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庄子的虚静的文论思想

试论庄子的虚静的文论思想

虚静说最早出现在先秦时代。这一学说起于老子,成于庄子,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致虚极,守静笃” 的思想。庄子则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在精神上要彻底解放,心灵世界应做到极度虚无空明,一尘不染。及至魏晋,“虚静说”渐渐进入了审美和艺术领域。 庄子这一“虚静”思想给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影响。尤其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龠五藏,澡雪精神”。“虚静观”正式进入审美创作领域。进入审美领域的“虚静”则是指审美主体在进入审美活动之前必须去物去我,保持一种空灵、宁静的审美心态。强调作家在构思以前必须要具有“虚静”的精神状态。是一种激发构思想象的积极的手段,认为这是使构思得以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

文艺创作本质上讲,虚静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精神活动。虚静作为一种体验,要求凝聚专一,虚以待物,宠辱不惊,洁身自好。

庄子认为要达到“虚静”,必须“心斋”和“坐忘”。“心斋”就是要荡尽胸中俗气浊物.腾挪出空明虚静的心理空间以观“道”体“道”。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讲,就是通过“心斋”扫除俗心杂念,陶钧文思,澡雪精神,最终达到“真淡”的最高审美层次。而“坐忘”是比“心斋”更高也更深一层的精神境界。即庄子所说的“无功”,“无名”、“无已”或“丧我”,完全忘掉自己的存在,放弃任何利害得失的计较盘算,从抽象思维、理智活动中解脱出来,进入到“虚静”心态的最深层。这是一种更为自觉也更为彻底的精神自由,创作主体与创作对象之间融为一体。在这状态中,渗透着理性的情感活动通过活跃的想象得到充分的抒发,从而使创作者体验到一种忘怀一切的解脱感、自由感和难以言喻的精神愉悦。最终达到最佳的创作状态。

虚静既是进入创作的准备或前提,又是贯穿覆盖整个创作过程的心理准备。虚静之心不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的造化,它同养气保神一样,需要一个积学储宝、酌理富才、研阅穷照的漫长实践过程。

虚静不是寂然不动,枯坐人冥,它要求作者置身于人事与自然之中,与天地万物同呼吸,吐故纳新,击浊扬清,静中观动。这中间,感性与理性互渗,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共进。因此朱熹说,诗作不好只缘“不识”。即“不虚静之故”。“不虚不静,故不明;不明,故不识;若虚静而明,便识好物事”。虚静作为哲学上的认识论,体现了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即重在内心的体察领悟,不重思辩的理论探索。

进入文学创作与审美领域的虚静,使作家艺术家摆脱名利等各种杂念的影响,充分驰聘自己的艺术想象,在构思中形成最优美的艺术意象。“意在笔先”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原则,但它必须在虚静的前提下方能实现。老庄哲学对文学创作、审美欣赏的影响多么深刻。

由虚静的创作状态,进而导引出中国文论中极为推崇的一个重要论题“意境”。 在对中国古代意境论的梳理和探求中,我们不难发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石之一的老庄思想的影响。老庄以“道”为核心来解释宇宙及人生,“道”所体现的无极无限的“虚空”之境,以及万物与我为一的一系列理论无不在诗歌的意境追求中充分地体现着。道家追求“化同于大道”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老子看来,人和天地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庄子也在《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在庄子看来,只有当人与自然和谐一体时,才能进入一种自由的境界、美的境界。即有形又无形,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可言说、触摸,以“虚”和“无”为本质。庄子谈言意、谈意致,谈心斋、坐忘、神遇、无待是为了阐述其对道的追求中的人生哲学观点,但这一观点更趋向和通向艺术与审美的心境。作家进

行创作,必须超出功利,消除外界干扰,才能进入极佳状态,进而发挥出高超技艺。

此外,在审美过程中,以虚静式的心境观物,直接以物观物,排除了是非、逻辑、说理等,直接触摸事物及反映在心中的感受,在此心境中主客体是合一而两忘的。中国古代意境论正是从这里把握了二者的相通之处,从对“道”的体味中,找到了通向意境的途径。

试论庄子的虚静的文论思想

虚静说最早出现在先秦时代。这一学说起于老子,成于庄子,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致虚极,守静笃” 的思想。庄子则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在精神上要彻底解放,心灵世界应做到极度虚无空明,一尘不染。及至魏晋,“虚静说”渐渐进入了审美和艺术领域。 庄子这一“虚静”思想给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影响。尤其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龠五藏,澡雪精神”。“虚静观”正式进入审美创作领域。进入审美领域的“虚静”则是指审美主体在进入审美活动之前必须去物去我,保持一种空灵、宁静的审美心态。强调作家在构思以前必须要具有“虚静”的精神状态。是一种激发构思想象的积极的手段,认为这是使构思得以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

文艺创作本质上讲,虚静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精神活动。虚静作为一种体验,要求凝聚专一,虚以待物,宠辱不惊,洁身自好。

庄子认为要达到“虚静”,必须“心斋”和“坐忘”。“心斋”就是要荡尽胸中俗气浊物.腾挪出空明虚静的心理空间以观“道”体“道”。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讲,就是通过“心斋”扫除俗心杂念,陶钧文思,澡雪精神,最终达到“真淡”的最高审美层次。而“坐忘”是比“心斋”更高也更深一层的精神境界。即庄子所说的“无功”,“无名”、“无已”或“丧我”,完全忘掉自己的存在,放弃任何利害得失的计较盘算,从抽象思维、理智活动中解脱出来,进入到“虚静”心态的最深层。这是一种更为自觉也更为彻底的精神自由,创作主体与创作对象之间融为一体。在这状态中,渗透着理性的情感活动通过活跃的想象得到充分的抒发,从而使创作者体验到一种忘怀一切的解脱感、自由感和难以言喻的精神愉悦。最终达到最佳的创作状态。

虚静既是进入创作的准备或前提,又是贯穿覆盖整个创作过程的心理准备。虚静之心不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的造化,它同养气保神一样,需要一个积学储宝、酌理富才、研阅穷照的漫长实践过程。

虚静不是寂然不动,枯坐人冥,它要求作者置身于人事与自然之中,与天地万物同呼吸,吐故纳新,击浊扬清,静中观动。这中间,感性与理性互渗,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共进。因此朱熹说,诗作不好只缘“不识”。即“不虚静之故”。“不虚不静,故不明;不明,故不识;若虚静而明,便识好物事”。虚静作为哲学上的认识论,体现了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即重在内心的体察领悟,不重思辩的理论探索。

进入文学创作与审美领域的虚静,使作家艺术家摆脱名利等各种杂念的影响,充分驰聘自己的艺术想象,在构思中形成最优美的艺术意象。“意在笔先”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原则,但它必须在虚静的前提下方能实现。老庄哲学对文学创作、审美欣赏的影响多么深刻。

由虚静的创作状态,进而导引出中国文论中极为推崇的一个重要论题“意境”。 在对中国古代意境论的梳理和探求中,我们不难发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石之一的老庄思想的影响。老庄以“道”为核心来解释宇宙及人生,“道”所体现的无极无限的“虚空”之境,以及万物与我为一的一系列理论无不在诗歌的意境追求中充分地体现着。道家追求“化同于大道”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老子看来,人和天地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庄子也在《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在庄子看来,只有当人与自然和谐一体时,才能进入一种自由的境界、美的境界。即有形又无形,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可言说、触摸,以“虚”和“无”为本质。庄子谈言意、谈意致,谈心斋、坐忘、神遇、无待是为了阐述其对道的追求中的人生哲学观点,但这一观点更趋向和通向艺术与审美的心境。作家进

行创作,必须超出功利,消除外界干扰,才能进入极佳状态,进而发挥出高超技艺。

此外,在审美过程中,以虚静式的心境观物,直接以物观物,排除了是非、逻辑、说理等,直接触摸事物及反映在心中的感受,在此心境中主客体是合一而两忘的。中国古代意境论正是从这里把握了二者的相通之处,从对“道”的体味中,找到了通向意境的途径。


相关文章

  • 中国古代文论
  •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1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2010-07-23 14:48:31 阅读5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第一讲 先 秦 一.填空题 1. 孔子.孟子 2.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quo ...查看


  • 庄子的"言不尽意"说
  • 庄子的"言不尽意"说.txt年轻的时候拍下许多照片,摆在客厅给别人看;等到老了,才明白照片事拍给自己看的.当大部分的人都在关注你飞得高不高时,只有少部分人关心你飞得累不累,这就是友情!教材勘误: 1. P21" ...查看


  •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定
  • 一.填空题 1.<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 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 " 得意而忘言 "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 ...查看


  • 练习题无答案及历年考卷
  • 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 2004.1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与"- ...查看


  • 古代文学考卷汇总(按题型及研究方向等归类)
  • 古代文学考卷汇总(按题型及研究方向等归类) 先秦 一.名词解释和填空 1.九辩(人大古代文学00) 2.九歌(人大古代文学00) 3.淝水之战(北大古代文学9x) 4.<天问>的作者是()(南开大学文学综合00) 5.春秋三传( ...查看


  • 中国古代文论 2
  • 中国古代文论 一.单选题 1.孟子首创"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他提出"养气之说",激励中国古代文士对崇高的精神品格的自我期待与追求,影响了后世文气论. 2.庄子文艺创作主 ...查看


  •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
  •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 说明:现在给大家提供的参考答案,做好了填空和选择.名词解释虽然做好,但是希望大家不要拘于这里的答案,不要死背,尽量做到理解性的记忆.回答出是什么人在什么书里提出的,内涵是什么,影响有什么等等,如果没有影响或影响不 ...查看


  • 诗经_秦风_蒹葭_意境管窥
  • 2014 .2 <诗经·秦风·蒹葭>意境管窥 聂英杰 <诗经>是我国诗歌生命的起点,是商.周社会的形象史.风俗画,广泛而深刻地向我们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状貌和他们的喜与忧.爱与怨等内心处境.<蒹 葭> ...查看


  •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整理
  •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整理 文学常识包括有古今中外名著(作者名.作者.时代.主要内容.主要人物)以及古今中外著名文学家的名字.字号.时代.代表作等.对于这一方面知识的掌握,主要是在平时学习中,对课题的延伸及补充,并且要多看书,广泛涉猎知识.另一方 ...查看


热门内容