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教授们的道德和人格力量

西南联大教授们的道德和人格力量

近年来,写文章赞扬西南联大者可谓多矣,例如说抗日战争时的西南联大为中国教育史上之“奇迹”,它只存在了9年,却培养出后来成为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二人;说建国后成为院士者有当年联大学生多少人,占全部院士的几分之一;说我国原子弹、氢弹这“两弹之父”就是西南联大毕业的邓稼先;说西南联大教授中大师如云,联大教授的水平在世界上应届一流,等等。这些话都讲得不错,可是有一点,即:大家都只谈联大教授的业务水平非常高超,却很少人谈到他们的道德和人格力量也同样是

第一流的我想补充一些这方面的情况。

谈这个问题,得先谈“时代背景”,因为只有了解了这一“背景”,他们的高风亮节才更加突出,也更加不容易。抗日战争时,由于国民党政府滥发钞票,造成物价飞涨,通货膨胀,联大师生生活十分困难。1937年上半年(即抗日战争发生以前),一个教授的平均月薪约为350元法币(抗日战争以前一元法币即一元银圆,350元大约等于今天的人民币一万一千元),到了1943年下半年,联大教授的每月平均收入为3697元法币,而物价比1937年上半年上涨了405倍,因此教授的3697元收入只等于1937年的8.3元!依靠这仅值8.3元的每月薪水,又如何能维持一家几口人的生活呢?惟其如此,才发生了这样一件为我目睹并且震撼了我灵魂的事情:有一天晚上去当时昆明最繁华的商业大街正义路一家拍卖行闲逛时,居然见到了我的法文老师、联大法文专业一位首席教授拿了师母的游泳衣去卖。这一“惨不忍睹”的悲剧使我晨惊骇怪,把我吓得丧魂失魄,赶快逃走了。也惟其如此,闻一多先生才于每天上午在联大授课,下午在中学兼课,晚上批改了学生作业后,半夜还得为别人刻图章卖钱!请看当时名震海内外的十二位著名教育家和学者梅贻琦、蒋梦麟、熊庆来、冯友兰、杨振声、姜寅清、朱自清、罗常培、唐兰、潘光旦、陈雪屏、沈从文等硕

学鸿儒为先生所写的“闻一多教授金石润例”:

浠水闻一多教授,文坛先进,经学名家,辨文字于毫芒,几人知己;谈风雅之原始,海内推崇。轮老手,积习未除;占毕余闲,游心住冻。惟是温摩(按:此字的读音为nun意思是“手气”——祥麟注)古泽,仅激赏于知交;何当琬琰名章,共榷扬于艺苑。黄济叔之长髯飘洒,今见其人;程瑶田之铁笔恬愉,世尊

其学。爰缀短言为引,公定薄润于后。

闻一多先生如此,吴晗先生呢?当时抗日战争已经胜利,但吴先生因妻子久病,医药费和去上海的旅费无法筹措,乃于1946年4月写报告给校长梅贻琦,向学校借钱。报告说,“九年困境,债台高筑,游费、医药费及最少五个月之生活费,一无着落”,只好提出先向学校借款,然后以自己的16大箱书籍变卖还债。再以法律系费青教授为例,费教授长期患病,经济极为困难,只好请求学校收购他多年来的德、英、汉三种文字的全部藏书。1941年9月,北大法律研究部付了法币3000元,购买了费先生的藏书。书籍是知识分子的“命根子”,进行科研必须有大量的参考书,而今上述两位教授为了生活,居然决定出售自己的所有书籍,此中苦况,我们今天又如何想象!再如,教授中拖儿带女,家属人口众多、负担沉重者,为数不少。例如:全家人口有六人者为王力、冯友兰、冯景兰、杨武之(杨振宁之父)、潘光旦、刘仙洲、游国恩等15人;全家人口为七人者有林文铮、袁复礼、马约翰、闻一多、罗常培、李继侗等14人;全家人口为八人者有蔡维藩、徐继祖两人;而中外闻名的大学者和作家的朱自清则全家有十口人之多。像朱自清先生家庭负

担如此沉重,他靠这每月8.3元大洋又怎样生活?老师如此,学生的生活也不好过。我举个自己的例子,说明经济困难对我个人学习的影响:我当时是外文系学生,由于物价飞涨,联大学生食堂不仅伙食质量极差,而且每天只能吃两顿饭。上午10点和下午4点各吃一餐。也就是说要在早晨8点至10点上两堂课后,再吃早饭。经济情况较好的同学可以在7点多时,在街上摊贩处买早点吃,我因无钱购买早点,肚子又太饿,无力气去上课。有时只好干脆不去上头两堂课,在床上睡觉。今天讲起来好像是“逃学”,很丢人,

可是当时实在没有办法,肚子空空如也,委实无力气去“枵腹上课”。

我从有关资料中,读了不少联大教授或“教授会”因经济困难写给当时教育部或联大学校领导的报告,可以说是字字血声声泪,感人肺腑。今举联大“教授会”1941年12月写给教育部的报告为例: „„同人等昔已为涸辙之鱼,今更将入枯鱼之肆矣。„„姑无论市井奸商操纵物价,转手之间便成巨富,即同为政府机关,而亦有司书录事之职,其薪津即多于教授者,至于自有收入之机关,其人员举动之豪奢尤骇听闻,一宴之资可为同人等数月之薪津!„„同人等上不能执干戈以卫社稷,下亦不忍用国家之锱铢如泥沙,固不望如前线忠勇将士之多得实物,亦不愿如后方豪奢机关之滥耗国帑,惟望每月薪津得依生活指数及战前十分之一二。无论数目之多少,总期其购买力能及战前之五十元,俾仰事俯畜,免于饥寒。

庶几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以求国家最后之胜利。

然而,就是在如此极端艰苦的情况下,竟然出现了这样的“奇迹”:1942年10月联大有25位名教授,全部是学校的教务长、训导长、总务长、各学院院长和各系的系主任,联名致函校领导,拒绝教育部发给自己的特别办公费(所谓“特别办公费”者。翻译成我们今天的术语,就是系主任的“岗位津贴”)。

这一封信写得很感人,谨全文照抄如下:

敬启者:

承转示教育部训令总字第45388号附非常时期国立大学主管人员及各部分主管人员支给特别办公费标准。奉悉一是。查常务委员会总揽校务,对内对外交际频繁,接受办公费谊属当然,惟同人等则有未便接受者。盖同人等献身教育,原以研究学术、启迪后进为天职,予教深之外兼负一部分行政责任,亦视为当然之义务,并不希冀任何权利。自北大、清华、南开独立时已各有此良好风气,五年来联合三校于一堂,仍秉此一贯之精神,未尝或异,此未便接受特别办公费之一也。且际此非常时期,从事教育者无不艰苦备尝,而以昆明一隅为尤甚,九伤十丐,薪水尤低于舆台,仰事俯畜,饔餮时虞其不给,捷以同尝甘苦,共体艰危,故虽啼饥号寒,尚不致因不均而滋怨。当局等师重道,应一视同仁,统筹维持,倘只瞻顾行政人员,恐失平均之谊,且今受之者无以对同事,此未便接受特别办公费之二也。准此二端,敬谙常务委员会

鉴其困难代向教育部辞谢并将原信录附转呈为荷。

此上常务委员会公鉴

冯友兰 张奚若 罗常培 雷海宗 陈福田 李继侗 陈岱孙 吴有训 汤用彤 郑天挺 黄钰生 陈雪屏 许浈阳

饶毓泰 燕树棠 孙云铸 查良钊 施嘉炀 李辑祥 章名涛 王德荣 陶葆楷 苏国桢 杨石先 陈序经

读到这封信时,我的灵魂受到强烈震撼。用咱们今天的眼光来看,教授兼系主任,工作量增加了,工资贴补一点,天经地义,多劳多得嘛,有什么好说的!更何况是教育部统一的规定。但是,联大这些教授不要,他们宁可继续过自己的贫困日子。为什么?因为第一,他们认为多做一些工作,是自己的责任,不应另外多得报酬。第二,他们不愿享受特权。固然,他们全家饥寒交迫,生活极端艰难,可是一想起其他教师同样困苦,他们不忍心自己单独拿这笔钱。信里面“九儒十丐”一词,叫人心酸。用的是元朝的典故,蒙古人入主中原后,对知识分子特别歧视,把全国人按职业分成十等,而最低下的三等为“八娼九儒十丐”,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比妓女还要低一级!抗日战争时的知识分子,薪水太少,地位低下,其社会地位名次排于国民党兵痞子之下,人们把国民党兵痞子叫做“丘八”,而大中学生则被称为“丘九”。知识分子地位之低下,于此可见矣。正是在这种家庭生活极端贫困的情况下,联大25位兼任行政领导工作的教授,毅然

拒绝了接受特别办公费,真是高风亮节,彪炳万里,正气凛然,令人景仰!

然而,联大教授的道德品质还不仅表现在这一方面,它同时还表现在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老师和行政人员的精诚团结上。某些旧大学,尽管组成成分比西南联大单纯得多,却不乏不同派系勾心斗角、窝里斗的“传统”。可是西南联大由三个学校临时组成,不论常委会、教务处、总务处,或者是各个学院和系,一般说都有三个学校的人,却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从没有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之事。三校老师和行政人员,大家都以大局为重,和衷共济,亲密无间。只此一点,在中国教育史上,也是非常罕见,非常难得的。能做到这一点,最重要一条,在于三校的传统好,和联大教师以及行政人员的素质高,思想品质优秀。人人以大局为重,以团结为重,以学校前途为重,不计较个人或原先“小团体”的荣辱得失。直到今天,虽

然西南联大早已于半个世纪前解体,不再存在,而“联大精神”却依然芬芳扑鼻,永留人间。

——摘自《庆祝西南联合大学成立65周年纪念特辑》

以下是西南联大一些教授轶事

闻一多步行入滇

1938年2月19日,长沙临时大学的师生,在韭菜园圣经书院临时大学召开出发誓师大会,会后即告别了三湘大地。临时大学师生入滇的除了大部分乘火车绕道外,还有一部分是由湖南出发,徒步行走到昆明的“湘黔滇旅行团”了。旅行团由267名家庭贫困的男同学和11位中青年教师组成,配有4名军事教官及队医等。出发之前,每人发给军装一套,绑腿、草鞋各一双,油布伞一把,限带行李8公斤———主要是路上必需的生活用品。旅行团的最高军事领导,是由湖南省主席张治中推荐的原东北军少将师长黄师岳。闻一多、曾昭抡、李继侗、袁复礼四位教授与学校派出的指导员黄钰生共同组成辅导委员会。初春阴雨绵绵,200多名中国学子,脚踏草鞋,行进在泥泞的湘北大地。头几天还有人打伞,可细雨似乎永无停止地下着,为了行走方便,大家将油布伞往背后一搁,不撑了。棉衣湿透了,到宿营地拢一堆火烘干,第二天再穿。这年闻一多刚好40岁。他的经历,在他那个岁数的知识分子中间,是很有代表性的。“五四”时期他是清华的学生领袖之一,1922年赴美国留学,回国后成了著名的“新月诗人”和大学教授。这次参加旅行团,是他自己要求的。有学生问他:“闻先生,像您这样的大教授,怎么放着火车、轮船不坐,和我们一起受这份罪?”闻一多笑笑说:“火车我坐过了,轮船我也坐过了。但对于中国的认识,其实很肤浅。今天,我要用我的脚板,去抚摸祖先经历的沧桑。国难当头,我们这些掉书袋的人,应该重新认识中国了!”经过68天的长途跋涉,旅行团终于到达昆明。

梁思成“屈才”盖茅房

当时,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也到了昆明。联大校长、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就请梁思成夫妇为西南联大设计校舍。两人欣然受命,花了一个月时间,拿出了第一套设计方案:一个中国一流的现代化大学赫然纸上。然而设计方案很快被否定了,西南联大不可能拿出这么多经费。此后两个月,梁思成夫妇把设计方案改了一稿又一稿:高楼变成了矮楼,矮楼变成了平房,砖墙变成了土墙。几乎每改一稿,林徽因都要落一次泪。当梁思成夫妇交出最后一稿设计方案时,建设长黄钰生很无奈地告诉他:经校委会研究,除了图书馆的屋顶可以使用青瓦外,其他建筑一律覆盖茅草,土坯墙改为用粘土打垒,砖头和木料使用再削减二分之一,希望梁思成再作一次调整。此时的梁思成已经忍无可忍,他冲进梅贻琦的办公室,把设计图纸狠狠地砸在梅贻琦的办公桌上。他痛心地喊道:“改!改!改!你还要我怎么改?我„„已经修改到第五稿了,茅草房就茅草房吧,你们知不知道农民盖一幢茅草房要多少木料?而你给的木料连盖一幢标准的茅草房都不够!”梅贻琦叹了口气说:“正因为如此,才需要土木工程系的老师们对木材的用量严格计算啊。”梁思成听着,心软了,流下了眼泪,哭得像一个受伤的孩子„„为西南联大设计茅草房,也许是梁思成一生中最痛苦、最委屈的工程了。半年以后,一幢幢低矮的茅草房填满了原来空荡荡的校园空间。

费孝通饱受磨难

1940年12月的一个下午,寒风凛冽,从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毕业的联大教师费孝通博士扶着即将分娩的妻子,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8架日本飞机从他们头上掠过,扔下了炸弹。“不好,我们的家被炸了!”妻子惊叫起来,随后感到腹部一阵剧痛,便跌倒在地。费孝通扶起痛苦挣扎的妻子,想找个小屋。然而别人一看,就知道他的妻子要生了。这儿农民的风俗是接纳别人家的孕妇在自己家生孩子就会倒霉。费孝通扶着即将分娩的妻子,走了一家又一家,始终没有人肯接纳他们。夜幕已经降临,妻子的腹痛一阵紧似一阵。5年前,费孝通在广西大瑶山,已经失去了一个妻子,她叫王同惠,是燕京(大学)才女,和费孝通同是社会系的同学。然而他们的婚姻只维持了108天。当新婚夫妇在广西大瑶山考察时,费孝通不慎落入猎人设下的陷阱,王同惠拼命奔走呼喊。结果,费孝通获救了,王同惠却在奔走中坠入深涧身亡。现在费孝通又急得走投无路。最后,听说县城背后的小山坡上住着一位广东医生,他赶紧把妻子背到那位医生家,这时已是子夜,妻子破水已经2个多小时了。医生同意他们在自己的诊室里把孩子生下来。但他十分遗憾地说,他是一名牙医,对生孩子的事一窍不通。费孝通的女儿是在凌晨的寒风中降临人世的。那一夜,费孝通憔悴了许多。

华罗庚租住牛圈

1938年,华罗庚到西南联大数学系任教,刚开始,一家6口与闻一多一家8口合住在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厢房里。后来因为拥挤不堪,华罗庚只好在西郊普吉附近找了个牛圈,用最便宜的价把牛圈上头用来堆草的楼棚租了下来。牛住下头,他们一家人住上面。即使是昆明近郊的贫苦农民,也极少有在牛圈上面的草棚里住宿的。

而数学大师 华罗庚以其惊人的毅力,每天晚上拖着残腿,跋涉十几里路回家,伏案于牛圈的楼棚,潜心于他的数学专著和论文。老牛在柱子上擦痒痒,常常搞得整个楼棚摇摇晃晃,人坐在楼棚上,那感受就像喝醉了酒或得了美尼尔氏综合症一般。蚊子成群地在牛圈飞舞,虱子跳蚤也来吮吸大师的血液。在这样的条件下,从1938年到1945年这短短7年间,华罗庚为世界数学史开创了一门新学科———矩阵几何学,攻克了10多个世界数学史上的难题。不久,华罗庚的第5个孩子又降临人世,穷困中的华罗庚给新生儿子起了一个有意味的名字:华光。他常常对人自嘲:“华光华光,全部花光,哈哈„„”为了教育这些孩子,华罗庚在家中采取了军事化的管理方式。每天早晨,孩子们听到哨声起床穿衣,每人拿一个小盆,排成一列纵队,由华罗庚吹哨子,带他们到河边洗脸漱口,三伏三九皆不例外。

吴大猷化装捡牛骨头为妻治病

从1937年到1943年底,昆明的物价在6年中上涨了400倍,教授们的工资一天比一天

不值钱。吴大猷早年留学于美国密歇根大学,他的博士论文《多原子分子的振动光谱结构》,对现代物理学的影响十分重要。吴大猷的妻子患有严重的肺病。早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吴大猷听说喝牛肉汤能治这种病,便每天到菜市场买牛肉来熬汤,送到女生宿舍给他这位女友当药喝。吴大猷的执著打动了病中少女的芳心,回国后两人结为终生伴侣。然而到了昆明,吴大猷的薪水,再也无法每天去买牛肉熬汤了。为了病妻的身体,有时吴大猷不得不化装成贫民,到菜场去捡拾剩余的牛骨头,回家给妻子熬汤。当地的回民们得知此事都很感动,常常将一些剩牛骨头替他留着。

西南联大教授们的道德和人格力量

近年来,写文章赞扬西南联大者可谓多矣,例如说抗日战争时的西南联大为中国教育史上之“奇迹”,它只存在了9年,却培养出后来成为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二人;说建国后成为院士者有当年联大学生多少人,占全部院士的几分之一;说我国原子弹、氢弹这“两弹之父”就是西南联大毕业的邓稼先;说西南联大教授中大师如云,联大教授的水平在世界上应届一流,等等。这些话都讲得不错,可是有一点,即:大家都只谈联大教授的业务水平非常高超,却很少人谈到他们的道德和人格力量也同样是

第一流的我想补充一些这方面的情况。

谈这个问题,得先谈“时代背景”,因为只有了解了这一“背景”,他们的高风亮节才更加突出,也更加不容易。抗日战争时,由于国民党政府滥发钞票,造成物价飞涨,通货膨胀,联大师生生活十分困难。1937年上半年(即抗日战争发生以前),一个教授的平均月薪约为350元法币(抗日战争以前一元法币即一元银圆,350元大约等于今天的人民币一万一千元),到了1943年下半年,联大教授的每月平均收入为3697元法币,而物价比1937年上半年上涨了405倍,因此教授的3697元收入只等于1937年的8.3元!依靠这仅值8.3元的每月薪水,又如何能维持一家几口人的生活呢?惟其如此,才发生了这样一件为我目睹并且震撼了我灵魂的事情:有一天晚上去当时昆明最繁华的商业大街正义路一家拍卖行闲逛时,居然见到了我的法文老师、联大法文专业一位首席教授拿了师母的游泳衣去卖。这一“惨不忍睹”的悲剧使我晨惊骇怪,把我吓得丧魂失魄,赶快逃走了。也惟其如此,闻一多先生才于每天上午在联大授课,下午在中学兼课,晚上批改了学生作业后,半夜还得为别人刻图章卖钱!请看当时名震海内外的十二位著名教育家和学者梅贻琦、蒋梦麟、熊庆来、冯友兰、杨振声、姜寅清、朱自清、罗常培、唐兰、潘光旦、陈雪屏、沈从文等硕

学鸿儒为先生所写的“闻一多教授金石润例”:

浠水闻一多教授,文坛先进,经学名家,辨文字于毫芒,几人知己;谈风雅之原始,海内推崇。轮老手,积习未除;占毕余闲,游心住冻。惟是温摩(按:此字的读音为nun意思是“手气”——祥麟注)古泽,仅激赏于知交;何当琬琰名章,共榷扬于艺苑。黄济叔之长髯飘洒,今见其人;程瑶田之铁笔恬愉,世尊

其学。爰缀短言为引,公定薄润于后。

闻一多先生如此,吴晗先生呢?当时抗日战争已经胜利,但吴先生因妻子久病,医药费和去上海的旅费无法筹措,乃于1946年4月写报告给校长梅贻琦,向学校借钱。报告说,“九年困境,债台高筑,游费、医药费及最少五个月之生活费,一无着落”,只好提出先向学校借款,然后以自己的16大箱书籍变卖还债。再以法律系费青教授为例,费教授长期患病,经济极为困难,只好请求学校收购他多年来的德、英、汉三种文字的全部藏书。1941年9月,北大法律研究部付了法币3000元,购买了费先生的藏书。书籍是知识分子的“命根子”,进行科研必须有大量的参考书,而今上述两位教授为了生活,居然决定出售自己的所有书籍,此中苦况,我们今天又如何想象!再如,教授中拖儿带女,家属人口众多、负担沉重者,为数不少。例如:全家人口有六人者为王力、冯友兰、冯景兰、杨武之(杨振宁之父)、潘光旦、刘仙洲、游国恩等15人;全家人口为七人者有林文铮、袁复礼、马约翰、闻一多、罗常培、李继侗等14人;全家人口为八人者有蔡维藩、徐继祖两人;而中外闻名的大学者和作家的朱自清则全家有十口人之多。像朱自清先生家庭负

担如此沉重,他靠这每月8.3元大洋又怎样生活?老师如此,学生的生活也不好过。我举个自己的例子,说明经济困难对我个人学习的影响:我当时是外文系学生,由于物价飞涨,联大学生食堂不仅伙食质量极差,而且每天只能吃两顿饭。上午10点和下午4点各吃一餐。也就是说要在早晨8点至10点上两堂课后,再吃早饭。经济情况较好的同学可以在7点多时,在街上摊贩处买早点吃,我因无钱购买早点,肚子又太饿,无力气去上课。有时只好干脆不去上头两堂课,在床上睡觉。今天讲起来好像是“逃学”,很丢人,

可是当时实在没有办法,肚子空空如也,委实无力气去“枵腹上课”。

我从有关资料中,读了不少联大教授或“教授会”因经济困难写给当时教育部或联大学校领导的报告,可以说是字字血声声泪,感人肺腑。今举联大“教授会”1941年12月写给教育部的报告为例: „„同人等昔已为涸辙之鱼,今更将入枯鱼之肆矣。„„姑无论市井奸商操纵物价,转手之间便成巨富,即同为政府机关,而亦有司书录事之职,其薪津即多于教授者,至于自有收入之机关,其人员举动之豪奢尤骇听闻,一宴之资可为同人等数月之薪津!„„同人等上不能执干戈以卫社稷,下亦不忍用国家之锱铢如泥沙,固不望如前线忠勇将士之多得实物,亦不愿如后方豪奢机关之滥耗国帑,惟望每月薪津得依生活指数及战前十分之一二。无论数目之多少,总期其购买力能及战前之五十元,俾仰事俯畜,免于饥寒。

庶几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以求国家最后之胜利。

然而,就是在如此极端艰苦的情况下,竟然出现了这样的“奇迹”:1942年10月联大有25位名教授,全部是学校的教务长、训导长、总务长、各学院院长和各系的系主任,联名致函校领导,拒绝教育部发给自己的特别办公费(所谓“特别办公费”者。翻译成我们今天的术语,就是系主任的“岗位津贴”)。

这一封信写得很感人,谨全文照抄如下:

敬启者:

承转示教育部训令总字第45388号附非常时期国立大学主管人员及各部分主管人员支给特别办公费标准。奉悉一是。查常务委员会总揽校务,对内对外交际频繁,接受办公费谊属当然,惟同人等则有未便接受者。盖同人等献身教育,原以研究学术、启迪后进为天职,予教深之外兼负一部分行政责任,亦视为当然之义务,并不希冀任何权利。自北大、清华、南开独立时已各有此良好风气,五年来联合三校于一堂,仍秉此一贯之精神,未尝或异,此未便接受特别办公费之一也。且际此非常时期,从事教育者无不艰苦备尝,而以昆明一隅为尤甚,九伤十丐,薪水尤低于舆台,仰事俯畜,饔餮时虞其不给,捷以同尝甘苦,共体艰危,故虽啼饥号寒,尚不致因不均而滋怨。当局等师重道,应一视同仁,统筹维持,倘只瞻顾行政人员,恐失平均之谊,且今受之者无以对同事,此未便接受特别办公费之二也。准此二端,敬谙常务委员会

鉴其困难代向教育部辞谢并将原信录附转呈为荷。

此上常务委员会公鉴

冯友兰 张奚若 罗常培 雷海宗 陈福田 李继侗 陈岱孙 吴有训 汤用彤 郑天挺 黄钰生 陈雪屏 许浈阳

饶毓泰 燕树棠 孙云铸 查良钊 施嘉炀 李辑祥 章名涛 王德荣 陶葆楷 苏国桢 杨石先 陈序经

读到这封信时,我的灵魂受到强烈震撼。用咱们今天的眼光来看,教授兼系主任,工作量增加了,工资贴补一点,天经地义,多劳多得嘛,有什么好说的!更何况是教育部统一的规定。但是,联大这些教授不要,他们宁可继续过自己的贫困日子。为什么?因为第一,他们认为多做一些工作,是自己的责任,不应另外多得报酬。第二,他们不愿享受特权。固然,他们全家饥寒交迫,生活极端艰难,可是一想起其他教师同样困苦,他们不忍心自己单独拿这笔钱。信里面“九儒十丐”一词,叫人心酸。用的是元朝的典故,蒙古人入主中原后,对知识分子特别歧视,把全国人按职业分成十等,而最低下的三等为“八娼九儒十丐”,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比妓女还要低一级!抗日战争时的知识分子,薪水太少,地位低下,其社会地位名次排于国民党兵痞子之下,人们把国民党兵痞子叫做“丘八”,而大中学生则被称为“丘九”。知识分子地位之低下,于此可见矣。正是在这种家庭生活极端贫困的情况下,联大25位兼任行政领导工作的教授,毅然

拒绝了接受特别办公费,真是高风亮节,彪炳万里,正气凛然,令人景仰!

然而,联大教授的道德品质还不仅表现在这一方面,它同时还表现在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老师和行政人员的精诚团结上。某些旧大学,尽管组成成分比西南联大单纯得多,却不乏不同派系勾心斗角、窝里斗的“传统”。可是西南联大由三个学校临时组成,不论常委会、教务处、总务处,或者是各个学院和系,一般说都有三个学校的人,却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从没有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之事。三校老师和行政人员,大家都以大局为重,和衷共济,亲密无间。只此一点,在中国教育史上,也是非常罕见,非常难得的。能做到这一点,最重要一条,在于三校的传统好,和联大教师以及行政人员的素质高,思想品质优秀。人人以大局为重,以团结为重,以学校前途为重,不计较个人或原先“小团体”的荣辱得失。直到今天,虽

然西南联大早已于半个世纪前解体,不再存在,而“联大精神”却依然芬芳扑鼻,永留人间。

——摘自《庆祝西南联合大学成立65周年纪念特辑》

以下是西南联大一些教授轶事

闻一多步行入滇

1938年2月19日,长沙临时大学的师生,在韭菜园圣经书院临时大学召开出发誓师大会,会后即告别了三湘大地。临时大学师生入滇的除了大部分乘火车绕道外,还有一部分是由湖南出发,徒步行走到昆明的“湘黔滇旅行团”了。旅行团由267名家庭贫困的男同学和11位中青年教师组成,配有4名军事教官及队医等。出发之前,每人发给军装一套,绑腿、草鞋各一双,油布伞一把,限带行李8公斤———主要是路上必需的生活用品。旅行团的最高军事领导,是由湖南省主席张治中推荐的原东北军少将师长黄师岳。闻一多、曾昭抡、李继侗、袁复礼四位教授与学校派出的指导员黄钰生共同组成辅导委员会。初春阴雨绵绵,200多名中国学子,脚踏草鞋,行进在泥泞的湘北大地。头几天还有人打伞,可细雨似乎永无停止地下着,为了行走方便,大家将油布伞往背后一搁,不撑了。棉衣湿透了,到宿营地拢一堆火烘干,第二天再穿。这年闻一多刚好40岁。他的经历,在他那个岁数的知识分子中间,是很有代表性的。“五四”时期他是清华的学生领袖之一,1922年赴美国留学,回国后成了著名的“新月诗人”和大学教授。这次参加旅行团,是他自己要求的。有学生问他:“闻先生,像您这样的大教授,怎么放着火车、轮船不坐,和我们一起受这份罪?”闻一多笑笑说:“火车我坐过了,轮船我也坐过了。但对于中国的认识,其实很肤浅。今天,我要用我的脚板,去抚摸祖先经历的沧桑。国难当头,我们这些掉书袋的人,应该重新认识中国了!”经过68天的长途跋涉,旅行团终于到达昆明。

梁思成“屈才”盖茅房

当时,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也到了昆明。联大校长、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就请梁思成夫妇为西南联大设计校舍。两人欣然受命,花了一个月时间,拿出了第一套设计方案:一个中国一流的现代化大学赫然纸上。然而设计方案很快被否定了,西南联大不可能拿出这么多经费。此后两个月,梁思成夫妇把设计方案改了一稿又一稿:高楼变成了矮楼,矮楼变成了平房,砖墙变成了土墙。几乎每改一稿,林徽因都要落一次泪。当梁思成夫妇交出最后一稿设计方案时,建设长黄钰生很无奈地告诉他:经校委会研究,除了图书馆的屋顶可以使用青瓦外,其他建筑一律覆盖茅草,土坯墙改为用粘土打垒,砖头和木料使用再削减二分之一,希望梁思成再作一次调整。此时的梁思成已经忍无可忍,他冲进梅贻琦的办公室,把设计图纸狠狠地砸在梅贻琦的办公桌上。他痛心地喊道:“改!改!改!你还要我怎么改?我„„已经修改到第五稿了,茅草房就茅草房吧,你们知不知道农民盖一幢茅草房要多少木料?而你给的木料连盖一幢标准的茅草房都不够!”梅贻琦叹了口气说:“正因为如此,才需要土木工程系的老师们对木材的用量严格计算啊。”梁思成听着,心软了,流下了眼泪,哭得像一个受伤的孩子„„为西南联大设计茅草房,也许是梁思成一生中最痛苦、最委屈的工程了。半年以后,一幢幢低矮的茅草房填满了原来空荡荡的校园空间。

费孝通饱受磨难

1940年12月的一个下午,寒风凛冽,从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毕业的联大教师费孝通博士扶着即将分娩的妻子,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8架日本飞机从他们头上掠过,扔下了炸弹。“不好,我们的家被炸了!”妻子惊叫起来,随后感到腹部一阵剧痛,便跌倒在地。费孝通扶起痛苦挣扎的妻子,想找个小屋。然而别人一看,就知道他的妻子要生了。这儿农民的风俗是接纳别人家的孕妇在自己家生孩子就会倒霉。费孝通扶着即将分娩的妻子,走了一家又一家,始终没有人肯接纳他们。夜幕已经降临,妻子的腹痛一阵紧似一阵。5年前,费孝通在广西大瑶山,已经失去了一个妻子,她叫王同惠,是燕京(大学)才女,和费孝通同是社会系的同学。然而他们的婚姻只维持了108天。当新婚夫妇在广西大瑶山考察时,费孝通不慎落入猎人设下的陷阱,王同惠拼命奔走呼喊。结果,费孝通获救了,王同惠却在奔走中坠入深涧身亡。现在费孝通又急得走投无路。最后,听说县城背后的小山坡上住着一位广东医生,他赶紧把妻子背到那位医生家,这时已是子夜,妻子破水已经2个多小时了。医生同意他们在自己的诊室里把孩子生下来。但他十分遗憾地说,他是一名牙医,对生孩子的事一窍不通。费孝通的女儿是在凌晨的寒风中降临人世的。那一夜,费孝通憔悴了许多。

华罗庚租住牛圈

1938年,华罗庚到西南联大数学系任教,刚开始,一家6口与闻一多一家8口合住在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厢房里。后来因为拥挤不堪,华罗庚只好在西郊普吉附近找了个牛圈,用最便宜的价把牛圈上头用来堆草的楼棚租了下来。牛住下头,他们一家人住上面。即使是昆明近郊的贫苦农民,也极少有在牛圈上面的草棚里住宿的。

而数学大师 华罗庚以其惊人的毅力,每天晚上拖着残腿,跋涉十几里路回家,伏案于牛圈的楼棚,潜心于他的数学专著和论文。老牛在柱子上擦痒痒,常常搞得整个楼棚摇摇晃晃,人坐在楼棚上,那感受就像喝醉了酒或得了美尼尔氏综合症一般。蚊子成群地在牛圈飞舞,虱子跳蚤也来吮吸大师的血液。在这样的条件下,从1938年到1945年这短短7年间,华罗庚为世界数学史开创了一门新学科———矩阵几何学,攻克了10多个世界数学史上的难题。不久,华罗庚的第5个孩子又降临人世,穷困中的华罗庚给新生儿子起了一个有意味的名字:华光。他常常对人自嘲:“华光华光,全部花光,哈哈„„”为了教育这些孩子,华罗庚在家中采取了军事化的管理方式。每天早晨,孩子们听到哨声起床穿衣,每人拿一个小盆,排成一列纵队,由华罗庚吹哨子,带他们到河边洗脸漱口,三伏三九皆不例外。

吴大猷化装捡牛骨头为妻治病

从1937年到1943年底,昆明的物价在6年中上涨了400倍,教授们的工资一天比一天

不值钱。吴大猷早年留学于美国密歇根大学,他的博士论文《多原子分子的振动光谱结构》,对现代物理学的影响十分重要。吴大猷的妻子患有严重的肺病。早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吴大猷听说喝牛肉汤能治这种病,便每天到菜市场买牛肉来熬汤,送到女生宿舍给他这位女友当药喝。吴大猷的执著打动了病中少女的芳心,回国后两人结为终生伴侣。然而到了昆明,吴大猷的薪水,再也无法每天去买牛肉熬汤了。为了病妻的身体,有时吴大猷不得不化装成贫民,到菜场去捡拾剩余的牛骨头,回家给妻子熬汤。当地的回民们得知此事都很感动,常常将一些剩牛骨头替他留着。


相关文章

  • 说过去的教授和现在的教授 - 腾讯新闻说吧2
  • 三是教授身上极强的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即指在尊重人.以人为本的前提上,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求真务实的科学理性精神.教授的这种精神,用在学术研究方面,是严格遵循知识的建构原则,将自己的价值首先定位于专业规范的界限之内:于公共方面,过去的教授作 ...查看


  • 西南联大启示录
  • 西南联大启示录 注:西南联大是一个奇迹,因为他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至今未能逾越的高峰.而这样的一坐高峰却屹立在中国现代史上最困难的时期,战乱.轰炸和饥饿伴随着这所大学短暂的一生.然而,就是这样一所大学,为我们的民族贡献了两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查看


  • 朱自清扭秧歌
  • 两种势力大决战的动乱时代,神光离合,乍阴乍阳,一方是枯木朽株,腐败至极,另一方则是野火春风,燎之方扬.仿佛是又到了一个王朝的末世,旧的正在死去,新的正在生长,两相对峙,非此即彼,几乎不用思考,人们便将渴盼的目光投向了新的一方,他们希望改朝换 ...查看


  • 2015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心得
  •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心得体会 2015年7月底到8月上旬,我有幸参加了由西南大学组织的重庆市第19届新进高校教师教师岗前培训,授课的老师丰富的教学知识,优秀的教学方法,令刚刚踏入人民教师这个光荣职业的我在许多方面得到了启发. 艾兴教授所讲解的高 ...查看


  • 陈寅恪的风骨
  • 陈寅恪的风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陈寅恪的风骨:独立之精神, 2009-12-13 17:00 作者:卿本佳人阅读原文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我们中国人若有这两样做人做事的基本特质,必将会有更多的像陈寅恪这样的学术大师涌 现出来,也必 ...查看


  • 人民教师师德规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_吴文华
  • DOI:10.13718/j.cnki.xdsk.2012.05.023 第38卷 第5期 Vol.38 No.5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outhwestUniversitSocialSciencesEditio ...查看


  • 西南联大承载的大学精神
  • 西南联大承载的"大学精神" 记者 孙强 自然自由自在,如云如海如山 学家问他:"抗战时条件那么苦,但为什么联大八年培养出的人才,却超过了战前北大.清华.南开30年人才的总和?"沈从文回答了两个字:&q ...查看


  • 云南精神__论文
  • 目录 论"高原情怀.大山品质" .................... 2 论云南精神的时代意义 ........................ 8 高原情怀 大山精神 云南大跨越的精神坐标 ..... 14 论&q ...查看


  •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养
  • 2007年6月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第2期JoumalofSoutIlwestGuizhouTeache玛'CollegeforNo.2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养 悄碧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州兴义562400) 摘要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