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重点在增加供给

   当前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的两个原因,一是通货膨胀背景下,投资渠道不畅,实体经济效益下滑,导致流动性泛滥于房地产,这不属于房地产调控可以解决的问题。二是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仍未解决,导致土地与房地产的供求关系扭曲问题一直存在。由此可知,房地产调控的重心仍然是供给方调控。而理顺中央-地方的财政分配结构,解除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症,成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关键环节。    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供给不足而不是需求过剩。居民住房需求确实是存在刚性的,在地方政府和开发商仍然人为制造供不应求的扭曲市场环境下,不断将政策压力加诸购房即需求方身上,不但不能降低购房者的需求总量,反而会把新增的调控成本全部转嫁给购房者。    以此为参照系,反观最近的房地产政策,不难发现“提高首付比例”、“取消优惠利率”、“限制第N套住房消费”等政策手段,仍属于需求方调控的范畴,还需要加大土地供给方面的力度。    事实上自2008年以来,我国房地产调控已经出现了一系列强调增加供给的政策,例如增加商品房土地供应,提高中小户型比例,加大廉租房兴建力度等。但这些政策的顺利推行必须建立在地方政府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回归市场规则管理者的本位之基础上。但从2010年全国范围内“地王”频出,实际土地成交普遍无法完成目标的情况看,对增大供给的调控依然不足。    倘若存量财政收入的中央与地方分配比例不改,即使地方政府得以开征再多的税项,也只能是在增量财政收入上提高地方收入,而这一收入来源,无非是通过增加居民纳税额度实现的。这就无法体现降低居民生活成本的政策初衷。    与此同时,实行保有环节征税的前提,是降低开发和销售环节的系列税负,诸如营业税、契税、土地增值税等,征收房产税的同时,是否降低相关税负,也成为政策进一步合理化的课题。    总之,判断房地产政策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能否增加供应量,降低开发、销售、购买、持有成本。无疑,2011年我国面临克服通胀与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考验,累积了巨大金融风险和民生怨怼,房地产调控成为攸关全局的关键,而解决中央-地方财政分配结构,扭转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已经成为无法绕过的攻坚环节。    本刊评论员

   当前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的两个原因,一是通货膨胀背景下,投资渠道不畅,实体经济效益下滑,导致流动性泛滥于房地产,这不属于房地产调控可以解决的问题。二是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仍未解决,导致土地与房地产的供求关系扭曲问题一直存在。由此可知,房地产调控的重心仍然是供给方调控。而理顺中央-地方的财政分配结构,解除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症,成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关键环节。    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供给不足而不是需求过剩。居民住房需求确实是存在刚性的,在地方政府和开发商仍然人为制造供不应求的扭曲市场环境下,不断将政策压力加诸购房即需求方身上,不但不能降低购房者的需求总量,反而会把新增的调控成本全部转嫁给购房者。    以此为参照系,反观最近的房地产政策,不难发现“提高首付比例”、“取消优惠利率”、“限制第N套住房消费”等政策手段,仍属于需求方调控的范畴,还需要加大土地供给方面的力度。    事实上自2008年以来,我国房地产调控已经出现了一系列强调增加供给的政策,例如增加商品房土地供应,提高中小户型比例,加大廉租房兴建力度等。但这些政策的顺利推行必须建立在地方政府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回归市场规则管理者的本位之基础上。但从2010年全国范围内“地王”频出,实际土地成交普遍无法完成目标的情况看,对增大供给的调控依然不足。    倘若存量财政收入的中央与地方分配比例不改,即使地方政府得以开征再多的税项,也只能是在增量财政收入上提高地方收入,而这一收入来源,无非是通过增加居民纳税额度实现的。这就无法体现降低居民生活成本的政策初衷。    与此同时,实行保有环节征税的前提,是降低开发和销售环节的系列税负,诸如营业税、契税、土地增值税等,征收房产税的同时,是否降低相关税负,也成为政策进一步合理化的课题。    总之,判断房地产政策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能否增加供应量,降低开发、销售、购买、持有成本。无疑,2011年我国面临克服通胀与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考验,累积了巨大金融风险和民生怨怼,房地产调控成为攸关全局的关键,而解决中央-地方财政分配结构,扭转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已经成为无法绕过的攻坚环节。    本刊评论员


相关文章

  • 与货币政策搭配财政政策
  • 财政政策是政府为实现一定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原则和措施.货币政策是政府为实现一定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的基本方针和措施. 在我国,财政与银行信贷是国家从宏观上集中分配资金的两条不同渠道,两者虽然都能对社会的总 ...查看


  • 宏观经济学原理复习重点 (1)仅供参考
  • 宏观经济学原理复习重点 第一章 导论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答: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活动或宏观经济现象为考察对象. 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差异和联系. 答:差异: ① 表现在研究对象上不同:②表现在研究的变量不同:③对待政府的态 ...查看


  • [宏观经济学]重点 1
  • <宏观经济学>重点 名词解释: 1.GDP: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名义: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 ...查看


  •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复习重点
  • 实际GDP.均衡产出.边际消费倾向.乘数.货币创造乘数.自动稳定器.公开市场业务.流动性陷阱.挤出效应.自然失业率.奥肯定律.菲利普斯曲线.实际汇率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一 ...查看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西方经济学 课程英文名称:Western Economics 课程编号:XJ01505 适用专业:物流管理.质量管理工程专业 总学时数:68学时 总 学 分:4 开课学期:春季或秋季 参考教材:< ...查看


  • 曼昆宏观经济学重点
  •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 第23章 一国收入的衡量-GDP 理解微观与宏观的差别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研究个别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研究整个经济,包括 ...查看


  • 曼昆版本宏观经济学概念重点
  • 第23章 一国收入的衡量-GDP 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研究整个经济,包括通货膨胀.失业率和经济增长. 一 GDP 1 定义:国内生产总值 (gross domestic product, ...查看


  • 学习材料1:供给侧改革与简政放权
  • 人民日报评论员:从供给侧着力实现新跃升 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供给侧结 ...查看


  • 中国供给侧改革的相关理论探析
  • 作者:孙亮石建勋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07期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45(2016)03-0075-08 "供给侧"这个词最近在官方语言中出现的频次开始增多,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