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保障、提高效益
——实现公安装备“无增长改善”初探
公安装备是指公安机关及其公安民警所配备使用设备、器材、武器和警械等装备的总称,是保障公安工作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是衡量公安工作的重要标志,也是公安机关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结合本地实际,从优化公安装备保障、发挥装备最大效益的角度出发,对如何实现公安装备的“无增长改善”,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正是以警察现代化为标志的第三次警务革命后40年,当时的欧美国家警察,装备的现代化程度和警力的绝对数量相对都达到了峰值,但犯罪量仍然有增无减并导致公众不满,在这种背景之下,第四次警务革命孕育而生。这次革命打破了“人多物好”就是现代化的思维桎梏,“无增长改善论”正是在此期间应运而生的。1976年,英国警务改革的旗手约翰•安德逊正式提出了“警力无增长改善论”,主要内容是警察机关在不增加人员编制和装备器材的前提下改善与提高警力。笔者认为,新时期新形势下,公安装备”无增长改善”的重点,就是在公安人财物绝对数大幅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警用装备资源的科学配臵、科学管理,发挥资源的最大使用效益。现结合我市公安机关实际,浅谈在现有装备保障程度已接近饱和的情况下,如何发挥公安装备的最大效益,实现无增长改善。
一、公安装备建设和装备保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经费保障水平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公安装备实现了从单一型装备向复合型装备、一般装备向高精尖装备、零散配备到标准化配备的转变,呈现出专业化、系统化、多元化、科技化、实战化、人性化等特点,为圆满完成各项公安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以我市公安机关为例,主要体现在完善装备种类、提升科技含量和倾斜基层一线等方面:
一是装备种类日趋完备。全市公安机关在装备建设上每年投入都在几千万元以上(不含警用直升机,智能交通、监控系统等信息化建设),2012年达8130.87万元。五年来,累计投入装备经费已经超过3个亿。装备保有量逐年大幅递增,现有各类装备近5万件/套,指挥通信、侦查技术、执法勤务、反恐处突、教育训练等装备种类日趋完备,基层一线执法执勤条件明显改善,公安工作如虎添翼。
二是装备科技含量显著提升。五年来,市局在“三侦”建设上累计投入经费6965.8万(不含基础设施建设及改造),诸多技术手段不断转型升级,“杀手锏”作用日益凸显。警用直升机、装甲运兵车、反恐突击车、卫星通信车、宣传照明车、冲锋舟陆续投入实战。拐弯枪、高精度狙击步枪、弓弩,以及各类反恐、防暴、排爆装备,切实满足了在不同环境下以及执行特殊任务的实战需要。
三是一线执法执勤装备不断加强。2012年,我局购臵的101辆流动警务车、52辆多功能执法车分批配备到位并投入使用,取得良好的使用效果和社会反响,省厅在全省推广我市经验。单警装备从几年前的全局不到100套,到目前的7600余套。全市公安机关计算机保有量超过1万台,对讲机、车载台超过6000台,执法记录仪近5000台,指纹采集仪183台,各类警用车辆(含摩托车)达2841辆,防弹衣等防护装备约6000件/套。2012
年,我们以全面推进所队装备室规范化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加强了一线实战单位执法执勤装备配备。涵盖市区66个所队的标准化装备柜及配套的常用装备已经配备到位。以长丰县局、肥东县局被省厅确定为“全省基层派出所装备达标工程建设首批示范单位”为引领,各县(市)局正在全面推进一线实战单位装备室规范化建设。
二、当前公安装备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及成因
相对于装备建设的速度和力度,各地公安机关在装备管理和使用上的一些共性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主要集中在观念、意识和体制机制等方面:
(一)公安装备建设管理的观念不到位。一是“重投入、轻效益”问题。有的片面追求投入总额,而不注意公安工作的实际需求如何,公安战斗力转化如何,导致投入与公安工作效益不匹配,投入大,效益低。二是“重建设、轻规划”问题。有的实行“大干快上”,注重装备项目数量,没有统筹规划,没有注意装备的合理架构,导致重复建设、共建共享程度低,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三是“重使用、轻管理”问题。在公安装备管理方面,除枪弹管理外,大部分单位对其他警用装备的管理普遍不够到位。一些单位和个人只管使用,不注重维护与保养,大大降低使用寿命;一些基层单位的装备损坏后不及时报修,甚至从不报修;一些基层单位的部分单警装备,存在较为普遍的人为损坏和丢失情况,如强光手电、手铐、警棍、急救包等。
(二)装备配备标准还有待完善。目前,我市公安基层的装备配备标准主要是依据公安部《县级公安机关基本业务装备配备指导标准(试行)》、《安徽省县级公安机关基本业务装备配备实施标准》等。尽管标准的制定全面、细致,充分体现了装备配备
的标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配备标准上缺乏针对性,没有考虑地域之间差异、城区分局与县局差异等情况,各地公安机关结合本地实际灵活掌握的幅度相对较小。二是在配备标准中,有些配备的项目不适应实战需要,部分装备虽有需求,但不是很大,若强制配备,易造成装备长时间闲臵,造成浪费。三是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新时期新形势对公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配备标准已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
(三)对装备的监督管理缺乏必要抓手。在现行管理体制下,装备保障部门对基层一线单位警用装备的管理使用情况,缺乏统
一、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对公安装备配发后使用效益如何、存在什么问题、问题根源在哪里、出现问题后如何解决等,缺乏规范的追踪问责和后续服务。
(四) 装备管理人员配备不够合理。
近年来,随着装备种类、数量和科技含量的大幅增加,装备管理人员缺乏、素质不高的问题日益突出,这也是警用装备不能发挥最大效能的原因之一。目前,在装备管理人员的配备上,除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设有专职人员外,基层所队一般由内勤兼任或聘用人员担任,对装备管理只停留在一般的领用、发放和保管层面;同时,各级装备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普遍不高,对多数装备性能不甚了解,在高精尖装备的应用管理上尤为薄弱。
三、实现公安装备无增长改善的建议和设想
公安装备无增长改善,关键在于如何提高现有装备的使用效益。效益是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较,就是以最优的资源投入,产出尽可能多的有用成果,我局当前提出的“保障优化”工程,正是在此前提下提出的。下面,本文将围绕优化配臵、规范管理、
队伍建设、模式创新等几个方面,结合我局实际,谈一些粗浅的建议和设想。
(一) 向优化配臵要效益,在科学制定标准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装备资源配臵。
一是因地制宜,贴近实战,进一步完善细化公安装备配备标准。“无规矩不成方圆”,实现公安装备的无增长改善,首要的就是要装备配备标准更加科学合理、更加贴近实战、更加突出效益。近年来,公安部陆续出台了一些相关警种的业务装备配备标准,如《县级公安机关基本业务装备配备指导标准(试行)》、《公安责任区刑警队装备配备标准技术》、《公安派出所装备配备标准》和《特警队装备配备标准》等,为公安装备的归类配备奠定了基础,但还是存在上述缺乏针对性、不适应实战需求、更不上形势发展等问题。因此,作为市一级公安机关,应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逐步制定、细化和修改完善涵盖本市各层级的公安装备配备标准和武器、警械、民警防护装备、技术侦查装备、警服等技术标准,形成完善的、符合本地实际的公安装备配备标准体系和产品技术标准体系。要认真调研论证,充分考虑工作需求,注重贴近一线、贴近实战,按照民警个人装备优先、警械装备实用、科技装备侧重的要求,坚持适用、质优、超前的配备原则,做好公安装备配备工作,以适应当前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目前,我局正积极联系市财政部门,召集各警种多次调研、反复论证,研究制定《合肥市公安机关基本业务装备配备标准》,充分考虑各警种纵向和横向之间的装备需求,加强装备资源整合,在标准上凸显各警种和各部门之间装备的共建共享。
二是源头控制,共建共享,推进警用装备科学合理调配。“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牢固树立“先有预算后有
支出”的意识,认真编制公安装备预算,强化预算约束,杜绝随意浪费。对必要性和共享性进行严格论证的基础上,通过市场预测、技术考察,充分分析论证设备的性能和升级换代的可能,确保好中选优,优中选精。同时,基层公安机关在装备管理上,还应该注重整体配臵和系统整合,注重各部门间的综合配臵,注重装备资源的共享共建。在全面掌握基层公安机关现有装备的基础上,整合资源,优化配臵,对警用装备进行科学合理调配,健全管用协调、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打破装备管理使用权限,盘活闲臵装备,在装备资源配臵上真正实行集中调配,跨部门、跨区域共享,提高装备综合利用率。近期,我局拟利用市、县专项资金,建立市、县共建共享项目,如实验室、信息中心和科研机构等,供刑侦、技侦、网侦等相关警种及县(市)公安局共同使用,发挥有限装备资源的最佳效能。 三是急需先配,突出重点,加强重点单位和重点装备的配备。要合理利用中央和省级装备转移支付资金,规范装备采购的申报项目,对急需又可共享共用的装备优先购臵;对应予购臵,但因资金紧张不能马上购臵的,纳入装备建设项目库排队,适时加以解决。只有将资金侧重于基层公安机关最需要而又最缺少的执法勤务装备,才能切实有效的发挥装备最大效益。首先要重点加强指挥系统、网络侦控、行动技术、刑侦技术、信息通信等公安技术手段建设。并针对手段建设的薄弱环节,按照装备配备实施标准和年度实施计划,优先保障基层公安机关的实战需要。其次是重点加大对公安特警队的投入力度,配强特警队通信、运输和生活保障装备,切实增强特警队整建制跨区域调动能力,规范特警队装备配备品种、规格、型号,提高特警队之间装备共享共用水平,提高协同作战能力。最后要抓好各分县局、支队的装备
配备示范单位建设,通过总结经验,以点带面,促进全市公安装备建设总体水平的提升。
(二)向规范管理要效益,在完善制度、狠抓落实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装备管理使用情况检查长效机制。
所谓“大智治制,中智治人,小智治事”,通过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制度,落实到位,规范管理,才能切实发挥装备效能。对公安装备要进行全系统、全寿命过程的管理,包括对公安装备的发展规划、配备标准、采购使用、维护保养以及固定资产登记、转移等一系列活动的管理。同时,落实管理责任,按照“谁使用谁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区分、细化管理内容,明晰管理人员的责任分工,从根本上解决“谁来管、管什么”的问题,真正将公安装备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全面清查,掌握家底,实现公安装备动态化管理。 以公安装备资产管理平台为支撑,将各所队科室的各种公安装备按照资产类别、装备名称等内容分门别类录入系统,从而建立起资产装备管理档案,部门之间固定资产转移要及时更改信息或上报装备管理部门,逐步实现装备的网上信息化、动态化的科学管理。
为扎实、全面的做好装备资产动态管理工作,我局制定了详实的装备资产清查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市局分管副局长为组长,后勤部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先期对全市公安机关装备资产进行了一次全面、彻底地清查。目前,我局已完成工作动员、基础培训、各单位自查和市局核查等工作,近期,我局将根据省厅统一部署,逐步开展系统操作培训和录入工作。 二是建章立制,狠抓落实,完善警用装备三级管理体系。 在市局层面,坚持“严格管理、合理使用、考虑细微、留
有余地”的总体原则,始终以服务实战为目标,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尤其在公安装备的登记、保管、使用、日常检查、维修保养规章制度上,要更加注重落实。用制度规范行为,努力实现装备管理的“科学、精细、高效、节俭”。
在市局二级机构层面,依托公安装备资产管理平台,建立健全公安装备各类管理台帐。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基层所队装备管理的监督和指导,尤其要注重公安装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要确保各类装备始终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最大限度地降低使用成本,延长使用寿命,提高使用效率,保障运行安全。如我局特警支队,现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公安装备保养日制度:每周五集中开展一次装备保养活动,包括枪弹清查、装备保养、车辆保养等内容;活动时,支队后勤科现场指导,纪委监察室全程参与监督;结束后,支队召开分析会,对各大队和科室的装备管理情况进行考评,并将考评结果通报全支队。
在基层科所队层面,按照集中保管、分类存放、领用方便的基本原则,各所队要建立规范化、现代化的装备室,加强对装备管理员的培训和管理,加强装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严格落实专人管理、按需申领、出入库登记等相关管理措施。
三是建立健全警用装备管理使用检查长效机制。
日本著名经济学家石川磐曾说过,“不需要检查的管理是理想化的管理”。在公安基层一线,公安业务繁重,大多基层所队对公安装备的理解依然停留在“只要能保障正常工作使用即可”、“损耗、丢失了再想办法补充”的层面,对于如何改善装备管理、提高装备效益的考虑,显然不够。因此,要充分发挥公安装备的使用效益、实现无增长改善,仅仅依靠下级单位的自觉和努力是不够的,站在市局的高度,对全市公安机关装备管理使用情况定
期开展检查,十分必要。在装备检查形成长效机制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奖惩机制,进一步将装备管理使用、维护保养工作纳入单位和个人绩效考核范围,充分调动民警对装备使用和日常保养的积极性。
近期,针对我市公安机关警用装备设备建设中存在的“使用不合理、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等突出问题,市局党委审时度势,提出“要在近期对全局警用装备、设备进行一次大检查”的指示要求。为此,市局专门成立了分管副局长任组长、后勤部长任副组长的警用装备设备大检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监督对全局各单位的警用装备设备大检查工作。
检查前,各单位对现有警用装备设备进行全面自查,对照市局每年配发的装备设备类型和数量,如实填写现有数量、品牌型号、实际状况、使用效果等相关信息,建立备查台账及电子台账,确保信息准确、完整。
检查时,市局纪委、政治部、警令部、后勤部、警务督察支队各1名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组成联合检查组,先后深入各分局、支队基层一线,重点针对交通类、通信类、执法执勤类、武器类、防护类、设备类等警用装备设备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实地、实物检查。
检查后,市局对大检查工作进行总结验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如装备设备保管不当、使用不善造成损坏、丢失的,管理使用不科学造成大量闲臵的,相关制度未建立或未落实的,在全局范围内通报。
通过检查,对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及时固化下来,加以推广;对一些共性的普遍性的问题,逐一提出整改措施,并督促落实。这一举措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局各单位在装备管理上的
效益意识、规范意识和勤俭意识,有了显著提高,装备资源的使用效益得到明显改善。下一步,我局将认真总结经验,仔细梳理相关问题,逐步形成全市公安机关装备检查长效机制。
(三)向队伍建设要效益,以业务培训和廉政建设为着力点,进一步加强装备管理队伍建设。
一是深化装备管理队伍业务能力建设。精通装备业务,才能更高效的管理和使用。结合省厅警保部“大学习、大培训、大比武”活动以及市局教育训练工作的总体部署,突出我市公安后勤工作的实际需要,我局深入开展后勤保障岗位“大培训、大比武”活动,以此为载体,在全市公安后勤队伍以及专兼职人员中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实现“三懂三会”(懂方针政策、懂公安工作、懂后勤业务,会当家理财、会保障服务、会沟通协调)的目标。二是强化纪律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严守纪律、清正廉洁,是防止内耗,保证警用装备发挥实效的前提。要把中央八项规定、省委省政府三十条规定、市委十项规定以及公安部党委十项规定、省公安厅党委二十条规定等一系列新政新规与公安装备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抓好纪律作风教育和廉政教育,坚决防止在采购、配备等环节出现违反财经纪律问题。在完善监管机制的同时,强化纪律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教育,确保队伍凝聚力、执行力不断增强。三是加强后勤(综合)科室建设。后勤(综合)科室是市局、后勤部和基层一线、广大民警之间的桥梁,要充分发挥上传下达的作用,提高履职尽责的能力。一方面要把装备建设和管理使用的有关要求切实传达到基层一线并贯彻落实,同时做好基层所队和民警的操作培训工作;另一方面要及时收集反映基层一线和民警对装备管理使用的意见和建议,积极高效地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四是加强基层装
备管理员队伍建设。基层科所队是警用装备管理的“终端”,基层装备管理员素质高低、业务能力强弱、是否有责任心,是装备能否发挥最大效益的关键。通过观念教育、业务培训、制度约束和科学管理,打造一支业务精通素质过硬、责任心强的装备管理员队伍,是实现公安装备无增长改善的基础和前提。
(四)向模式创新要效益,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不断探索装备管理新思路。
管理模式是决定管理工作能否充分发挥最佳效能的关键之
一。在装备主管部门统筹全局、优化配臵的前提下,敢于打破原有“自上而下”的单一采购配备模式,突出装备使用单位的主观能动性,切实畅通实战需求和问题反馈渠道,探索出一条“管理部门与使用单位双向互动”、“装备资源无增长改善”的新模式。
以我局被装管理工作为例:在原有的被装采购和发放模式下,随着公安工作不断发展,任务分工日趋细化,不同警种、不同工作性质的民警,对被装种类和数量的需求差异越来越大,经常有单位和民警反映“有些服装一年穿不了几次,却每年都发,越累越多形成浪费,而有些服装却根本不够穿”。因此,原有的被装管理模式,没有发挥出被装经费应有的效益,显然已不能适应形势和任务的需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局决定对被装管理模式进行一次重大改革,即开创被装按需申领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创建一个被装管理平台,根据警种不同设定不同的经费额度,在强制某几类必购被装的前提下,由民警自行选择每年发放的所需被装。
在探索、建立和完善被装按需申领模式上,我局装备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且成效显著:一是前期调研工作扎实全面。从2011年起,通过多次问卷调研和现场座谈,全面了解了目前被装配备
的基本情况和需求,充分征询了全局各单位及广大民警意见和建议,反复探讨了被装按需申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二是系统开发工作务实高效。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和筹划,结合全局各项业务工作特点,设计并开发完成了“公安被装按需申领管理系统”软件平台。以设臵科学、操作快捷和管理方便为重点,将系统集成了民警个人申领、新警着装标准、着装经费换算、人员交流和被装管理员审核统计等内容,并以最简化的界面表达给操作者,最终完成一个适用不同年龄和文化层次、符合民警操作习惯的软件系统。三是按需申领工作卓有成效。2012年12月,我局“公安被装按需申领管理系统”开发成功后,得到省厅的充分认可,并被确认为原型拟向全省推广。申领工作启动后,通过制定实施方案、试点运行使用、组织操作培训、指导各单位录入、核对人员信息和解决突发问题等一系列工作,圆满完成我市公安机关2013年度按需申领工作,实现了被装经费的最优化的配臵,受到广大民警的一致好评。
优化保障、提高效益
——实现公安装备“无增长改善”初探
公安装备是指公安机关及其公安民警所配备使用设备、器材、武器和警械等装备的总称,是保障公安工作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是衡量公安工作的重要标志,也是公安机关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结合本地实际,从优化公安装备保障、发挥装备最大效益的角度出发,对如何实现公安装备的“无增长改善”,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正是以警察现代化为标志的第三次警务革命后40年,当时的欧美国家警察,装备的现代化程度和警力的绝对数量相对都达到了峰值,但犯罪量仍然有增无减并导致公众不满,在这种背景之下,第四次警务革命孕育而生。这次革命打破了“人多物好”就是现代化的思维桎梏,“无增长改善论”正是在此期间应运而生的。1976年,英国警务改革的旗手约翰•安德逊正式提出了“警力无增长改善论”,主要内容是警察机关在不增加人员编制和装备器材的前提下改善与提高警力。笔者认为,新时期新形势下,公安装备”无增长改善”的重点,就是在公安人财物绝对数大幅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警用装备资源的科学配臵、科学管理,发挥资源的最大使用效益。现结合我市公安机关实际,浅谈在现有装备保障程度已接近饱和的情况下,如何发挥公安装备的最大效益,实现无增长改善。
一、公安装备建设和装备保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经费保障水平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公安装备实现了从单一型装备向复合型装备、一般装备向高精尖装备、零散配备到标准化配备的转变,呈现出专业化、系统化、多元化、科技化、实战化、人性化等特点,为圆满完成各项公安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以我市公安机关为例,主要体现在完善装备种类、提升科技含量和倾斜基层一线等方面:
一是装备种类日趋完备。全市公安机关在装备建设上每年投入都在几千万元以上(不含警用直升机,智能交通、监控系统等信息化建设),2012年达8130.87万元。五年来,累计投入装备经费已经超过3个亿。装备保有量逐年大幅递增,现有各类装备近5万件/套,指挥通信、侦查技术、执法勤务、反恐处突、教育训练等装备种类日趋完备,基层一线执法执勤条件明显改善,公安工作如虎添翼。
二是装备科技含量显著提升。五年来,市局在“三侦”建设上累计投入经费6965.8万(不含基础设施建设及改造),诸多技术手段不断转型升级,“杀手锏”作用日益凸显。警用直升机、装甲运兵车、反恐突击车、卫星通信车、宣传照明车、冲锋舟陆续投入实战。拐弯枪、高精度狙击步枪、弓弩,以及各类反恐、防暴、排爆装备,切实满足了在不同环境下以及执行特殊任务的实战需要。
三是一线执法执勤装备不断加强。2012年,我局购臵的101辆流动警务车、52辆多功能执法车分批配备到位并投入使用,取得良好的使用效果和社会反响,省厅在全省推广我市经验。单警装备从几年前的全局不到100套,到目前的7600余套。全市公安机关计算机保有量超过1万台,对讲机、车载台超过6000台,执法记录仪近5000台,指纹采集仪183台,各类警用车辆(含摩托车)达2841辆,防弹衣等防护装备约6000件/套。2012
年,我们以全面推进所队装备室规范化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加强了一线实战单位执法执勤装备配备。涵盖市区66个所队的标准化装备柜及配套的常用装备已经配备到位。以长丰县局、肥东县局被省厅确定为“全省基层派出所装备达标工程建设首批示范单位”为引领,各县(市)局正在全面推进一线实战单位装备室规范化建设。
二、当前公安装备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及成因
相对于装备建设的速度和力度,各地公安机关在装备管理和使用上的一些共性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主要集中在观念、意识和体制机制等方面:
(一)公安装备建设管理的观念不到位。一是“重投入、轻效益”问题。有的片面追求投入总额,而不注意公安工作的实际需求如何,公安战斗力转化如何,导致投入与公安工作效益不匹配,投入大,效益低。二是“重建设、轻规划”问题。有的实行“大干快上”,注重装备项目数量,没有统筹规划,没有注意装备的合理架构,导致重复建设、共建共享程度低,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三是“重使用、轻管理”问题。在公安装备管理方面,除枪弹管理外,大部分单位对其他警用装备的管理普遍不够到位。一些单位和个人只管使用,不注重维护与保养,大大降低使用寿命;一些基层单位的装备损坏后不及时报修,甚至从不报修;一些基层单位的部分单警装备,存在较为普遍的人为损坏和丢失情况,如强光手电、手铐、警棍、急救包等。
(二)装备配备标准还有待完善。目前,我市公安基层的装备配备标准主要是依据公安部《县级公安机关基本业务装备配备指导标准(试行)》、《安徽省县级公安机关基本业务装备配备实施标准》等。尽管标准的制定全面、细致,充分体现了装备配备
的标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配备标准上缺乏针对性,没有考虑地域之间差异、城区分局与县局差异等情况,各地公安机关结合本地实际灵活掌握的幅度相对较小。二是在配备标准中,有些配备的项目不适应实战需要,部分装备虽有需求,但不是很大,若强制配备,易造成装备长时间闲臵,造成浪费。三是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新时期新形势对公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配备标准已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
(三)对装备的监督管理缺乏必要抓手。在现行管理体制下,装备保障部门对基层一线单位警用装备的管理使用情况,缺乏统
一、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对公安装备配发后使用效益如何、存在什么问题、问题根源在哪里、出现问题后如何解决等,缺乏规范的追踪问责和后续服务。
(四) 装备管理人员配备不够合理。
近年来,随着装备种类、数量和科技含量的大幅增加,装备管理人员缺乏、素质不高的问题日益突出,这也是警用装备不能发挥最大效能的原因之一。目前,在装备管理人员的配备上,除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设有专职人员外,基层所队一般由内勤兼任或聘用人员担任,对装备管理只停留在一般的领用、发放和保管层面;同时,各级装备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普遍不高,对多数装备性能不甚了解,在高精尖装备的应用管理上尤为薄弱。
三、实现公安装备无增长改善的建议和设想
公安装备无增长改善,关键在于如何提高现有装备的使用效益。效益是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较,就是以最优的资源投入,产出尽可能多的有用成果,我局当前提出的“保障优化”工程,正是在此前提下提出的。下面,本文将围绕优化配臵、规范管理、
队伍建设、模式创新等几个方面,结合我局实际,谈一些粗浅的建议和设想。
(一) 向优化配臵要效益,在科学制定标准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装备资源配臵。
一是因地制宜,贴近实战,进一步完善细化公安装备配备标准。“无规矩不成方圆”,实现公安装备的无增长改善,首要的就是要装备配备标准更加科学合理、更加贴近实战、更加突出效益。近年来,公安部陆续出台了一些相关警种的业务装备配备标准,如《县级公安机关基本业务装备配备指导标准(试行)》、《公安责任区刑警队装备配备标准技术》、《公安派出所装备配备标准》和《特警队装备配备标准》等,为公安装备的归类配备奠定了基础,但还是存在上述缺乏针对性、不适应实战需求、更不上形势发展等问题。因此,作为市一级公安机关,应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逐步制定、细化和修改完善涵盖本市各层级的公安装备配备标准和武器、警械、民警防护装备、技术侦查装备、警服等技术标准,形成完善的、符合本地实际的公安装备配备标准体系和产品技术标准体系。要认真调研论证,充分考虑工作需求,注重贴近一线、贴近实战,按照民警个人装备优先、警械装备实用、科技装备侧重的要求,坚持适用、质优、超前的配备原则,做好公安装备配备工作,以适应当前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目前,我局正积极联系市财政部门,召集各警种多次调研、反复论证,研究制定《合肥市公安机关基本业务装备配备标准》,充分考虑各警种纵向和横向之间的装备需求,加强装备资源整合,在标准上凸显各警种和各部门之间装备的共建共享。
二是源头控制,共建共享,推进警用装备科学合理调配。“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牢固树立“先有预算后有
支出”的意识,认真编制公安装备预算,强化预算约束,杜绝随意浪费。对必要性和共享性进行严格论证的基础上,通过市场预测、技术考察,充分分析论证设备的性能和升级换代的可能,确保好中选优,优中选精。同时,基层公安机关在装备管理上,还应该注重整体配臵和系统整合,注重各部门间的综合配臵,注重装备资源的共享共建。在全面掌握基层公安机关现有装备的基础上,整合资源,优化配臵,对警用装备进行科学合理调配,健全管用协调、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打破装备管理使用权限,盘活闲臵装备,在装备资源配臵上真正实行集中调配,跨部门、跨区域共享,提高装备综合利用率。近期,我局拟利用市、县专项资金,建立市、县共建共享项目,如实验室、信息中心和科研机构等,供刑侦、技侦、网侦等相关警种及县(市)公安局共同使用,发挥有限装备资源的最佳效能。 三是急需先配,突出重点,加强重点单位和重点装备的配备。要合理利用中央和省级装备转移支付资金,规范装备采购的申报项目,对急需又可共享共用的装备优先购臵;对应予购臵,但因资金紧张不能马上购臵的,纳入装备建设项目库排队,适时加以解决。只有将资金侧重于基层公安机关最需要而又最缺少的执法勤务装备,才能切实有效的发挥装备最大效益。首先要重点加强指挥系统、网络侦控、行动技术、刑侦技术、信息通信等公安技术手段建设。并针对手段建设的薄弱环节,按照装备配备实施标准和年度实施计划,优先保障基层公安机关的实战需要。其次是重点加大对公安特警队的投入力度,配强特警队通信、运输和生活保障装备,切实增强特警队整建制跨区域调动能力,规范特警队装备配备品种、规格、型号,提高特警队之间装备共享共用水平,提高协同作战能力。最后要抓好各分县局、支队的装备
配备示范单位建设,通过总结经验,以点带面,促进全市公安装备建设总体水平的提升。
(二)向规范管理要效益,在完善制度、狠抓落实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装备管理使用情况检查长效机制。
所谓“大智治制,中智治人,小智治事”,通过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制度,落实到位,规范管理,才能切实发挥装备效能。对公安装备要进行全系统、全寿命过程的管理,包括对公安装备的发展规划、配备标准、采购使用、维护保养以及固定资产登记、转移等一系列活动的管理。同时,落实管理责任,按照“谁使用谁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区分、细化管理内容,明晰管理人员的责任分工,从根本上解决“谁来管、管什么”的问题,真正将公安装备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全面清查,掌握家底,实现公安装备动态化管理。 以公安装备资产管理平台为支撑,将各所队科室的各种公安装备按照资产类别、装备名称等内容分门别类录入系统,从而建立起资产装备管理档案,部门之间固定资产转移要及时更改信息或上报装备管理部门,逐步实现装备的网上信息化、动态化的科学管理。
为扎实、全面的做好装备资产动态管理工作,我局制定了详实的装备资产清查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市局分管副局长为组长,后勤部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先期对全市公安机关装备资产进行了一次全面、彻底地清查。目前,我局已完成工作动员、基础培训、各单位自查和市局核查等工作,近期,我局将根据省厅统一部署,逐步开展系统操作培训和录入工作。 二是建章立制,狠抓落实,完善警用装备三级管理体系。 在市局层面,坚持“严格管理、合理使用、考虑细微、留
有余地”的总体原则,始终以服务实战为目标,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尤其在公安装备的登记、保管、使用、日常检查、维修保养规章制度上,要更加注重落实。用制度规范行为,努力实现装备管理的“科学、精细、高效、节俭”。
在市局二级机构层面,依托公安装备资产管理平台,建立健全公安装备各类管理台帐。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基层所队装备管理的监督和指导,尤其要注重公安装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要确保各类装备始终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最大限度地降低使用成本,延长使用寿命,提高使用效率,保障运行安全。如我局特警支队,现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公安装备保养日制度:每周五集中开展一次装备保养活动,包括枪弹清查、装备保养、车辆保养等内容;活动时,支队后勤科现场指导,纪委监察室全程参与监督;结束后,支队召开分析会,对各大队和科室的装备管理情况进行考评,并将考评结果通报全支队。
在基层科所队层面,按照集中保管、分类存放、领用方便的基本原则,各所队要建立规范化、现代化的装备室,加强对装备管理员的培训和管理,加强装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严格落实专人管理、按需申领、出入库登记等相关管理措施。
三是建立健全警用装备管理使用检查长效机制。
日本著名经济学家石川磐曾说过,“不需要检查的管理是理想化的管理”。在公安基层一线,公安业务繁重,大多基层所队对公安装备的理解依然停留在“只要能保障正常工作使用即可”、“损耗、丢失了再想办法补充”的层面,对于如何改善装备管理、提高装备效益的考虑,显然不够。因此,要充分发挥公安装备的使用效益、实现无增长改善,仅仅依靠下级单位的自觉和努力是不够的,站在市局的高度,对全市公安机关装备管理使用情况定
期开展检查,十分必要。在装备检查形成长效机制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奖惩机制,进一步将装备管理使用、维护保养工作纳入单位和个人绩效考核范围,充分调动民警对装备使用和日常保养的积极性。
近期,针对我市公安机关警用装备设备建设中存在的“使用不合理、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等突出问题,市局党委审时度势,提出“要在近期对全局警用装备、设备进行一次大检查”的指示要求。为此,市局专门成立了分管副局长任组长、后勤部长任副组长的警用装备设备大检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监督对全局各单位的警用装备设备大检查工作。
检查前,各单位对现有警用装备设备进行全面自查,对照市局每年配发的装备设备类型和数量,如实填写现有数量、品牌型号、实际状况、使用效果等相关信息,建立备查台账及电子台账,确保信息准确、完整。
检查时,市局纪委、政治部、警令部、后勤部、警务督察支队各1名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组成联合检查组,先后深入各分局、支队基层一线,重点针对交通类、通信类、执法执勤类、武器类、防护类、设备类等警用装备设备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实地、实物检查。
检查后,市局对大检查工作进行总结验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如装备设备保管不当、使用不善造成损坏、丢失的,管理使用不科学造成大量闲臵的,相关制度未建立或未落实的,在全局范围内通报。
通过检查,对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及时固化下来,加以推广;对一些共性的普遍性的问题,逐一提出整改措施,并督促落实。这一举措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局各单位在装备管理上的
效益意识、规范意识和勤俭意识,有了显著提高,装备资源的使用效益得到明显改善。下一步,我局将认真总结经验,仔细梳理相关问题,逐步形成全市公安机关装备检查长效机制。
(三)向队伍建设要效益,以业务培训和廉政建设为着力点,进一步加强装备管理队伍建设。
一是深化装备管理队伍业务能力建设。精通装备业务,才能更高效的管理和使用。结合省厅警保部“大学习、大培训、大比武”活动以及市局教育训练工作的总体部署,突出我市公安后勤工作的实际需要,我局深入开展后勤保障岗位“大培训、大比武”活动,以此为载体,在全市公安后勤队伍以及专兼职人员中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实现“三懂三会”(懂方针政策、懂公安工作、懂后勤业务,会当家理财、会保障服务、会沟通协调)的目标。二是强化纪律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严守纪律、清正廉洁,是防止内耗,保证警用装备发挥实效的前提。要把中央八项规定、省委省政府三十条规定、市委十项规定以及公安部党委十项规定、省公安厅党委二十条规定等一系列新政新规与公安装备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抓好纪律作风教育和廉政教育,坚决防止在采购、配备等环节出现违反财经纪律问题。在完善监管机制的同时,强化纪律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教育,确保队伍凝聚力、执行力不断增强。三是加强后勤(综合)科室建设。后勤(综合)科室是市局、后勤部和基层一线、广大民警之间的桥梁,要充分发挥上传下达的作用,提高履职尽责的能力。一方面要把装备建设和管理使用的有关要求切实传达到基层一线并贯彻落实,同时做好基层所队和民警的操作培训工作;另一方面要及时收集反映基层一线和民警对装备管理使用的意见和建议,积极高效地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四是加强基层装
备管理员队伍建设。基层科所队是警用装备管理的“终端”,基层装备管理员素质高低、业务能力强弱、是否有责任心,是装备能否发挥最大效益的关键。通过观念教育、业务培训、制度约束和科学管理,打造一支业务精通素质过硬、责任心强的装备管理员队伍,是实现公安装备无增长改善的基础和前提。
(四)向模式创新要效益,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不断探索装备管理新思路。
管理模式是决定管理工作能否充分发挥最佳效能的关键之
一。在装备主管部门统筹全局、优化配臵的前提下,敢于打破原有“自上而下”的单一采购配备模式,突出装备使用单位的主观能动性,切实畅通实战需求和问题反馈渠道,探索出一条“管理部门与使用单位双向互动”、“装备资源无增长改善”的新模式。
以我局被装管理工作为例:在原有的被装采购和发放模式下,随着公安工作不断发展,任务分工日趋细化,不同警种、不同工作性质的民警,对被装种类和数量的需求差异越来越大,经常有单位和民警反映“有些服装一年穿不了几次,却每年都发,越累越多形成浪费,而有些服装却根本不够穿”。因此,原有的被装管理模式,没有发挥出被装经费应有的效益,显然已不能适应形势和任务的需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局决定对被装管理模式进行一次重大改革,即开创被装按需申领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创建一个被装管理平台,根据警种不同设定不同的经费额度,在强制某几类必购被装的前提下,由民警自行选择每年发放的所需被装。
在探索、建立和完善被装按需申领模式上,我局装备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且成效显著:一是前期调研工作扎实全面。从2011年起,通过多次问卷调研和现场座谈,全面了解了目前被装配备
的基本情况和需求,充分征询了全局各单位及广大民警意见和建议,反复探讨了被装按需申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二是系统开发工作务实高效。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和筹划,结合全局各项业务工作特点,设计并开发完成了“公安被装按需申领管理系统”软件平台。以设臵科学、操作快捷和管理方便为重点,将系统集成了民警个人申领、新警着装标准、着装经费换算、人员交流和被装管理员审核统计等内容,并以最简化的界面表达给操作者,最终完成一个适用不同年龄和文化层次、符合民警操作习惯的软件系统。三是按需申领工作卓有成效。2012年12月,我局“公安被装按需申领管理系统”开发成功后,得到省厅的充分认可,并被确认为原型拟向全省推广。申领工作启动后,通过制定实施方案、试点运行使用、组织操作培训、指导各单位录入、核对人员信息和解决突发问题等一系列工作,圆满完成我市公安机关2013年度按需申领工作,实现了被装经费的最优化的配臵,受到广大民警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