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话剧

年轻的话剧

唐吉尔

在世界戏剧两千年的历史上,中国话剧刚刚经历100年的沉浮,自然是年轻的。短短100年的中国话剧从早期文明戏,发展到中国话剧的诞生;从左翼话剧、抗战话剧到战后话剧;挣扎在曲折探索阶段进入新时期话剧;直到现在接受市场考验进入“冬眠期”。

“冬眠期”,不是我在话剧百年的纪念时刻给中国话剧泼冷水,中国话剧的不景气几乎是有目共睹的。剧院闲置、剧团休息、演员拍戏„„这不是所有话剧团体的写照,可大戏不断、小戏连台的团体寥寥无几。话剧舞台的泰山北斗们纷纷转战影视,淘金赚人气。为数不多的捍卫者,也只能从“时尚”、“先锋”、“多媒体”这些领域寻找关注。

为了制作小剧场话剧,我做过一次问卷调查。问卷面向100个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职业背景、不同学历的路人。问卷内容包括:你看过话剧吗?你熟知的话剧明星?你觉得话剧票价应该多少钱?你所知道的中国话剧名剧?如果得到一部话剧的演出信息,会走进剧院吗„„问卷结果也许能说明一些情况。80%的人没有看过话剧;濮存昕是被提及最多的话剧明星,达到30%以上;64%的人认为票价在30-50元能接受;《茶馆》、《雷雨》能被大多数被问卷人答出,也有年轻人能说出《麻花》、《暗恋桃花源》等现代时尚剧;60%以上的人表示有时间愿意去剧院观看话剧。问卷的结果显而易见,人们不了解话剧,作为需求,话剧不是必须的。但是从问卷人的年龄和学习背景我们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为数不多的对话剧有深入了解的人大多为大学毕业生,并且在校观看过学校剧社的表演,有4人甚至参加过剧社表演。假设一下,问卷人都有过大学戏剧社的经历,是否能够改变话剧的尴尬局面?这样的问卷调查也许不具有普遍性,但是至少能为我们做这个假设提供支持。

话剧是戏剧艺术在中国的名称。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通过说话来展现剧情。从事话剧的人大都不喜欢这个称呼。因为话剧艺术所涵盖的不仅仅是演员在封闭的剧场,站在高高的舞台上大呼小叫。它的价值在于给观众带来最近距离的感官刺激,从而达到共鸣。从社会作用来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民族资产阶级革新、抗战、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每一个社会时期,话剧都作为文化急先锋,成为思想传播的途径。那么作为知识分子中最前沿也是最激进的大学生,在话剧发展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在话剧出现之初,大学生一直活跃在话剧领域。1906年冬,部分爱好文艺的中国留日学生在日本东京成立了综合性艺术团——春柳社,以戏剧演出为主。1907年7月,春柳社演出五幕话剧《黑奴吁天录》。这部话剧标志着中国话剧的诞生。校园演剧团遍地开花,南

开新剧团声名远扬。南开的骄子——曹禺,在南开新剧团的经历,为他创作《雷雨》奠定了基础。之后的剧作也大都在大学首先得到检验。抗战时期的学生戏剧表演,通过话剧表达自己的见解,鼓励民众的士气„„随着时代的发展,话剧艺术淡出人们视线的今天,校园话剧依然活跃、精彩。因为校园是一个挑剔而又宽容的土壤,他们对艺术挑剔,但对表现宽容。大学生是个创新而无畏的群体,他们敢于创新,敢于面对。这恐怕是话剧在校园得以保留和发展的原因。

大学戏剧的热,当然不代表主流话剧或者说专业话剧能渡过“冬眠期”。这恐怕要从话剧所处的现状来分析在市场中话剧“冷”的原因。在作用上,话剧被赋予太多文化传播和思想教育的责任,和中国电影一样,题材、主题都是主流的思想,高高在上的艺术让人们望而却步,曲高和寡成为话剧的代名词;在表现形式上,精神商品的消费还不是主流消费,不可复制的表演、一次性的消费方式让品质生活尚未成为主流生活方式的国人选择放弃;多样的文化选择已经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本就属于高端消费品的话剧就更不具备竞争力;从受众群体来说,接受话剧的人群不具备长期消费能力,有长期消费能力的人群,不接受话剧;话剧从业人员的不稳定性,除了剧院,有大批个体表演团体支撑着话剧制作生产,没有稳定的收入,没有规范的运行模式;最后就是话剧本身生产、加工、包装、售卖的过程没有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最终这些原因综合导致了话剧的冷。

那么,大学生戏剧能为中国话剧做点什么吗?能!那就是市场的培养。

话剧振兴的根本就是消费能力和国民素质的提高。能常常买票去看戏是最基础的,如果您每个月要省吃减用存下固定的金额,为的是在晚上到剧院去看一场话剧,恐怕不是特别喜欢的话,还真不如买一件漂亮衣服或者去吃一顿大餐来得实惠。就算话剧表演精彩到非看不可,一次两次还行,长此以往真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这毕竟不像还房贷那么实实在在。每个月的紧巴换来实际的收益是不富足的人能够忍受的。而精神上的享受必然会因为经济原因让步。另一个基础就是素质的提高,再有钱,不好这口,还是不会走进戏院。再次和电影相比较,去电影院看电影能感受到画面声音的震撼,从而达到娱乐神经的作用。那种期待有剧情的,表演的,制作的。是对未知达到破解和证实的快感。而戏剧,除了对未知的快感(新剧目)之外,还有对已知的再演绎的享受。因为老剧目的排演是话剧的重要内容,经典老戏的重演不存在那么多未知性,相反地是一种颠覆、超越的快感。这就要求观众对戏剧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后才能得到享受。当你在选择消费的时候,人愿意尝试未尝试过的事物,但如果因为自身的原因,无法真正充分使用这件物品的时候,您多半会放弃。就好比苹果电脑再好,您不会使用,照样不会买回家做装饰一个道理。

大学生戏剧可以改变这样的情况,大学生是经济建设和发展的生力军,随着大学教育越来越普及,接受大学教育的人口会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那么作为创造财富的主力,也会成为财富占有的主力。经济结构主体向知识型产业转变成为必然趋势,那么大学生走入社会后经济基础和消费能力的相对高水平是必然的。这也就为有能力去消费精神产品解决了根本阻碍。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参加大学生戏剧活动,观看大学剧社表演甚至参加剧社演出。这样的经历是大学生急需的。展现自己的风采,得到他人的认可甚至喝彩是成长过程中难得的历练。这种与话剧直接面对的过程本身就是使艺术素养提高的学习。艺术素养培养的时期处在接受学习新事物能力最旺盛,世界观价值观成型的大学阶段,艺术素养培养的环境处在接受教育,能接触最新前沿文化的大学校园。这样的观念形成是持久的,加以时日,话剧的主要消费群体成熟起来,并源源不断的时候。话剧才有机会走出“冬眠期”,迈向振兴。

很高兴得看到“大学生戏剧节”在话剧百年迎来第七届。这是一个集合全国拥有戏剧团体的大学在一起交流和学习的戏剧展。从第一届到现在的七个年头热爱戏剧的大学生聚集在一起,呈现给大家许多话剧演出,培养出相当人数的戏剧爱好者,并形成了大学生戏剧的固定观众。可以肯定的是这群人在今后的生活中不会忽视话剧的存在。虽然这不能代表大学生戏剧的全貌,但大学生戏剧的生命力足以让我们看到希望。没有必要让“戏剧节”如何专业,更没有理由让“戏剧节”担负如何的重任,因为他们担负不起。只要让他们存在下去,推广开去,让更多的院校进行戏剧团体的建设,让更多大学生接触到戏剧,喜欢上戏剧,参与进戏剧就足矣。

中国话剧还十分年轻,它身处的时代让他失去了在人们心中占有绝对影响的时间和机会,面对如此多元的时代,它的危机不仅仅是处在“冬眠期”。同样,因为中国话剧还十分年轻,我们会给他更多的关注和爱护。把希望寄托在同样年轻的人们身上,中国话剧需要大学生这个充满活力的群体,这个群体把话剧传播给更多年轻人。而大学生也需要话剧这个舞台,去展现自己,充实自己。认识—接受—热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年轻的话剧有足够的时间去等待。失望—等待—收获,是艰苦的过程,我们年轻的话剧有足够的激情去达到。话剧百年给我们一个新的开始,从年轻迈向成熟。

年轻的话剧

唐吉尔

在世界戏剧两千年的历史上,中国话剧刚刚经历100年的沉浮,自然是年轻的。短短100年的中国话剧从早期文明戏,发展到中国话剧的诞生;从左翼话剧、抗战话剧到战后话剧;挣扎在曲折探索阶段进入新时期话剧;直到现在接受市场考验进入“冬眠期”。

“冬眠期”,不是我在话剧百年的纪念时刻给中国话剧泼冷水,中国话剧的不景气几乎是有目共睹的。剧院闲置、剧团休息、演员拍戏„„这不是所有话剧团体的写照,可大戏不断、小戏连台的团体寥寥无几。话剧舞台的泰山北斗们纷纷转战影视,淘金赚人气。为数不多的捍卫者,也只能从“时尚”、“先锋”、“多媒体”这些领域寻找关注。

为了制作小剧场话剧,我做过一次问卷调查。问卷面向100个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职业背景、不同学历的路人。问卷内容包括:你看过话剧吗?你熟知的话剧明星?你觉得话剧票价应该多少钱?你所知道的中国话剧名剧?如果得到一部话剧的演出信息,会走进剧院吗„„问卷结果也许能说明一些情况。80%的人没有看过话剧;濮存昕是被提及最多的话剧明星,达到30%以上;64%的人认为票价在30-50元能接受;《茶馆》、《雷雨》能被大多数被问卷人答出,也有年轻人能说出《麻花》、《暗恋桃花源》等现代时尚剧;60%以上的人表示有时间愿意去剧院观看话剧。问卷的结果显而易见,人们不了解话剧,作为需求,话剧不是必须的。但是从问卷人的年龄和学习背景我们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为数不多的对话剧有深入了解的人大多为大学毕业生,并且在校观看过学校剧社的表演,有4人甚至参加过剧社表演。假设一下,问卷人都有过大学戏剧社的经历,是否能够改变话剧的尴尬局面?这样的问卷调查也许不具有普遍性,但是至少能为我们做这个假设提供支持。

话剧是戏剧艺术在中国的名称。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通过说话来展现剧情。从事话剧的人大都不喜欢这个称呼。因为话剧艺术所涵盖的不仅仅是演员在封闭的剧场,站在高高的舞台上大呼小叫。它的价值在于给观众带来最近距离的感官刺激,从而达到共鸣。从社会作用来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民族资产阶级革新、抗战、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每一个社会时期,话剧都作为文化急先锋,成为思想传播的途径。那么作为知识分子中最前沿也是最激进的大学生,在话剧发展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在话剧出现之初,大学生一直活跃在话剧领域。1906年冬,部分爱好文艺的中国留日学生在日本东京成立了综合性艺术团——春柳社,以戏剧演出为主。1907年7月,春柳社演出五幕话剧《黑奴吁天录》。这部话剧标志着中国话剧的诞生。校园演剧团遍地开花,南

开新剧团声名远扬。南开的骄子——曹禺,在南开新剧团的经历,为他创作《雷雨》奠定了基础。之后的剧作也大都在大学首先得到检验。抗战时期的学生戏剧表演,通过话剧表达自己的见解,鼓励民众的士气„„随着时代的发展,话剧艺术淡出人们视线的今天,校园话剧依然活跃、精彩。因为校园是一个挑剔而又宽容的土壤,他们对艺术挑剔,但对表现宽容。大学生是个创新而无畏的群体,他们敢于创新,敢于面对。这恐怕是话剧在校园得以保留和发展的原因。

大学戏剧的热,当然不代表主流话剧或者说专业话剧能渡过“冬眠期”。这恐怕要从话剧所处的现状来分析在市场中话剧“冷”的原因。在作用上,话剧被赋予太多文化传播和思想教育的责任,和中国电影一样,题材、主题都是主流的思想,高高在上的艺术让人们望而却步,曲高和寡成为话剧的代名词;在表现形式上,精神商品的消费还不是主流消费,不可复制的表演、一次性的消费方式让品质生活尚未成为主流生活方式的国人选择放弃;多样的文化选择已经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本就属于高端消费品的话剧就更不具备竞争力;从受众群体来说,接受话剧的人群不具备长期消费能力,有长期消费能力的人群,不接受话剧;话剧从业人员的不稳定性,除了剧院,有大批个体表演团体支撑着话剧制作生产,没有稳定的收入,没有规范的运行模式;最后就是话剧本身生产、加工、包装、售卖的过程没有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最终这些原因综合导致了话剧的冷。

那么,大学生戏剧能为中国话剧做点什么吗?能!那就是市场的培养。

话剧振兴的根本就是消费能力和国民素质的提高。能常常买票去看戏是最基础的,如果您每个月要省吃减用存下固定的金额,为的是在晚上到剧院去看一场话剧,恐怕不是特别喜欢的话,还真不如买一件漂亮衣服或者去吃一顿大餐来得实惠。就算话剧表演精彩到非看不可,一次两次还行,长此以往真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这毕竟不像还房贷那么实实在在。每个月的紧巴换来实际的收益是不富足的人能够忍受的。而精神上的享受必然会因为经济原因让步。另一个基础就是素质的提高,再有钱,不好这口,还是不会走进戏院。再次和电影相比较,去电影院看电影能感受到画面声音的震撼,从而达到娱乐神经的作用。那种期待有剧情的,表演的,制作的。是对未知达到破解和证实的快感。而戏剧,除了对未知的快感(新剧目)之外,还有对已知的再演绎的享受。因为老剧目的排演是话剧的重要内容,经典老戏的重演不存在那么多未知性,相反地是一种颠覆、超越的快感。这就要求观众对戏剧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后才能得到享受。当你在选择消费的时候,人愿意尝试未尝试过的事物,但如果因为自身的原因,无法真正充分使用这件物品的时候,您多半会放弃。就好比苹果电脑再好,您不会使用,照样不会买回家做装饰一个道理。

大学生戏剧可以改变这样的情况,大学生是经济建设和发展的生力军,随着大学教育越来越普及,接受大学教育的人口会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那么作为创造财富的主力,也会成为财富占有的主力。经济结构主体向知识型产业转变成为必然趋势,那么大学生走入社会后经济基础和消费能力的相对高水平是必然的。这也就为有能力去消费精神产品解决了根本阻碍。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参加大学生戏剧活动,观看大学剧社表演甚至参加剧社演出。这样的经历是大学生急需的。展现自己的风采,得到他人的认可甚至喝彩是成长过程中难得的历练。这种与话剧直接面对的过程本身就是使艺术素养提高的学习。艺术素养培养的时期处在接受学习新事物能力最旺盛,世界观价值观成型的大学阶段,艺术素养培养的环境处在接受教育,能接触最新前沿文化的大学校园。这样的观念形成是持久的,加以时日,话剧的主要消费群体成熟起来,并源源不断的时候。话剧才有机会走出“冬眠期”,迈向振兴。

很高兴得看到“大学生戏剧节”在话剧百年迎来第七届。这是一个集合全国拥有戏剧团体的大学在一起交流和学习的戏剧展。从第一届到现在的七个年头热爱戏剧的大学生聚集在一起,呈现给大家许多话剧演出,培养出相当人数的戏剧爱好者,并形成了大学生戏剧的固定观众。可以肯定的是这群人在今后的生活中不会忽视话剧的存在。虽然这不能代表大学生戏剧的全貌,但大学生戏剧的生命力足以让我们看到希望。没有必要让“戏剧节”如何专业,更没有理由让“戏剧节”担负如何的重任,因为他们担负不起。只要让他们存在下去,推广开去,让更多的院校进行戏剧团体的建设,让更多大学生接触到戏剧,喜欢上戏剧,参与进戏剧就足矣。

中国话剧还十分年轻,它身处的时代让他失去了在人们心中占有绝对影响的时间和机会,面对如此多元的时代,它的危机不仅仅是处在“冬眠期”。同样,因为中国话剧还十分年轻,我们会给他更多的关注和爱护。把希望寄托在同样年轻的人们身上,中国话剧需要大学生这个充满活力的群体,这个群体把话剧传播给更多年轻人。而大学生也需要话剧这个舞台,去展现自己,充实自己。认识—接受—热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年轻的话剧有足够的时间去等待。失望—等待—收获,是艰苦的过程,我们年轻的话剧有足够的激情去达到。话剧百年给我们一个新的开始,从年轻迈向成熟。


相关文章

  • [晃晃悠悠]和[在床上] 贺岁话剧目标锁定年轻人
  • "贺岁档期"的上海话剧舞台不约而同地打起了"成长牌".<晃晃悠悠>和<在床上>将于本周分别在兰心大戏院与话剧艺术中心上演.虽然分别来自北京和上海,但是一部讲述大学生活一部描写居 ...查看


  • 天津市话剧市场调研报告
  • 第11届"挑战杯" 天津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天津音乐学院作品 天津市话剧市场现状调研报告 目录 内容摘要------------------------2 第一章 序言--------------------- ...查看


  • 趁着我们还年轻
  • 趁着我们还年轻(2006-06-10 13:23:54) 转载 分类: [C][徐小平专栏] 也可以尝试很多很多具体的实践活动.正是这些幼稚的.冲动的.不切实际的.有时甚至是狂妄可笑的幻想和尝试,将播下你人生大树的种子,为你生命的旷野,预订 ...查看


  • "开心麻花"是如何拧成的
  • 开心麻花于2003年首创"贺岁舞台剧"概念,并在此后10年时间里,陆续推出了21部舞台剧,剧剧成为京城文化热点.开心麻花系列舞台剧在北京及全国中心城市上演超过2000场,为百余万观众带来了无限欢乐.现在,开心麻花已经成为 ...查看


  • 话剧演员主要作品(上)
  • 长春话剧院话剧表演艺术家作品目录 (1952-1967年) 吴飞:院长.功勋导演 导演作品:<家> <枪> <早晨> <雪山朝阳> <敢想敢做的人> <尤利乌斯,伏契克> ...查看


  • 春晚赢家开心麻花:话剧商业化的10年探索之路!
  • 看开心麻花的喜剧,变得像和老朋友聚会一样自然.熟悉. (对如何生产高质量的原创作品,刘洪涛对i黑马的回答是:我们经常强调开心麻花是一个团队,因此所有的作品都是团队碰撞出来的.比如说,编剧最初会提出一个创意,就是一个想法.想法抛出来之后,我们 ...查看


  • 故事和故事周边
  • 讲一个好故事和讲好一个故事,是话剧艺术魅力所在,却不是所有剧作家和导演能够完成的任务.好故事难得,讲好一个故事亦属不易.因为"每一出好戏都是在三个层次上同时运作:剧本.潜台词以及演员的相互作用. "[1]一个好故事对于情 ...查看


  • 张爸的话剧
  • 10月29日至11月16日,在北京先锋剧场,张爸这个可爱的韩国老人每晚都要把自己的脸上.手上贴满了毛,坐在轮椅上,努力地用中文讲述着改编自卡夫卡原著小说<致某科学院的报告>的独幕剧<猿猴彼得的完美生活>.这是第二届北 ...查看


  • 第七届社团文化节闭幕式主持词
  • 2010年第七届社团文化节闭幕式暨颁奖晚会主持稿 开场白 A:尊敬的各位领导 B: 各位来宾 C: 亲爱的老师们 D: 同学们,大家 合:晚上好! A 逢秋冬之交,长江之滨,我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 B: 看华灯初上,群英荟萃,我们携手共进.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