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11.1.1 三角形的边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内容来源: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
主 题:数形结合
课 时:1课时
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
设 计 者:巩义市第二初级中学八年级备课组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熟练三角形定义和表示。
(2)熟练掌握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及应用。
2、教材分析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与三角形有关的一些概念(三角形,三角形的边,顶点,),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以及三角形的稳定性。
3、学情分析
对于三角形的概念,学生在前两个学段里已经接触过,但那时只是结合图形说明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本章需进一步严格定义,要强调“首尾顺次相接”。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引导学生回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学过的这个基本事实。
教学目标:
(1)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2)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中,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3)懂得判断三条线段可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的问题.
评价任务:
1、通过自学释疑,达成目标一。
2、通过训练操作,达成目标二。
一、自学释疑:
学生自学:自学内容:课本第2页到第3页的内容
1、什么是三角形,三角形的顶点、角、边?
2、三角形可以怎么分类?
3、三角形中三边满足什么关系?
4、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则第三边有什么范围要求?
自学方法:自己预习,有问题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自学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释疑:1、强调三角形的定义,表示方法。
2、教师引导认识:三角形的基本要素:边、角、顶点、三角形有三条边,
三个内角和三个顶点。
3、(1)三角形按边分类如下:
⎧不等三角形
三角形 ⎨底和腰不等的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
⎨⎩等边三角形
(2)三角形按角分类如下:
锐角三角形 ⎧ 三角形 ⎨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1.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为什么
(1)3 , 4, 8 (2)5 , 6 , 11 (3)5 , 6, 10
2、 下列长度的各组线段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
(1)15cm、9cm、7cm; (2)3cm、6cm、10cm
(3)3cm、8cm、5cm; (4)2cm、5cm、6cm
3、 在△ABC中,已知a=8cm,b=5cm,则c的取值范围是
三、训练操作:(12分钟)
1、在如图1所示的△ABC中,假设有一个小虫从点B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点C,图中有几条路线可以选择?各条路线的长度一样长吗?你能从中得到什么结论?
图1
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在画图计算的过程中展开议论,并回答以上问题.通过讨论,可以发现
(1) 小虫从点B沿三角形的边爬到点C,图中有两条路线可以选择:
路线1:从B到C;
路线2:从B到A再到C.
(2) 从B到A再到C的路程要比从B到C的路程长.
从B到A再到C的路程为AB+AC,经过测量可以说AB+AC>BC.
同理:AB+BC>AC; AC+BC>AB
于是可以猜测:任意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如果把上面三个不等式左右变形可得:
AC>AB-BC; AB>BC-AC; BC>AB-AC
于是又可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 教师出示问题:
用一条长为18cm的细绳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1) 如果腰长是底边的2倍,那么各边的长是多少?
(2)能围成有一边的长为4cm的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思路分析:(1)知道绳长是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
(2)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关键在于是否符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首先引
导学生解决长为4cm的边可能是腰,也可能是底边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其次引导学生思考构成三角形的条件,在解决边为4、4、10时,有的学生可能发现这样的问题:4+10>4,所以可以构成三角形,这种推理是错误的。此时可以让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教师总结给出正确结论。
解:(1) 设边长为xcm,则腰长为2xcm.
x+2x+2x=18
解得 x=3.6
所以,三边长分别为3.6cm,7.2cm,7.2cm.
(2) 因为长为4cm的边可能是腰,也可能是底边,所以需要分情况讨论。 如果4cm长的边为底边,设腰长为xcm,则
4+2x=18
解得x=7
如果4cm长的边为腰,设底边长为xcm,则
2×4+x=18
解得x=10
因为4+4
的等腰三角形。
讨论可知,可以围成底边长是4cm的等腰三角形。
小结:(1)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研究中可知,三角形的三边相互制约——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且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判断a、b、c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应注意:a+b>c,b+c>a,a+c>b.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当a是a、b、c三条线段中最长的一条时,只要b+c>a,就有任意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边.
四、反馈矫正:
见课件学以致用习题
五、课堂小结:
1.教师先向学生提出问题.
本节课学了哪些具体内容和思维方法?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出:
(1)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概念及基本要素。
(2) 重点研究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1)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研究中可知,三角形的三边相互制约——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且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判断a、b、c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应注意:a+b>c,b+c>a,a+c>b.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当a是a、b、c三条线段中最长的一条时,只要b+c>a,就有任意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边.
六、布置作业:
课本P8 第6.7题
板书设计:
七 教学后记:
教案11.1.3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内容来源: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
主 题:数形结合思想
课 时:2课时
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
主 备 人 :刘淑霞
使 用 者 :八年级数学备课组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2、教材分析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三角形稳定性的同时,顺带介绍了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3、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学过三角形的一些知识,对三角形的许多的重要性质有所了解。本节进一步了解,并与生产生活相结合。
评价任务:
1.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达成目标一。
2.通过随堂练习,达成目标一、二。
教学过程
将四边形木架上再钉一根木条,将它的一对顶点连接起来,然后再扭动它,这时木架的形状还会改变吗?(见课件)
盖房子时,在窗框未安装好之前,木工师傅常常先在窗框上斜钉一根木条(如图).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见课件)
在日常生活中三角形稳定性有什么应用?
随堂练习
1、下列图形中具有稳定性的是( )
(A)正方形 (B)长方形
(C)直角三角形 (D)平行四边形
2、要使下列木架稳定各至少需要多少根木棍?
一、
教学过程:(2分钟)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叙述: 三角形是一种最常见的几何图形之一.(看条件许可, 可以把古埃及的金字塔、飞机、飞船、分子结构……的投影,给同学放映)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现代的飞机、上天的飞船,从宏大的建筑如P62的图,到微小的分子结构, 处处都有三角形的身影.结合以上的实际使学生了解到:我们所研究的“三角形”这个课题来源于实际生活之中.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边,出示目标.
二、自学释疑:(8分钟)
学生自学:自学内容:课本P63——P65的内容
出示问题:(1)什么叫三角形?
(2)三角形有几条边?有几个内角?有几个顶点?
(3)三角形ABC用符号表示________.
(4)三角形ABC的边AB、AC和BC可用小写字母分别表示
为______
(5) 三角形按边分可以,分成几类?按角分呢?
自学方法:自己预习,有问题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自学有困难的学
生。
教师释疑:1、强调三角形的定义,表示方法。
2、教师引导认识:三角形的基本要素:边、角、顶点、三角形有三条
边,三个内角和三个顶点。
3、(1)三角形按边分类如下:
⎧不等三角形
三角形 ⎨底和腰不等的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
⎨⎩等边三角形
(2)三角形按角分类如下:
锐角三角形 ⎧ 三角形 ⎨ 直角三角形
⎩ 钝角三角形
三、训练操作:(12分钟)
1、在如图1所示的△ABC中,假设有一个小虫从点B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点C,图中有几条路线可以选择?各条路线的长度一样长吗?你能从中得到什么结论?
图1
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在画图计算的过程中展开议论,并回答以上问题.通过讨论,可以发现
(3) 小虫从点B沿三角形的边爬到点C,图中有两条路线可以选择:
路线1:从B到C;
路线2:从B到A再到C.
(4) 从B到A再到C的路程要比从B到C的路程长.
从B到A再到C的路程为AB+AC,经过测量可以说AB+AC>BC.
同理:AB+BC>AC; AC+BC>AB
于是可以猜测:任意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如果把上面三个不等式左右变形可得:
AC>AB-BC; AB>BC-AC; BC>AB-AC
于是又可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 教师出示问题:
用一条长为18cm的细绳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1) 如果腰长是底边的2倍,那么各边的长是多少?
(2)能围成有一边的长为4cm的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思路分析:(1)知道绳长是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
(2)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关键在于是否符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首先引
导学生解决长为4cm的边可能是腰,也可能是底边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其次引导学生思考构成三角形的条件,在解决边为4、4、10时,有的学生可能发现这样的问题:4+10>4,所以可以构成三角形,这种推理是错误的。此时可以让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教师总结给出正确结论。
解:(1) 设边长为xcm,则腰长为2xcm.
x+2x+2x=18
解得 x=3.6
所以,三边长分别为3.6cm,7.2cm,7.2cm.
(2) 因为长为4cm的边可能是腰,也可能是底边,所以需要分情况讨论。 如果4cm长的边为底边,设腰长为xcm,则
4+2x=18
解得x=7
如果4cm长的边为腰,设底边长为xcm,则
2×4+x=18
解得x=10
因为4+4
的等腰三角形。
讨论可知,可以围成底边长是4cm的等腰三角形。
小结:(1)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研究中可知,三角形的三边相互制约——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且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判断a、b、c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应注意:a+b>c,b+c>a,a+c>b.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当a是a、b、c三条线段中最长的一条时,只要b+c>a,就有任意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边.
四、反馈矫正:(8分钟)
1、 练习课本:P65 练习 1 、2.
2、(口答)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为什么?
(1) 3, 4, 8;(2) 5, 6, 11;(3) 5, 6, 10;
五、延伸迁移:(8分钟)
如图,线段AB、CD相交于点O,能否确定AB+CD与 AD+BC的
大小,并加以说明.
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猜测,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设计:主要关注学生说理过程中语言的准确性,若学生感觉到困难可以适当提醒.
〔解答〕略.
六、课堂小结:(1分钟)
1.教师先向学生提出问题.
本节课学了哪些具体内容和思维方法?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出:
(1)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概念及基本要素。
(2) 重点研究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1)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研究中可知,三角形的三边相互制约——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且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判断a、b、c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应注意:a+b>c,b+c>a,a+c>b.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当a是a、b、c三条线段中最长的一条时,只要b+c>a,就有任意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边.
七、布置作业:
课本P69
习题7.1复习巩固第1、2、6题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3通过巩固训练,再次巩固目标一、二。
教案11.1.1 三角形的边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内容来源: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
主 题:数形结合
课 时:1课时
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
设 计 者:巩义市第二初级中学八年级备课组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熟练三角形定义和表示。
(2)熟练掌握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及应用。
2、教材分析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与三角形有关的一些概念(三角形,三角形的边,顶点,),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以及三角形的稳定性。
3、学情分析
对于三角形的概念,学生在前两个学段里已经接触过,但那时只是结合图形说明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本章需进一步严格定义,要强调“首尾顺次相接”。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引导学生回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学过的这个基本事实。
教学目标:
(1)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2)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中,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3)懂得判断三条线段可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的问题.
评价任务:
1、通过自学释疑,达成目标一。
2、通过训练操作,达成目标二。
一、自学释疑:
学生自学:自学内容:课本第2页到第3页的内容
1、什么是三角形,三角形的顶点、角、边?
2、三角形可以怎么分类?
3、三角形中三边满足什么关系?
4、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则第三边有什么范围要求?
自学方法:自己预习,有问题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自学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释疑:1、强调三角形的定义,表示方法。
2、教师引导认识:三角形的基本要素:边、角、顶点、三角形有三条边,
三个内角和三个顶点。
3、(1)三角形按边分类如下:
⎧不等三角形
三角形 ⎨底和腰不等的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
⎨⎩等边三角形
(2)三角形按角分类如下:
锐角三角形 ⎧ 三角形 ⎨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1.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为什么
(1)3 , 4, 8 (2)5 , 6 , 11 (3)5 , 6, 10
2、 下列长度的各组线段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
(1)15cm、9cm、7cm; (2)3cm、6cm、10cm
(3)3cm、8cm、5cm; (4)2cm、5cm、6cm
3、 在△ABC中,已知a=8cm,b=5cm,则c的取值范围是
三、训练操作:(12分钟)
1、在如图1所示的△ABC中,假设有一个小虫从点B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点C,图中有几条路线可以选择?各条路线的长度一样长吗?你能从中得到什么结论?
图1
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在画图计算的过程中展开议论,并回答以上问题.通过讨论,可以发现
(1) 小虫从点B沿三角形的边爬到点C,图中有两条路线可以选择:
路线1:从B到C;
路线2:从B到A再到C.
(2) 从B到A再到C的路程要比从B到C的路程长.
从B到A再到C的路程为AB+AC,经过测量可以说AB+AC>BC.
同理:AB+BC>AC; AC+BC>AB
于是可以猜测:任意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如果把上面三个不等式左右变形可得:
AC>AB-BC; AB>BC-AC; BC>AB-AC
于是又可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 教师出示问题:
用一条长为18cm的细绳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1) 如果腰长是底边的2倍,那么各边的长是多少?
(2)能围成有一边的长为4cm的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思路分析:(1)知道绳长是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
(2)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关键在于是否符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首先引
导学生解决长为4cm的边可能是腰,也可能是底边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其次引导学生思考构成三角形的条件,在解决边为4、4、10时,有的学生可能发现这样的问题:4+10>4,所以可以构成三角形,这种推理是错误的。此时可以让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教师总结给出正确结论。
解:(1) 设边长为xcm,则腰长为2xcm.
x+2x+2x=18
解得 x=3.6
所以,三边长分别为3.6cm,7.2cm,7.2cm.
(2) 因为长为4cm的边可能是腰,也可能是底边,所以需要分情况讨论。 如果4cm长的边为底边,设腰长为xcm,则
4+2x=18
解得x=7
如果4cm长的边为腰,设底边长为xcm,则
2×4+x=18
解得x=10
因为4+4
的等腰三角形。
讨论可知,可以围成底边长是4cm的等腰三角形。
小结:(1)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研究中可知,三角形的三边相互制约——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且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判断a、b、c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应注意:a+b>c,b+c>a,a+c>b.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当a是a、b、c三条线段中最长的一条时,只要b+c>a,就有任意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边.
四、反馈矫正:
见课件学以致用习题
五、课堂小结:
1.教师先向学生提出问题.
本节课学了哪些具体内容和思维方法?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出:
(1)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概念及基本要素。
(2) 重点研究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1)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研究中可知,三角形的三边相互制约——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且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判断a、b、c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应注意:a+b>c,b+c>a,a+c>b.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当a是a、b、c三条线段中最长的一条时,只要b+c>a,就有任意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边.
六、布置作业:
课本P8 第6.7题
板书设计:
七 教学后记:
教案11.1.3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内容来源: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
主 题:数形结合思想
课 时:2课时
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
主 备 人 :刘淑霞
使 用 者 :八年级数学备课组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2、教材分析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三角形稳定性的同时,顺带介绍了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3、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学过三角形的一些知识,对三角形的许多的重要性质有所了解。本节进一步了解,并与生产生活相结合。
评价任务:
1.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达成目标一。
2.通过随堂练习,达成目标一、二。
教学过程
将四边形木架上再钉一根木条,将它的一对顶点连接起来,然后再扭动它,这时木架的形状还会改变吗?(见课件)
盖房子时,在窗框未安装好之前,木工师傅常常先在窗框上斜钉一根木条(如图).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见课件)
在日常生活中三角形稳定性有什么应用?
随堂练习
1、下列图形中具有稳定性的是( )
(A)正方形 (B)长方形
(C)直角三角形 (D)平行四边形
2、要使下列木架稳定各至少需要多少根木棍?
一、
教学过程:(2分钟)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叙述: 三角形是一种最常见的几何图形之一.(看条件许可, 可以把古埃及的金字塔、飞机、飞船、分子结构……的投影,给同学放映)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现代的飞机、上天的飞船,从宏大的建筑如P62的图,到微小的分子结构, 处处都有三角形的身影.结合以上的实际使学生了解到:我们所研究的“三角形”这个课题来源于实际生活之中.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边,出示目标.
二、自学释疑:(8分钟)
学生自学:自学内容:课本P63——P65的内容
出示问题:(1)什么叫三角形?
(2)三角形有几条边?有几个内角?有几个顶点?
(3)三角形ABC用符号表示________.
(4)三角形ABC的边AB、AC和BC可用小写字母分别表示
为______
(5) 三角形按边分可以,分成几类?按角分呢?
自学方法:自己预习,有问题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自学有困难的学
生。
教师释疑:1、强调三角形的定义,表示方法。
2、教师引导认识:三角形的基本要素:边、角、顶点、三角形有三条
边,三个内角和三个顶点。
3、(1)三角形按边分类如下:
⎧不等三角形
三角形 ⎨底和腰不等的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
⎨⎩等边三角形
(2)三角形按角分类如下:
锐角三角形 ⎧ 三角形 ⎨ 直角三角形
⎩ 钝角三角形
三、训练操作:(12分钟)
1、在如图1所示的△ABC中,假设有一个小虫从点B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点C,图中有几条路线可以选择?各条路线的长度一样长吗?你能从中得到什么结论?
图1
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在画图计算的过程中展开议论,并回答以上问题.通过讨论,可以发现
(3) 小虫从点B沿三角形的边爬到点C,图中有两条路线可以选择:
路线1:从B到C;
路线2:从B到A再到C.
(4) 从B到A再到C的路程要比从B到C的路程长.
从B到A再到C的路程为AB+AC,经过测量可以说AB+AC>BC.
同理:AB+BC>AC; AC+BC>AB
于是可以猜测:任意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如果把上面三个不等式左右变形可得:
AC>AB-BC; AB>BC-AC; BC>AB-AC
于是又可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 教师出示问题:
用一条长为18cm的细绳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1) 如果腰长是底边的2倍,那么各边的长是多少?
(2)能围成有一边的长为4cm的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思路分析:(1)知道绳长是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
(2)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关键在于是否符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首先引
导学生解决长为4cm的边可能是腰,也可能是底边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其次引导学生思考构成三角形的条件,在解决边为4、4、10时,有的学生可能发现这样的问题:4+10>4,所以可以构成三角形,这种推理是错误的。此时可以让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教师总结给出正确结论。
解:(1) 设边长为xcm,则腰长为2xcm.
x+2x+2x=18
解得 x=3.6
所以,三边长分别为3.6cm,7.2cm,7.2cm.
(2) 因为长为4cm的边可能是腰,也可能是底边,所以需要分情况讨论。 如果4cm长的边为底边,设腰长为xcm,则
4+2x=18
解得x=7
如果4cm长的边为腰,设底边长为xcm,则
2×4+x=18
解得x=10
因为4+4
的等腰三角形。
讨论可知,可以围成底边长是4cm的等腰三角形。
小结:(1)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研究中可知,三角形的三边相互制约——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且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判断a、b、c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应注意:a+b>c,b+c>a,a+c>b.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当a是a、b、c三条线段中最长的一条时,只要b+c>a,就有任意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边.
四、反馈矫正:(8分钟)
1、 练习课本:P65 练习 1 、2.
2、(口答)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为什么?
(1) 3, 4, 8;(2) 5, 6, 11;(3) 5, 6, 10;
五、延伸迁移:(8分钟)
如图,线段AB、CD相交于点O,能否确定AB+CD与 AD+BC的
大小,并加以说明.
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猜测,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设计:主要关注学生说理过程中语言的准确性,若学生感觉到困难可以适当提醒.
〔解答〕略.
六、课堂小结:(1分钟)
1.教师先向学生提出问题.
本节课学了哪些具体内容和思维方法?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出:
(1)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概念及基本要素。
(2) 重点研究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1)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研究中可知,三角形的三边相互制约——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且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判断a、b、c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应注意:a+b>c,b+c>a,a+c>b.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当a是a、b、c三条线段中最长的一条时,只要b+c>a,就有任意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边.
七、布置作业:
课本P69
习题7.1复习巩固第1、2、6题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3通过巩固训练,再次巩固目标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