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预习:
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出现:原始农业是从 向 发展而来的。
2.中国农业经济的地域差别
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 和 形成规模。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显露出地
域的差别,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北方以旱地的 为主,南方以 作生产的代表,我国
是 。
3.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特点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发展起来。以 、 是中国古代
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即古代常与“ ”相
提并论的“ ”。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
(一)耕作工具
1.西周及其以前,耕作工具以 为主。
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是 。这一时期,人们使用的工具主要
有 、 、 、 等。
2.春秋战国时期, 逐步成为主要农具。
春秋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铁器开始在农业生产中运用。战国时期进一步推
广, 。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这一变化,大大提
高了当时的 。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工具、生产技术,使 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这是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3.唐代,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唐代,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已经出现了 (又名江东犁)。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它的出现标志着 。 耕作方式的发展
※刀耕火种——“耜耕”(石器锄耕)时代——铁制农具和牛耕
(原始社会) (原始末期至商周) (从春秋战国起)
春秋后期出现——汉代广泛推广——唐代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
(二)灌溉工具
古代的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进步的重要因素。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 (三
国魏国)、 (唐朝)等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一)水利建设成就
1.内地主要农业区
(1)上古传说: 的传说,反映了上古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
水利的艰苦历程。
(2)建设成就①防洪灌溉工程: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建设的发
展。著名的 、 、 以及西汉的 、 等水利工程陆
续建成。
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二千年来一直发挥着功效。
②治理黄河:长期以来, 。黄河是否安澜,成为影响封建国家财政收
入、人民生活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从 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汉明
帝派王景治理黄河,千载无患。
2.边疆及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
古代农民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因地制宜,兴建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西域地
区的 就是其中的代表(西汉时)。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一) 时期:由于生产工具原始落后,多采用 进行农业生产。这
1
一时期农业生产组织的方式的突出特点是“千耦其耘”。
(二) 以后:自耕农经济产生并不断发展。
1.原因: 和 的进步, 的出现。 2.主要经营模式:
自耕农 , ,“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并与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模式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3.对自耕农经济的一般评价
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 。自耕农除盐铁之外,一般不必外求,因此生活比较安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但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重点解读:
(自然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影响自耕农的因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课堂探究: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 晁错《论贵粟疏》
问题:文中反映了什么生产方式?它有什么特点?
当堂练习:
1. 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溉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 )
A. 东汉 B. 曹魏 C. 唐朝 D. 北宋
2.“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体现了家庭式经济的什么特点( )
A. 落后性 B. 脆弱性 C. 封闭性 D. 分散性 3. 中国古代主要耕作方式是( )
A. 精耕细作 B. 粗放耕作 C. 选择耕作 D. 计划耕作
4. 明代徐光启的( )向国人传授了西方水利施工技术。
A. 《农政全书》 B. 《泰西水法》 C. 《梦溪笔谈》 D. 《河防一览图卷》
5.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水利建设出现了一次高潮,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
A 、生产力的发展 B 、水利技术的进步 C 、政治局面的稳定D 、耕作技术的进步
6. 唐代诗人李绅有《悯农》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这样的诗句,应该怎样理解古代农民的生活境况和社会贡献?
课后巩固:
熟练掌握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影响
2
课前预习:
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出现:原始农业是从 向 发展而来的。
2.中国农业经济的地域差别
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 和 形成规模。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显露出地
域的差别,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北方以旱地的 为主,南方以 作生产的代表,我国
是 。
3.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特点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发展起来。以 、 是中国古代
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即古代常与“ ”相
提并论的“ ”。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
(一)耕作工具
1.西周及其以前,耕作工具以 为主。
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是 。这一时期,人们使用的工具主要
有 、 、 、 等。
2.春秋战国时期, 逐步成为主要农具。
春秋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铁器开始在农业生产中运用。战国时期进一步推
广, 。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这一变化,大大提
高了当时的 。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工具、生产技术,使 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这是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3.唐代,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唐代,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已经出现了 (又名江东犁)。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它的出现标志着 。 耕作方式的发展
※刀耕火种——“耜耕”(石器锄耕)时代——铁制农具和牛耕
(原始社会) (原始末期至商周) (从春秋战国起)
春秋后期出现——汉代广泛推广——唐代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
(二)灌溉工具
古代的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进步的重要因素。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 (三
国魏国)、 (唐朝)等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一)水利建设成就
1.内地主要农业区
(1)上古传说: 的传说,反映了上古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
水利的艰苦历程。
(2)建设成就①防洪灌溉工程: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建设的发
展。著名的 、 、 以及西汉的 、 等水利工程陆
续建成。
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二千年来一直发挥着功效。
②治理黄河:长期以来, 。黄河是否安澜,成为影响封建国家财政收
入、人民生活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从 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汉明
帝派王景治理黄河,千载无患。
2.边疆及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
古代农民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因地制宜,兴建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西域地
区的 就是其中的代表(西汉时)。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一) 时期:由于生产工具原始落后,多采用 进行农业生产。这
1
一时期农业生产组织的方式的突出特点是“千耦其耘”。
(二) 以后:自耕农经济产生并不断发展。
1.原因: 和 的进步, 的出现。 2.主要经营模式:
自耕农 , ,“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并与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模式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3.对自耕农经济的一般评价
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 。自耕农除盐铁之外,一般不必外求,因此生活比较安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但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重点解读:
(自然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影响自耕农的因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课堂探究: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 晁错《论贵粟疏》
问题:文中反映了什么生产方式?它有什么特点?
当堂练习:
1. 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溉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 )
A. 东汉 B. 曹魏 C. 唐朝 D. 北宋
2.“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体现了家庭式经济的什么特点( )
A. 落后性 B. 脆弱性 C. 封闭性 D. 分散性 3. 中国古代主要耕作方式是( )
A. 精耕细作 B. 粗放耕作 C. 选择耕作 D. 计划耕作
4. 明代徐光启的( )向国人传授了西方水利施工技术。
A. 《农政全书》 B. 《泰西水法》 C. 《梦溪笔谈》 D. 《河防一览图卷》
5.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水利建设出现了一次高潮,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
A 、生产力的发展 B 、水利技术的进步 C 、政治局面的稳定D 、耕作技术的进步
6. 唐代诗人李绅有《悯农》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这样的诗句,应该怎样理解古代农民的生活境况和社会贡献?
课后巩固:
熟练掌握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影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