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的阅读

丢帽记

①去年底在中文大学演讲结束后离场,准备上车,天寒风气,需要戴帽,遍寻周遭发现,我的帽子不见了

②事后几位朋友回到现场寻找,都不见帽子影子。我存①

和我,夫妻俩像侦探,合力苦思最后看见帽子是在何时何地,无果,谆谆嘱托友人,如果寻获,务必寄我。半个月的等待后,真相揭晓,那项可怜的帽子,终于..是丢定了。 ③仅仅为了一顶帽子,无论有多贵或是多罕见,本来也不会令我如此大惊小怪。

④ 那顶帽子不是我买来的, 他人送的, 我身为人子继承得来的。那是我父亲生前戴过的,后来成了他身后的遗物,我存整理时所发现,不忍径弃,就说动我且戴起来。果然正合我头,而且款式潇洒,毛色可亲,就一直戴下去了。

⑤那顶帽子呈扁楔形,前低后高,戴在头上,由后脑斜压在前额,有优雅的缓缓坡度,大致上可称贝瑞软帽(beret),常覆在法国人头顶。至于毛色,则圆顶部分呈浅陶土色,看来温暖体贴。四周部分则前窄后宽,织成细密的十字花纹,为淡米黄色。戴在我的头上,倜傥,有欧洲名士的超逸,不只一次赢得研究所女弟子的青睐。

⑥但帽内的乾坤,只有我自知冷暖,天气越寒,尤其风大,帽内就越加温暖,仿彿父亲的手掌正护在我头上,掌心对着脑门。毕竟,同样的这一顶温暖曾经覆盖着父亲,如今移爱到我的头上,恩佑两代,不愧是父子相传的忠厚家臣。

⑦回顾自己的前半生,有幸集双亲之爱,才有今日之我。当年父亲爱我,应该不逊于母亲。但小时我不常在他身边,始终呵护着我庇佑着我的,甚至在抗战沦陷区逃难,生死同命的,是母亲。肌肤之亲,操作之劳,用心之苦,凡她力之所及,哪一件没有为我做过?反之,记忆中父亲从来没打过我,甚至也从未对我疾言厉色,所以绝非什么严父。

⑧不过父子之间始终也不亲热。小时他倒是常对我讲论圣贤之道,勉励我要立志立功。 ⑨长夏的蝉声里,倒是有好几次父子俩坐在一起看书:他靠在躺椅上看《纲鉴易知录》,我坐在小竹凳上看《三国演义》。冬夜的桐油灯下,他更多次为我启蒙,苦口婆心引领我进入古文的世界,点醒了我的汉魄唐魂。张良啦,魏征啦,太史公啦,韩愈啦,都是他介绍我初识的。

⑩后来做父亲的渐渐老了,做儿子的长大了,各忙各的。父子之间的交集少了。

⑪自中年起他就因关节病苦于脚痛,时发时歇,晚年更因青光眼近于失明。许多年来,父亲的病情与日常起居,幸有我存悉心照顾。身为他亲生的独子,我却未能经常省视侍疾,想到五十年前在台大医院的加护病房,母亲临终时的泪眼,谆谆叮嘱:“爸爸你要好好照顾”,实在愧疚无已。父亲和母亲鹣鲽情深,是我前半生的幸福所赖。

⑫可怜的老人,以风烛之年独承失明与痛风之苦,又不能看报看电视以遣忧,只有一架古董收音乐喋喋为伴。暗淡的孤寂中,他能想些什么呢?除了亡妻和历历的或是渺渺的往事。除了独子为什么不常在身边。而即使在身边时,也从未陪他久聊一会儿,更从未握他的手或紧紧拥抱他的病躯。

⑬所以在遗物之中竟还保有他长戴的帽子,无异于继承了最重要的遗产。父亲在世, 我对他爱得不够,而孺慕耿耿②

也始终未能充分表达。想必他深心一定感到遗憾,而自他去后,我遗憾更多。幸而还留下这么一顶帽子,未随碑石俱冷,尚有余温,让我戴上,幻觉未尽的父子之情,并未告终。 ⑭幻觉依靠这灵媒之介,犹可贯通阴阳,串联两代,一时还不至迳将上一个戴帽人完全淡忘。这一份与父共戴帽的心情,说得高些,是感恩,说得重些,是赎罪。不幸,连最后的一点凭借竟也都失去,令人悔恨。

⑮寒流来时,风势助威——又在这天寒风气之时,我,倍加畏冷。对不起,父亲。对不起,

母亲。对不起,往日的一切„„

【注释】①“我存”,是作者对自己妻子的称呼。②孺慕耿耿,“孺幕”是敬仰、爱慕的意思:“耿耿”是心中不安宁的意思。全词是说:存于心中,无法忘却的敬仰之情。

21.第④段横线上应填入的关联词依次为

A、只是 也是 而是 B、其实 不是 也是 C、其实 却是 也不是 D、但是 也不是 而是

22.具体说说第②段加点词“终于”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感?

23.第⑬,“我遗憾更多”,作者有哪些遗憾?

(1) (2)

24.第⑥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1) (2)

25.联系全文,说说第⑭段中,“感恩”和“赎罪”的原因各是什么?

落棋有声

铸造车间主任的人选,通过民意测验、调查座谈,集中在大黄和小李两个人名下。要说工作能力、群众关系,两位各有千秋,不分上下。这可把干部科汪科长难住了。几经斟酌,决定不下来,他打算听听新厂长的意见, 厂长略一沉思,问道:“还能告诉我一些题外的细节吗?”

“关于他俩?”科长疑惑了。他理了理额前的乱发,突然想了起来:“哦,这两位都是象棋高手,大黄连续三年蝉联全厂冠军;小李呢,虽没有大黄稳定,但去年也得了第三名„„” 厂长颇感兴趣地站起身来:“好哇,我找他俩赛几盘!”原来厂长也是个棋迷。 为了知己知彼,厂长亲自找不少工人了解情况,最后正式下了战表。昨晚与大黄下了三局棋。大黄一向出手稳健,素有“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的美誉,但昨天他下得不很顺手, 接连三局都握手言和。厂长拱拱手,说:“真太过意不去,让你连让三局。” 今天上场的是小李,棋友们给他的外号是“程咬金”,据说他既有开局的“三斧头”,在 遇到逆境时,又常常会像“半路里杀出个程咬金”一样,走出一些出qí( )不意的妙着,使对手防不胜防。两局下来,厂长就被他凌厉的攻势逼得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了。第三局,下到得意处,小李一扫初进门时的拘谨,竟然拍起厂长的肩膀来:“老兄,十步之内,解决战斗。” “唔?”厂长不买帐,“要是赢不了呢?” “这辈子不下棋!”

“一言为定?” “当然!”

厂长毕竟还有两下子,他在太阳穴上抹了点儿清凉油,抖擞精神,沉着应战,几起几落,终于和了这一局.他笑吟吟地开始收摊,小李猛然抓住他的手:“慢,再来一盘。”

“不是说这辈子不下棋了么?”厂长用含笑的眼睛端详着小李,意味深长地问。 小李不服气地说:“不行!刚才漏了一着,不补回来睡不着。” 厂长朗声大笑:“你睡着睡不着我不管,反正今天我可以睡个好觉了。” 他把小李送出门外,径自朝汪科长家走去„„

21、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出qí( )不意 22、(中国)象棋、围棋在我国都源远流长,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由此也产生了不少与下棋

有关的成语,请举出两个这样的成语来:(2分)

(1) 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 23、本文对人物的描写颇为成功,请根据文章完成下表。(例子只举一个,摘录原文语句)(8分) 描写方法 例子

作用

小李不服气地说:“不行!刚才漏了一着,不补回来睡不着。”

动作

24、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一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为后文的下棋埋下伏笔。

B、第二段所说的“题外的细节”不包括第一段中所说的“工作能力”和“群众关系”。 C、作者在刻画大黄和小李这两个人物时运用了对比。 D、作者描写大黄和小李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厂长的形象。

25、根据文意,说说题目“落棋有声”有什么含义?(3分)

(1) 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 23、本文对人物的描写颇为成功,请根据文章完成下表。(例子只举一个,摘录原文语句)(8分) 描写方法 例子

作用

小李不服气地说:“不行!刚才漏了一着,不补回来睡不着。”

动作

母亲的星空

(1)子安是我的朋友,住在我家隔壁的一栋平房里。自从八年前,他离家出走之后,谁也没有见过他。但是上个月,他却意外地回来了。

(2)子安是一个倔犟的孩子,上高中的时候他成绩一直很好,但是高三的时候,却想与其他人一样,出去打工挣钱,去闯荡,报答养育他的母亲。他从小丧父,母亲含辛茹苦地将他养大,他很心疼母亲。

(3)子安的高考成绩令大家都大失所望,他原本是冲击名牌大学的尖子生,但是最后只考上了一所二本大学。母亲给了他充分的安慰,让他要么去上那所大学,要么留下来复读第二年再考。但是,他却坚决地说:“妈,我不想上了,让我出去打工吧。”

(4)母亲大惊失色,怀疑儿子已经被外面的世界所迷惑,而故意制造高考失分的。一场巨大的家庭矛盾爆发了,母子俩发生了一场从未有过的争吵。母亲说,你要么好好学习,要么就别回这个家。最后,子安( )离家出走了。他走的时候甚至大吼了一声:“我再也不回这个家了。”果然,他几年没有回来,母亲找了好几年,一点消息都没有。

(5)直到昨天,他回来了,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也悄然来到了我的面前。我问他,你怎么这么久都没有回来?他说,其实早先想回来的,但是一直下不了决心,直到前天遇到了一件事情,才下决心回来了。

(6)事情发生在前天,当时,他在西北一座城市的火车站。刚刚失去了自己的工作,所以他要去更北的一座城市,开始一段新的人生旅程。他已经不记得漂泊过多少座城市了,他一直没有像样的本领,没有过硬的文凭,只好一直流浪。

(7)漂泊了八年之后,他已经不再是一个冲动的少年,他常常为自己年少时的轻率而后悔,但是他很倔犟,既然说过不回家,那么无论生活是多么困苦,自己是多么思乡,他都不愿意回头。他总想混出个样子来,向母亲证明自己的抉择是正确的,自己有能力像个男子汉,去承担自己的人生。可是,他知道,自己错了,错得一塌糊涂。他常常为此而难过,但是回头的路已经太遥远。

(8)那天,北方的天空,纷纷扬扬地下起了小雪,火车准时抵达,他检票进站了。火车是过路车,停靠的时间只有区区五分钟,人们像潮水一样向站台上拥去。

(9)他的前面是一对母子,一个学生模样的小伙子身上背着包,手里拖着皮箱,后面跟着一个农村妇女模样的女人,她拖着一个大大的包袱,很吃力的样子。是一个送孩子上学的母亲。

(10)上火车的时候,完全失去了秩序,人们一道往火车门里挤。那个小伙子艰难地背着包,举着皮箱。挤上了火车。但是他的母亲却没有挤上去。小伙子放下皮箱,向母亲挥手示意,可以将包袱递上去。 那个瘦小的女人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力气.弯下腰一把将包袱背了起来。这个时候,忽然“叭”的一声,包袱的绳子断了,包袱掉在了地上,外面的裹布散了开来。包袱里的水果、衣服等各种东西散了一地,有一只苹果滚进了铁轨里,带走女人满眼的惋惜„„

(11)这时,人们已经挤上了火车。火车马上要开了,女人这才回过神来,马上拾起东西,重新包裹上。慌乱的打包让包裹变大了不少,然后她很快发现绳子太短了„„

(12)这可怎么办?乘务员„„„„,儿子„„„ ,旁人„„„„,大家看着都为她焦急。

(13)就在这个时候,那个女人忽然站起身来,做了一件令所有人都吃惊的事情。她居然解下了自己的腰带,弯下腰将包袱死死地绑住,然后红着脸,一手提着裤子,一手将包袱塞上了火车„„

(14)门终于可以关了,火车也开动了。就在车门要关的时候,那个男孩已经泪流满面,而站台上,母亲拼命地向他挥着手,随着列车的加速,身影越来越模糊。 (15)说到这里,子安的眼眶红了,他说:“当时我的脑子一片空白,我只想下火车,马上回家。因为那个女人让我想起了我的母亲,她放弃尊严的所为,让我忽然明白了,无论如何,母亲都是爱我的,她终会原谅我,因为母亲的爱是最无私最宽容的。”

(16)正如他所说,他回来了,母亲没有指责,只在泪水不住地流下时,重复着一句话:“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17)我曾听说过一句话:世界上有两样事物是每一个人都必须仰视的,一是星空,一是母爱。

22、第(2)段说“子安是个倔犟的孩子”,根据下文内容,概述他倔犟的具体表现:(4分) (1) , (2)

23、根据上下文意思,给第(4)段中的画线句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3分)

A、竟然 B、毅然 C、果然 D、决然

24、对第9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对儿子的描写是从反面衬托母亲的辛劳。

B、对母亲的描写是为下文“散包袱、裹包袱、解腰带”的情节设置伏笔。 C、第9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D、“是一个送孩子上学的母亲。”一句是个多余的交代。

25、第16段画线句中标点符号“!”如改为“„„”,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请具体说明。(3分)

26、文末“仰视”的含有 之意。文中的两位母亲让我们“仰视” 的原因分别是① , ② (6分)

(一)母爱的颜色

①刚搬到这个小区,常常见一个5岁的男孩,剃阿福头,走路外“八”字,模样很是滑稽。男孩目光呆滞,说话也结结巴巴、语无伦次。时间久了,我也渐渐地知道:男孩,原本有一个很幸福的童年。父亲是某私营企业的厂长,属于那种事业有成、家境富裕的成功人士。然而,不幸的是,两岁时,一场大病,男孩从此痴呆。再后来,更大的不幸降临到他们母子俩身上,父亲丢给母子俩一套房子,无情地离开了这个家。从此母子俩相依为命。

②孩子的妈妈我见过,30岁不到,鱼尾纹却过早的爬上了她的眼角,头上的白发也依稀可见。白天,她要去街道清扫马路,就把儿子丢给热心的邻居,小男孩不哭不闹。常常见小男孩一个人,在妈妈回家的路口一直等着,无论严寒酷暑。小区里,每个人都很同情男孩。爷爷奶奶们也常常给他一些吃的,或者给他披件衣服。有事没事地,大家总要和他拉上几句家常:“妈妈好吗?想不想爸爸?”男孩不言语,只是一个劲傻笑,或者回答,妈妈是绿色的!也只有在这个时候,男孩的语气,才铿锵有力,充满自豪与满足。

③听的次数多了,才知道,这不是男孩的随口乱答。可是,男孩为什么会说,妈妈是绿色的?妈妈又怎么会是绿色的?这句话从此就烙入我的记忆。

④直到有一日,区里发放救济品,我和街道的领导一起到男孩家探视。一进门,我才惊奇地发现:室内好多地方,以及家中的每一种电器开关,都被涂上了红绿两种绿色。红色是危险或不可触及的,而绿色则代表安全。比如,饮水机和浴室里的热水器调节阀,开水的那一端被涂成红色,而温水的一端则涂成绿色;冰箱里,熟食那一格涂成绿色;家中的接线板和低矮的线路,甚至连电源总闸、菜刀柄、墙角,以及家中一切不可触碰的尖锐物体也涂成了红色。

⑤看到我们不解的神色,孩子的妈妈对我们说,儿子比较顽皮,分辨能力又不强,所以,不是被开水烫伤手臂,就被刀具割伤手指。后来,自己就试着让儿子远离红色,接受绿色为保护色。正因为如此,家里从来不敢买绿颜色的保温瓶。“可是,为什么一定要选择绿色呢?”我们继续问。“我在想,即使将来真的有一天,儿子走失了,再也回不来,他也不会因为闯红灯而被汽车撞伤。最起码,我会知道,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我的儿子还在,还好好的活着。”说这句话的时候,孩子妈妈声音哽咽,眼泪噙满了眼眶。

⑥好好活着,不期待儿子长成参天大树,但,最起码让儿子的生命之树充满绿色,不会枯萎。这就是一个妈妈对儿子最起码的要求。那一刻,我们一行人,都有了一种深深的震撼。我也终于知道,小男孩为什么总是说妈妈是绿色的了。原来,在小男孩的心目中,绿色就是安全和畅通无阻,同时,也代表着妈妈的无限关爱。而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妈妈更是煞费苦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尽可能地赋予小男孩所能接触到的物体以颜色,以便让他简单的思维能够懂得远离和逃避伤害。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第②段中第一句话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此句刻画了“妈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3请简要分析第②段中“妈妈是绿色的”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4第⑥段中说“那一刻,我们一行人,都有了一种深深的震撼”,“我们”为什么有了一种深深的震撼?

5品读全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题目“母爱的颜色”中“颜色”的理解。

6既然“母爱,本无所谓颜色”那么作者为什么又以“母爱的颜色”为题?

(二)别踩疼了雪

⑪我和女儿在焦急地等待一场雪的降临。

⑫雪,只在女儿的童话和梦境里飘过。我一直这样认为:没有触摸过雪花的女孩,永远也做不了高贵的公主。我领她到雪的故乡来,就是要让她看看雪是怎样把人间装扮成宫殿,把人装扮成天使的。

⑬带女儿来北方,就是为了让她看雪。因为我无法为她描述雪的样子,而她又是那么渴望看到它。

⑭雪开始零星地飘起来,我和女儿激动得手舞足蹈! ⑮它多美啊,轻盈、飘逸、纯洁,让人爱不释手。 ⑯女儿伸开手掌,发现我们的手掌虽可以接住雪花,但雪花却无法随我们的爱意长时间停留。它只亭亭玉立了那么一会儿,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⑰但女儿并没有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著地积攒着手中的白色花瓣。雪渐渐大了些,女儿小心翼翼地捧着她的雪花,她说把它带回去,在妈妈的坟墓旁边堆一个大大的雪人。

⑱女儿的话触动了我。原来,女儿一直嚷嚷着要来北方看雪,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她的妈妈。 ⑲我不忍提醒她,我们永远也无法将雪花运到南方去。我总是提醒自己: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再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

⑳女儿没有见过她的妈妈,在她出生的那一刻,她的妈妈便因为难产离开了我们。仿佛一切都有预感一样,在妻子的日记里,我看到了她写给自己未出生的孩子的信。她说:即使有一天她离开了人世,她的魂魄依然围绕在孩子的身边,春天就是她早上第一缕吻着孩子脸颊的阳光,夏天她就是那大树底下的阴凉,秋天她就会变成一朵朵云彩,冬天的时候她就会变成雪花„„

⑴每当女儿问我她的妈妈在哪里的时候,我就会对她说,你妈妈离开这个世界了,但她爱我们。春天的晨光,夏天的绿荫,秋天的云朵,冬天的雪花,这些都是你妈妈变的,她一刻也没离开我们。女儿记住了我的话。在春天,总是太阳刚一露头就醒了,她说妈妈在唤她起床了;夏天,她总是习惯把书桌搬到那棵大树底下去做作业;在秋天,她总是趴在窗台上,托腮凝望天上的云。我知道,她那颗小小的心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怀念着母亲。

⑵可在冬天的时候她找不到与母亲的联系了,因为南方没有雪。 ⑶这就是她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啊! ⑷雪花在天空舞蹈!

⑸天空阴暗得仿佛是大地,大地晶莹得仿佛是天空。 ⑹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 ⑺第二天清晨,女儿轻轻推开门,小心翼翼地踩出了一行小脚印,她对我说:“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⑻那一刻,我看到的世界全都是洁白的,包括人的心灵。

1阅读全文,说说女儿为什么要到北方去看雪?

2品味语言。

①分别品味第⑲段和第⑺段划横线句子加点的词“踩疼”不同的表达效果。

②选文第⑹段划线句子“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有什么深刻含义?

3联系全文,说说“雪”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三)一次帮助,改变两个人命运

①在19世纪末的苏格兰,有一位贫苦农夫叫弗莱明。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有一天他在干活时,忽然听到附近的泥沼地里有人呼救,原来,一个男孩陷了进去。眼看泥沼已淹到胸口,弗莱明立刻跳下去,奋力救起了男孩。

②这时,一位绅士驾着华丽的马车赶了过来,正在焦急地寻找走失的儿子。得知是弗莱明救了儿子,这位绅士提出要用重金报答,却遭到弗莱明的拒绝。推让之际,一个农家少年忽然闯入绅士的视线。“这是你的儿子吗?”弗莱明点点头。绅士说:“既然你救了我的孩子,那也让我为你的儿子尽点力,请允许我资助他,让他接受教育。”弗莱明被绅士的诚意打动,答应了他的提议。 ③绅士非常讲信誉,一直资助这位农家少年,并将他送入圣玛利医学院。毕业后,这位少年成为英国著名的细菌学家——他就是亚历山大·弗莱明教授。

④1928年,亚历山大·弗莱明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20年后普遍应用于临床医学,挽救了数以亿计病人的生命,他也因此获得了诺

贝尔医学奖。而他的同龄人、被自己父亲救起的那位绅士的儿子,也成长为著名的政治家——后来的英国首相丘吉尔。 ⑤二次大战期间,已经当上英国首相的丘吉尔在出访非洲时,不幸患了肺炎(在当时肺炎属于绝症),生命垂危。紧急时刻,亚历山大·弗莱明从英国赶来,用自己发明的青霉素治好了丘吉尔的病。 ⑥丘吉尔紧紧握住他的手说:“谢谢,你们父子给了我两次生命。”亚历山大·弗莱明微笑着回答:“不用客气,第一次是我的父亲救了你,但这一次,是你的父亲救了你。”

⑦一次帮助,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没人会料到,一个农夫救起一个素不相识的孩子,这样的小事,会对人类历史发生如此重大的影响。

1下面的名言警句,有几则也包含了题目中“帮助”的意思,它们是( ) A.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B.对人不尊敬,首先就是对自己的不尊敬 C.助人是人格升华的标志 D.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 E.施比受更有福 2根据示例,概括绅士的优良品质。 示例:农夫:心地善良 乐于助人

绅士:

3从布局谋篇上看,如果在第①段结尾加上“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

4第⑥段中“第一次”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但这一次,是你的父亲救了你”?

5阅读全文后,请用“假如„„就„„”这种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形式,写两句话,表达你对第⑦段中“对人类历史发生如此重大的影响”的理解。 (1) (2)

丢帽记

①去年底在中文大学演讲结束后离场,准备上车,天寒风气,需要戴帽,遍寻周遭发现,我的帽子不见了

②事后几位朋友回到现场寻找,都不见帽子影子。我存①

和我,夫妻俩像侦探,合力苦思最后看见帽子是在何时何地,无果,谆谆嘱托友人,如果寻获,务必寄我。半个月的等待后,真相揭晓,那项可怜的帽子,终于..是丢定了。 ③仅仅为了一顶帽子,无论有多贵或是多罕见,本来也不会令我如此大惊小怪。

④ 那顶帽子不是我买来的, 他人送的, 我身为人子继承得来的。那是我父亲生前戴过的,后来成了他身后的遗物,我存整理时所发现,不忍径弃,就说动我且戴起来。果然正合我头,而且款式潇洒,毛色可亲,就一直戴下去了。

⑤那顶帽子呈扁楔形,前低后高,戴在头上,由后脑斜压在前额,有优雅的缓缓坡度,大致上可称贝瑞软帽(beret),常覆在法国人头顶。至于毛色,则圆顶部分呈浅陶土色,看来温暖体贴。四周部分则前窄后宽,织成细密的十字花纹,为淡米黄色。戴在我的头上,倜傥,有欧洲名士的超逸,不只一次赢得研究所女弟子的青睐。

⑥但帽内的乾坤,只有我自知冷暖,天气越寒,尤其风大,帽内就越加温暖,仿彿父亲的手掌正护在我头上,掌心对着脑门。毕竟,同样的这一顶温暖曾经覆盖着父亲,如今移爱到我的头上,恩佑两代,不愧是父子相传的忠厚家臣。

⑦回顾自己的前半生,有幸集双亲之爱,才有今日之我。当年父亲爱我,应该不逊于母亲。但小时我不常在他身边,始终呵护着我庇佑着我的,甚至在抗战沦陷区逃难,生死同命的,是母亲。肌肤之亲,操作之劳,用心之苦,凡她力之所及,哪一件没有为我做过?反之,记忆中父亲从来没打过我,甚至也从未对我疾言厉色,所以绝非什么严父。

⑧不过父子之间始终也不亲热。小时他倒是常对我讲论圣贤之道,勉励我要立志立功。 ⑨长夏的蝉声里,倒是有好几次父子俩坐在一起看书:他靠在躺椅上看《纲鉴易知录》,我坐在小竹凳上看《三国演义》。冬夜的桐油灯下,他更多次为我启蒙,苦口婆心引领我进入古文的世界,点醒了我的汉魄唐魂。张良啦,魏征啦,太史公啦,韩愈啦,都是他介绍我初识的。

⑩后来做父亲的渐渐老了,做儿子的长大了,各忙各的。父子之间的交集少了。

⑪自中年起他就因关节病苦于脚痛,时发时歇,晚年更因青光眼近于失明。许多年来,父亲的病情与日常起居,幸有我存悉心照顾。身为他亲生的独子,我却未能经常省视侍疾,想到五十年前在台大医院的加护病房,母亲临终时的泪眼,谆谆叮嘱:“爸爸你要好好照顾”,实在愧疚无已。父亲和母亲鹣鲽情深,是我前半生的幸福所赖。

⑫可怜的老人,以风烛之年独承失明与痛风之苦,又不能看报看电视以遣忧,只有一架古董收音乐喋喋为伴。暗淡的孤寂中,他能想些什么呢?除了亡妻和历历的或是渺渺的往事。除了独子为什么不常在身边。而即使在身边时,也从未陪他久聊一会儿,更从未握他的手或紧紧拥抱他的病躯。

⑬所以在遗物之中竟还保有他长戴的帽子,无异于继承了最重要的遗产。父亲在世, 我对他爱得不够,而孺慕耿耿②

也始终未能充分表达。想必他深心一定感到遗憾,而自他去后,我遗憾更多。幸而还留下这么一顶帽子,未随碑石俱冷,尚有余温,让我戴上,幻觉未尽的父子之情,并未告终。 ⑭幻觉依靠这灵媒之介,犹可贯通阴阳,串联两代,一时还不至迳将上一个戴帽人完全淡忘。这一份与父共戴帽的心情,说得高些,是感恩,说得重些,是赎罪。不幸,连最后的一点凭借竟也都失去,令人悔恨。

⑮寒流来时,风势助威——又在这天寒风气之时,我,倍加畏冷。对不起,父亲。对不起,

母亲。对不起,往日的一切„„

【注释】①“我存”,是作者对自己妻子的称呼。②孺慕耿耿,“孺幕”是敬仰、爱慕的意思:“耿耿”是心中不安宁的意思。全词是说:存于心中,无法忘却的敬仰之情。

21.第④段横线上应填入的关联词依次为

A、只是 也是 而是 B、其实 不是 也是 C、其实 却是 也不是 D、但是 也不是 而是

22.具体说说第②段加点词“终于”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感?

23.第⑬,“我遗憾更多”,作者有哪些遗憾?

(1) (2)

24.第⑥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1) (2)

25.联系全文,说说第⑭段中,“感恩”和“赎罪”的原因各是什么?

落棋有声

铸造车间主任的人选,通过民意测验、调查座谈,集中在大黄和小李两个人名下。要说工作能力、群众关系,两位各有千秋,不分上下。这可把干部科汪科长难住了。几经斟酌,决定不下来,他打算听听新厂长的意见, 厂长略一沉思,问道:“还能告诉我一些题外的细节吗?”

“关于他俩?”科长疑惑了。他理了理额前的乱发,突然想了起来:“哦,这两位都是象棋高手,大黄连续三年蝉联全厂冠军;小李呢,虽没有大黄稳定,但去年也得了第三名„„” 厂长颇感兴趣地站起身来:“好哇,我找他俩赛几盘!”原来厂长也是个棋迷。 为了知己知彼,厂长亲自找不少工人了解情况,最后正式下了战表。昨晚与大黄下了三局棋。大黄一向出手稳健,素有“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的美誉,但昨天他下得不很顺手, 接连三局都握手言和。厂长拱拱手,说:“真太过意不去,让你连让三局。” 今天上场的是小李,棋友们给他的外号是“程咬金”,据说他既有开局的“三斧头”,在 遇到逆境时,又常常会像“半路里杀出个程咬金”一样,走出一些出qí( )不意的妙着,使对手防不胜防。两局下来,厂长就被他凌厉的攻势逼得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了。第三局,下到得意处,小李一扫初进门时的拘谨,竟然拍起厂长的肩膀来:“老兄,十步之内,解决战斗。” “唔?”厂长不买帐,“要是赢不了呢?” “这辈子不下棋!”

“一言为定?” “当然!”

厂长毕竟还有两下子,他在太阳穴上抹了点儿清凉油,抖擞精神,沉着应战,几起几落,终于和了这一局.他笑吟吟地开始收摊,小李猛然抓住他的手:“慢,再来一盘。”

“不是说这辈子不下棋了么?”厂长用含笑的眼睛端详着小李,意味深长地问。 小李不服气地说:“不行!刚才漏了一着,不补回来睡不着。” 厂长朗声大笑:“你睡着睡不着我不管,反正今天我可以睡个好觉了。” 他把小李送出门外,径自朝汪科长家走去„„

21、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出qí( )不意 22、(中国)象棋、围棋在我国都源远流长,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由此也产生了不少与下棋

有关的成语,请举出两个这样的成语来:(2分)

(1) 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 23、本文对人物的描写颇为成功,请根据文章完成下表。(例子只举一个,摘录原文语句)(8分) 描写方法 例子

作用

小李不服气地说:“不行!刚才漏了一着,不补回来睡不着。”

动作

24、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一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为后文的下棋埋下伏笔。

B、第二段所说的“题外的细节”不包括第一段中所说的“工作能力”和“群众关系”。 C、作者在刻画大黄和小李这两个人物时运用了对比。 D、作者描写大黄和小李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厂长的形象。

25、根据文意,说说题目“落棋有声”有什么含义?(3分)

(1) 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 23、本文对人物的描写颇为成功,请根据文章完成下表。(例子只举一个,摘录原文语句)(8分) 描写方法 例子

作用

小李不服气地说:“不行!刚才漏了一着,不补回来睡不着。”

动作

母亲的星空

(1)子安是我的朋友,住在我家隔壁的一栋平房里。自从八年前,他离家出走之后,谁也没有见过他。但是上个月,他却意外地回来了。

(2)子安是一个倔犟的孩子,上高中的时候他成绩一直很好,但是高三的时候,却想与其他人一样,出去打工挣钱,去闯荡,报答养育他的母亲。他从小丧父,母亲含辛茹苦地将他养大,他很心疼母亲。

(3)子安的高考成绩令大家都大失所望,他原本是冲击名牌大学的尖子生,但是最后只考上了一所二本大学。母亲给了他充分的安慰,让他要么去上那所大学,要么留下来复读第二年再考。但是,他却坚决地说:“妈,我不想上了,让我出去打工吧。”

(4)母亲大惊失色,怀疑儿子已经被外面的世界所迷惑,而故意制造高考失分的。一场巨大的家庭矛盾爆发了,母子俩发生了一场从未有过的争吵。母亲说,你要么好好学习,要么就别回这个家。最后,子安( )离家出走了。他走的时候甚至大吼了一声:“我再也不回这个家了。”果然,他几年没有回来,母亲找了好几年,一点消息都没有。

(5)直到昨天,他回来了,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也悄然来到了我的面前。我问他,你怎么这么久都没有回来?他说,其实早先想回来的,但是一直下不了决心,直到前天遇到了一件事情,才下决心回来了。

(6)事情发生在前天,当时,他在西北一座城市的火车站。刚刚失去了自己的工作,所以他要去更北的一座城市,开始一段新的人生旅程。他已经不记得漂泊过多少座城市了,他一直没有像样的本领,没有过硬的文凭,只好一直流浪。

(7)漂泊了八年之后,他已经不再是一个冲动的少年,他常常为自己年少时的轻率而后悔,但是他很倔犟,既然说过不回家,那么无论生活是多么困苦,自己是多么思乡,他都不愿意回头。他总想混出个样子来,向母亲证明自己的抉择是正确的,自己有能力像个男子汉,去承担自己的人生。可是,他知道,自己错了,错得一塌糊涂。他常常为此而难过,但是回头的路已经太遥远。

(8)那天,北方的天空,纷纷扬扬地下起了小雪,火车准时抵达,他检票进站了。火车是过路车,停靠的时间只有区区五分钟,人们像潮水一样向站台上拥去。

(9)他的前面是一对母子,一个学生模样的小伙子身上背着包,手里拖着皮箱,后面跟着一个农村妇女模样的女人,她拖着一个大大的包袱,很吃力的样子。是一个送孩子上学的母亲。

(10)上火车的时候,完全失去了秩序,人们一道往火车门里挤。那个小伙子艰难地背着包,举着皮箱。挤上了火车。但是他的母亲却没有挤上去。小伙子放下皮箱,向母亲挥手示意,可以将包袱递上去。 那个瘦小的女人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力气.弯下腰一把将包袱背了起来。这个时候,忽然“叭”的一声,包袱的绳子断了,包袱掉在了地上,外面的裹布散了开来。包袱里的水果、衣服等各种东西散了一地,有一只苹果滚进了铁轨里,带走女人满眼的惋惜„„

(11)这时,人们已经挤上了火车。火车马上要开了,女人这才回过神来,马上拾起东西,重新包裹上。慌乱的打包让包裹变大了不少,然后她很快发现绳子太短了„„

(12)这可怎么办?乘务员„„„„,儿子„„„ ,旁人„„„„,大家看着都为她焦急。

(13)就在这个时候,那个女人忽然站起身来,做了一件令所有人都吃惊的事情。她居然解下了自己的腰带,弯下腰将包袱死死地绑住,然后红着脸,一手提着裤子,一手将包袱塞上了火车„„

(14)门终于可以关了,火车也开动了。就在车门要关的时候,那个男孩已经泪流满面,而站台上,母亲拼命地向他挥着手,随着列车的加速,身影越来越模糊。 (15)说到这里,子安的眼眶红了,他说:“当时我的脑子一片空白,我只想下火车,马上回家。因为那个女人让我想起了我的母亲,她放弃尊严的所为,让我忽然明白了,无论如何,母亲都是爱我的,她终会原谅我,因为母亲的爱是最无私最宽容的。”

(16)正如他所说,他回来了,母亲没有指责,只在泪水不住地流下时,重复着一句话:“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17)我曾听说过一句话:世界上有两样事物是每一个人都必须仰视的,一是星空,一是母爱。

22、第(2)段说“子安是个倔犟的孩子”,根据下文内容,概述他倔犟的具体表现:(4分) (1) , (2)

23、根据上下文意思,给第(4)段中的画线句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3分)

A、竟然 B、毅然 C、果然 D、决然

24、对第9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对儿子的描写是从反面衬托母亲的辛劳。

B、对母亲的描写是为下文“散包袱、裹包袱、解腰带”的情节设置伏笔。 C、第9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D、“是一个送孩子上学的母亲。”一句是个多余的交代。

25、第16段画线句中标点符号“!”如改为“„„”,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请具体说明。(3分)

26、文末“仰视”的含有 之意。文中的两位母亲让我们“仰视” 的原因分别是① , ② (6分)

(一)母爱的颜色

①刚搬到这个小区,常常见一个5岁的男孩,剃阿福头,走路外“八”字,模样很是滑稽。男孩目光呆滞,说话也结结巴巴、语无伦次。时间久了,我也渐渐地知道:男孩,原本有一个很幸福的童年。父亲是某私营企业的厂长,属于那种事业有成、家境富裕的成功人士。然而,不幸的是,两岁时,一场大病,男孩从此痴呆。再后来,更大的不幸降临到他们母子俩身上,父亲丢给母子俩一套房子,无情地离开了这个家。从此母子俩相依为命。

②孩子的妈妈我见过,30岁不到,鱼尾纹却过早的爬上了她的眼角,头上的白发也依稀可见。白天,她要去街道清扫马路,就把儿子丢给热心的邻居,小男孩不哭不闹。常常见小男孩一个人,在妈妈回家的路口一直等着,无论严寒酷暑。小区里,每个人都很同情男孩。爷爷奶奶们也常常给他一些吃的,或者给他披件衣服。有事没事地,大家总要和他拉上几句家常:“妈妈好吗?想不想爸爸?”男孩不言语,只是一个劲傻笑,或者回答,妈妈是绿色的!也只有在这个时候,男孩的语气,才铿锵有力,充满自豪与满足。

③听的次数多了,才知道,这不是男孩的随口乱答。可是,男孩为什么会说,妈妈是绿色的?妈妈又怎么会是绿色的?这句话从此就烙入我的记忆。

④直到有一日,区里发放救济品,我和街道的领导一起到男孩家探视。一进门,我才惊奇地发现:室内好多地方,以及家中的每一种电器开关,都被涂上了红绿两种绿色。红色是危险或不可触及的,而绿色则代表安全。比如,饮水机和浴室里的热水器调节阀,开水的那一端被涂成红色,而温水的一端则涂成绿色;冰箱里,熟食那一格涂成绿色;家中的接线板和低矮的线路,甚至连电源总闸、菜刀柄、墙角,以及家中一切不可触碰的尖锐物体也涂成了红色。

⑤看到我们不解的神色,孩子的妈妈对我们说,儿子比较顽皮,分辨能力又不强,所以,不是被开水烫伤手臂,就被刀具割伤手指。后来,自己就试着让儿子远离红色,接受绿色为保护色。正因为如此,家里从来不敢买绿颜色的保温瓶。“可是,为什么一定要选择绿色呢?”我们继续问。“我在想,即使将来真的有一天,儿子走失了,再也回不来,他也不会因为闯红灯而被汽车撞伤。最起码,我会知道,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我的儿子还在,还好好的活着。”说这句话的时候,孩子妈妈声音哽咽,眼泪噙满了眼眶。

⑥好好活着,不期待儿子长成参天大树,但,最起码让儿子的生命之树充满绿色,不会枯萎。这就是一个妈妈对儿子最起码的要求。那一刻,我们一行人,都有了一种深深的震撼。我也终于知道,小男孩为什么总是说妈妈是绿色的了。原来,在小男孩的心目中,绿色就是安全和畅通无阻,同时,也代表着妈妈的无限关爱。而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妈妈更是煞费苦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尽可能地赋予小男孩所能接触到的物体以颜色,以便让他简单的思维能够懂得远离和逃避伤害。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第②段中第一句话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此句刻画了“妈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3请简要分析第②段中“妈妈是绿色的”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4第⑥段中说“那一刻,我们一行人,都有了一种深深的震撼”,“我们”为什么有了一种深深的震撼?

5品读全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题目“母爱的颜色”中“颜色”的理解。

6既然“母爱,本无所谓颜色”那么作者为什么又以“母爱的颜色”为题?

(二)别踩疼了雪

⑪我和女儿在焦急地等待一场雪的降临。

⑫雪,只在女儿的童话和梦境里飘过。我一直这样认为:没有触摸过雪花的女孩,永远也做不了高贵的公主。我领她到雪的故乡来,就是要让她看看雪是怎样把人间装扮成宫殿,把人装扮成天使的。

⑬带女儿来北方,就是为了让她看雪。因为我无法为她描述雪的样子,而她又是那么渴望看到它。

⑭雪开始零星地飘起来,我和女儿激动得手舞足蹈! ⑮它多美啊,轻盈、飘逸、纯洁,让人爱不释手。 ⑯女儿伸开手掌,发现我们的手掌虽可以接住雪花,但雪花却无法随我们的爱意长时间停留。它只亭亭玉立了那么一会儿,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⑰但女儿并没有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著地积攒着手中的白色花瓣。雪渐渐大了些,女儿小心翼翼地捧着她的雪花,她说把它带回去,在妈妈的坟墓旁边堆一个大大的雪人。

⑱女儿的话触动了我。原来,女儿一直嚷嚷着要来北方看雪,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她的妈妈。 ⑲我不忍提醒她,我们永远也无法将雪花运到南方去。我总是提醒自己: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再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

⑳女儿没有见过她的妈妈,在她出生的那一刻,她的妈妈便因为难产离开了我们。仿佛一切都有预感一样,在妻子的日记里,我看到了她写给自己未出生的孩子的信。她说:即使有一天她离开了人世,她的魂魄依然围绕在孩子的身边,春天就是她早上第一缕吻着孩子脸颊的阳光,夏天她就是那大树底下的阴凉,秋天她就会变成一朵朵云彩,冬天的时候她就会变成雪花„„

⑴每当女儿问我她的妈妈在哪里的时候,我就会对她说,你妈妈离开这个世界了,但她爱我们。春天的晨光,夏天的绿荫,秋天的云朵,冬天的雪花,这些都是你妈妈变的,她一刻也没离开我们。女儿记住了我的话。在春天,总是太阳刚一露头就醒了,她说妈妈在唤她起床了;夏天,她总是习惯把书桌搬到那棵大树底下去做作业;在秋天,她总是趴在窗台上,托腮凝望天上的云。我知道,她那颗小小的心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怀念着母亲。

⑵可在冬天的时候她找不到与母亲的联系了,因为南方没有雪。 ⑶这就是她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啊! ⑷雪花在天空舞蹈!

⑸天空阴暗得仿佛是大地,大地晶莹得仿佛是天空。 ⑹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 ⑺第二天清晨,女儿轻轻推开门,小心翼翼地踩出了一行小脚印,她对我说:“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⑻那一刻,我看到的世界全都是洁白的,包括人的心灵。

1阅读全文,说说女儿为什么要到北方去看雪?

2品味语言。

①分别品味第⑲段和第⑺段划横线句子加点的词“踩疼”不同的表达效果。

②选文第⑹段划线句子“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有什么深刻含义?

3联系全文,说说“雪”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三)一次帮助,改变两个人命运

①在19世纪末的苏格兰,有一位贫苦农夫叫弗莱明。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有一天他在干活时,忽然听到附近的泥沼地里有人呼救,原来,一个男孩陷了进去。眼看泥沼已淹到胸口,弗莱明立刻跳下去,奋力救起了男孩。

②这时,一位绅士驾着华丽的马车赶了过来,正在焦急地寻找走失的儿子。得知是弗莱明救了儿子,这位绅士提出要用重金报答,却遭到弗莱明的拒绝。推让之际,一个农家少年忽然闯入绅士的视线。“这是你的儿子吗?”弗莱明点点头。绅士说:“既然你救了我的孩子,那也让我为你的儿子尽点力,请允许我资助他,让他接受教育。”弗莱明被绅士的诚意打动,答应了他的提议。 ③绅士非常讲信誉,一直资助这位农家少年,并将他送入圣玛利医学院。毕业后,这位少年成为英国著名的细菌学家——他就是亚历山大·弗莱明教授。

④1928年,亚历山大·弗莱明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20年后普遍应用于临床医学,挽救了数以亿计病人的生命,他也因此获得了诺

贝尔医学奖。而他的同龄人、被自己父亲救起的那位绅士的儿子,也成长为著名的政治家——后来的英国首相丘吉尔。 ⑤二次大战期间,已经当上英国首相的丘吉尔在出访非洲时,不幸患了肺炎(在当时肺炎属于绝症),生命垂危。紧急时刻,亚历山大·弗莱明从英国赶来,用自己发明的青霉素治好了丘吉尔的病。 ⑥丘吉尔紧紧握住他的手说:“谢谢,你们父子给了我两次生命。”亚历山大·弗莱明微笑着回答:“不用客气,第一次是我的父亲救了你,但这一次,是你的父亲救了你。”

⑦一次帮助,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没人会料到,一个农夫救起一个素不相识的孩子,这样的小事,会对人类历史发生如此重大的影响。

1下面的名言警句,有几则也包含了题目中“帮助”的意思,它们是( ) A.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B.对人不尊敬,首先就是对自己的不尊敬 C.助人是人格升华的标志 D.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 E.施比受更有福 2根据示例,概括绅士的优良品质。 示例:农夫:心地善良 乐于助人

绅士:

3从布局谋篇上看,如果在第①段结尾加上“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

4第⑥段中“第一次”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但这一次,是你的父亲救了你”?

5阅读全文后,请用“假如„„就„„”这种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形式,写两句话,表达你对第⑦段中“对人类历史发生如此重大的影响”的理解。 (1) (2)


相关文章

  • 新思路 叙事记叙文说课稿和教学设计
  • "叙事记叙文写作指导"说课稿 培正中学 吕文霞 一.说课标 在<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实施建议"中关于"写作"方面的建议提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 ...查看


  •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方法指导 1
  •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方法指导 一般来说,每篇记叙文都应具备这六要素,把这些要素交待清楚,内容才显得完整,眉目才清楚. 2.理清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和插叙.倒叙往往出于作者表达的需要:或是为了突出中心:或是为了使内容集中,对 ...查看


  • 小学生记叙文阅读指导教案
  • 小学生记叙文阅读指导 教学目标:掌握记叙文阅读的技巧. 学会分析文章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教学重点:分析语言的运用. 教学难点:注重语言的特点,语言的特色. 在小学阶段,阅读题在整张卷子中所占的分数比重是很大的,因此能否做好阅读 非常关键.而 ...查看


  • 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之内容与中心概括
  • 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一:内容与中心概括 在阅读试题中,记叙文阅读的试题是最普遍.最广泛的,题型的设计角度也比较开阔.丰富,相对来说所占分值也较多.所以对记叙文的阅读我们不可掉以轻心.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其考点主要包括: (一) 整体感知文章或 ...查看


  • 对任何知识的学习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 对任何知识的学习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针对六年级同学当前的语文阅读水平,制定科学有效的教材阅读方法,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 关于阅读方法.六年级学生所接触的文章大多为记叙文,因此,老师在上课时适当的讲解 ...查看


  • 记叙文的教学
  • 如何进行记叙文的语文教学 高湾中学 记叙类文章大多都是内容引人入胜,语言生动形象读之浮想联翩的文章,但初教者却常 感无从下手.我在长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努力去研究多位名家及身边同事的教学成果,不 断尝试各种新的教法,终于慢慢地摸索出了一套对 ...查看


  • 语文阅读技巧
  • 现代文阅读的基本内容及解答基本方法: 一.如何理解关键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最基本的方法是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上下文)辨析词语的意义.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辨别某个多义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具体义:一是辨别语境赋予某词的临时的,特定的具体义.后者 ...查看


  • 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题型及方法
  • 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题型及方法 一般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最为薄弱的.在六年级总复习时必 须加大训练力度,指导他们掌握一些解题方法和规律,不断提高阅读能力.我把小学阶段的 阅读文章分为八类,每类文章,告诉学生应从哪些角度去理 ...查看


  • 初二记叙文阅读)
  •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 ...查看


  • 语文教学的常用方法
  • 语文教学的常用方法 1.阅读法:课堂上通过反复阅读,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 基本方式:朗读(诵读).默读(速读).精读.略读 2.讲授法:教师借助教学语言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性情的一种传统课堂教学方法. 基本方式:讲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