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馆建筑鉴赏

中国馆建筑鉴赏

中国馆简介

这座名为“东方之冠”的中国馆,享有东道国的先天优势——紧邻黄浦江,处于南北、东西轴线交汇的视觉中心。它由国家馆、地区馆、港澳台馆组成,其中,国家馆居中升起,形如冠盖,层叠出挑,制拟斗拱。地区馆平卧于国家馆之下,为人们活动提供坚实的平台 他位于世博园区南北、东西轴线交汇处的核心地段,东接云台路,南邻南环路,北靠北环路,西依上南路,轨道8号线在基地西南角地下穿过。中国馆由国家馆、地区馆和港澳台馆三个部分组成。国家馆高63米,架空层高33米,架空平台高9米,上部最大边长为138米乘以138米,下部四个立柱外边距离70.2 米,建筑面积约为2.7万平方米。地区馆高13米,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港澳台馆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地区馆和港澳台馆将为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提供展览场所,展示中国多民族的风采及城市变迁。中国馆将向世界展现中国的形象,让世界更直观地了解中国。两个展馆可以同时宽松地容纳7000名观众。

展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展馆从当代切入,回顾中国三十多年来城市化的进程,凸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和成就,回溯、探寻中国城市的底蕴和传统。随后,一条绵延的“智慧之旅”引导参观者走向未

来,感悟立足于中华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未来城市发展之路。

中国馆是展示中国形象的亮丽名片,办好上海世博会,难点和重点都在中国馆,关键是理念。中国馆紧扣"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这一主线,通过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生活、城市产业等内容,充分反映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而不同、热爱和平等民族精神和价值观。

中国馆建筑特点:

1、建筑结构合理国家馆高63米,形成城市雕塑,体现中国馆的标志性;地方馆高14米,水平展开,形成建筑物稳定的基座,构造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中国馆建筑总体采用不对称平衡结构,体现和谐、稳定之意。

2、建筑功能完善国家馆地上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分三个层次,33米标高处为国家馆门厅和服务区等,39米标高以上为国家馆展厅,以平面展馆(1.3万平方米)为主,辅以坡道和连接踏步,能满足多种手段展示中华文明的布展需要。省区市联合馆地上建筑面积约3.7万平方米,其中展览面积2.4万平方米,净高10.5米,满足31个省、区、市各600平方米展览面积的需要。除展览空间外,中国馆还配置了入口大厅、多功能厅,及会议室、地下车库等配套设施。

3、交通组织便捷中国馆四面均有出入口。多部自动扶梯、垂直电梯通达国家馆展厅及屋顶公共活动平台。地方馆周边设置货运通道,四边开门,便于布展时集中货流的出入。地方馆顶部平台通过台阶通道与北面贯穿世博园的高架步道相连,便于人流疏散。

4、景观设计典雅中国馆的景观设计采用中国江南园林风格,建筑周边营造数个景观园林。地方馆屋顶公共活动平台采用九宫格和江南园林相结合的景观设计,上承国家馆斗冠顶部九宫格布局,下接景观园林典雅风韵,使中国馆景观设计更具层次丰富的立体感。地面景观园林通过南北广场分别延伸到基地南北面的公共绿地,融入世博园整体景观之中。

5、中国元素丰富设计运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梁柱结构塑造出标志性的斗冠形象,寓意"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地区馆外墙和内部装饰运用叠篆手法,以地名点缀,体现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景观设计亦体现中国文化意境。

6、节能环保技术中国馆建筑设计中融入了多种节能环保技术,结合被动式节能措施,如自遮阳体形、自然通风、采光等,和主动式生态节能技术,如太阳能屋面、冰蓄冷技术等,全面提高中国馆的环保意识和科技含量。

设计理念

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除国家馆的“斗冠”造型整合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要素外,地区馆的设计也极富中国气韵,借鉴了很多中国古代传统元素。地区馆以“叠篆文字”传达出中华人文历史地理信息。在地区馆最外侧的环廊立面上,将用叠篆文字印出中国传统朝代名称的34 字,象征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而环廊中供参观者停留休憩的设施表面,将镌刻各省、市、区名称34字,象征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团结共同进取。

色彩搭配

第一,这个建筑的结构是蘑菇结构,就是顶大,底部小。 上宽下窄。 锥形的。 第二,它的体量特别大;第三,大部分时间处在背光状态。 完全两种状态。我刚才说的是蘑菇,实际上我们说这个建筑是阳伞效应,也就是说建筑主立面在伞底下,所以它的色彩可能会比较难用。其实最犯难的还是这个建筑是中国的象征,世博会里核心的一个建筑,这个色彩涂上去之后,要让全民认可,这是非常困难的。 宋院长的,您作为建筑的化妆师,涂上去的不仅仅是颜色。因为建筑不太一样,它不是白纸一张,建筑有不同的“肌理”,比如有玻璃、水泥、瓷砖,它反应出来的颜色是不一样的。

一个是模型建筑解读要先搞清楚,二是色彩的范围的基本形象是什么一定要清楚。然后我就把杭州市所有能够像红色的全部买到,大概有上百种,在我的研究所里铺开。

大型建筑很忌讳去用它,因为看久了眼睛会泛绿光的,有补色残像这样一个生理现象。 如果特别大的体量,色度控制不清楚,整个是飘的,眼睛老是有绿斑 故宫它是一大批一组红,大概有七八个红组织在一起,造成了一个“故宫红”。其实它的红墙是红土,不同的门是不同的红色,不同的柱子有不同的红色,还有横梁上的彩绘是各种各样。但也正是因为故宫的红给我一个启示,我是不是可以在这里面找到一组红,组成一个整体形象,这是我的一个突破点。于是我就开始对建筑进行分解,研究之后觉得,这个思路是唯一能够解决的思路。也就是说,用一个红是不可能把中国馆塑造起来的,它必须用多少呢?我们曾经用到十个,最后压缩成七个。红分七色,四色对付外立面,三色处理内部。为什么内部要处理?你走到中国馆内部,你会发现所有红墙的地方全部处在背光位置上。红色一处在背光位置上就发黑,所以我作为色彩设计师,就必须要处理这点,要软化这个红。然后还要使它形成节奏,红色形成节奏就是消解残像的一种办法。

,实际上就是渐变,是不同色度的渐变。然后用艳度进行调整,外部是用明度进行调整,明度和色位。于是我就用油画颜料在画布上先来试,求出了七个红。涂了多少呢?涂了几十块,最后找到了红分七色、一脉相承、合而不同的组成。我以为这个就可以定义成“中国红”。

这个建筑是有特点的,它是节奏感比较强,而且构架感比较强。所以我们确立了四种红,就是外立面四种红有不同的配比,主要是三号红,就是四根大柱,还有横梁上端几个主体的红色,它的

面积最大,其他的面积分别是占20%,15%,5%,这样就形成有节奏的建筑体。 色彩节奏跟音乐不一样,它是靠面积的。我们做了那么多方案之后,我们确立了这一组是最佳的。后面有一个难度,就是如何使概念红色转化成建材的颜色。经过专家组的讨论,确立用氟碳漆喷在铝板上,用这个作为基本建材。这个建材我也是建议,如果是光平整的红色,拼起来以后,那个工艺一定会导致上面有工艺的痕迹,也就是说整个建筑会像纸糊的,它会飘起来。我建议它一定要有一种“肌理感”,这时候建筑师他们也考虑了,我们其实是不谋而合,然后再探索“肌理感”是什么的状态,最后确立成一个像“灯芯绒”一样的,垂直的,他们就叫“长城形”,像城墙顶端的那样一个配比。

技术特点

中国馆的设计引入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使它符合环保节能的理念。四根立柱下面的大厅是东西南北皆可通风的空间,在四季分明的上海,无论展会期间各种气候如约而至,让观众都能感到有一股股与人体相宜的气流在抚摸自己的肌肤。外墙材料为无放射、无污染的绿色产品,比如所有的门窗都采用LOM-E玻璃,不仅反射热量,降低能耗,还可能会喷涂一种涂料,将阳光转化为电能并储存起来,为建筑外墙照明提供能量。地区馆平台上厚达

1.5米的覆土层,可为展馆节省10%以上的能耗。国家馆顶上的观景台也可能引进最先进的太阳能薄膜,储藏阳光并转化为电能。顶层还有雨水收集系统,雨水净化用于冲洗卫生间和车辆。主体建筑的挑出层,构成了自遮阳体型,已经为下层空间遮阴节能了。所有管线甚至地铁通风口都被巧妙地隐藏在建筑体内。

作为一个永久保留馆,中国馆的设计师必须在世博主题需求和永恒价值之间取得平衡。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中国馆是一个下了功夫的设计作品,并取得了“暂

时和永久的平衡”。至于“中国建筑师是否找到了自己的形式语言”这一问题,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个人认为本土设计人士相对而言不容易跳出惯性思考。即便跳出,也会碰到评审等诸多关口。这个“找到”是一个渐变过程,需要业主、设计师、评审员、媒体、社会学家、一般百姓来共同推进

就建筑而言,全球化最重要的影响就是文化商品化,迎合了当代中国一些文化商人的品味,在市场经济的幌子下,将文化投入市场。在这种情形下,用市场运作和炒作的方式处理本应严肃对待的建筑。试图将一切事物变成商品,形式成为作为商品的建筑的包装,建筑成为商业广告,使建筑异化,非建筑化。要求世界一流的建筑在实质上只是要求形式的奇特和广告化。

如果不从全民文化上提高层次,其结果必然是一方面,中国的建筑和城市规划成为世界的中心,中国经济的发展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而另一方面,中国的建筑师却处于国际建筑界的边缘地位,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学术界的失语和建筑院校实验性和先锋性的落后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社会学研究和建筑理论研究应当超前并预示建筑界的问题。吴良镛先生指出:“面临席卷而来的„强势‟文化,处于„劣势‟的地域文化如果缺乏内在的活力,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自强意识,不自觉地保护与发展,就会显得被动,有可能丧失自我的创造力与竞争力,淹没在世界„文化趋同‟的大潮中。”

就中国建筑师的边缘化而言,一方面应当反思中国建筑师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应当反思一下中国的高考制度和建筑教育问题,其本质是价值体系的偏移和文化中心地位的丧失。回顾中国建筑师在近55年间的创作,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的建筑师正在不断成长,中国建筑师在探索建筑的现代性和建筑文化方面已经作出了相当大的成绩,正在创造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作品,其中有许多足以载人世界建筑史册的作品。自20世纪以来,在建立中国建筑的话语系统,探索并实现中国建筑的生命精神方面,一代又一代中国建筑宗师为之奋斗了终生,作出了伟大而又卓绝的贡献,他们以自己的建筑思想、建筑教育和建筑设计实践奠定了现代中国建筑之路。然而,建筑是一个永远在持续发展的领域,我们仍然必须寻找一条在全球化条件下适合中国社会与中国城市发展的建筑之路。

中国馆建筑鉴赏

中国馆简介

这座名为“东方之冠”的中国馆,享有东道国的先天优势——紧邻黄浦江,处于南北、东西轴线交汇的视觉中心。它由国家馆、地区馆、港澳台馆组成,其中,国家馆居中升起,形如冠盖,层叠出挑,制拟斗拱。地区馆平卧于国家馆之下,为人们活动提供坚实的平台 他位于世博园区南北、东西轴线交汇处的核心地段,东接云台路,南邻南环路,北靠北环路,西依上南路,轨道8号线在基地西南角地下穿过。中国馆由国家馆、地区馆和港澳台馆三个部分组成。国家馆高63米,架空层高33米,架空平台高9米,上部最大边长为138米乘以138米,下部四个立柱外边距离70.2 米,建筑面积约为2.7万平方米。地区馆高13米,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港澳台馆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地区馆和港澳台馆将为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提供展览场所,展示中国多民族的风采及城市变迁。中国馆将向世界展现中国的形象,让世界更直观地了解中国。两个展馆可以同时宽松地容纳7000名观众。

展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展馆从当代切入,回顾中国三十多年来城市化的进程,凸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和成就,回溯、探寻中国城市的底蕴和传统。随后,一条绵延的“智慧之旅”引导参观者走向未

来,感悟立足于中华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未来城市发展之路。

中国馆是展示中国形象的亮丽名片,办好上海世博会,难点和重点都在中国馆,关键是理念。中国馆紧扣"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这一主线,通过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生活、城市产业等内容,充分反映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而不同、热爱和平等民族精神和价值观。

中国馆建筑特点:

1、建筑结构合理国家馆高63米,形成城市雕塑,体现中国馆的标志性;地方馆高14米,水平展开,形成建筑物稳定的基座,构造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中国馆建筑总体采用不对称平衡结构,体现和谐、稳定之意。

2、建筑功能完善国家馆地上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分三个层次,33米标高处为国家馆门厅和服务区等,39米标高以上为国家馆展厅,以平面展馆(1.3万平方米)为主,辅以坡道和连接踏步,能满足多种手段展示中华文明的布展需要。省区市联合馆地上建筑面积约3.7万平方米,其中展览面积2.4万平方米,净高10.5米,满足31个省、区、市各600平方米展览面积的需要。除展览空间外,中国馆还配置了入口大厅、多功能厅,及会议室、地下车库等配套设施。

3、交通组织便捷中国馆四面均有出入口。多部自动扶梯、垂直电梯通达国家馆展厅及屋顶公共活动平台。地方馆周边设置货运通道,四边开门,便于布展时集中货流的出入。地方馆顶部平台通过台阶通道与北面贯穿世博园的高架步道相连,便于人流疏散。

4、景观设计典雅中国馆的景观设计采用中国江南园林风格,建筑周边营造数个景观园林。地方馆屋顶公共活动平台采用九宫格和江南园林相结合的景观设计,上承国家馆斗冠顶部九宫格布局,下接景观园林典雅风韵,使中国馆景观设计更具层次丰富的立体感。地面景观园林通过南北广场分别延伸到基地南北面的公共绿地,融入世博园整体景观之中。

5、中国元素丰富设计运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梁柱结构塑造出标志性的斗冠形象,寓意"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地区馆外墙和内部装饰运用叠篆手法,以地名点缀,体现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景观设计亦体现中国文化意境。

6、节能环保技术中国馆建筑设计中融入了多种节能环保技术,结合被动式节能措施,如自遮阳体形、自然通风、采光等,和主动式生态节能技术,如太阳能屋面、冰蓄冷技术等,全面提高中国馆的环保意识和科技含量。

设计理念

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除国家馆的“斗冠”造型整合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要素外,地区馆的设计也极富中国气韵,借鉴了很多中国古代传统元素。地区馆以“叠篆文字”传达出中华人文历史地理信息。在地区馆最外侧的环廊立面上,将用叠篆文字印出中国传统朝代名称的34 字,象征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而环廊中供参观者停留休憩的设施表面,将镌刻各省、市、区名称34字,象征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团结共同进取。

色彩搭配

第一,这个建筑的结构是蘑菇结构,就是顶大,底部小。 上宽下窄。 锥形的。 第二,它的体量特别大;第三,大部分时间处在背光状态。 完全两种状态。我刚才说的是蘑菇,实际上我们说这个建筑是阳伞效应,也就是说建筑主立面在伞底下,所以它的色彩可能会比较难用。其实最犯难的还是这个建筑是中国的象征,世博会里核心的一个建筑,这个色彩涂上去之后,要让全民认可,这是非常困难的。 宋院长的,您作为建筑的化妆师,涂上去的不仅仅是颜色。因为建筑不太一样,它不是白纸一张,建筑有不同的“肌理”,比如有玻璃、水泥、瓷砖,它反应出来的颜色是不一样的。

一个是模型建筑解读要先搞清楚,二是色彩的范围的基本形象是什么一定要清楚。然后我就把杭州市所有能够像红色的全部买到,大概有上百种,在我的研究所里铺开。

大型建筑很忌讳去用它,因为看久了眼睛会泛绿光的,有补色残像这样一个生理现象。 如果特别大的体量,色度控制不清楚,整个是飘的,眼睛老是有绿斑 故宫它是一大批一组红,大概有七八个红组织在一起,造成了一个“故宫红”。其实它的红墙是红土,不同的门是不同的红色,不同的柱子有不同的红色,还有横梁上的彩绘是各种各样。但也正是因为故宫的红给我一个启示,我是不是可以在这里面找到一组红,组成一个整体形象,这是我的一个突破点。于是我就开始对建筑进行分解,研究之后觉得,这个思路是唯一能够解决的思路。也就是说,用一个红是不可能把中国馆塑造起来的,它必须用多少呢?我们曾经用到十个,最后压缩成七个。红分七色,四色对付外立面,三色处理内部。为什么内部要处理?你走到中国馆内部,你会发现所有红墙的地方全部处在背光位置上。红色一处在背光位置上就发黑,所以我作为色彩设计师,就必须要处理这点,要软化这个红。然后还要使它形成节奏,红色形成节奏就是消解残像的一种办法。

,实际上就是渐变,是不同色度的渐变。然后用艳度进行调整,外部是用明度进行调整,明度和色位。于是我就用油画颜料在画布上先来试,求出了七个红。涂了多少呢?涂了几十块,最后找到了红分七色、一脉相承、合而不同的组成。我以为这个就可以定义成“中国红”。

这个建筑是有特点的,它是节奏感比较强,而且构架感比较强。所以我们确立了四种红,就是外立面四种红有不同的配比,主要是三号红,就是四根大柱,还有横梁上端几个主体的红色,它的

面积最大,其他的面积分别是占20%,15%,5%,这样就形成有节奏的建筑体。 色彩节奏跟音乐不一样,它是靠面积的。我们做了那么多方案之后,我们确立了这一组是最佳的。后面有一个难度,就是如何使概念红色转化成建材的颜色。经过专家组的讨论,确立用氟碳漆喷在铝板上,用这个作为基本建材。这个建材我也是建议,如果是光平整的红色,拼起来以后,那个工艺一定会导致上面有工艺的痕迹,也就是说整个建筑会像纸糊的,它会飘起来。我建议它一定要有一种“肌理感”,这时候建筑师他们也考虑了,我们其实是不谋而合,然后再探索“肌理感”是什么的状态,最后确立成一个像“灯芯绒”一样的,垂直的,他们就叫“长城形”,像城墙顶端的那样一个配比。

技术特点

中国馆的设计引入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使它符合环保节能的理念。四根立柱下面的大厅是东西南北皆可通风的空间,在四季分明的上海,无论展会期间各种气候如约而至,让观众都能感到有一股股与人体相宜的气流在抚摸自己的肌肤。外墙材料为无放射、无污染的绿色产品,比如所有的门窗都采用LOM-E玻璃,不仅反射热量,降低能耗,还可能会喷涂一种涂料,将阳光转化为电能并储存起来,为建筑外墙照明提供能量。地区馆平台上厚达

1.5米的覆土层,可为展馆节省10%以上的能耗。国家馆顶上的观景台也可能引进最先进的太阳能薄膜,储藏阳光并转化为电能。顶层还有雨水收集系统,雨水净化用于冲洗卫生间和车辆。主体建筑的挑出层,构成了自遮阳体型,已经为下层空间遮阴节能了。所有管线甚至地铁通风口都被巧妙地隐藏在建筑体内。

作为一个永久保留馆,中国馆的设计师必须在世博主题需求和永恒价值之间取得平衡。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中国馆是一个下了功夫的设计作品,并取得了“暂

时和永久的平衡”。至于“中国建筑师是否找到了自己的形式语言”这一问题,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个人认为本土设计人士相对而言不容易跳出惯性思考。即便跳出,也会碰到评审等诸多关口。这个“找到”是一个渐变过程,需要业主、设计师、评审员、媒体、社会学家、一般百姓来共同推进

就建筑而言,全球化最重要的影响就是文化商品化,迎合了当代中国一些文化商人的品味,在市场经济的幌子下,将文化投入市场。在这种情形下,用市场运作和炒作的方式处理本应严肃对待的建筑。试图将一切事物变成商品,形式成为作为商品的建筑的包装,建筑成为商业广告,使建筑异化,非建筑化。要求世界一流的建筑在实质上只是要求形式的奇特和广告化。

如果不从全民文化上提高层次,其结果必然是一方面,中国的建筑和城市规划成为世界的中心,中国经济的发展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而另一方面,中国的建筑师却处于国际建筑界的边缘地位,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学术界的失语和建筑院校实验性和先锋性的落后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社会学研究和建筑理论研究应当超前并预示建筑界的问题。吴良镛先生指出:“面临席卷而来的„强势‟文化,处于„劣势‟的地域文化如果缺乏内在的活力,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自强意识,不自觉地保护与发展,就会显得被动,有可能丧失自我的创造力与竞争力,淹没在世界„文化趋同‟的大潮中。”

就中国建筑师的边缘化而言,一方面应当反思中国建筑师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应当反思一下中国的高考制度和建筑教育问题,其本质是价值体系的偏移和文化中心地位的丧失。回顾中国建筑师在近55年间的创作,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的建筑师正在不断成长,中国建筑师在探索建筑的现代性和建筑文化方面已经作出了相当大的成绩,正在创造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作品,其中有许多足以载人世界建筑史册的作品。自20世纪以来,在建立中国建筑的话语系统,探索并实现中国建筑的生命精神方面,一代又一代中国建筑宗师为之奋斗了终生,作出了伟大而又卓绝的贡献,他们以自己的建筑思想、建筑教育和建筑设计实践奠定了现代中国建筑之路。然而,建筑是一个永远在持续发展的领域,我们仍然必须寻找一条在全球化条件下适合中国社会与中国城市发展的建筑之路。


相关文章

  • 专题讲座美术鉴赏
  • 专题讲座 高中"美术鉴赏"模块分析与教学实施建议 何墨荣(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美术教研员,中学高级) 教师的困惑: 怎样实现教学目标?必修模块<美术鉴赏>课程多,知识量大.知识点多,课时少,如何解决? 高 ...查看


  • 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核心教材 美术鉴赏
  • 内容简介 本书以审美为主线,结合广大青年学生的实际,分六个章节依次介绍了绘画艺术鉴赏,雕塑艺术鉴赏,建筑与园林艺术欣赏,书法.摄影艺术欣赏.工艺美术鉴赏等内容.书中内容安排切合学生实际,详略得当.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可欣赏性和可读性. 目录 ...查看


  • 中国建筑艺术的鉴赏
  • 对中国建筑艺术的鉴赏 [摘要]中国的建筑艺术在世界建筑史上是延续历史最长的.分布地域最广的.有着特殊 的风格和体系的造型艺术.本篇论文就将中国各个时期的建筑文化入手,通过介 绍各种建筑,分析其体现的内部特征. [关键词]中国建筑艺术 象征性 ...查看


  • 美术学科鉴赏模块[漫步中外园林艺术]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 美术学科鉴赏模块<漫步中外园林艺术>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一.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的范围: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涉及到了古今中外优秀的园林艺术,阐述了不同国家的园林艺术特色,如:中国园林艺术是 "写仿自然.寄情山水&quo ...查看


  • 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 <美术鉴赏及其意义>教学案 重点: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 难点: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 J 一 美术鉴赏 1 定义:运用视觉感知.视觉经验和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归类.分析.判断.体验. 联想 ...查看


  • 第一课培养审美的眼睛
  • 第一课 培养审美的眼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有什么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对鉴赏知识.方法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初步了解鉴赏方法并 ...查看


  • 武汉大学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
  • 武汉大学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简介 Brief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Research Center, Wuhan University 武汉大学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 ...查看


  • [导游知识专题]2013
  • 2013年全国中级导游员等级考试大纲(试行) <导游知识专题> 考试方式与题型题量 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包括单选(4项选1)50题(每题1分).多选(5项选2.3或4)20题(每题1分).判断15题(每题1分 ...查看


  • 北京名胜古迹鉴赏(心得)
  • 北京名胜古迹赏析课心得体会 作为一个北京人,在这片生我.育我的土地上度过了19个春.夏.秋.冬,可是对于这片土地上曾经的历史以及建筑文化我却并不很了解,我觉得这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北京人该做出来的事.而且在我现在在国际学部进行学习,学习外国的地 ...查看


  • 中国建筑艺术鉴赏-原创
  • 学号:**************** 姓名:******* 专业:********* 湖南传统民居建筑艺术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传统文化底蕴丰富而深厚.作为其中的物质文化之一的建筑文化是大众最常见,与现在或过去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