质,他让平淡无奇的演讲戏份变得一波三折揪人心肺。可单凭一个演员,无论他多么出色,也是无法让一部电影成为一件艺术品的,而当杰弗里·拉什那颗脑袋横着从门板处露出来的时候,当海伦娜·伯翰·卡特面带微笑恰到时机的流下那不多不少正好一滴的眼泪的时候,当詹妮弗·艾莉用出镜仅三分之一的脸部表现各种层次的惊异的时候,你就知道,这是个可以让科林·费尔斯尽情挥洒演技的平台,永远有一个与之旗鼓相当的对手去接应,举重若轻也好,信马由缰也好,怎么演都不会过,更不会错,只会愈精彩,愈精美,值得用放大镜仔细推敲,反复鉴赏。
电影的剪辑给这种靠表演积累的纯张力提供了第二层保障。影片结尾处乔治六世的宣战演讲从头到尾仅三分多钟,可是我看到了什么啊,在贝多芬第七交响曲完美配合的语言节奏下,镜头对英国各个阶层人的速写渐渐铺展开,我看到了不列颠最引以自豪的气质和气场,那种面对最糟糕情况的从容和淡然,那种无需大张旗鼓宣扬即可万人一心的觉醒,那股冷静中透着的热血豪情,心里蕴含的豁达自信,那是对人性至高的尊重,那是心灵最深处的优雅。这是个于无声处高潮的结尾,让我突然正襟危坐,让我不禁起立鼓掌。
很多时候,英国电影都是以小见大,但求精致不求大气,虽自成一派温婉的风格但久了未免让人心生疲倦,这与被商业票房3D 炸弹轰炸多了而生出的懈怠是一样的。可一旦英国气质的电影在具备了表演上的收放自如的传统同时,达到了自身叙事节奏的平衡,那就成了杰作。而一旦杰作又具有了无懈可击的张力,那就是美丽的了,那就是于无人处怒放的昙花,那就是艺术品。
优秀的演讲能力对于一个领袖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回望历史,无数伟大或者是具有强大破坏力的声音至今回荡在时代的耳边,给人予信念和力量。领袖作为最重要的公众人物,通过演讲来给公民带去信念是其义务也是其责任,而随着信息传媒的发展,这种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信息变的即时化、大众化,传播的范围极大的扩展,这对于领袖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也是一次机遇。《国王的演讲》围绕英国国王乔治六世的口吃问题展开,叙述了乔治六世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一段日子,整片细致、稳重。精彩而又不失庄重的把这段历史呈现给大家。
这是一段重要的历史时代,也是乔治六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不普通的普通人的个人心灵奋斗史。
《国王的演讲》中的乔治六世是个羞涩内向,脾气欠佳的口吃者,在大多数时候他只是一个稍带不安的丈夫、一个诚惶诚恐的儿子、一个被哥哥所凌驾的弟弟、一个深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和普通人一样,但是他却是个不普通的普通人,他有着皇室的威严,但是内心却脆弱、焦虑,缺乏自信心。这部电影就是通过描述其继承皇位和与口吃斗争的心理挣扎与奋斗的经历来塑造这个人物。电影没有一般历史传记片的压抑感和沉重感,整片以较为轻松、较为平淡的节奏来叙述故事,电影中很多时候乔治六世被摘除了国王的皇冠,作为一个普通人他却承受着比一般人更多的压力,而这些压力让他怯懦、恐惧、愤怒,但是面对大众、他必须表现的自信而坚强。在与自我的斗争中国王逐渐的成长,正如罗格所言,他会是一个好国王。
而看完《国王的演讲》,除了令人能记住的是那位在演讲时就口吃的英国国王乔治六世,还有就是他和罗格,一位全力帮助乔治六世克服口吃的普通平民,以及两人之间深厚友谊的形成过程。这两个男人之间的相处,看似医患之间的简单关系,却因为两人社会地位的巨大悬殊,特别是患者是伯蒂(在影片中他就医时还只是国王的儿子),这一段交往注定了存在诸多的矛盾和戏剧冲突。而要解决伯蒂口吃的问题,似乎如果不彻底令其放下身段,放下居高临下的态度,那么任何一次医疗都必将无疾而终。不是其他医生医术不行,而是罗格先决地解决了两人平等沟通、交流的问题,两人的对话才回到了健康并有序的发展轨道上,那么有一个良好的开始才意味着有渐入佳境的可能。
在片头演讲的那一场戏中,在播音室里那个硕大的麦克风的特写,清楚地向观众表明这部电影的主题与演讲息息相关。而在室外广场上的另一只麦克风的特写镜头,以及模拟伯蒂视角出现的在座的人民群众,与形只影单的伯蒂形成巨大的反差对比,营造了孤立无援般的压抑,把伯蒂内心的恐惧很形象地表达出来。
伯蒂有个贤内助,面对丈夫的口吃毛病,她倒不是“病急乱投医”,而是绝不放弃希望。于是她找到了罗格。罗格的居所幽黑,其人性格固执,颇有一点神秘色彩,而其房间的布置,多少带着点魔幻色彩,彰显了主人公特立独行的个人风格。
伯蒂和罗格的第一次见面可不是在宾客俱欢的友好气氛中进行,两人各自固执己见。在争执中,在彼此的试探中两人委婉地附加着半点的妥协,才使这第一
次见面磕磕碰碰地走到了终点。而罗格给伯蒂录制唱片的情节设计,虽然颇具创意,但在伯蒂当场愤然离场,继而回家耐心听唱片,发现罗格的神奇治疗手法,遂再次拜访时的描写,则显得有点匠气的戏剧化。
于是医治伯蒂口吃的过程,经过一波三折,这才走上了康庄大道。
《国王的演讲》又是一部反映英国皇室的电影,上一部同类型题材的则是《女王》。《女王》一片主要展现了以女王为代表的应对戴安娜车祸丧生事件时的皇室态度,那部电影描写的是一位女王丰富而复杂、强大但却孤独的心理世界。而本片则把镜头瞄向了一个国王和一介平民的平等交往,是两颗心灵的平等对话,是信任兼友谊的真实再现。
在本片中,关于皇室生活的侧面描写,主要放在那个“不爱江山爱美女”的王子身上,他主动放弃了王位继承权,伯蒂顶替哥哥走上国王的“工作岗位”。于是演讲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伯蒂工作生活中重要的部分。影片结尾处,此时英德开战,伯蒂要通过向全国人民演讲,传递希望,鼓舞士气。在罗格如指挥家般优雅、完美的指引下,伯蒂迎来了他人生第一次最成功的演讲。
这部电影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大书特书,它真的是一件美妙的艺术作品。 可以说是目前最好的英国电影演员--科林·费斯成功的演绎了一个脆弱、充满不安全感的英国国王,而杰弗里·拉什在片中的表现也是绝对的精彩!
三、主要演员介绍
(1)科林·费尔斯(饰伯蒂,乔治六世),1960年
9月10日生于英格兰汉普郡,英国男演员、编剧、
制作人。1989年他凭借电视剧《摇摇欲坠》获得了
罗依尔电视最佳男主角。2001年,凭借《BJ 单身日
记》获得欧洲电影奖观众奖最佳男演员奖。2010年,
凭借《单身男人》获得奥斯卡最佳男演员提名以及
第66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2011年,凭
借《国王的演讲》获得第68届美国金球奖电影剧
情类最佳男主角奖和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
主角奖。
(2)海伦娜·伯翰·卡特(饰伊丽莎白,伯蒂的妻
子),1966年5月26日出生于英国伦敦,英国女演
员。她于1985年出演了《看得见风景的房间》,1995
年出演喜剧片《非强力春药》,1999年出演《搏击
俱乐部》,2001年与导演蒂姆·波顿订婚,2007年
出演《理发师陶德》。2009年饰演《哈利·波特与
混血王子》里的食死徒贝拉特里克斯,2010年出演
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上映。
(3)杰弗里·拉什(饰罗格,语言治疗师),1951
年7月6日生于澳大利亚昆士兰的图瓦巴,澳大
利亚影视演员。1997年,他凭电影《闪亮的风采》
荣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
澳大利亚人。1998年凭借《伊丽莎白》中的角色获
得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协会最佳男配角奖。2000年
凭《鹅毛笔》赢得第58届美国电影金球奖和第73
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的提名。2003年,他
参与制作《加勒比海盗:黑珍珠号的诅咒》和《海
底总动员》,在《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中饰演巴
博萨船长。2011年凭借《国王的演讲》中的表演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
四、导演介绍
汤姆·霍伯,1972年出生于英国伦敦,英国导
演、制作人、媒体人。因为之前拍短片及电视剧,
汤姆·霍伯之前并不为影迷所熟知,2011年2月
28日,第83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国王的演讲》
获得4项大奖:最佳电影奖,最佳原创剧本奖,
汤姆·霍伯凭借《国王的演讲》获最佳导演奖,
一举成名。
代表作品:《国王的演讲》,《朗福勋爵》
主要成就:2011年第83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五、延伸阅读--历史背景
乔治六世(1895年12月14日-1952年2月6日), 原名艾伯特·弗雷德里克·阿瑟·乔治·温莎,英国国王,1936年12月11日至1952年2月6日在位,他是最后一位印度皇帝(1936-1947)、最后一位爱尔兰国王(1936-1949)以及唯一一位印度自治领国王(1947-1949)。乔治六世被家人称作“伯蒂”, 在登基前则被公众称为“艾伯特王子”。他是乔治五世(原为约克公爵) 和玛丽王后的次子。1920年他成为约克公爵、因弗内斯伯爵和基拉尼男爵。
当时他继承王位的可能性看起来不大, 因为他的哥哥, 那个十分受欢迎且聪明的爱德华王储在继承顺位上比他靠前。正因为这样, 艾伯特王子被允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英国皇家海军服役, 并且在选择妻子时能拥有更大自由。1923年他在两次求婚被拒绝后终于与苏格兰贵族伊丽莎白·鲍斯·莱昂结婚。
由于他们不太可能继承王位, 夫妇俩人能够在比较正常的环境中将他们的两个女儿, 伊丽莎白和玛格利特抚养长大。艾伯特十分害羞, 天生患有口吃。当他得知1936年继位为爱德华八世的兄长最终决定为了婚姻问题而退位, 而自己将继承王位时, 他十分不愉快。
1937年5月12日他在西敏寺登基, 并改名为乔治六世, 这么做一来遵从维多利亚女王的遗愿, 即之后所有的英国君主都不能以“艾伯特”为名, 另一方面也通过使用与他父亲同样的名字来重新建立公众对王室的信心。后来王后好不容易找到一名澳大利亚的语言治疗师, 成功改善了国王口吃的毛病。
两年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当时名望很低的王室希望能够成为带领国家迈向胜利的楷模, 而他们确实是在二战中保持英国人民的斗志的重要因素。战争初期国王的圣诞节讲话鼓舞了士气。他还练习手枪, 以便在德国陆军入侵的情况下战斗保卫皇宫。1939年6月, 国王伉俪成为有史以来首次访问美国的英国君主。
战后,国王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由于长期吸烟,乔治六世患有严重的肺癌。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场合是在伦敦机场欢送出访非洲的长女伊丽莎白。1952年2月6日,乔治六世因血栓形成在睡梦中去世,遗体安葬在温莎城堡。长女伊丽莎白公主即位,是为伊丽莎白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