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历史贡献及当下启示

[摘要]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邓小平思想尤其是其改革开放思想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无疑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如今,改革依然是促进国家不断发展与进步的推动机,如何继续深化改革是当下中国急需解决的难题之

一。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基于此,本文主要通过文献分析和举例论证的方法,概述了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基本内涵和历史意义。进而在对当代中国改革面临困境的现状的论析下,对改革的方向和路径做出尝试性地探求与归纳。

[关键词] 邓小平思想 改革开放 深化改革 启示

一、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基本内涵

改革开放思想是邓小平思想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理论成果之一,研究改革开放思想,首先就要了解何为改革开放及为何改革开放。

(一)何为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即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邓小平指出:改革是“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随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原本落后的经济体制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改革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在此意义上来说,改革同革命一样,也是解放生产力。开放是对内与对外两个方面的开放,既包括国内各地区、部门、行业之间的互相开放,也包括对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这种开放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分阶段、有步骤地循序渐进的开放。

(二)为何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具有必要性。政治上的动荡及经济上的保守等原因使中国发展停滞不前,“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邓小平明确指出,中国要想获得长久发展,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改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直接动力,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外部条件,二者相铺相成,缺一不可。

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性。一项成功的改革将带来“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坚持改革开放,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经之路。

二、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历史贡献

毫无疑问,邓小平改革开放的理念对中国的影响是十足深远的。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成功摆脱落后生产力的束缚,昂首阔步地迈向世界。接下来将分别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探讨改革开放思想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经济上建立了新型的经济制度

邓小平最伟大的一个贡献,便在于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他之前,社会主义基本上是不允许有市场存在的,更别谈鼓励市场经济发展。对此,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坚持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因此,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推行国有企业改革,使经济重新充满生机。此外,针对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的现象,他提出要赋予地方和企业经营管理的自主权,这一主张不但可以促进国家权力下放,而且能激发地方企业创造活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二)政治上肯定了民主的法制建设

文革的深刻教训暴露了中国政治体制中的种种问题,诸如以党代政、领导专断等。在邓小平看来,政府高度集权与民主的普遍缺失不仅是传统思想观念的延续,更是因为我国始终缺乏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建设。 他主张,保障人民民主的首要前提就是加强法制,通过制度和法律的规范和约束作用,防止领导人个人专断,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国有国法,党有党规,为了避免历史的重演,党风建设尤其重要。为此,邓小平强调要发挥纪律检查委员会和相关部门的监督作用,一方面努力维护党规党法,另一方面严格执行纪律,做到功过有别、赏罚分明。

(三)文化上弘扬了正确的价值观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毛泽东思想是在历史发展中沉淀和凝聚的理论精华,在中国的建立与建设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社会主义只能是计划经济,若要实行市场经济,就是逆经叛道,走资本主义道路。然而,任何思想都要顺应时代的要求,要根据当下需求作出合理继承和适当调整。邓小平敏锐地发现了这点,开拓性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等思想,实现了价值观念的与时俱进。

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先试点后推行,是检验新政策可行性的一个科学有效的办法。以深圳特区为例,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外资的加入使它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深圳建设的巨大成就不仅给予国民极大的信心,为改革的扩大排除了阻力;而且以实践验明了真理,为改革的成效提供了客观的事实依据。

三、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当下启示

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不仅实现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进步,在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当近社会,它仍能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

(一)改革要循序渐进,逐步深化

改革从开始就注定是一项长久的事业,不可能一蹴而就。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改革。尽管政策已经过许多次调整与改进,我国的改革仍然存在一些阻碍性因素。随着改革的深入开展,我国的改革进入僵化期,进度缓慢而成效不佳。一方面,行政体制改革难以实现重大的突破;另一方面,政府腐败及公信力低下等现象又加重了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值得坚持的是,改革即便进入深水区,也要循序渐进。渐进式改革的优点是可以减少行动阻力,由点及面,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规避风险,逐步积累经验。以政府信息特别是财政信息的公开为例,当下政府腐败及公信力低下的原因之一就是信息封闭,这不仅将社会监督拒之门外,还纵容了政府官员的侥幸行为。然而,财政公开在推行中存在公开范围及公开对象等方面的困惑,在短时期内难以全面推行。此时,便可采取地方试点的办法,选取几个试点,有区别地制定标准、实行对策,随时记录存在的缺陷,提出改进的办法,从而在多次实践中找到最恰当的选择。

改革必然由浅入深,如今的改革不能简单做表面,也不能空有口号而没有行动。如今中国改革过程中的一个较为尖锐的矛盾存在于政府和市场之间,如果说从前的改革是政府将一部分可有可无的权力下放给市场,那么接下来的改革则应该在某种程度上触及到一些实权,这意味着政府不但需要将更多利益拱手让人,而且可能面临失权的危险。难以否认的是,没有哪个政府官员愿意接受这个事实,因此,如何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实现利益权衡,是当下改革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改革要加强法治,保障监督

自从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以来,法治建设成为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作为与人治相对的力

量,法治在保障国家政策的顺利施行及维护政府正常运作方面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我国法律制度总体不完善,法律的约束力和强制性有待加强,存在多个领域的法律空缺或效用薄弱等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一些不法行为创造了动机,同时,又使这种情形在屡次脱离惩罚中不断恶化。

国家号召难以真正被响应,国家意愿难以真正被实现,国家改革自然难以有所成效。为此,要加强法治建设,提升法律的威慑力,弥补法律空缺,提高法律效用。特别是要加大对违法乱纪行为的惩戒力度,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监督与保护,确实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政府权力,使之效忠于国家法律,而非自我利益。

法治绝不是一纸条文,关键在于实施,而实施的关键在于监督。除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外,当下更应当强调的是民主监督。作为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显然是不够的,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范围显然是有限的。因此,政府应主动配合广大人民群众,给他们提供简单便利的监督条件,例如建立网上交流平台,开通“政风热线”,举办民主评议政府等活动,扩宽民主监督渠道,促进政府官员作风转变,提高办事技能和工作效率。

(三)改革要关注民生,为民谋利

改革开放的目的不仅在于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更在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诚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迅猛提升,在国际上也占有一席之地,然而经济的激增催生了贫富不均、就业困难、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对此政府往往不能及时应对并制定出有效的改善措施。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社会需求日益提高,已不再仅仅满足于温饱的解决,而政府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的水平却难以与公民的期望值保持一致。

从这一角度说,改革的关注领域应落到民生上,这有赖于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明确政府如何将“为人民服务”从理念转化为实践,如何满足人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需求,是完成此项工作的关键点。民生离不开社会公共服务,因此要加快建立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尤其要加强义务教育、医疗保险、社会保

障、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公共产品建设。以环境保护为例,这不仅是生态体制改革的要求,也是人类健康生存的需要。为此,除制度上加强引导与规范外,还应在思想上树立科学发展观,使社会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

任何改革归根到底还是为民谋利。维护社会公平就是为民谋利。似乎自从改革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后,贫富分化就长期困扰着中国,甚至成为一个难以去除的标签。收入的公平,单凭按劳分配无论如何是做不到的,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方式的加入,更是扩大了收入的差距。要改善这一局面,就应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对低收入者要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水平,适时增加社会补助;对于高收入者,可鼓励其致力于公益事业,以促进社会整体进步。

[参考文献]

[1]张维迎著. 改革新启蒙:思想市场驱动中国变革[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7.

[2]周其仁著. 改革的逻辑[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9.

[3]朱光磊著. 当代中国政府过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9.

[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

[5]李放. 邓小平与改革开放的中国逻辑[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4(5).

[6]刘杰. 如何评价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J].科学社会主义,2008(3).

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历史贡献及当下启示

[摘要]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邓小平思想尤其是其改革开放思想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无疑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如今,改革依然是促进国家不断发展与进步的推动机,如何继续深化改革是当下中国急需解决的难题之

一。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基于此,本文主要通过文献分析和举例论证的方法,概述了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基本内涵和历史意义。进而在对当代中国改革面临困境的现状的论析下,对改革的方向和路径做出尝试性地探求与归纳。

[关键词] 邓小平思想 改革开放 深化改革 启示

一、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基本内涵

改革开放思想是邓小平思想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理论成果之一,研究改革开放思想,首先就要了解何为改革开放及为何改革开放。

(一)何为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即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邓小平指出:改革是“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随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原本落后的经济体制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改革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在此意义上来说,改革同革命一样,也是解放生产力。开放是对内与对外两个方面的开放,既包括国内各地区、部门、行业之间的互相开放,也包括对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这种开放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分阶段、有步骤地循序渐进的开放。

(二)为何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具有必要性。政治上的动荡及经济上的保守等原因使中国发展停滞不前,“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邓小平明确指出,中国要想获得长久发展,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改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直接动力,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外部条件,二者相铺相成,缺一不可。

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性。一项成功的改革将带来“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坚持改革开放,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经之路。

二、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历史贡献

毫无疑问,邓小平改革开放的理念对中国的影响是十足深远的。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成功摆脱落后生产力的束缚,昂首阔步地迈向世界。接下来将分别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探讨改革开放思想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经济上建立了新型的经济制度

邓小平最伟大的一个贡献,便在于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他之前,社会主义基本上是不允许有市场存在的,更别谈鼓励市场经济发展。对此,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坚持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因此,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推行国有企业改革,使经济重新充满生机。此外,针对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的现象,他提出要赋予地方和企业经营管理的自主权,这一主张不但可以促进国家权力下放,而且能激发地方企业创造活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二)政治上肯定了民主的法制建设

文革的深刻教训暴露了中国政治体制中的种种问题,诸如以党代政、领导专断等。在邓小平看来,政府高度集权与民主的普遍缺失不仅是传统思想观念的延续,更是因为我国始终缺乏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建设。 他主张,保障人民民主的首要前提就是加强法制,通过制度和法律的规范和约束作用,防止领导人个人专断,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国有国法,党有党规,为了避免历史的重演,党风建设尤其重要。为此,邓小平强调要发挥纪律检查委员会和相关部门的监督作用,一方面努力维护党规党法,另一方面严格执行纪律,做到功过有别、赏罚分明。

(三)文化上弘扬了正确的价值观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毛泽东思想是在历史发展中沉淀和凝聚的理论精华,在中国的建立与建设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社会主义只能是计划经济,若要实行市场经济,就是逆经叛道,走资本主义道路。然而,任何思想都要顺应时代的要求,要根据当下需求作出合理继承和适当调整。邓小平敏锐地发现了这点,开拓性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等思想,实现了价值观念的与时俱进。

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先试点后推行,是检验新政策可行性的一个科学有效的办法。以深圳特区为例,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外资的加入使它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深圳建设的巨大成就不仅给予国民极大的信心,为改革的扩大排除了阻力;而且以实践验明了真理,为改革的成效提供了客观的事实依据。

三、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当下启示

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不仅实现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进步,在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当近社会,它仍能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

(一)改革要循序渐进,逐步深化

改革从开始就注定是一项长久的事业,不可能一蹴而就。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改革。尽管政策已经过许多次调整与改进,我国的改革仍然存在一些阻碍性因素。随着改革的深入开展,我国的改革进入僵化期,进度缓慢而成效不佳。一方面,行政体制改革难以实现重大的突破;另一方面,政府腐败及公信力低下等现象又加重了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值得坚持的是,改革即便进入深水区,也要循序渐进。渐进式改革的优点是可以减少行动阻力,由点及面,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规避风险,逐步积累经验。以政府信息特别是财政信息的公开为例,当下政府腐败及公信力低下的原因之一就是信息封闭,这不仅将社会监督拒之门外,还纵容了政府官员的侥幸行为。然而,财政公开在推行中存在公开范围及公开对象等方面的困惑,在短时期内难以全面推行。此时,便可采取地方试点的办法,选取几个试点,有区别地制定标准、实行对策,随时记录存在的缺陷,提出改进的办法,从而在多次实践中找到最恰当的选择。

改革必然由浅入深,如今的改革不能简单做表面,也不能空有口号而没有行动。如今中国改革过程中的一个较为尖锐的矛盾存在于政府和市场之间,如果说从前的改革是政府将一部分可有可无的权力下放给市场,那么接下来的改革则应该在某种程度上触及到一些实权,这意味着政府不但需要将更多利益拱手让人,而且可能面临失权的危险。难以否认的是,没有哪个政府官员愿意接受这个事实,因此,如何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实现利益权衡,是当下改革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改革要加强法治,保障监督

自从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以来,法治建设成为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作为与人治相对的力

量,法治在保障国家政策的顺利施行及维护政府正常运作方面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我国法律制度总体不完善,法律的约束力和强制性有待加强,存在多个领域的法律空缺或效用薄弱等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一些不法行为创造了动机,同时,又使这种情形在屡次脱离惩罚中不断恶化。

国家号召难以真正被响应,国家意愿难以真正被实现,国家改革自然难以有所成效。为此,要加强法治建设,提升法律的威慑力,弥补法律空缺,提高法律效用。特别是要加大对违法乱纪行为的惩戒力度,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监督与保护,确实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政府权力,使之效忠于国家法律,而非自我利益。

法治绝不是一纸条文,关键在于实施,而实施的关键在于监督。除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外,当下更应当强调的是民主监督。作为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显然是不够的,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范围显然是有限的。因此,政府应主动配合广大人民群众,给他们提供简单便利的监督条件,例如建立网上交流平台,开通“政风热线”,举办民主评议政府等活动,扩宽民主监督渠道,促进政府官员作风转变,提高办事技能和工作效率。

(三)改革要关注民生,为民谋利

改革开放的目的不仅在于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更在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诚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迅猛提升,在国际上也占有一席之地,然而经济的激增催生了贫富不均、就业困难、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对此政府往往不能及时应对并制定出有效的改善措施。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社会需求日益提高,已不再仅仅满足于温饱的解决,而政府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的水平却难以与公民的期望值保持一致。

从这一角度说,改革的关注领域应落到民生上,这有赖于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明确政府如何将“为人民服务”从理念转化为实践,如何满足人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需求,是完成此项工作的关键点。民生离不开社会公共服务,因此要加快建立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尤其要加强义务教育、医疗保险、社会保

障、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公共产品建设。以环境保护为例,这不仅是生态体制改革的要求,也是人类健康生存的需要。为此,除制度上加强引导与规范外,还应在思想上树立科学发展观,使社会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

任何改革归根到底还是为民谋利。维护社会公平就是为民谋利。似乎自从改革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后,贫富分化就长期困扰着中国,甚至成为一个难以去除的标签。收入的公平,单凭按劳分配无论如何是做不到的,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方式的加入,更是扩大了收入的差距。要改善这一局面,就应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对低收入者要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水平,适时增加社会补助;对于高收入者,可鼓励其致力于公益事业,以促进社会整体进步。

[参考文献]

[1]张维迎著. 改革新启蒙:思想市场驱动中国变革[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7.

[2]周其仁著. 改革的逻辑[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9.

[3]朱光磊著. 当代中国政府过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9.

[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

[5]李放. 邓小平与改革开放的中国逻辑[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4(5).

[6]刘杰. 如何评价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J].科学社会主义,2008(3).


相关文章

  • 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及其当代启示
  • 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及其当代启示 摘要:孙中山是近代史上最杰出的历史人物之一,对中国的近代历史产生重要的 影响,其在实践中所形成的思想也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一块璀璨的瑰宝.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的信仰,是其用尽一生努力奋斗的终极目标,也是三民主义的最 ...查看


  • 毛概课程论文参考选题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参考选题 1.论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2.论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当代意义 3.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4.论毛泽东思想与民族创新精神 5.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 ...查看


  • 真理标准讨论的当代意义
  • 2013.12.01 08:00 来源: <求是>     期号: 2013/23     作者: 邢贲思 字号:[ 大 中 小 ] 今年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周年.正是这次全会作出了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开启了以改 ...查看


  • 西柏坡精神的启示
  • 浅谈西柏坡精神的现代建设的启示 摘 要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肩负着领导全国人民推翻旧中国.建立新中国的双重使命,在推动中国社会由革命走向建设的伟大转变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两个务必"是其本质特征和精神实质,与时 ...查看


  •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大纲篇目选择及编写原则等情况的总体介绍
  •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大纲 篇目选择及编写原则等情况的总体介绍 北京师范大学 韩震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见面,就我们课题组的工作以及研究成果给大家做一个汇报.交流.我们从2010年接到这个任务 ...查看


  • 14年入党申请书下载(实用版)
  • ★本站入党申请书频道为大家整理的14年入党申请书下载(实用版),供大家阅读参考.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入党申请书频道. 敬爱的党组织: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x年之际,我郑重地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希望得到党组织的帮助和教育.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因 ...查看


  • 董仲舒对政治儒学发展的历史贡献及现代意义
  • 新华网河北频道 ( 2009-11-24 20:12:48 )        稿件来源: 衡水市委宣传部 (柳河东) 儒学发展史上呈时隐时显的心性儒学和政治儒学两条脉胳.由于心性儒学在近千年来宋明理学.心学上的辉煌成就和港台现代新儒学的影响 ...查看


  • 浅析武则天的用人思想及其对当代人的启示
  • 浅析武则天的用人思想及其对当代人的启示 摘要:武则天是在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也是封建社会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她深知"得人才者得天下".在她长达45年的统治时期中,不仅为当朝遴选了众多的贤相和名将,而且为开元时代预 ...查看


  • 魏源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
  • 作者:刘放鸣 求索 2005年04期 魏源,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他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创造出无愧于自己时代的精湛的思想体系,回答了自己所处的时代面临或即将面临的重大问题,不仅对当时的社会发生了巨大作用,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思想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