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 、 和 。区域发展理论、区域关系理论、区域政策理论
2、 在其《区域经济学导论》一书中,最早构建了一个区域经济学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对于今天的区域经济学研究仍然具有巨大的影响。胡佛
3、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包括 、 、 、社会进步、人们福利提高等在内的更为宽泛、更为深刻的进程。经济增长、结构升级、技术创新
4、区域经济基础设施由三个部分组成: 、 、 。区域交通系统、公用事业系统、公共工程
5、根据能源的形态可以将能源划分为 、 、 和 。固体能源、液体能源、气体能源和电力
6、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可以归纳为 、 、 三种。 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布局政策
7、我国的新产业区大致包括三类: 、 、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工业区、现代农业园区
二、判断
1.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X)理由: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功能聚集,而不是非功能聚集。
2.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X)理由: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3.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X)理由:前向关联效应是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前,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原料、燃料
4.区域发展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主观行为。(×)
5.城市成长力系数是衡量城市化的静态指标。(×)
6.美国地理学家邓肯于1933年首次提出了系统的中心地理论。(×)
7.区域基础设施绝对量直接决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
8.区域经济合作实质上是区域之间的非物质商品贸易,纯粹的物质商品贸易不属于区域经济合作的范畴。(√)
9.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10.区域发展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开发过程的主观行为。(×)
11.区域经济开发有明确的开发主体,该主体自始至终控制着开发进程。 (√)
12.区域规划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两大类,其中政府是第一主体,企业是第二主体。(×)
13.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14.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
15.区域内部产业部门的更替,就是把区域经济要素从衰退部门转到兴旺部门来,使相同的投入能够有更多的产出。(√)
16.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就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
17.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
18.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三、选择
单选:
1.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B.空间角度
2.区域规划的主体是()。A.政府
3.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的转折点是()的提出。C.市场区位论
4.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首先提出来的。B.科林〃克拉克
5.恩格尔系数是()的比值。 C.食物支出与消费品支出
6.()机制是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部分。B.利益驱动
7.俄林在《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1933)一书中提出了()。B.要素禀赋理论 相互依赖理论
8.()城镇体系又称城市金字塔或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D.顺序-规模分布型
9.()战略主张以发展工业带动经济的发展,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C.工业赶超
10.()不属于区域规划的制定原则。 A.统一原则
11.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D.电力
12.区域经济学形成于()。 B.20世纪50年代
13.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的转折点是()。C.市场区位论
14.容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的是()区域。D资源缺乏型
15.下列哪种产业拥有的影响力系数最大?()A建筑业
多选:
1.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A.成本最低C.市场份额最大 D.聚集效应
2.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3.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A.水平合作 C.垂直合作
4.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
5.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B.独资D.合资
6.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 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
7.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B.发挥优势原则 C.兼顾全局原则 D.效益原则
8.区域基础设施包括()。A.区域交通系统 B.公用事业系统 C.文化教育系统 D.医疗卫生系统
9.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
10.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分为()。B.区域发展理论 C.区域关系理论 D.区域政策理论
11.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特点包括()。A.交易成本的区域最小化 C.产权安排的区域合理化
12.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A.成本最低 C.市场份额最大 D.聚集效益
13.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包括()。A.工业贸易合作 B.资金合作 C.劳务合作 D.科学技术合作
14.判断一个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程度的指标有()。A.影响力系数 B.感应度系数
15.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 A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C全国国土D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16.古典区位理论包括()。B农业区位论 C工业区位论 D运输区位论
17.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A.新经济地理学派B.新制度学派C.区域管理学派
18.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主要包括()。A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B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
C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19.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包括()。A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 B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
四、名词解释
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配第-克拉克定律: 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
特殊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指合作双方经济技术水平差距较大,所提供生产要素的加工深度和技术层次不同的合作活动。
4.投资:是指经济主体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把资本投向海内或1、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微观经济理论,它要解决的主要是厂商如何进行布局才能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的问题。
5、聚集效应:聚集效应是指由于某些产业部门、某些企业向某个特定地域集中所产生的使生产成本降低的效果,主要是通过企业间的分工协作、扩大生产规模等方法来实现,表现为联合化和协作化。
6、新产业区:新产业区指基于合理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结成的网络,这些网络与本地的劳动力市场密切连接,实行专业化分工。除了一般的聚集意义外,其特别强调专业化和小企业集群,强调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以及制度的建设。
7、新要素学说:新要素学说是对俄林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它大大地扩展了生产要素范围,把劳动者的智力投资、科技进步与创新、获取信息的便利程度都列入生产要素范畴,深化了生产要素的内涵。
8、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政策是由政府针对区域问题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的总和,它的着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它的必要性是纠正市场机制在资源的空间配臵方面的不足,它的目标是实现资源在空间上的优化配臵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国外某项经济社会领域的行为。
9.生产要素禀赋——指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
10.区域经济合作——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分配、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
11.产业政策——以区域经济各产业为对象,通过对各产业的保护、扶植、调整和完善,直接或间接参与产业或企业的生产经济活动的总称。
12.区域经济学(狭义):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13.产权:是人们拥有的对资源的用途、收入和可让渡性的权利。
14.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
15.区域产业结构: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
五、简答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1)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发展水平提高;(2)资源配臵趋向合理,地区优势得以发挥;
(3)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条件得到较大改善;(4)对外开放深入发展,西部大开发将成为新的热点,区域经济发展将获得新的动力;(5)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区域贸易将会更快发展,区域关系将更趋紧密。
2.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特点:(1) 要求靠近市场;(2) 靠近科研机构和大学;(3) 有高级的企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力;(4) 优良的基础设施;(5) 具有完备的辅助工业和发达的第三产业支撑;(6) 有优良的投资软环境;(7) 具有创业精神的城市气氛;(8) 聚集性;(9) 良好的周边环境和生活质量。
3.地区形象塑造的必要性:(1) 地区形象塑造是建立地区意识的需要。(2) 地区形象塑造是改善投资环境的需要。(3) 地区形象塑造是扩大地区知名度的需要。
4、当代区域经济学有哪些主要流派?答:形成了三大流派: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三大流派:新经济地理学、新制度学派和区域管理学派。(1)新经济地理学派将区域经济学带进主流经济学的殿堂。(2)新制度学派将制度要素引入到区域分析当中,研究政府及其体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通过制定相应的区域政策,协调区域发展。
(3)区域管理学派在区域管理中引用管理学的内容,区域管理分为:区域经济发展管理、人口管理和环境管理
5、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有哪些?答:(1)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2)中间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3)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4)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
6、论述城市化的概念与内涵。答: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它具有如下六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四,城市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第五,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六,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
7、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与类型有哪些?答:(一)初级产品出口战略(二)进口替代战略(三)出口替代战略(四)工业赶超战略(五)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
8.简述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区域经济发展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区域经济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二,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第三,城市化
水平的提高。
9.简述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的内容: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认为:一个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要实现由幼小产业发展成为世界性生产基地,必须经过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大量进口该产业的产品,开拓国内市场,同时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提高 国产化水平,为国内大规模生产作准备。(2)第二阶段,国内规模化生产。这时该产业的技术已经完全标准化,产品质量提高,价格下降,产业开始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3)第三阶段,产品大规模出口,成为世界性的生产基地。(1分)
10. 简述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 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调节资源配臵;第二,加快区域经济的要素流动;第三,调整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第四,促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第五,加快区域社会发展,振兴文化、教育和科技。(1分)
11.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六、论述
1如何评价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
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的评价:当前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1)该方针只涉及城市规模,未涉及城市质量,不利于促进城市发展质量的提高。(2)“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有其科学的内涵,但是在执行中常常被理解成“严格控制大城市”以及“控制中等城市发展成为大城市”,使得一些具有良好发展条件的大城市也因带有紧箍咒而受到限制,特殊是许多很有发展前景的中等城市在向大城市迈进的过程中也困难重重。
2说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答: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区域经济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各地区的发展速度也在加快。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引入市场机制。从此,区域经济的地区发展出现了不同的变化。(二)资源配臵趋向合理,地区优势得以发挥。随着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指令性计划逐步减少,地区作为区域发展的主体,在竞争中运用市场机制,以市场调节来配臵资源。在此过程中各地区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提高。(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四)对外开放深入发展,西部大开发将成为新的热点,区域经济发展将获得新的活力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家在吸引外资时更多地考虑了内地的需要,尽可能把外资引向内地;国家也给予内地省区更多的自主权,使它们能够充分利用本地的优势条件,特别是利用本地资源优势条件,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五)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区域贸易将会更快发展,区域关系将更趋紧密。
3. 论述我国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
问题:(1)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量少,地域分布不均,可更新资源趋向负荷极限。(2)资源需求与消费的矛盾不断加深。
(3)传统的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模式尚未根本改变。(4)区域资源的管理和决策机制也未根本改变。
措施:(1)建立完善的资源开发规划。(2)建立完善的资源价格体系。(3)建立完善的资源政策体系。(4)建立完善的资源法律体系。
4. 请联系实际,谈谈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
(1)制定区域经济增长的目标。地区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并保持经济发展的连续性,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必须有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规划。(2)开发自然资源。通过开发自然资源,达到发挥地区优势的目的,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政府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3)完善经济运行机制。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是地方政府重要的经济职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市场体系的建立和管理,二是生产要素的组织和流通。(4)调节各种经济活动。地方政府调节经济活动,是指地方政府通过发布行政命令,并通过职能部门贯彻这些命令,达到管理经济活动的目的。(5)做好扶贫工作。
5论述我国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
中国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1)中国的人口、资源基本观念; (2)中国人口与资源的矛盾:A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量少,地域分布不均,可更新资源趋向负荷极限;B资源需求与消费的矛盾不断加深;C传统的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模式尚未根本改变;D区域资源的管理和决策机制也未根本改变。
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建立完善的资源开发规划;建立完善的资源价格体系;建立完善的资源政策体系;建立完善的资源法律体系。具体见教材44-49
一、填空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 、 和 。区域发展理论、区域关系理论、区域政策理论
2、 在其《区域经济学导论》一书中,最早构建了一个区域经济学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对于今天的区域经济学研究仍然具有巨大的影响。胡佛
3、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包括 、 、 、社会进步、人们福利提高等在内的更为宽泛、更为深刻的进程。经济增长、结构升级、技术创新
4、区域经济基础设施由三个部分组成: 、 、 。区域交通系统、公用事业系统、公共工程
5、根据能源的形态可以将能源划分为 、 、 和 。固体能源、液体能源、气体能源和电力
6、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可以归纳为 、 、 三种。 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布局政策
7、我国的新产业区大致包括三类: 、 、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工业区、现代农业园区
二、判断
1.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X)理由: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功能聚集,而不是非功能聚集。
2.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X)理由: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3.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X)理由:前向关联效应是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前,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原料、燃料
4.区域发展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主观行为。(×)
5.城市成长力系数是衡量城市化的静态指标。(×)
6.美国地理学家邓肯于1933年首次提出了系统的中心地理论。(×)
7.区域基础设施绝对量直接决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
8.区域经济合作实质上是区域之间的非物质商品贸易,纯粹的物质商品贸易不属于区域经济合作的范畴。(√)
9.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10.区域发展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开发过程的主观行为。(×)
11.区域经济开发有明确的开发主体,该主体自始至终控制着开发进程。 (√)
12.区域规划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两大类,其中政府是第一主体,企业是第二主体。(×)
13.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14.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
15.区域内部产业部门的更替,就是把区域经济要素从衰退部门转到兴旺部门来,使相同的投入能够有更多的产出。(√)
16.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就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
17.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
18.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三、选择
单选:
1.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B.空间角度
2.区域规划的主体是()。A.政府
3.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的转折点是()的提出。C.市场区位论
4.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首先提出来的。B.科林〃克拉克
5.恩格尔系数是()的比值。 C.食物支出与消费品支出
6.()机制是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部分。B.利益驱动
7.俄林在《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1933)一书中提出了()。B.要素禀赋理论 相互依赖理论
8.()城镇体系又称城市金字塔或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D.顺序-规模分布型
9.()战略主张以发展工业带动经济的发展,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C.工业赶超
10.()不属于区域规划的制定原则。 A.统一原则
11.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D.电力
12.区域经济学形成于()。 B.20世纪50年代
13.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的转折点是()。C.市场区位论
14.容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的是()区域。D资源缺乏型
15.下列哪种产业拥有的影响力系数最大?()A建筑业
多选:
1.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A.成本最低C.市场份额最大 D.聚集效应
2.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3.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A.水平合作 C.垂直合作
4.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
5.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B.独资D.合资
6.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 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
7.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B.发挥优势原则 C.兼顾全局原则 D.效益原则
8.区域基础设施包括()。A.区域交通系统 B.公用事业系统 C.文化教育系统 D.医疗卫生系统
9.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
10.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分为()。B.区域发展理论 C.区域关系理论 D.区域政策理论
11.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特点包括()。A.交易成本的区域最小化 C.产权安排的区域合理化
12.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A.成本最低 C.市场份额最大 D.聚集效益
13.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包括()。A.工业贸易合作 B.资金合作 C.劳务合作 D.科学技术合作
14.判断一个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程度的指标有()。A.影响力系数 B.感应度系数
15.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 A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C全国国土D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16.古典区位理论包括()。B农业区位论 C工业区位论 D运输区位论
17.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A.新经济地理学派B.新制度学派C.区域管理学派
18.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主要包括()。A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B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
C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19.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包括()。A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 B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
四、名词解释
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配第-克拉克定律: 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
特殊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指合作双方经济技术水平差距较大,所提供生产要素的加工深度和技术层次不同的合作活动。
4.投资:是指经济主体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把资本投向海内或1、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微观经济理论,它要解决的主要是厂商如何进行布局才能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的问题。
5、聚集效应:聚集效应是指由于某些产业部门、某些企业向某个特定地域集中所产生的使生产成本降低的效果,主要是通过企业间的分工协作、扩大生产规模等方法来实现,表现为联合化和协作化。
6、新产业区:新产业区指基于合理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结成的网络,这些网络与本地的劳动力市场密切连接,实行专业化分工。除了一般的聚集意义外,其特别强调专业化和小企业集群,强调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以及制度的建设。
7、新要素学说:新要素学说是对俄林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它大大地扩展了生产要素范围,把劳动者的智力投资、科技进步与创新、获取信息的便利程度都列入生产要素范畴,深化了生产要素的内涵。
8、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政策是由政府针对区域问题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的总和,它的着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它的必要性是纠正市场机制在资源的空间配臵方面的不足,它的目标是实现资源在空间上的优化配臵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国外某项经济社会领域的行为。
9.生产要素禀赋——指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
10.区域经济合作——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分配、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
11.产业政策——以区域经济各产业为对象,通过对各产业的保护、扶植、调整和完善,直接或间接参与产业或企业的生产经济活动的总称。
12.区域经济学(狭义):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13.产权:是人们拥有的对资源的用途、收入和可让渡性的权利。
14.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
15.区域产业结构: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
五、简答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1)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发展水平提高;(2)资源配臵趋向合理,地区优势得以发挥;
(3)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条件得到较大改善;(4)对外开放深入发展,西部大开发将成为新的热点,区域经济发展将获得新的动力;(5)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区域贸易将会更快发展,区域关系将更趋紧密。
2.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特点:(1) 要求靠近市场;(2) 靠近科研机构和大学;(3) 有高级的企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力;(4) 优良的基础设施;(5) 具有完备的辅助工业和发达的第三产业支撑;(6) 有优良的投资软环境;(7) 具有创业精神的城市气氛;(8) 聚集性;(9) 良好的周边环境和生活质量。
3.地区形象塑造的必要性:(1) 地区形象塑造是建立地区意识的需要。(2) 地区形象塑造是改善投资环境的需要。(3) 地区形象塑造是扩大地区知名度的需要。
4、当代区域经济学有哪些主要流派?答:形成了三大流派: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三大流派:新经济地理学、新制度学派和区域管理学派。(1)新经济地理学派将区域经济学带进主流经济学的殿堂。(2)新制度学派将制度要素引入到区域分析当中,研究政府及其体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通过制定相应的区域政策,协调区域发展。
(3)区域管理学派在区域管理中引用管理学的内容,区域管理分为:区域经济发展管理、人口管理和环境管理
5、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有哪些?答:(1)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2)中间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3)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4)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
6、论述城市化的概念与内涵。答: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它具有如下六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四,城市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第五,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六,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
7、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与类型有哪些?答:(一)初级产品出口战略(二)进口替代战略(三)出口替代战略(四)工业赶超战略(五)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
8.简述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区域经济发展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区域经济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二,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第三,城市化
水平的提高。
9.简述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的内容: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认为:一个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要实现由幼小产业发展成为世界性生产基地,必须经过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大量进口该产业的产品,开拓国内市场,同时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提高 国产化水平,为国内大规模生产作准备。(2)第二阶段,国内规模化生产。这时该产业的技术已经完全标准化,产品质量提高,价格下降,产业开始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3)第三阶段,产品大规模出口,成为世界性的生产基地。(1分)
10. 简述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 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调节资源配臵;第二,加快区域经济的要素流动;第三,调整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第四,促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第五,加快区域社会发展,振兴文化、教育和科技。(1分)
11.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六、论述
1如何评价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
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的评价:当前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1)该方针只涉及城市规模,未涉及城市质量,不利于促进城市发展质量的提高。(2)“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有其科学的内涵,但是在执行中常常被理解成“严格控制大城市”以及“控制中等城市发展成为大城市”,使得一些具有良好发展条件的大城市也因带有紧箍咒而受到限制,特殊是许多很有发展前景的中等城市在向大城市迈进的过程中也困难重重。
2说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答: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区域经济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各地区的发展速度也在加快。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引入市场机制。从此,区域经济的地区发展出现了不同的变化。(二)资源配臵趋向合理,地区优势得以发挥。随着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指令性计划逐步减少,地区作为区域发展的主体,在竞争中运用市场机制,以市场调节来配臵资源。在此过程中各地区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提高。(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四)对外开放深入发展,西部大开发将成为新的热点,区域经济发展将获得新的活力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家在吸引外资时更多地考虑了内地的需要,尽可能把外资引向内地;国家也给予内地省区更多的自主权,使它们能够充分利用本地的优势条件,特别是利用本地资源优势条件,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五)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区域贸易将会更快发展,区域关系将更趋紧密。
3. 论述我国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
问题:(1)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量少,地域分布不均,可更新资源趋向负荷极限。(2)资源需求与消费的矛盾不断加深。
(3)传统的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模式尚未根本改变。(4)区域资源的管理和决策机制也未根本改变。
措施:(1)建立完善的资源开发规划。(2)建立完善的资源价格体系。(3)建立完善的资源政策体系。(4)建立完善的资源法律体系。
4. 请联系实际,谈谈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
(1)制定区域经济增长的目标。地区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并保持经济发展的连续性,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必须有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规划。(2)开发自然资源。通过开发自然资源,达到发挥地区优势的目的,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政府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3)完善经济运行机制。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是地方政府重要的经济职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市场体系的建立和管理,二是生产要素的组织和流通。(4)调节各种经济活动。地方政府调节经济活动,是指地方政府通过发布行政命令,并通过职能部门贯彻这些命令,达到管理经济活动的目的。(5)做好扶贫工作。
5论述我国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
中国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1)中国的人口、资源基本观念; (2)中国人口与资源的矛盾:A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量少,地域分布不均,可更新资源趋向负荷极限;B资源需求与消费的矛盾不断加深;C传统的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模式尚未根本改变;D区域资源的管理和决策机制也未根本改变。
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建立完善的资源开发规划;建立完善的资源价格体系;建立完善的资源政策体系;建立完善的资源法律体系。具体见教材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