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一节实验课为例,谈谈本人在这方面的一点做法和体会。

1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实验室

探究式实验课,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其动手能力,便于更好地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并应用到实践中去。

在上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这一节课后,请学生在课外预习下次实验课内容的同时思考下列问题:

(1)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上下两面遮盖起来会出现什么结果?

(2)用黑纸片遮盖叶的上表面会出现什么结果?

(3)用黑纸片把叶上下表面全部遮盖又会出现什么结果?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实验室,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增强实验课教学效果。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造能力

探究式实验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为此,在实验教学中,首先要启发学生明确实验的原理和目的,其次思考为达到这一目的应采取的实验方法,并积极思考预测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不断修改实验方法步骤,然后选择实验的材料用具,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完成之后,还要仔细分析、总结实验结果和现象,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在本节实验课上,首先给学生5min的时间,让他们熟悉和了解本节实验课的实验内容、目的步骤,然后把学生按上述3个问题分成A、B、C3组:A组按第一个问题进行实验,B组按第二个问题进行实验,C组按第三个问题进行实验。3组学生均表现积极、主动动手准备实验用具,结合实验步骤开始实验。在此期间,学生情绪激动,兴趣盎然,积极动手操作实验,一改过去教师讲一步,学生做一步的实验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增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做巡回性的指导和提示。如学生用酒精隔水加热脱去叶绿素时,提醒学生认真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3个组学生做完实验后,分别得出以下3种结论:A组→叶片一部分变蓝,B组→全部变蓝,C组→不变蓝。得出结论后,教师组织3组学生进行讨论。教师提出问题:(1)为什么3个组的实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2)在实验过程中,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里,隔水加热,此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踊跃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一位学生答道:A组得出的结论是因为一半叶片进行了光照,而另一半叶片未接受光照,未接受光照的叶片不制造淀粉,所以一半变蓝,而另一半不变蓝;B组的结论:是因为虽然用黑纸片遮盖了叶片的表面,但下表面仍然能够接受光照形成叶绿素,制造淀粉,因此整个叶片全变蓝;C组的结论:由于整个叶片用黑纸包着,不能接受光照,不能形成叶绿素制造淀粉,因此整个叶片不变蓝。另一位学生又回答了第二个问题:答案是叶绿素溶解于有机溶剂中,使绿叶脱色,变为黄白色,为下一步实验做铺垫。学生回答完毕,教师做综合点评,引导学生充分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的结论。本次实验加强了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A、B、C3组的对比实验,加深了学生对“叶绿素只在光下生成”及“叶绿体是制造有机物的条件”这两个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实验的技能也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实验能力得到了培养。通过这种启发思维教学,学生的生物实验素质得到了提高和锻炼。

3 启发培养学生思维和探究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产生许多问题,如果教师不及时加以引导,有可能使一些颇有

价值的想法而“付诸东流”,从而失去培养学生养成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等行为习惯的机会。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是学生科学实验素质形成的根本。因此,在探究式实验课上,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多思、多想、多问、多探索的能力。如在本实验课中,有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如果我们用其他颜色的纸片代替黑纸片遮光,实验结果会是什么样?”“这个问题问得好。”教师表扬说:“这个学生的确动了脑筋,我们在做实验时,为了说明实验的可比性,往往需要给予一个对照实验。这位同学由于此次实验条件的限制,你可在课外活动时间自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实验完毕后,把结果告诉大家。如有什么疑难问题,可向老师请教。”这时有几位学生也表示愿意加入这个学生的实验行列里。

这种探究式实验教学,充满了趣味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了过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限性,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了生物实验课的教学目的。

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一节实验课为例,谈谈本人在这方面的一点做法和体会。

1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实验室

探究式实验课,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其动手能力,便于更好地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并应用到实践中去。

在上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这一节课后,请学生在课外预习下次实验课内容的同时思考下列问题:

(1)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上下两面遮盖起来会出现什么结果?

(2)用黑纸片遮盖叶的上表面会出现什么结果?

(3)用黑纸片把叶上下表面全部遮盖又会出现什么结果?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实验室,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增强实验课教学效果。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造能力

探究式实验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为此,在实验教学中,首先要启发学生明确实验的原理和目的,其次思考为达到这一目的应采取的实验方法,并积极思考预测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不断修改实验方法步骤,然后选择实验的材料用具,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完成之后,还要仔细分析、总结实验结果和现象,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在本节实验课上,首先给学生5min的时间,让他们熟悉和了解本节实验课的实验内容、目的步骤,然后把学生按上述3个问题分成A、B、C3组:A组按第一个问题进行实验,B组按第二个问题进行实验,C组按第三个问题进行实验。3组学生均表现积极、主动动手准备实验用具,结合实验步骤开始实验。在此期间,学生情绪激动,兴趣盎然,积极动手操作实验,一改过去教师讲一步,学生做一步的实验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增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做巡回性的指导和提示。如学生用酒精隔水加热脱去叶绿素时,提醒学生认真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3个组学生做完实验后,分别得出以下3种结论:A组→叶片一部分变蓝,B组→全部变蓝,C组→不变蓝。得出结论后,教师组织3组学生进行讨论。教师提出问题:(1)为什么3个组的实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2)在实验过程中,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里,隔水加热,此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踊跃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一位学生答道:A组得出的结论是因为一半叶片进行了光照,而另一半叶片未接受光照,未接受光照的叶片不制造淀粉,所以一半变蓝,而另一半不变蓝;B组的结论:是因为虽然用黑纸片遮盖了叶片的表面,但下表面仍然能够接受光照形成叶绿素,制造淀粉,因此整个叶片全变蓝;C组的结论:由于整个叶片用黑纸包着,不能接受光照,不能形成叶绿素制造淀粉,因此整个叶片不变蓝。另一位学生又回答了第二个问题:答案是叶绿素溶解于有机溶剂中,使绿叶脱色,变为黄白色,为下一步实验做铺垫。学生回答完毕,教师做综合点评,引导学生充分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的结论。本次实验加强了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A、B、C3组的对比实验,加深了学生对“叶绿素只在光下生成”及“叶绿体是制造有机物的条件”这两个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实验的技能也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实验能力得到了培养。通过这种启发思维教学,学生的生物实验素质得到了提高和锻炼。

3 启发培养学生思维和探究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产生许多问题,如果教师不及时加以引导,有可能使一些颇有

价值的想法而“付诸东流”,从而失去培养学生养成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等行为习惯的机会。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是学生科学实验素质形成的根本。因此,在探究式实验课上,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多思、多想、多问、多探索的能力。如在本实验课中,有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如果我们用其他颜色的纸片代替黑纸片遮光,实验结果会是什么样?”“这个问题问得好。”教师表扬说:“这个学生的确动了脑筋,我们在做实验时,为了说明实验的可比性,往往需要给予一个对照实验。这位同学由于此次实验条件的限制,你可在课外活动时间自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实验完毕后,把结果告诉大家。如有什么疑难问题,可向老师请教。”这时有几位学生也表示愿意加入这个学生的实验行列里。

这种探究式实验教学,充满了趣味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了过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限性,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了生物实验课的教学目的。


相关文章

  • 苏教版七上[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word教案
  • 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 --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三节)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绿色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 2.实验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3.阐明光合作用的概念. 4.尝试设计实验方案,掌握 ...查看


  • "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验证性实验的教学反思
  • 光合作用是初中生物课标中的50个重要概念之一,而该概念又是概念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课本中通过3个验证性实验阐述光合作用的概念,分别验证"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产生淀粉,产生二氧化碳,需要氧气. 尤其是"光合作 ...查看


  •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教学设计
  •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绿色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 2.实验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3.阐明光合作用的概念. 4.尝试设计实验方案,掌握操作技能. (二)过程 ...查看


  • 初中生物实验课堂教学模式
  • 初中生物实验课堂教学模式 柳树0中学 郑继锋 一.理论依据 由于在教学中多次用到情境式教学法,而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一)知识观 科学知识是个人和社会建构的,因而知识是暂时的,不是绝对的,传统 ...查看


  • "光合作用的产物"教学设计
  • "光合作用的产物"教学设计 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 周莎莎 一.教材的简要分析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生物界中几乎全部生物所需有机营养和能量的基本来源. 光合作用是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生物学教科书中最 ...查看


  • 光合作用实验的创新
  • 光合作用实验的创新 一.背景 在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时,常常遇到阴雨天,使得实验无法进行,因此,我们想能不能把实验加以改进,用白炽灯代替太阳,用天竺葵枝条代替天竺葵盆栽,使这个实验不受天气和时间的影响,同时也避免携带花盆的不便. 二. ...查看


  •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一.复习目标: 1.掌握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理解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认识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2.掌握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了解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的关 ...查看


  • 初中生物实验改进的方法
  • 初中生物实验改进的方法 作者:fosu 来源:佛山市教育装备 佛山市华英学校 曾庆国 摘要 实验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法,实验教学在生物学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进行实验教学经常遇到实验条件差.实验操作难.实验效果不理想等诸多困难和问题. ...查看


  • 初一上册生物教案[光合作用]-课时1
  • 第二单元 第一章 第三节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探究实验,阐明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产物.条件 及场所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设计思路的培养及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进 一步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应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