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北环中学 刘丽红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二课 汉唐盛世 第四课时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4-1:列举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

课程标准5-1:选择衣食住行等的事例,了解到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的状况及其变化。

课程标准4-2: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课程标准6-3: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举例说明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

(二)教材分析

唐朝前期经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的努力,出现了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盛世景象。这正是课程标准4-2里提出的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本课主要展现的是唐朝国家统一、安定,经济繁荣发展,政治开明,文化发达,民族关系融洽,对外交流频繁的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以及一个泱泱大国开放的大家风范。唐朝于公元618年建立,907年结束。前期处于繁荣阶段,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时期。本课时一方面用大量的图片展示唐朝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及多姿的社会生活,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唐朝繁荣的印象。而这正是课程标准5-1里提到的选择衣食住行等事例,了解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的状况及其变化;另一方面又蕴涵着出现盛世景象原因的分析。唐朝前期经济的繁荣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唐朝跻身当时

世界级的经济大国。唐朝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尤其是唐朝农业生产工具的新发明曲辕犁和筒车,与课程标准4-1:列举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关系十分密切。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唐朝长安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更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值得后人引以自豪。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与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交流频繁,使唐朝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中西交融。这正是课程标准6-3: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举例说明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所要求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主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唐朝经济的繁荣既是唐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直接结果,也与唐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有关。

(三)学生分析

(1)通过前面帝国新政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唐朝唐太宗贞观之治,以及唐朝国家政治体制和科举制的一些情况。有部分同学观看过《贞观长歌》等影视作品。这为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作为现在的初中学生,身居城市之中,对农业情况了解得较少,要想理解当时农具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以致使社会经济出现繁荣局面,比较困难。

(3)学生不喜欢死气沉沉、干巴巴的历史课,他们最想把历史学活,能学以致用,能亲身体会和参与,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欢乐的历史课。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生能简要叙述唐朝武则天的“贞观遗风”、唐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及后期的“安史之乱”的大致历史走向。

(2)学生通过对曲辕犁和筒车的学习,能理解科技推动人类进步的道理。

(3)在了解盛唐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交流、社会生活方面的具体表现的前提下,学生能够各举出具体的一到两个例子。

2.能力、方法培养目标: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为什么说武则天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你认为出现盛唐气象的原因有哪些?”等问题,初步学会运用客观、辩证的方法分析人物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唐朝经济居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从中体会到祖国的伟大,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工具的改造: 曲辕犁和筒车的创制;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达;长安商业的繁荣;社会生活的多姿多采。

教学难点:分析出现盛世景象的原因。

(六)教学方式

以本课教学方法以创设情境法和任务驱动法为主,启发法和讨论法为辅。使学生在老师设置的情境中思考、讨论问题,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课堂活动中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

(七)教学用具

曲辕犁的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布置学生查找资源。了解曲辕犁的构造;收集唐朝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及多姿的社会生活的图片。探究:为什么在唐玄宗时期会出现唐朝会出现盛世景象?探究方向:农业生产情况,手工业状况,商业繁荣状况。

(二)新课导入部分

通过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忆昔》的学习和理解导入本课。诗中写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不正是唐朝盛世的一个缩影吗?设问:杜甫此诗中所描写的是历史上哪个时期情况?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由诗中所描写的内容,请你推断当时社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诗中描写的是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开元盛世不仅是唐朝的鼎盛时期,还是中国古代社会鼎盛的时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盛唐气象》。

设计意图:通过杜甫的诗中所描写的繁荣景象现象让学生了解到历史上唐玄宗创造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全盛时代──开元盛世。

(三)师生互动部分

1.唐朝出现盛世气象的原因

(1)通过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忆昔》导入新课后,老师出示三幅图片,他们分别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继续设问:当时是哪个皇帝在位?为什么会在这个时期唐朝进入盛世景象? 是唐玄宗一个人的功劳吗?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对唐玄宗所处“开元盛世”时代的知识掌握。而对唐朝进入盛世景象原因的探究,则需要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唐太宗所作所为,还要学习本课所涉及武则天“贞观遗风” 的内容。从而使学生对“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到“开元盛世”这样一个递进发展有了初步认识,盛世局面的出现决非唐玄宗一个人的功劳,与他前几任的统治者的奠定的良好基础有关。

(2)探寻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设问:除了唐太宗、武则天的积累,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到开元盛世的出现还与当时的政局稳定、唐玄宗任用贤人和励精图治等分不开。

设问:出现《忆昔》诗中所描写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景象出现与什么有关?

设计意图: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主要让学生认识唐朝国势强盛,百姓富庶,粮食产量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密不可分。从而引出两个新出现的农具。

2.唐朝出现盛世气象的原因

(1)曲辕犁与筒车

设问:筒车是干什么用的?它有什么好处?

老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曲辕犁实物,让学生回忆以前的农业生产工具,说说曲辕犁功用。老师一旁释疑。

设计意图:结合图片,粗略讲解筒车的功用,着重讲解曲辕犁。通过实物认识曲辕犁并了解它的构造和用途。和过去耕地所用的犁的对比,感受曲辕犁的优点:犁架小、便于回转,操作灵活性,既便于深耕,节省畜力。先进的生产的工具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粮食产量增加、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活动一:时空连线 梦回唐朝

现在北环卫视《盛唐气象》专题报道组特派四组记者为大家就盛唐时期的农业做现场报道

● 画面一:采访正在河边灌溉农田的农民

● 画面二:采访当地主管仓库的官员

● 画面三:采访正在农田犁地的农民

● 画面四:采访当地主管户籍的官员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经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这个环节所模拟的情景让学生回到唐朝,在刚才老师对唐朝开元盛世的讲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四个画面中的某一个来反映盛世情景。学生在这个环节的活动中都围绕一个中心---盛世来设计,从而牢牢把握了盛世的四个方面的表现。

活动二:小组探究

“唐人斯科特”

请阅读学习P94~P95的相关内容后,合理设想斯科特到达唐朝后在衣、食、住、行方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展示照片──这学期学校新来的外籍教师斯科特,利用他特殊的身份来设计活动,创设情景。

创设情境:高薪急聘!!!

北环卫视《盛唐气象》专题报道组唐朝都城长安城里外国人很多,报道组与他们沟通很不方便,急需翻译一名,薪金100000新唐币!你们觉得谁最适应?老师觉得这一个人比较适合。出示斯科特的照片。

1.“斯科特的变化”请同学们设想斯科特到达唐朝后衣、食、住、行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2.圣诞节你最想要的礼物。

快到年底了,斯科特要回到学校主持圣诞party。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请你写一件最想让他从唐朝带给自己的圣诞礼物,并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用时比较长(从阅读相关课文材料、思考礼物、书写纸条、老师读幸运学生纸条等大概所需10到15分钟)规模大、参与学生人数多的活动,既可以使学生怀着兴趣,带着任务去有目的的、主动的阅读课文中描写唐朝盛世期间手工业、丝织品、瓷器、商业的繁荣这些内容,又避免了老师一味地讲,学生被动的听这种乏味场面。活动首先从学生比较熟悉和喜爱的外籍教师斯科特先生入手,容易让学生接受,从视觉上一下就引起学生们的注意。第一个情境的设计斯科物来到唐朝开元年间,他会在吃穿住行等方面发生变化:可能吃胡饼、穿胡服、戴胡帽、登胡靴。第二个情境的设计回老家将准备带些什么礼物,正好可以把书上的唐代的丝织品、唐三彩、珠宝等考虑进去。这两个情境的设计很好地把书上的唐代的社会生活这个内容运用起来,把唐代的手工业特色反映出来,这些内容更好地说明了唐代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3.唐朝的衰落

设计问题:安史之乱的时间:唐玄宗统治后期

叛乱将领:安禄山 史思明

影响:唐朝开始由盛转衰

由老师从本节课所学大唐帝国的鼎盛,过渡到安史之乱唐朝开始由盛转衰,此部分,老师略讲。

4.你还有哪些疑惑?

老师接受现场学生的提问,出现个别解答不了的问题,可放到课后师生共同探究。

设计意图:老师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能力,对可能暴露出来的认识误区和存在问题,可以及时给予弥补和更正。

(四)课堂总结部分

一根主线:唐朝的繁荣 原因: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

政局稳定、任用贤人、励精图治

表现:农业(粮食产量增加、生产工具的改进)

手工业(丝织品、瓷器)

商业的繁荣(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社会生活(中西交融、胡汉交融)

安史之乱:时间:

叛乱将领:

影响: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巩固所学。

附:板书设计

盛唐气象

一、“开元盛世”

1.原因:唐太宗的新政→武则天的发展→唐玄宗的鼎盛

政局稳定、任用贤人、励精图治

2.表现:农业(筒车、曲辕犁)

手工业(丝织、唐三彩)

商业的繁荣(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社会生活(中西交融、胡汉交融)

二、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优点:1.《时空连线 梦回唐朝》这个环节的精心设计,把学生都调动了起来,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巧妙设计问题,突出了盛唐的农业情景。如其中选择在农田劳作的农民这个画面的小组,他们有两个人扮成牛,嘴里还哞哞的叫,当问扮演成农民这个同学问题时,他还操着非普通话再讲,引起了同学们一阵大笑,教室里立刻活跃起来,其它小组也纷纷要上台表演。我在这节课中一共设计了的三个活动,改变了老师一味讲历史的局面,使历史课堂活起来,动起来,并尝试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主动学习模式。

2.反复推敲,使之不断完善。在《时空连线 梦回唐朝》这个环节的设计过程,我第一次设计时就让学生去报道唐朝的农业情况,第二次设计时的问题是你打算通过什么来展现盛唐的农业情况,这两个设计总是感觉不满意,后来经过反复推敲,根据忆昔这首诗设计了四个画面,这样一来学生容易操作,又突出农业繁荣的表现。

3.使用实物,增加直观性。利用各种途径找到本节课教学所需要的曲辕犁、筒车和唐三彩。找学生现场演示曲辕犁、筒车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去看唐三彩的色彩,这样既有趣味性,又使学生对历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4.及时的总结,回归课本。这节课学生上的轻松,课堂上讨论声热烈,笑声不断,学生被老师设计的三个活动完全调动起来,但热闹之后的总结就显得十分必要,在剩下的五分钟时间里让学生归纳本课。围绕一根主线──盛世气象。

探究出现盛世气象的原因,盛世气象的表现和唐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把原因中的两点写出来,表现中的四个方面写出来,其中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社会生活里面的表现也要写出来,这样这一节就做到了有放有收。

不足:活动的时间把握上较难,处理好3个活动时间安排,更突出本课的重点,是我要认真修改的地方。

《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北环中学 刘丽红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二课 汉唐盛世 第四课时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4-1:列举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

课程标准5-1:选择衣食住行等的事例,了解到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的状况及其变化。

课程标准4-2: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课程标准6-3: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举例说明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

(二)教材分析

唐朝前期经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的努力,出现了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盛世景象。这正是课程标准4-2里提出的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本课主要展现的是唐朝国家统一、安定,经济繁荣发展,政治开明,文化发达,民族关系融洽,对外交流频繁的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以及一个泱泱大国开放的大家风范。唐朝于公元618年建立,907年结束。前期处于繁荣阶段,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时期。本课时一方面用大量的图片展示唐朝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及多姿的社会生活,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唐朝繁荣的印象。而这正是课程标准5-1里提到的选择衣食住行等事例,了解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的状况及其变化;另一方面又蕴涵着出现盛世景象原因的分析。唐朝前期经济的繁荣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唐朝跻身当时

世界级的经济大国。唐朝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尤其是唐朝农业生产工具的新发明曲辕犁和筒车,与课程标准4-1:列举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关系十分密切。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唐朝长安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更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值得后人引以自豪。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与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交流频繁,使唐朝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中西交融。这正是课程标准6-3: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举例说明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所要求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主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唐朝经济的繁荣既是唐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直接结果,也与唐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有关。

(三)学生分析

(1)通过前面帝国新政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唐朝唐太宗贞观之治,以及唐朝国家政治体制和科举制的一些情况。有部分同学观看过《贞观长歌》等影视作品。这为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作为现在的初中学生,身居城市之中,对农业情况了解得较少,要想理解当时农具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以致使社会经济出现繁荣局面,比较困难。

(3)学生不喜欢死气沉沉、干巴巴的历史课,他们最想把历史学活,能学以致用,能亲身体会和参与,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欢乐的历史课。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生能简要叙述唐朝武则天的“贞观遗风”、唐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及后期的“安史之乱”的大致历史走向。

(2)学生通过对曲辕犁和筒车的学习,能理解科技推动人类进步的道理。

(3)在了解盛唐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交流、社会生活方面的具体表现的前提下,学生能够各举出具体的一到两个例子。

2.能力、方法培养目标: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为什么说武则天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你认为出现盛唐气象的原因有哪些?”等问题,初步学会运用客观、辩证的方法分析人物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唐朝经济居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从中体会到祖国的伟大,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工具的改造: 曲辕犁和筒车的创制;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达;长安商业的繁荣;社会生活的多姿多采。

教学难点:分析出现盛世景象的原因。

(六)教学方式

以本课教学方法以创设情境法和任务驱动法为主,启发法和讨论法为辅。使学生在老师设置的情境中思考、讨论问题,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课堂活动中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

(七)教学用具

曲辕犁的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布置学生查找资源。了解曲辕犁的构造;收集唐朝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及多姿的社会生活的图片。探究:为什么在唐玄宗时期会出现唐朝会出现盛世景象?探究方向:农业生产情况,手工业状况,商业繁荣状况。

(二)新课导入部分

通过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忆昔》的学习和理解导入本课。诗中写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不正是唐朝盛世的一个缩影吗?设问:杜甫此诗中所描写的是历史上哪个时期情况?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由诗中所描写的内容,请你推断当时社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诗中描写的是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开元盛世不仅是唐朝的鼎盛时期,还是中国古代社会鼎盛的时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盛唐气象》。

设计意图:通过杜甫的诗中所描写的繁荣景象现象让学生了解到历史上唐玄宗创造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全盛时代──开元盛世。

(三)师生互动部分

1.唐朝出现盛世气象的原因

(1)通过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忆昔》导入新课后,老师出示三幅图片,他们分别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继续设问:当时是哪个皇帝在位?为什么会在这个时期唐朝进入盛世景象? 是唐玄宗一个人的功劳吗?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对唐玄宗所处“开元盛世”时代的知识掌握。而对唐朝进入盛世景象原因的探究,则需要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唐太宗所作所为,还要学习本课所涉及武则天“贞观遗风” 的内容。从而使学生对“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到“开元盛世”这样一个递进发展有了初步认识,盛世局面的出现决非唐玄宗一个人的功劳,与他前几任的统治者的奠定的良好基础有关。

(2)探寻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设问:除了唐太宗、武则天的积累,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到开元盛世的出现还与当时的政局稳定、唐玄宗任用贤人和励精图治等分不开。

设问:出现《忆昔》诗中所描写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景象出现与什么有关?

设计意图: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主要让学生认识唐朝国势强盛,百姓富庶,粮食产量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密不可分。从而引出两个新出现的农具。

2.唐朝出现盛世气象的原因

(1)曲辕犁与筒车

设问:筒车是干什么用的?它有什么好处?

老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曲辕犁实物,让学生回忆以前的农业生产工具,说说曲辕犁功用。老师一旁释疑。

设计意图:结合图片,粗略讲解筒车的功用,着重讲解曲辕犁。通过实物认识曲辕犁并了解它的构造和用途。和过去耕地所用的犁的对比,感受曲辕犁的优点:犁架小、便于回转,操作灵活性,既便于深耕,节省畜力。先进的生产的工具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粮食产量增加、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活动一:时空连线 梦回唐朝

现在北环卫视《盛唐气象》专题报道组特派四组记者为大家就盛唐时期的农业做现场报道

● 画面一:采访正在河边灌溉农田的农民

● 画面二:采访当地主管仓库的官员

● 画面三:采访正在农田犁地的农民

● 画面四:采访当地主管户籍的官员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经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这个环节所模拟的情景让学生回到唐朝,在刚才老师对唐朝开元盛世的讲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四个画面中的某一个来反映盛世情景。学生在这个环节的活动中都围绕一个中心---盛世来设计,从而牢牢把握了盛世的四个方面的表现。

活动二:小组探究

“唐人斯科特”

请阅读学习P94~P95的相关内容后,合理设想斯科特到达唐朝后在衣、食、住、行方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展示照片──这学期学校新来的外籍教师斯科特,利用他特殊的身份来设计活动,创设情景。

创设情境:高薪急聘!!!

北环卫视《盛唐气象》专题报道组唐朝都城长安城里外国人很多,报道组与他们沟通很不方便,急需翻译一名,薪金100000新唐币!你们觉得谁最适应?老师觉得这一个人比较适合。出示斯科特的照片。

1.“斯科特的变化”请同学们设想斯科特到达唐朝后衣、食、住、行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2.圣诞节你最想要的礼物。

快到年底了,斯科特要回到学校主持圣诞party。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请你写一件最想让他从唐朝带给自己的圣诞礼物,并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用时比较长(从阅读相关课文材料、思考礼物、书写纸条、老师读幸运学生纸条等大概所需10到15分钟)规模大、参与学生人数多的活动,既可以使学生怀着兴趣,带着任务去有目的的、主动的阅读课文中描写唐朝盛世期间手工业、丝织品、瓷器、商业的繁荣这些内容,又避免了老师一味地讲,学生被动的听这种乏味场面。活动首先从学生比较熟悉和喜爱的外籍教师斯科特先生入手,容易让学生接受,从视觉上一下就引起学生们的注意。第一个情境的设计斯科物来到唐朝开元年间,他会在吃穿住行等方面发生变化:可能吃胡饼、穿胡服、戴胡帽、登胡靴。第二个情境的设计回老家将准备带些什么礼物,正好可以把书上的唐代的丝织品、唐三彩、珠宝等考虑进去。这两个情境的设计很好地把书上的唐代的社会生活这个内容运用起来,把唐代的手工业特色反映出来,这些内容更好地说明了唐代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3.唐朝的衰落

设计问题:安史之乱的时间:唐玄宗统治后期

叛乱将领:安禄山 史思明

影响:唐朝开始由盛转衰

由老师从本节课所学大唐帝国的鼎盛,过渡到安史之乱唐朝开始由盛转衰,此部分,老师略讲。

4.你还有哪些疑惑?

老师接受现场学生的提问,出现个别解答不了的问题,可放到课后师生共同探究。

设计意图:老师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能力,对可能暴露出来的认识误区和存在问题,可以及时给予弥补和更正。

(四)课堂总结部分

一根主线:唐朝的繁荣 原因: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

政局稳定、任用贤人、励精图治

表现:农业(粮食产量增加、生产工具的改进)

手工业(丝织品、瓷器)

商业的繁荣(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社会生活(中西交融、胡汉交融)

安史之乱:时间:

叛乱将领:

影响: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巩固所学。

附:板书设计

盛唐气象

一、“开元盛世”

1.原因:唐太宗的新政→武则天的发展→唐玄宗的鼎盛

政局稳定、任用贤人、励精图治

2.表现:农业(筒车、曲辕犁)

手工业(丝织、唐三彩)

商业的繁荣(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社会生活(中西交融、胡汉交融)

二、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优点:1.《时空连线 梦回唐朝》这个环节的精心设计,把学生都调动了起来,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巧妙设计问题,突出了盛唐的农业情景。如其中选择在农田劳作的农民这个画面的小组,他们有两个人扮成牛,嘴里还哞哞的叫,当问扮演成农民这个同学问题时,他还操着非普通话再讲,引起了同学们一阵大笑,教室里立刻活跃起来,其它小组也纷纷要上台表演。我在这节课中一共设计了的三个活动,改变了老师一味讲历史的局面,使历史课堂活起来,动起来,并尝试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主动学习模式。

2.反复推敲,使之不断完善。在《时空连线 梦回唐朝》这个环节的设计过程,我第一次设计时就让学生去报道唐朝的农业情况,第二次设计时的问题是你打算通过什么来展现盛唐的农业情况,这两个设计总是感觉不满意,后来经过反复推敲,根据忆昔这首诗设计了四个画面,这样一来学生容易操作,又突出农业繁荣的表现。

3.使用实物,增加直观性。利用各种途径找到本节课教学所需要的曲辕犁、筒车和唐三彩。找学生现场演示曲辕犁、筒车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去看唐三彩的色彩,这样既有趣味性,又使学生对历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4.及时的总结,回归课本。这节课学生上的轻松,课堂上讨论声热烈,笑声不断,学生被老师设计的三个活动完全调动起来,但热闹之后的总结就显得十分必要,在剩下的五分钟时间里让学生归纳本课。围绕一根主线──盛世气象。

探究出现盛世气象的原因,盛世气象的表现和唐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把原因中的两点写出来,表现中的四个方面写出来,其中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社会生活里面的表现也要写出来,这样这一节就做到了有放有收。

不足:活动的时间把握上较难,处理好3个活动时间安排,更突出本课的重点,是我要认真修改的地方。


相关文章

  • 王昌龄的边塞诗与盛唐气象
  • 中 国古代文学研究 王昌龄的边塞诗与盛唐气象 ○朱晓燕 摘 要:文学是时代的产物,任何一种文学都带有某一时代特定的烙印.盛唐是富于创造性的解放的时代,它解放了诗人的个性,在诗歌创作中形成了富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自尊自强.自由自在的" ...查看


  • 盛唐气象与盛唐边塞诗
  • 第33卷第2期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01.33,No.2 2011年3月 JournalofQinghai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Mar.2011 &quo ...查看


  • 论述李白的创作与"盛唐气象"的关系
  • 1. 盛唐的背景 2. 李白的创作 3. 李白创作与盛唐气象的关系 4. 小结 唐代自开元至大历年间,为唐诗的全盛时期,史称盛唐.当时的唐朝,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交往密切,四方丰稔,百姓殷富. 李白的诗歌创作飘逸豪放,是盛唐之音的典型 ...查看


  • 李白诗与盛唐气象
  • 李白诗与盛唐气象 [摘要] 文学史上空前光辉灿烂的盛唐气象,形成了诗国高潮,这种政治的.经济的以及与相适应的社会风尚,孕育了这个时代的诗人,李白之个性,天才及深厚的文学素养,终于使他成为了盛唐最杰出的诗人并让唐时代的诗坛朝气蓬发. [关键词 ...查看


  • 大唐芙蓉园导游词3篇
  • 大唐芙蓉园导游词3篇 西安大唐芙蓉园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首个全方位展示盛唐风貌的大型皇家园林式文化主题公园,是首个"五感"(即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主题公园,拥有全球最大户外香化工程以及全球最大的水景 ...查看


  • 第三讲之一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王维部分)课堂笔记
  • 第三讲 盛唐诗坛之(一) --山水田园诗人 引言:盛唐诗形成标志及兴盛原因  1. 标志:开元十五年"声律风骨始备"  "夫文有神来.气来.情来.--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 ...查看


  • 昂扬进去的时代风貌
  • 第4课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唐朝衣食住行的时尚和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的了解,感知制度创新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通过想像唐人的生活,培养丰富的想像力. 过程与方法 想像一下自己作为 ...查看


  • 唐诗研究自考笔记串讲
  • 第一章唐诗对时代的反映及其所表现的生活美与精神美 一.唐诗对时代反映的广度与深度 唐诗反映了唐人丰富的精神生活.唐代是一个健康的.富有活力的时代.唐诗具体地,细致地反映了唐代各种类型人物精神生活的各个侧面.唐代文人处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之下,加 ...查看


  • 读(唐诗三百首)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5分)前人把唐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历史地分成"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每一个阶段确乎有它的特色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