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药学2011年3月第9卷第3期CentralsouthPhnllacy.March2011,VoL9N0.3
deIiveryin
a
wate—I}dlnⅡcroemulsion[J].
Internationa王h“vooral
absorption
study[J].Intemational
Jou咖l
of
JounlalofPhammceutics,2000,199(1):17—28.Phamaceutics。2008。362(1—2):16—19.
[27]RaosⅥ之,shaoJ.Self-nano锄ulsifying
[J].
International
drugdelivery
system[29]RaosVR,AgarWalP,s11ao
J.Self-删10棚ulsifyillgdrug把
Joun协lof
(SNEDI)S)fororaldeliveryofproteindrugsLdeveloprrlent
Fbnnulation
liverysystems(SNEDI)s)fororaldeliveryofproteindrugsII.In“trotransport
Joumal
of
Pha册ceutics,
de_
study[J].Intemational
Phnm—
2008,362(1—2):2—9.ceutics。2008,362(1_2):10一15.
[勰]RaosⅥt。YajurvediK。shaoJ.Self_Ilano锄ulsifyingdrug
(收稿日期:201l-01—10;修回日期:2011-02—10)
liverysystem(SNEDDS)fororaldeliveryofproteindrugsIIL
黄芩苷的药动学研究进展
张琪,陈忻。(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北京100069)
关键词:黄芩苷;药动学;生物利用度中图分类号:R96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2981(2011)03一0209一04
doi:lo.3969/j.issm1672—2981.20¨.03.016
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Sfwz缸砌幻一
缸口z删5毋C韧rgi)的根,主要含黄芩苷(baicalin)、黄芩
素(baicalein)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黄芩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用于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血、衄血,泻痢、黄疸、胎动不安、痈肿疮毒、高血压头痛。其主要有效成分黄芩苷有抑菌、清热、降压、镇静、利尿、利胆、抗炎、抗变态反应等活性,在肝炎、艾滋病、癌症等方面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Llj。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有40余种制剂均含有黄芩或黄芩苷。黄芩苷是黄芩及其制剂的主要质量控制指标,也是服药后体内浓度的控制指标。文献报道,因黄芩苷脂溶性、水溶性差等原因造成其在体内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药效不稳定,从而限制了临床的应用『2]。为提高黄芩苷的生物利用度,开发新的黄芩制剂,黄芩苷的药动学研究一直是受到较多关注的课题。本文综合分析了近10年黄芩苷药物动力学的研究进展并综述如下。l黄芩苷单一成分给药的药动学研究
李新中等[3一研究比较r家兔脑水肿前后,黄芩苷药动学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静脉注射黄芩苷后。其在家兔体内快速分布,代谢过程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其分布相半衰期为数十分钟,而消除相半衰期达2h。经百日咳菌液感染致脑水肿的家兔,其对照组与脑水肿模型组黄芩苷的£・/z口分别为o.12和o.22h;£l/2B分别为2.38和2.56h;砜分别为
1.01和1.41L・kg~;CL分别为1.84和1.87L・h~。
芩苷在脑水肿模型中能较易透过血脑屏障,通过测定脑脊液中黄芩苷含昔证明,其在脑脊液中代谢速率较血浆慢,半衰期平均要长14%,达峰时间明显滞后于血浆达峰时间,何心等【5一也得到非常相似的结果。这些结果表明静脉给予黄芩苷,其代谢消除较快,维持有效血药浓度的时间短。
黄芩苷口服给药表现出的药物动力学特点与静脉给药差距非常明显,口服给药代谢速率较静脉途径慢,生物半衰期也较长。
龚明涛等【6]研究了大鼠灌胃黄芩苷及其苷元黄芩素后的体内药动学特征,发现灌胃黄芩苷后大鼠体内的黄芩苷血药浓度一经时曲线具有典型的双峰现象,推测是因为黄芩苷在胃及十二指肠上部为分子状态,在这些部位易于吸收,故在
10
Tnjn左右快速出现第1个峰;而黄芩苷在小肠消化液中呈
离子状态,难于透过生物膜,故血药浓度逐渐下降;当其到达回盲部和结肠部位后,在肠道菌群水解作用下生成黄芩素被吸收。然后在肠黏膜细胞内复原为黄芩苷,于是在3h左右出现第2个峰。若采取结肠给药[7],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未出现双峰现象。且生物利用度较高。由此推断第2个峰是由药物在结肠吸收所致。黄芩苷结肠给药后相对生物利用度为灌胃的108.4%,为十二指肠给药的81.2%,表明结肠是黄芩苷在大鼠肠道的主要吸收部位。另有研究也证明L鲫j:黄芩苷口服后在胃肠道的吸收主要是在胃肠道菌群p葡萄糖醛酸苷酶作用下转化为其苷元黄芩素被吸收,黄芩素被吸收
后在肠黏膜中的I肼(}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作用下又转化为
黄芩苷后吸收入血。刘太明等“叩采用大鼠在体胃、肠吸收模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胃、肠循环液中药物的含量,
脑水肿家兔的分布相半衰期延长,认为这些差异可能与家兔脑水肿时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加有关。另有研究也报道L4。黄
作者简介:张琪,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药防治脑血管疾病的研究。1’el:15901119086,E-n诅il:castleqiz@163.cofn
*通讯作者;陈忻,女,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药防治帕金森病的研究。Tel:(010)83911635,E.r陋il:chenxin4283@
126.00r11
CentralS0uth
Phamlacy.March2011,V01.9No.3中南药学2011年3月第9卷第3期
研究发现,黄芩苷在胃、小肠及结肠中的每小时吸收率分别为8.05%、一O.94%、2.32%,表明黄芩苷在胃和结肠中有一定程度的吸收,在小肠基本不吸收。进一步研究发现flq:①以黄芩苷供试液循环时,其在结扎胆管时的吸收速率常数大于不结扎朋管时的吸收速率常数,提示胆汁可能分泌黄芩苷;②结扎胆管以黄芩苷供试液循环时,黄芩苷减少,同时黄芩素增加,说明黄芩苷转化为黄芩素,此结果再次证明了黄芩苷存在肠内菌群代谢【l引。由于参与代谢的菌群为厌氧菌群,多分布于盲肠和结肠,预测在盲肠和结肠段黄芩苷向黄芩素的转化可能会更为彻底和迅速。
王弘等L13]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芩苷人血浆蛋白结合率,结果表明为高度结合(>80%)。黄芩苷在小鼠肺匀浆、小鼠肝匀浆、小鼠血浆和小牛血清中不稳定[1“,在大鼠胃、离体小肠上的吸收情况[坫]:①pH越小,黄芩苷的油/水分配系数值越高,绝大部分呈分子型存在,其胃吸收率,小肠吸收率与油/水分配系数之间有良好的半对数关系,由此证实黄芩苷主要以非离子型吸收。②离体胃吸收实验中,在酸性下吸收百分率最大。大鼠离体小肠吸收实验中,黄芩苷吸收速率常数随pH增大而减少;吸收半衰期亦随之延长,1h吸收率降低。显然上述结果是由其弱酸性决定的。
毛风斐等[161对黄芩苷原料及注射剂、口服剂等用聚酰胺柱层析分离及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给药后人体尿药含量。药动学数据显示:肌内注射与口服给药比较,前者吸收快
(0.4
h即达尿药速度高峰),生物利用度也较大(89.27%),
而口服给药吸收缓慢(7~16h才达高峰),生物利用度也低(22%~36%)。黄芩苷肌内注射给药平均fl/2为o.62h,在体内消除甚快。龚明涛等[61的研究显示黄芩苷经肝门静脉、灌胃、十二指肠和结肠给药后的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23.2土25.3)%、(23.67±2.70)%、(31.58±2.42)%和(25.64±3.01)%,表明黄芩苷无肝脏首过效应,推断肝脏首过效应不是黄芩苷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的原因,而胃肠道则是黄芩苷口服牛物利用度的屏障所在。2复方给药对黄芩苷体内药动学的影响
阴健等[17-对黄芩苷及其在清开灵注射液中的药物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复方配伍对黄芩苷的体内排泄未产生明显影响。单独静脉注射黄芩苷,其体内过程符合三室模型,当给予清开灵注射液后,黄芩苷的体内过程变成二室模型,认为是由于清开灵注射液中桅子、胆酸影响了黄芩苷的体内过程,但在两种情况下的统计矩参数无明显变化。②口服黄芩苷的血药浓度曲线呈多峰现象。且血药浓度很低,其生物利用度仅为8.34%,说明黄芩苷吸收较差,建
议采用非口服给药,提高疗效。
张志荣等呻191研究了银黄冲剂中黄芩苷代谢动力学规律,结果表明在家兔体内或大鼠体内,黄芩苷的代谢均符合二室药动学模型,与单独用黄芩苷基本相符,说明黄芩苷在体内的代谢基本不受银黄复方中其他成分的影响。
王雪峰等[2们研究了小柴胡汤中黄芩苷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发现灌胃给药后,黄芩苷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符合二室动物模型,说明小柴胡汤中其他成分基本不影响黄
芩苷在体内的代谢。黄芩苷在心、肾脏器中于30min出现高峰,且心肌中黄芩苷的含量较高;黄芩苷在肝脏中的药一时曲线显示有次峰,提示可能有肝肠循环。肝脏中黄芩苷含量远远高于心和肾脏,提示黄芩苷在肝脏分布较高,肝脏是黄芩苷的主要代谢器官。
张岩等Ⅲj研究清热合剂中黄芩苷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发现黄芩苷在大鼠体内的药一时曲线出现三峰现象。郭慧娟等Ⅲ3给大鼠口服给药功劳去火片后,黄芩苷的药一时曲线亦出现三峰现象,此多峰现象推测可能与复方中君药功劳木和臣药黄柏的主要活性成分小檗碱有关。为进一步了解小檗碱对黄芩苷的影响,有研究[2即将黄芩苷、小聚碱进行了单用及合用的药物动力学比较实验。结果表明,黄芩苷在单用及合用小聚碱后mJC分别为18
498.98、9180.52ng・
h・nlI■1,小聚碱在单用及合用黄芩苷后AUc分别为
97.4l、70.95
ng・h・“。~,合用黄芩苷一小檗碱后,这2
种成分的生物利用度均不同程度降低。吴艳萍12。25j的研究亦表明小檗碱可显著降低口服黄芩苷的AUC,证实了小檗碱对黄芩苷药物动力学行为有一定影响,推测小檗碱可能通过与黄芩苷生成共沉淀和抑制p葡萄糖醛酸酶活性进而减少黄芩苷转化成黄芩素,从而影响黄芩苷的吸收。3黄芩苷不同剂型的体内药物动力学特点
吴建梅【z60等研究了黄芩苷磷脂复合物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吸收动力学。结果显示:黄芩苷磷脂复合物的吸收特性与黄芩苷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血浆浓度明显增高,复合物的AUC是黄芩苷的3.13倍,具有显著性差异。认为黄芩苷磷脂复合物通过改善黄芩苷的吸收而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徐力昆等[271选用家兔和小鼠作为动物模型,对黄芩苷溶液和黄芩苷脂质体进行药物动力学观察。发现黄芩苷溶液和黄芩苷脂质体静脉给药后,均符合双室模型特征。与黄芩苷相比,脂质体在家兔体内的消除半衰期显著延长,£I/2从1.57h延长至2.57h,AUC显著增高,由4.40旭・h・n1L叫增至10.09肛g・h・mL~,说明药物制成脂质体后,起到了一定的缓释作用,清除减慢。提高了生物利用度。小鼠体内分布实验表明:与黄芩苷溶液比,黄芩苷脂质体在肝和肺中的药物浓度显著增高。o.5h肝脏中药物相对分布百分率由12.23%增加至23.26%,肺中相对分布百分率由9.78%增加至31.77%,而肾脏中的药物分布明显减少,相对分布百分率为5.04%。相对摄取率的数据也证明黄芩苷脂质体较黄芩苷溶液对肝脏和肺脏靶向性显著提高。4提高黄芩苷吸收和生物利用度的研究
黄芩苷及其制剂虽应用广泛。但存在口服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不高,水溶液不稳定,药物体内半衰期短等缺点。有人认为应用黄芩索替代黄芩苷以解决黄芩苷吸收难的问题。大鼠在体胃吸收试验结果表明:黄芩苷及黄芩素在胃中均有吸收,其中黄芩素呈现较好的吸收特性,吸收程度远远优于黄芩苷;黄芩苷和黄芩素的大鼠在体肠吸收试验显示:苷元黄芩素在整个胃肠道均有较好的吸收,而黄芩苷在大鼠小肠段基本不被吸收,在结肠段有一定的吸收L10矗引。口服给予黄芩苷混悬液后,在12~24h内黄芩苷出现二次吸收峰,最终半衰期为12.1h,分别以黄芩苷原形和黄芩苷代谢物计
中南药学2011年3月第9卷第3期central
算各自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2.2%和27.8%[29]。口服给予黄芩索混悬液,其在肠细胞和血中迅速转化为黄芩苷,在血浆中几乎检测不到黄芩素原形。口服黄芩素后黄芩苷血药浓度经时曲线无双峰现象,血药浓度平稳曲j。大鼠灌胃给予等摩尔剂埴的黄芩素与黄芩苷,其药动学行为具有显著差异,口服黄芩素比黄芩苷的达峰浓度高,生物利用度也高L3引。因此以黄芩素作为u服药物相对更易吸收,但黄芩中黄芩素含量极低31|,从黄芩中提取分离黄芩素是不足取的。若采用酶法水解m-s33和强酸水解:“35j将黄芩苷转变成黄芩素,则成本较高且污染环境严重。并有文献报道【36一黄芩苷和黄芩素在血浆中不稳定。3h后浓度分别降为初始浓度的87%和9%;且黄芩素降解非常明显,降解曲线在
30
S0uth
Phamlacy.March2011,Vbl.9No-3
[4]黄志强,杨于嘉,李新中.黄芩苷在兔脑水肿模型中血浆和脑
脊液的药物动力学[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1999.1(3):
146—148.
[s]何心,石跃辉,石春伟。等.黄芩甙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J].中国药学杂志,1998。33(4):232—234.
[6]龚明涛,虞丽芳,陈庆华,等.大鼠灌胃黄芩苷及其苷元黄芩
素的药动学研究[J].中草药,2009,40(3):392—394.[7]龚明涛。虞丽芳,陈庆华,等.黄芩苷在大鼠体内的口服生物
利用度屏障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8,43(17)t
1335.
1332—
[8]路通.宋珏,谢林,等.HPLc法同时测定灌胃黄芩水煎剂后
大鼠血浆中黄芩苷和汉黄芩苷的质量浓度及药动学研究[J].
中草药,2005,36(6):870一873.[9]
AkaoT,Ka、ⅣabataK,YanagisawaE,eta1.Baicalin,the
pre—
min内迅速下降,之后再缓慢降低。这些缺点都限制了
黄芩素制剂的应用。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改变其制剂的特性提高生物利用度。刘俊¨7j等通过制备黄芩素一羟丙基一8.环糊精共冻干物,使结晶性难溶性的黄芩素转变为无定形物。获得了极佳的溶出性能。大鼠牛物利用度研究也表明,通过制备共冻干物,黄芩素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吴建梅[2627]的研究也证实将黄芩苷制成磷脂复合物或者脂质体后,能够提高黄芩苷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吴品江¨8一等采用体外离体动物鼻黏膜渗透性扩散实验法。比较了黄芩苷脂质体、环糊精包合物和磷脂复合物等3种载药体系通过猪鼻黏膜透过的情况,结果发现黄芩苷3种载药体系鼻黏膜透过性明显优于黄芩苷,且黄芩苷磷脂复合物在鼻黏膜中的渗透性明显优于另外2种载药体系。陈忻等-”-通过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实验和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炎症实验,证明黄芩苷磷脂复合物的抗炎活性明显强于黄芩苷,且作用出现更迅速、维持时间更久。可见将黄芩苷制成磷脂复合物或脂质体以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可能也是一种有效且经济的方法。5结语
综上所述,黄芩苷是黄芩素的复原犁前体药物,即黄芩苷在肠内经过菌群作用转化为黄芩素而吸收,然后在于体内还原为黄芩苷。黄芩苷在抗氧化、抗肿瘤、抗HIV以及治疗心血管疾病等方面均具有潜在的开发应用价值一…,但口服黄芩苷吸收较差,生物利用度较低。综合分析现有资料,笔者认为不论黄芩苷还是黄芩素.药效学证明都有生物活性,药动学角度可能互为前体物质。制备一定程度提高吸收的缓释制剂、保持体内黄芩苷与黄芩素之间相互转化的肝肠循环,从而提高黄芩苷的生物利用度、提高临床疗效,可能是一个较好的构思,但还需更深入的工作。
[12]
domimntflavoneglucuronideofScuteIIariaeradix,isabsorbed
frolnthe
rat
gastrointestinaltractastheaglyconeandretoredto
itso—ginal
1563—1568.
fornl[J].J
Phann
Phammcol,2000。52(12):
[10]刘太明。蒋学华.黄芩苷和黄芩素大鼠在体胃、肠的吸收动
力学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6。31(12):999-1001.[11]刘太明。蒋学华,张梅娟,等.黄芩苷和黄芩素的大鼠在体
肠吸收特性[J].中国药学杂志,2006,41(23):1784—
1787.
KobasKK,Glycosides
are
mturalprodrugS:“denceusing
associatedwith
a
gemfree
nal
andgnotobiotic
rats
humanintesti・
bacte—urIl[J].JTradMed,1998,15:卜13.
[13]王弘.陈济民,张清民.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黄芩
苷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0,17
(2):107—109.
[14]于波涛,张志荣,刘文胜,等.黄芩苷稳定性研究[J].中草
药,2002,33(3):218—220.
[15]王弘,陈济民,张清民.黄芩苷在大鼠体胃、离体小肠的吸
收动力学研究[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0,17(1):5—
7.
[16]毛凤斐。朱家壁,屠锡德.等.黄芩苷人体内吸收研究[J].
中成药研究。1981,(12):61—66.
[17]阴健.任天池.曹春林.黄芩苷及其清开灵注射液中的药物
动力学研究口].中国实验方剂学,1998,4(4):31—32.
[18]张志荣。胡晓颖,蒋大义,等.银黄冲剂中黄芩甙在家兔体
内的代谢动力学研究口].中成药。1996。18(6):l~3.
[19]石万贞。姚金成,梁玉格.银黄颗粒剂中黄芩苷在大鼠体内
的药物动力学研究[J].中医药导报,2005。11(11):10-
12.
[20]王雪峰,刘芳,王永梅,等.小柴胡汤中黄芩苷在大鼠体内
的代谢动力学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1,12(2):
84—87.
’、_,、_4、√‘、,、.~
参考文献
[1]胡世林,冯学锋.黄芩研究的某些新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
2001,36(11):728.
[21]张岩,肇丽梅。韩国柱.清热合剂中黄芩苷在大鼠体内的药
物动力学[J].华西药学杂志。2005,20(3):232—234.
[22]郭慧娟.任淑萌。李艳荣。等.功劳去火片中黄芩苷和小檗
[2]毛风斐。屠锡德。朱家璧。等.黄芩苷大鼠小肠吸收的研究
[J].南京药学院学报,1984。15(1):6l一65.
[3]李新中。陈黄,杨于佳。等.黄芩苷在家兔感染性脑水肿模型
碱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J].华西药学杂志,2009,24
(1):56—58.
[23]冯瑾.黄芩一黄连药对药物动力学及相互作用研究.[D].第
二军医大学。2010.
中的药物动力学[J].中国药学杂志。1999,34(2):107一
109.
[24]吴艳萍.葛根芩连汤配伍主要成分药物动力学研究[D].第
C肌tralsouthP11an】flacy.March2011。V01.9No.3中南药学2011年3月第9卷第3期
一军医大学,2006.“
691.
[25]刘李,邓远雄,张冬梅,等.小檗碱对黄芩苷在大鼠中药物
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天然药物。2007,5(2):137一141.
[33]王宏志,喻春皓。高钧,等.酶法提取黄芩中黄芩素、汉黄
芩素[J].中药材,2007,30(7):851_854.
[34]许闽。肖功胜,杨云.黄芩素制备工艺研究[J].中国实用
医药,2008,3(12):3—4.
[26]WuJM,Chen
DW,ZhangRH.Study
using
on
bioavailabilityof
Baica“n_pho印holipidcomplexby
Chmmatog。1999,13:493—495.
HPLc[J].Biomed
[35]赵春颖,王汝兴.黄芩素制备工艺及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7,24(3):239—241.
[27]徐力昆.黄芩苷脂质体的制备及体内外药剂学行为研究.[D]
河北医科大学,2006.[勰]
1■imingl,。XuehuaJ.InvestigationoftheAbsorptionMec}Ia—nismsofBaicalin
a11d
Baicaleinin
[36]
Rats[J].
汪祺。张五杰,李维峰。等.HP峙电化学检测法用于黄芩
苷和黄芩素大鼠血浆稳定性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8,
33(22):2675—2677.
J
Pha咖Sci,
2006,95(6):132争1333.
[37]刘俊,邱利焱,金一.黄芩素一羟丙基一p环糊精共冻千物的制
备及大鼠生物利用度研究[A].“以岭医药杯”第八届全国
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06.
[粥]
hydroxyprop—
[29]LiuJ,QiuL,GaoJ,etaLPreparatiorI,characterizationandin、rivoevaluationofformulationofbaicalein、衍th
y卜争cyclodextrin[J].IntJPhanTl,2006,312(1—2):137—
143.
吴品江,许润春,苏柘僮,等.黄芩苷脂质体、p环糊精包合
物及磷脂复合物鼻黏膜渗透性及毒性研究[J].药学学报,
2009,44(4):417—424.
[∞]郭晓宇,杨琳,陈颖,等.黄芩苷与黄芩素的大鼠体内药物
动力学比较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8,43(7):524—
526.
[39]陈忻。张楠,董晓丹,等.黄芩苷磷脂复合物抗炎时效初步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7,24(5):359—361.张喜平。田华,程琪辉.黄芩苷的药理作用研究现状[J].中
国药理学通报,2003,19(11):1212—1215.
(收稿日期:2010_09—13;修回日期:2011一O卜24)
[31]宋双红,张嫒,王哲之.HPLC测定不同产地黄芩中黄酮化合
物的含量[J].中国中药杂志,2006,3l(7):598—600.[32]刘云华,黄志芳,陈燕,等.酶解法提取黄芩中的黄芩素的
工艺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7,19(4):688一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
药动学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彭珍珍1“,.萎松Ⅲ,方平飞1,赵绪元1。(1.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药剂科,长沙410011;2.中南大学药学院,长沙
410013)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药动学;药物相互作用中图分类号:R96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2981(2011)03一0212一06
doi:10.3969/j.issn.1672—2981.2011.03.017
中国的癌症形势十分严峻,目前已经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有资料表明,大约50%原癌基因具有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它们的异常表达将导致细胞增殖调节发生紊
(gefitinib)、厄洛替尼(e“otinib)、索拉非尼(sorafenib)、舒尼替尼(sunitinib)、达沙替尼(dasatinib)、拉帕替尼(1apatinib)、尼洛替尼(nilotinib)。Il缶床实践发现,大多数患者对以伊马替尼和吉非替尼为代表的第1代TKI敏感性较低,存在天然耐药性。相对第1代TKI,以达沙替尼和尼洛替尼为代表的第2代TKI能与靶标不可逆的共价结合,杀死那些对第1代TKl耐药的肿瘤细胞,此外,第2代TKl还具有多靶性雎]。本文将以这些TKI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实例及其临床意义作~综述。l药动学相互作用的机制
TKI可通过药动学和药效学中的不同机制来影响其他药物的吸收、分布或消除。在药动学方面,由细胞色素P450酶系(CYP450)介导的代谢性相互作用发生频率最高。其
乱,进而导致肿瘤发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硼algro叭h
factorreceptor,EGFR)是一种受体酪氨酸激酶,它
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均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选择性的以EGFR为作用靶点的抗肿瘤药物已成为近年来抗肿瘤药物的研究的热点。
目前,以EGFR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主要有2类:一类是阻断EGFR结合位点的单克隆抗体类药物;另一类是以抑制EGFR的酪氨酸激酶活性为途径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msinekimseinhibitor,TKI)。目前,临床上常用的TKI有伊马替尼(imatinib)、吉非替尼
作者简介:彭珍珍,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临床药学研究.TeJ.15616185962,E一玎扭iJ=p朗gzhe北h鲫0525@yah00.c咖L
cn
*通讯作者:赵绪元,男,教授,主任药师,主要从事临床药学研究,Tel:(0731)85292129,E-mail:zIlaoxu”anhn@sir仇corn
黄芩苷的药动学研究进展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张琪, 陈忻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北京,100069中南药学
CENTRAL SOUTH PHARMACY2011,09(3)
参考文献(40条)
1.胡世林;冯学锋 黄芩研究的某些新进展[期刊论文]-中国药学杂志 2001(11)
2.毛凤斐;屠锡德;朱家璧 黄芩苷大鼠小肠吸收的研究[期刊论文]-南京药学院学报 1984(01)
3.李新中;陈萱;杨于佳 黄芩苷在家兔感染性脑水肿模型中的药物动力学[期刊论文]-中国药学杂志 1999(02)4.黄志强;杨于嘉;李新中 黄芩苷在兔脑水肿模型中血浆和脑脊液的药物动力学 1999(03)5.何心;石跃辉;石春伟 黄芩甙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1998(04)
6.龚明涛;虞丽芳;陈庆华 大鼠灌胃黄芩苷及其苷元黄芩素的药动学研究[期刊论文]-中草药 2009(03)7.龚明涛;虞丽芳;陈庆华 黄芩苷在大鼠体内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屏障研究[期刊论文]-中国药学杂志 2008(17)8.路通;宋珏;谢林 HPLC法同时测定灌胃黄芩水煎剂后大鼠血浆中黄芩苷和汉黄芩苷的质量浓度及药动学研究[期刊论文]-中草药 2005(06)
9.Akan T;Kawabata K;Yanagisawa E Baicalin,the predominant flavone glucuronide of Scutellariaeradix,is absorbed from the rat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s the aglycone and retored to its originalform[外文期刊] 2000(12)
10.刘太明;蒋学华 黄芩苷和黄芩素大鼠在体胃、肠的吸收动力学研究[期刊论文]-中国药学杂志 2006(12)11.刘太明;蒋学华;张梅娟 黄芩苷和黄芩素的大鼠在体肠吸收特性[期刊论文]-中国药学杂志 2006(23)
12.Kobashi K Glycosides are natural prodrugs:evidence using germfree and gnotobiotic rats associatedwith a human intestinal bacterium 1998
13.王弘;陈济民;张清民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黄芩苷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期刊论文]-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0(02)
14.于波涛;张志荣;刘文胜 黄芩苷稳定性研究[期刊论文]-中草药 2002(03)
15.王弘;陈济民;张清民 黄芩苷在大鼠体胃、离体小肠的吸收动力学研究[期刊论文]-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00(01)16.毛凤斐;朱家壁;屠锡德 黄芩苷人体内吸收研究 1981(12)
17.阴健;任天他;曹春林 黄芩苷及其清开灵注射液中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1998(04)18.张志荣;胡晓颖;蒋大义 银黄冲剂中黄芩甙在家兔体内的代谢动力学研究 1996(06)
19.石万贞;姚金成;梁玉格 银黄颗粒剂中黄芩苷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期刊论文]-中医药导报 2005(11)20.王雪峰;刘芳;王永梅 小柴胡汤中黄芩苷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动力学研究[期刊论文]-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1(02)
21.张岩;肇丽梅;韩国柱 清热合剂中黄芩苷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期刊论文]-华西药学杂志 2005(03)22.郭慧娟;任淑萌;李艳荣 功劳去火片中黄芩苷和小檗碱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期刊论文]-华西药学杂志2009(01)
23.冯瑾 黄芩-黄连药对药物动力学及相互作用研究[学位论文] 201024.吴艳萍 葛根芩连汤配伍主要成分药物动力学研究[学位论文] 2006
26.Wu JM;Chen DW;Zhang RH Study on bioavailability of Baicalin-phospholipid complex by using HPLC1999
27.徐力昆 黄芩苷脂质体的制备及体内外药剂学行为研究[学位论文] 2006
28.Taiming L;Xuehua J Investigation of the Absorption Mechanisms of Baicalin and Baicalein in Rats[外文期刊] 2006(06)
29.Liu J;Qiu L;Gao J Preparation,characterization and in vivo evaluation of formulation of baicaleinwith hydroxypropyl-(3-cyclodextrin[外文期刊] 2006(1-2)
30.郭晓宇;杨琳;陈颖 黄芩苷与黄芩素的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比较研究[期刊论文]-中国药学杂志 2008(07)31.宋双红;张媛;王哲之 HPLC测定不同产地黄芩中黄酮化合物的含量[期刊论文]-中国中药杂志 2006(07)32.刘云华;黄志芳;陈燕 酶解法提取黄芩中的黄芩素的工艺研究[期刊论文]-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7(04)33.王宏志;喻春皓;高钧 酶法提取黄芩中黄芩素、汉黄芩素[期刊论文]-中药材 2007(07)34.许闽;肖功胜;杨云 黄芩素制备工艺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实用医药 2008(12)
35.赵春颖;王汝兴 黄芩素制备工艺及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期刊论文]-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7(03)
36.汪棋;张玉杰;李维峰 HPLC-电化学检测法用于黄芩苷和黄芩素大鼠血浆稳定性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中药杂志2008(22)
37.刘俊;邱利A;金一 黄芩素-羟丙基-β-环糊精共冻干物的制备及大鼠生物利用度研究 2006
38.吴品江;许润春;苏柘僮 黄芩苷脂质体、β-环糊精包合物及磷脂复合物鼻黏膜渗透性及毒性研究[期刊论文]-药学学报 2009(04)
39.陈析;张楠;董晓丹 黄芩苷磷脂复合物抗炎时效初步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07(05)40.张喜平;田华;程琪辉 黄芩苷的药理作用研究现状[期刊论文]-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3(11)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王和平.张晓燕.王建明.管媛媛.佟雷.黄淑梅.WANG He-ping.ZHANG Xiao-yan.WANG Jian-ming.GUAN Yuan-yuan.TONG Lei.HUANG Shu-mei 肝复康滴丸中黄芩苷体内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期刊论文]-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4(1)
2. 秦三海.刘华钢 黄芩苷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6(4)
3. 谷振勇.凌亦凌.丛斌.朱铁年.GU Zhen-yong.LING Yi-ling.CONG Bin.ZHU Tie-nian 过氧亚硝基阴离子致大鼠肺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0,16(7)
4. 邝枣园.黄衍寿.吴伟 黄芩苷对肺炎衣原体诱导的可溶性细胞粘附因子及IL-8的调节作用[期刊论文]-浙江中医杂志2004,39(11)
5. 张丽亚.董琳.陈小芳.王平 黄芩苷抗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作用的体外研究[期刊论文]-浙江临床医学2008,10(12)
6. 邝枣园.黄衍寿.吴伟.李建婷.罗海燕.张赛霞 黄芩苷对肺炎衣原体诱导的内皮细胞粘附因子表达的影响[期刊论文]-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1(6)
7. 谷振勇.凌亦凌 内毒素诱导肺动脉内皮细胞生成过氧亚硝基阴离子的意义[期刊论文]-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1,17(4)
8. 谷振勇 过氧亚硝基阴离子介导内毒素致肺血管损伤及胆囊收缩素的保护作用[学位论文]1999
9. 谷振勇.凌亦凌.徐小虎.朱铁年.丛斌 内源性过氧亚硝基阴离子介导脂多糖导致肺动脉内皮细胞损伤[期刊论文]-生理学报2003,55(4)
10. 孙桂凤.项硕.孙钊 中国药典2005年版收载毒性常用中药简介[期刊论文]-海峡药学2011,23(4)
引证文献(2条)
1.苗光新.李忠思.吴宁宁.常金花.刘沛.刘翠哲 市售黄芩饮片的炮制质量[期刊论文]-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22)
2.赵辉.刘茜.华会明.辛明慧.刘丹.纪庆月 Beagle犬血浆中羟乙基黄芩苷的LC-MS/MS测定法及其在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期刊论文]-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12(9)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nyx201103016.aspx
中南药学2011年3月第9卷第3期CentralsouthPhnllacy.March2011,VoL9N0.3
deIiveryin
a
wate—I}dlnⅡcroemulsion[J].
Internationa王h“vooral
absorption
study[J].Intemational
Jou咖l
of
JounlalofPhammceutics,2000,199(1):17—28.Phamaceutics。2008。362(1—2):16—19.
[27]RaosⅥ之,shaoJ.Self-nano锄ulsifying
[J].
International
drugdelivery
system[29]RaosVR,AgarWalP,s11ao
J.Self-删10棚ulsifyillgdrug把
Joun协lof
(SNEDI)S)fororaldeliveryofproteindrugsLdeveloprrlent
Fbnnulation
liverysystems(SNEDI)s)fororaldeliveryofproteindrugsII.In“trotransport
Joumal
of
Pha册ceutics,
de_
study[J].Intemational
Phnm—
2008,362(1—2):2—9.ceutics。2008,362(1_2):10一15.
[勰]RaosⅥt。YajurvediK。shaoJ.Self_Ilano锄ulsifyingdrug
(收稿日期:201l-01—10;修回日期:2011-02—10)
liverysystem(SNEDDS)fororaldeliveryofproteindrugsIIL
黄芩苷的药动学研究进展
张琪,陈忻。(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北京100069)
关键词:黄芩苷;药动学;生物利用度中图分类号:R96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2981(2011)03一0209一04
doi:lo.3969/j.issm1672—2981.20¨.03.016
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Sfwz缸砌幻一
缸口z删5毋C韧rgi)的根,主要含黄芩苷(baicalin)、黄芩
素(baicalein)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黄芩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用于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血、衄血,泻痢、黄疸、胎动不安、痈肿疮毒、高血压头痛。其主要有效成分黄芩苷有抑菌、清热、降压、镇静、利尿、利胆、抗炎、抗变态反应等活性,在肝炎、艾滋病、癌症等方面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Llj。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有40余种制剂均含有黄芩或黄芩苷。黄芩苷是黄芩及其制剂的主要质量控制指标,也是服药后体内浓度的控制指标。文献报道,因黄芩苷脂溶性、水溶性差等原因造成其在体内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药效不稳定,从而限制了临床的应用『2]。为提高黄芩苷的生物利用度,开发新的黄芩制剂,黄芩苷的药动学研究一直是受到较多关注的课题。本文综合分析了近10年黄芩苷药物动力学的研究进展并综述如下。l黄芩苷单一成分给药的药动学研究
李新中等[3一研究比较r家兔脑水肿前后,黄芩苷药动学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静脉注射黄芩苷后。其在家兔体内快速分布,代谢过程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其分布相半衰期为数十分钟,而消除相半衰期达2h。经百日咳菌液感染致脑水肿的家兔,其对照组与脑水肿模型组黄芩苷的£・/z口分别为o.12和o.22h;£l/2B分别为2.38和2.56h;砜分别为
1.01和1.41L・kg~;CL分别为1.84和1.87L・h~。
芩苷在脑水肿模型中能较易透过血脑屏障,通过测定脑脊液中黄芩苷含昔证明,其在脑脊液中代谢速率较血浆慢,半衰期平均要长14%,达峰时间明显滞后于血浆达峰时间,何心等【5一也得到非常相似的结果。这些结果表明静脉给予黄芩苷,其代谢消除较快,维持有效血药浓度的时间短。
黄芩苷口服给药表现出的药物动力学特点与静脉给药差距非常明显,口服给药代谢速率较静脉途径慢,生物半衰期也较长。
龚明涛等【6]研究了大鼠灌胃黄芩苷及其苷元黄芩素后的体内药动学特征,发现灌胃黄芩苷后大鼠体内的黄芩苷血药浓度一经时曲线具有典型的双峰现象,推测是因为黄芩苷在胃及十二指肠上部为分子状态,在这些部位易于吸收,故在
10
Tnjn左右快速出现第1个峰;而黄芩苷在小肠消化液中呈
离子状态,难于透过生物膜,故血药浓度逐渐下降;当其到达回盲部和结肠部位后,在肠道菌群水解作用下生成黄芩素被吸收。然后在肠黏膜细胞内复原为黄芩苷,于是在3h左右出现第2个峰。若采取结肠给药[7],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未出现双峰现象。且生物利用度较高。由此推断第2个峰是由药物在结肠吸收所致。黄芩苷结肠给药后相对生物利用度为灌胃的108.4%,为十二指肠给药的81.2%,表明结肠是黄芩苷在大鼠肠道的主要吸收部位。另有研究也证明L鲫j:黄芩苷口服后在胃肠道的吸收主要是在胃肠道菌群p葡萄糖醛酸苷酶作用下转化为其苷元黄芩素被吸收,黄芩素被吸收
后在肠黏膜中的I肼(}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作用下又转化为
黄芩苷后吸收入血。刘太明等“叩采用大鼠在体胃、肠吸收模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胃、肠循环液中药物的含量,
脑水肿家兔的分布相半衰期延长,认为这些差异可能与家兔脑水肿时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加有关。另有研究也报道L4。黄
作者简介:张琪,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药防治脑血管疾病的研究。1’el:15901119086,E-n诅il:castleqiz@163.cofn
*通讯作者;陈忻,女,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药防治帕金森病的研究。Tel:(010)83911635,E.r陋il:chenxin4283@
126.00r11
CentralS0uth
Phamlacy.March2011,V01.9No.3中南药学2011年3月第9卷第3期
研究发现,黄芩苷在胃、小肠及结肠中的每小时吸收率分别为8.05%、一O.94%、2.32%,表明黄芩苷在胃和结肠中有一定程度的吸收,在小肠基本不吸收。进一步研究发现flq:①以黄芩苷供试液循环时,其在结扎胆管时的吸收速率常数大于不结扎朋管时的吸收速率常数,提示胆汁可能分泌黄芩苷;②结扎胆管以黄芩苷供试液循环时,黄芩苷减少,同时黄芩素增加,说明黄芩苷转化为黄芩素,此结果再次证明了黄芩苷存在肠内菌群代谢【l引。由于参与代谢的菌群为厌氧菌群,多分布于盲肠和结肠,预测在盲肠和结肠段黄芩苷向黄芩素的转化可能会更为彻底和迅速。
王弘等L13]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芩苷人血浆蛋白结合率,结果表明为高度结合(>80%)。黄芩苷在小鼠肺匀浆、小鼠肝匀浆、小鼠血浆和小牛血清中不稳定[1“,在大鼠胃、离体小肠上的吸收情况[坫]:①pH越小,黄芩苷的油/水分配系数值越高,绝大部分呈分子型存在,其胃吸收率,小肠吸收率与油/水分配系数之间有良好的半对数关系,由此证实黄芩苷主要以非离子型吸收。②离体胃吸收实验中,在酸性下吸收百分率最大。大鼠离体小肠吸收实验中,黄芩苷吸收速率常数随pH增大而减少;吸收半衰期亦随之延长,1h吸收率降低。显然上述结果是由其弱酸性决定的。
毛风斐等[161对黄芩苷原料及注射剂、口服剂等用聚酰胺柱层析分离及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给药后人体尿药含量。药动学数据显示:肌内注射与口服给药比较,前者吸收快
(0.4
h即达尿药速度高峰),生物利用度也较大(89.27%),
而口服给药吸收缓慢(7~16h才达高峰),生物利用度也低(22%~36%)。黄芩苷肌内注射给药平均fl/2为o.62h,在体内消除甚快。龚明涛等[61的研究显示黄芩苷经肝门静脉、灌胃、十二指肠和结肠给药后的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23.2土25.3)%、(23.67±2.70)%、(31.58±2.42)%和(25.64±3.01)%,表明黄芩苷无肝脏首过效应,推断肝脏首过效应不是黄芩苷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的原因,而胃肠道则是黄芩苷口服牛物利用度的屏障所在。2复方给药对黄芩苷体内药动学的影响
阴健等[17-对黄芩苷及其在清开灵注射液中的药物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复方配伍对黄芩苷的体内排泄未产生明显影响。单独静脉注射黄芩苷,其体内过程符合三室模型,当给予清开灵注射液后,黄芩苷的体内过程变成二室模型,认为是由于清开灵注射液中桅子、胆酸影响了黄芩苷的体内过程,但在两种情况下的统计矩参数无明显变化。②口服黄芩苷的血药浓度曲线呈多峰现象。且血药浓度很低,其生物利用度仅为8.34%,说明黄芩苷吸收较差,建
议采用非口服给药,提高疗效。
张志荣等呻191研究了银黄冲剂中黄芩苷代谢动力学规律,结果表明在家兔体内或大鼠体内,黄芩苷的代谢均符合二室药动学模型,与单独用黄芩苷基本相符,说明黄芩苷在体内的代谢基本不受银黄复方中其他成分的影响。
王雪峰等[2们研究了小柴胡汤中黄芩苷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发现灌胃给药后,黄芩苷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符合二室动物模型,说明小柴胡汤中其他成分基本不影响黄
芩苷在体内的代谢。黄芩苷在心、肾脏器中于30min出现高峰,且心肌中黄芩苷的含量较高;黄芩苷在肝脏中的药一时曲线显示有次峰,提示可能有肝肠循环。肝脏中黄芩苷含量远远高于心和肾脏,提示黄芩苷在肝脏分布较高,肝脏是黄芩苷的主要代谢器官。
张岩等Ⅲj研究清热合剂中黄芩苷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发现黄芩苷在大鼠体内的药一时曲线出现三峰现象。郭慧娟等Ⅲ3给大鼠口服给药功劳去火片后,黄芩苷的药一时曲线亦出现三峰现象,此多峰现象推测可能与复方中君药功劳木和臣药黄柏的主要活性成分小檗碱有关。为进一步了解小檗碱对黄芩苷的影响,有研究[2即将黄芩苷、小聚碱进行了单用及合用的药物动力学比较实验。结果表明,黄芩苷在单用及合用小聚碱后mJC分别为18
498.98、9180.52ng・
h・nlI■1,小聚碱在单用及合用黄芩苷后AUc分别为
97.4l、70.95
ng・h・“。~,合用黄芩苷一小檗碱后,这2
种成分的生物利用度均不同程度降低。吴艳萍12。25j的研究亦表明小檗碱可显著降低口服黄芩苷的AUC,证实了小檗碱对黄芩苷药物动力学行为有一定影响,推测小檗碱可能通过与黄芩苷生成共沉淀和抑制p葡萄糖醛酸酶活性进而减少黄芩苷转化成黄芩素,从而影响黄芩苷的吸收。3黄芩苷不同剂型的体内药物动力学特点
吴建梅【z60等研究了黄芩苷磷脂复合物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吸收动力学。结果显示:黄芩苷磷脂复合物的吸收特性与黄芩苷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血浆浓度明显增高,复合物的AUC是黄芩苷的3.13倍,具有显著性差异。认为黄芩苷磷脂复合物通过改善黄芩苷的吸收而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徐力昆等[271选用家兔和小鼠作为动物模型,对黄芩苷溶液和黄芩苷脂质体进行药物动力学观察。发现黄芩苷溶液和黄芩苷脂质体静脉给药后,均符合双室模型特征。与黄芩苷相比,脂质体在家兔体内的消除半衰期显著延长,£I/2从1.57h延长至2.57h,AUC显著增高,由4.40旭・h・n1L叫增至10.09肛g・h・mL~,说明药物制成脂质体后,起到了一定的缓释作用,清除减慢。提高了生物利用度。小鼠体内分布实验表明:与黄芩苷溶液比,黄芩苷脂质体在肝和肺中的药物浓度显著增高。o.5h肝脏中药物相对分布百分率由12.23%增加至23.26%,肺中相对分布百分率由9.78%增加至31.77%,而肾脏中的药物分布明显减少,相对分布百分率为5.04%。相对摄取率的数据也证明黄芩苷脂质体较黄芩苷溶液对肝脏和肺脏靶向性显著提高。4提高黄芩苷吸收和生物利用度的研究
黄芩苷及其制剂虽应用广泛。但存在口服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不高,水溶液不稳定,药物体内半衰期短等缺点。有人认为应用黄芩索替代黄芩苷以解决黄芩苷吸收难的问题。大鼠在体胃吸收试验结果表明:黄芩苷及黄芩素在胃中均有吸收,其中黄芩素呈现较好的吸收特性,吸收程度远远优于黄芩苷;黄芩苷和黄芩素的大鼠在体肠吸收试验显示:苷元黄芩素在整个胃肠道均有较好的吸收,而黄芩苷在大鼠小肠段基本不被吸收,在结肠段有一定的吸收L10矗引。口服给予黄芩苷混悬液后,在12~24h内黄芩苷出现二次吸收峰,最终半衰期为12.1h,分别以黄芩苷原形和黄芩苷代谢物计
中南药学2011年3月第9卷第3期central
算各自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2.2%和27.8%[29]。口服给予黄芩索混悬液,其在肠细胞和血中迅速转化为黄芩苷,在血浆中几乎检测不到黄芩素原形。口服黄芩素后黄芩苷血药浓度经时曲线无双峰现象,血药浓度平稳曲j。大鼠灌胃给予等摩尔剂埴的黄芩素与黄芩苷,其药动学行为具有显著差异,口服黄芩素比黄芩苷的达峰浓度高,生物利用度也高L3引。因此以黄芩素作为u服药物相对更易吸收,但黄芩中黄芩素含量极低31|,从黄芩中提取分离黄芩素是不足取的。若采用酶法水解m-s33和强酸水解:“35j将黄芩苷转变成黄芩素,则成本较高且污染环境严重。并有文献报道【36一黄芩苷和黄芩素在血浆中不稳定。3h后浓度分别降为初始浓度的87%和9%;且黄芩素降解非常明显,降解曲线在
30
S0uth
Phamlacy.March2011,Vbl.9No-3
[4]黄志强,杨于嘉,李新中.黄芩苷在兔脑水肿模型中血浆和脑
脊液的药物动力学[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1999.1(3):
146—148.
[s]何心,石跃辉,石春伟。等.黄芩甙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J].中国药学杂志,1998。33(4):232—234.
[6]龚明涛,虞丽芳,陈庆华,等.大鼠灌胃黄芩苷及其苷元黄芩
素的药动学研究[J].中草药,2009,40(3):392—394.[7]龚明涛。虞丽芳,陈庆华,等.黄芩苷在大鼠体内的口服生物
利用度屏障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8,43(17)t
1335.
1332—
[8]路通.宋珏,谢林,等.HPLc法同时测定灌胃黄芩水煎剂后
大鼠血浆中黄芩苷和汉黄芩苷的质量浓度及药动学研究[J].
中草药,2005,36(6):870一873.[9]
AkaoT,Ka、ⅣabataK,YanagisawaE,eta1.Baicalin,the
pre—
min内迅速下降,之后再缓慢降低。这些缺点都限制了
黄芩素制剂的应用。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改变其制剂的特性提高生物利用度。刘俊¨7j等通过制备黄芩素一羟丙基一8.环糊精共冻干物,使结晶性难溶性的黄芩素转变为无定形物。获得了极佳的溶出性能。大鼠牛物利用度研究也表明,通过制备共冻干物,黄芩素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吴建梅[2627]的研究也证实将黄芩苷制成磷脂复合物或者脂质体后,能够提高黄芩苷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吴品江¨8一等采用体外离体动物鼻黏膜渗透性扩散实验法。比较了黄芩苷脂质体、环糊精包合物和磷脂复合物等3种载药体系通过猪鼻黏膜透过的情况,结果发现黄芩苷3种载药体系鼻黏膜透过性明显优于黄芩苷,且黄芩苷磷脂复合物在鼻黏膜中的渗透性明显优于另外2种载药体系。陈忻等-”-通过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实验和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炎症实验,证明黄芩苷磷脂复合物的抗炎活性明显强于黄芩苷,且作用出现更迅速、维持时间更久。可见将黄芩苷制成磷脂复合物或脂质体以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可能也是一种有效且经济的方法。5结语
综上所述,黄芩苷是黄芩素的复原犁前体药物,即黄芩苷在肠内经过菌群作用转化为黄芩素而吸收,然后在于体内还原为黄芩苷。黄芩苷在抗氧化、抗肿瘤、抗HIV以及治疗心血管疾病等方面均具有潜在的开发应用价值一…,但口服黄芩苷吸收较差,生物利用度较低。综合分析现有资料,笔者认为不论黄芩苷还是黄芩素.药效学证明都有生物活性,药动学角度可能互为前体物质。制备一定程度提高吸收的缓释制剂、保持体内黄芩苷与黄芩素之间相互转化的肝肠循环,从而提高黄芩苷的生物利用度、提高临床疗效,可能是一个较好的构思,但还需更深入的工作。
[12]
domimntflavoneglucuronideofScuteIIariaeradix,isabsorbed
frolnthe
rat
gastrointestinaltractastheaglyconeandretoredto
itso—ginal
1563—1568.
fornl[J].J
Phann
Phammcol,2000。52(12):
[10]刘太明。蒋学华.黄芩苷和黄芩素大鼠在体胃、肠的吸收动
力学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6。31(12):999-1001.[11]刘太明。蒋学华,张梅娟,等.黄芩苷和黄芩素的大鼠在体
肠吸收特性[J].中国药学杂志,2006,41(23):1784—
1787.
KobasKK,Glycosides
are
mturalprodrugS:“denceusing
associatedwith
a
gemfree
nal
andgnotobiotic
rats
humanintesti・
bacte—urIl[J].JTradMed,1998,15:卜13.
[13]王弘.陈济民,张清民.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黄芩
苷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0,17
(2):107—109.
[14]于波涛,张志荣,刘文胜,等.黄芩苷稳定性研究[J].中草
药,2002,33(3):218—220.
[15]王弘,陈济民,张清民.黄芩苷在大鼠体胃、离体小肠的吸
收动力学研究[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0,17(1):5—
7.
[16]毛凤斐。朱家壁,屠锡德.等.黄芩苷人体内吸收研究[J].
中成药研究。1981,(12):61—66.
[17]阴健.任天池.曹春林.黄芩苷及其清开灵注射液中的药物
动力学研究口].中国实验方剂学,1998,4(4):31—32.
[18]张志荣。胡晓颖,蒋大义,等.银黄冲剂中黄芩甙在家兔体
内的代谢动力学研究口].中成药。1996。18(6):l~3.
[19]石万贞。姚金成,梁玉格.银黄颗粒剂中黄芩苷在大鼠体内
的药物动力学研究[J].中医药导报,2005。11(11):10-
12.
[20]王雪峰,刘芳,王永梅,等.小柴胡汤中黄芩苷在大鼠体内
的代谢动力学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1,12(2):
84—87.
’、_,、_4、√‘、,、.~
参考文献
[1]胡世林,冯学锋.黄芩研究的某些新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
2001,36(11):728.
[21]张岩,肇丽梅。韩国柱.清热合剂中黄芩苷在大鼠体内的药
物动力学[J].华西药学杂志。2005,20(3):232—234.
[22]郭慧娟.任淑萌。李艳荣。等.功劳去火片中黄芩苷和小檗
[2]毛风斐。屠锡德。朱家璧。等.黄芩苷大鼠小肠吸收的研究
[J].南京药学院学报,1984。15(1):6l一65.
[3]李新中。陈黄,杨于佳。等.黄芩苷在家兔感染性脑水肿模型
碱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J].华西药学杂志,2009,24
(1):56—58.
[23]冯瑾.黄芩一黄连药对药物动力学及相互作用研究.[D].第
二军医大学。2010.
中的药物动力学[J].中国药学杂志。1999,34(2):107一
109.
[24]吴艳萍.葛根芩连汤配伍主要成分药物动力学研究[D].第
C肌tralsouthP11an】flacy.March2011。V01.9No.3中南药学2011年3月第9卷第3期
一军医大学,2006.“
691.
[25]刘李,邓远雄,张冬梅,等.小檗碱对黄芩苷在大鼠中药物
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天然药物。2007,5(2):137一141.
[33]王宏志,喻春皓。高钧,等.酶法提取黄芩中黄芩素、汉黄
芩素[J].中药材,2007,30(7):851_854.
[34]许闽。肖功胜,杨云.黄芩素制备工艺研究[J].中国实用
医药,2008,3(12):3—4.
[26]WuJM,Chen
DW,ZhangRH.Study
using
on
bioavailabilityof
Baica“n_pho印holipidcomplexby
Chmmatog。1999,13:493—495.
HPLc[J].Biomed
[35]赵春颖,王汝兴.黄芩素制备工艺及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7,24(3):239—241.
[27]徐力昆.黄芩苷脂质体的制备及体内外药剂学行为研究.[D]
河北医科大学,2006.[勰]
1■imingl,。XuehuaJ.InvestigationoftheAbsorptionMec}Ia—nismsofBaicalin
a11d
Baicaleinin
[36]
Rats[J].
汪祺。张五杰,李维峰。等.HP峙电化学检测法用于黄芩
苷和黄芩素大鼠血浆稳定性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8,
33(22):2675—2677.
J
Pha咖Sci,
2006,95(6):132争1333.
[37]刘俊,邱利焱,金一.黄芩素一羟丙基一p环糊精共冻千物的制
备及大鼠生物利用度研究[A].“以岭医药杯”第八届全国
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06.
[粥]
hydroxyprop—
[29]LiuJ,QiuL,GaoJ,etaLPreparatiorI,characterizationandin、rivoevaluationofformulationofbaicalein、衍th
y卜争cyclodextrin[J].IntJPhanTl,2006,312(1—2):137—
143.
吴品江,许润春,苏柘僮,等.黄芩苷脂质体、p环糊精包合
物及磷脂复合物鼻黏膜渗透性及毒性研究[J].药学学报,
2009,44(4):417—424.
[∞]郭晓宇,杨琳,陈颖,等.黄芩苷与黄芩素的大鼠体内药物
动力学比较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8,43(7):524—
526.
[39]陈忻。张楠,董晓丹,等.黄芩苷磷脂复合物抗炎时效初步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7,24(5):359—361.张喜平。田华,程琪辉.黄芩苷的药理作用研究现状[J].中
国药理学通报,2003,19(11):1212—1215.
(收稿日期:2010_09—13;修回日期:2011一O卜24)
[31]宋双红,张嫒,王哲之.HPLC测定不同产地黄芩中黄酮化合
物的含量[J].中国中药杂志,2006,3l(7):598—600.[32]刘云华,黄志芳,陈燕,等.酶解法提取黄芩中的黄芩素的
工艺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7,19(4):688一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
药动学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彭珍珍1“,.萎松Ⅲ,方平飞1,赵绪元1。(1.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药剂科,长沙410011;2.中南大学药学院,长沙
410013)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药动学;药物相互作用中图分类号:R96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2981(2011)03一0212一06
doi:10.3969/j.issn.1672—2981.2011.03.017
中国的癌症形势十分严峻,目前已经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有资料表明,大约50%原癌基因具有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它们的异常表达将导致细胞增殖调节发生紊
(gefitinib)、厄洛替尼(e“otinib)、索拉非尼(sorafenib)、舒尼替尼(sunitinib)、达沙替尼(dasatinib)、拉帕替尼(1apatinib)、尼洛替尼(nilotinib)。Il缶床实践发现,大多数患者对以伊马替尼和吉非替尼为代表的第1代TKI敏感性较低,存在天然耐药性。相对第1代TKI,以达沙替尼和尼洛替尼为代表的第2代TKI能与靶标不可逆的共价结合,杀死那些对第1代TKl耐药的肿瘤细胞,此外,第2代TKl还具有多靶性雎]。本文将以这些TKI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实例及其临床意义作~综述。l药动学相互作用的机制
TKI可通过药动学和药效学中的不同机制来影响其他药物的吸收、分布或消除。在药动学方面,由细胞色素P450酶系(CYP450)介导的代谢性相互作用发生频率最高。其
乱,进而导致肿瘤发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硼algro叭h
factorreceptor,EGFR)是一种受体酪氨酸激酶,它
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均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选择性的以EGFR为作用靶点的抗肿瘤药物已成为近年来抗肿瘤药物的研究的热点。
目前,以EGFR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主要有2类:一类是阻断EGFR结合位点的单克隆抗体类药物;另一类是以抑制EGFR的酪氨酸激酶活性为途径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msinekimseinhibitor,TKI)。目前,临床上常用的TKI有伊马替尼(imatinib)、吉非替尼
作者简介:彭珍珍,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临床药学研究.TeJ.15616185962,E一玎扭iJ=p朗gzhe北h鲫0525@yah00.c咖L
cn
*通讯作者:赵绪元,男,教授,主任药师,主要从事临床药学研究,Tel:(0731)85292129,E-mail:zIlaoxu”anhn@sir仇corn
黄芩苷的药动学研究进展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张琪, 陈忻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北京,100069中南药学
CENTRAL SOUTH PHARMACY2011,09(3)
参考文献(40条)
1.胡世林;冯学锋 黄芩研究的某些新进展[期刊论文]-中国药学杂志 2001(11)
2.毛凤斐;屠锡德;朱家璧 黄芩苷大鼠小肠吸收的研究[期刊论文]-南京药学院学报 1984(01)
3.李新中;陈萱;杨于佳 黄芩苷在家兔感染性脑水肿模型中的药物动力学[期刊论文]-中国药学杂志 1999(02)4.黄志强;杨于嘉;李新中 黄芩苷在兔脑水肿模型中血浆和脑脊液的药物动力学 1999(03)5.何心;石跃辉;石春伟 黄芩甙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1998(04)
6.龚明涛;虞丽芳;陈庆华 大鼠灌胃黄芩苷及其苷元黄芩素的药动学研究[期刊论文]-中草药 2009(03)7.龚明涛;虞丽芳;陈庆华 黄芩苷在大鼠体内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屏障研究[期刊论文]-中国药学杂志 2008(17)8.路通;宋珏;谢林 HPLC法同时测定灌胃黄芩水煎剂后大鼠血浆中黄芩苷和汉黄芩苷的质量浓度及药动学研究[期刊论文]-中草药 2005(06)
9.Akan T;Kawabata K;Yanagisawa E Baicalin,the predominant flavone glucuronide of Scutellariaeradix,is absorbed from the rat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s the aglycone and retored to its originalform[外文期刊] 2000(12)
10.刘太明;蒋学华 黄芩苷和黄芩素大鼠在体胃、肠的吸收动力学研究[期刊论文]-中国药学杂志 2006(12)11.刘太明;蒋学华;张梅娟 黄芩苷和黄芩素的大鼠在体肠吸收特性[期刊论文]-中国药学杂志 2006(23)
12.Kobashi K Glycosides are natural prodrugs:evidence using germfree and gnotobiotic rats associatedwith a human intestinal bacterium 1998
13.王弘;陈济民;张清民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黄芩苷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期刊论文]-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0(02)
14.于波涛;张志荣;刘文胜 黄芩苷稳定性研究[期刊论文]-中草药 2002(03)
15.王弘;陈济民;张清民 黄芩苷在大鼠体胃、离体小肠的吸收动力学研究[期刊论文]-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00(01)16.毛凤斐;朱家壁;屠锡德 黄芩苷人体内吸收研究 1981(12)
17.阴健;任天他;曹春林 黄芩苷及其清开灵注射液中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1998(04)18.张志荣;胡晓颖;蒋大义 银黄冲剂中黄芩甙在家兔体内的代谢动力学研究 1996(06)
19.石万贞;姚金成;梁玉格 银黄颗粒剂中黄芩苷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期刊论文]-中医药导报 2005(11)20.王雪峰;刘芳;王永梅 小柴胡汤中黄芩苷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动力学研究[期刊论文]-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1(02)
21.张岩;肇丽梅;韩国柱 清热合剂中黄芩苷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期刊论文]-华西药学杂志 2005(03)22.郭慧娟;任淑萌;李艳荣 功劳去火片中黄芩苷和小檗碱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期刊论文]-华西药学杂志2009(01)
23.冯瑾 黄芩-黄连药对药物动力学及相互作用研究[学位论文] 201024.吴艳萍 葛根芩连汤配伍主要成分药物动力学研究[学位论文] 2006
26.Wu JM;Chen DW;Zhang RH Study on bioavailability of Baicalin-phospholipid complex by using HPLC1999
27.徐力昆 黄芩苷脂质体的制备及体内外药剂学行为研究[学位论文] 2006
28.Taiming L;Xuehua J Investigation of the Absorption Mechanisms of Baicalin and Baicalein in Rats[外文期刊] 2006(06)
29.Liu J;Qiu L;Gao J Preparation,characterization and in vivo evaluation of formulation of baicaleinwith hydroxypropyl-(3-cyclodextrin[外文期刊] 2006(1-2)
30.郭晓宇;杨琳;陈颖 黄芩苷与黄芩素的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比较研究[期刊论文]-中国药学杂志 2008(07)31.宋双红;张媛;王哲之 HPLC测定不同产地黄芩中黄酮化合物的含量[期刊论文]-中国中药杂志 2006(07)32.刘云华;黄志芳;陈燕 酶解法提取黄芩中的黄芩素的工艺研究[期刊论文]-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7(04)33.王宏志;喻春皓;高钧 酶法提取黄芩中黄芩素、汉黄芩素[期刊论文]-中药材 2007(07)34.许闽;肖功胜;杨云 黄芩素制备工艺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实用医药 2008(12)
35.赵春颖;王汝兴 黄芩素制备工艺及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期刊论文]-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7(03)
36.汪棋;张玉杰;李维峰 HPLC-电化学检测法用于黄芩苷和黄芩素大鼠血浆稳定性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中药杂志2008(22)
37.刘俊;邱利A;金一 黄芩素-羟丙基-β-环糊精共冻干物的制备及大鼠生物利用度研究 2006
38.吴品江;许润春;苏柘僮 黄芩苷脂质体、β-环糊精包合物及磷脂复合物鼻黏膜渗透性及毒性研究[期刊论文]-药学学报 2009(04)
39.陈析;张楠;董晓丹 黄芩苷磷脂复合物抗炎时效初步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07(05)40.张喜平;田华;程琪辉 黄芩苷的药理作用研究现状[期刊论文]-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3(11)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王和平.张晓燕.王建明.管媛媛.佟雷.黄淑梅.WANG He-ping.ZHANG Xiao-yan.WANG Jian-ming.GUAN Yuan-yuan.TONG Lei.HUANG Shu-mei 肝复康滴丸中黄芩苷体内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期刊论文]-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4(1)
2. 秦三海.刘华钢 黄芩苷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6(4)
3. 谷振勇.凌亦凌.丛斌.朱铁年.GU Zhen-yong.LING Yi-ling.CONG Bin.ZHU Tie-nian 过氧亚硝基阴离子致大鼠肺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0,16(7)
4. 邝枣园.黄衍寿.吴伟 黄芩苷对肺炎衣原体诱导的可溶性细胞粘附因子及IL-8的调节作用[期刊论文]-浙江中医杂志2004,39(11)
5. 张丽亚.董琳.陈小芳.王平 黄芩苷抗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作用的体外研究[期刊论文]-浙江临床医学2008,10(12)
6. 邝枣园.黄衍寿.吴伟.李建婷.罗海燕.张赛霞 黄芩苷对肺炎衣原体诱导的内皮细胞粘附因子表达的影响[期刊论文]-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1(6)
7. 谷振勇.凌亦凌 内毒素诱导肺动脉内皮细胞生成过氧亚硝基阴离子的意义[期刊论文]-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1,17(4)
8. 谷振勇 过氧亚硝基阴离子介导内毒素致肺血管损伤及胆囊收缩素的保护作用[学位论文]1999
9. 谷振勇.凌亦凌.徐小虎.朱铁年.丛斌 内源性过氧亚硝基阴离子介导脂多糖导致肺动脉内皮细胞损伤[期刊论文]-生理学报2003,55(4)
10. 孙桂凤.项硕.孙钊 中国药典2005年版收载毒性常用中药简介[期刊论文]-海峡药学2011,23(4)
引证文献(2条)
1.苗光新.李忠思.吴宁宁.常金花.刘沛.刘翠哲 市售黄芩饮片的炮制质量[期刊论文]-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22)
2.赵辉.刘茜.华会明.辛明慧.刘丹.纪庆月 Beagle犬血浆中羟乙基黄芩苷的LC-MS/MS测定法及其在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期刊论文]-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12(9)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nyx201103016.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