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综合消费贷款发展分析
一、综合消费贷款简述
(一)综合消费贷款概念
综合消费贷款即个人综合消费贷款,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消费贷款。在个人贷款中,除了住房贷款、个人经营贷款和信用卡透支外,各种用途的贷款都归属于综合消费贷款,主要用于住房装修,购置耐用消费品(汽车、冰箱、彩电等)、教育支出,旅游和医疗等种类的消费。(根据用途来分)
(二)综合消费贷款的借款人条件(主要针对银行而言)
个人综合消费贷款对借款人的要求包括以下几方面:1. 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年龄在65岁以下;2. 有正当的职业和稳定的收入,有还款的能力(小额信贷公司要求不严,大学生购买电子产品只需要学生证等证件);3. 信用良好,没有信用方面的不良记录;4. 能够提供合法、有效、可靠的担保;5. 贷款用途明确。(防止道德风险)
(三)个人综合消费贷款结构
1. 担保方式
2. 贷款额度
3. 贷款期限
二、我国综合消费贷款发展概况
(一)综合消费贷款发展总体情况
1. 综合消费贷款平稳发展
从总体上看,我国个人综合消费贷款的规模不大,在银行个人贷款总量中余额占10%—20%(房地产市场发展,个人贷款中住房贷款比重高)。到2013年末,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的相关业务已经分别达到3711.38亿,4927.80亿,3511.60亿,并在所占个人贷款业务比例为13.6%,20%,16.8%。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综合消费贷款的总额呈上升趋势(图有问题,但是不影响)
图1.2010-2013年中国三所国有银行与两家股份制银行综合消费贷款金额(单位:百万元) 以上数据出自:五大银行各自年度报表
从上图的走势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消费者的消费理念的改变,超前消费意识
逐渐增强。综合消费信贷的健康发展需要消费者有一个观念的转变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消费品种的增加,崇尚节俭、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逐步转变,超前消费意识已成为中青年人的一种时尚。
2. 综合消费贷款地区差异性大,主要集中在沿海一带
图3.2008年中国工商银行贷款的地区结构
以上数据出自:2008年中国工商银行年度报表
3. 贷款来源主要集中于主要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逐渐增加份额。
(据新华社电 办理小额消费贷款服务的武汉捷信公司近日称,从去年至今的一年时间内,公司为2万多名武汉大学生办理担保服务,这些学生的贷款主要用于购买苹果牌手机、电脑以及其他电子产品。据了解,大学生是捷信公司贷款服务的消费主体之一。有商家透露,该公司一年利息收百分之四十几,相当于“高利贷”。大家应该慎用,工作之后可使用信用卡分期付款。)
4. 综合消费贷款与个人贷款发展趋势总体相同,略有波动
综合消费贷款与个人贷款总额成上升阶段,但综合消费贷款占个人贷款比例却略有波动。从图4中和图5中,我们得出个人贷款数额一直成上升趋势,但是综合消费贷款在2012年出现了下降趋势,占据比例也逐渐下降。个人贷款中包含着占绝大部分的住房贷款,购房需求促使了个人贷款的增加。
图4.2008—2013年工商银行综合消费贷款与个人贷款比较图
图5.2008年工商银行综合消费贷款占个人贷款的比例
以上数据出自:2008—2013年工商银行年度报表
(二)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比较分析
1. 从图6和图7中,我们可以看出,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之间综合贷款发展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的综合消费贷款数大致呈上升趋势,在2011年之后,有些银行略有降幅,不过大致保持平稳增长。
2. 国有制银行综合消费贷款数额占远大于股份制银行
从图8中,我们可以比较得出,在此期间,中国国有银行的综合消费贷款数额远大于股份制银行。就选取的银行相比较而言,国有银行的综合消费贷款数额所占百分比一直在80%以上。平安银行与招商银行占额并没明显的上升。
三、我国商业银行汽车贷款发展趋势
(一)汽车贷款概念
(二)汽车贷款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汽车贷款历史可以归纳为4个发展阶段,完成了从诞生、几近夭折、爆发、震荡到稳步发展的一个生命周期:
1. 萌芽阶段(1995年—1998年9月)。起步于1995年,国内汽车贷款处于一个相对低迷的时期,为了刺激汽车消费贷款的有效增长,一些汽车生产厂商联合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在一定范围和规模之内,尝试性地开展了汽车消费贷款业务。但由于缺乏相应经验和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暴露了严重问题。中国人民银行曾于1996年9余额下令停办汽车贷款业务。
2. 爆发阶段(1998年10月—2003年中)。中央继1998年9月出台《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之后,1994年又出台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贷款的指导意见》。,国内私人汽车消费逐步升温,北京、广州、成都、杭州等城市,私人购车比例已超过50%。引发了汽车消费“井喷”。保险公司的车贷险业务也迅速开展。截至2003年底,在新增的私用车中有近1/3都是贷款购车。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汽车消费贷款几乎呈现几何增长速度。我们从图9中可以看出:从1998年的4亿元到2003年,达到2000亿以上的规模。这阶段,银行、保险公司、汽车经销商、生产厂家四方合作的模式,成为推动汽车贷款告诉发展的主流做法。同时,银行不断降低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延长贷款年限,放款贷款条件和范围,风险控制环节弱化,潜在风险不断积累。
3. 调整阶段(2003年中—2004年8月)。由于车价不断降低,征信体系不健全,出现了大量坏账。因此,从2004年2月份开始,全国各大银行的汽车贷款业务开始急剧萎缩,由国有银行主导的汽车金融服务业务模式即刻瓦解,国内汽车金融服务进入了冬天。严重依赖消费贷款的重型商用车市场销售受到巨大打击;汽车消费贷款占整个汽车消费总量比例下降,由2001年的15%下降到2004年8%。银行紧收银根,提高贷款首付的比例。截至2004年6月末,金融机构的汽车消费贷款余额为1833亿元,低于2003年2000亿元的贷款余额。同时,2004年上半年,中国金融机构的呆账率达到40%左右。
4. 稳步发展阶段(2004年8月以后)。2004年8月18日开始,中国首家汽车金融公司——上海通用金融有限责任公司在沪开业,这是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目标值着中国汽车金融业开始向汽车金融服务公司主导的专业化时期转换。随后又有福特、丰田、大众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相继成立。专业汽车贷款服务开始出现。中国汽车贷款开始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银行与汽车金融公司开始进行了全面竞争。2004年后不良贷款率的提升促使了汽车贷款余额呈现了下降趋势,但在2007年后,各个银行又开始积极探索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中国银行总行在总部成立专门团队负责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发展,中信银行借鉴西班牙银行的经验,组建个人汽车金融中心等。
(三)我国汽车贷款的现状
从2008年以来,中国商业银行贷款出现回转态势,汽车贷款一直呈现上涨趋势,汽车贷款增长额在2008年—2010年呈现上涨趋势。
目前,我国参与汽车贷款的金融机构主要是五大国有行以及12个股份制银行。目前工行和建行是该项业务投入最多的国有商业银行。2004年末至2005年,经我国银监会批准,通用、大众及丰田外资汽车金融公司陆续进驻国内。自此,国内车贷市场结束了国内商业银行独占的局面。我国商业银行纷纷加大了汽车金融业务的投入,积极开展业务创新,市场竞争也逐渐白热化。同时,两者之间的合作也不断加强。2011年汽车消费信贷余额达3000亿元。较10年前的426亿元增长近7倍。从图9中我们可以看到,商业银行仍占据主导地位。由于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单笔金额小,操作手续相对繁琐,商业银行在汽车消费贷款上投放的资源有限,近几年余额保持在了1000—1500亿元左右。
图12.2011年汽车消费贷款余额经营主体构成比例图
以上数据出自:《2012年中国汽车金融报告》
(四)我国商业银行与汽车金融公司相比较
1. 风险管理水平低
2. 市场秩序混乱
一方面,汽车经销商良莠不齐。一些经销商随意增长车价,利用消费者不熟悉贷款购车技术细节,捆绑销售,欺诈消费者等恶意行为,使许多消费者“望而代步”。另一方面,各银行之间竞争比较激烈,各家银行缺乏对车贷的风险管理经验,有些银行以降低风险门槛、降低价格为核心的恶性竞争。
3. 银行内经办个人贷款汽车配备不足且缺乏专业技能。
四、我国综合消费贷款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用途不明,张冠李戴
个人综合消费贷款本应是贷款人向贷款人发放的限定消费用途的贷款,但是一些基层银行在实际操作中,对用途要求把关不严,不能够够掌握借款人对款项的真是用途,造成贷款跟踪的缺失,似的出现了贷款逾期。
(二)化整为零,超限放款
无论是质押担保,还是抵押担保都有最高限额。但是银行有时为了吸引大客户,将一些大客户的放款化整为零,使得这些客户可以多次借款,超过了最高发放限额,当然,这无疑,加大了银行贷款的风险。
(三)评估失真,放款失准
一些借款人为了获取高额担保贷款,串通抵押评估人,估计将抵押物高估,而银行一些经办人则轻信评估结果,又以抵押物评估值规定的最高比例放款。
这样,一旦借款人贷款不能按期归还,银行即使对抵押物依法进行变现。
(四)星罗棋布,难以管理
随着个人综合消费贷款的快速发展,不少基层行处办理的个人综合消费贷款业务已经数百、上千笔,且借款人居住分散,常有不确定因素,使得回收贷款的风险增加。(另一方面可以分散风险,重点应该在于对贷款的审核)
我国商业银行综合消费贷款发展分析
一、综合消费贷款简述
(一)综合消费贷款概念
综合消费贷款即个人综合消费贷款,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消费贷款。在个人贷款中,除了住房贷款、个人经营贷款和信用卡透支外,各种用途的贷款都归属于综合消费贷款,主要用于住房装修,购置耐用消费品(汽车、冰箱、彩电等)、教育支出,旅游和医疗等种类的消费。(根据用途来分)
(二)综合消费贷款的借款人条件(主要针对银行而言)
个人综合消费贷款对借款人的要求包括以下几方面:1. 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年龄在65岁以下;2. 有正当的职业和稳定的收入,有还款的能力(小额信贷公司要求不严,大学生购买电子产品只需要学生证等证件);3. 信用良好,没有信用方面的不良记录;4. 能够提供合法、有效、可靠的担保;5. 贷款用途明确。(防止道德风险)
(三)个人综合消费贷款结构
1. 担保方式
2. 贷款额度
3. 贷款期限
二、我国综合消费贷款发展概况
(一)综合消费贷款发展总体情况
1. 综合消费贷款平稳发展
从总体上看,我国个人综合消费贷款的规模不大,在银行个人贷款总量中余额占10%—20%(房地产市场发展,个人贷款中住房贷款比重高)。到2013年末,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的相关业务已经分别达到3711.38亿,4927.80亿,3511.60亿,并在所占个人贷款业务比例为13.6%,20%,16.8%。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综合消费贷款的总额呈上升趋势(图有问题,但是不影响)
图1.2010-2013年中国三所国有银行与两家股份制银行综合消费贷款金额(单位:百万元) 以上数据出自:五大银行各自年度报表
从上图的走势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消费者的消费理念的改变,超前消费意识
逐渐增强。综合消费信贷的健康发展需要消费者有一个观念的转变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消费品种的增加,崇尚节俭、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逐步转变,超前消费意识已成为中青年人的一种时尚。
2. 综合消费贷款地区差异性大,主要集中在沿海一带
图3.2008年中国工商银行贷款的地区结构
以上数据出自:2008年中国工商银行年度报表
3. 贷款来源主要集中于主要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逐渐增加份额。
(据新华社电 办理小额消费贷款服务的武汉捷信公司近日称,从去年至今的一年时间内,公司为2万多名武汉大学生办理担保服务,这些学生的贷款主要用于购买苹果牌手机、电脑以及其他电子产品。据了解,大学生是捷信公司贷款服务的消费主体之一。有商家透露,该公司一年利息收百分之四十几,相当于“高利贷”。大家应该慎用,工作之后可使用信用卡分期付款。)
4. 综合消费贷款与个人贷款发展趋势总体相同,略有波动
综合消费贷款与个人贷款总额成上升阶段,但综合消费贷款占个人贷款比例却略有波动。从图4中和图5中,我们得出个人贷款数额一直成上升趋势,但是综合消费贷款在2012年出现了下降趋势,占据比例也逐渐下降。个人贷款中包含着占绝大部分的住房贷款,购房需求促使了个人贷款的增加。
图4.2008—2013年工商银行综合消费贷款与个人贷款比较图
图5.2008年工商银行综合消费贷款占个人贷款的比例
以上数据出自:2008—2013年工商银行年度报表
(二)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比较分析
1. 从图6和图7中,我们可以看出,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之间综合贷款发展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的综合消费贷款数大致呈上升趋势,在2011年之后,有些银行略有降幅,不过大致保持平稳增长。
2. 国有制银行综合消费贷款数额占远大于股份制银行
从图8中,我们可以比较得出,在此期间,中国国有银行的综合消费贷款数额远大于股份制银行。就选取的银行相比较而言,国有银行的综合消费贷款数额所占百分比一直在80%以上。平安银行与招商银行占额并没明显的上升。
三、我国商业银行汽车贷款发展趋势
(一)汽车贷款概念
(二)汽车贷款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汽车贷款历史可以归纳为4个发展阶段,完成了从诞生、几近夭折、爆发、震荡到稳步发展的一个生命周期:
1. 萌芽阶段(1995年—1998年9月)。起步于1995年,国内汽车贷款处于一个相对低迷的时期,为了刺激汽车消费贷款的有效增长,一些汽车生产厂商联合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在一定范围和规模之内,尝试性地开展了汽车消费贷款业务。但由于缺乏相应经验和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暴露了严重问题。中国人民银行曾于1996年9余额下令停办汽车贷款业务。
2. 爆发阶段(1998年10月—2003年中)。中央继1998年9月出台《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之后,1994年又出台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贷款的指导意见》。,国内私人汽车消费逐步升温,北京、广州、成都、杭州等城市,私人购车比例已超过50%。引发了汽车消费“井喷”。保险公司的车贷险业务也迅速开展。截至2003年底,在新增的私用车中有近1/3都是贷款购车。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汽车消费贷款几乎呈现几何增长速度。我们从图9中可以看出:从1998年的4亿元到2003年,达到2000亿以上的规模。这阶段,银行、保险公司、汽车经销商、生产厂家四方合作的模式,成为推动汽车贷款告诉发展的主流做法。同时,银行不断降低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延长贷款年限,放款贷款条件和范围,风险控制环节弱化,潜在风险不断积累。
3. 调整阶段(2003年中—2004年8月)。由于车价不断降低,征信体系不健全,出现了大量坏账。因此,从2004年2月份开始,全国各大银行的汽车贷款业务开始急剧萎缩,由国有银行主导的汽车金融服务业务模式即刻瓦解,国内汽车金融服务进入了冬天。严重依赖消费贷款的重型商用车市场销售受到巨大打击;汽车消费贷款占整个汽车消费总量比例下降,由2001年的15%下降到2004年8%。银行紧收银根,提高贷款首付的比例。截至2004年6月末,金融机构的汽车消费贷款余额为1833亿元,低于2003年2000亿元的贷款余额。同时,2004年上半年,中国金融机构的呆账率达到40%左右。
4. 稳步发展阶段(2004年8月以后)。2004年8月18日开始,中国首家汽车金融公司——上海通用金融有限责任公司在沪开业,这是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目标值着中国汽车金融业开始向汽车金融服务公司主导的专业化时期转换。随后又有福特、丰田、大众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相继成立。专业汽车贷款服务开始出现。中国汽车贷款开始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银行与汽车金融公司开始进行了全面竞争。2004年后不良贷款率的提升促使了汽车贷款余额呈现了下降趋势,但在2007年后,各个银行又开始积极探索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中国银行总行在总部成立专门团队负责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发展,中信银行借鉴西班牙银行的经验,组建个人汽车金融中心等。
(三)我国汽车贷款的现状
从2008年以来,中国商业银行贷款出现回转态势,汽车贷款一直呈现上涨趋势,汽车贷款增长额在2008年—2010年呈现上涨趋势。
目前,我国参与汽车贷款的金融机构主要是五大国有行以及12个股份制银行。目前工行和建行是该项业务投入最多的国有商业银行。2004年末至2005年,经我国银监会批准,通用、大众及丰田外资汽车金融公司陆续进驻国内。自此,国内车贷市场结束了国内商业银行独占的局面。我国商业银行纷纷加大了汽车金融业务的投入,积极开展业务创新,市场竞争也逐渐白热化。同时,两者之间的合作也不断加强。2011年汽车消费信贷余额达3000亿元。较10年前的426亿元增长近7倍。从图9中我们可以看到,商业银行仍占据主导地位。由于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单笔金额小,操作手续相对繁琐,商业银行在汽车消费贷款上投放的资源有限,近几年余额保持在了1000—1500亿元左右。
图12.2011年汽车消费贷款余额经营主体构成比例图
以上数据出自:《2012年中国汽车金融报告》
(四)我国商业银行与汽车金融公司相比较
1. 风险管理水平低
2. 市场秩序混乱
一方面,汽车经销商良莠不齐。一些经销商随意增长车价,利用消费者不熟悉贷款购车技术细节,捆绑销售,欺诈消费者等恶意行为,使许多消费者“望而代步”。另一方面,各银行之间竞争比较激烈,各家银行缺乏对车贷的风险管理经验,有些银行以降低风险门槛、降低价格为核心的恶性竞争。
3. 银行内经办个人贷款汽车配备不足且缺乏专业技能。
四、我国综合消费贷款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用途不明,张冠李戴
个人综合消费贷款本应是贷款人向贷款人发放的限定消费用途的贷款,但是一些基层银行在实际操作中,对用途要求把关不严,不能够够掌握借款人对款项的真是用途,造成贷款跟踪的缺失,似的出现了贷款逾期。
(二)化整为零,超限放款
无论是质押担保,还是抵押担保都有最高限额。但是银行有时为了吸引大客户,将一些大客户的放款化整为零,使得这些客户可以多次借款,超过了最高发放限额,当然,这无疑,加大了银行贷款的风险。
(三)评估失真,放款失准
一些借款人为了获取高额担保贷款,串通抵押评估人,估计将抵押物高估,而银行一些经办人则轻信评估结果,又以抵押物评估值规定的最高比例放款。
这样,一旦借款人贷款不能按期归还,银行即使对抵押物依法进行变现。
(四)星罗棋布,难以管理
随着个人综合消费贷款的快速发展,不少基层行处办理的个人综合消费贷款业务已经数百、上千笔,且借款人居住分散,常有不确定因素,使得回收贷款的风险增加。(另一方面可以分散风险,重点应该在于对贷款的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