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知识点整理[1]

第五册

第一单元 天朝的危机

第1 课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一、虎门硝烟

1、鸦片走私的危害:鸦片泛滥,严重摧残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2、导火线:虎门销烟:1839年,林则徐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这一壮举,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也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二、《南京条约》

1、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2、《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842年,中国战败,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主要内容: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洋银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在华进出口货物的关税,须“秉公议定则例”。 3、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1)社会性质的变化:《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济结构的变化: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3)社会矛盾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化为帝国主义 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4)革命任务与历史分期的变化:反帝反封建就成为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中国的历史进入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5)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爱国知识分子开始主张学习西方,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逐渐成为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如:魏源编著《海国图志》一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修约”交涉: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借口、时间、实质

1、借口(1)英国:1856年10月,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蓄意制造事端,发动战争。 (2)法国:随后,法国也以“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出兵中国。 2、时间:1856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3)实质: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二、《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 1、《天津条约》: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美四国签订《天津条约》,主要内容:增开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2、火烧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侵略者闯入圆明园,在掠走园中大量奇珍异宝之后,又纵火焚烧了这座中西合璧的皇家园林。 3、《北京条约》: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分别签订《北京条约》,主要内容:《天津条约》完全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 4、《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对中国的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1 金田起义: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群众,发动太平天国运动

2 中外反动势力共同镇压:1)上海地方官绅与英、法侵略者相互勾结,组织洋枪队,太平军多次击溃洋枪队。2)清政府重用曾国藩,主要依靠湘军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湘军与李鸿章的新编淮军一起,分几路进攻天京。 第4课 洋务运动 一、总理衙门的设立

1、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央有奕 、文祥,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 2、总理衙门: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别称“总署”、“译署”,由奕 担任总理大臣。总理衙门主管一切需同外国发生联系的事务,(如外交、通商、关税、海防等,后来又逐渐扩展到购置舰船、设厂、开矿、筑路、派遣留学等) ,是筹办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

二、从“自强”到“求富”

1、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国内最大的军事企业。 2、北洋海军:为了增强军事实力,李鸿章建立了北洋舰队。

3、轮船招商局:187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也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 三、京师同文馆 1、京师同文馆:

1862年,在奕 的主持下,总理衙门设立京师同文馆,这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2幼童赴美:1872年曾国藩派遣容闳率领首批30名幼童赴美留学。后连续派遣了三批幼童赴美。 四、洋务运动的结果、影响

1、洋务运动的结果:1895年,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

4、洋务运动的影响: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洋务派办洋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们只是零星地学习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和工艺制造,却不愿意改革封建政体,不可能实现富强的目标。此外,洋务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也存在着很多弊端。

第二单元 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 第5课 民族资本主义与早期维新思想 一、近代民族资本主义

1、近代民族资本的产生:发昌机器厂——1869年,铁匠作坊主方举赞在上海开设的发昌机器厂,率先使用车床进行生产。至80年代成为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企业中规模最大的一家。 第6课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一、黄海海战:甲午战争的时间及结果

1、甲午战争的开始:1894年日本挑起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

2、甲午战争的结果:1895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二、《马关条约》 1、《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1895年4月,李鸿章与伊藤博文)

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2、《马关条约》的影响 (1)对中国:《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19世纪)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引发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对国际局势:改变了列强在远东的原有均势,引起俄、德、法不满,三国干涉还辽。日本向清政府索取3000万两赎辽费 第7课 戊戌变法

一、公车上书:1895年,日本逼签《马关条约》,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从此,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二、《时务报》与《天演论》 1、《时务报》:创刊于1896年的《时务报》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份维新报刊。该报以“变法图存”为宗旨,猛烈批判顽固派的因循守旧,竭力鼓吹维新。 2、《天演论》:1897年严复发表译著《天演论》首次将进化论介绍到中国,鼓吹“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并以此为理论阐述维新变法主张。进化论为维新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对当时和后来的知识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百日维新

1、开始: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2、内容:政治上,广开言路,改订律法,澄清吏治;经济上,提倡实业,开矿筑路,改革财政;军事上,编练新军,改习洋操;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派留学生等。 3、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 四、戊戌变法的意义

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维新派积极倡导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宣扬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戊戌政变之后,怀疑旧学、欢迎新学,要求民主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看到和平改良的道路行不通,毅然走上了民主革命之途。 第8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一、“门户开放”政策:

(1)背景:当德、俄、英、法、日等国在华的势力范围已经划定后,美国政府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2)评价:“门户开放”政策是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中国的产物,在扩大美国在华利益的同时,强化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秩序,促成了帝国主义共同控制中国的局面。 二、八国联军入侵: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 1、义和团运动

(1)背景:19世纪末,列强肆意宰割中国的行经加剧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民族矛盾激化促成了民族反抗意识的高涨。(2)主体:下层民众;口号:“扶清灭洋”;(3)范围:山东、河南、直隶。(4)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2、八国联军侵华

(1)开始:1900年,英、俄、日、法、徳、美、意、奥八国借口中国内乱(以义和团运动为借口),组织联军,发动侵华战争。(2)结果: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与英、法、美、俄、徳、日、意、西、荷、比等11国公使签订) 三、《辛丑条约》 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兵常驻;拆除大沽和北京通海沿线的所有炮台,准许各国在此沿线的战略要地驻兵;惩办义和团运动中的“首祸诸臣”,严禁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具有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2、《辛丑条约》的影响:《辛丑条约》是《马关条约》之后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极其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9课 清末新政

一、变法上谕的颁布:新政的举措

1、经历义和团的震荡和八国联军的打击后,清政府在20世纪初颁发谕旨,从1901年至1905年,清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新政”举措,涉及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改革官制、修订刑律等各个方面。这些举措,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未触及根本的专制

制度。

2、推出了一系列“新政”举措,涉及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改革官制、修订刑律等各个方面。随着新政推行,清朝实行预备仿行宪政(预备立宪), 后组织过”皇族内阁”,是导致辛亥革命的因素之一。 第10课 辛亥革命 一、中国同盟会

1兴起:孙中山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1)1894 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提出了“振兴中华”的革命口号。(2)孙中山被迫流亡海外,在日本、檀香山以及美国、欧洲各地,继续宣传革命,发展革命力量。 2发展:

1)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在东京成立同盟会。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了新阶段。 2)三民主义:同盟会宣布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孙中山在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的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纲领是当时(20世纪初)社会历史条件下最完整、最系统的民主革命纲领

二、武昌起义:辛亥年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史称“辛亥革命” 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国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由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临时约法》。《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3、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就这样落入了袁世凯之手。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2)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内容涉及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和倡女权等方面,促成了社会习俗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但是,辛亥革命以同旧势力的妥协而告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最终又失败了。辛亥革命的失败,给中国先进分子以巨大的刺激和深刻的启发,使他们觉悟到必须另谋新的救国救民之路。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1课 20世纪初的国际冲突

一、列强支配下的世界:1、美、日两个非欧洲国家迅速崛起。 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与局部冲突

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1882年形成。 三国协约:法国、俄国、英国,1907年形成。 第12课 大战的爆发与过程 一、萨拉热窝事件与大战的爆发

1、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出访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刺杀了大公夫妇。

2、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最终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俄、德、法、英相继投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二、战争结果与影响

1、一战结束: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第1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 一、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 1、巴黎和会的召开

(1)时间:1919年1月到6月;(2)地点:巴黎凡尔赛宫。

(3)与会国:一战的战胜国; (4)主导国:美国、英国与法国

(5)三巨头及其意图:美国威尔逊提出了“十四点原则”作为“世界和平的纲领,尤为重视国际组织的作用。英国劳合·乔治坚守传统的英国外交思想,在维持英国霸权地位的同时保证大陆力量的均衡。法国克列孟梭主张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确保法国的大陆霸权。 (6)结果:签订《巴黎和约》,其中对德的《凡尔赛和约》为核心。《凡尔赛和约》的内容:第一部分为国际联盟盟约,第二部分是对德和约,对德国实行严惩(a. 关于德国领土问题,b. 关于德国海外殖民地问题,c. 关于限制军备问题,d. 关于赔款问题) (7)影响:形成了战后西方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体系 2、国际联盟:

(1)时间:1920年1月,国际联盟成立

(2)依据:威尔逊“十四点原则”提出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 (3)主要机构:国联大会、理事会、秘书处

(4)宗旨:国际联盟的主要使命是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行为 (5)实质:是英法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6)结果:国联自身力量不足,尤其缺乏对大国的制约力,无法有效维护世界和平。30年代后期,名存实亡。

二、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

1、背景:凡尔赛会议后,欧洲的政治秩序暂时得到稳定。然而在亚太地区,新的政治秩序却仍然没有建立起来。英、美和日本之间的海军军备竞赛日趋激烈。

2、目的:为缓和矛盾,解决亚太问题和裁军问题;3、时间:1921年11月到1922年2月 4、参加国:美、英、日等九国;5、地点:华盛顿 6、成果:

(1)美英法日签订《四国条约》, 终止英日同盟,保证四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权利与和平关系. 有利于美国。它拆散了英日同盟,解除了对美国的威胁,为美国在太平洋地区扩张扫除了障碍。 (2)美、英、日、法、意签订《五国海军协定》规定美、英、日、法、意的海军主力舰总吨位之比为5:5:3:1.75:1.75。该条约提升了美国的海军实力,英国的海上优势开始丧失,日本的海军力量发展受到限制。 (3)九国签订《九国公约》,保证门户开放政策,美国削弱了日本在中国的势力。中国政府提出的取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关税自主等要求却未被采纳。使中国由日本独霸的局面又回复到了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7、影响: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和发展,它通过一系列条约确立了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史称“华盛顿体系。” 三、一战后世界

1、战后英国世界霸权地位的变化

(1)一战后的英国经济——债权国到债务国,经济发展缓慢 (2)一战后的英国殖民体系——英联邦的形成

背景:英国的殖民地和附属国兴起民族解放运动,本土与自治领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剧。殖民体系渐趋瓦解。

过程: 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批准上述决议,英联邦正式形成。 第四单元 1917年俄国革命与苏联的现代化道路 第 14 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十月革命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1917年11月7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进攻信号,工人武装攻击并占领冬宫,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爆发并取得胜利,苏维埃政权在各地纷纷建立。

2、影响: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进程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

它使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突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创了两种社会制度竞争的世界新格局。推动了20世纪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3、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1922年12月底,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四个加盟共和国组成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第六单元 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 第19课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一、社会习俗的变革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内容涉及到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倡女权等方方面面,促成了社会习俗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二、民国初年的政局 1、二次革命

(1)原因:袁世凯为了建立独裁统治,派人暗杀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 (2)时间:1913年,

(3)发动:孙中山号召兴师讨袁,发起反袁的“二次革命”。由于南北武力悬殊,二次革命很快失败,孙中山被迫流亡海外。 2、护国运动

(1)原因: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出卖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

(2)发动:蔡锷在云南首先起兵反袁护国,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护国运动胜利。 第20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背景:民国初年的社会现状与辛亥革命所唤起的希望形成巨大落差,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共和制度不能实现是因为中国缺少对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的批判 二、兴起: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后改名《新青年》 2主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3主要阵地:《新青年》; 三、实践活动

1前期: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独裁和盲从迷信。 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代表: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改革的主张 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鲁迅《狂人日记》把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 后期:俄国十月革命后,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一、五四运动

1、五四运动的时间、原因、结果

(1)时间: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

(2)原因: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人民收回山东的正义要求。

(3)结果:北洋政府被迫罢免亲日派官员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2、五四运动的意义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显示了伟大的力量。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概况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举行,会议最后一天改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大会确定党的名称,党的纲领,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形成了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全国性的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第22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

1、正式形成: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1)大会通过的宣言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政纲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政纲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

(3)意义: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二、北伐战争

1、开始: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出发开始北伐。

北伐军兵分三路:一路指向江西; 一路指向福建;一路指向湖北、湖南;

2、结果: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北伐军先后消灭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挺进到长江流域,从根本上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武汉。 第七单元 中国的土地革命与抗日救亡运动 第23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一、国共合作的破裂,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政变,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2、奉系军阀张学良于12月29日宣布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国家统一。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改定新约运动:

内容:就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等问题,同美英法等国进行谈判,重订新约

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自主地位,但从未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第24课 红色政权的建立 1、南昌起义:1927年,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秋收起义:1927年,毛泽东于9月9日发动了湘赣边秋收起义。

3、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1927年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受挫后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进攻大城市到向农村进军,是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意义的新起点。 4、井冈山会师: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毛泽东任军委书记和党代表,朱德任军长。

这次会师壮大了井冈山根据地的武装力量。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各地起义部队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树立了榜样。

5、1931年11月,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第25课 九一八事变与全国抗日浪潮的兴起

一、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以后东北全境沦陷。 二、二、一二·九运动

过程:北平学生举行抗日游行,反对“华北自治” 影响: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第26课 红军长征 一、长征开始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二、遵义会议

1、时间: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2、内容:

(1)会议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2)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3)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3、意义:

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长征结束:

三大主力红军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第八单元 “大萧条”中的资本主义世界 第27课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 一、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

资本主义世界的生产下降幅度大,危机范围广,失业率高,持续时间长。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

最严重的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

二、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对经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衰退明显,失业率居高不下,民众生活水平大幅降低 对政治:右翼极端主义势力突起

对情绪:对于西方文明的悲观情绪随之蔓延。

对国际格局:充分暴露了世界经济运行的重大缺陷,动摇了“一战”之后国际格局的经济基础,世界进入剧烈动荡的危局中。 第28课 罗斯福新政

一、概念: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的改革调整被称为“罗斯福新政”。 二、历史背景:

1929年经济危机始于美国, 对美国打击最为严重 1933年,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

三、特点:通过国家干预和调控推行反危机措施。 四、新政措施之一:经济措施

新政措施之二:社会保障措施 第29课 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五:主要内容可用“3R ”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y )、救济(Relief )和改革(Reform )。 历史影响:

国内: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并对其他国家也产生了示范效应。

国际:国家干预和调控经济,承担起一定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成为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普

遍的政策取向。

第九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30课 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 一、英法绥靖政策典型:《慕尼黑协定》 时间: 1938年

内容:允许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 性质:是绥靖政策的产物 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时间:1939年8月 主要内容:

双方互不侵犯;一方同他国交战,另一方保持中立;条约有效期为十年;双方有效期为十年;双方划定两国在未来东欧的势力范围。 第31课 战争的爆发与扩大

一、德国突袭波兰: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

二、苏德战争爆发: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宣告了希特勒“闪击战”的破产。

三、珍珠港事件:珍珠港事件揭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第 32 课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1法国败降后:英美靠拢,结成事实上的反法西斯联盟 2 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用于援助反法西斯 3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表态支持苏联,三国正式携手合作 4 1941年8月, 美英发布《大西洋宪章》,美英联合加强(提出保障国际和平与安居乐业、促进一切国家间的经济合作等一系列进步和民主的原则);苏联赞同《宪章》,缔结三国协定; 5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1月1日,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二、主要战场的战略转折

1、太平洋战场:1942年6月,美军取得中途岛海战的胜利。

2、欧洲战场:1942年7月,苏联赢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改变了苏德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局势。

3、北非战场:英军在北非取得阿拉曼战役的胜利。 三、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开罗会议

时间:1943 年11月

参加者:美、英、中三国首脑

内容:发布《开罗宣言》,要求日本归还台湾等所有中国领土。 2、德黑兰会议

时间:1943年12月

参加者:美、英、苏三国首脑

内容:商定双方在欧洲战场与亚洲战场上的分工与责任。 3、诺曼底登录 时间:1944年9月

参加者:美英盟军在法国北部诺曼底登陆

意义: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两个月后,巴黎解放。盟军继续挥师东进,一路凯歌。攻陷莱茵区。 4、苏联胜利进军

与此同时,苏军集中兵力,连续实施10个战略性进攻战役,不仅把德军赶出国境,还协同各国反法西斯力量解放了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等国。 5、德国投降

时间:1945年5月8日

概况:苏军攻克柏林,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 6、日本投降

(1)欧洲战争胜利后,盟军加大对日本的攻势。6月起,美军轰炸日本本土 (2)8月,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

(3)远东苏军向盘踞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日本军队发起进攻 (4)中国军队也全面反攻。

(5)结果: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向美、苏、中、英等同盟国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落下帷幕。 7、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C )

(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惨重的损失。

(2)使国际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德、意、日惨败,英、法削弱,为一个新的国际格局奠定了基础,战后形成了苏美两极体制的国际格局。

(3)使国际政治发生巨大变化:法西斯主义遭到毁灭性打击;欧、亚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力量发展壮大;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空前高涨,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土崩瓦解;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成为战后国际政治的突出主题。

(4)对科技发展和世界经济产生深刻影响:战争末期和战后发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世界得到广泛和迅速的发展,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和一览依赖大大加强。

第五册

第一单元 天朝的危机

第1 课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一、虎门硝烟

1、鸦片走私的危害:鸦片泛滥,严重摧残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2、导火线:虎门销烟:1839年,林则徐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这一壮举,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也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二、《南京条约》

1、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2、《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842年,中国战败,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主要内容: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洋银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在华进出口货物的关税,须“秉公议定则例”。 3、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1)社会性质的变化:《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济结构的变化: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3)社会矛盾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化为帝国主义 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4)革命任务与历史分期的变化:反帝反封建就成为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中国的历史进入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5)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爱国知识分子开始主张学习西方,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逐渐成为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如:魏源编著《海国图志》一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修约”交涉: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借口、时间、实质

1、借口(1)英国:1856年10月,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蓄意制造事端,发动战争。 (2)法国:随后,法国也以“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出兵中国。 2、时间:1856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3)实质: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二、《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 1、《天津条约》: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美四国签订《天津条约》,主要内容:增开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2、火烧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侵略者闯入圆明园,在掠走园中大量奇珍异宝之后,又纵火焚烧了这座中西合璧的皇家园林。 3、《北京条约》: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分别签订《北京条约》,主要内容:《天津条约》完全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 4、《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对中国的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1 金田起义: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群众,发动太平天国运动

2 中外反动势力共同镇压:1)上海地方官绅与英、法侵略者相互勾结,组织洋枪队,太平军多次击溃洋枪队。2)清政府重用曾国藩,主要依靠湘军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湘军与李鸿章的新编淮军一起,分几路进攻天京。 第4课 洋务运动 一、总理衙门的设立

1、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央有奕 、文祥,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 2、总理衙门: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别称“总署”、“译署”,由奕 担任总理大臣。总理衙门主管一切需同外国发生联系的事务,(如外交、通商、关税、海防等,后来又逐渐扩展到购置舰船、设厂、开矿、筑路、派遣留学等) ,是筹办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

二、从“自强”到“求富”

1、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国内最大的军事企业。 2、北洋海军:为了增强军事实力,李鸿章建立了北洋舰队。

3、轮船招商局:187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也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 三、京师同文馆 1、京师同文馆:

1862年,在奕 的主持下,总理衙门设立京师同文馆,这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2幼童赴美:1872年曾国藩派遣容闳率领首批30名幼童赴美留学。后连续派遣了三批幼童赴美。 四、洋务运动的结果、影响

1、洋务运动的结果:1895年,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

4、洋务运动的影响: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洋务派办洋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们只是零星地学习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和工艺制造,却不愿意改革封建政体,不可能实现富强的目标。此外,洋务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也存在着很多弊端。

第二单元 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 第5课 民族资本主义与早期维新思想 一、近代民族资本主义

1、近代民族资本的产生:发昌机器厂——1869年,铁匠作坊主方举赞在上海开设的发昌机器厂,率先使用车床进行生产。至80年代成为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企业中规模最大的一家。 第6课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一、黄海海战:甲午战争的时间及结果

1、甲午战争的开始:1894年日本挑起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

2、甲午战争的结果:1895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二、《马关条约》 1、《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1895年4月,李鸿章与伊藤博文)

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2、《马关条约》的影响 (1)对中国:《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19世纪)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引发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对国际局势:改变了列强在远东的原有均势,引起俄、德、法不满,三国干涉还辽。日本向清政府索取3000万两赎辽费 第7课 戊戌变法

一、公车上书:1895年,日本逼签《马关条约》,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从此,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二、《时务报》与《天演论》 1、《时务报》:创刊于1896年的《时务报》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份维新报刊。该报以“变法图存”为宗旨,猛烈批判顽固派的因循守旧,竭力鼓吹维新。 2、《天演论》:1897年严复发表译著《天演论》首次将进化论介绍到中国,鼓吹“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并以此为理论阐述维新变法主张。进化论为维新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对当时和后来的知识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百日维新

1、开始: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2、内容:政治上,广开言路,改订律法,澄清吏治;经济上,提倡实业,开矿筑路,改革财政;军事上,编练新军,改习洋操;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派留学生等。 3、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 四、戊戌变法的意义

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维新派积极倡导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宣扬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戊戌政变之后,怀疑旧学、欢迎新学,要求民主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看到和平改良的道路行不通,毅然走上了民主革命之途。 第8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一、“门户开放”政策:

(1)背景:当德、俄、英、法、日等国在华的势力范围已经划定后,美国政府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2)评价:“门户开放”政策是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中国的产物,在扩大美国在华利益的同时,强化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秩序,促成了帝国主义共同控制中国的局面。 二、八国联军入侵: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 1、义和团运动

(1)背景:19世纪末,列强肆意宰割中国的行经加剧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民族矛盾激化促成了民族反抗意识的高涨。(2)主体:下层民众;口号:“扶清灭洋”;(3)范围:山东、河南、直隶。(4)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2、八国联军侵华

(1)开始:1900年,英、俄、日、法、徳、美、意、奥八国借口中国内乱(以义和团运动为借口),组织联军,发动侵华战争。(2)结果: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与英、法、美、俄、徳、日、意、西、荷、比等11国公使签订) 三、《辛丑条约》 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兵常驻;拆除大沽和北京通海沿线的所有炮台,准许各国在此沿线的战略要地驻兵;惩办义和团运动中的“首祸诸臣”,严禁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具有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2、《辛丑条约》的影响:《辛丑条约》是《马关条约》之后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极其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9课 清末新政

一、变法上谕的颁布:新政的举措

1、经历义和团的震荡和八国联军的打击后,清政府在20世纪初颁发谕旨,从1901年至1905年,清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新政”举措,涉及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改革官制、修订刑律等各个方面。这些举措,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未触及根本的专制

制度。

2、推出了一系列“新政”举措,涉及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改革官制、修订刑律等各个方面。随着新政推行,清朝实行预备仿行宪政(预备立宪), 后组织过”皇族内阁”,是导致辛亥革命的因素之一。 第10课 辛亥革命 一、中国同盟会

1兴起:孙中山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1)1894 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提出了“振兴中华”的革命口号。(2)孙中山被迫流亡海外,在日本、檀香山以及美国、欧洲各地,继续宣传革命,发展革命力量。 2发展:

1)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在东京成立同盟会。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了新阶段。 2)三民主义:同盟会宣布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孙中山在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的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纲领是当时(20世纪初)社会历史条件下最完整、最系统的民主革命纲领

二、武昌起义:辛亥年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史称“辛亥革命” 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国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由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临时约法》。《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3、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就这样落入了袁世凯之手。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2)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内容涉及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和倡女权等方面,促成了社会习俗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但是,辛亥革命以同旧势力的妥协而告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最终又失败了。辛亥革命的失败,给中国先进分子以巨大的刺激和深刻的启发,使他们觉悟到必须另谋新的救国救民之路。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1课 20世纪初的国际冲突

一、列强支配下的世界:1、美、日两个非欧洲国家迅速崛起。 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与局部冲突

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1882年形成。 三国协约:法国、俄国、英国,1907年形成。 第12课 大战的爆发与过程 一、萨拉热窝事件与大战的爆发

1、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出访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刺杀了大公夫妇。

2、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最终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俄、德、法、英相继投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二、战争结果与影响

1、一战结束: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第1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 一、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 1、巴黎和会的召开

(1)时间:1919年1月到6月;(2)地点:巴黎凡尔赛宫。

(3)与会国:一战的战胜国; (4)主导国:美国、英国与法国

(5)三巨头及其意图:美国威尔逊提出了“十四点原则”作为“世界和平的纲领,尤为重视国际组织的作用。英国劳合·乔治坚守传统的英国外交思想,在维持英国霸权地位的同时保证大陆力量的均衡。法国克列孟梭主张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确保法国的大陆霸权。 (6)结果:签订《巴黎和约》,其中对德的《凡尔赛和约》为核心。《凡尔赛和约》的内容:第一部分为国际联盟盟约,第二部分是对德和约,对德国实行严惩(a. 关于德国领土问题,b. 关于德国海外殖民地问题,c. 关于限制军备问题,d. 关于赔款问题) (7)影响:形成了战后西方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体系 2、国际联盟:

(1)时间:1920年1月,国际联盟成立

(2)依据:威尔逊“十四点原则”提出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 (3)主要机构:国联大会、理事会、秘书处

(4)宗旨:国际联盟的主要使命是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行为 (5)实质:是英法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6)结果:国联自身力量不足,尤其缺乏对大国的制约力,无法有效维护世界和平。30年代后期,名存实亡。

二、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

1、背景:凡尔赛会议后,欧洲的政治秩序暂时得到稳定。然而在亚太地区,新的政治秩序却仍然没有建立起来。英、美和日本之间的海军军备竞赛日趋激烈。

2、目的:为缓和矛盾,解决亚太问题和裁军问题;3、时间:1921年11月到1922年2月 4、参加国:美、英、日等九国;5、地点:华盛顿 6、成果:

(1)美英法日签订《四国条约》, 终止英日同盟,保证四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权利与和平关系. 有利于美国。它拆散了英日同盟,解除了对美国的威胁,为美国在太平洋地区扩张扫除了障碍。 (2)美、英、日、法、意签订《五国海军协定》规定美、英、日、法、意的海军主力舰总吨位之比为5:5:3:1.75:1.75。该条约提升了美国的海军实力,英国的海上优势开始丧失,日本的海军力量发展受到限制。 (3)九国签订《九国公约》,保证门户开放政策,美国削弱了日本在中国的势力。中国政府提出的取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关税自主等要求却未被采纳。使中国由日本独霸的局面又回复到了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7、影响: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和发展,它通过一系列条约确立了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史称“华盛顿体系。” 三、一战后世界

1、战后英国世界霸权地位的变化

(1)一战后的英国经济——债权国到债务国,经济发展缓慢 (2)一战后的英国殖民体系——英联邦的形成

背景:英国的殖民地和附属国兴起民族解放运动,本土与自治领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剧。殖民体系渐趋瓦解。

过程: 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批准上述决议,英联邦正式形成。 第四单元 1917年俄国革命与苏联的现代化道路 第 14 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十月革命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1917年11月7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进攻信号,工人武装攻击并占领冬宫,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爆发并取得胜利,苏维埃政权在各地纷纷建立。

2、影响: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进程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

它使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突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创了两种社会制度竞争的世界新格局。推动了20世纪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3、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1922年12月底,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四个加盟共和国组成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第六单元 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 第19课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一、社会习俗的变革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内容涉及到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倡女权等方方面面,促成了社会习俗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二、民国初年的政局 1、二次革命

(1)原因:袁世凯为了建立独裁统治,派人暗杀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 (2)时间:1913年,

(3)发动:孙中山号召兴师讨袁,发起反袁的“二次革命”。由于南北武力悬殊,二次革命很快失败,孙中山被迫流亡海外。 2、护国运动

(1)原因: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出卖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

(2)发动:蔡锷在云南首先起兵反袁护国,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护国运动胜利。 第20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背景:民国初年的社会现状与辛亥革命所唤起的希望形成巨大落差,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共和制度不能实现是因为中国缺少对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的批判 二、兴起: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后改名《新青年》 2主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3主要阵地:《新青年》; 三、实践活动

1前期: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独裁和盲从迷信。 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代表: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改革的主张 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鲁迅《狂人日记》把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 后期:俄国十月革命后,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一、五四运动

1、五四运动的时间、原因、结果

(1)时间: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

(2)原因: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人民收回山东的正义要求。

(3)结果:北洋政府被迫罢免亲日派官员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2、五四运动的意义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显示了伟大的力量。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概况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举行,会议最后一天改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大会确定党的名称,党的纲领,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形成了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全国性的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第22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

1、正式形成: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1)大会通过的宣言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政纲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政纲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

(3)意义: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二、北伐战争

1、开始: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出发开始北伐。

北伐军兵分三路:一路指向江西; 一路指向福建;一路指向湖北、湖南;

2、结果: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北伐军先后消灭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挺进到长江流域,从根本上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武汉。 第七单元 中国的土地革命与抗日救亡运动 第23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一、国共合作的破裂,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政变,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2、奉系军阀张学良于12月29日宣布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国家统一。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改定新约运动:

内容:就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等问题,同美英法等国进行谈判,重订新约

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自主地位,但从未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第24课 红色政权的建立 1、南昌起义:1927年,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秋收起义:1927年,毛泽东于9月9日发动了湘赣边秋收起义。

3、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1927年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受挫后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进攻大城市到向农村进军,是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意义的新起点。 4、井冈山会师: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毛泽东任军委书记和党代表,朱德任军长。

这次会师壮大了井冈山根据地的武装力量。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各地起义部队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树立了榜样。

5、1931年11月,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第25课 九一八事变与全国抗日浪潮的兴起

一、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以后东北全境沦陷。 二、二、一二·九运动

过程:北平学生举行抗日游行,反对“华北自治” 影响: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第26课 红军长征 一、长征开始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二、遵义会议

1、时间: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2、内容:

(1)会议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2)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3)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3、意义:

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长征结束:

三大主力红军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第八单元 “大萧条”中的资本主义世界 第27课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 一、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

资本主义世界的生产下降幅度大,危机范围广,失业率高,持续时间长。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

最严重的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

二、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对经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衰退明显,失业率居高不下,民众生活水平大幅降低 对政治:右翼极端主义势力突起

对情绪:对于西方文明的悲观情绪随之蔓延。

对国际格局:充分暴露了世界经济运行的重大缺陷,动摇了“一战”之后国际格局的经济基础,世界进入剧烈动荡的危局中。 第28课 罗斯福新政

一、概念: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的改革调整被称为“罗斯福新政”。 二、历史背景:

1929年经济危机始于美国, 对美国打击最为严重 1933年,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

三、特点:通过国家干预和调控推行反危机措施。 四、新政措施之一:经济措施

新政措施之二:社会保障措施 第29课 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五:主要内容可用“3R ”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y )、救济(Relief )和改革(Reform )。 历史影响:

国内: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并对其他国家也产生了示范效应。

国际:国家干预和调控经济,承担起一定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成为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普

遍的政策取向。

第九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30课 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 一、英法绥靖政策典型:《慕尼黑协定》 时间: 1938年

内容:允许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 性质:是绥靖政策的产物 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时间:1939年8月 主要内容:

双方互不侵犯;一方同他国交战,另一方保持中立;条约有效期为十年;双方有效期为十年;双方划定两国在未来东欧的势力范围。 第31课 战争的爆发与扩大

一、德国突袭波兰: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

二、苏德战争爆发: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宣告了希特勒“闪击战”的破产。

三、珍珠港事件:珍珠港事件揭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第 32 课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1法国败降后:英美靠拢,结成事实上的反法西斯联盟 2 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用于援助反法西斯 3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表态支持苏联,三国正式携手合作 4 1941年8月, 美英发布《大西洋宪章》,美英联合加强(提出保障国际和平与安居乐业、促进一切国家间的经济合作等一系列进步和民主的原则);苏联赞同《宪章》,缔结三国协定; 5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1月1日,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二、主要战场的战略转折

1、太平洋战场:1942年6月,美军取得中途岛海战的胜利。

2、欧洲战场:1942年7月,苏联赢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改变了苏德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局势。

3、北非战场:英军在北非取得阿拉曼战役的胜利。 三、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开罗会议

时间:1943 年11月

参加者:美、英、中三国首脑

内容:发布《开罗宣言》,要求日本归还台湾等所有中国领土。 2、德黑兰会议

时间:1943年12月

参加者:美、英、苏三国首脑

内容:商定双方在欧洲战场与亚洲战场上的分工与责任。 3、诺曼底登录 时间:1944年9月

参加者:美英盟军在法国北部诺曼底登陆

意义: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两个月后,巴黎解放。盟军继续挥师东进,一路凯歌。攻陷莱茵区。 4、苏联胜利进军

与此同时,苏军集中兵力,连续实施10个战略性进攻战役,不仅把德军赶出国境,还协同各国反法西斯力量解放了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等国。 5、德国投降

时间:1945年5月8日

概况:苏军攻克柏林,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 6、日本投降

(1)欧洲战争胜利后,盟军加大对日本的攻势。6月起,美军轰炸日本本土 (2)8月,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

(3)远东苏军向盘踞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日本军队发起进攻 (4)中国军队也全面反攻。

(5)结果: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向美、苏、中、英等同盟国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落下帷幕。 7、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C )

(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惨重的损失。

(2)使国际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德、意、日惨败,英、法削弱,为一个新的国际格局奠定了基础,战后形成了苏美两极体制的国际格局。

(3)使国际政治发生巨大变化:法西斯主义遭到毁灭性打击;欧、亚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力量发展壮大;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空前高涨,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土崩瓦解;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成为战后国际政治的突出主题。

(4)对科技发展和世界经济产生深刻影响:战争末期和战后发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世界得到广泛和迅速的发展,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和一览依赖大大加强。


相关文章

  • 上海高中历史会考整理
  • 高二历史会考基础知识整理第一分册 第一---第五单元(1-15课)基础知识整理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第1课 古代两河流域1.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两河"是.的伊拉克 ...查看


  • 上海高中历史第三分册__知识整理(全)
  • 历史第三册知识整理 第17课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知道: 1.宋朝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北宋长期与辽.西夏以及后起的金等民族政权并立. 2.科举制度的完善:宋朝科举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为防范考官考生徇私舞弊,又创立了 ...查看


  • 上海高中历史第四分册会考知识点全整理
  • 第2课 民族国家的形成 一.君主专制 1. 条件:民族国家形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 2. 地点:法国(法兰西斯一世 王权强盛).英国(伊丽莎白一世) 3. 背景:社会各阶层支持加强王权 ● 封建贵族要维持自身地位 ● 资产阶级渴望资本主 ...查看


  • 上海高中历史书第一分册参考答案
  • 第一分册教学目标和辅助栏目的参考答案 (讨论稿) 第一单元 古代东方 第1课 古代两河流域 一.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知道古代两河流域国家产生的时间和概况: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统一后的社会基本状况. 知道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字是楔形文字, ...查看


  • 做一名勤学善思的中学历史教师
  • 做一名勤学善思的中学历史教师 --上海市高中历史学科德育实训基地个人发展规划 彭浦中学 郝海萍 本人从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已有十三个年头,一直从事高中历史教育,业已从青涩的见习教师成长为有一定经验的中青年教师.在步入三十五岁之际,有幸能成 ...查看


  •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19--26课参考答案
  •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19-26课参考答案 第19课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练习与测评 1.(1)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主张的自由.平等.民主等人权思想和观念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态度. (2)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了一系列革除& ...查看


  • 高中历史第四分册提纲整理(上海教材)
  • 第四分册 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经济上:手工工场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政治上:英法等国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君主专制取代等级君主制,有利于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外关系上:新航路地开辟和西欧海外殖民 ...查看


  • 上海高中历史第六分册 知识整理
  • 第六分册 第1课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知道: 1.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提出改组南京国民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立即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局为重,确定了以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 ...查看


  • 高中历史第六分册整理
  • 第六分册 第1课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西安事变: 背景:1.中日两国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2.中央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通称<八一宣言>),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