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浅析

2007年11月

第36卷 第6期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InnerMongolia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Science)

Nov.,2007

Vo.l36 No.6

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浅析

罗于洋,王树森,孙红兵

1

1

2

(1 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9;2 阿拉善盟行署,内蒙古阿拉善盟750300) [摘 要] 笔者分析了西部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指出城镇化可能给西部地区带来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自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能源危机加重、局部地区严重的环境污染、水资源危机、失业率升高等;同时指出城镇化给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和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

[关键词] 西部地区;城镇化;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7623(2007)S1 0005 05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的一个历史过程,城镇化进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区域发展首位问题。加快城镇化进程是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改善

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战略途径。只有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才能达到城市持续发展的目的。而要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就必须从生态环境入手,这样才能使城市健康、有序、持续发展。在现阶段历史条件下,制定地区城镇化战略,确定地区城镇化模式,协调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对西部地区抓住历史机遇,在未来的国内外产业调整和转移以及资源转换中发挥自身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战略意义。正确引导城镇化,加强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在实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具有脆弱性的特点,西部地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土地荒漠化、草场退化、水土流失等均已成为国内外有关专家关注的热点。近年沙尘暴发生频率的增加和其强度的加大,证明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显然,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制约城镇化进程的 瓶颈 。西部地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防线,面对

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研究和解决城镇化进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缓解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1999年我国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通过国家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西部地区的城乡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着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但是,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也产生了许多矛盾,在西部这样一个具有特殊生态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区,这些矛盾又有其特殊性。

一、城镇化给西部地区带来的主要问题(一)城镇化可能导致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自我调节恢复能力弱,可利用性差。同时,人们保护环境、珍惜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十分淡薄,在生产和生活等活动中破坏和掠夺性地开发利用资源与环境的行为屡见不鲜;广种薄收、粗放经营、重用轻养等经营方式,以及滥垦、过牧、乱伐等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对资源环境不合理的利用使原本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人地关系紧张,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自然环境日益恶化。

目前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日益加速的荒漠化进程

[收稿日期]2007 09 25

[作者简介]罗于洋(1968 ),女,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副教授;王树森(1970 ),男,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

院副教授;孙红兵,男,阿拉善盟行署。

已成为西部城镇化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西部大部分处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环境条件非常恶劣,荒漠化面积在逐年扩大。根据∀2005年中国西部地区发展白皮书#和国家林业局∀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1999年,我国的荒漠化土地面积达到267 4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27 9%。其中风蚀荒漠化面积187 3万平方千米,占荒漠化土地面积的70%;水蚀荒漠化面积26 5万平方千米,占9 9%;土壤面积36 3万平方千米,占13 6%。其中,绝大部分的荒漠化和盐渍化土地分布在西部地区。在城市本身的建设过程中也会因为规划不合理和盲目的扩张造成很多问题,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将城市周围的农业用地变成建筑或者工业用地,这就使得许多优良的耕地在无形中损失掉了,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而且由于植被的破坏,城镇化建设期的土壤侵蚀率是农田的10∃350

[1]

倍(平均180倍),是森林的1500倍。在这样恶劣的生态环境下进行城镇化建设是一件很冒险也很困难的事,稍有不慎就会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到毁灭性的破坏。

(二)城镇化可能加重能源危机

西部地区土地辽阔,矿产丰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西部地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们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基本源泉,也是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资源能源的开发利用直接影响着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方向和生产力布局,城镇化进程受制于资源能源约束。西部地区资源能源分布极不平衡,地区发展的巨大不平衡,导致城镇化水平的极大差异,如何运用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解决好区域空间的合理构成与平衡,是西部地区城镇化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农村地区,由于农业经济本身自给自足的特点,在能源消耗和使用上也具有相同的特性,当地农牧民通常将农牧业生产中剩余的副产品作为主要的能源来源,如牛粪、秸秆等等。因此,在农村牧区通常没有额外的能源需求,因而不会造成能源需求紧张而产生能源危机。

与其相反,城市尤其是大型城市对于能源的消耗远远大于农村地区。城市由于其不同于农村的经济模式,通常无法通过自身获得足够的能源,城市本身因为人口的集中和工业的发展,仅靠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能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迅速发展的工业生产、统一的居民取暖、日益繁忙的公路和铁路交通,需要大量的化石燃料和非化石燃料的支撑,如6煤、石油、天然气等。

工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而目前西部地区

重工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大量消耗矿产、能源等不可再生的环境资源的基础上的,因为技术和认识水平有限,再加上资源无价政策,诱使人们单纯追求经济产值和经济增长速度,而不顾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因此造成的资源浪费,并最终导致自然资源的不断衰竭。单一的能源结构和低效的能源利用方式使经济的发展建立在了大量消耗资源的基础之上,久而久之因为资源的枯竭必然会引发新能源危机。

(三)城镇化可能导致局部地区严重的环境污染

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一旦污染就很难逆转。在西部城镇化过程中,对能源的需求量极大,西部地区典型的能源消费结构的现状是:煤的比重过大,天然气、核能、水电的比例过低。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仅直接影响能源利用效率,而且对交通、生态和地理环境构成了极大的压力。在城镇化过程中,煤炭是西部地区所使用的主要能源。大量消耗煤炭所带来的恶果已经在我国的城市中显现了出来:由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低效的能源利用方式,使目前我国煤炭生产与消费量均居世界首位,CO2排放量居世界第二。显然,在西部城镇化的过程中,不当使用能源对环境带来的污染是很严重的。

城镇化使人口大量集中分布,造成局部地区的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的排放量随之增加,一些废水不经过处理直接进入江河湖泊,会对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对野生的动植物造成危害。其次,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使人们拥有的汽车数量急剧增加,所排放的尾气和煤炭燃烧产生的烟气一起对城市上空的空气造成很大的污染。例如甘肃省兰州市,由于多年来工业发展中废气的大量排放,导致该地区的城市空气质量极差,城市空气污染指数常年居全国前列。甘肃省气象局的资料显示,2006年12月兰州市空气质量5级重污染达8天、4级中度污染7天,3级轻微、轻度污染12天,2级良只有4天。

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工业的发展。西部地区重工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大量消耗矿产、能源等不可再生环境资源的基础上的,因技术和认识水平有限,往往会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所排放的大量废弃物更使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近年来工业企业的迅速发展,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并有严重污染环境

的个体和集体小企业,如沙金、石墨、石棉、皮毛制革、电镀、砖窑、造纸等任意排放 三废 ,再加上化肥、农药以及塑料薄膜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近几年以电石、硅铁为重点的高耗能工业企业的发展,对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对环境的污染等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四)城镇化可能导致水资源危机

在存在大量促进西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有利条件的同时,一些制约发展的不利因素,甚至是 瓶颈 因素也大量存在,严酷的自然条件是不可忽视的天然不利条件。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工业和人口的大量集中,水的消耗量极其巨大。西部地区大都缺水,西北地区90%以上的面积处于干旱地区,降水稀少,而蒸发量很大,并且水资源分布不平衡。这样,开采地下水就成了西部城镇用水的主要来源之一,而过度的开采则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城市地形塌陷,地下水水质变差,开采地区形成降落漏斗等等严重后果。如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由于多年超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严重下降,2006年,呼和浩特地区的地下水位呈下降趋势,最大降幅达到了6 24米。而位于西水厂的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则由87 50km增加到了95 75km。内蒙古自治区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下几十亿,因缺水或水体污染造成的城市危机也时有出现。

总之,产业和城市用水的巨大需求与水资源的匮乏是一个日益突出的矛盾。河流稀少,地下水不够丰富,水资源缺乏,不仅仅是制约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而且更重要的是使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的主要因素。水资源在西部产业发展中的脆弱性,必然是今后推进城镇化的重要 瓶颈 。建设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产业既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选择今后发展道路的战略问题。

(五)城镇化可能导致失业率升高,影响社会稳定

城镇化过程中,由于城镇的发展,城镇周边的大量耕地和牧场变成了城镇用地,使很多农牧民丧失了自己原有的耕地或者牧场。这样,大部分农牧区的闲置劳动力就要进入城镇寻找工作以谋生。而这些人所受的教育水平偏低,加之西部地区落后的社会保障体系,使这些人无法得到应有的培训,也就难以胜任大部分工作,只能从事一些第三产业,而目前西部地区落后的第三产业也决定了其无法提供足够的岗位和工作机会给从农牧区进入城镇的人口,这就导致了失业人口的增加,这些人的生活水平迅速

2

2

降到贫困线以下。在2007年最新发表的∀中国西部省份社会与经济发展监测研究#一文中显示,西部地区城镇人口失业率约为5 9%,这些人中,绝大部分是来自农村和牧区的进城务工人员,他们的失业会使社会上闲散人口增加,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城市的健康发展和城市的文明形象,城市交通拥挤、就业紧张、社会治安混乱、城市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问题相继出现。

二、城镇化给西部地区发展带来的机遇城镇化所带来的并非仅仅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诸多的社会问题,它作为一种社会进步的标志,具有其积极的一面。

(一)城镇化给生态建设带来的机遇

城市由于居住的集中,使人口大量集中到了城市之中,这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是来自于生态环境极其恶劣的地区。城市人口集中化,使得生态脆弱地区由零散的小片连成了一个整体的面,这样,在生态环境的治理中,无论是人为治理还是自然恢复都变得相对容易,而且投入也可以在不影响效果的前提下相应减少。另外,土地退耕政策的实施也离不开城市的支持,现行的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是建立在使失去耕地的农民有所工作的前提下的,而城市建设过程中对从事第三产业人口的需求无疑是吸收闲置劳动力的最佳场所。可以说,城镇化建设是退耕还林还草这一类政策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大中城市比小城市效益高,更容易谋生,积极发展大中城市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可以减轻人口对农牧业生态环境的压力。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使其得到良性循环。

(二)城镇化给经济建设带来的机遇

城市是区域经济增长的 生力军 ,城镇化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途径。实现高水平的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长期奋斗的目标,也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以城镇化带动区域经济快速持续稳定地增长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成功经验之一。从长远目标来看,传统的发展模式是得不偿失的,只追求增长速度而不顾效益,只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只顾眼前而不考虑长远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已尝到生态恶果。因此,在西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农业的过度开垦造成大面积的沙化和牲畜数量超过草原

承载能力的过度放牧造成的草原严重退化等问题迎刃而解。实践证明,加快城镇化进程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支点,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具有重大的意义。如果说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是实现小康目标的必由之路,那么城镇化就是突破口。把加快城镇化步伐作为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是明智之举。

随着城镇的发展,城镇就业机会不断增多。一方面,农业人口由于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减少;另一方面,城镇中由于工商业的不断发展,就业机会将逐渐增多。城镇可为培育和促进城乡就业动态的良性循环,起到关键作用。另一方面,农牧民大量涌向城市,可以由从事农业生产转变为从事非农业生产,为非农生产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使第二、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提升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城镇的发展,使生产要素能更加快速流动和合理配置,形成互相补充、互为依托的互动关系,迅速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同时使当地的交通、居住等等基础条件得到显著的改善,使当地的企业和工厂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另外,由于基础条件的改善带来了投资条件的改善,也有利于增加外来企业的投资,给经济建设带来新的动力。

(三)城镇化给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

加快城镇化进程成为提高国民教育水平的重要手段。城市作为文化相对较农村发达的地区,它的教育水平远远强于农村和偏远地区,城市的发展间接地带动了西部地区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散布在村庄的学校由于规模小,不仅人均成本高,更难以保证师资、校舍的质量,从而影响整个教学水平。而在三、五万人口的城镇,则可创办相当规模的正规中小学,保证师资和校舍的配备,从而确保较高的教学质量。毫无疑问,这将对西部地区人口的教育水平和国民整体素质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城镇化是西部地区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城镇化是社会经济进步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城镇化,城镇化最有利于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最有利于体现物质资产、信息资产和社会资产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城镇化是可持续发展必需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8其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它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与此同时,

城镇化也给西部地区带来了一些新问题,诸如环境、能源、水、经济、社会等等。如何协调这些矛盾,是今后西部城镇化建设能否成功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考验。

1 在环境方面,西部地区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想要从根本上解决或者治理生态环境问题是不可能的,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合理规划,尽量避免更加严重的破坏。同时利用经济的发展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以改善现在恶劣的生态环境。

2 就能源而言,资源富集所形成的资源力是加快工业化发展速度,推进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西部城镇化建设中要首先改变能源结构,提高电、气等优质能源在终端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使直接燃煤比重不断下降,实现终端用能方式向集中、优质(清洁)、高排放、低(或无)污染转变,这是从根本上解决能源生产和消费所引起大气污染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在煤炭的使用过程中,要利用更新的技术来提高煤炭的利用率,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西部大部分都是日照时数长、大风日数多的地区,开发风能和太阳能的潜力很大。另外,在西部的广大农村地区大力普及生物能源技术,多使用清洁能源来代替已有的以煤为主的能源利用现状。从能源利用来看,要大力发展低能耗的工业,提高工业的能源利用率,发展低能耗高产出的工业是今后西部地区城市发展的必然途径。

3 在水资源方面,已经启动的南水北调工程在未来将会每年给西部地区提供170亿m的水资源,相信会使目前西部地区缺水的情况有所改观。在自身的建设这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降低工矿企业对水的消耗,提高水的利用率,来逐步缓解用水紧张的局面。

4 在经济方面,大力发展以非农产业为主的城镇经济是西部农村城镇化重要的经济保障。依靠市场和高新技术进一步推进农特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创造出西部地区特有的绿色名优产品;积极培育、壮大农村集贸市场;活跃城乡经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形成发展中小城镇的坚实经济支撑。应该鼓励西部地区的广大农民和城市下岗职工积极投身于第三产业,促进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大规模转移。这是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扩大城乡就业的有

3

效途径。

5 在社会管理方面,要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和综合治理,建设现代化的新型文明城市。城市管理是城市化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因此必须加强城市的文明宣传,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健全机制,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促进西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总 结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生态环境已成为人们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同时,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已不仅

仅局限于污染防治方面,还强调环境与发展的互动关系,注意防范由于不当的开发行为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城市发展的负面影响。

西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这些生态问题制约着城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城镇的合理规划和建设可以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

西部地区城镇化作为一种影响极为深广的社会经济整体变迁过程,既要遵循我国城镇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考虑其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在城市化过程中必须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为原则,首先要做的是尽量避免因为城市建设而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重荒漠化,只有做到先不破坏或者少破坏,才有机会去谈治理,这就需要在城市建设中进行合理规划。从规划和建设的一开始就要注意合理利用土地,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各功能区布局,防止土地盲目开发,乡镇企业盲目发展,以及破坏自然环境、浪费自然资源的情况发生。同时加强与城市相配套的基础、公共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对生态环境脆弱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地区,要限制以发展工业和自然资源为主的城市化建设,防止出现生态环境的再破坏和可能造成的生态灾害。

其次,在做好合理规划并不破坏周边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城市本身的特点,大量集中农村人口,降低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生态压力;提高人口文化素质,增强人民的环保意识;在农业中心区域和大

中城市周围,可用城市化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乡镇工业发展;在生态环境好的地区和自然保护区内,城市化建设可重点发展第三产业与新兴的服务业和旅游业,以此拟定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布局,同时加快其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并做好完善的配套工作。

城市生态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叠加组合、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因此,在城市化建设中要从多角度多层次探索城市发展与生态资源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导和促进城市生态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适应,寻求人类、生物、城市环境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新途径。以一定区域全局环境为出发点,构筑城市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在更深层次上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以及乡村的关系,使城市生存空间、生产环境和自然环境协调一致,使自然和物质资源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同时应以保护和改善现有生态环境为目标,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使城镇发展有利于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价值,促进城镇经济社会与资源和环境协调和谐地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宝音,李百岁.乌兰察布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M].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

[2] 王向东,匡尚富,等.城市化建设和采矿对土壤侵蚀及

环境的影响[J].泥沙研究,2000(6).

[3] 刘德良.中外城市林业对比研究[D].北京林业大

学,2006.

[4] 罗洪斌.我国西部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浅析[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7(1).

[5] 沈建国,董锁成.中国西部地区城市化战略[J].城市

规划,2000(4).

[6] 曾玉萍.中国西部城镇化的现实分析与道路选择

[D].东北财经大学,2002.

[7] 徐丽萍.西部小城镇建设的生态、人文、社会背景研究

[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8] 周晓波,王宏伟,张波,刘江涛.21世纪初期中国西部

地区城镇发展战略[J].城市发展研究,2001(2).[9] 年福华,姚士谋.新时期西部城镇发展战略初探∃∃∃

以新疆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4).

[责任编辑 张慧英]

2007年11月

第36卷 第6期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InnerMongolia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Science)

Nov.,2007

Vo.l36 No.6

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浅析

罗于洋,王树森,孙红兵

1

1

2

(1 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9;2 阿拉善盟行署,内蒙古阿拉善盟750300) [摘 要] 笔者分析了西部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指出城镇化可能给西部地区带来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自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能源危机加重、局部地区严重的环境污染、水资源危机、失业率升高等;同时指出城镇化给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和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

[关键词] 西部地区;城镇化;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7623(2007)S1 0005 05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的一个历史过程,城镇化进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区域发展首位问题。加快城镇化进程是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改善

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战略途径。只有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才能达到城市持续发展的目的。而要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就必须从生态环境入手,这样才能使城市健康、有序、持续发展。在现阶段历史条件下,制定地区城镇化战略,确定地区城镇化模式,协调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对西部地区抓住历史机遇,在未来的国内外产业调整和转移以及资源转换中发挥自身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战略意义。正确引导城镇化,加强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在实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具有脆弱性的特点,西部地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土地荒漠化、草场退化、水土流失等均已成为国内外有关专家关注的热点。近年沙尘暴发生频率的增加和其强度的加大,证明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显然,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制约城镇化进程的 瓶颈 。西部地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防线,面对

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研究和解决城镇化进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缓解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1999年我国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通过国家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西部地区的城乡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着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但是,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也产生了许多矛盾,在西部这样一个具有特殊生态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区,这些矛盾又有其特殊性。

一、城镇化给西部地区带来的主要问题(一)城镇化可能导致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自我调节恢复能力弱,可利用性差。同时,人们保护环境、珍惜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十分淡薄,在生产和生活等活动中破坏和掠夺性地开发利用资源与环境的行为屡见不鲜;广种薄收、粗放经营、重用轻养等经营方式,以及滥垦、过牧、乱伐等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对资源环境不合理的利用使原本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人地关系紧张,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自然环境日益恶化。

目前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日益加速的荒漠化进程

[收稿日期]2007 09 25

[作者简介]罗于洋(1968 ),女,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副教授;王树森(1970 ),男,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

院副教授;孙红兵,男,阿拉善盟行署。

已成为西部城镇化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西部大部分处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环境条件非常恶劣,荒漠化面积在逐年扩大。根据∀2005年中国西部地区发展白皮书#和国家林业局∀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1999年,我国的荒漠化土地面积达到267 4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27 9%。其中风蚀荒漠化面积187 3万平方千米,占荒漠化土地面积的70%;水蚀荒漠化面积26 5万平方千米,占9 9%;土壤面积36 3万平方千米,占13 6%。其中,绝大部分的荒漠化和盐渍化土地分布在西部地区。在城市本身的建设过程中也会因为规划不合理和盲目的扩张造成很多问题,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将城市周围的农业用地变成建筑或者工业用地,这就使得许多优良的耕地在无形中损失掉了,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而且由于植被的破坏,城镇化建设期的土壤侵蚀率是农田的10∃350

[1]

倍(平均180倍),是森林的1500倍。在这样恶劣的生态环境下进行城镇化建设是一件很冒险也很困难的事,稍有不慎就会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到毁灭性的破坏。

(二)城镇化可能加重能源危机

西部地区土地辽阔,矿产丰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西部地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们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基本源泉,也是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资源能源的开发利用直接影响着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方向和生产力布局,城镇化进程受制于资源能源约束。西部地区资源能源分布极不平衡,地区发展的巨大不平衡,导致城镇化水平的极大差异,如何运用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解决好区域空间的合理构成与平衡,是西部地区城镇化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农村地区,由于农业经济本身自给自足的特点,在能源消耗和使用上也具有相同的特性,当地农牧民通常将农牧业生产中剩余的副产品作为主要的能源来源,如牛粪、秸秆等等。因此,在农村牧区通常没有额外的能源需求,因而不会造成能源需求紧张而产生能源危机。

与其相反,城市尤其是大型城市对于能源的消耗远远大于农村地区。城市由于其不同于农村的经济模式,通常无法通过自身获得足够的能源,城市本身因为人口的集中和工业的发展,仅靠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能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迅速发展的工业生产、统一的居民取暖、日益繁忙的公路和铁路交通,需要大量的化石燃料和非化石燃料的支撑,如6煤、石油、天然气等。

工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而目前西部地区

重工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大量消耗矿产、能源等不可再生的环境资源的基础上的,因为技术和认识水平有限,再加上资源无价政策,诱使人们单纯追求经济产值和经济增长速度,而不顾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因此造成的资源浪费,并最终导致自然资源的不断衰竭。单一的能源结构和低效的能源利用方式使经济的发展建立在了大量消耗资源的基础之上,久而久之因为资源的枯竭必然会引发新能源危机。

(三)城镇化可能导致局部地区严重的环境污染

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一旦污染就很难逆转。在西部城镇化过程中,对能源的需求量极大,西部地区典型的能源消费结构的现状是:煤的比重过大,天然气、核能、水电的比例过低。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仅直接影响能源利用效率,而且对交通、生态和地理环境构成了极大的压力。在城镇化过程中,煤炭是西部地区所使用的主要能源。大量消耗煤炭所带来的恶果已经在我国的城市中显现了出来:由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低效的能源利用方式,使目前我国煤炭生产与消费量均居世界首位,CO2排放量居世界第二。显然,在西部城镇化的过程中,不当使用能源对环境带来的污染是很严重的。

城镇化使人口大量集中分布,造成局部地区的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的排放量随之增加,一些废水不经过处理直接进入江河湖泊,会对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对野生的动植物造成危害。其次,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使人们拥有的汽车数量急剧增加,所排放的尾气和煤炭燃烧产生的烟气一起对城市上空的空气造成很大的污染。例如甘肃省兰州市,由于多年来工业发展中废气的大量排放,导致该地区的城市空气质量极差,城市空气污染指数常年居全国前列。甘肃省气象局的资料显示,2006年12月兰州市空气质量5级重污染达8天、4级中度污染7天,3级轻微、轻度污染12天,2级良只有4天。

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工业的发展。西部地区重工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大量消耗矿产、能源等不可再生环境资源的基础上的,因技术和认识水平有限,往往会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所排放的大量废弃物更使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近年来工业企业的迅速发展,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并有严重污染环境

的个体和集体小企业,如沙金、石墨、石棉、皮毛制革、电镀、砖窑、造纸等任意排放 三废 ,再加上化肥、农药以及塑料薄膜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近几年以电石、硅铁为重点的高耗能工业企业的发展,对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对环境的污染等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四)城镇化可能导致水资源危机

在存在大量促进西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有利条件的同时,一些制约发展的不利因素,甚至是 瓶颈 因素也大量存在,严酷的自然条件是不可忽视的天然不利条件。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工业和人口的大量集中,水的消耗量极其巨大。西部地区大都缺水,西北地区90%以上的面积处于干旱地区,降水稀少,而蒸发量很大,并且水资源分布不平衡。这样,开采地下水就成了西部城镇用水的主要来源之一,而过度的开采则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城市地形塌陷,地下水水质变差,开采地区形成降落漏斗等等严重后果。如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由于多年超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严重下降,2006年,呼和浩特地区的地下水位呈下降趋势,最大降幅达到了6 24米。而位于西水厂的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则由87 50km增加到了95 75km。内蒙古自治区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下几十亿,因缺水或水体污染造成的城市危机也时有出现。

总之,产业和城市用水的巨大需求与水资源的匮乏是一个日益突出的矛盾。河流稀少,地下水不够丰富,水资源缺乏,不仅仅是制约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而且更重要的是使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的主要因素。水资源在西部产业发展中的脆弱性,必然是今后推进城镇化的重要 瓶颈 。建设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产业既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选择今后发展道路的战略问题。

(五)城镇化可能导致失业率升高,影响社会稳定

城镇化过程中,由于城镇的发展,城镇周边的大量耕地和牧场变成了城镇用地,使很多农牧民丧失了自己原有的耕地或者牧场。这样,大部分农牧区的闲置劳动力就要进入城镇寻找工作以谋生。而这些人所受的教育水平偏低,加之西部地区落后的社会保障体系,使这些人无法得到应有的培训,也就难以胜任大部分工作,只能从事一些第三产业,而目前西部地区落后的第三产业也决定了其无法提供足够的岗位和工作机会给从农牧区进入城镇的人口,这就导致了失业人口的增加,这些人的生活水平迅速

2

2

降到贫困线以下。在2007年最新发表的∀中国西部省份社会与经济发展监测研究#一文中显示,西部地区城镇人口失业率约为5 9%,这些人中,绝大部分是来自农村和牧区的进城务工人员,他们的失业会使社会上闲散人口增加,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城市的健康发展和城市的文明形象,城市交通拥挤、就业紧张、社会治安混乱、城市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问题相继出现。

二、城镇化给西部地区发展带来的机遇城镇化所带来的并非仅仅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诸多的社会问题,它作为一种社会进步的标志,具有其积极的一面。

(一)城镇化给生态建设带来的机遇

城市由于居住的集中,使人口大量集中到了城市之中,这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是来自于生态环境极其恶劣的地区。城市人口集中化,使得生态脆弱地区由零散的小片连成了一个整体的面,这样,在生态环境的治理中,无论是人为治理还是自然恢复都变得相对容易,而且投入也可以在不影响效果的前提下相应减少。另外,土地退耕政策的实施也离不开城市的支持,现行的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是建立在使失去耕地的农民有所工作的前提下的,而城市建设过程中对从事第三产业人口的需求无疑是吸收闲置劳动力的最佳场所。可以说,城镇化建设是退耕还林还草这一类政策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大中城市比小城市效益高,更容易谋生,积极发展大中城市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可以减轻人口对农牧业生态环境的压力。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使其得到良性循环。

(二)城镇化给经济建设带来的机遇

城市是区域经济增长的 生力军 ,城镇化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途径。实现高水平的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长期奋斗的目标,也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以城镇化带动区域经济快速持续稳定地增长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成功经验之一。从长远目标来看,传统的发展模式是得不偿失的,只追求增长速度而不顾效益,只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只顾眼前而不考虑长远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已尝到生态恶果。因此,在西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农业的过度开垦造成大面积的沙化和牲畜数量超过草原

承载能力的过度放牧造成的草原严重退化等问题迎刃而解。实践证明,加快城镇化进程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支点,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具有重大的意义。如果说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是实现小康目标的必由之路,那么城镇化就是突破口。把加快城镇化步伐作为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是明智之举。

随着城镇的发展,城镇就业机会不断增多。一方面,农业人口由于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减少;另一方面,城镇中由于工商业的不断发展,就业机会将逐渐增多。城镇可为培育和促进城乡就业动态的良性循环,起到关键作用。另一方面,农牧民大量涌向城市,可以由从事农业生产转变为从事非农业生产,为非农生产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使第二、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提升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城镇的发展,使生产要素能更加快速流动和合理配置,形成互相补充、互为依托的互动关系,迅速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同时使当地的交通、居住等等基础条件得到显著的改善,使当地的企业和工厂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另外,由于基础条件的改善带来了投资条件的改善,也有利于增加外来企业的投资,给经济建设带来新的动力。

(三)城镇化给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

加快城镇化进程成为提高国民教育水平的重要手段。城市作为文化相对较农村发达的地区,它的教育水平远远强于农村和偏远地区,城市的发展间接地带动了西部地区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散布在村庄的学校由于规模小,不仅人均成本高,更难以保证师资、校舍的质量,从而影响整个教学水平。而在三、五万人口的城镇,则可创办相当规模的正规中小学,保证师资和校舍的配备,从而确保较高的教学质量。毫无疑问,这将对西部地区人口的教育水平和国民整体素质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城镇化是西部地区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城镇化是社会经济进步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城镇化,城镇化最有利于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最有利于体现物质资产、信息资产和社会资产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城镇化是可持续发展必需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8其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它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与此同时,

城镇化也给西部地区带来了一些新问题,诸如环境、能源、水、经济、社会等等。如何协调这些矛盾,是今后西部城镇化建设能否成功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考验。

1 在环境方面,西部地区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想要从根本上解决或者治理生态环境问题是不可能的,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合理规划,尽量避免更加严重的破坏。同时利用经济的发展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以改善现在恶劣的生态环境。

2 就能源而言,资源富集所形成的资源力是加快工业化发展速度,推进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西部城镇化建设中要首先改变能源结构,提高电、气等优质能源在终端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使直接燃煤比重不断下降,实现终端用能方式向集中、优质(清洁)、高排放、低(或无)污染转变,这是从根本上解决能源生产和消费所引起大气污染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在煤炭的使用过程中,要利用更新的技术来提高煤炭的利用率,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西部大部分都是日照时数长、大风日数多的地区,开发风能和太阳能的潜力很大。另外,在西部的广大农村地区大力普及生物能源技术,多使用清洁能源来代替已有的以煤为主的能源利用现状。从能源利用来看,要大力发展低能耗的工业,提高工业的能源利用率,发展低能耗高产出的工业是今后西部地区城市发展的必然途径。

3 在水资源方面,已经启动的南水北调工程在未来将会每年给西部地区提供170亿m的水资源,相信会使目前西部地区缺水的情况有所改观。在自身的建设这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降低工矿企业对水的消耗,提高水的利用率,来逐步缓解用水紧张的局面。

4 在经济方面,大力发展以非农产业为主的城镇经济是西部农村城镇化重要的经济保障。依靠市场和高新技术进一步推进农特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创造出西部地区特有的绿色名优产品;积极培育、壮大农村集贸市场;活跃城乡经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形成发展中小城镇的坚实经济支撑。应该鼓励西部地区的广大农民和城市下岗职工积极投身于第三产业,促进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大规模转移。这是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扩大城乡就业的有

3

效途径。

5 在社会管理方面,要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和综合治理,建设现代化的新型文明城市。城市管理是城市化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因此必须加强城市的文明宣传,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健全机制,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促进西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总 结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生态环境已成为人们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同时,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已不仅

仅局限于污染防治方面,还强调环境与发展的互动关系,注意防范由于不当的开发行为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城市发展的负面影响。

西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这些生态问题制约着城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城镇的合理规划和建设可以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

西部地区城镇化作为一种影响极为深广的社会经济整体变迁过程,既要遵循我国城镇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考虑其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在城市化过程中必须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为原则,首先要做的是尽量避免因为城市建设而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重荒漠化,只有做到先不破坏或者少破坏,才有机会去谈治理,这就需要在城市建设中进行合理规划。从规划和建设的一开始就要注意合理利用土地,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各功能区布局,防止土地盲目开发,乡镇企业盲目发展,以及破坏自然环境、浪费自然资源的情况发生。同时加强与城市相配套的基础、公共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对生态环境脆弱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地区,要限制以发展工业和自然资源为主的城市化建设,防止出现生态环境的再破坏和可能造成的生态灾害。

其次,在做好合理规划并不破坏周边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城市本身的特点,大量集中农村人口,降低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生态压力;提高人口文化素质,增强人民的环保意识;在农业中心区域和大

中城市周围,可用城市化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乡镇工业发展;在生态环境好的地区和自然保护区内,城市化建设可重点发展第三产业与新兴的服务业和旅游业,以此拟定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布局,同时加快其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并做好完善的配套工作。

城市生态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叠加组合、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因此,在城市化建设中要从多角度多层次探索城市发展与生态资源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导和促进城市生态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适应,寻求人类、生物、城市环境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新途径。以一定区域全局环境为出发点,构筑城市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在更深层次上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以及乡村的关系,使城市生存空间、生产环境和自然环境协调一致,使自然和物质资源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同时应以保护和改善现有生态环境为目标,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使城镇发展有利于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价值,促进城镇经济社会与资源和环境协调和谐地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宝音,李百岁.乌兰察布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M].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

[2] 王向东,匡尚富,等.城市化建设和采矿对土壤侵蚀及

环境的影响[J].泥沙研究,2000(6).

[3] 刘德良.中外城市林业对比研究[D].北京林业大

学,2006.

[4] 罗洪斌.我国西部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浅析[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7(1).

[5] 沈建国,董锁成.中国西部地区城市化战略[J].城市

规划,2000(4).

[6] 曾玉萍.中国西部城镇化的现实分析与道路选择

[D].东北财经大学,2002.

[7] 徐丽萍.西部小城镇建设的生态、人文、社会背景研究

[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8] 周晓波,王宏伟,张波,刘江涛.21世纪初期中国西部

地区城镇发展战略[J].城市发展研究,2001(2).[9] 年福华,姚士谋.新时期西部城镇发展战略初探∃∃∃

以新疆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4).

[责任编辑 张慧英]


相关文章

  • 经济管理类专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349个)
  • 经济管理专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349个)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管理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 ★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及对策 ★西方经济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西方管理理论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启示 ★网络经济问题研究 ★我 ...查看


  • 论文浅析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优劣势和发展战略
  • 浅析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优劣势和发展战略 前 言 北部湾经济区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地区唯一的沿海区域,也是我国与东盟国家既有海上通道.又有陆地接壤的区域,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实 ...查看


  • 浅析当前我国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 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考试试卷 学 姓号 ________________ 名 ________________ 所在学院 ________________ 学科.专业 ________________ 考试科目 _______________ ...查看


  • 资源环境毕业论文题目(802个)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三月二十 日 毕业 资源环境毕业论文题目 一.论文说明 本团队长期从事论文写作与论文发表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 ...查看


  • 草学学科专业教育现状及其发展浅析
  • 2卷 第2期 第3014年3月 2中 国 林 业 教 育 ForestrEducationinChina y 23 草学学科专业教育现状及其发展浅析 宋桂龙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北京 100083 摘 要:草业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畜牧业 ...查看


  • 吉首市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浅析
  • 湘西自治州吉首市 花卉苗木产业 发展现状及前景浅析 2013年9月 吉首市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浅析 一.产业发展背景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用多姿多彩的花卉苗木装扮祖国大地,为美丽中国增色 ...查看


  • 浅析"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
  • 浅析"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 <人力资源管理> 2010年10月9日 作者:马建新 [小 中 大] 文章关键词: 民工荒 特点 原因 对策 "民工荒"最初指自2004年以来,珠三角.长三角. ...查看


  • 浅析发展绿色建筑规模化的重要性
  • 摘要:建筑作为人造环境,是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人类对感官享受的过度追求,以及不加节制地开发与建设,使现代建筑不仅隔离了人与自然的天然联系和交流,也给环境和资源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全寿命周期之内, ...查看


  • 毛概期末论文--论共同富裕
  • 浅析共同富裕的相关政策 共同富裕指的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最早由毛泽东提出,并于1953年出现在党的正规文献中.其实现要求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也一直是我党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