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文章作者在教学中,根据儿童心里特征,通过激发兴趣、珍视感受两个方面进行尝试,收到了一些效果。
【关键词】阅读教学;个性化;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1-0133-01
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反思一下阅读教学过程,如果能抛开急功近利的教学思想,相信每位教师都承认:阅读课缺乏学生的个性自由。老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或是老师问、学生答,课堂上热热闹闹,但学生却很少有真正的语言实践。往往几年书读下来,真正算得上是学生自己的语言实践的所占比例极少。教学中,教师或以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或用教参的答案固定教学的方向,限制学生的自由;或强调阅读技法,而忽视个体的情感体验;或以群体阅读代替个性阅读;或以作者的感受来人为提升学生的领悟等。忘记了阅读教学始终应该是以学生的阅读为出发点,也是以学生的阅读为归宿点,这种脱离了学生自主阅读的阅读教学如同空中学游泳,缘木而求鱼。
然而,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让阅读成为个性化的行为?
一、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是构成阅读品质的重要心理因素,是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的具体表现,是养成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广泛的阅读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才会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增加自己的阅读量。由此可知,阅读兴趣能促使阅读能力的形成和阅读水平的提升,换言之,兴趣是阅读的首要条件。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如文学作品、科普科幻作品以及一些历史文化等诸类读物,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其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培养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其次,要进行多样化朗读,如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比赛朗读等等。通过多样化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阅读审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再次,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看待每位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阅读成功的乐趣,从而促使每个学生都养成阅读的兴趣。
二、珍视独特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实质上是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师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一)实施对话策略
阅读教学中包含着三个层面的对话关系: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这样的多重对话,并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以学生个体为主体与文本直接对话为中心的关系,其他的对话都只是为了给学生的个体阅读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解构主义认为:“任何一个文本中存在着范围极其广泛的解释的可能性,而真正负责的阅读不应该维护某一套独特的解释,应该维护解释的可能性本身……从任何一个文本中读出我自己的生活,看出我在其中或其外的处境。”阅读教学要在如何唤醒已有的生活经验上下工夫,把学生既有的生活感悟和情感体验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对话中、与文本的对话中创造出多重意义的解读。
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是学生直接接触古今中外大量优秀范文的好时机。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是学生带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向老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讲解给学生听,也不应该是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拆成若干小问题来步步紧逼的向学生追问,最终仍是让学生被动的认同教师对文本的理解。
(二)鼓励另类阅读
鲁迅先生在评说《红楼梦》的不同建构意义时说:“谁是作者和读者姑且不论,单是命意,就阅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廷秘事……”这番话,道出了阅读的本质特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阅读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独特的反映和感受,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中喜欢的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对文本的内容、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疑问和评价。尽管学生的感受理解可能很肤浅,甚至可能很“怪异”,使人一下子感到不可思议。但是,站在师生平等对话的立场上,抱着尊重学生的态度,教师不应该轻视学生的感受,应热情地鼓励、引导,用心去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同时针对其认知结构和思维过程中的缺陷、不足,开展积极有效的帮助。
从当代先进教学观点来看,教师对作品的“释意”,不应成为学生“释意”的规定与规范。学生一方面是教学的客体,另一方面,又是求知的主体;他们是施教的对象,但非知识的容器。课堂上,不仅允许,而且还要鼓励他们独立自主地思考。从阅读的规律看,作为阅读者个体,彼此的感受不会是一律的,就层次论,有深有浅;就角度论,见仁见智。课堂上出现多元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是正常的、健康的、可喜的,没有必要强求统一。这一点,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教师要珍视、尊重并大加鼓励的,正是学生这种不同的阅读感受。要容许学生有自由的思考空间,绝对不应以教师的思考去代替学生的思考。教师用以“征服”学生的,在教学因素中,唯有渊博厚重的知识,不应再有除此以外的任何东西。
接受美学、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作品的意义是有读者和作者共同创造的,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生成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育思想的真正体现。作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更新观念,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运用多种阅读策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阅读成为学生兴趣的阅读、思想的阅读、生命的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文章作者在教学中,根据儿童心里特征,通过激发兴趣、珍视感受两个方面进行尝试,收到了一些效果。
【关键词】阅读教学;个性化;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1-0133-01
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反思一下阅读教学过程,如果能抛开急功近利的教学思想,相信每位教师都承认:阅读课缺乏学生的个性自由。老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或是老师问、学生答,课堂上热热闹闹,但学生却很少有真正的语言实践。往往几年书读下来,真正算得上是学生自己的语言实践的所占比例极少。教学中,教师或以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或用教参的答案固定教学的方向,限制学生的自由;或强调阅读技法,而忽视个体的情感体验;或以群体阅读代替个性阅读;或以作者的感受来人为提升学生的领悟等。忘记了阅读教学始终应该是以学生的阅读为出发点,也是以学生的阅读为归宿点,这种脱离了学生自主阅读的阅读教学如同空中学游泳,缘木而求鱼。
然而,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让阅读成为个性化的行为?
一、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是构成阅读品质的重要心理因素,是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的具体表现,是养成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广泛的阅读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才会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增加自己的阅读量。由此可知,阅读兴趣能促使阅读能力的形成和阅读水平的提升,换言之,兴趣是阅读的首要条件。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如文学作品、科普科幻作品以及一些历史文化等诸类读物,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其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培养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其次,要进行多样化朗读,如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比赛朗读等等。通过多样化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阅读审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再次,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看待每位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阅读成功的乐趣,从而促使每个学生都养成阅读的兴趣。
二、珍视独特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实质上是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师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一)实施对话策略
阅读教学中包含着三个层面的对话关系: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这样的多重对话,并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以学生个体为主体与文本直接对话为中心的关系,其他的对话都只是为了给学生的个体阅读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解构主义认为:“任何一个文本中存在着范围极其广泛的解释的可能性,而真正负责的阅读不应该维护某一套独特的解释,应该维护解释的可能性本身……从任何一个文本中读出我自己的生活,看出我在其中或其外的处境。”阅读教学要在如何唤醒已有的生活经验上下工夫,把学生既有的生活感悟和情感体验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对话中、与文本的对话中创造出多重意义的解读。
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是学生直接接触古今中外大量优秀范文的好时机。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是学生带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向老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讲解给学生听,也不应该是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拆成若干小问题来步步紧逼的向学生追问,最终仍是让学生被动的认同教师对文本的理解。
(二)鼓励另类阅读
鲁迅先生在评说《红楼梦》的不同建构意义时说:“谁是作者和读者姑且不论,单是命意,就阅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廷秘事……”这番话,道出了阅读的本质特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阅读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独特的反映和感受,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中喜欢的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对文本的内容、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疑问和评价。尽管学生的感受理解可能很肤浅,甚至可能很“怪异”,使人一下子感到不可思议。但是,站在师生平等对话的立场上,抱着尊重学生的态度,教师不应该轻视学生的感受,应热情地鼓励、引导,用心去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同时针对其认知结构和思维过程中的缺陷、不足,开展积极有效的帮助。
从当代先进教学观点来看,教师对作品的“释意”,不应成为学生“释意”的规定与规范。学生一方面是教学的客体,另一方面,又是求知的主体;他们是施教的对象,但非知识的容器。课堂上,不仅允许,而且还要鼓励他们独立自主地思考。从阅读的规律看,作为阅读者个体,彼此的感受不会是一律的,就层次论,有深有浅;就角度论,见仁见智。课堂上出现多元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是正常的、健康的、可喜的,没有必要强求统一。这一点,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教师要珍视、尊重并大加鼓励的,正是学生这种不同的阅读感受。要容许学生有自由的思考空间,绝对不应以教师的思考去代替学生的思考。教师用以“征服”学生的,在教学因素中,唯有渊博厚重的知识,不应再有除此以外的任何东西。
接受美学、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作品的意义是有读者和作者共同创造的,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生成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育思想的真正体现。作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更新观念,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运用多种阅读策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阅读成为学生兴趣的阅读、思想的阅读、生命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