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等效系统法原理计算变刚度梁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00年第1期            总第159期

运用等效系统法原理计算变刚度梁

杨建伟1 孟 晓2

(1. 邳州市建筑设计院, 江苏 邳州 221300;2. 盐城工学院建筑工程系, 江苏 盐城 224003)

[提 要]等效系统法是将变刚度梁用等刚度梁代替, 线。若由已知的变刚度梁得到了一个等效系统, [关键词]等效系统法;  变刚度梁;  计算

[中图分类号]T U323. 3  [文献标识码]A ]-0012-03

  一、E 1I 1的梁来代替, 挠曲线。若由一已知的变刚度梁得到了一个等效系统, 就可用等效系统对原结构进行计算。

弹性曲线的一般微分方程为

M 2=-E x I x d x

2

即     M e =M x /f (x ) (6)

上式说明, 一个变刚度E x I x 的梁总是存在一个等刚度

E 1I 1的等效系统, 它的边界条件与长度是和变刚度梁相同,

而在任意截面上的弯矩等于式(6) , 所以等刚度E 1I 1的等效系统的弯矩图可由式(6) 确定。

假设M (x ) 和f (x ) 可以算出, 则可由式(6) 算出M e 。等效系统的剪力Q e 和作用荷载可由下列二式确定:

(1)

积分二次得

y =∫(-d x ) d x +C 1∫d x +C 2

E x I x

(2)

() ()

(7) M e =

d x d x f (x ) 2(Q e ) =-() (8) q e =

d x d x 2f (x )

由于参考刚度值是可以任意选择的, 所以一个已知的变Q e =

式中, C 1和C 2是积分常数, 可根据变刚度梁的边界条件来确定。

构件的变刚度E x I x 可以表达如下:

E x I x =E 1I 1f (x )

刚度梁可以得到任意数目的等效系统。若f (x ) =1, 则E x I x

=E 1I 1, 即等效系统的刚度等于原结构的刚度。

(3)

  二、利用等效系统法原理计算变刚度静定

式中:E 1I 1是刚度E x I x 的一个任意参考值;f (x ) 是x 的函数, 代表E x I x 对参考值E 1I 1的变化规律。

把式(3) 代入式(2) 得

(4) ∫[-() d x ]dx +C ′d x +C 21∫E 1I 1f x

关于等刚度E 1I 1的梁, 其长度和轴的参考系数等于式

梁的位移

1. 变刚度静定梁的支座反力、内力, 与它的材料性质、  

截面大小无关, 其值可由静力平衡条件求出。

2. 变刚度静定梁的位移, 是指工程结构上经常遇到的材

y =

料相同、截面惯矩变化的静定梁的位移。其值可利用等效系统法原理计算出。

用实例加以说明, 见例一。

3. 等效系统近似法的计算步骤和过程

(4) 代表的梁, 它的弹性曲线y e 是

y e =

E 1I 1

∫(-∫M e d x ) d x +C ′d x +C ′1∫2(5)

式中:M e 为等刚度E 1I 1的梁在x 处的弯矩; C ′C ′1、2为积分常数。

式(4) 和式(5) 代表的弹性曲线是相同的, 且二构件的长度及边界条件也是相同的, 所以

C 1=C ′1, C 2=C ′2, 则有

M ∫[-() d x ]dx =∫(-∫M e d x ) d x

f x

必须指出, 上面讨论的用等效系统法求变刚度梁的位移是指刚度的变化与荷载的变化都可表示为x 的函数时才能进行。但是, 有时虽然刚度的变化与荷载的变化都可以表示为x 的函数, 但计算相当复杂; 或者刚度的变化、荷载的变化都不能表示为x 的函数, 这时可根据M e 的形状近似地用直

) , 这样就使计算得到了线段长度ΔS n 来逼近(n =1,2,3, …

简化。现以图1a 所示结构来说明等效系统近似法的计算步

12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00年第1期            总第159期

2

1

骤和过程。

  (1) 选择一个刚度参考值E 1I 1沿构件长度上有足够数量的横截面计算f (x ) =

的值, 刚度函数图示于图1b 。E 1I 1

图3

δ式中:θ′′——采用等效系统的基本结构中, 由荷载A 、A —

产生的转角和挠度

θδ″″——采用等效系统的基本结构中, 由多余未知量A 、A —

R A 产生的转角和挠角

(2) 计算实际弯矩M 2, 并绘成M 图示于图1c 。(3) 将M e 值除以f (x ) 的相应值, 得等效系统的弯矩M e =M x /f (x ) , 如图1d 所示的实线部分。

(4) 根据M e 的形式可近似地用直线段长度ΔS n 来逼近(n =1,2,3, …) , 如图1d 所示的虚线部分。ΔS n 不一定要等

θδ ——采用等效系统的基本结构中, 由多余未知A 、A —

量M A 产生的转角和挠度

解方程(9) , 即可求出多余未知量M A 、R A 。从而可由静力平衡条件求出任一截面的内力和支座反力。

2. 用实例加以说明, 见例三。

[例一] 求图3a 所示的固端悬臂梁任意点的挠度和转

长, 最佳的近似段数目是依赖于M e 图的形式。通常合理地选择3~5段已足够了。

(5) 应用共轭梁法求出位移。

角。A 截面的惯矩是I 1, B 截面的惯矩为I b , 惯矩的变化规律近似地表达为

2

I b /I 1(x ) =1+(n -1) (1-x /l )

用实例加以说明, 见例二。

  三、利用等效系统法原理计算变刚度超静

I 1(x ) =I b f (x )   式中 n =I b /I 1

定梁的内力

  1. 计算过程与步骤

以图2a 所示超静定梁加以说明。

刚度变化f (x ) =E x I x /E 1I 2, 如图2b 所示, 基本结构如图

2c 所示。

f (x ) =1/[1+(n -1) (1-x/l ) 2]

变刚度梁任意点x 的弯矩M x =-Px , 等刚度EI b 的等效系统弯矩(图3b )

2

M e =M x /f (x ) =-P x[1+(n -1) (1-x /l ) ]等效系统的

共轭梁如图3c 所示。

任意点挠度

f a =∫0

ξl

变刚度梁任意x 的弯矩为M 2, 则等刚度E 1I 1梁的等效系统弯矩为M e =M x /f (x ) 。式中, M x 为基本结构由荷载和多余未知量M A 、R A 共同产生的弯矩。M e =(M p +M A +

R A x ) /f (x )

d x EI b

==

ξl 2

) 2]dx ∫0x [1+(n -1) (1-EI b l 为此, 采用等效系统法原理, 根据A 点的变形条件求多余未知量M A 、R A 。

θ′″ A =θA +θA +θA =0

变形条件:

δ′″ A =δA +δA +δA =0

(9)

3345

) ][10ξ+(n -1) (10ξ-15ξ+6ξ

30EI b

ξ=a /l (0≤ξ≤式中 1) , A 点的挠度(ξ=1)

f a =[10+(n -1) (10×1-15×1+6×1) ]

30EI b

3

13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00年第1期            总第159期

3(1+)   =

3n EI 110

x =150cm   M e3=-2025/(4EI 1) =-506N ・cm/EI 1

任意点转角

ξl θa =∫0

用共轭梁法求A 点位移。共轭梁示于图4e 。

2

2234

) ]d x [6ξ+(n -1) (6ξ-8ξ+3ξ

EI b 12EI b

2

  f A =[0.5×30×50. 5×2/3+50. 5×50×50×(30+

50/2) +0. 5×171. 5×50×(30+100×2/3) +222×70×(80+70/2) +0. 5×70×284×(80+70×2/3) ]=3. 48×106/EI 1

A 点转角(ξ=1)

θ[6+(n -1) (6×1-8×1+3×

1) ]a =12EI b

θ30×50. 5+0. 5(50+222) ×50+0. 5×(222+A =[0.5×

506) ×70]=3. 297×104/EI 1

[例三] 作图5a 所示变截面连续梁的弯矩图。截面为

=

(1+) 2n EI 16

2

[例二]试用等效系统近似求出图4a 所示的固端悬臂梁

矩形。

解:刚度变化图示于图5b , 基本结构示于图5c , 分离的实际弯矩图示于图5d , M e =M x /f (x ) 示于图5e 。A 点的变形条件为δ′″A =δA +δA =0

δ式中 ——由多余未知力R A 在等效系统的基本结′A —

构中产生的挠度

δ——由荷载在等效系统的基本结构中产生的″A —挠度。

δ采用等效系统, 应用共轭梁法求δ′″A 、A 。共轭梁示于图5f 。

2

δ′R A ×l /EI 1A =(71. 4958/256) ・3δ″A =0. 545ql /16EI 1

自由端的挠度和转角。刚度变化如图4b 所示。

根据A 点的变形条件求多余未知力。

71. 4958/256・R A ×l 2/EI 1+0. 545ql 3/16EI 1=0

图4

解:作弯矩图(见图4c )    M x =-0. 5qx 2

x =30cm   M 1=0. 5×0. 18×30=-81N ・cm x =80cm   M 2=0. 5×0. 18×80=-576N ・cm x =150cm   M 3=0. 5×0. 18×80=-2025N ・cm

222

) R A =-0. 12ql (↓

求出支座反力R A 后, 可按静力平衡条件求弯矩。弯矩图示于5g 。

[参考文献]

[1]孙训方等. 材料力学(上册) M. 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 291~302

[收稿日期]1999-10-24

作M e 图(图4d )

x =30cm   M e1=-81(1. 6EI 1) =-50. 5N ・cm/EI 1x =80cm   M e2=-576/(2. 6EI 1) =-222N ・cm/EI 1

14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00年第1期            总第159期

运用等效系统法原理计算变刚度梁

杨建伟1 孟 晓2

(1. 邳州市建筑设计院, 江苏 邳州 221300;2. 盐城工学院建筑工程系, 江苏 盐城 224003)

[提 要]等效系统法是将变刚度梁用等刚度梁代替, 线。若由已知的变刚度梁得到了一个等效系统, [关键词]等效系统法;  变刚度梁;  计算

[中图分类号]T U323. 3  [文献标识码]A ]-0012-03

  一、E 1I 1的梁来代替, 挠曲线。若由一已知的变刚度梁得到了一个等效系统, 就可用等效系统对原结构进行计算。

弹性曲线的一般微分方程为

M 2=-E x I x d x

2

即     M e =M x /f (x ) (6)

上式说明, 一个变刚度E x I x 的梁总是存在一个等刚度

E 1I 1的等效系统, 它的边界条件与长度是和变刚度梁相同,

而在任意截面上的弯矩等于式(6) , 所以等刚度E 1I 1的等效系统的弯矩图可由式(6) 确定。

假设M (x ) 和f (x ) 可以算出, 则可由式(6) 算出M e 。等效系统的剪力Q e 和作用荷载可由下列二式确定:

(1)

积分二次得

y =∫(-d x ) d x +C 1∫d x +C 2

E x I x

(2)

() ()

(7) M e =

d x d x f (x ) 2(Q e ) =-() (8) q e =

d x d x 2f (x )

由于参考刚度值是可以任意选择的, 所以一个已知的变Q e =

式中, C 1和C 2是积分常数, 可根据变刚度梁的边界条件来确定。

构件的变刚度E x I x 可以表达如下:

E x I x =E 1I 1f (x )

刚度梁可以得到任意数目的等效系统。若f (x ) =1, 则E x I x

=E 1I 1, 即等效系统的刚度等于原结构的刚度。

(3)

  二、利用等效系统法原理计算变刚度静定

式中:E 1I 1是刚度E x I x 的一个任意参考值;f (x ) 是x 的函数, 代表E x I x 对参考值E 1I 1的变化规律。

把式(3) 代入式(2) 得

(4) ∫[-() d x ]dx +C ′d x +C 21∫E 1I 1f x

关于等刚度E 1I 1的梁, 其长度和轴的参考系数等于式

梁的位移

1. 变刚度静定梁的支座反力、内力, 与它的材料性质、  

截面大小无关, 其值可由静力平衡条件求出。

2. 变刚度静定梁的位移, 是指工程结构上经常遇到的材

y =

料相同、截面惯矩变化的静定梁的位移。其值可利用等效系统法原理计算出。

用实例加以说明, 见例一。

3. 等效系统近似法的计算步骤和过程

(4) 代表的梁, 它的弹性曲线y e 是

y e =

E 1I 1

∫(-∫M e d x ) d x +C ′d x +C ′1∫2(5)

式中:M e 为等刚度E 1I 1的梁在x 处的弯矩; C ′C ′1、2为积分常数。

式(4) 和式(5) 代表的弹性曲线是相同的, 且二构件的长度及边界条件也是相同的, 所以

C 1=C ′1, C 2=C ′2, 则有

M ∫[-() d x ]dx =∫(-∫M e d x ) d x

f x

必须指出, 上面讨论的用等效系统法求变刚度梁的位移是指刚度的变化与荷载的变化都可表示为x 的函数时才能进行。但是, 有时虽然刚度的变化与荷载的变化都可以表示为x 的函数, 但计算相当复杂; 或者刚度的变化、荷载的变化都不能表示为x 的函数, 这时可根据M e 的形状近似地用直

) , 这样就使计算得到了线段长度ΔS n 来逼近(n =1,2,3, …

简化。现以图1a 所示结构来说明等效系统近似法的计算步

12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00年第1期            总第159期

2

1

骤和过程。

  (1) 选择一个刚度参考值E 1I 1沿构件长度上有足够数量的横截面计算f (x ) =

的值, 刚度函数图示于图1b 。E 1I 1

图3

δ式中:θ′′——采用等效系统的基本结构中, 由荷载A 、A —

产生的转角和挠度

θδ″″——采用等效系统的基本结构中, 由多余未知量A 、A —

R A 产生的转角和挠角

(2) 计算实际弯矩M 2, 并绘成M 图示于图1c 。(3) 将M e 值除以f (x ) 的相应值, 得等效系统的弯矩M e =M x /f (x ) , 如图1d 所示的实线部分。

(4) 根据M e 的形式可近似地用直线段长度ΔS n 来逼近(n =1,2,3, …) , 如图1d 所示的虚线部分。ΔS n 不一定要等

θδ ——采用等效系统的基本结构中, 由多余未知A 、A —

量M A 产生的转角和挠度

解方程(9) , 即可求出多余未知量M A 、R A 。从而可由静力平衡条件求出任一截面的内力和支座反力。

2. 用实例加以说明, 见例三。

[例一] 求图3a 所示的固端悬臂梁任意点的挠度和转

长, 最佳的近似段数目是依赖于M e 图的形式。通常合理地选择3~5段已足够了。

(5) 应用共轭梁法求出位移。

角。A 截面的惯矩是I 1, B 截面的惯矩为I b , 惯矩的变化规律近似地表达为

2

I b /I 1(x ) =1+(n -1) (1-x /l )

用实例加以说明, 见例二。

  三、利用等效系统法原理计算变刚度超静

I 1(x ) =I b f (x )   式中 n =I b /I 1

定梁的内力

  1. 计算过程与步骤

以图2a 所示超静定梁加以说明。

刚度变化f (x ) =E x I x /E 1I 2, 如图2b 所示, 基本结构如图

2c 所示。

f (x ) =1/[1+(n -1) (1-x/l ) 2]

变刚度梁任意点x 的弯矩M x =-Px , 等刚度EI b 的等效系统弯矩(图3b )

2

M e =M x /f (x ) =-P x[1+(n -1) (1-x /l ) ]等效系统的

共轭梁如图3c 所示。

任意点挠度

f a =∫0

ξl

变刚度梁任意x 的弯矩为M 2, 则等刚度E 1I 1梁的等效系统弯矩为M e =M x /f (x ) 。式中, M x 为基本结构由荷载和多余未知量M A 、R A 共同产生的弯矩。M e =(M p +M A +

R A x ) /f (x )

d x EI b

==

ξl 2

) 2]dx ∫0x [1+(n -1) (1-EI b l 为此, 采用等效系统法原理, 根据A 点的变形条件求多余未知量M A 、R A 。

θ′″ A =θA +θA +θA =0

变形条件:

δ′″ A =δA +δA +δA =0

(9)

3345

) ][10ξ+(n -1) (10ξ-15ξ+6ξ

30EI b

ξ=a /l (0≤ξ≤式中 1) , A 点的挠度(ξ=1)

f a =[10+(n -1) (10×1-15×1+6×1) ]

30EI b

3

13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00年第1期            总第159期

3(1+)   =

3n EI 110

x =150cm   M e3=-2025/(4EI 1) =-506N ・cm/EI 1

任意点转角

ξl θa =∫0

用共轭梁法求A 点位移。共轭梁示于图4e 。

2

2234

) ]d x [6ξ+(n -1) (6ξ-8ξ+3ξ

EI b 12EI b

2

  f A =[0.5×30×50. 5×2/3+50. 5×50×50×(30+

50/2) +0. 5×171. 5×50×(30+100×2/3) +222×70×(80+70/2) +0. 5×70×284×(80+70×2/3) ]=3. 48×106/EI 1

A 点转角(ξ=1)

θ[6+(n -1) (6×1-8×1+3×

1) ]a =12EI b

θ30×50. 5+0. 5(50+222) ×50+0. 5×(222+A =[0.5×

506) ×70]=3. 297×104/EI 1

[例三] 作图5a 所示变截面连续梁的弯矩图。截面为

=

(1+) 2n EI 16

2

[例二]试用等效系统近似求出图4a 所示的固端悬臂梁

矩形。

解:刚度变化图示于图5b , 基本结构示于图5c , 分离的实际弯矩图示于图5d , M e =M x /f (x ) 示于图5e 。A 点的变形条件为δ′″A =δA +δA =0

δ式中 ——由多余未知力R A 在等效系统的基本结′A —

构中产生的挠度

δ——由荷载在等效系统的基本结构中产生的″A —挠度。

δ采用等效系统, 应用共轭梁法求δ′″A 、A 。共轭梁示于图5f 。

2

δ′R A ×l /EI 1A =(71. 4958/256) ・3δ″A =0. 545ql /16EI 1

自由端的挠度和转角。刚度变化如图4b 所示。

根据A 点的变形条件求多余未知力。

71. 4958/256・R A ×l 2/EI 1+0. 545ql 3/16EI 1=0

图4

解:作弯矩图(见图4c )    M x =-0. 5qx 2

x =30cm   M 1=0. 5×0. 18×30=-81N ・cm x =80cm   M 2=0. 5×0. 18×80=-576N ・cm x =150cm   M 3=0. 5×0. 18×80=-2025N ・cm

222

) R A =-0. 12ql (↓

求出支座反力R A 后, 可按静力平衡条件求弯矩。弯矩图示于5g 。

[参考文献]

[1]孙训方等. 材料力学(上册) M. 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 291~302

[收稿日期]1999-10-24

作M e 图(图4d )

x =30cm   M e1=-81(1. 6EI 1) =-50. 5N ・cm/EI 1x =80cm   M e2=-576/(2. 6EI 1) =-222N ・cm/EI 1

14


相关文章

  • 结构动力学填空简答
  • 一.填空题 1.消能减震技术包括:速度相关型消能减震装置,位移相关型消能减震装置,其他相关型消能减震装置 2.调频减震技术包括:有调谐质量阻尼器(TMD)和调谐液体阻尼器(TLD) .调谐液柱式阻尼器(TLCD) 振动控制系统 3.地震动三 ...查看


  • 某换热器膨胀节设计和有限元分析
  • 学号[1**********]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作 者 届 别 院 别 专 业指导教师 职 称 完成时间 2011年5月20日 摘 要 本文应用ANSYS 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某一台带三层Ω型膨胀节的换热器进行了有限元分析. 本课题 ...查看


  • 建筑力学作业答案
  • 第一章 静力学基本知识 小结 1)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 (a)平衡物体相对于地球保持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b)刚体是在任何外力作用下,大小和形状保持不变的物体. (c)力是物体间相互的机械作用,这种作用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外效应) ...查看


  • 结构减隔震产品样本 56P
  • 桥梁结构减隔震产品 客户导向 服务创造价值以人为本 品质成就未来 Liuzhou Orient Engineering Rubber Products Co.,Ltd.柳州东方工程橡胶制品有限公司 No.5 Jila Road, Liuzh ...查看


  • 传递函数2doc
  • 传递函数:对于线性系统,设其输入量为,输出量为,则它的传递函数,是指初始条件为零时,输出量的拉氏变换对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即 泛函:对于某一类函数y(·) 中的每一个函数y (x),变量J 都有一个值与之相对应,那么变量J 称作依赖于函数 ...查看


  • 机电一体化_
  • 1.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指包括技术基础.技术原理在内的.使机电一体化系统得以实现.使用和发展的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有机电一体化产品和机电一体化生产系统. 2.机电一体化产品是指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产品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新一代产品或设备:机电 ...查看


  • [弹性力学及有限元]教学大纲
  • <弹性力学及有限元>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5125004 总学时:40学时(讲课32学时,上机8学时) 总学分:2.5学分 课程类别:必修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专业(本科) 预修要求: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 课程的性 ...查看


  • 两岔口隧道新奥法施工过程模拟原理及ⅲ级围岩施工方法
  • 两岔口隧道新奥法施工过程模拟原理及Ⅲ级围岩施 工方法 摘要:通过湖南两岔口公路隧道施工实例,介绍了新奥法原理及Ⅲ级围岩根据新奥法原理采用的具体施工 方法 ,同时介绍了两岔口隧道施工过程模拟的原理. 关键词:两岔口隧道: 新奥法: 施工过程模 ...查看


  • 输电线舞动的有限元分析及边界条件
  • 第14卷 V01.14 第2期 No.2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ofChongqingElectricPowerCollege 2009年6月 Jun.2009 输电线舞动的有限元分析及边界条件 陈仁全1.一,张占龙1,丁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