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式.知识框架

不等式

模块框架

高考要求

知识内容

版块一.不等式的性质

1.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对于任意两个实数a和b,在ab,ab,ab三种关系中,有且仅有一种关系成立.

3.两个实数的大小比较:

对于任意两个实数a,b,对应数轴上的两点,右边的点对应的实数比左边点对应的实数大.

作差比较法:ab0ab;ab0ab;ab0ab.

其中符号表示它的左边与右边能够互相推出.

4.不等式的性质: 性质1:(对称性)如果ab,那么ba;如果ba,那么ab. 性质2:(传递性)如果ab,且bc,则ac. 性质3:如果ab,则acbc. 推论1:(移项法则)不等式中的任意一项都可以把它的符号变成相反的符号后,从不等

式的一边移到另一边.

推论2:如果ab,cd,则acbd.

我们把ab和cd(或ab和cd)这类不等号方向相同的不等式,叫做同向不等式.

推论2说明:同向不等式的两边可以分别相加,所得的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 推广:几个同向不等式的两边分别相加,所得到的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 性质4:如果ab,c0,则acbc;如果ab,c0,则acbc.

aa

实数大小的作商比较法:当b0时,若1,且b0,则ab;若1,且b0,

bb

则ab.

推论1:如果ab0,cd0,则acbd.

推广:几个两边都是正数的同向不等式的两边分别相乘,所得到的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

推论2:如果ab0,则anbn(nN,n1). 推论3:如果ab

0nN,n1)

1. 对于任意两个实数a,b,有ab0ab;ab0ab;

ab0ab,这几个等价符号的左边反映的是实数的运算性质,右边反映的是实数的大小顺序.由此知: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可以归结为判断它们的差的符号.这是不等式这一章的理论基础,是不等式性质的证明,证明不等式和解不等式的主要依据.

在学习了不等式的性质后,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还可以用作商法,与1比较,但这时要注意分母的正负情况.

2.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关系,实际上是比较它们的值的大小,又归结为判断

它们的差的符号,要引导学生意识到比较法是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它有两个基本步骤:先作差,再变形判断正负号,难点是后者.这里的代数式的字母是有范围的,省略不写时就表示取值范围是实数集,它的主要变形方法有两种,一是因式分解法,二是配方法,变形时要尽量避免讨论,让依据尽量简便.

3.可以介绍异向不等式,并提醒学生注意什么样的不等式可以相加相减.对于不等式的性质与推论,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适当进行推导(比如性质4的推论3可以用反证法证明),让学生知道这些定理的来龙去脉,在不等式的证明中减少想当然,对数学证明的严格化有一定的认识.

版块二.均值不等式

ab

,当且仅当ab时,有2

等号成立.此结论又称均值不等式或基本不等式.

ab

2.对于任意两个实数a,b,叫做a,b

a,b的几何平均值.

2

均值定理可以表述为:两个正实数的算术平均值大于或等于它的几何平均值.

1.均值定理:如果a,bR(R表示正实数)

,那么

3.两个正数的积为常数时,它们的和有最小值;两个正数的和为常数时,它们的积有最大值.

1.在利用均值定理求某些函数的最值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函数式中的各项必须都是正数,在异号时不能运用均值不等式,在同负时可

以先进行

转化,再运用均值不等式;

⑵函数式中含变数的各项的和或积必须是常数;

⑶只有具备了不等式中等号成立的条件,才能使函数式取到最大或最小值.否

则不能由

均值不等式求最值,只能用函数的单调性求最值. 运用均值不等式的前提有口诀:一正二定三相等. 2.均值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半径不小于半弦.

⑴对于任意正实数a,b,作线段ABab,使ADa,DBb; ⑵以AB为直径作半圆O,并过D点作CDAB于D, 且交半圆于点C; AOD

ab

⑶连结AC,BC,OC,则OC,

2

∵ACBC,CDAB

∴CD 当ab时,在RtCOD中,

ab

有OCCD

2

当且仅当ab时,O,D

两点重合,有OC3.已知:a、bR(其中R表示正实数),

ab2

≥112

ab

2

B

ab

CD 2

ab称为算术平均数,

2

2

称为调和平均数.

11ab证明:ab212

ab≥0

242

ab≥ 222

∴ab

∵a、bR,

,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2ab1

2≥0

24

ab≥∴,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2

22

2

12

≥0

∵4

∴,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

2

2ab

2ab 

ab

0

,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11ab

了解这组不等式对解决一些不等式的证明题会有帮助,可选择性介绍.

2

板块三.解不等式

1.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的整式不等式,叫做一元二次不等式.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及二次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如下表(以a0为例):

注:有关含有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问题,若能把不等式转化成二次函数或二次方程,通过

根的判别式或数形结合思想,可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其方法大致有:①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②参数大于最大值或小于最小值,③变更主元利用函数与

方程的思想求解.

2. 解不等式

⑴解一元二次不等式通常先将不等式化为axbxc0或axbxc0 (a0)的形式,然后求出对应方程的根(若有根的话),再写出不等式的解:大于0时两根之外,小于0时两根之间;

⑵分式不等式主要是转化为等价的一元一次、一元二次或者高次不等式来处理; 2

2

⑶高次不等式主要利用“序轴标根法”解.

不等式

模块框架

高考要求

知识内容

版块一.不等式的性质

1.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对于任意两个实数a和b,在ab,ab,ab三种关系中,有且仅有一种关系成立.

3.两个实数的大小比较:

对于任意两个实数a,b,对应数轴上的两点,右边的点对应的实数比左边点对应的实数大.

作差比较法:ab0ab;ab0ab;ab0ab.

其中符号表示它的左边与右边能够互相推出.

4.不等式的性质: 性质1:(对称性)如果ab,那么ba;如果ba,那么ab. 性质2:(传递性)如果ab,且bc,则ac. 性质3:如果ab,则acbc. 推论1:(移项法则)不等式中的任意一项都可以把它的符号变成相反的符号后,从不等

式的一边移到另一边.

推论2:如果ab,cd,则acbd.

我们把ab和cd(或ab和cd)这类不等号方向相同的不等式,叫做同向不等式.

推论2说明:同向不等式的两边可以分别相加,所得的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 推广:几个同向不等式的两边分别相加,所得到的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 性质4:如果ab,c0,则acbc;如果ab,c0,则acbc.

aa

实数大小的作商比较法:当b0时,若1,且b0,则ab;若1,且b0,

bb

则ab.

推论1:如果ab0,cd0,则acbd.

推广:几个两边都是正数的同向不等式的两边分别相乘,所得到的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

推论2:如果ab0,则anbn(nN,n1). 推论3:如果ab

0nN,n1)

1. 对于任意两个实数a,b,有ab0ab;ab0ab;

ab0ab,这几个等价符号的左边反映的是实数的运算性质,右边反映的是实数的大小顺序.由此知: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可以归结为判断它们的差的符号.这是不等式这一章的理论基础,是不等式性质的证明,证明不等式和解不等式的主要依据.

在学习了不等式的性质后,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还可以用作商法,与1比较,但这时要注意分母的正负情况.

2.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关系,实际上是比较它们的值的大小,又归结为判断

它们的差的符号,要引导学生意识到比较法是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它有两个基本步骤:先作差,再变形判断正负号,难点是后者.这里的代数式的字母是有范围的,省略不写时就表示取值范围是实数集,它的主要变形方法有两种,一是因式分解法,二是配方法,变形时要尽量避免讨论,让依据尽量简便.

3.可以介绍异向不等式,并提醒学生注意什么样的不等式可以相加相减.对于不等式的性质与推论,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适当进行推导(比如性质4的推论3可以用反证法证明),让学生知道这些定理的来龙去脉,在不等式的证明中减少想当然,对数学证明的严格化有一定的认识.

版块二.均值不等式

ab

,当且仅当ab时,有2

等号成立.此结论又称均值不等式或基本不等式.

ab

2.对于任意两个实数a,b,叫做a,b

a,b的几何平均值.

2

均值定理可以表述为:两个正实数的算术平均值大于或等于它的几何平均值.

1.均值定理:如果a,bR(R表示正实数)

,那么

3.两个正数的积为常数时,它们的和有最小值;两个正数的和为常数时,它们的积有最大值.

1.在利用均值定理求某些函数的最值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函数式中的各项必须都是正数,在异号时不能运用均值不等式,在同负时可

以先进行

转化,再运用均值不等式;

⑵函数式中含变数的各项的和或积必须是常数;

⑶只有具备了不等式中等号成立的条件,才能使函数式取到最大或最小值.否

则不能由

均值不等式求最值,只能用函数的单调性求最值. 运用均值不等式的前提有口诀:一正二定三相等. 2.均值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半径不小于半弦.

⑴对于任意正实数a,b,作线段ABab,使ADa,DBb; ⑵以AB为直径作半圆O,并过D点作CDAB于D, 且交半圆于点C; AOD

ab

⑶连结AC,BC,OC,则OC,

2

∵ACBC,CDAB

∴CD 当ab时,在RtCOD中,

ab

有OCCD

2

当且仅当ab时,O,D

两点重合,有OC3.已知:a、bR(其中R表示正实数),

ab2

≥112

ab

2

B

ab

CD 2

ab称为算术平均数,

2

2

称为调和平均数.

11ab证明:ab212

ab≥0

242

ab≥ 222

∴ab

∵a、bR,

,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2ab1

2≥0

24

ab≥∴,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2

22

2

12

≥0

∵4

∴,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

2

2ab

2ab 

ab

0

,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11ab

了解这组不等式对解决一些不等式的证明题会有帮助,可选择性介绍.

2

板块三.解不等式

1.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的整式不等式,叫做一元二次不等式.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及二次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如下表(以a0为例):

注:有关含有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问题,若能把不等式转化成二次函数或二次方程,通过

根的判别式或数形结合思想,可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其方法大致有:①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②参数大于最大值或小于最小值,③变更主元利用函数与

方程的思想求解.

2. 解不等式

⑴解一元二次不等式通常先将不等式化为axbxc0或axbxc0 (a0)的形式,然后求出对应方程的根(若有根的话),再写出不等式的解:大于0时两根之外,小于0时两根之间;

⑵分式不等式主要是转化为等价的一元一次、一元二次或者高次不等式来处理; 2

2

⑶高次不等式主要利用“序轴标根法”解.


相关文章

  • 数列的知识框架
  • 数列的知识框架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与函数.不等式知识一起构成中学数学中代数部分的主干线,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从近几年的高考来看,试题类型一般为:选择或填空题和解答题,选择题和填空题以中.易难度为主,要考查等差.等比数列的概念.性 ...查看


  • 数学知识框架
  • <初中数学>知识框架 Ⅰ. 数与代数 一. 数与式 (一)实数 1.有理数 (1)有理数的概念 ①正.负数 ②数轴 ③相反数 ④绝对值 ⑤倒数 ⑥有理数大小比较 (2)有理数的运算 ①有理数的加.减运算 ②有理数的乘.除运算③有 ...查看


  • 七年级下学期数学知识框架整理
  • 七年级下学期数学知识梳理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知识结构图 相交线 相交线垂线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平行线及其判定 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的性质 命题.定理 平移 二.知识定义 邻补角: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 ...查看


  • 初中一到初二数学知识点框架
  • 第一章 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1.2 有理数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实验与探究 填幻方 阅读与思考 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观察与猜想 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 1.5 有理数的乘方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2.1 整式 ...查看


  • 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
  • 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目 录 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 ...查看


  •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2015整合版
  •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目 录 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 ...查看


  • 人教版初中数学物理化学知识点总结
  • 物质的化学式记忆 A 单质:由同种(或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金属单质(按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至弱排列) 钾 钙 钠 镁 铝 锌 铁 锡 铅(氢) 铜 汞 银 铂 金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 Cu ...查看


  • 高考数学模型解题
  • 高考数学模型解题探讨 所谓模型,就像盖楼一样,先根据设计总体要求,第一步就是搭建一个一个框架,然后再进行细节建造.就两步那么简单.但理解这句话非常重要,学习好的学生总有框架,差的学生就东一杷子,西一杷子,进度迟缓,毫无章法. 所以,要深刻理 ...查看


  • 会计基础知识框架2
  • [基本要求] 会计要素是指根据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第一节.会计要素 第 二 章 会 计 要 素 与 会 计 等 式二.会计要素的确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