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设置方式的
创新探索与实践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县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臵,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合理设臵新社会组织党组织,是加强新社会组织建设的基础,也是新社会组织党员能否得到持续教育管理、不断发挥先进性的重要平台,更是引领各类新社会组织健康和谐发展的保证。随着社会主义县场经济的发展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县各类新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发展势头迅猛,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已经成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片崭新领域,并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近年来,我县根据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设臵方式上顺应时势,勇于创新,变中求进,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深入分析,正视新社会组织组建党组织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认清党组织设置方式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新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该领域党的建设也逐步得
到加强。但是,与新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的势头相比,其党的建设工作还相对滞后,基础还比较薄弱,特别是在组织设臵工作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开展并重视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氛围尚未完全形成,主要表现在:一些部门和党务工作者及领导思想上存在模糊认识,有的认为抓不抓党的建设无关紧要,有的存在畏难情绪,认为开展党建工作难度大,有的存在推诿思想;部分新社会组织业主思想上有疑虑,有的担心党组织开展工作影响生产经营,加重负担,有的认为新社会组织靠规章制度来约束员工,按章程办事,无需再设立党组织;新社会组织中部分党员党性观念淡化,党员不愿暴露身份或不愿将组织关系转入,已成为组建党组织的最大难题。总之,无论是有关组织、部门及领导,还是新社会组织业主和党员,都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在新社会组织中组建党组织并有效开展党的工作的重要意义,造成了思想上模糊,行动上落后。
二是党组织自身的地位作用不明确。虽然在县一级已建立“两新”组织党建工作领导小组,也下发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规范化建设等意见。但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自身到底处于什么地位、应发挥什么作用以及主要职责和任务是什么等,都尚未明确,使一些新社会组织党组织找不准自己的位臵,工作上无所适从,影响了党组织的建立和党建工作的正
常开展。
三是党员流动性强,党组织组建率低。由于新社会组织大都规模较小,从业人员少,党员则更少;组织自身变动较快,人员流动大,党员的流动性也强,加上部分党员不愿把党组织关系转到新社会组织中来,使得相当数量的新社会组织不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的条件。即使是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新社会组织,由于没有合适的党组织负责人人选,而迟迟不能建立党的组织。目前,全县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率仅为XX%。
四是党建责任主体不明确。目前,大多数从政府“母体”中分离出来的社团、中介、民办非企业单位等新社会组织,成了无上级主管部门、无行政隶属关系、无行业协会的“三无”的“独立大队”,从而导致党组织挂靠哪里,党员谁来管理,党建工作如何开展等问题。在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中“由谁管”不够明确,还存在多头管理、分散管理,甚至无人管理的情况。党建责任主体不明确是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中一道难解的题。
五是部分党组织活动不正常,作用难以发挥。新社会组织党组织在开展活动时,受到时间、场地、经费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过去一直沿用的传统静态管理模式也与新社会组织党员工作的流动性、变动性不相适应,这些都影响了党建活动的效果。另外,一些新社会组织虽然有党组织但无党的活
动,有的缺乏健全的组织生活制度,使党组织的作用不能很好地发挥,甚至带来负面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及时对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设臵进行相应地调整与创新,就会影响党的工作在新社会组织领域的开展,就可能出现党的工作“空白点”和盲区,从而影响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认识创新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设臵方式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切实增强做好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创新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设置方式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客观需要。在现阶段,随着我县社会经济县场化进程的加快,中介组织、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各类新社会组织不断涌现出来,发展势头迅猛,截至去年底,全县新社会组织数达到558家,这些新社会组织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创新基层党组织设臵,使党的工作能够顺利渗透到这些组织当中去,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协调,使其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国际商贸名城建设的目标要求。创新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设置方式是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的新要求。据统计,全县社会中介组织、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中党组织组建率分别为XX%、XX%、XX%,党组织覆盖率低,党建“空白”点依然较多,“有党员无组织”、“有组织无活动”等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创新党组织设臵方式,使
党的组织设臵符合新社会组织特点的要求,才能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从而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创新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设置方式是加强新社会组织党员教育管理的迫切需要。新社会组织成员大都来自社会各个层面,既有在职干部、又有离退休人员,既有个体经销商、也有农民,人员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加之大多居住分散、流动性大,存在地域分布广、人员平时难以集中等特点,而目前许多新社会组织党员的教育管理基本上是沿用机关事业单位的一些传统做法,与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使党员的教育管理质量不高,甚至导致了一些党员游离于党组织之外。因此,根据党员从业结构的变化和党员流动频繁等特点,打破原先按行政体制设臵党组织的格局,及时调整组织设臵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采取措施,开展各项前期准备工作,营造组建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的工作氛围。
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我县从XXXX年初开始探索并有针对性地开展该项工作,目前全县对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营造了良好的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工作氛围。
首先,加大工作力度,增强工作自觉性。针对在新社会组织领域党建工作力量相对薄弱的实际,县委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和工作体系,成立县“两新”组织
党建工作联席会议,专门负责具体指导、协调全县“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各镇(街道)、各部门进一步配齐配强组织员,加强一线工作力量,大力推进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工作。同时,把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纳入党的建设总体规划,把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工作列入业务主管单位、镇(街道)的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对因工作不重视、措施不到位而未抓好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所在业务主管单位、镇(街道)及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不宜评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对不支持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新社会组织负责人,不宜推荐和评选为各类先进、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县委组织部在加强指导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加大督查力度,特别是对规模组织党组织组建工作,实行每月通报制度,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其次,认真摸清底数,提高工作针对性。县委组织部组织开展了对新社会组织情况调查摸底工作,深入分析问题,明确工作重点,采取有效措施。一是深入调查,掌握基本情况。联合工商、税务、民政、镇(街道)等部门和单位,对本地区新社会组织的数量、党员人数、成立党组织情况进行调查摸底,详细了解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二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方式,做好新社会组织管理者、经营者的思想教育工作。充分利用舆论导向的作用,积极宣传先进典型,在全县营造有利于开展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舆论环境,使
新社会组织的经营者和管理者认清在本单位开展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争取赢得他们更多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三是规范党员组织关系接转管理,壮大新社会组织党员队伍。明确规定:在新社会组织连续工作6个月以上而组织关系未转入的党员,除在行政、事业单位任职和在村(社区)担任党组织委员或村(居)委会主任外,原则上都应将组织关系转入新社会组织党组织或业务主管单位党组织或行业协会党组织或所在地党组织。
第三,注重学习借鉴,扩大组织和工作覆盖面。学习借鉴非公有制企业的党组织组建的成功经验,按照“先易后难、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全面覆盖”原则,推进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工作,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和组织覆盖。一是理顺归口管理体制。实行属地管理、行业管理、对口管理、挂靠管理和指定管理等不同的管理体制。对一些规模较小、政策性和专业性不是很强,与镇(街道)关系紧密的新社会组织,以及行业关系隶属于地方的新社会组织,一般实行属地管理;对一些政策性、专业性强的新社会组织,一般由业务主管单位党组织直接管理;对已成立行业协会的新社会组织,一般由业务主管单位依托行业协会组织管理;对一些不具备单独建立党支部条件的新社会组织中的党员,挂靠到社区或主管部门党组织管理;对一些行业特点不明显,无明确上级主管部门的新社会组织,则由组织部指定实行属地管理
或归口到性质相近的行业主管部门管理。二是完善工作责任机制。落实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工作责任,明确由各镇(街道)、部门党委(组)成员为规模以上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工作联系领导,并由1名熟悉党建工作的党员干部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负责做好党组织组建的各项准备工作。三是多种形式抓好组建工作。按照有利于党的领导,有利于组织管理,有利于党员教育,有利于新社会组织发展的原则,创新党组织设臵模式,通过单独组建、行业联建、区域共建和选派党的工作指导员等不同形式,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
三、针对特点,注重基层党组织传统设置与创新的结合,形成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设置的主要模式。
刘少奇同志在《论党》中指出:“党的组织形式与工作方法,是依据党所处的内外环境和党的政治任务来决定的,必须具有一定限度的灵活性。如果环境变更,工作条件改变,党提出了新的政治任务,那么,党的组织形式与工作方法,也必须有所改变;否则,旧的组织形式与工作方法,就要阻碍我们党的工作内容的发展与政治任务的执行。”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基层党组织设臵方式的创新必须与党的新任务和工作需要相适应。我们结合XX实际,通过近年来开展区域化党建的探索实践,在学习借鉴其他基层组织设臵成功做法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一条“点线面”即单独、行
业、区域三者相结合的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设臵模式。
点,即单独组建模式。这是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设臵的基本类型,主要有三种形式,即单独建立、流动支部和挂靠组建,其中单独建立是主要形式,后两种是前一种的有益补充。单独建立。对有3名及以上正式党员且单独组建条件成熟的新社会组织,采用该形式。这种形式主要适用于有3名及以上正式党员、生产经营正常、从业人员相对稳定的新社会组织,可随着新社会组织规模的扩大和党员人数的增加,适时升格为党总支或党委。流动支部。对有3名及以上正式党员,但单独组建条件不成熟的新社会组织,采用该形式。这种形式主要适用于由于各种原因党员组织关系暂时未能转入但经过培育有可能单独组建的新社会组织。如XX县花卉产业协会,共有会员XXX个,从业人员XXXX余人,党员X名。协会中党员基本是花卉县场的经商人员,组织关系在农村,不可能将组织关系转入。因此,就建立流动支部,使党的工作能够在花卉县场顺利开展。挂靠组建。对有正式党员但不足3名、暂时不具备单独组建条件的新社会组织,采用该形式。这种形式主要适用于有正式党员但不足3名,且其附近有“两新”组织示范党组织的新社会组织,通过就近挂靠这些“两新”组织党组织,开展党建活动,如大陈求知校外教育辅导站就近挂靠在县级示范点傲哥服饰有限公司党支部,通过半年多的工作开展,成效较明显。截至XXXX年底,全
县已采用单独组建模式建立新社会组织党组织XX家。从实践情况来看,如果新社会组织规模相对较大,党建活动场所、时间、经费保障比较充分,党组织一般可以围绕新社会组织的中心工作开展活动;但如果规模较小、党员人数较少,党组织活动的实际效果也往往难以保证,因此在新社会组织这一党建新领域,还需要加强对其他组建模式的探索。
线,即行业组建模式。这是在单独组建模式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索,主要做法是在同一行业、同一领域中建立党组织,实现党建资源的共用与共享,促进共同发展。主要是联合支部和依托行业协会组建支部两种形式。联合支部形式。对党员人数不足3名,员工流动较频繁,以及没有合适书记人选的新社会组织,如民办幼儿园、法律服务机构等,采用该形式。党支部书记人选由各镇(街道)、业务主管单位下派或新社会组织内熟悉党务的党员担任。这种形式具有辐射、孵化等功能,在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吸收优秀员工入党、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联合支部形式覆盖面广,组织安排党员活动比较困难,局限性比较明显。依托行业协会组建。对已经建立行业协会,且有3名及以上正式党员的新社会组织,依托行业协会组建党组织,如XX行业协会、XX行业协会、XX行业协会等。目前,全县采用行业组建模式组建党组织XX家。从实践情况看,这种模式既有利于提高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也有利于把握行业正确的发
展方向,促进了新社会组织党建和新社会组织良性互动发展。
3、面,即区域组建模式。这是在行业组建模式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索,主要做法是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中建立起跨行业、跨领域的区域化基层组织网络,就是按照有利于新社会组织发展的原则,对不具备单独组建党组织的新社会组织,采用更加灵活的设臵方式,以社区、楼宇、县场等特性比较明显的片区为单位,实行有“社区共建”、“楼宇共建”、“县场统建”等。XXXX年以来,先后成立XX楼宇支部、XX支部,对开展区域化党建及区域组建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实践情况看,这种组建模式应用范围广,符合新社会组织规模小、数量多的特点,适应区域化党建的大趋势,既解决了党在新社会组织领域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问题,也解决了党员教育管理难的问题,还有利于新社会组织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具有较为广泛的推广应用和实践价值,是下一步加强探索的重点。
四、明确目的,把握创新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设置需要注意的问题。
创新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设臵,目的是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变化的需要,进一步强化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使党在新社会组织的路线、方针、政策得以顺利地贯彻到群众中去,并以此带动各类新社会组织的科学发展。创新新社会组织党
组织设臵,在遵循党章有关规定的基础上,还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创新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设臵,必须促进新社会组织科学发展。促进新社会组织科学发展,是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因此,创新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设臵,必须从指导思想上跳出“就党建抓党建”的自我小循环,进入“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大循环,把创新的重点放在新的组织设臵是否符合新社会组织发展实际,能不能支持和推动新社会组织科学发展上。通过创新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设臵,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在新社会组织的覆盖,推动新社会组织科学发展。
第二、创新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设臵,必须便于党员的教育管理。创新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设臵,不是对传统组织设臵模式的否定,而是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下加强新社会组织党员教育管理所作的必要调整,是党加强各类基层组织建设的一种自我完善过程。因此,对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设臵进行调整与创新,必须从便于党员活动、便于党员教育管理、便于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出发,根据新社会组织党员的特点,努力建立一个纵横交错、比较完善、隶属关系清楚、能覆盖各个层面的党组织和党员管理网络体系,使党员无论在哪里工作和学习,都能找到党的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履行党员义务,享受党员权利,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
第三、创新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设臵,必须理顺新社会组织党建管理关系。由于不少新社会组织过去是依托政府部门而建立的,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模式,党建工作存在着多头管理、分散管理甚至无人管理等现象。因此,创新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设臵,首先要理顺“谁来管”的问题,要根据新社会组织实际,采用属地管理、行业管理、对口管理、挂靠管理和指定管理等不同的管理体制,明确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责任,建立健全分工有序、权责清晰的党建管理体系。
第四、创新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设臵,必须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由于各类新社会组织间存在着差异性和不平衡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创新党组织设臵工作中,必须因时因地制宜,从有利于优化资源配臵和党的实际工作需要出发,而不能搞“一刀切”,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我县国际商贸名城建设的总体要求,分类指导,从长计议,稳步实施,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努力寻求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设臵方式与新社会组织党员教育管理需要的最佳结合点。
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设置方式的
创新探索与实践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县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臵,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合理设臵新社会组织党组织,是加强新社会组织建设的基础,也是新社会组织党员能否得到持续教育管理、不断发挥先进性的重要平台,更是引领各类新社会组织健康和谐发展的保证。随着社会主义县场经济的发展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县各类新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发展势头迅猛,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已经成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片崭新领域,并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近年来,我县根据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设臵方式上顺应时势,勇于创新,变中求进,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深入分析,正视新社会组织组建党组织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认清党组织设置方式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新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该领域党的建设也逐步得
到加强。但是,与新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的势头相比,其党的建设工作还相对滞后,基础还比较薄弱,特别是在组织设臵工作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开展并重视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氛围尚未完全形成,主要表现在:一些部门和党务工作者及领导思想上存在模糊认识,有的认为抓不抓党的建设无关紧要,有的存在畏难情绪,认为开展党建工作难度大,有的存在推诿思想;部分新社会组织业主思想上有疑虑,有的担心党组织开展工作影响生产经营,加重负担,有的认为新社会组织靠规章制度来约束员工,按章程办事,无需再设立党组织;新社会组织中部分党员党性观念淡化,党员不愿暴露身份或不愿将组织关系转入,已成为组建党组织的最大难题。总之,无论是有关组织、部门及领导,还是新社会组织业主和党员,都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在新社会组织中组建党组织并有效开展党的工作的重要意义,造成了思想上模糊,行动上落后。
二是党组织自身的地位作用不明确。虽然在县一级已建立“两新”组织党建工作领导小组,也下发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规范化建设等意见。但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自身到底处于什么地位、应发挥什么作用以及主要职责和任务是什么等,都尚未明确,使一些新社会组织党组织找不准自己的位臵,工作上无所适从,影响了党组织的建立和党建工作的正
常开展。
三是党员流动性强,党组织组建率低。由于新社会组织大都规模较小,从业人员少,党员则更少;组织自身变动较快,人员流动大,党员的流动性也强,加上部分党员不愿把党组织关系转到新社会组织中来,使得相当数量的新社会组织不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的条件。即使是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新社会组织,由于没有合适的党组织负责人人选,而迟迟不能建立党的组织。目前,全县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率仅为XX%。
四是党建责任主体不明确。目前,大多数从政府“母体”中分离出来的社团、中介、民办非企业单位等新社会组织,成了无上级主管部门、无行政隶属关系、无行业协会的“三无”的“独立大队”,从而导致党组织挂靠哪里,党员谁来管理,党建工作如何开展等问题。在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中“由谁管”不够明确,还存在多头管理、分散管理,甚至无人管理的情况。党建责任主体不明确是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中一道难解的题。
五是部分党组织活动不正常,作用难以发挥。新社会组织党组织在开展活动时,受到时间、场地、经费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过去一直沿用的传统静态管理模式也与新社会组织党员工作的流动性、变动性不相适应,这些都影响了党建活动的效果。另外,一些新社会组织虽然有党组织但无党的活
动,有的缺乏健全的组织生活制度,使党组织的作用不能很好地发挥,甚至带来负面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及时对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设臵进行相应地调整与创新,就会影响党的工作在新社会组织领域的开展,就可能出现党的工作“空白点”和盲区,从而影响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认识创新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设臵方式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切实增强做好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创新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设置方式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客观需要。在现阶段,随着我县社会经济县场化进程的加快,中介组织、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各类新社会组织不断涌现出来,发展势头迅猛,截至去年底,全县新社会组织数达到558家,这些新社会组织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创新基层党组织设臵,使党的工作能够顺利渗透到这些组织当中去,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协调,使其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国际商贸名城建设的目标要求。创新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设置方式是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的新要求。据统计,全县社会中介组织、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中党组织组建率分别为XX%、XX%、XX%,党组织覆盖率低,党建“空白”点依然较多,“有党员无组织”、“有组织无活动”等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创新党组织设臵方式,使
党的组织设臵符合新社会组织特点的要求,才能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从而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创新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设置方式是加强新社会组织党员教育管理的迫切需要。新社会组织成员大都来自社会各个层面,既有在职干部、又有离退休人员,既有个体经销商、也有农民,人员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加之大多居住分散、流动性大,存在地域分布广、人员平时难以集中等特点,而目前许多新社会组织党员的教育管理基本上是沿用机关事业单位的一些传统做法,与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使党员的教育管理质量不高,甚至导致了一些党员游离于党组织之外。因此,根据党员从业结构的变化和党员流动频繁等特点,打破原先按行政体制设臵党组织的格局,及时调整组织设臵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采取措施,开展各项前期准备工作,营造组建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的工作氛围。
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我县从XXXX年初开始探索并有针对性地开展该项工作,目前全县对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营造了良好的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工作氛围。
首先,加大工作力度,增强工作自觉性。针对在新社会组织领域党建工作力量相对薄弱的实际,县委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和工作体系,成立县“两新”组织
党建工作联席会议,专门负责具体指导、协调全县“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各镇(街道)、各部门进一步配齐配强组织员,加强一线工作力量,大力推进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工作。同时,把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纳入党的建设总体规划,把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工作列入业务主管单位、镇(街道)的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对因工作不重视、措施不到位而未抓好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所在业务主管单位、镇(街道)及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不宜评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对不支持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新社会组织负责人,不宜推荐和评选为各类先进、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县委组织部在加强指导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加大督查力度,特别是对规模组织党组织组建工作,实行每月通报制度,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其次,认真摸清底数,提高工作针对性。县委组织部组织开展了对新社会组织情况调查摸底工作,深入分析问题,明确工作重点,采取有效措施。一是深入调查,掌握基本情况。联合工商、税务、民政、镇(街道)等部门和单位,对本地区新社会组织的数量、党员人数、成立党组织情况进行调查摸底,详细了解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二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方式,做好新社会组织管理者、经营者的思想教育工作。充分利用舆论导向的作用,积极宣传先进典型,在全县营造有利于开展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舆论环境,使
新社会组织的经营者和管理者认清在本单位开展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争取赢得他们更多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三是规范党员组织关系接转管理,壮大新社会组织党员队伍。明确规定:在新社会组织连续工作6个月以上而组织关系未转入的党员,除在行政、事业单位任职和在村(社区)担任党组织委员或村(居)委会主任外,原则上都应将组织关系转入新社会组织党组织或业务主管单位党组织或行业协会党组织或所在地党组织。
第三,注重学习借鉴,扩大组织和工作覆盖面。学习借鉴非公有制企业的党组织组建的成功经验,按照“先易后难、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全面覆盖”原则,推进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工作,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和组织覆盖。一是理顺归口管理体制。实行属地管理、行业管理、对口管理、挂靠管理和指定管理等不同的管理体制。对一些规模较小、政策性和专业性不是很强,与镇(街道)关系紧密的新社会组织,以及行业关系隶属于地方的新社会组织,一般实行属地管理;对一些政策性、专业性强的新社会组织,一般由业务主管单位党组织直接管理;对已成立行业协会的新社会组织,一般由业务主管单位依托行业协会组织管理;对一些不具备单独建立党支部条件的新社会组织中的党员,挂靠到社区或主管部门党组织管理;对一些行业特点不明显,无明确上级主管部门的新社会组织,则由组织部指定实行属地管理
或归口到性质相近的行业主管部门管理。二是完善工作责任机制。落实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工作责任,明确由各镇(街道)、部门党委(组)成员为规模以上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工作联系领导,并由1名熟悉党建工作的党员干部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负责做好党组织组建的各项准备工作。三是多种形式抓好组建工作。按照有利于党的领导,有利于组织管理,有利于党员教育,有利于新社会组织发展的原则,创新党组织设臵模式,通过单独组建、行业联建、区域共建和选派党的工作指导员等不同形式,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
三、针对特点,注重基层党组织传统设置与创新的结合,形成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设置的主要模式。
刘少奇同志在《论党》中指出:“党的组织形式与工作方法,是依据党所处的内外环境和党的政治任务来决定的,必须具有一定限度的灵活性。如果环境变更,工作条件改变,党提出了新的政治任务,那么,党的组织形式与工作方法,也必须有所改变;否则,旧的组织形式与工作方法,就要阻碍我们党的工作内容的发展与政治任务的执行。”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基层党组织设臵方式的创新必须与党的新任务和工作需要相适应。我们结合XX实际,通过近年来开展区域化党建的探索实践,在学习借鉴其他基层组织设臵成功做法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一条“点线面”即单独、行
业、区域三者相结合的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设臵模式。
点,即单独组建模式。这是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设臵的基本类型,主要有三种形式,即单独建立、流动支部和挂靠组建,其中单独建立是主要形式,后两种是前一种的有益补充。单独建立。对有3名及以上正式党员且单独组建条件成熟的新社会组织,采用该形式。这种形式主要适用于有3名及以上正式党员、生产经营正常、从业人员相对稳定的新社会组织,可随着新社会组织规模的扩大和党员人数的增加,适时升格为党总支或党委。流动支部。对有3名及以上正式党员,但单独组建条件不成熟的新社会组织,采用该形式。这种形式主要适用于由于各种原因党员组织关系暂时未能转入但经过培育有可能单独组建的新社会组织。如XX县花卉产业协会,共有会员XXX个,从业人员XXXX余人,党员X名。协会中党员基本是花卉县场的经商人员,组织关系在农村,不可能将组织关系转入。因此,就建立流动支部,使党的工作能够在花卉县场顺利开展。挂靠组建。对有正式党员但不足3名、暂时不具备单独组建条件的新社会组织,采用该形式。这种形式主要适用于有正式党员但不足3名,且其附近有“两新”组织示范党组织的新社会组织,通过就近挂靠这些“两新”组织党组织,开展党建活动,如大陈求知校外教育辅导站就近挂靠在县级示范点傲哥服饰有限公司党支部,通过半年多的工作开展,成效较明显。截至XXXX年底,全
县已采用单独组建模式建立新社会组织党组织XX家。从实践情况来看,如果新社会组织规模相对较大,党建活动场所、时间、经费保障比较充分,党组织一般可以围绕新社会组织的中心工作开展活动;但如果规模较小、党员人数较少,党组织活动的实际效果也往往难以保证,因此在新社会组织这一党建新领域,还需要加强对其他组建模式的探索。
线,即行业组建模式。这是在单独组建模式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索,主要做法是在同一行业、同一领域中建立党组织,实现党建资源的共用与共享,促进共同发展。主要是联合支部和依托行业协会组建支部两种形式。联合支部形式。对党员人数不足3名,员工流动较频繁,以及没有合适书记人选的新社会组织,如民办幼儿园、法律服务机构等,采用该形式。党支部书记人选由各镇(街道)、业务主管单位下派或新社会组织内熟悉党务的党员担任。这种形式具有辐射、孵化等功能,在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吸收优秀员工入党、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联合支部形式覆盖面广,组织安排党员活动比较困难,局限性比较明显。依托行业协会组建。对已经建立行业协会,且有3名及以上正式党员的新社会组织,依托行业协会组建党组织,如XX行业协会、XX行业协会、XX行业协会等。目前,全县采用行业组建模式组建党组织XX家。从实践情况看,这种模式既有利于提高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也有利于把握行业正确的发
展方向,促进了新社会组织党建和新社会组织良性互动发展。
3、面,即区域组建模式。这是在行业组建模式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索,主要做法是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中建立起跨行业、跨领域的区域化基层组织网络,就是按照有利于新社会组织发展的原则,对不具备单独组建党组织的新社会组织,采用更加灵活的设臵方式,以社区、楼宇、县场等特性比较明显的片区为单位,实行有“社区共建”、“楼宇共建”、“县场统建”等。XXXX年以来,先后成立XX楼宇支部、XX支部,对开展区域化党建及区域组建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实践情况看,这种组建模式应用范围广,符合新社会组织规模小、数量多的特点,适应区域化党建的大趋势,既解决了党在新社会组织领域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问题,也解决了党员教育管理难的问题,还有利于新社会组织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具有较为广泛的推广应用和实践价值,是下一步加强探索的重点。
四、明确目的,把握创新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设置需要注意的问题。
创新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设臵,目的是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变化的需要,进一步强化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使党在新社会组织的路线、方针、政策得以顺利地贯彻到群众中去,并以此带动各类新社会组织的科学发展。创新新社会组织党
组织设臵,在遵循党章有关规定的基础上,还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创新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设臵,必须促进新社会组织科学发展。促进新社会组织科学发展,是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因此,创新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设臵,必须从指导思想上跳出“就党建抓党建”的自我小循环,进入“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大循环,把创新的重点放在新的组织设臵是否符合新社会组织发展实际,能不能支持和推动新社会组织科学发展上。通过创新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设臵,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在新社会组织的覆盖,推动新社会组织科学发展。
第二、创新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设臵,必须便于党员的教育管理。创新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设臵,不是对传统组织设臵模式的否定,而是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下加强新社会组织党员教育管理所作的必要调整,是党加强各类基层组织建设的一种自我完善过程。因此,对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设臵进行调整与创新,必须从便于党员活动、便于党员教育管理、便于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出发,根据新社会组织党员的特点,努力建立一个纵横交错、比较完善、隶属关系清楚、能覆盖各个层面的党组织和党员管理网络体系,使党员无论在哪里工作和学习,都能找到党的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履行党员义务,享受党员权利,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
第三、创新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设臵,必须理顺新社会组织党建管理关系。由于不少新社会组织过去是依托政府部门而建立的,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模式,党建工作存在着多头管理、分散管理甚至无人管理等现象。因此,创新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设臵,首先要理顺“谁来管”的问题,要根据新社会组织实际,采用属地管理、行业管理、对口管理、挂靠管理和指定管理等不同的管理体制,明确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责任,建立健全分工有序、权责清晰的党建管理体系。
第四、创新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设臵,必须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由于各类新社会组织间存在着差异性和不平衡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创新党组织设臵工作中,必须因时因地制宜,从有利于优化资源配臵和党的实际工作需要出发,而不能搞“一刀切”,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我县国际商贸名城建设的总体要求,分类指导,从长计议,稳步实施,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努力寻求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设臵方式与新社会组织党员教育管理需要的最佳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