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观察类实验实验报告集

实验一:见笔记

实验二 细胞的观察和测量

一、

实验分析:

根据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原理,以及使用低倍镜的经验和技能,学习高倍镜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由于物镜倍率的不同,在视野中观察到的标本物像大小迥异。通过物镜可以更清楚地观察和研究生物体的结构特点并通过显微测微尺测量细胞的大小。

显微测微尺有目镜测微尺和物镜测微尺两种。目镜测微尺安装于目镜镜筒的光闲上物镜测微尺置于载物台上,用以标定目镜测微尺每小格的长度。如已知目镜测微尺每小格的长度,就不必再使用物镜测微尺了。如未知目镜测微尺每小格的长度,则需利用物镜测微尺对每小格的长度进行测量。按照正确使用低、高倍物镜的方法,调焦至能看清台微尺上的刻度;转动目镜和移动台微尺,使二尺平行,再使二尺左边的一刻线重合,然后自左向右找出二尺另一次重合的刻线;分别记录下二条重合刻线间台微尺和目微尺的格数,按下列公式计算目微尺每一小格的长度:

台微尺的格数

───────×10=目微尺每一小格的长度(μm) 目微尺的格数

二、

实验目的:

1. 加深对显微镜各部分及其功能的识别,熟练掌握显微镜的操作方法。 2. 学会使用显微目微尺测定细胞的大小。

三、

实验材料及器材:

1. 材料:蚕豆叶下表皮永久装片

2. 器材:

四、

实验过程:

1. 蚕豆叶下表皮细胞形态结构观察 (1) 低倍镜观察

将蚕豆叶下表皮永久装片置于载玻台上,转换转换器,使用低倍镜对准透光孔,调节粗调节器,使物像达到最清晰,观察不规则形的蚕豆叶表皮细胞、肾形的保卫细胞及成对保卫细胞围成的气孔。

(2) 高倍镜观察

在低倍镜视野中,将需要进一步放大观察的物像部位移至视野正中心,然后转动转换器,使高倍镜到位(注意:转动时,两眼须从显微镜侧面注视,若发现镜头有可能与玻片相碰、应检查其原因井排除之)。注视目镜观察视野并微微上下转动细调节器,直到物像清晰。注意观察蚕豆叶表皮细胞、保卫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

2. 保卫细胞大小的测量

(1) 显微测微尺的使用

a) 将目镜自镜筒中取出,旋下接目透镜;

b) 将目微尺有刻度的一面向下放在目镜中的视场光阑上; c) 旋上接目透镜,将目镜放回镜筒上,即可在目镜中看清目微尺; d) .将台微尺置于载物台上,使刻度面朝上。将台微尺移至视野正中 按照正确使用低、高倍物镜的方法,调焦至能看清台微尺上的刻度; e) .转动目镜和移动台微尺,使二尺平行,再使二尺左边的一刻线重合,然

后自左向右找出二尺另一次重合的刻线;

f) 分别记录下二条重合刻线间台微尺和目微尺的格数,按下列公式计算目

微尺每一小格的长度

台微尺的格数 目微尺每一小格的长度(μm)= ───────×10 目微尺的格数

g) 取下台微尺,换上需要测量的(玻片)标本,即可用目微尺进行标本测

量。通过移动标本或转动目镜,测出细胞或细胞器所占目微尺的格数,将此结果乘以每小格所代表 的长度,即可求出单个细胞的大小。

(2) 保卫细胞大小的测量

蚕豆叶下表皮装片放置于载物台上,在低倍镜下将欲测量的一个保卫细胞移至视野中央,换高倍物镜,用目镜测微尺精确地测量该细胞的长度

和宽度。再乘以每个目微尺每一小格的长度。

五、

实验结果

1. 保卫细胞和气孔图如下所示 2. 保卫细胞的大小 六、 注意事项

a.正确放置目镜测微尺,取下目镜时防止镜片脱落掉下 b.放置目镜测微尺和物镜测微尺时注意正面朝上

c.应在相同的放大倍数下利用相同的每小格长度进行测量计算 d.测量长度和宽度时应转动目镜调整方向

e.观察时应先降下物镜,在慢慢提高,防止镜头与玻片或者试剂碰撞

实验分析与讨论

显微镜测微尺常识

台微尺:台微尺是长1毫米,分成100小格,每小格为10微米,标尺的外围有一黑色的小环,以便在显微镜下寻找标尺位置,标尺的圆环上复有一圆形盖玻片以作保护。

目微尺:分为线性目微尺和网状目微尺。线性目微尺是一块比目镜筒内径稍小的有标尺的圆形玻璃片,标尺长10毫米、分为100格(10:100)。

校正的方法是将目微尺放入目镜内, (注意有刻度的面朝下(避免标尺数字读起来是反的))插入境筒,必要时转动目镜上透镜,至能清楚地看到标尺为止,再将台微尺放在镜台上,用低倍镜找到台微尺的刻度并适当调焦到能同时看清目微尺和台微尺的刻度.转动目镜使两种标尺相互平行.再移动台微尺,使位于目微尺的稍下方,并使两种标尺的一端刻线互相对齐并重叠,然后观察并记录台微尺的另一端与目微尺另一端那一根刻度对其并重叠,数一数两者对其后各自的个数并计算。

气孔常识

叶片的上表面会受到阳光直射,水分散失比较快,即使分布有气孔也容易处于关闭的状态。

实验三:颤藻和水绵细胞的比较观察

一、

实验分析

水绵属于绿藻,真核生物,具细胞核。由一系列圆柱状细胞构成的丝状体,细胞内具一条或几条螺旋状盘绕的叶绿体,具球形细胞核,能被革兰氏碘液染成棕黄色。

颤藻属于蓝藻,原核生物。由一系列盘状细胞构成的细丝状结构,细胞中央透明,周围呈蓝绿色(色素),加革兰氏碘液后,无染色较深、形状固定的结构。

二、

实验目的

知识目标:能认识颤藻和水绵的形态学特征;比较原核和真核细胞的异同.; 能力目标:学会制作临时装片;掌握引流法染色;熟悉显微镜的操作; 情感目标:养成善于思考,善于发现的习惯; 三、

材料器具

水绵:大量分布于池塘、沟渠、河流等地方。

颤藻:水沟、湿地、树皮、墙壁以及温泉中 皆可发现。生

长不受季节变化的影响,一年四季都可以采到。 革兰氏碘液:碘与碘化钾,蒸馏水。用于贮存蛋白质的鉴定。

材料:颤藻、水绵 试剂:碘液、蒸馏水 器具:显微镜、载玻片、

盖玻片、吸水纸、 烧杯、镊子、 解剖针、培养皿

四、

吸管吸取颤藻(用解剖针挑取少量水绵)于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并吸去多余水分。

实验操作步骤及要点

色素颜色。

水纸引流,使碘液进入装片染色。

五、 注意事项

a.取水绵和颤藻时要用镊子取尽量少量的样品。

b.在制作水封片时要控制水量,如盖玻片浮起则需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 c.使用吸水纸吸水或引流时尽量靠在离样品较远的一侧吸水。 d. 染色时不要把染液滴到盖玻片上,也不宜过多,一至二滴即可。 e.引流时不要让吸水纸压到盖玻片,引流时间不宜过长,防止吸干水分。 f.染色完成后吸走多余染液,防止盖玻片浮起。

六、 需解决的问题

1、 碘液也可以将蛋白质染成黄色,那么为什么我们观察时观察不到?

2、 革兰氏碘液和甲基绿两种染液让学生自主探究哪种染液的效果更好,并分析其原因。 3、 具两条叶绿体的水绵的螺旋方向?

4、 相连水绵细胞的叶绿体螺旋方向有什么关系?叶绿体与细胞上下壁是否相连?

附: 图片:

2、拓展实验

(1)水绵细胞内淀粉核的观察

经碘液染色后,叶绿体上有一系列相隔的被染上蓝紫色的小颗粒。 (2)水绵接合生殖的观察

接合生殖为其有性生殖方式。梯形接合(两条或多条藻丝间。常见)、侧面接合(同条藻丝相邻细胞)等。自然情况下接合发生于春季及秋季。接合可通过诱导产生。

例如:将野外采集的水绵置于室温中培养1-2天,将水绵取出置于敞口容器中,加入适量水将其淹没,放入冰箱中使其凝结成冰块。数日后取出,室温中自然融化,在室温下光照处培养。

实验四:DNA和RND的观察

一、 实验分析

本实验集血涂片制作和组织化学染色为一体的实验。以观察DNA、RNA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分布为载体,使学生回顾细胞的结构,学习新的细胞观察技术。

核酸的重要化学性质之一是呈酸性,故可与碱性染料发生亲和反应而显色,使其在细胞中原位显示出来,由于DNA和RNA分子聚合程度不同,分别与不同的碱性染料具有亲和力,从而显示出两种核酸分子在细胞中的分布。

非哺乳类脊椎动物血红细胞具有细胞核,适于本实验的观察要求。

二、 实验目的

a.知识目标:巩固对细胞结构的认识,了解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b.能力目标:学会血涂片的制作及观察细胞的技术; c.情感目标:能认识到细胞结构的精妙,体会生命的精致;

三、 材料器具

材料:蟾蜍

试剂:95%乙醇,0.2mol/l醋酸缓

液(ph4.8),甲基绿-派洛宁染色液。

器具:注射器、载玻片、盖玻片、显 微镜、染色缸。

四、 实验操作步骤及要点

1. 取材和涂片

毁髓法处死蟾蜍。暴露心脏,用少许肝素(抗凝血)湿润注射器,从心脏静脉窦或主动脉取血,滴于干净的载玻片一端,用如下图法制成血涂片。

2. 图片晾干:血涂片干燥后放入70%乙醇溶液中固定10min,取出晾干。 3. 染色:滴染色液于血膜上,染色15min。 4. 蒸馏水冲洗。

5. 脱色:放入95%乙醇溶液分色0.5~2min,晾干,封片。

6. 显微镜观察:观察血细胞,细胞核因含DNA被染成绿色,细胞质及核仁因含RNA

被染成红色。

五、 注意事项及建议

1. 在用乙醇分色和固定的两过程中,每一个小组可将玻片统一放在倒有酒精的烧杯中进行

操作。

2. 配制溶液时用醋酸钠或者碳酸氢钠,其最后的染色效果都不错,均可看到明显的现象。 3. 染色时间把握好。95%酒精分色时间不宜过长。

六、 思考

1、 本实验的染色机制

2、 可否分别用甲基绿和派洛宁进行染色观察?

3、 95%酒精分色的原理是什么?

七、 其他

其他材料:口腔上皮细胞 主要步骤 1.取材

① 滴: 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 ② 刮: 用消毒牙签在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地刮几下; ③ 涂: 将牙签上的碎屑涂抹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中; ④ 烘: 将涂有口腔上皮细胞的载玻片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烘干。 2.水解

① 解: 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装有30ml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的小烧杯中,进行材料的水解; ② 保: 将小烧杯放入装有30℃温水的大烧杯中保温5分钟。 3.冲洗涂片

① 冲: 用缓缓的蒸馏水冲洗载玻片10秒钟; ② 吸: 用吸水纸吸去载玻片上的水分。 4.染色

① 染:用2滴吡罗红甲基绿混合染色剂滴在载玻片上,染色5分钟; ② 吸: 吸去多余染色剂; ③ 盖: 盖上盖玻片。 5.观察

① 低: 在低倍物镜下,寻找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移至视野中央,将物像调节清晰; ② 高: 转到高倍物镜,调节细准焦螺旋,观察细胞核和细胞质的染色情况。

实验五 小麦胚芽鞘的向光弯曲

一、 实验分析

本实验适合用于探究性实验的引导,以小麦胚芽鞘的向光弯曲实验等有关实例启发学生思考,并引出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史。

小麦胚芽鞘的顶端可产生生长素。胚芽鞘中生长素进行明显的极性运输,可促进形态学下端细胞的伸长。单侧光照会造成生长素分布不均,使细胞伸长速度不均,引起植株向光弯曲。

二、 实验目的

1、知识目标:认识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向光弯曲部位及剪断不同尖端对向光弯曲的影响;

2、能力目标:能正确运用标尺的方法切断尖端以及培养小麦的方法;为检验自己的想法和科学理论获取事实证据的方法;

3、情感目标:能体会探究的乐趣,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三、 材料器具

材料:保存一年的小麦种子。

器材:大培养皿、小培养皿、台灯、自制暗箱、吸水纸、锡箔纸、剪刀、镊子、直尺、圆规、胶头滴管、相机

四、 实验操作步骤及要点

润的4层纱布和5层吸水纸的大瓷盘中于室温下培养。

实验组一:约72小时后将种子转移至3个直径约9cm的湿润的铺有5层吸水纸的小培养皿中,

放3排4列,每排株距1.5cm,行距2cm,约48小时后剪去尖端分别为2mm、3mm、4mm。

培养皿编号

1号 2号 胚芽鞘处理 剪去2mm 剪去3mm 实验现象

另取200粒种子浸泡,培养小麦的步骤与第一组相同,取4个直径为9cm的小培养皿,编号及处理如下表。

培养皿编号

4号 5号 6号 7号

小麦处理 胚芽鞘尖端剪去2mm 胚芽鞘尖端用锡箔纸包住 胚芽鞘尖端以下部分用锡

箔纸包住 小麦不做处理

实验现象

五、 注意事项

1、浸泡水分合适,水分不能没过种子否则影响种子呼吸;浸泡48小时中要换水4~5次,并防止未完全生根的种子倾倒。

2、小麦种子需排列整齐,小麦种子的胚朝一个方向即光源方向,这样可以促进小麦生长整齐。

3、掌握好观察实验现象的时间,单侧光处理24~36小时时段内可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超过36小时后各组的差别就不明显了,由于长出真叶影响向光弯曲的现象。

六、 其他

拓展:青菜向光性实验

1、

选种与浸泡:与小麦种子处理相似。36 h后,用镊子把发芽的青菜依次整齐排列2个直径约为9cm的小培养皿中,每个培养皿中放3排4列共12粒种子。每排中的青菜苗株距大约1.5 cm,2排之间的行距大约2 cm。

2、

处理方法:当青菜长到1.5cm左右,作如下处理,单侧光照射24h后观察结果,记录实验现象。

培养皿编号

1 1 1 2 2 2

注意事项:

1、由于青菜种子比较小而轻,浇水时容易冲歪,因此用胶头滴管加适量水即可。 2、青菜苗的下胚轴很细.而且其上有绒毛。若不小心碰在一块易粘连倒伏。故种植时

应保持适当距离,操作时应小心谨慎

3、青菜扎根不太牢,需要用湿润的吸水纸把暴露在外的根覆盖住。并有固定根的作用。 4、单独去除青菜顶芽很难操作,可用镊子夹取一片子叶连同顶芽一块撕去。

青菜排数

A B C A B C

实验处理 去掉子叶 不作处理 去子叶和顶芽

用锡箔纸包住子叶以下部分 用锡箔纸包住顶芽和子叶 去掉顶叶和一片子叶

现象

参考文献:《小麦胚芽鞘和青菜幼苗的向光性探究实验》

实验六:死活细胞的鉴定

一、 实验分析

正常的活细胞,胞膜结构完整,能够排斥台盼蓝,使之不能够进入胞内;而丧失活性或细胞膜不完整的细胞,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可被台盼蓝染成蓝色。通常认为细胞膜完整性丧失,即可认为细胞已经死亡。因此,借助台盼蓝染色可以非常简便、快速地区分活细胞和死细胞。台盼蓝是组织和细胞培养中最常用的死细胞鉴定染色方法之一。

二、 实验目的

a.知识目标:理解有关细胞膜选择通透性的特点;

b.能力目标:掌握鉴定死活细胞的方法和原理;锻炼实际操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c.情感目标:能正确认识生命功能与结构的关系,体会生命的不易;

三、 材料器具

材料:鸡血悬浮液、蚕豆叶片、洋葱表皮细胞 试剂:台盼蓝

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 试管、滴管

四、 实验操作步骤及要点

1、染色制片:取0.5ml细胞悬液放入干净试管中,加入约0.1ml(1—2滴)染液,混合,2min后立即制成临时装片。

2、镜检:将制好的装片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进行镜检。其中死细胞染成蓝色,活细胞

不着色。

五、 注意事项

1、台盼蓝染色只需3-5分钟即可完成,并且操作非常简单。

2、用鸡血制备单细胞悬液时,可作适当稀释染色时,细胞悬液与0.4%台盼蓝溶液以9:1混合混匀。

3、要在2min内立即制成临时装片,镜检。镜下观察,死细胞被染成明显的蓝色,而活细胞拒染呈无色透明状。以上步骤要尽快完成,若染色时间过长,台盼蓝可能通过胞吞或胞饮作用进入细胞。进而显示为蓝色,导致无法区分死活细胞。

4、为提高细胞悬液中死细胞含量,可吸取0.5mL细胞悬液后加少量95%酒精溶液进行短

时间处理,既可避免发生细胞溶血现象,又可提高细胞悬液中死细胞含量以便于观察。 5、因为所准备的细胞悬液经台盼蓝染色制片后镜检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活细胞未被染色而呈完整透亮的形态,可另外制作血涂片(制作血涂片可以确保细胞的完整结构且绝大部分是死细胞)再用台盼蓝染色制片,镜检观察可以看到大量死细胞经台盼蓝染色后呈现蓝色颗粒的形态,同时也可以看到活细胞未被染色而呈完整透亮的形态。

六、 其他建议

中性红:低毒性染料,为常用的活体染料之一,可以使活细胞液泡着红色,而细胞质和细胞核不被着色;死细胞的液泡不被着色或浅染,染料弥散于整个细胞中,细胞核和细胞质被染成红色。

美蓝:无毒染料,氧化型为蓝色,还原型为无色。活细胞中新陈代谢的作用,细胞内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能使美蓝从蓝色的氧化性变为无色的还原型,因此活细胞染色后不显示颜色;而死细胞或代谢缓慢的老细胞,则因它们的无还原能力或还原能力极弱,使美蓝处于氧化态,从而被染成蓝色或淡蓝色。

配制方法:取0.5g 美蓝,溶于30mL95%酒精中,再加100mL氢氧化钾溶液,保存在棕色瓶内。

实验七 植物细胞分化观察

一、 实验分析

细胞分化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规律,通过实物的观察,有利于学生对细胞分化概念的理解。

根尖是植物根中生命活动最旺盛的部位,是观察细胞分裂及分化的好材料,根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各部分细胞行为及形态结构均不同,功能上也存在差异。

二、 实验目的

1、知识目标:能辨别小麦苗根尖各个区域;能够识别形态结构和功能有所差别的细胞; 2、能力目标:学会小麦苗幼根临时装片的制作;

3、情感目标:增加对细胞分化及其作用的感性认识;了解细胞分化的过程和意义;

三、 材料器具

材料:已有根毛的小麦苗幼根 试剂:0.2%龙胆紫(or醋酸

洋红)染液 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

玻片、镊子、解剖针、刀片、吸水纸。

四、 实验操作步骤及要点

取小麦幼根,放置在载玻片上,用放大镜观察外形和分区。

1~2cm有根毛的幼根置于载玻片上,用刀片纵剖,取其中一片,滴1滴龙

胆紫染液,1min后吸去染液,加1滴清水,盖上玻片。

3先用低倍镜观察,后用高倍镜进一步观察,并记录结果 。

五、 注意事项

1、实验取材:取发芽5~7天的小麦种子,将小麦种子保持湿润,剔除霉变种子,小麦幼根较细,所以容易压片和观察。也可取吊兰气生根长出的侧根,如实验材料的质地较硬可纵切根尖,再加1滴盐酸酒精(1:1)试剂,3~5分钟后冲洗,可使根尖组织软化易于压制切片。

2、染色:可用碘进行染色,染色后,细胞核褐黄色,浅淡明亮的是液泡,根冠细胞内有淀粉故遇碘染成蓝色。

3、压片:压片的目的是将幼根压成薄薄的一层细胞。可用手指一次性用力压,注意避免材料研转或盖玻片移动,使细胞变形和模糊。

六、 其他

拓展实验:

不同材料细胞分化特点、影响细胞分化的因素、细胞分化的部位等。 附:

实验一:见笔记

实验二 细胞的观察和测量

一、

实验分析:

根据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原理,以及使用低倍镜的经验和技能,学习高倍镜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由于物镜倍率的不同,在视野中观察到的标本物像大小迥异。通过物镜可以更清楚地观察和研究生物体的结构特点并通过显微测微尺测量细胞的大小。

显微测微尺有目镜测微尺和物镜测微尺两种。目镜测微尺安装于目镜镜筒的光闲上物镜测微尺置于载物台上,用以标定目镜测微尺每小格的长度。如已知目镜测微尺每小格的长度,就不必再使用物镜测微尺了。如未知目镜测微尺每小格的长度,则需利用物镜测微尺对每小格的长度进行测量。按照正确使用低、高倍物镜的方法,调焦至能看清台微尺上的刻度;转动目镜和移动台微尺,使二尺平行,再使二尺左边的一刻线重合,然后自左向右找出二尺另一次重合的刻线;分别记录下二条重合刻线间台微尺和目微尺的格数,按下列公式计算目微尺每一小格的长度:

台微尺的格数

───────×10=目微尺每一小格的长度(μm) 目微尺的格数

二、

实验目的:

1. 加深对显微镜各部分及其功能的识别,熟练掌握显微镜的操作方法。 2. 学会使用显微目微尺测定细胞的大小。

三、

实验材料及器材:

1. 材料:蚕豆叶下表皮永久装片

2. 器材:

四、

实验过程:

1. 蚕豆叶下表皮细胞形态结构观察 (1) 低倍镜观察

将蚕豆叶下表皮永久装片置于载玻台上,转换转换器,使用低倍镜对准透光孔,调节粗调节器,使物像达到最清晰,观察不规则形的蚕豆叶表皮细胞、肾形的保卫细胞及成对保卫细胞围成的气孔。

(2) 高倍镜观察

在低倍镜视野中,将需要进一步放大观察的物像部位移至视野正中心,然后转动转换器,使高倍镜到位(注意:转动时,两眼须从显微镜侧面注视,若发现镜头有可能与玻片相碰、应检查其原因井排除之)。注视目镜观察视野并微微上下转动细调节器,直到物像清晰。注意观察蚕豆叶表皮细胞、保卫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

2. 保卫细胞大小的测量

(1) 显微测微尺的使用

a) 将目镜自镜筒中取出,旋下接目透镜;

b) 将目微尺有刻度的一面向下放在目镜中的视场光阑上; c) 旋上接目透镜,将目镜放回镜筒上,即可在目镜中看清目微尺; d) .将台微尺置于载物台上,使刻度面朝上。将台微尺移至视野正中 按照正确使用低、高倍物镜的方法,调焦至能看清台微尺上的刻度; e) .转动目镜和移动台微尺,使二尺平行,再使二尺左边的一刻线重合,然

后自左向右找出二尺另一次重合的刻线;

f) 分别记录下二条重合刻线间台微尺和目微尺的格数,按下列公式计算目

微尺每一小格的长度

台微尺的格数 目微尺每一小格的长度(μm)= ───────×10 目微尺的格数

g) 取下台微尺,换上需要测量的(玻片)标本,即可用目微尺进行标本测

量。通过移动标本或转动目镜,测出细胞或细胞器所占目微尺的格数,将此结果乘以每小格所代表 的长度,即可求出单个细胞的大小。

(2) 保卫细胞大小的测量

蚕豆叶下表皮装片放置于载物台上,在低倍镜下将欲测量的一个保卫细胞移至视野中央,换高倍物镜,用目镜测微尺精确地测量该细胞的长度

和宽度。再乘以每个目微尺每一小格的长度。

五、

实验结果

1. 保卫细胞和气孔图如下所示 2. 保卫细胞的大小 六、 注意事项

a.正确放置目镜测微尺,取下目镜时防止镜片脱落掉下 b.放置目镜测微尺和物镜测微尺时注意正面朝上

c.应在相同的放大倍数下利用相同的每小格长度进行测量计算 d.测量长度和宽度时应转动目镜调整方向

e.观察时应先降下物镜,在慢慢提高,防止镜头与玻片或者试剂碰撞

实验分析与讨论

显微镜测微尺常识

台微尺:台微尺是长1毫米,分成100小格,每小格为10微米,标尺的外围有一黑色的小环,以便在显微镜下寻找标尺位置,标尺的圆环上复有一圆形盖玻片以作保护。

目微尺:分为线性目微尺和网状目微尺。线性目微尺是一块比目镜筒内径稍小的有标尺的圆形玻璃片,标尺长10毫米、分为100格(10:100)。

校正的方法是将目微尺放入目镜内, (注意有刻度的面朝下(避免标尺数字读起来是反的))插入境筒,必要时转动目镜上透镜,至能清楚地看到标尺为止,再将台微尺放在镜台上,用低倍镜找到台微尺的刻度并适当调焦到能同时看清目微尺和台微尺的刻度.转动目镜使两种标尺相互平行.再移动台微尺,使位于目微尺的稍下方,并使两种标尺的一端刻线互相对齐并重叠,然后观察并记录台微尺的另一端与目微尺另一端那一根刻度对其并重叠,数一数两者对其后各自的个数并计算。

气孔常识

叶片的上表面会受到阳光直射,水分散失比较快,即使分布有气孔也容易处于关闭的状态。

实验三:颤藻和水绵细胞的比较观察

一、

实验分析

水绵属于绿藻,真核生物,具细胞核。由一系列圆柱状细胞构成的丝状体,细胞内具一条或几条螺旋状盘绕的叶绿体,具球形细胞核,能被革兰氏碘液染成棕黄色。

颤藻属于蓝藻,原核生物。由一系列盘状细胞构成的细丝状结构,细胞中央透明,周围呈蓝绿色(色素),加革兰氏碘液后,无染色较深、形状固定的结构。

二、

实验目的

知识目标:能认识颤藻和水绵的形态学特征;比较原核和真核细胞的异同.; 能力目标:学会制作临时装片;掌握引流法染色;熟悉显微镜的操作; 情感目标:养成善于思考,善于发现的习惯; 三、

材料器具

水绵:大量分布于池塘、沟渠、河流等地方。

颤藻:水沟、湿地、树皮、墙壁以及温泉中 皆可发现。生

长不受季节变化的影响,一年四季都可以采到。 革兰氏碘液:碘与碘化钾,蒸馏水。用于贮存蛋白质的鉴定。

材料:颤藻、水绵 试剂:碘液、蒸馏水 器具:显微镜、载玻片、

盖玻片、吸水纸、 烧杯、镊子、 解剖针、培养皿

四、

吸管吸取颤藻(用解剖针挑取少量水绵)于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并吸去多余水分。

实验操作步骤及要点

色素颜色。

水纸引流,使碘液进入装片染色。

五、 注意事项

a.取水绵和颤藻时要用镊子取尽量少量的样品。

b.在制作水封片时要控制水量,如盖玻片浮起则需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 c.使用吸水纸吸水或引流时尽量靠在离样品较远的一侧吸水。 d. 染色时不要把染液滴到盖玻片上,也不宜过多,一至二滴即可。 e.引流时不要让吸水纸压到盖玻片,引流时间不宜过长,防止吸干水分。 f.染色完成后吸走多余染液,防止盖玻片浮起。

六、 需解决的问题

1、 碘液也可以将蛋白质染成黄色,那么为什么我们观察时观察不到?

2、 革兰氏碘液和甲基绿两种染液让学生自主探究哪种染液的效果更好,并分析其原因。 3、 具两条叶绿体的水绵的螺旋方向?

4、 相连水绵细胞的叶绿体螺旋方向有什么关系?叶绿体与细胞上下壁是否相连?

附: 图片:

2、拓展实验

(1)水绵细胞内淀粉核的观察

经碘液染色后,叶绿体上有一系列相隔的被染上蓝紫色的小颗粒。 (2)水绵接合生殖的观察

接合生殖为其有性生殖方式。梯形接合(两条或多条藻丝间。常见)、侧面接合(同条藻丝相邻细胞)等。自然情况下接合发生于春季及秋季。接合可通过诱导产生。

例如:将野外采集的水绵置于室温中培养1-2天,将水绵取出置于敞口容器中,加入适量水将其淹没,放入冰箱中使其凝结成冰块。数日后取出,室温中自然融化,在室温下光照处培养。

实验四:DNA和RND的观察

一、 实验分析

本实验集血涂片制作和组织化学染色为一体的实验。以观察DNA、RNA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分布为载体,使学生回顾细胞的结构,学习新的细胞观察技术。

核酸的重要化学性质之一是呈酸性,故可与碱性染料发生亲和反应而显色,使其在细胞中原位显示出来,由于DNA和RNA分子聚合程度不同,分别与不同的碱性染料具有亲和力,从而显示出两种核酸分子在细胞中的分布。

非哺乳类脊椎动物血红细胞具有细胞核,适于本实验的观察要求。

二、 实验目的

a.知识目标:巩固对细胞结构的认识,了解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b.能力目标:学会血涂片的制作及观察细胞的技术; c.情感目标:能认识到细胞结构的精妙,体会生命的精致;

三、 材料器具

材料:蟾蜍

试剂:95%乙醇,0.2mol/l醋酸缓

液(ph4.8),甲基绿-派洛宁染色液。

器具:注射器、载玻片、盖玻片、显 微镜、染色缸。

四、 实验操作步骤及要点

1. 取材和涂片

毁髓法处死蟾蜍。暴露心脏,用少许肝素(抗凝血)湿润注射器,从心脏静脉窦或主动脉取血,滴于干净的载玻片一端,用如下图法制成血涂片。

2. 图片晾干:血涂片干燥后放入70%乙醇溶液中固定10min,取出晾干。 3. 染色:滴染色液于血膜上,染色15min。 4. 蒸馏水冲洗。

5. 脱色:放入95%乙醇溶液分色0.5~2min,晾干,封片。

6. 显微镜观察:观察血细胞,细胞核因含DNA被染成绿色,细胞质及核仁因含RNA

被染成红色。

五、 注意事项及建议

1. 在用乙醇分色和固定的两过程中,每一个小组可将玻片统一放在倒有酒精的烧杯中进行

操作。

2. 配制溶液时用醋酸钠或者碳酸氢钠,其最后的染色效果都不错,均可看到明显的现象。 3. 染色时间把握好。95%酒精分色时间不宜过长。

六、 思考

1、 本实验的染色机制

2、 可否分别用甲基绿和派洛宁进行染色观察?

3、 95%酒精分色的原理是什么?

七、 其他

其他材料:口腔上皮细胞 主要步骤 1.取材

① 滴: 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 ② 刮: 用消毒牙签在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地刮几下; ③ 涂: 将牙签上的碎屑涂抹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中; ④ 烘: 将涂有口腔上皮细胞的载玻片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烘干。 2.水解

① 解: 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装有30ml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的小烧杯中,进行材料的水解; ② 保: 将小烧杯放入装有30℃温水的大烧杯中保温5分钟。 3.冲洗涂片

① 冲: 用缓缓的蒸馏水冲洗载玻片10秒钟; ② 吸: 用吸水纸吸去载玻片上的水分。 4.染色

① 染:用2滴吡罗红甲基绿混合染色剂滴在载玻片上,染色5分钟; ② 吸: 吸去多余染色剂; ③ 盖: 盖上盖玻片。 5.观察

① 低: 在低倍物镜下,寻找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移至视野中央,将物像调节清晰; ② 高: 转到高倍物镜,调节细准焦螺旋,观察细胞核和细胞质的染色情况。

实验五 小麦胚芽鞘的向光弯曲

一、 实验分析

本实验适合用于探究性实验的引导,以小麦胚芽鞘的向光弯曲实验等有关实例启发学生思考,并引出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史。

小麦胚芽鞘的顶端可产生生长素。胚芽鞘中生长素进行明显的极性运输,可促进形态学下端细胞的伸长。单侧光照会造成生长素分布不均,使细胞伸长速度不均,引起植株向光弯曲。

二、 实验目的

1、知识目标:认识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向光弯曲部位及剪断不同尖端对向光弯曲的影响;

2、能力目标:能正确运用标尺的方法切断尖端以及培养小麦的方法;为检验自己的想法和科学理论获取事实证据的方法;

3、情感目标:能体会探究的乐趣,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三、 材料器具

材料:保存一年的小麦种子。

器材:大培养皿、小培养皿、台灯、自制暗箱、吸水纸、锡箔纸、剪刀、镊子、直尺、圆规、胶头滴管、相机

四、 实验操作步骤及要点

润的4层纱布和5层吸水纸的大瓷盘中于室温下培养。

实验组一:约72小时后将种子转移至3个直径约9cm的湿润的铺有5层吸水纸的小培养皿中,

放3排4列,每排株距1.5cm,行距2cm,约48小时后剪去尖端分别为2mm、3mm、4mm。

培养皿编号

1号 2号 胚芽鞘处理 剪去2mm 剪去3mm 实验现象

另取200粒种子浸泡,培养小麦的步骤与第一组相同,取4个直径为9cm的小培养皿,编号及处理如下表。

培养皿编号

4号 5号 6号 7号

小麦处理 胚芽鞘尖端剪去2mm 胚芽鞘尖端用锡箔纸包住 胚芽鞘尖端以下部分用锡

箔纸包住 小麦不做处理

实验现象

五、 注意事项

1、浸泡水分合适,水分不能没过种子否则影响种子呼吸;浸泡48小时中要换水4~5次,并防止未完全生根的种子倾倒。

2、小麦种子需排列整齐,小麦种子的胚朝一个方向即光源方向,这样可以促进小麦生长整齐。

3、掌握好观察实验现象的时间,单侧光处理24~36小时时段内可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超过36小时后各组的差别就不明显了,由于长出真叶影响向光弯曲的现象。

六、 其他

拓展:青菜向光性实验

1、

选种与浸泡:与小麦种子处理相似。36 h后,用镊子把发芽的青菜依次整齐排列2个直径约为9cm的小培养皿中,每个培养皿中放3排4列共12粒种子。每排中的青菜苗株距大约1.5 cm,2排之间的行距大约2 cm。

2、

处理方法:当青菜长到1.5cm左右,作如下处理,单侧光照射24h后观察结果,记录实验现象。

培养皿编号

1 1 1 2 2 2

注意事项:

1、由于青菜种子比较小而轻,浇水时容易冲歪,因此用胶头滴管加适量水即可。 2、青菜苗的下胚轴很细.而且其上有绒毛。若不小心碰在一块易粘连倒伏。故种植时

应保持适当距离,操作时应小心谨慎

3、青菜扎根不太牢,需要用湿润的吸水纸把暴露在外的根覆盖住。并有固定根的作用。 4、单独去除青菜顶芽很难操作,可用镊子夹取一片子叶连同顶芽一块撕去。

青菜排数

A B C A B C

实验处理 去掉子叶 不作处理 去子叶和顶芽

用锡箔纸包住子叶以下部分 用锡箔纸包住顶芽和子叶 去掉顶叶和一片子叶

现象

参考文献:《小麦胚芽鞘和青菜幼苗的向光性探究实验》

实验六:死活细胞的鉴定

一、 实验分析

正常的活细胞,胞膜结构完整,能够排斥台盼蓝,使之不能够进入胞内;而丧失活性或细胞膜不完整的细胞,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可被台盼蓝染成蓝色。通常认为细胞膜完整性丧失,即可认为细胞已经死亡。因此,借助台盼蓝染色可以非常简便、快速地区分活细胞和死细胞。台盼蓝是组织和细胞培养中最常用的死细胞鉴定染色方法之一。

二、 实验目的

a.知识目标:理解有关细胞膜选择通透性的特点;

b.能力目标:掌握鉴定死活细胞的方法和原理;锻炼实际操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c.情感目标:能正确认识生命功能与结构的关系,体会生命的不易;

三、 材料器具

材料:鸡血悬浮液、蚕豆叶片、洋葱表皮细胞 试剂:台盼蓝

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 试管、滴管

四、 实验操作步骤及要点

1、染色制片:取0.5ml细胞悬液放入干净试管中,加入约0.1ml(1—2滴)染液,混合,2min后立即制成临时装片。

2、镜检:将制好的装片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进行镜检。其中死细胞染成蓝色,活细胞

不着色。

五、 注意事项

1、台盼蓝染色只需3-5分钟即可完成,并且操作非常简单。

2、用鸡血制备单细胞悬液时,可作适当稀释染色时,细胞悬液与0.4%台盼蓝溶液以9:1混合混匀。

3、要在2min内立即制成临时装片,镜检。镜下观察,死细胞被染成明显的蓝色,而活细胞拒染呈无色透明状。以上步骤要尽快完成,若染色时间过长,台盼蓝可能通过胞吞或胞饮作用进入细胞。进而显示为蓝色,导致无法区分死活细胞。

4、为提高细胞悬液中死细胞含量,可吸取0.5mL细胞悬液后加少量95%酒精溶液进行短

时间处理,既可避免发生细胞溶血现象,又可提高细胞悬液中死细胞含量以便于观察。 5、因为所准备的细胞悬液经台盼蓝染色制片后镜检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活细胞未被染色而呈完整透亮的形态,可另外制作血涂片(制作血涂片可以确保细胞的完整结构且绝大部分是死细胞)再用台盼蓝染色制片,镜检观察可以看到大量死细胞经台盼蓝染色后呈现蓝色颗粒的形态,同时也可以看到活细胞未被染色而呈完整透亮的形态。

六、 其他建议

中性红:低毒性染料,为常用的活体染料之一,可以使活细胞液泡着红色,而细胞质和细胞核不被着色;死细胞的液泡不被着色或浅染,染料弥散于整个细胞中,细胞核和细胞质被染成红色。

美蓝:无毒染料,氧化型为蓝色,还原型为无色。活细胞中新陈代谢的作用,细胞内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能使美蓝从蓝色的氧化性变为无色的还原型,因此活细胞染色后不显示颜色;而死细胞或代谢缓慢的老细胞,则因它们的无还原能力或还原能力极弱,使美蓝处于氧化态,从而被染成蓝色或淡蓝色。

配制方法:取0.5g 美蓝,溶于30mL95%酒精中,再加100mL氢氧化钾溶液,保存在棕色瓶内。

实验七 植物细胞分化观察

一、 实验分析

细胞分化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规律,通过实物的观察,有利于学生对细胞分化概念的理解。

根尖是植物根中生命活动最旺盛的部位,是观察细胞分裂及分化的好材料,根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各部分细胞行为及形态结构均不同,功能上也存在差异。

二、 实验目的

1、知识目标:能辨别小麦苗根尖各个区域;能够识别形态结构和功能有所差别的细胞; 2、能力目标:学会小麦苗幼根临时装片的制作;

3、情感目标:增加对细胞分化及其作用的感性认识;了解细胞分化的过程和意义;

三、 材料器具

材料:已有根毛的小麦苗幼根 试剂:0.2%龙胆紫(or醋酸

洋红)染液 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

玻片、镊子、解剖针、刀片、吸水纸。

四、 实验操作步骤及要点

取小麦幼根,放置在载玻片上,用放大镜观察外形和分区。

1~2cm有根毛的幼根置于载玻片上,用刀片纵剖,取其中一片,滴1滴龙

胆紫染液,1min后吸去染液,加1滴清水,盖上玻片。

3先用低倍镜观察,后用高倍镜进一步观察,并记录结果 。

五、 注意事项

1、实验取材:取发芽5~7天的小麦种子,将小麦种子保持湿润,剔除霉变种子,小麦幼根较细,所以容易压片和观察。也可取吊兰气生根长出的侧根,如实验材料的质地较硬可纵切根尖,再加1滴盐酸酒精(1:1)试剂,3~5分钟后冲洗,可使根尖组织软化易于压制切片。

2、染色:可用碘进行染色,染色后,细胞核褐黄色,浅淡明亮的是液泡,根冠细胞内有淀粉故遇碘染成蓝色。

3、压片:压片的目的是将幼根压成薄薄的一层细胞。可用手指一次性用力压,注意避免材料研转或盖玻片移动,使细胞变形和模糊。

六、 其他

拓展实验:

不同材料细胞分化特点、影响细胞分化的因素、细胞分化的部位等。 附:


相关文章

  • 高中生物"研究性课题"教学的思考
  • 摘要:试从研究性课题的角度来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自主学习,进而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方式. 关键词:高中生物:合作:兴趣:思维 近年来我们学校多次举行"研究性课题"的讨论和实施方案,在全校师 ...查看


  •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目 录 第一部分 前 言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内容标准 实施建议 第一部分 前 言 今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 ...查看


  •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发展报告
  • 附件1: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综合评语实施指导意见 (试行) 一.基本要求 1.综合评语以<浙江省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以学生每年的成长记录为依据,体现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查看


  • 高中生物研究性课题
  • 高中生物研究性课题--关注环境问题 (林西一中 生物组 刘国斌) 生物科学作为新世纪的领先科学,与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危机,粮食危机,人口危机,资源危机和能源危机密切相关.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必然选择.因此进行环境教育是 ...查看


  • 高中生物实验归纳-2-染色观察-填空
  • 高中生物实验归纳(Ⅱ) 班级: 姓名: 学号: 第一部分:观察类实验 1. 在此实验中通常运用显微镜对目标进行观察,为使观察的结果更清晰,常借助染色体技术 实验过程: 取细胞制装片→水解(利用 )→冲洗涂片→染色( 染色)→观察 注意事项: ...查看


  • 有关高中生物学科中研究性课题的认识与实施
  • 作者:张彩冰 教育导刊 2004年01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计划启动后,中学将开设"研究性学习"这门必修课,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形成新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学会在"问题研究"中获取知识.这是生物教学 ...查看


  •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11)27-0142-02 摘要在当前素质教育形势下,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进入新课学习时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1.2生活场景联系导入 这种导入 ...查看


  • 独中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 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课程局拟订 2013年11月 目录 一.前言二.课程宗旨三.课程目标四.课程内容(一)科学探究5 (二)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5 (三)生物与环境11 (四)基因与遗传12 (五) ...查看


  • 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中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 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中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赵占良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实验已经三年.三年来,实验区不断扩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高度重视,广大教师积极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式,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也遇到不少问题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