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监复:"凭巴金一句话,他把原稿烧了!"

姚监复:“凭巴金一句话,他把原稿烧了!”

-- 太惨烈的真话能不能讲?应不应讲?

作者:姚监复

2006年12月19日《羊城晚报》,肖建国写了叶蔚林烧掉了自己的长篇小说原稿的故事(参见《报刊文摘》2006年12月25日第3版)。原因是:“巴金老人看了后,跟他说,写得太惨烈了。文学不应该光是表现惨烈。叶蔚林回到宾馆,想了一天一夜。然后,一把火把稿子烧掉了。”

叶蔚林写了什么?“轰动全国的‘文化大革命’中湖南道县杀人的题材。”文化大革命中,叶蔚林就下放在道县邻近的江华县,文化大革命后,他又数十次深入到道县考察。他已经把这个题材放在心里琢磨了几十年。因此,我们相信,叶蔚林写的是真事、实事,即使惨烈,却是真实的事实。我们坚信,叶蔚林是凭着良心讲真话,在控诉。

读了肖建国的令人震动的揭露出巴金灵魂的深层思想的另一面后,令人痛心地深思:一直号召“讲真话”并身体力行的巴金,为什么直言相劝叶蔚林“不应该光是表现惨烈”?“惨烈的真话”能不能讲?应不应讲?只能讲和写“不惨烈的真话”吗?怀念肖珊的令人落泪的文章难道还不惨烈吗?巴金年轻时在《家》的扉页上,就呐喊“我控诉”,为什么文革后劝叶蔚林不要为道县惨死的无辜的文革牺牲者控诉呢?能为鸣凤、瑞珏控诉那个封建专制的吃人制度,为什么叶蔚林就不能替道县的惨死者控诉江青的封建法西斯专政呢?

我也对肖建国歌颂叶蔚林烧稿的精神和敬意表示质疑,肖建国认为“自断退路,另寻出路,使人不能不对叶蔚林的精神肃然起敬。”写道县文革惨剧的小说原稿灰飞烟灭了,而以叶蔚林“在80年代的盛名,稿子既成,发表和出版都是没有问题的。但他还是毅然地把稿子投进火里烧掉了。”中国读者永远读不到这本惨烈的真实的小说了,“太惨烈”的评价说明这个原稿使巴金震撼了、惊呆了、担心了……热爱这个小说原稿的叶蔚林经过“一天一夜”48小时的痛苦斗争,把自己的新生子女——原稿火葬了,这个故事本身就够惨烈了,这是一个作者自己毁灭自己心血结晶的惨烈悲剧,而自己“一把火把自己的稿子烧掉了”,只因为写了事实,讲了真话,而道县杀人的事实太惨烈了。这种精神可喜可贺吗?这是值得致敬的可敬,还是可悲可叹?!可怜的叶蔚林,在巴老的道德压力下,只好安慰自己:“他准备另起炉灶,重新再写。”可惜,从20世纪到了21世纪了,过了几十年,叶蔚林并没有写出不惨烈的道县文革惨案真实事实的“讲真话”的小说。讲真话的原稿烧掉了,而不讲真话的新的小说“重新再写”也难于下笔,“另起炉灶”一直没有起来,这本身是个中国文坛的痛心的悲剧。“他还是毅然地把稿子投进火里烧掉了”,我相信叶蔚林将原稿投入火中时,他的心在流泪,道县的无辜的文革死难者的灵魂也在哭泣。这种“毅然”,令人“肃然起敬”,还是令人痛心?这种“自断退路,另寻出路”,是一种光明的方向,还是一种悲哀?是不是巴金在《随想录》里反覆自我解剖的为了保护自己的心理在作怪?巴金、叶蔚林还是心有余悸,也缺少免于恐惧的自由,以“太惨烈”为藉口来保护自己又保持良心的平静?叶蔚林用了一天一夜才说服自己,烧掉了原稿,也毁灭了那些道县无名死难者的申冤的希望、伸冤的期望和对作家们的良心的信任与期待!但愿叶蔚林能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继续完成他几十次去道县调查后呕心沥血的讲真话的小说,让死灰复燃,把惨烈的真话讲出来,公诸于世,传于后世。凭巴金一句话,叶蔚林把原稿烧了。“讲真话,”真难,对巴金也难!

2006年12月31日于北京北沙滩——原载《动向》2007年2月号

姚监复:“凭巴金一句话,他把原稿烧了!”

-- 太惨烈的真话能不能讲?应不应讲?

作者:姚监复

2006年12月19日《羊城晚报》,肖建国写了叶蔚林烧掉了自己的长篇小说原稿的故事(参见《报刊文摘》2006年12月25日第3版)。原因是:“巴金老人看了后,跟他说,写得太惨烈了。文学不应该光是表现惨烈。叶蔚林回到宾馆,想了一天一夜。然后,一把火把稿子烧掉了。”

叶蔚林写了什么?“轰动全国的‘文化大革命’中湖南道县杀人的题材。”文化大革命中,叶蔚林就下放在道县邻近的江华县,文化大革命后,他又数十次深入到道县考察。他已经把这个题材放在心里琢磨了几十年。因此,我们相信,叶蔚林写的是真事、实事,即使惨烈,却是真实的事实。我们坚信,叶蔚林是凭着良心讲真话,在控诉。

读了肖建国的令人震动的揭露出巴金灵魂的深层思想的另一面后,令人痛心地深思:一直号召“讲真话”并身体力行的巴金,为什么直言相劝叶蔚林“不应该光是表现惨烈”?“惨烈的真话”能不能讲?应不应讲?只能讲和写“不惨烈的真话”吗?怀念肖珊的令人落泪的文章难道还不惨烈吗?巴金年轻时在《家》的扉页上,就呐喊“我控诉”,为什么文革后劝叶蔚林不要为道县惨死的无辜的文革牺牲者控诉呢?能为鸣凤、瑞珏控诉那个封建专制的吃人制度,为什么叶蔚林就不能替道县的惨死者控诉江青的封建法西斯专政呢?

我也对肖建国歌颂叶蔚林烧稿的精神和敬意表示质疑,肖建国认为“自断退路,另寻出路,使人不能不对叶蔚林的精神肃然起敬。”写道县文革惨剧的小说原稿灰飞烟灭了,而以叶蔚林“在80年代的盛名,稿子既成,发表和出版都是没有问题的。但他还是毅然地把稿子投进火里烧掉了。”中国读者永远读不到这本惨烈的真实的小说了,“太惨烈”的评价说明这个原稿使巴金震撼了、惊呆了、担心了……热爱这个小说原稿的叶蔚林经过“一天一夜”48小时的痛苦斗争,把自己的新生子女——原稿火葬了,这个故事本身就够惨烈了,这是一个作者自己毁灭自己心血结晶的惨烈悲剧,而自己“一把火把自己的稿子烧掉了”,只因为写了事实,讲了真话,而道县杀人的事实太惨烈了。这种精神可喜可贺吗?这是值得致敬的可敬,还是可悲可叹?!可怜的叶蔚林,在巴老的道德压力下,只好安慰自己:“他准备另起炉灶,重新再写。”可惜,从20世纪到了21世纪了,过了几十年,叶蔚林并没有写出不惨烈的道县文革惨案真实事实的“讲真话”的小说。讲真话的原稿烧掉了,而不讲真话的新的小说“重新再写”也难于下笔,“另起炉灶”一直没有起来,这本身是个中国文坛的痛心的悲剧。“他还是毅然地把稿子投进火里烧掉了”,我相信叶蔚林将原稿投入火中时,他的心在流泪,道县的无辜的文革死难者的灵魂也在哭泣。这种“毅然”,令人“肃然起敬”,还是令人痛心?这种“自断退路,另寻出路”,是一种光明的方向,还是一种悲哀?是不是巴金在《随想录》里反覆自我解剖的为了保护自己的心理在作怪?巴金、叶蔚林还是心有余悸,也缺少免于恐惧的自由,以“太惨烈”为藉口来保护自己又保持良心的平静?叶蔚林用了一天一夜才说服自己,烧掉了原稿,也毁灭了那些道县无名死难者的申冤的希望、伸冤的期望和对作家们的良心的信任与期待!但愿叶蔚林能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继续完成他几十次去道县调查后呕心沥血的讲真话的小说,让死灰复燃,把惨烈的真话讲出来,公诸于世,传于后世。凭巴金一句话,叶蔚林把原稿烧了。“讲真话,”真难,对巴金也难!

2006年12月31日于北京北沙滩——原载《动向》2007年2月号


相关文章

  • 巴金:作为作家的勇气和责任心(图)
  • "鲁迅先生给我树立了一个榜样.我仰慕高尔基的英雄'勇士丹柯',他掏出燃烧的心,给人们带路,我把这幅图画作为写作的最高境界,这也是从先生那里得到的启发.我勉励自己讲真话,卢梭是我的第一个老师,但是几十年中间用自己的燃烧的心给我照亮道 ...查看


  • 图书编辑校对复习资料
  • 图书编辑校对复习资料 论述题 1.校对的地位与作用 (1)校对是最重要的出版条件.在图书出版生产流程中,校对是道独立工序,处在发排后.印制前的质量把关环节,其作用是将文字差错和其他差错消灭在出版之前,从而保证出版物的传播价值和积累价值. ( ...查看


  • 校对文稿的基本方法
  • 百科名片 校对(Text-proofing),古代称之为"校堪"或"校雠",是出版编辑过程里的一个必须工序,主要工作是按照原稿去审查订正排印或缮写的错误."校对"也可以是从事这个工 ...查看


  • 灭亡阅读答案
  • 永远的巴金 王蒙 在这个星空之夜,巴金走了. 如果设想一下近百年来最受欢迎和影响最大的一部长篇小说,我想应该是巴金的<家>. 而等到我自己迷于阅读的时候,我宁愿读<灭亡>和<新生>,因为这两本书里写了革命 ...查看


  • 难忘你的鼓励(原稿)
  • <难忘你的鼓励>(原稿) ①从我有记忆以来,别人给我的鼓励有很多,但最让我难忘的是你的鼓励. ②记得那次期中考试的第二天,各科成绩都出来了,好友约我一起去看成绩.我想去,却又有些不敢,害怕失败,害怕成绩下降.终于在第二节课课间, ...查看


  • 讲座1 编辑改稿应当坚持的几条基本原则
  • 讲座1 编辑改稿应当坚持的几条原则 作为编辑,改稿是最日常的工作,如何将作者交来的不太规范和难免存在疏漏差错的原稿,通过阅读.核查.修改.校正以尽可能使其成为规范而无差错的正规出版物,这是编辑的重要职责. 在加工作者的原稿时免不了要对原稿作 ...查看


  • 18.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
  • 18.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封书信.作家巴金在信中情真意切地表达了对家乡孩子真诚的关怀.亲切的鼓励,抒发了自己要让生命开花的美好情感,给人以启迪.课文内容真实而具体,语言从容而舒缓,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个仁者的风 ...查看


  • 巴金的[家]与家
  • 巴金的<家>与家作者:李菁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活了一个世纪的巴金给后人的印象温和而谦逊,但在那个时代的那个家庭里,像他小说<家>里的觉慧一样,巴金却扮演了一个激烈的"叛逆者"的角色:与他资质及成 ...查看


  • 北师大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教案
  • 11 书信 单元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体会巴金对祖国和同胞的爱,对后代的殷切希望:感受<信>中"我"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自读<鸽血染红的求救信>,体会书信的意义和信鸽忠于职守的品质. 2.认字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